高二历史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70708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docx

《高二历史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docx

高二历史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2019-2020年高二历史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教学目的]1.知识要求:

了解或掌握俄国1861年改革的原因、措施及其评价;美国的领上扩张和西进运动;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及内战过程;《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德意志统一的历史条件及三次王朝战争;俾斯麦及其“铁血政策”;意大利统一的条件、过程及其评价;加富尔;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的危机、武装倒幕;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意义、成功的原因。

2.能力要求:

(1)分析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及意大利统一、明治维新发生的历史条件。

(2)运用历史的辩证的(两点论、重点论)方法评价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及意大利统一、明治维新等历史事件和林肯、俾斯麦等历史人物。

(3)比较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

(4)从政治体制、力量对比、改革措施和国际背景等方面,分析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教学重点].重点分析:

(1)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等事件发生的背景是重点。

这些事件的发生尽管有其个性,但无一例外是受到本国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结果,充分显示了该时代的特征。

(2)俾斯麦及其“铁血政策”的分析评价是重点。

19世纪中期,德意志统一已是大势所趋,统一条件已基本具备。

而俾斯麦在统一过程中,充分展现其政治、军事、外交才华,纵横捭阖,尽管其“铁血政策”充满暴力,并带有军国主义色彩,但极大地推动了德意志统一的进程。

对这一重要人物和重要政策做出恰当评价,进一步深化“时势造英雄”这一基本历史观点。

(3)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是重点。

只有通过对其改革措施的深入分析,才能认识其资产阶级的性质,才能理解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对日本产生的积极意义,对日本历史乃至亚洲国家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

(1)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是难点。

这是美国内战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学生在南方种植园奴隶制性质的认识上产生疑问,往往易将其同一般的奴隶制经济混淆。

通过对该经济制度的生产目的及服务对象等内容的分析,得出该制度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结论,并从劳动力、关税、原料、市场等方面入手,明确内战前该制度已阻碍了美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2)普法战争的性质是难点。

该战争是德意志统一的最后环节,战争双方的性质以色当会战为界发生明显变化。

[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设计

师:

19世纪中叶是世界近代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时代。

此前,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和发展了近500年,但真正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却依然寥若晨星。

我们一起来回忆,到19世纪60年代前,世界上共有几个资本主义国家?

生:

(回忆并作答)美国,英国,法国。

师:

可见,当时即便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最充分的欧洲,封建势力仍异常猖獗。

他们刚刚镇压了1848年革命,使欧洲处于革命的低潮。

但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短短20年间,世界上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意大利、俄国、日本等,资本主义终于汇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

可见,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制度同封建制度最后决战并终于战而胜之的时代。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阶段发生于欧美日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板书第四节的课题)

讲授新课

一、俄国1861年改革

1.改革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中期,俄国已经发生了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开始代替手工劳动,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但是,封建农奴制的存在,成为阻碍俄国历史进步的最大障碍,已面临全面危机。

请同学们依据教材内容概括总结一下,当时俄国封建农奴制的危机主要表现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指出)俄国农奴制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封建农奴制的存在,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自由劳动力严重缺乏。

而且,农奴制的存在使俄国农业经营落后,致使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市场、原料、资金等问题无法解决。

封建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农奴制危机的本质体现。

②由于农奴制的落后,导致俄国在1853年-1856年与英法争夺巴尔干半岛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影响了俄国的对外扩张。

③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恶化,俄国社会内部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农民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农奴制面临统治危机。

在这种背景下,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亚历山二世的谈话”和“沙皇政府报告书”两段材料思考,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缓和社会矛盾,挽救统治危机。

2.改革的内容

至此,我们可将导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因素归纳为:

由于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缓和社会矛盾,挽救统治危机,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而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惨败,则是促使改革发生的直接诱因。

下面,我们来看看改革的具体内容.改革的具体措施

师: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农奴制改革政治、经济两方面内容)(学生回答)①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②农奴可以通过赎买的办法获得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高出当时实际地价许多的价格出钱赎买。

3.改革的评价

俄国1861年改革是什么性质的改革?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由封建统治者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俄国1861年改革有什么进步作用?

