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媒体音箱十五年.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0270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多媒体音箱十五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多媒体音箱十五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多媒体音箱十五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多媒体音箱十五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多媒体音箱十五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多媒体音箱十五年.docx

《中国多媒体音箱十五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多媒体音箱十五年.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多媒体音箱十五年.docx

中国多媒体音箱十五年

中国多媒体音箱十五年(转摘)

音箱世界 2008-03-0321:

05:

48 阅读24 评论0  字号:

大中小 订阅

 

一、中国多媒体音箱的起源

最早传播多媒体这个词,应该是1988年,到了1990年,这个概念在中国市场已经很成熟了。

多媒体(MultimediaSpeaker)在当时,涵盖的概念还没有今天这样广泛,主要就是指计算机在音频领域和用户界面图形化的扩展(还不包括图像),实际上,多媒体的原始概念的准确含义就是电脑用户界面媒体介质多样化。

最早的“声卡”是ADLIB的音频卡,起源自1989年。

但多媒体音箱问世要晚的多,用户是用什么来连接ADLIB卡作为输出的,但多媒体音箱确实是在创新推出了最早的SB卡这款真正的“声”卡之后才问世的。

世界上最早的多媒体音箱(MultimediaSpeaker),是ALTECLANSING即中文名字奥特蓝星在1991年出品的。

说起来,奥特蓝星作为世界多媒体音箱的第一品牌,在中国市场还真是灰头土脸,直到近几年,奥特蓝星才算正式进入中国(此前在国内市场的产品,实际是奥特蓝星的香港代理所做得市场操作),在上海成立了亚洲区中国办事处,不过半年来做得并不好。

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已经没有多少空间让他来进入了。

不过奥特蓝星在香港、台湾这些大陆之外的大中华区市场确实搞得很风生水起

中国市场对多媒体音箱(MultimediaSpeaker)的跟进很快。

这和SB声卡进入国内有关。

相比较来说,ADLIB音频卡始终没有正式进入到国内,但SB声卡问世不久,就被人把水货引进了国内,当然价格是很高昂的。

而正式的行货,还要等到几年后创新和四通成立的合资公司“创通”(当时创新在各地都采用了合作的办法,中国大陆是“创通”,台湾是“创巨”),不过,当时虽然国内的音箱制造业已经初具规模,但是那些大把捞钱的HI-FI音箱企业并没有关注多媒体这个新兴的小市场,基本上是不屑一顾,这和当下HIFI企业削尖了脑袋要往里钻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时进入这个市场的先行者,大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

不过这第一批先知,后来大多成了先烈。

中国多媒体音箱的始祖,既不是现在如日中天的漫步者,也不是第一个搞出木质音箱的轻骑兵。

而是两个现在很多人都不记得的企业——上海迪波和北京国立。

这两家都是在1992年底-1993年初开始生产多媒体音箱的。

所以说,中国多媒体音箱到现在已经十五年了。

这两家在当时也谈不到什么工业设计,产品的造型大都是仿效国外的知名产品的。

不过单元之类在当时国内的HI-FI方兴未艾,扬声器产品如日中天的时代,而且有趣的是,从一开始这两家南派北派的始祖,就表现出南北不同风格。

多媒体音箱南派北派的区分即从一开始在设计风格、制造风格上就有很大的差异。

所谓南派,由于厂家大都以代工起家,原始投资也比较雄厚,所以产品大都以流水线产品为主,多用注塑流程,重视造型设计,但较少着意声音设计,单元选用上,比较重视使用PV、PP、CD之类适应南方温湿气候的单元。

而北派,由于多是设计师建立的小本经营企业起家,产品多为木质手工箱,造型简单,但重视电路用料,喜好使用纸盆等声音更为中性但易受气候影响的单元。

总而言之,所谓北派和南派的区别,既受厂家的经营方向影响,又受老板个人背景的影响。

更加重要的是,南派中心的广东的代工基地身份与北派中心的北京的渠道中心身份,决定了南派和北派的巨大差异。

不过到现在大厂通吃的时代,两派开始有合流的趋势了,现在很多品牌,如漫步者、惠威之类,已经很难从产品上给他们归为哪一派了。

而南北派的差异,从迪波和国立时代就开始了。

到了漫步者/轻骑兵和麦博/三诺登场的时代,这种差异达到了最高峰.

