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岗实习教学反思Microsoft+Word+文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0335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顶岗实习教学反思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顶岗实习教学反思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顶岗实习教学反思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顶岗实习教学反思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顶岗实习教学反思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顶岗实习教学反思Microsoft+Word+文档.docx

《顶岗实习教学反思Microsoft+Word+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顶岗实习教学反思Microsoft+Word+文档.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顶岗实习教学反思Microsoft+Word+文档.docx

顶岗实习教学反思Microsoft+Word+文档

(一)《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的目标:

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我发现做综合式的训练可以提高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从教参的教学目标定位来看,应该是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

然而结合我们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看,两样都已初步的感受过,但又不是很深入,如:

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带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平时的练习中曾经碰到过。

让我怀疑动摇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新课程一线教师都清楚现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

所以,这一次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也正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

此外,除以与除的定义也是一易错点。

对于“倍”的含义也要向学生讲情。

学生错误:

1、不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2、四则运算的顺序有错误3、差生理解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差生简单的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多巩固练习,熟能生巧。

本单元的4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

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顺序。

从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看,还是有部分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不过关,主要体现在:

①四则运算的顺序有错误,如24-8×2=16×2=32。

②理解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如李伯伯家养了42只鸡,养鸭的只数是鸡的一半,学生都知道是用42÷2来算鸡的只数,课堂中我将这个题的条件改成“李伯伯家养了42只鸡,养鸡的只数是鸭的一半”,有一部分同学理解就出现了困难。

③少部分同学简单的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误,如39+11=40。

④抄题时抄错数据的。

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我要求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做到三点来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效率,同时养成自觉检查作业的良好习惯。

一、做作业时认真看题:

抄写在作业本上的数字、符号是否与课本上的一致,计算过程中数字、符号是否与上式一致。

二、检查运算顺序有无错误。

三、检验计算结果是否合理。

事实证明这样能有效的减少学生计算错误,优化解题过程。

 

(二)《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这个单元要求学生掌握确定一个物体相对于观察点的任意方向,对四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有难度。

因为学生此方面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空间想象力比较薄弱。

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探索、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让学生制作方向板,然后运用方向板在教室和校园内认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在教“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的方向上。

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

”这一内容时,关键教师要让学生把握好以什么为观察点。

“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的方向上。

”它是以北京为观察点。

而“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

”它是以上海为观察点。

如果学生把握好了观察点,就比较容易地得出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约30°的方向上。

在教“我向正南方向走50米到路口,再向南偏西约30°走100米到公园。

要求学生画出路线示意图。

”这一内容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此题中的观察点是在不断地变化,一开始自己要确定一个起点作为观察点,然后向正南方向走50米到路口,到了路口要以路口为观察点,再向南偏西约30°走100米到公园。

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图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多少米。

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每画(走)到一个地方,标出这是什么地方。

如果学生弄懂了以上两道例题,这一单元的其它几道题也是大同小异,那么学生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自然而然地全学会了。

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中根据所给的条件画平面示意图是这个单元的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的作图能力普遍比较薄弱。

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学生画示意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方向角没有找准,不能熟练地区分东偏北和北偏东的不同;距离的表示,没有按单位长度换算(少数);中心点的位置没有找准,主要由于建筑物的影响;物体的具体位置没有明显的表示出来,或者没有标出名字,让人看不清楚;也有学生方向找错了。

  根据这些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注重画示意图的细节,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如果要补救也只能个别辅导了,集体辅导多了容易让那些掌握好了的同学产生厌烦心理,掌握不好的同学也不一定马上改正过来。

这一单元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关于位置的相对性,给定两个位置,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的区分以谁为标准,所以说出来的方向刚好相反。

这一点跟学生的空间观念强弱有关,需要多加训练。

  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本单元的活动交流未能达到想象那样的效果。

有时不得不减少活动的次数,照顾稍差一点的学生,有时又不得不为思索稍慢一点的学生的反复的重复,减少了稍好一点学生进一步的提高机会,总之,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学到自己的数学,实现学生自己心中学习数学的乐趣,还有不少的差距。

 

 

(三)《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本单元把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放在一起,学生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后,学习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有利于知识迁移。

还有应用加法与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及连加、连减、连除的简便计算。

学生对于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较好,可运用这两个定律对一步加法和乘法进行验算。

基本能够灵活运用。

然而对于加法、乘法结合律则运用不是很好,乘法分配律则更为糟糕。

细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学生现在只是能够认识,弄明白这三个运算定律,还不明白这几个运算定律的作用和意义。

