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6课时作业第3单元课题1物质的检验第2课时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0207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选修6课时作业第3单元课题1物质的检验第2课时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选修6课时作业第3单元课题1物质的检验第2课时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选修6课时作业第3单元课题1物质的检验第2课时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选修6课时作业第3单元课题1物质的检验第2课时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选修6课时作业第3单元课题1物质的检验第2课时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选修6课时作业第3单元课题1物质的检验第2课时含答案.docx

《人教版选修6课时作业第3单元课题1物质的检验第2课时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选修6课时作业第3单元课题1物质的检验第2课时含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选修6课时作业第3单元课题1物质的检验第2课时含答案.docx

人教版选修6课时作业第3单元课题1物质的检验第2课时含答案

1.(2013·嘉兴高二检测)检验溴乙烷中是否有溴元素,主要的实验方法是(  )

A.加入氯水后振荡,看水层里是否有棕红色的溴出现

B.加入硝酸银溶液,再加稀硝酸,观察有无浅黄色沉淀生成

C.加入NaOH溶液共热,冷却后加硝酸银溶液,观察有无浅黄色沉淀生成

D.加入NaOH溶液共热,冷却后用过量稀硝酸中和过量的碱后,再加硝酸银溶液,观察有无浅黄色沉淀生成

【解析】 卤代烃分子中的卤素原子是以共价键与碳原子结合的,分子中不存在卤素离子,但可以通过水解反应生成相应的卤素离子,然后用稀硝酸中和过量的碱后,再加AgNO3溶液检验卤素离子的存在。

【答案】 D

2.某物质中可能含有甲酸、乙酸、甲醇和甲酸乙酯四种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在鉴定时有下列现象:

①有银镜反应;②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沉淀不溶解;③与含酚酞的NaOH溶液共热发现溶液中红色逐渐消失至无色。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有甲酸和甲酸乙酯

B.有甲酸乙酯和甲醇

C.有甲酸乙酯,可能有甲醇

D.有甲酸和乙酸,可能有甲酸乙酯

【解析】 ①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有含—CHO的物质,即可能有甲酸、甲酸乙酯;②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沉淀不溶解,说明无羧酸,即一定没有甲酸、乙酸;③与含酚酞的NaOH溶液共热发现溶液中红色逐渐消失至无色,说明含有甲酸乙酯,但可能有甲醇。

【答案】 C

3.(2013·南京高二检测)下列各组物质,可用一种试剂加以区别的是(  )

①四种无机溶液:

NaAlO2、AlCl3、K2CO3、Na2SiO3

②四种白色粉末:

(NH4)2SO4、NH4Cl、Na2SO4、NaCl

③四种有机溶液:

乙醛、乙酸、甲酸、乙醇

④四种有机物:

苯、四氯化碳、己烯、无水醋酸

A.只有①②        B.只有③④

C.只有①②④D.全部

【解析】 ①~④分别用盐酸、Ba(OH)2溶液、新制Cu(OH)2悬浊液[Cu(OH)2溶解的是乙酸、甲酸,不溶解的是乙醛、乙醇,再加热至沸腾,产生红色沉淀的是甲酸、乙醛]、溴水加以鉴别。

【答案】 D

4.以下实验或操作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用溴水鉴别苯、乙醇、四氯化碳

B.用氢氧化铜粉末检验尿糖

C.用石蕊试液检验乙酸和乙醇

D.用激光笔检验淀粉溶液的丁达尔现象

【解析】 苯与溴水分层且苯在上层,乙醇与溴水互溶,四氯化碳与溴水分层且四氯化碳在下层,可以鉴别,A可以达到目的;检验葡萄糖,应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检验,而不是用氢氧化铜粉末,B错;乙酸具有酸性,乙醇没有酸性,可用石蕊试液检验,故C能达到目的;淀粉溶液是胶体,可用丁达尔现象检验,故D能达到目的。

【答案】 B

5.一定量某有机物溶解于适量的NaOH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呈红色,煮沸5min后,溶液颜色变浅,再加入盐酸显酸性,沉淀出白色晶体。

