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0364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试题

(时间:

150分钟 总分:

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行辈(hánɡ)   人情事故   怠慢(dài)   装模装样

B.家眷(juàn)惊心动魄欺侮(wǔ)气势磅礴

C.眼眶(kuānɡ)张灯结彩脑畔(pàn)垂珠联珑

D.冗杂(rǒnɡ)富贵容华斡旋(wò)戛然而止

(解析:

A.“事”应写作“世”;C.“眶”应读作“kuànɡ”;D.“容”应写作“荣”。

2.词语积累——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D)(3分)

A.行文至此,作者终于大彻大悟,“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真正进入了忘却自我、超越功利的自由自在的境界。

B.精彩的演奏戛然而止,起先大厅里鸦雀无声,随即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C.我们绝对不能因受人撺掇,就去做些违法的事。

D.这起贪污案分布范围之广、团伙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解析:

D.“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褒义词,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3.文化积累―下列关于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社戏》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B.《回延安》的作者是贺知章,诗歌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C.《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夫人写给两个儿子,主要是写给小儿子傅敏的书信辑录。

D.吴伯箫,当代散文家、教育家,《灯笼》选自《吴伯箫散文选》。

(解析:

A.《社戏》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B.《回延安》的作者是贺敬之;C.《傅雷家书》主要是写给大儿子傅聪的书信辑录。

4.语言运用——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经验告诉我们: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B.“如果将‘一带一路’比作多国协奏曲的乐章,那么它的基调就是共赢”。

巴基斯坦中国委员会执行主任菲扎尔·拉赫曼一语中的。

C.这么厚的一本书,我至少要五、六天才能读完。

D.东六宫大都作为古代艺术品的陈列馆,展出宫内收藏的青铜器、绘画、陶瓷……等。

(解析:

B.后引号后的句号应在引号内;C.表约数,顿号应删去;D.省略号和等不能同时使用,删去“等”或“……”。

5.语言运用——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3分)

A.通过学校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奠定和谐社会基础,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B.近日,贵州一女导游嫌游客购物少,与游客起冲突后将游客赶下车的恶劣行径在网络上热传,很多人看后都不敢再到贵州去旅游了。

C.昆明南二环高架改造工程将于2018年5月30日前完成施工相关准备工作,确保在2019年春节前完工实现通车,施工时间大约为8个月左右。

D.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宏观调控、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的根本要求。

(解析:

A.成分残缺,应删去“通过”一词;C.语义重复,“大约”与“左右”任删一个;D.语序不当,“实施宏观调控”应放到“制定经济政策”后。

6.语言运用——下列各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D)(3分)

A.请柬:

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B.书信:

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

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C.询问:

家严大人今年高寿?

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D.介绍信:

兹介绍我校张敏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

[解析:

A.“府上”是对别人的家的尊称,应改为“寒舍”;B.“垂念”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应改为“感念”;C.“家严”是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应改为“令堂”。

]

7.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12分)

①《使至塞上》: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②《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③《诗经·式微》: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④《诗经·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⑤《答谢中书书》: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⑥《回延安》: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⑨《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光美景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二、阅读(50分)

(一)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黄金周(12分)

冯骥才

①有人曾对我说:

“过年不就是一顿鸡鸭鱼肉的年夜饭吗?

现在天天鸡鸭鱼肉,年还用过吗?

”也有人说:

“过年就是一个黄金周吧,比平时周末不过多出几天而已。

”我听罢便说:

“你说黄金周也可以,这可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黄金周!

②年,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从腊八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历时一个多月,都属于“年”的范畴。

欢乐、祥和、团聚的节日主题,蕴藏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为四海华人所认同和共享。

不信,去听听大年夜里越洋跨洲的拜年电话——它绝不同于平时的相互问候。

③对于年,我们只能加强它,不能简化它、淡化它。

2006年,春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遗产传承者是艺人,节日遗产传承者是全民。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最重要的当属除夕。

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后的时光,是最具生命情感的日子,因此一定要和亲人团聚在一起:

陪伴生养自己的父母过年,有如依偎着自己生命的根与源头;和同一血缘的家人枝叶相拥,尽享亲情。

为此,春运才有如此磅礴的力量。

由故土、血缘、乡情汇集而成的巨大磁场,遍布大地山川每个城市和村庄。

让这磁场产生效力与魅力的,既是感情的力量,也是文化的力量。

④年文化不是哪一天建立起来的,它是在数千年历史中经过长期创造、选择和积淀而成的,大量、密集的民俗如五彩缤纷的节日活动、难以数计的吉祥图案,共同构筑起年的理想主义景象。