(除了少部分思维敏捷的学生之外)

第二,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算式,并正确的运用运算定律,对学生的已有基础提出了不少的考验,如42X25,运用运算定律计算这个算式,很生很多是把25分为20和5,这样即使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但较之把42分成40和2相比,有很大的出入。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25X4得100这个重要的因素造成的。

这里简单的描述为数学“数感”吧,还有125和8得1000一样。

第三,有的学生甚至运用运算定律折腾了一番又回到了原来的算式。

所以根据以下方法来做:

一、学会寻找题目的特点。

(1)看到数字5、25、125想到数字2、4、8。

将他们相乘,凑成整数。

例如:

25、36,把36写成4×9。

变成25×4×9,使计算简便。

(2)把接近整数的写成整数和一个一位数相加减。

例如:

202×32,把202写成200+2,变成200×32+2×32,使计算简便。

(3)寻找能凑成整数的数,把它们相加减。

例如:

126×5+5×74,发现126+74=200,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5×200,使计算简便。

例如:

357-64-57,发现357和57,都有一个57,相减正好是整数,可以运用数字搬家的方法:

357-57-64,使计算简便。

二、巧妙运用简便计算。

简便方法的目的是通过用整数来参与计算,达到使计算化难为易的目的。

题目的简便计算是千变万化的,主要是要让学生看懂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简便计算。

例如:

28×25的计算方法可以是(A)(20+8)×25=20×25+8×25(B)(7×4)×25=7×(4×25)(C)28×(100÷4)=28×100÷4

三、注重题目的对比。

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类似题目间的对比

例如:

(25×20)×4与(25+20)×4的比较,前者是运用乘法结合律,后者是运用乘法分配律

例如:

125×88和88×102的比较,前者是拆88,把88拆成8×11或88拆成80+8,后者是拆102,把102拆成100+2。

 

(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本单元看似容易,实则难点一大堆。

小数的意义、性质上是很抽象的东西,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

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问之知道,但运用缺乏灵活性。

变换练习题题型,学生马上无所适从。

本单元相关学习知识点具体来说,有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和复名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由于知识点多,近一段时间又在进行自主教学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情绪不稳定,总体感觉效果不是很好。

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反思其中的原因,概括如下。

本单元掌握较好的知识点:

小数的产生,小数的性质学习时,首先有的学生对“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不是很理解,但在进行相关练习后,能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小数的读法与写法及大小比较”这知识,让学生有效结合整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对照,学生能很好的理解运用。

  本单元学习效果不理想的知识: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掌握不理想。

特别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小数如何变化,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判断不准。

让我感觉不理想的知识点还有小数名数的改写,总有一部分学生处理不好,原因是对相互改写“单位之间的进率”弄不清楚,所以就改写不准确,求一个数的近似数,部分学生在改写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并保留一位、两位小数是总是出错该题的要求是只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

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及求近似数的相关知识,我采用了很多种方法,感觉有的方法还比较有效。

1、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比如

(1)3.7------37,数变大,点移动一位,就是扩大10倍。

10-----0.001,数变小,点移动四位,就是缩小1000倍。

(2)把8.4扩大到它的()倍是84。

先观察小数的移动几位,移动一位扩大10倍。

看扩大或缩小多少倍,同样是看小数点移动。

因为有的学生总想记住向左移扩大、向右移缩小,所以总容易混淆。

还有就是让学生数0,比如3.253×100=,100有2个0,就是小数点移动两位。

2、小数和复名数:

要求学生先找进率、写出进率,再确定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

比如:

1208米=(      )千米    除以1000,有3个0所以小数点向左移动3位。

5.02吨=(        )千克    乘1000,有3个0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

×1000

学生练习时,我都让学生写成以上形式,感觉效果很好。

3、求近似数:

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改写原则是不能改变原数的大小,所以除了末尾的0可以去掉,其余都要写上。

一个是求小数的近似数。

一般会说明保留几位小数(如保留一位小数,或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0.1,精确到十分之一),原则是看保留位的右边一位“四舍五入”。

这类题最易出现的错误是小数数字写对了,却忘了添上“万”或“亿”。

也有部分同学把改写和求近似数混淆。

要看清要求,是求近似数还是是改写成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得数。

  比如

(1)保留一位小数:

8.353        ,该题就是近似数,看十分位的邻居5,要进1,所以是8.4。

  

(2)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

408800000,该题的要求是只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

408800000=4.088亿。

  (3)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

(保留两位小数)937540000,做该题时,要求学生先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再保留两位小数。

937540000=9.3754亿≈9.38亿。

 

(五)《三角形》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概念主要有:

什么叫三角形?