取少量晶体放到FeCl3溶液中,溶液呈紫色,则该有机物可能是(  )

【解析】 有机物能溶于NaOH溶液,说明该有机物可能含有酚羟基或羧基。

溶液中加入酚酞呈现红色,加热煮沸后溶液颜色变浅,说明可能是酯水解生成的酸中和了NaOH,使溶液碱性减弱,则C中物质不合题意。

水解后的产物可与FeCl3溶液呈紫色,说明水解产物中含有酚羟基,因此只有A满足题意。

【答案】 A

6.(2012·广东高考)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A.用溴水鉴别苯和正己烷

B.用BaCl2溶液鉴别SO

和SO

C.用浓HNO3与Cu反应制备NO2

D.将混有HCl的Cl2通入饱和NaHCO3溶液中除去HCl

【解析】 A项中苯和正己烷都能萃取溴水中的溴,两者的密度都比水小,故不能鉴别;B项中BaSO4和BaSO3都是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故不能鉴别;C项中Cu和浓HNO3在常温下剧烈反应生成NO2,能达到目的;D项中饱和NaHCO3溶液既能除去HCl也能吸收Cl2,达不到目的。

【答案】 C

7.写出乙醛与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CH3CHO+2Cu(OH)2

Cu2O↓+CH3COOH+2H2O

8.在乙醛溶液中加入溴水,溴水褪色,分析乙醛的结构和性质,其反应原理有三种可能:

①溴在不饱和键上发生加成反应;②溴与甲基上的氢原子进行取代;③乙醛具有还原性,被溴水氧化。

为此同学们作了如下探究:

(1)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有沉淀产生,则上述第__________种可能被排除,有同学提出用测反应后溶液酸碱性的方法进一步进行验证,就可确定究竟是何种反应原理,请指出此方案是否可行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可能的反应,若乙醛被溴水氧化,氧化后的主要产物应是________________。

(3)若反应物Br2与生成物Br-的物质的量关系是1∶2,则乙醛与溴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 不可行 ②③反应都有酸生成

(2)乙酸

(3)CH3CHO+Br2+H2O―→CH3COOH+2HBr

9.某同学为了测定三聚氰胺的分子式和结构简式设计了如下实验。

他查阅资料得知:

三聚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三聚氰胺在常温下为晶体,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氮气和水。

现有12.6g三聚氰胺晶体按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反应(假设三聚氰胺完全转化成产物)。

(1)写出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装置能不能与D装置互换?

________(填“能”或“不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B装置中反应完全后,读取F中水的体积,实验操作顺序为________(填序号)。

①读数 ②冷却至室温 ③调平E、F装置中液面

(4)测定数据如下:

仪器

C

D

实验前

101.0g

56.0g

实验后

106.4g

69.2g

经测定,收集到的气体折合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6.72L。

①利用上述实验数据,通过计算可知三聚氰胺的实验式为________。

②三聚氰胺的分子式为________。

③若装置中没有铜网,则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氰酸(HCN)的结构简式为H—C≡N,氰胺的结构简式为H2N—C≡N,三聚氰胺分子中每个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或2,则其结构简式为________。

【解析】 

(1)根据实验原理知,A装置用于制取氧气,且需要加热。

(2)碱石灰既能吸收二氧化碳又能吸收水,而浓硫酸只吸收水,不能吸收二氧化碳。

(3)E中收集氮气的温度和压强无法直接测定,只能测定实验条件下外界的温度和压强,所以,读数前应先冷却装置,使E中气体温度与外界相同,然后调平E与F中的液面。

(4)C装置净增的量就是生成水的质量,D装置净增的量就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故n(CO2)=

=0.3mol,n(H2O)=

=0.3mol,n(N2)=

=0.3mol,m(O)=12.6g-(0.3mol×12g·mol-1+0.6mol×1g·mol-1+0.6mol×14g·mol-1)=0,说明样品中不含氧元素。

