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 教研科研一体化教研活动报告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9992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8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宁市 教研科研一体化教研活动报告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南宁市 教研科研一体化教研活动报告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南宁市 教研科研一体化教研活动报告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南宁市 教研科研一体化教研活动报告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南宁市 教研科研一体化教研活动报告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宁市 教研科研一体化教研活动报告4.docx

《南宁市 教研科研一体化教研活动报告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宁市 教研科研一体化教研活动报告4.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宁市 教研科研一体化教研活动报告4.docx

南宁市教研科研一体化教研活动报告4

小数数学组

“教研科研一体化”教研活动报告

开学初,根据教研室的要求小学数学组的老师们深入学习了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努力构建“高效课堂”。

四月份,基于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论学习,小学数学教研组开展了以《长方体的认识》一颗为载体的“教研科研一体化”教研活动。

为了使教研活动更有效地进行,小学数学组的18名老师全部参与到这次研讨活动中。

按照城区教研室《教研科研一体化模式研究工作细化表》工作要求,我校数学团队分为四个小组开展研讨,分别是:

理论研究与教材分析小组、学情调研小组、课堂实践小组、评课与反思小组。

第一小组:

理论研究与教材分析小组

一、新课标对《长方体的认识》的要求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在三个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长方体的认识》属于第三部分“图形与几何”中的内容。

新课标中,“图形与几何”又分为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它们同属数学新课标标准的十大核心理念。

为什么要学习图形与几何?

新课标指出:

空间观念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的基本要素,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阐明了学习图形与几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总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总目标对“图形与几何”的知识技能是这样阐述的:

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数学思考中说:

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2、学段目标

几何与图形在第二学段目标中(4~6年级)的知识技能要求是:

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数学思考是:

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长方体的认识》在新课标课程内容第二学段(4~6年级)“图形与几何”的第

(一)图形的认识中要求:

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

二、《长方体的认识》在该单元中的编排位置

《长方体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27—29页例1、例2。

例题安排在这一单元的起始位置,对后续的学习起到导入和基础的作用,所以说通过学习长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三、教材编排特点

主题图呈现了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从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很多物品的形状都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为进一步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做准备。

例1:

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展示了小组同学对长方体的物品观察操作、填表交流、讨论总结,逐步概括出长方体特征的学习过程。

这里只是说明长方体的特征,不是下定义。

例2:

研究长方体棱的特点

展示了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探索长方体的12条棱之间的关

系,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

同以往不同,教材的变化有以下几点:

(1)长方体、正方体的引出,直接从实物中抽象出相应的图形,不再从与平面图形的对比中引出。

(2)直观地、直接地给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概念。

(3)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

所以说,教材非常重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因此,对执教者的教学策略,我们理论研究小组提出这样的建议:

结合学生熟悉的实物,加强直观和演示,通过观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这样,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得课堂更具数学味。

第二小组:

学情调研小组

学情调研小组是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认知情况进行调查的,首先对五(4)班的45名学生进行《长方体的认识》学前检测,同时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认知情况,小组还采访了其他班级的同学,然后小组的几位老师认真批改检测试卷并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长方体的认识》学前测试评析。

下面附学前测试卷以及分析表:

附1:

《长方体的认识》学前测试

班级:

姓名:

1.下面图形中是长方体的请打“√”。

()()()()()()()

2.想一想长方体都有哪些部分组成?

()

()

 

()

附2:

《长方体的认识》学前测试评析表

检测人数:

(45)人

1.下面图形中是长方体的请打“√”。

()()()()()()()

正确:

32人错误:

13人正确率:

71%错误率:

29%

分析错因:

1.从检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长方体是基本认识的,出现错误也是因为学生没有仔细看清题目要求而造成的。

2.个别错误则是因为学生没能很好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概念而造成。

教学建议:

教学中加强学生仔细审题的培养和提高正确的解题能力。

()

2.想一想长方体都有哪些部分组成?

()

()

 

正确:

10人错误:

35人正确率:

22%错误率:

78%

分析错因:

学生对长方体的一些特征不是很清楚的知道和理解,所以对长方体各部分名称的认识比较片面,不熟悉“棱”这个名称,表达不清;还有的错误就是看不出,没有意识到顶点的存在。

教学建议:

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做一做等实践活动,逐步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及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从以上方面探究出:

这是一节有关“空间与图形”的课程,在认知方面,学生已经初步会认长方体,对它的特征有一些模糊的认识,本节课是进一步研究、梳理它的特征,让学生对它的特征有更加清楚、完整地认知。

教学建议:

《长方体的认识》在教学设计上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大量的操作,让学生观察、体验,获得感知,并由多媒体及时的验证,从而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第三小组:

课堂实践小组

基于理论研究与教材分析小组和学情调研小组提供的调查分析数据,课堂实践小组制定《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究长方体特征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难点:

理解“相对”的棱长度相等,以及棱的分组。

下面具体说说如何突破重难点?