迪波开始生产多媒体音箱比国立更早一些。

而且相对来说,他留下来给人印象深刻的产品更多,特别是几年后推出的DIBO99和DIBO2000这两款对箱。

迪波的产品基本都是注塑箱,包括大2.0对箱,也是注塑的箱体。

但是在当时的标准来看,其音质真是不错。

迪波大概在1995年左右,启用了第二品牌迪霸DIBA,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迪波品牌开始淡出,换成迪霸作为主推。

相对来说,迪霸在老烧友印象中的地位就不如迪波那么不可撼动了,因为随着市场大趋势的变化,迪霸逐渐开始也做很多入门级的烂东西。

后来在1999年左右,在漫步者、麦博开始飞速上升的年代,迪霸也开始逐渐淡出零售市场,此后,迪霸实际依然在市场上存在,但是始终处于几乎和杂牌没什么区别的境地,厂方也再没用过什么力气来推动它。

中国多媒体音箱的始祖就此消失在历史中。

2003、2004年的时候,迪霸还依然存在。

在上海、南京卖得还可以,其他地方能见到的不多,有个上海人(在济南)还点名要迪波、迪霸的箱子。

但出了沪宁地区,迪霸的影响力和渠道就基本是零了。

上海在IT业方面是个有点奇怪的地带,很多东西自成一体。

2004年还出了些迷你音箱“LONGSONG”,中文名是“朗胜”也许有人记得,它们同属于新加坡独资企业——上海新捷超电子电器有限公司,主要做OEM市场,当时的“沐泽”、“八亿时空”二线品牌机的音箱和爱国者的音箱大多是它做的,缺乏渠道和宣传方面的人才。

近几年见不到了!

 

国立没有迪波当时的深厚背景。

他是典型的中关村小本企业。

其创始人1992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靠几个人创立了这家公司。

相对来说,国立在初期没有迪波那么显赫和引人注目,其早期产品大多是些没有个性的塑料小对箱。

国立真正崛起还是在木质音箱时代来临之后,特别是我们后面要说的轻骑兵分裂时期,国立迅速崛起为北派多媒体音箱的老大,曾经一度在北方市场拥有今天漫步者一样的地位。

国立在历史上最高峰就是第一个USB音箱。

继微软第一个推出USB音箱后,国立在国内第一个跟进推出了这类产品,其名气达到最高峰,不过在这之后,国立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1998年以后,随着漫步者和轻骑兵的迅速上升,国立的国内零售市场开始萎缩。

它在当时和很多多媒体音箱厂商一样,开始转向OEM等其他业务(典型的就是麦博和三诺,当时他们也完全退出了零售领域专供O单),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国立彻底干净的从零售市场退了出去。

以致几年后再回来的时候,已经没有几个人还知道这个牌子了。

2005年底开始,国立开始尝试重回零售市场,不过冒了几个泡之后,发现今天的市场今非昔比,没有麦博之类那样的宣传资金支持,重回市场几乎已经不可能。

所以又缩了回去。

现在已经一年多没有再听说国立的动静了。

听说情况很不好。

估计这个北派音箱的始祖,今后也将难以见到了。

接下来,就是真正的大明星们出厂了——特别是著名的传说:

北派三强的恩怨。

漫步者、轻骑兵、冲击波。

这三家加上创新在1999-2003年之间,几乎垄断了国内70%以上的零售市场。

实际上一开始漫步者是北派三强中最弱的一个,能够做到今天的规模,颇有值得研究之处。

在麦博和JAZZ登上舞台之前,很长时间里,南派多媒体音箱始终是一些没有设计没有个性的小杂牌在你撕我咬,不过那个时候市场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产能增长的速度,所以大家还算是相安无事。

相对来说,在1993-1997之间的那个时期,多媒体音箱领域,真正吸引人目光的,还是北派的厂商。

不管是产品,还是里面的恩恩怨怨。

1993-1997年之间,中关村大量诞生了一批多媒体音箱厂家,像也曾经一度很有名的“超音速”、“狂人”,当然,这和多媒体音箱(MultimediaSpeaker)的门槛很低有关,不管是技术门槛还是资金门槛。

实际上,那个时候也正是一大批土生土长的中关村本土企业大爆发的时候,这里面不少人成了先烈,也有不少如雷贯耳的名字从这时候开始起步。

冯军在同一个时候喊出了“我不能一辈子给别人创造价值”,放弃了辉煌的小太阳键盘开始做自己的爱国者键盘,而冯军的同班同学夏春秋,则开始筹备一个叫清华华天的企业,也就是今天的九州风神。

这里面就有后来在21世纪初一统北京市场的北派三大品牌:

漫步者、轻骑兵、冲击波。

二、三强并立

很多人隐隐约约都知道,这三家历史上是有关系的,但是有什么关系,却很少有人知道。

相关当事人也讳莫如深。

笔者就当年的记忆和了解到的一些情况来说一说。

细节处由于笔者也并非当事人,可能不一定对,但大体过程上,应该是不错的。

轻骑兵最初的创始人,就是今天轻骑兵的董事长程建军以及漫步者董事长张文东,以及漫步者的另外两个老板张文生与肖敏(据说:

张文东是大学老师,肖敏是他的学生。

1995年主要因为答应的分红没有兑现,导致二张一肖才从轻骑兵出走。

后来张文生也从漫步者出走,但没再做多媒体音箱)。

这几位自北京理工大学出来以后,创立立了最早的轻骑兵,于1994年推出了最早的木质2.0音箱RDS-1000。

但是后来由于至今我们不清楚的分歧,二张一肖自轻骑兵出走,并于1996年注册了漫步者品牌。

轻骑兵则属理工大学下属的中北高科机电公司的产品品牌。

冲击波则又是另一回事。

建立冲击波的这一群人,最初是轻骑兵的北京总代理。

也是轻骑兵最大的代理。

简单的说,冲击波的前身,和轻骑兵之间的关系,就有如今天雪马与漫步者的关系。

在轻骑兵发生分裂的时候,冲击波也另起门户,建立自己的独立品牌来生产音箱。

老实说,创始人不同身份,真的是大大带入了这三家企业的风格里,使得同样的北派风格下,这三家在经营上有着鲜明的个性差异。

轻骑兵是这里面资格最老的,也是唯一的国企。

它的产品直到今天整体上依然偏保守,可以说,轻骑兵是现在还唯一可以明确归为“北派”的品牌了。

而从市场反应来说,轻骑兵的反应动作总是显得缓慢,直到今天依然不能完全摆脱。

这一点使得轻骑兵历史上不断出现创造了机会却又放过的情况。

后来轻骑兵的地位被后起的漫步者超过并非没有原因。

不过轻骑兵作为资历最老的厂商之一,又背靠大学的资源,在产品设计方面依然有很强的力量,渠道力量在业内也数一数二,所以即便在轻骑兵最低潮的时期,也依然是别人不能轻视的一个品牌。

而漫步者的三个创始人,是以搞设计起家的。

所以从历史来看,漫步者的绝对设计能力,也许并非很强,但他有很强的设计前瞻性,总能在市场需要的时候及时拿出合适的产品,这点确实罕有能比。

像历史上,创新在国内推出2.1音箱后,漫步者是麦博之后第二个推出此类产品的国内品牌,而轻骑兵推出B1三分频音箱后,漫步者是第一个跟进的,并且利用轻骑兵产能不足缺货的实际迅速成为了此类产品的第一品牌;后来的独立功放、中高档2.0更不用说了。

难怪有位业内的资深朋友说过“不是漫步者太强,而是别人犯了太多的错误,而漫步者总能抓住这个机会”。

而冲击波则是一群渠道商起家,所以论渠道能力,冲击波实际上是这三家中,可能也是国内最强的。

不要看冲击波现在已经不起眼,但是直到2003年为止,冲击波的渠道依然不亚于漫步者的规模。

实际上,在冲击波问题重重的今天,依然是僵而不死,和超强的渠道能力有很大关系。

不过也正因如此,冲击波对自己的渠道能力太有自信,也太依赖渠道和轻视设计与宣传,所以历史上冲击波却曾强大一时,但最后却留不住设计和宣传方面的人才。

像业内几个著名的设计师,原本就是出身冲击波,却终于弃他而去,到2002年以后,已经明显可以看出冲击波在产品设计上与漫步者和轻骑兵的差距。

而历史上,2003年是冲击波最后一次在宣传上发力,当时出身自公关业的媒介经理辞职后,冲击波就此从媒体上彻底消失了。

有位朋友说过一句极为刻薄的话,但我觉得相当有趣——“冲击波最了不起的事情,就是成功的把自己从一个一线品牌做成了二线品牌”。

这句话我觉得可以很好的概括了冲击波在产品和宣传上的失败。

漫步者和轻骑兵,我们后面还要不断提到。

下面,先来整体说一下冲击波的兴衰,因为后面提到的机会不会太多了。

 

到现在还记得之前冲击波的红色恋人和那款号称子弹锥低音单元的东东。

那是最早的以子弹锥作为宣传卖点的箱子吧?