(学生回答)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促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教师进一步拓展)改革不仅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而且。

农业的发展和大批赎金的交纳,还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国内市场和大量资本,这一切,都是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因此,俄国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具有十分重大的进步意义。

这次改革有什么局限性?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①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主要指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和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农民取得的“份地”面积小、质量差,在取得“份地”时需要出钱赎买,赎买的价格比当时的地价要高出几倍。

俄国用牺牲农民利益的办法去换取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俄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致使俄国农民长期贫困,购买力低,国内市场狭小,影响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总之,我们既要看到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也要认识其局限性和消极作用。

当然,二者相比,其进步作用是主要的。

二、美国内战

(阅读与美国内战有关的文学作品或通俗历史读物,如《汤姆叔叔的小屋》、《乱世佳人》等。

与俄国1861年改革同一年,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被称作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内战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呢?

1.美国内战爆发的背景

(1)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

美国获得独立后,迅速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它通过赎买、武装颠覆或发动战争等手段,将自己的领土迅速从大西洋沿岸扩展到太平洋沿岸..

1783年美国独立时,其领土面积仅205万平方公里。

内战爆发前,已达777万平方公里;美国人口也从1800年的530万增加到3140万。

伴随着领土向西急剧扩展,大批美国人或为获得土地,或为发财致富而从东部涌入西部,这就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西进运动。

在后世美国人看来,这是一个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的“田园牧歌”式的运动。

其实整个西进的过程伴随着血腥和艰辛。

对于西部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来说,西进意味着驱逐和屠杀。

到19世纪末,印第安人已从100多万锐减至24万。

仅在1802年~1822年间,就有1500万英亩原属印第安人的土地被掠夺。

对于进入西部的白人来说,西进也毫无浪漫可言。

请同学们看教材正文内容及地图《美国的领土扩张》、插图“印第安人被迫迁移”,了解美国领土扩张的概况并分析西进运动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看书,回答问题)西进运动是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泪史,也是美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西部扩展的过程,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伴随西进运动,美国西部领土得到大规模开发,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激化了南北两种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矛盾。

(2)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师:

然而,随着西进运动,随着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其社会上所存在着的一对固有矛盾,开始逐渐尖锐起来。

(回忆美国独立后社会上所存在的经济成份)

师:

美国社会上长期存在着两种经济形式:

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方的种植园奴隶制经济。

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有何异同?

(学生回答后指出)同属资本主义经济,但北方实行雇佣劳动制,南方实行黑人奴隶制。

后者尽管采用的是残酷的奴隶制剥削方式,但从生产的目的和动力看,南部的奴隶制经济已被纳入商品经济的轨道,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它同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之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和矛盾。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内容,概括南北方经济产生矛盾的主要方面)

师:

19世纪中期,随着南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双方在关税、劳动力、原料和市场等方面的固有矛盾在新拓展的西部领土上日益尖锐。

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迅猛增长的北方资本主义工业,为获得原料、市场和劳动力,力图把西部新领上变为“自由州”;而南方种植园奴隶主则千方百计将其变为“蓄奴州”。

可见,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表现为南北双方争夺劳动力,市场和原料。

由此可以看出,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锐,黑人奴隶制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两种经济制度矛盾的焦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指出)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南北矛盾是怎样逐渐激化的?

(学生看书回答)而南方的种植园奴隶制已经严重妨碍了北方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发展,这就成为南北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黑人奴隶制的野蛮激起了美国人民的愤怒,黑人奴隶的悲惨境遇也令人同情。

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在社会上高涨。

随着废奴运动的兴起,南北矛盾日益激化。

而共和党人、反对黑人奴隶制的北方代表林肯当选美国总统,成为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线。

综上所述,美国内战是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3)1860年林肯当选为总统

师:

1860年,在南北双方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中,美国进行了第16任总统大选。

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党推出了他们的总统候选人——林肯。

(请有关同学对林肯作简要介绍,内容可包括林肯身世、成长经历、对奴隶制态度等内容)

师:

林肯对奴隶制的态度是非常清楚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林肯在1854、1858年的两次演说)林肯当选总统,意味着至少在今后四年中,南方种植园将无法获得一寸新土地。

这使南方奴隶主们感到绝望。

他们终于走上了分裂国家和叛乱的道路。

可见,林肯的当选实际成为内战爆发的导火线。

2.美国内战及其意义

美国内战是怎样爆发的?