一、新课程标准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形象。

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所以本节课中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初步发现长方体顶点、面、棱的特征,然后在小组汇报交流中进一步验证、总结,从而突破重点。

二、新课程标准同时也指出“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建议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学生操作实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学会学习。

”所以在此课中让学生小组合作尝试动手制作长方体框架,通过巧设两组材料做不成长方体,让学生体会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是“相等”的这一特点。

让学生根据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知道长方体的棱可以分为3组,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三、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

本节课需要运用多媒体的教学,结合多媒体的动态演示,知道长方体的棱可以分为3组,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找到突破重难点的策略后,课堂实践小组设计出《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流程,并由钟丽敏老师执教。

附: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课题

长方体的认识

课型

新课

任课

教师

钟丽敏

教学内

容简析

“长方体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27—29页例1、2。

长方体的认识是学生在低年级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已经能够识别长方体等形体,掌握了一些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开始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长方体的认识是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的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是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基础。

通过认识并掌握其特征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

学生学

情分析

这是一节有关“空间与图形”的课程,在认知方面,学生已经初步会认长方体,对它的特征有一些模糊的认识,本节课是进一步研究、梳理它的特征,让学生对它的特征有更加清楚、完整地认知。

在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大量的操作,让学生观察、体验,获得感知,并由多媒体及时的验证,从而使学生清楚地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究长方体特证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

难点

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

理解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棱的分组。

教具学具及多媒体应用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实物、长方体框架、三通接头,小棒

课时

1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建筑、生活用品。

师:

这些建筑和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呢?

师:

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长方体,认识长方体,看看它都有哪些特征?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很多物品的形状都是长方体的,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长方体,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长方体都有哪些部分?

教师纠正:

长方体上这些平平的地方叫做长方体的面。

两个面相交的地方不叫做边而叫做棱。

这些尖尖的,也就是三条棱的交点不叫角而叫做顶点。

【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先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了解学生对长方体有哪些初步的认识,再通过老师的说明,纠正学生对长方体各部分的叫法,充分尊重学生。

2、小组合作探究面棱顶点的特点。

师:

对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你还知道些什么?

 

师:

真的有这些特点吗?

下面小组合作,看一看,数一数,并完成填表。

顶点

有()个顶点

有()

个面

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哪些面完全相同?

有()

条棱

哪些棱长度相等?

 

汇报:

生1(汇报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演示是怎么数的)

生2(汇报长方体有几个面,演示怎么数,并说说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生3(汇报哪些面完全相同,得出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生4(汇报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并演示怎么数)

【设计意图】

空间观念的培养需要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通过让学生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在汇报交流中,教师的适时引导,多媒体的及时验证、总结,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小组动手制作长方体框架

师:

现在我们知道了长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大家尝试做一个长方体框架。

在做之前先在脑子里想象一下长方体框架是什么样子的?

12条棱的位置是怎样?

再想一想要做成一个长方体,对棱的长度有什么样的要求?

汇报:

做成长方体的小组,展示作品

做不成的上台展示(特意设计了一组做不成长方体框架,老师出示一组做不成的情况)

第一组说说为什么做不成?

该怎么办?

 

给你重新换一根,该怎么选?

 

还有哪些棱的长度是相等的?

这些长度相等的4根棱,位置有什么关系?

第二组做不成:

对比,为什么做不成?

所以得到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这12条棱一共可以分成几组?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观察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长度相等吗?

我们把这三条棱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练习说一说下面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长方体有几条长?

几条高?

几条宽?

【设计意图】

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制作长方体,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的特征。

通过设计两组“做不成”,让学生体会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中的相对。

三、分层测试点拔提高

1、基本练习

(1)《数学分层测试卡》第19页练习二基本练习1

 

(2)《数学分层测试卡》第18页练习一基本练习1

 

2、综合练习

《数学分层测试卡》第18页综合练习

3、拓展练习

《数学分层测试卡》第19页拓展练习

【设计意图】

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以《数学分层测试卡》为载体,进行分层练习,并结合教师评,学生评,自评,互评等多样的评价方式,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

四、质疑反思总结评价

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观察课件演示,说一说建筑和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预设)生:

说一说(面、角、边)

 

生:

小组内再找一找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预设)生:

我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

 

生:

小组合作,完成填表

 

生:

补充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生:

带着问题,小组合作动手制作长方体框架

 

学生可能会说:

生:

有一根吸管长度太长了

生:

选择与这个方向的其余三根一样长

生:

比划

生:

相对

生:

相对的棱长度不相等

生:

三组或两组(多媒体演示)

 

生:

不相等

生:

说一说

生:

长方体有4条长,4条宽,4条高(结合多媒体演示)

 