它既有视觉的(如颜色与图像)、听觉的(如鞭炮声与拜年声),又有味觉的(如应时食品)、嗅觉的(如香火和火药),年文化占有我们所有感官直至心灵,并深深留在我们民族记忆里。

由此我们懂得,真正的文化不在于用金钱造势,而在于是否浸入人的心灵和血液之中。

⑤年俗,正是年文化的具体载体。

以除夕来说,除了年夜饭,还有许多传统活动应在这一天进行。

我们之所以感到年味儿淡薄,正是传统年俗日益削减所致,而不是因为年的情结淡漠。

“旧”年俗之所以被淡化乃至被摒弃,一是外来文化和流行文化冲击;二是生活方式多样化,很多人不愿再遵循繁缛习俗;三是现代人缺少对年文化的充分了解和认知。

缺少年意、缺少年味——恐怕这是当代中国人深深的集体失落!

只有对传统进行再创造,让其成为当代节日生活所需,才能使我们的年浓郁、美满、充满魅力地传衍下去。

⑥团圆、和谐、富足,年是人生中一年一度用尽全力实现出来的生活理想。

每逢过年,我都会觉得土地是热的,都会感到民族这个概念变得更实在、更动情。

我会从年中重温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体验他们对生活独有的真挚情感,感受中华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朗朗精神。

相信只要我们的传统文化根脉在接续,只要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紧拥不弃,年的灯笼就一定会在大年根儿红红地照亮!

(选自2018年2月8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8.通读全文,说说标题“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黄金周”中“最大”的含义包括哪些。

(4分)

①“年”这个节日时间跨度长、地域覆盖面广;②“年”这个节日“欢乐、祥和、团聚”的主题认同度高;③“年”这个节日的文化底蕴深厚,蕴含着强大的精神与力量。

④“年”这个节日为四海华人所认同和共享。

(每点1分)

9.请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3分)

针对时下人们的疑惑(1分),引出全文的主旨:

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黄金周(1分),并引出下文(1分)。

10.第⑥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热”的含义如何理解?

(2分)

“热”在这里是热闹、热烈的意思(1分),有深厚感情的意思(1分)。

11.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的理解。

(3分)

年文化的传承者是全民,年文化是在数千年历史中经过长期创造、选择和积淀而成的,它占有我们所有感官直至心灵,并深深留在我们民族记忆里,和金钱无关。

(3分)

(二)为什么中国的很多节日都离不开吃?

(12分)

①提起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似乎永远离不开吃这个话题。

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元宵、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几乎在每个传统节日的背后,我们都能找到一个代表性的食物,这不由得让人认为,中国的节日就是舌尖上的节日。

而事实上,这种节日饮食习俗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息息相关,概括来说主要有两点:

一是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二则是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

②首先谈谈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

在中国老百姓的眼中,吃是天大的事情。

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

《大学》中写道: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后被演绎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对一般的老百姓而言,后两者似乎遥不可及,因此只能做好前面两件事。

让每一个家庭成员吃饱吃好则是“齐家”重要的一环。

③中国人有很强的团圆情结。

节日期间的饮食活动,是展示团圆情结的主要方式之一。

聚餐时一般喜欢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营造了一种团圆的气氛。

美味佳肴放在桌子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情感交流的媒介。

人们相互敬酒、相互夹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相互尊重、礼证的美德。

④接下来要说的是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

只有在节日里,精心烹饪的食物才是主角。

从先秦开始,中国的饭菜结构就是以谷物为主。

其中饭是主食,而菜的作用是下饭,即助饭下咽。

之所以需要菜助饭下咽,是因为主食单调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将它吃下去。

这样的饭菜结构便使中国烹饪的首要目标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不断地翻新花色。

但是,这种精心的烹饪并非是每一天都有的,一方面是因为食物长久以来较匮乏,直到明清时期马铃薯、番薯得到大规模种植后,人们的温饱问题才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是人手不够,当时生产力不高,导致需要下地劳作的人很多。

因此把精心烹饪食物放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就显得非常自然。

在节日里,每家每户都休养生息,准备一桌好吃的饭菜来犒劳为家庭辛勤劳作的人们。

⑤节日里的食物有特殊含义。

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与节气时令、气候变化有关。

在这些节日,食物进补以及药膳进补被看成是有效且低成本的保健手段。

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相信在春节饮椒柏酒和屠苏酒,可以用来预防时疫;同时还吃由葱、蒜等辛辣蔬菜组合而成的五辛盘,用于预防流感。

端午节有喝雄黄酒的习俗,是因为古人认为五月是恶周,喝雄黄酒可以辟邪、除疫。

重阳节喝茱萸酒可以起到御寒的效果。

⑥同时,很多传统节日也是祭祀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将特色的食物作为贡品祭祀给神灵,表达虔诚的心情;而剩下的食物,则让全家人分享。