师:

1861年,南方有11个州先后宣布脱离联邦,成立所谓“美利坚诸州同盟”的国家,公开与北方分裂。

后又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史称“南北战争”。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2页表格《美国内战初期南北双方力量对比》,并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内战初期北方失利的原因)

生:

(阅读教材、材料并思考)

师:

战争初期,从力量对比和人心向背来看,北方明显占据优势。

但是在战场上,北方连连失利。

北方失利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南方发动内战蓄谋已久,准备充分,而北方幻想妥协,战备松懈;北方战争准备严重不足,且缺乏良将;特别是林肯政府在内战初期仅为维护联邦统一而战,为避免使边境四个蓄奴州倒向南方,迟迟不宣布废除黑人奴隶制,极大挫伤了北方人民为废奴而战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联合南方黑人奴隶共同奋斗。

因此,内战初期北方在道义和实力上的优势并未得到发挥。

可见,是否废除黑人奴隶制关系到能否平息叛乱和恢复国家统一。

为夺取内战胜利,林肯政府必须采取断然措施。

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的革命积极性,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性措施。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民战争的强大力量,在葛底斯堡决战中北方获胜,至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美国内战结束。

《宅地法》和《解放黑奴隶宣言》对北方取得胜利起了关键作用,对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扫清了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对其进步性要给予充分肯定。

请同学们思考分析:

美国内战北方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北方是为维护国家统一而进行的战争,因此是正义的;两个重要法令的颁布,两个法令对白人许诺土地,对黑人许诺自由,激起了全国人民的革命热情,调动了人民革命的积极性,削弱了南方实力;北方军队和人民的英勇作战,在后方有力的推动下,前线很快迎来了战争的转折。

加速了战争的结束。

1863年,北方军队取得著名的葛底斯堡大捷,开始掌握战争主动权。

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美国内战结束。

师:

这然而林肯还未来得及享受胜利的喜悦,就被南方奴隶主派遣的刺客暗杀。

消息传出,举世哀悼。

那么我们怎样评价林肯呢?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评价历史人物,要结合其历史活动给予客观评价。

林肯,共和党人,美国第16任总统,主张反对黑人奴隶制,领导了美国南北战争。

战争初期的妥协政策一度造成北方失利,在人民推动下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扭转时局,促使北方最终取胜。

他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后人尊敬,成为继华盛顿之后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

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保持着自己优良品质的人。

这位出类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样的谦虚,以致于只有在他成为殉难者倒下去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

——引自马克思为第一国际起草的吊唁信

师:

的确,林肯的一生,品德高尚,气度恢宏,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得到了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3.美国内战的意义

请同学们从战争性质、进步作用和局限性等方面,分析美国内战的意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美国内战是继独立战争后的又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维护了国家统一,消除了奴隶制、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

战后,美国资本主义开始进入一个广泛而迅速发展的新时期。

但内战并没有彻底消灭种族歧视,尽管黑人在法律上被承认为美国公民,但在政治上、经济上仍受白人统治者的歧视和压迫。

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9世纪60~70年代俄国、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这些国家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在世界上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然而到目前为止,一个曾经为人类文明作出杰出贡献的国家还没有进入我们的视野,那就是德意志。

截止到19世纪60年代,德意志还是一盘散沙。

所以,德意志当时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要实现日耳曼民族的复兴,必须首先实现国家的统一。

三、德意志统一

1.统一的历史条件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思考:

德意志统一的必要条件和可能条件有哪些?

必要条件:

①国家的分裂影响资本主义发展;②国家的分裂影响国际商业竞争;③资产阶级及广大人民要求统一。

可能条件:

①工业革命推动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为统一的根本动力;②普鲁士经济、军事力量强大,统一决心坚强;③俾斯麦“铁血政策”的推行及相关的经济、军事改革和外交手段的利用。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俾斯麦的一封信”和“议会演说”内容来理解“铁血政策”的含义。

(1)统一的必要性

师:

19世纪中期的德意志有近四十个邦和自由市,各邦在内政、外交和军事等方面仍各自为政。

其中,奥地利是德意志政治领袖。

而普鲁士紧随其后,双方为争夺德意志领导权明争暗斗。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德意志的工业革命蓬勃开展起来。

各邦中普鲁士的地位越来越重要,1834年,以普鲁士为主,共有10多个主要邦国成立了德意志关税同盟,该同盟免除各邦之间的内部关税。

师:

德意志的经济状况与政治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政治四分五裂,经济上统一已

初露端倪。

这强烈呼唤着政治统一,因为分裂已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最严重的障碍。

例如:

各邦之间当时迫切需要的人口和资源技术的流动被限制;资产阶级要拓展海外殖民地,缺乏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护。

可见德意志统一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政治分裂的严重阻碍。

另外,19世纪中期欧洲民族主义方兴未艾,在德意志的四周,早已出现了一系列民族成分单一的统一国家,德意志要在未来强国林立的欧洲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以政治统一来实现民族的复兴。

因此,19世纪中期德意志要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要振兴德意志民族,首先都必须实现国家的统一。

可见,统一已是大势所趋,越来越急迫地提到了历史发展日程上。

下面,需要解决的就是统一的途径问题。

(2)统一的可能性

师:

在当时,普鲁士和奥地利是仅有的两个有实力领导统一的邦国。

从政治影响上说,奥地利要比普鲁士大。

但此时奥地利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已被普鲁士超过,而且内部民族矛盾复杂而尖锐。

统治阶级埋头于处理国内问题,并不希望德意志在其他国家领导下完成统一。

因此奥地利无意领导统一,甚至会阻挠统一。

而普鲁士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军事力量强大;民族成分单一,统一决心坚定,俾斯麦等布鲁士领导人具有外交才干和高超的战略眼光又野心勃勃,力图通过领导统一把自己的势力扩充到整个德意志。

因此,统一任务最终落到了普鲁士身上。

2、俾斯麦的“铁血政策”

师:

德意志统一的过程是同一个人和一种政策紧密相连的。

生:

(看图)俾斯麦

师:

俾斯麦出身于普鲁士的一个容克家庭,精通政治、外交和军事,对德意志当时的发展趋势和各阶级的需要十分了解,俾斯麦自1862年出任普鲁士首相后,坚定不移地推行统一政策。

他的信条是:

“当代重大问题不是用演讲和大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

而是必须靠血和铁来解决,因此,获得了“铁血宰相”的称号,他认为,要实现统一必须排除奥地利和法国这两大敌人,为此必须付诸武力。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材料2)

生:

(阅读有关材料)

师:

这段材料中的“自由主义”指资产阶级所追求的议会民主制度,“当代重大问题”则首推德意志的统一。

其中最关键的字是哪两个?

生:

铁和血

师:

什么是“铁血政策”?

师:

“铁血政策”即凭借普鲁士的强权武力统一德意志的政策。

核心是强权,“铁血政策”也不是疯狂地诉诸武力,在萨多瓦战役后,普鲁士国王参谋总长都主张要把战争延长下去,准备进攻维也纳。

但是俾斯麦力主议和。

俾斯麦在实现统一的过程中,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才能,抓住有利机会,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

他领导完成德意志的统一,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应予以肯定,俾斯麦的政敌经常据此攻击他“穷兵黩武”,此评价是否准确留待以后解决,

2.统一的经过

当时,德意志的统一的途径包括由奥地利来领导或通过自上而下得革命来实现,但是,这两种途径都不可能,只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三次王朝战争实现的。

请学生思考并讨论,当时德意志的统一有没有其他道路可以选择?

(教师总结)当时德意志统一无其他道路可以选择的原因是:

①由于德意志资产阶级的软弱,无产阶级的不成熟,因而不可能走自下而上的革命道路;②由于奥地利民族成分复杂,经济军事实力不如普鲁士强大,统治阶级无心致力于德意志的统一;③这样,德意志的统一只能采取普鲁士领导的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的方式解决。

这是唯一的选择。

德意志统一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来实现的。

第一次是1864年的普丹战争,普鲁士联合奥地利打败丹麦。

第二次是1866年的普奥战争,这是普鲁士在完成德意志统一进程中最关键的战役,其影响是把奥地利排挤出德意志。

在此基础上成立北德意志同盟,完成了局部统一。

第三次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这也是最后一场王朝战争,使普鲁士最终排除法国干扰,完成了德意志统一。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即位,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它的成立,标志着德意志完成统一。

请同学们看地图《德意志统一》来掌握德国统一后的疆域。

--------我们先来看看“铁血政策”在德意志统一中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

师:

在德意志北方有两个小邦国:

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

当时受丹麦控制。

1864年,普奥联合击败丹麦。

普鲁士占有石勒苏益格,奥地利分得荷尔斯泰因。

这场战争留给后人一个疑问:

俾斯麦为何要与奥地利共同对丹麦出兵?