什么叫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的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三角形的内角和。

课的开始,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用小棒围三角形,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

在特性的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拉三角形和四边形,有“手感”的比较初步获得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认识。

  

   在出示课题后,我就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个个踊跃发言:

三角形的意义是什么?

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

按角的不同将三角形分类、命名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按边的不同,明确什么叫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这样的设计,改变了以往知识的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重点突出。

三角形有什么作用?

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三角形的特性是什么等问题。

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也使他们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方向。

由于这些问题是由学生提出,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个个兴趣盎然。

课堂非常活跃,达到了以凝激思的良好效果.

所以我在猜一猜这个环节中准备的大部分三角形都是比较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

我先藏住两个角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猜,当露出的角是直角和钝角的时候学生能够很快猜出是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在猜锐角三角形的时候,我先露出一个锐角,学生不能立即猜出是什么三角形,再露出一个锐角,大部分同学不用看第三个角就知道是锐角三角形,于是有的学生就想当然地认为只要两个角是锐角就可以判定为锐角三角形。

最后我又故意露出一个钝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让他们猜猜看还是不是锐角三角形?

学生从猜一猜中认识到仅凭两个锐角不能判定就是锐角三角形而要三个角都是锐角才行。

在完成了对按角分类的认识之后,我再让学生仔细观察刚才猜出来的几个三角形,要求他们不按角而是按其他的方式再分一次类。

  这节课中,讨论三角形的意义,拉四边形和三角形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怎样使长方形物体更坚固,都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

这样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引导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是体验成功的最好选择。

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让学生们说说生活中什么地方用了三角形的这一特性。

      

但是从课堂教学实况来看,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方面还做得不够,尤其是计算三角形角的度数,还没有掌握好,今后要加强。

 

(六)《小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

计算原理差不多。

这部分内容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

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

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及掌握

对这部分知识

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信息,收集信息并提出有关小数

加、减计算的数学问题,在此基础上,我采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尝

试计算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索笔算的方法。

在这个

过程中,很多学生都选择利用整数加、减法的算法进行计算。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课堂小结时我提了个问题:

为什么你们

都选择采用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呢?

通过比

较你发现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与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有什

么相同点?

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基本上也就掌握了小数加、减法

的计算方法了。

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

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

为此,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讨论,发现:

“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

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对个别学生则提出强制的要求,必须记住这种方法。

2.在口算整数加小数时,学生会将这个整数与小数的末尾对齐后加。

如:

8+1.2=2,0.46+4=0.5等。

究其原因,学生在口算时不仔细看题,当作整数加法进行口算,要速度,不要质量。

对此,就要加强口算训练,日积月累,长期训练,逐步提高正确率。

最后我又强调了在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数位必须对齐,小数点也必须对齐。

在练习中针对学生容易错的地方设计了一些练习题。

整体感觉学生在这部分掌握的还是不错的。

但是有的学生实在是基础太差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还能应付,到了加减混合和简便计算的时候就一塌糊涂了,这说明在他们的四则运算的能力掌握的还不够扎实,在复习中要注意强化巩固。

(七)《统计》教学反思 

 “统计”在本册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是单式折线统计图。

复习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这种统计图的特殊功能,在折线统计图中,既可以看出每个统计数据的绝对数值,也可以看出数据变化的整体趋势。

除此之外,让学生学会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开放性地提出问题,也是这部分内容的重点。

根据本节知识结构的特征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精心设计了三道练习题,分别为:

一是基本题,通过看我校近几年来学生人数变化统计图,发现数学信息。

二是变式题,对比出示两个统计表,提问应选择条形统计图还是选择折线统计图。

三是拔高题,通过观察两厂的生产情况统计图,提问应选择哪厂投资。

练习有层次有坡度,环环相扣,教学节奏明快。

通过多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问题解决、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使能力得到发展。

此外也照顾了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使情感得到了满足。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如:

 一、画统计图用去的时间太多,导致练习时间有些仓促,造成了前松后紧。

 

二、反思这节课的不足主要是:

在学生统计的过程以及作图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不应过高估计每一位学生的水平,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做图中的问题。

对统计图中数量不满一格的画法还应该再加强练习。

 