由于祭品往往都是平时吃不到的,所以在这些节日里,人们往往可以大饱口福。

比如月饼最初用于祭祀月亮,后来渐渐成为中秋的传统食品。

⑦一种文化的出现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最初表现,中国的节日饮食文化,正是中华民族在这片中华大地上生活方式的表现。

传统节日通过杯盏碰撞出我们对团圆的向往,通过食物激活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

(作者:

王维钧。

有删改)

12.请结合文章,具体说说为什么“中国的很多节日都离不开吃”。

(3分)

①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

在老百姓的眼中,吃是天大的事情,而且节日期间的饮食活动,是展示团圆情结的主要方式之一。

②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

只有在节日里,精心烹饪的食物才是主角,且节日里的食物有特殊含义,很多传统节日也是祭祀的日子,祭品也逐渐成为传统美食。

③传统节日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向往,通过食物激活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每点1分)

13.第⑤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举例子(1分)。

列举古时人们在春节饮椒柏酒和屠苏酒、吃五辛盘的例子(1分),真实具体地说明了在传统节日中,食物进补以及药膳进补被看成是有效且低成本的保健手段(1分)。

14.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分)

逻辑顺序。

首先以一系列节日中的传统美食为例子,引出“中国节日饮食习俗形成的原因”这一说明对象(1分);然后从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和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两个方面进行具体说明(1分);最后进一步说明中国的节日饮食文化背后的含义(1分)。

15.下面这则材料放在哪一段中比较合适?

请简述理由。

(3分)

现在,人们常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这种称谓与自然季候并没有太多的关系,而主要是与岁时之祭祀有关。

古代把农历十二月里合祭众神叫作“腊”。

所以腊月是个“祭祀之月”,至今过年民谚里还有“二十六,去割肉”的说法,肉其实最初都是用于祭祀神明的,后来渐渐变成了节日必备的菜肴。

放在第⑥段中合适。

材料说明的内容是传统美食和祭祀有关,这和第⑥段开头提到的“很多传统节日也是祭祀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将特色的食物作为贡品祭祀给神灵”等说明内容一致。

(3分,言之有理皆可)

(三)(2018·杭州)“刷脸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

(9分)

“漂亮的脸蛋能出大米吗?

”曾是一句著名的电影台词。

在刷脸支付时代来临的当下,每一张普通的脸蛋都有可能刷出钱来,作为一种新型支付方式,刷脸支付采用了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大数据风控技术,让用户在无需携带任何设备的情况下,凭借刷脸完成支付。

靠谱的刷脸技术

刷脸认证的靠谱程度到底有多高?

准确度能与人眼识别相比吗?

对此,有关专家举了个例子:

像《碟中谍》里汤姆·克鲁斯那样采用人皮面具这招,已无法从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下蒙混过关,因为其识别准确率已达到99.99%。

刷脸支付具有以下特点:

采用人脸检测技术,可防止用照片、视频冒充真人,有高安全性;人脸比对结果实时返回,有高实时性;采用海量人脸比对,有高准确率。

例如某餐饮企业在进行人脸识别前,会用3D红外深度摄像头进行检测,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是照片、视频等,这能有效避免各种人脸伪造带来的身份冒用情况。

尤其利好老年人

刷脸技术用于银行卡等的小额支付时,对老年人很友好。

老年人一般记性会变差,各种卡的密码又不能设得太简单。

刷脸支付,用户不必记住多个复杂的密码,降低了老年用户使用难度。

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身份证、社保卡等容易丢失或被盗的问题。

在授权的应用程序上,用户刷脸完成身份核验后,就能领取电子交通卡、电子社保卡等,不再需要随身携带实体证件。

部分人担心的因化妆等使容颜发生变化的问题,要看具体情况。

机器可识别化妆,但若整容幅度过大,或脸部信息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则可能无法识别。

不过,使用者只需去系统更新脸部照片就可解决。

进入“弱隐私”时代

刷脸支付就好比是一把“芝麻开门”的钥匙,开启系统进入应用的过程中,大量用户的“人脸”信息被采集并储存。

与之连通的商业机构等均有可能“正当”地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业、手机号……还有你的脸,甚至你不同的表情等。

在信息即价值的时代,这样精准翔实的“立体”资料,必将成为各方环伺围猎的目标。

但并不是说,“人脸”被收录就必然指向泄漏,乃至被用来行骗牟利;只是刷脸技术的成熟,让我们真正进入了一个“弱隐私”时代。

加之行业内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标准,使得形势更为严峻。

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个人信息收录十分便捷的时代,如何看好我们的“脸”,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根据谈璎同题文章改编)

16.文章题目“‘刷脸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隐含着哪些意思?