相位锥(冲击波当时叫子弹锥)、防弹布低音,这都是冲击波最早搞出来的宣传点,冲击波在2000年之前,确实各方面都和漫步者、轻骑兵鼎足而三的。

但从2001年以后,刘维卡的心开始不踏实,关注点往什么汽车、地产之类的转移,冲击波才开始设计与宣传一落千丈,渠道一枝独秀的。

 

最早想买的第一对箱子其实就是那款子弹锥,不过商家不给试听,可惜啊。

冲击波有防弹布么?

只记得漫步者的R1800TC用过,还有就是金豪迈的一款。

金豪迈S1、漫步者1900TII、轻骑兵V23SE、爱国者C200、冲击波1000SII,这四款箱子都是同一个人设计的。

而其中金豪迈S1是评价最高的一款。

 

其实,冲击波在2000年之前,和漫步者、轻骑兵真的是北派鼎足而三的。

到2000年左右,除了这三家之外,国立退出零售市场,其他北京品牌大多已经被挤入杂牌,并且在之后的两年内逐渐死去。

在当时,冲击波在设计方面也搞出了不少有价值的东西。

例如上面有朋友提到的子弹锥(就是相位锥),而历史上第一个使用防弹布单元的对箱1000SII也是冲击波的作品,实际上,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在三大品牌同类的中档2.0箱里,冲击波这款是最好的。

但是冲击波轻视宣传的特点,在这个时候已经暴露出来,以致后来很多人记得漫步者1900TB和轻骑兵M3,却不记得冲击波1000SII。

甚至最早的防弹布2.0的桂冠也给戴到了漫步者头上。

记得以前看到金豪迈的东东,黄色的单元,好像是防弹布的,感觉又轻又硬。

后来才知道,原来不是黄色的单元都是防弹布的,再后来,就再也没看到这个牌子了。

那个时候好像正是漫步者跑步,轻骑兵走路,冲击波原地打转的时候。

金豪迈夹在三强之间,又没有品牌与渠道上的优势,结果可想而知了。

冲击波和金豪迈无声无息地就这么死了,死得冤,也不冤。

2000年,冲击波经历了它历史上第一次大变动,冲击波创始人之一的林东由于和刘维卡等其他几人意见分歧,带了一批人另立门户,成立了“北京金豪迈公司”,与冲击波争夺渠道。

很多朋友应该记得金豪迈S1这款产品,实际上,这款产品本身就是林东等人从冲击波带出来的一个高档产品设计方案。

而在S1上市后,冲击波自己其实也曾推出这个方案的产品,但是,大家只记得金豪迈S1,冲击波的那款产品则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冲击波和金豪迈的内斗,最后以两败俱伤告终。

金豪迈在上市初期,曾以“冲击波换代产品”的名义进行品牌宣传,结果被冲击波告上法庭并败诉。

赔付了赔偿和罚款后无疾而终。

而冲击波的渠道和品牌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很大冲击。

但更主要的是,金豪迈的分裂,带走了一批冲击波最为优秀、最具前瞻眼光的设计人员,冲击波产品开始流为大路化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了。

这里重复一下,金豪迈S1的设计师,也是冲击波1000SII、漫步者1900TII、轻骑兵V23SE、爱国者C200这四款经典产品的设计师。

而金豪迈S1则是这五款产品中,众人最为赞赏的一款产品,其资质可想而知。

可惜冲击波和金豪迈的兄弟内耗让这个设计就此湮没,实在太可惜了!

不过虽然经过了这场风波,但是冲击波的市场地位并没有受太大的影响,毕竟它当时国内最强的渠道还是别人比不了的。

但是冲击波自己却出了问题了,正如那位朋友所说的,“漫步者跑步,轻骑兵走路,冲击波却在原地打转”。

今天回头去看,漫步者就是在这个时候大踏步向市场第一品牌开始前进的,而与此同时,冲击波却放下自己多媒体音箱零售的主业,转去搞所谓的“多元化”,从OEM业务到汽车业务再到房地产,大量的资金被抽出来到这些多元化的业务上,而用在产品研发和市场宣传上的钱一下子变得很少。

在当时的市场上升期,由于零售业务有足够的收入,这些问题并不成其为问题,但是随着主业被逐渐抽空,一旦市场出现减缓乃至停滞,资金断裂的情况就很可能发生。

这种事情在几年后已经有了苗头,2003年冲击波重新回头试图扩大自己的零售市场,著名的2103“系列”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但是这一次冲击波发现来得太晚了,新的市场格局已经形成,漫步者、轻骑兵的领导地位已经形成,后来的麦博三诺也在急速上升中,冲击波再想回头已经变得非常困难。