 三、难点没有抓住,教学时我强调画图要漂亮,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很认真画得很好,但是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练习得少,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有的学生在点的旁边没有写上数,以后在复习中加强指导。

 

(八)《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

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

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我所执教的《植树问题》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

教材共安排了三个例题,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本节课我主要研究的是三种情况都种的植树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对五指的手指个数与手指缝之间关系的探究,在直观形象的手指演示中学生直接感知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创设了问题情境使学生了解了间距在生活中的应用;在突破本课难点部分我通过一棵一棵的种树的课件演示使学生产生了对植树问题中这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是否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棵一棵的种太麻烦了….”学生产生了这样的思想,确定了“转化的需要”,接下来,实施策略的产生与方法可行性验证;学生给出了例题不同的答案,此处留空白,让学生通过学具的摆、数、画等方法探究出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存在:

棵数=间隔数+1,反过来验证例题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的观察、思考、操作完成了数学思想的建模。

但在做题的过程中,学生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植树问题屡教不会?

”我进行以下反思

1、无法将脑海中的数学模型与实际的植树问题联系起来。

虽然记住了“五根手指四个空”但是却无法与实际的安装路灯、插彩旗以及种树等问题联系起来。

他们不知道手指的间隔与种树、安灯和插彩旗有什么关系。

2、当我们在讲解植树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是这样讲解的:

“同学们,600米的小路,每隔5米一棵树,咱们现在求间隔?

”学生很容易列式:

600÷5.然后我们问这样结束了吗?

学生说:

“没有,还要加1”。

只是在一问一答的模式中教学,从来没有让学生自己通过画一画的方式来种小树。

如果在讲解的时候。

结合手指,然后让学生结合实际来画一画,数一数到底间隔数和数学的棵树之间的关系,自己动手发现的规律远远比我们告诉的记得牢的多。

有了这次植树问题的教训,以后再遇到像“植树问题”这样的典型问题时,我一定会在建立模型的基础上然学生通过充分的动手体验去获得知识,这样远比老师告诉他的效果好!

没有一堂课是完美的,我的这节课依然如此,但是我相信,只要不放弃努力,不放弃前进的脚步,我们会继续不断的探索下去。

 

(九)四年级下册数学期中总结与反思

数学期中考试结束了,总的来说,其考核内容是比较全面、综合的。

通过这次考试,我体会到,在教学中,哪怕是教师对内容讲很多遍,也仍会有部分学生掌握得不好。

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强弱之分,我们不能认为自己讲了很多遍之后,学生就记住了、掌握了。

学生的基础层次不一,我们不能用一个尺度去要求所有学生,那么有部分学生对某些内容没有掌握好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在我们以后的教学中要经常去查漏补缺。

      其次,我感到课堂上学生听课的有效性较差。

有时候我发现班上有一部分学生上课听得不认真。

虽然,这些学生中并不全是思想开小差的,很多都是不积极参与的,感觉课堂与他无关。

有些题目已经反复强调过,但仍有部分学生出错。

     从教学方面来说:

首先我们应该熟悉自己任教的学科,并积累大量的经验。

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你把许多自认为很好的经验、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仍掌握不好。

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我们把经验、方法讲给学生听了,不等于学生就获得了这个经验、方法,我们必须要有及时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去进行巩固,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要把作业、知识点落到实处。

另外,人都有懒惰的天性,要想大部分学生都掌握较好,还得在课堂上、作业上严格要求他们。

我也相应采取了一些措施,每次测验、和练习都要做自我反思(要求:

每个新学的内容都必须人人过关,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学困生,每天的作业不需要多,但需要精选,同时还要做到亲自批改,最后利用下节课前几分钟处理疑难问题。

 存在的问题:

 

(1)概念不清晰、不扎实。

 如:

判断题中“零除以任何数都得零。

”学生都判对是,其实这道题是错的。

应该“零除以一个非零的数都得零。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概念教学,使学生能灵活运用,该记准的一定记准,不能似是而非。

(2)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3)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

写西偏北()方向丢失“夹角的度数”;没认真审题再按要求计算。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计算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计算错的较多,以后应继续加强计算训练。

改进措施:

1、关注学困生,采用多种方法的帮扶,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对他们的作业争取做到面批面改。

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地改进教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十)四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总结与反思

回首本学期充实而忙碌的顶岗实习生涯,酸甜苦辣都有。

但是也是我收获很多。

我根据顶岗支教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其他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