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4分)

刷脸技术准确、便捷,刷脸时代的到来是必然的,我们要做好拥抱这个时代的准备;但刷脸的同时也可能会泄露个人隐私,让我们进入一个“弱隐私”时代,我们要提高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

(4分)

17.赵爷爷记性差,常常忘记银行卡密码,银行建议他办理刷脸取款业务。

他担心别人会拿着他的照片去刷脸取款,自己皱纹增多难以识别,请你用文中相关知识帮助他消除顾虑。

(4分)

赵爷爷,不用担心,刷脸技术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它采用人脸检测技术,可以防止用照片冒充真人的行为;皱纹增多没有关系,你只要去系统更新脸部照片就行了。

(4分)

18.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1分)

A.文中举汤姆·克鲁斯的例子,具体说明刷脸认证准确度高,超过人眼。

B.“在信息即价值的时代,这样精准翔实的‘立体’资料,必将成为各方环伺围猎的目标”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各方对个人信息的争相抢夺。

C.“脸”在文中具体指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业、手机号、你的脸、你的不同表情等。

D.刷脸技术只适合青年人,不太适合老年人。

(解析:

D.原文的意思是刷脸技术“尤其利好老年人”。

(四)三峡(11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1)或王命急宣   或:

有时

(2)其间千二百里其:

代词,这

(3)沿溯阻绝溯:

逆流而上

(4)不以疾也疾: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猿的叫声)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声音悲凉婉转,连续不断。

21.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不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而是先写夏季的景色?

(3分)

这是根据三峡水量由盛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的(1分),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三峡的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水流湍急,最能体现三峡水的特点,故先写“夏水”(2分)。

(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6分)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2.为什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会成为千古名句?

(3分)

因为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词大多十分伤感(1分),而王勃这句诗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既写出了与朋友的友情之深,又写出了昂扬乐观的心态,全无悲观之意,表现了诗人豁达的情怀,所以成为千古名句(2分)。

23.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首联写送别之地,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

为全诗奠定了悲壮的感情基调。

B.颔联作者以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惜别之中显现出诗人胸襟的博大。

C.颈联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D.尾联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表达了作者心胸的豁达。

(解析:

A.首联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奠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而不是悲壮。

三、综合性学习(10分)

贵州地区少数民族聚集,民风淳朴,风俗各异。

遵义某校举办了以“探寻节日风俗,感受文化情怀”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24.中国延续上千年的传统节日,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下面是一组有关春节、端午节的形象标识,请你任选一个,从构图和寓意两方面简要描述该标识。

(4分)

【示例一】该标识由灯笼和书法“春”字巧妙结合而成(2分),象征着来年吉祥喜庆、生活红红火火,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意味(2分)。

【示例二】该标识由粽子形成的山、龙舟、图章和书法“端午”两字等中国元素巧妙构成(2分),象征着一帆风顺,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韵味(2分)。

25.贵州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节日风俗,请说出你所在地区特有的一个节日及风俗。

(3分)

【示例一】踩山节:

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

第一天上午,要举行立竿仪式,是在山坡中央竖起一根系着松柏枝条和鲜花彩旗的花杆,作为采花山的标志。

花杆竖好后,年长者向人们敬酒祝福,同时锣鼓声声、鞭炮齐鸣、芦笙悠扬,男女老少跳起蹬脚舞,耍狮灯,一片欢腾。

晚上,篝火熊熊,人们围坐在篝火旁饮酒对歌,通宵达旦。

【示例二】吃新节:

孟秋季节,繁忙的农田管理基本结束,作物初熟,丰收在望。

仡佬族人认为,这是天地、祖宗保佑的结果,所以新粮一熟就怀着喜悦、感激之情,迎请天地与祖宗尝新。

即七月初一,发麦芽、豆芽、谷芽,挂堂屋中柱前迎接祖先回家,一直供至七月十三。

吃新节当天还要摘取新谷穗、苞谷、豆荚等一齐献祭,并把纸做的金山银山放桌上,点香燃纸请祖宗享用。

(3分)

26.老师准备在清明节开展交流展示活动,要求全班同学参加。

下面是语文小组写的一则通知,请找出三处错误。

(3分)

通知

全班同学:

请大家于4月4日下午到学校礼堂参加语文老师开展的以“探寻清明节风俗,感受文化情怀”为主题的活动,望大家做好准备,准时参加。

                   2019年4月3日

八年级(3)班语文小组

①“通知”要居中;②没有写活动的具体时间;③落款署名和时间位置颠倒了。

(每点1分)

四、作文(60分)

27.以“我最喜爱的传统节日”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作文55分,书写5分)

要求: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②不少于600字。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④不得抄袭和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