2004年推出SB2000音箱,几乎是冲击波的最后一次正式的露面,这以后冲击波逐渐开始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仅仅靠强大渠道体系的遗留,保留了一个尚称得上大的市场份额,但是从几年来的市场来看,冲击波几乎是在逐年萎缩,现在作为一线品牌的时候几乎已经成为遥远的回忆。

现在回过头去看,冲击波的兴衰,笔者个人以为几乎可以算作盲目多元化,忽视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的一个典型案例。

这才刚写到1994年轻骑兵分家……大部分牌子在这个时候还没出来呢。

1994年之后的三年时间,是名副其实的乱世。

这个时期,有轻骑兵、漫步者这样的知名品牌,但却没有现在意义上的一线品牌。

大量的新品牌批量涌现,这里面有些后来就逐渐消失了,如朋友说的丽歌,也有些延续至今又以“新上市”的面孔重新出现,如奋达、慧海等等。

大量品牌的涌现,是因为随着木质有源音箱成为市场的主流,有源音箱本来就不高的门槛变得更低——塑胶箱的生产需要一套生产线设备,而木质箱几十个人手工就可以生产。

而当时不断迅猛增长的市场规模,使得任何一个品牌都形不成绝对主导的地位。

更主要的是,这些今天叱诧风云的品牌,当时还处在原始积累的襁褓期,如漫步者,直到1999年还缩在今天中关村硅谷电脑城后面的一栋二层简易小楼里,无论哪一家也都没有绝对的资金实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线品牌。

在这段时间里,一些当时不起眼,但对后来影响深远的事情发生了,例如漫步者推出了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连续做十年的R1000TC,轻骑兵则更换了全新的型号编号系统并且延续至今。

但总体来说,这几年的市场微观上是群雄并起的乱世,宏观上却是波澜不惊。

直到1998年,一件大事发生了。

创新袭来

当然,这个大事,就是创新PCWORKS2.1的问世。

现在的新烧友,很少能体会到创新在当年所受的狂热追捧了。

但是在那个年代,创新几乎就是高音质的象征。

甚至连创新的一些不足,都有非常热心的网友积极地为其做出“合理的解释”。

但是,与后来的不思进取相比,创新在当时也确实有值得骄傲的本钱。

实际上,和很多人以为的,也是很多媒体所写的,并不一样。

创新PCWORKS2.1并非是世界上最早的2.1多媒体音箱。

按照行业的记忆,第一个2.1音箱应该也是奥特蓝星的作品。

至少,到创新1998年推出PCWORKS2.1时,例如奥特蓝星、BOSE、YAMAHA等等各大品牌都已经有很多2.1产品在销售了。

PCWORKS2.1真正的第一,是第一个把价钱做到主流价位的2.1产品。

当时,作为新生事物,2.1音箱的普遍价格都相当高昂,上面所说的几个牌子的主打产品,基本都在150美元之上。

而PCWORKS2.1,是市场上第一个卖到99美元的产品,在今天来看,这样设计的产品卖这个价格无异于抢钱,但在当时,却是惊人的低价。

凭借创新在当时的超强人气和PCWORKS2.1自身也颇为值得称道的素质,这款产品像在国外一样,迅速在国内市场掀起了一股创新旋风。

PCWORKS2.1高达840元的零售价,居然在每个地方都屡屡脱销,这无论怎么看都是一个奇迹。

在这之后的一年时间里,创新逐渐将自己的4.1产品、5.1产品纷纷引入国内市场,配合当时正火的SBLive!

宣传与销售,创新在短时间内迅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内第一个“第一品牌”。

坦率地说,虽然以今天的观点来看,创新当时的产品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放在当时横向比较的话,创新这一时期的产品在各方面还都是很值得称道的。