生:

(思考,回答问题)

师:

(总结)以军事实力而言,普鲁士单独对丹麦作战稳操胜券,但会招致奥地利的猜忌干涉。

为避免麻烦,俾斯麦干脆拉上奥地利一起出兵,共同瓜分战利品。

但荷尔斯泰因与奥地利本土并不接壤,很难有效控制。

倒是离普鲁士更近一些,北方还有刚被普鲁士吞并的石勒苏益格。

可见,俾斯麦在对丹麦作战时,已经为下一步对奥地利的战争作准备了。

1866年,普鲁士挑起普奥战争。

师:

普军获得萨多瓦战役胜利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和参谋总长均主张乘胜进军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但俾斯麦又一次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应适可而止,与奥地利讲和。

并以辞职相威胁,迫使威廉一世同意了他的提义。

其中奥妙何在?

师:

俾斯麦认为,萨多瓦会战已使普鲁士取得决定性胜利,排除奥地利干扰统一的目的已经达到。

如穷追猛打,战争势必会扩大和拖延,可能导致法国干涉,使问题复杂化。

即便奥地利被普鲁士吞并,也会给统一之后的德意志增添无穷无尽的麻烦。

因此俾斯麦认为要在短时期内实现德意志的统一,特别是要保持统一后德意志的安定,必须排除奥地利。

这充分体现了俾斯麦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高明之处:

只依据理智按照现实所提供的可能性来行事,而不掺杂感情色彩。

更有甚者,俾斯麦此时已经在为对法战争考虑,如果乘胜即收,给奥地利留下颜面,就有可能使奥地利因感恩而在对法战争中保持中立。

这更体现出俾斯麦的远见。

奥地利从此被排除出德意志范围。

1867年,普鲁士成立了北德意志同盟。

师:

至此德意志的统一已完成大半,只有南德四邦由于受法国的干扰而分立。

法国成为德意志统一的最后敌人。

俾斯麦认为必须再发动一次战争打垮法国,而法皇拿破仑三世为阻止身旁出现一个强大的德意志也不惜付诸武力。

双方都在求战,但俾斯麦却费尽心机挑动法国先动手以为自己谋得政治上的主动。

最后利用一封电报使他在政治上获得主动。

师:

这种非同寻常的外交辞令使德意志在全世界面前变成了受侮辱的无辜的一方,从而极大地焕发了德意志人的民族意识;而拿破仑三世的地位极为被动,他要么忍受失败,要么对德开战。

俾斯麦估计这份急电在巴黎会起到“红布对高卢公牛的作用”。

拿破仑三世果然上当,他于1870年7月对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爆发。

师:

1870年9月,普鲁士军队在法国要塞色当取得大捷,拿破仑三世以及十万法国官兵成为俘虏。

普鲁士军队进军巴黎,迫使法国政府签订了屈辱的和约:

赔款50亿法郎并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

通过普法战争,普鲁士最终控制南德四邦,并获得两块新领土。

在这个基础上,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起来。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厅正式加冕即德意志帝国皇位。

德意志统一大功告成。

至此,我们再来解决刚才的遗留问题:

关于俾斯麦及其铁血政策应如何恰当评价?

师:

(归纳总结)这种政策听起来充满血腥,但它主要是为德意志的统一服务,其矛头指向的是德意志统一的敌人奥地利、法国。

而德意志的统一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历史的进步,因此铁血政策是积极的推动德意志统一的政策。

俾斯麦也充分发挥了自己杰出的政治、外交才能,为德意志的统一作出了杰出贡献。

可见,具有杰出才干的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是可以起到重要作用的。

当然必须是在时代发展的需要之下起作用。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

当“铁血政策”为德意志统一服务时,我们应该肯定它的积极意义。

一旦这种政策被用来为领土扩张和掠夺财富服务,就具有“穷兵黩武”的侵略性。

在统一过程中,“铁血政策”的推行有无过分之处?

生:

(回答问题)

师:

如普法战争,这场战争的性质对双方来说发生过变化;色当会战之前,普鲁士是为国家统一而进行的正义战争,而法国进行的是干涉他国内政的非正义战争。

色当会战后,德意志统一的最后障碍已被扫除,但普军仍不断侵占法国领土,屠杀法国人民,已变成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而法国则进行的是自卫性质的正义战争。

因此,我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