故分子中,n(C)∶n(H)∶n(N)=0.3mol∶0.6mol∶0.6mol=1∶2∶2。

设三聚氰胺的分子式为(CH2N2)n,则有(12+2+28)×n=126,解得n=3,故分子式为C3H6N6。

若没有铜网,则可能有未参与反应的氧气进入E瓶,导致测定氮气的体积偏大,即测定的三聚氰胺的分子式中氮原子数偏大,而碳原子数、氢原子数偏小。

(5)结合三聚氰胺的分子式C3H6N6可知,H2N—C≡N加成生成六元环状三聚氰胺。

【答案】 

(1)2KMnO4

K2MnO4+MnO2+O2↑或2KClO3

2KCl+3O2↑

(2)不能 浓硫酸吸收水,碱石灰吸收二氧化碳,若互换,则碱石灰能同时吸收二氧化碳和水,不能分别测出水与二氧化碳的质量,从而导致实验失败

(3)②③①

(4)①CH2N2 ②C3H6N6 ③测定所得分子中氮原子数偏大,碳、氢原子数偏小

(5)

小课堂: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

在中学阶段,至关重要!

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扰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01学习内容的自主性

1、以一个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作为目标,努力超过他。

2、有一个关于以后的人生设想。

3、每学期开学时,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设立一个学期目标。

4、如果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会分析原因,再加把劲。

5、学习目标设定之后,会自己思考或让别人帮助分析是否符合自己的情况。

6、会针对自己的弱项设定学习目标。

7、常常看一些有意义的课外书或自己找(课外题)习题做。

8、自习课上,不必老师要求,自己知道该学什么。

9、总是能很快选择好对自己有用的学习资料。

10、自己不感兴趣的学科也好好学。

11、课堂上很在意老师提出的重点、难点问题。

12、会花很多时间专攻自己的学习弱项。

02时间管理

13、常常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

14、为准备考试,会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

15、会给假期作业制定一个完成计划,而不会临近开学才做。

16、常自己寻找没有干扰的地方学习。

17、课堂上会把精力集中到老师讲的重点内容上面。

18、做作业时,先选重要的和难一点的来完成。

19、作业总是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20、作业少时,会多自学一些课本上的知识。

03学习策略

21、预习时,先从头到尾大致浏览一遍抓住要点。

22、根据课后习题来预习,以求抓住重点。

23、预习时,发现前面知识没有掌握的,回过头去补上来。

24、常常归纳学习内容的要点并想办法记住。

25、阅读时,常做标注,并多问几个为什么。

26、读完一篇文章,会想一想它主要讲了哪几个问题。

27、常寻找同一道题的几种解法。

28、采用一些巧妙的记忆方法,帮助自己记住学习内容。

29、阅读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常常标记下来以便问老师。

30、常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比较。

31、常回忆当天学过的东西。

32、有时和同学一起“一问一答”式地复习。

33、原来的学习方法不管用时,马上改变方法。

34、注意学习别人的解题方法。

35、一门课的成绩下降了,考虑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合适。

36、留意别人好的学习方法,学来用用。

37、抓住一天学习的重点内容做题或思考。

38、不断试用学习方法,然后找出最适合自己的。

04学习过程的自主性

39、解题遇到困难时,仍能保持心平气和。

40、在学习时很少烦躁不安。

41、做作业时,恰好有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仍会坚持做作业。

42、学习时有朋友约我外出,会想办法拒绝。

43、写作文或解题时,会时刻注意不跑题。

44、解决问题时,要检验每一步的合理性。

45、时时调整学习进度,以保证自己在既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05学习结果的评价与强化

46、做完作业后,自己认真检查一遍。

47、常让同学提问自己学过的知识。

48、经常反省自己一段时间的学习进步与否。

49、常常对一天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

50、考试或作业出现错误时,仔细分析错误原因。

51、每当取得好成绩时,总要找一找进步的原因。

52、如果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心里就过意不去。

53、如果因贪玩而导致成绩下降,就心里责怪自己。

54、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鼓励自己加倍努力。

06学习环境的控制

55、总给自己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

56、常和别人一起讨论问题。

57、遇到问题自己先想一想,想不出来就问老师或同学。

58、自己到书店选择适合自己的参考书。

59、常到图书馆借阅与学习有关的书籍。

60、经常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有关课外学习的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