创新音箱真正的滑坡,是从2001开始推出INSPIRE系列的时候开始的。

这些早期产品,严格意义上也不能视为创新的纯血统产品,因为它们实际是创新在1997年收购的美国剑桥音响的设计。

在当时创新的包装上,也可以看到剑桥的标志,而随着时间发展,创新一点点将剑桥的痕迹清除掉了

PCWORKS2.1在市场上存在了很久,先后推出了多个版本。

大家最熟悉的是其中白色的原始版本。

而在1998年下半年,推出了黑色的版本,1999年初则推出了使用银粉漆和金粉漆的版本。

不过这些特殊版本大都存在的时间不长,短则一个季度,长则半年。

只有原始的白色版一直卖到2001年左右。

PCWORKS2.1的上市价格是840元左右,而退市时,已经降到了260元。

在漫长的市场周期里,关于这个产品的版本问题的传言一直层出不穷,但是所有这些传言都缺少足够的证据支持。

从设计角度来看,PCWORKS2.1其实并不完美,著名的两个问题就是低音炮不防磁(有趣的是国产音箱初上2.1设计时,不少人曾不约而同拿防磁来说事)以及收音机效应问题。

特别是后者在PCWORKS4.1上更为严重,几乎达到了在电台附近居住的人只要一开机就能听收音机的程度。

不过尽管存在各种问题,但是作为一个全新设计理念的产物,创新还是在短时间内迅速一统了几乎整个中高档音箱的市场,直到2002年初为之,应该说绝大部分用户还是以身为创新音箱的用户为荣的。

当然,从现在回头去看,这种情况的出现不完全是创新自己的原因,更多是因为当时PCI声卡普及这个大背景。

PCI声卡普及直接带来的是多声道系统的迅猛发展,在这个背景下,X.1音箱的迅速占领市场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而2004年以后2.0音箱的复苏则和多声道系统的衰败同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创新的音箱当时真是火的不行,记得那时在郑州总代要拿现金排队等货买,现在想来真是疯狂。

 

当年这段历史还清楚的记得,INTELBX芯片的主板,配赛扬300超450,加上帝盟S90的声卡,再配上创新PCWORKS2.1的音箱,是当年非常时髦的配置。

回头想想也是,这些产品也是那个时代的经典。

更多的是SBAWE64、中凌之类的YAMAHAISA卡配PCWORKS2.1,440BXP2S901900TB/T2更普及~,asusii的名字也在这时候得到巩固和普及。

呵呵,赛扬300A超450+华硕P2B或升技BH6+帝盟Viper550或小影霸RIVATNT+帝盟S90+LG7J内存+昆腾火球6代或7代+源兴36X+三星500BPLUS+PCWORKS2.1+ACER52H+双飞燕2D,这是一个时代的标配啊。

 

新时代即将开始

在创新迅速占领行业领导地位的同时,其他厂商也并没有闲着。

漫步者和轻骑兵在这个时候开始向高端产品进军,漫步者著名的R1800T和R1900T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而更高端的,还是现在很多人都已经不记得的R2600T、R2800T以及国内多媒体市场史上唯一的独立有源低音炮R3000T。

另外,漫步者还有一个短暂存在的、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后来所谓高端漫步者的千元以上系列——R6000T、R7000T等等,这个系列产品使用了银笛和惠威的喇叭,以及LM1875、LM3386等功放设计。

用料奢华胜过了这之后几年的箱子。

不过这个系列产品并没有生产多少,由于当时的市场不成熟,只存在了一年即告停产。

与此同时,轻骑兵也在这个时候推出了著名的M3、M4系列,这两个系列与漫步者的1800、1900系列并立,后来成为那个时代最经典的中档2.0音箱产品。

今天回头去看这段历史,漫步者和轻骑兵当时的行为,与他们在此后的激烈斗争中生存下来并壮大,而没有像同时代很多同地位的品牌一样湮没最后灭亡,有很大的关系。

这些中高档产品,也许并没有赚到多少钱,但是通过这方面的尝试,他们成功的提升了自己的核心技术竞争力,把自己从低档入门产品的无序竞争中拔了出来——毕竟音箱是要听的,做好声音才是一个音箱厂家的立身之本。

而在1997-1998年的这段时间,在媒体领域里,也发生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当时还属上海在线旗下的PCHOME,在国内第一个正式做了电脑多媒体音箱的评测;

第二件,则是当时飞翔鸟的黄宇(孔明),成为中国第一个专职的电脑音频评测编辑,虽然孔明退出此行已久,但确实是我们所有这些人共同的先辈;

第三件,则是在1998年下半年或是1999年初的某个时候,在远离当时IT业中心的长沙,一个网名叫云飞的人开始筹备他的个人网站,这个网站的名字,叫短歌行……

有很多事情不会无缘无故的,例如漫步者今天的市场地位,是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换来的。

就像佛家的“因果”,轻骑兵的不断分裂(“惠士佳”是原轻骑兵的康宁做的)、致命的产能不足,冲击波的分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