(1)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齐读批改

(2)独立完成后由小老师批改,并汇报

独立完成后,个别学生汇报,同桌批改

独立完成后,个别学生汇报,自己批改。

长方体的认识

顶点8个

面6个长方形(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对平面图形已有认识,对立体图形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

教材突出了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

直观地、直接地给出了长方体面、棱、顶点的概念。

更加突出了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针对教材及学情,根据新课标理念,我对本课确立的目标是:

1、通过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让学生经历探究长方体特征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本节课我将学生的观察、交流与操作贯穿始终,让他们在观察、交流与操作中去感悟,去发现,去体验,去认识。

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通过观察一些建筑物、生活用品等的形状,并从长方体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深刻体会长方体是一一种立体图形,同时也体会到了我们周围有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

对面棱顶点三部分名称的认识,我是在了解学生对长方体已经有了哪些认识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教学的。

第二阶段:

小组合作,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学生在汇报时,我放手让学生交流长方体的特征,有8个顶点,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

而我只是在一旁问一问,其他小组有补充吗?

谁再来数一数?

教师甘当陪衬。

第三阶段:

小组尝试动手制作长方体框架。

这既是对长方体特证认识上的加深,也是让学生在体验中进一步探索出长方体12条棱之间的关系。

在动手制作之前,我先让学生想象一下长方体框架的样子,12条棱的位置,以及思考要做成长方体,对棱的长度有什么样的要求。

然后带着问题小组尝试动手制作长方体框架。

在准备小组的学具时,我特意设计了有两个小组的材料是做不成长方体框架的,目的是通过两组“做不成”的汇报交流,让学生感知体验“相对的棱长度要相等”。

接下来,学生发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三组或两组。

最后由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不相等引出长方体长宽高的概念,知道长方体有4条长,4条宽,4条高。

第四阶段:

以《数学分层测试卡》为载体,进行分层练习,运用巩固知识,并结合教师评,学生评,自评,互评等多样的评价方式。

这既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又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

观察、操作、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很重要的学习能力,这节课在学生知识形成的同时,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长方体的认识》一课课堂剪影:

 

 

第四小组:

评课与反思小组

钟丽敏老师上完课后,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同时评课与反思小组对五(4)班的学生做了学后测试。

学生测试完后,小组把收集的测试卷进行了分析。

第一大题,主要检测学生对长方体的基本特征是否掌握。

正确有42人,错误有3人,正确率是93.33%,错误率是6.67%。

第一部分属于基础题,学生通过学习后,大部分同学对长方体的基本特征掌握较好。

第二大题检测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理解。

正确有35人,错误有10人,正确率是77.78%,错误率是22.22%。

在本大题中,学生的错误主要集中在第3小题,说明学生对“长方体可能有两个相邻的面相等”这种特殊情况还没有理解透彻。

我们评价小组建议是教学时,通过呈现有两个相邻的面相等的长方体实物模型,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大题检测学生对长方体基本特征的运用。

正确有30人,错误15人,正确率是66.67%,错误率是33.33%,主要原因是应用能力较差,不能将长方体棱长的总数、特点应用到解决问题中。

我们教学建议是在学习新知识点时,应注意与解决问题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做完学后测试后,小组进行了集中评课。

钟丽敏老师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流畅、自然、环环相扣,教学效果很好。

主要有四个亮点:

亮点一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小组合作,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

亮点二是教师还主动权于学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亮点三是灵活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锦上添花;亮点四是练习分层进行,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最后,评课与反思小组对钟老师这节课提出了一点小小的建议。

建议钟丽敏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再多元化些,可采用对个人、小组和全班分别作出评价的方式。

下面附学后测试卷及分析表

附1:

《长方体的认识》学后测试卷

一、填空题。

1.长方体有()个面,每个面都是()形,也可能有()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

2.长方体有()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3.

(1)右图的长方体,长是()cm,

宽是()cm,高是()cm。

5cm

6cm

4cm

二、判断题。

1.所有的长方体都有6个面。

()

2.长方体的12条棱中,至少有4条棱长度相等。

()

3.长方体除了相对的面相等,也可能有两个相邻的面相等。

()

三、解决问题。

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15厘米,宽是12厘米,高是10厘米,它的棱长总和是多少分米?

 

附2:

《长方体的认识》学后测试评析表检测人数:

(45)人

检测题目

一、填空题

检测目的

检测分析

1、长方体有()个面,每个面都是()形,也可能有()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

2、长方体有()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3、右图的长方体,长是()cm,

宽是()cm,高是()cm。

 

检测学生对长方体的基本特征是否掌握。

正确:

42人错误:

3人正确率93.33%

错误率6.67%

第一部分属于基础题,学生通过学习后,大部分同学对长方体的基本特征掌握较好。

二、判断题

检测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理解。

正确:

35人

错误:

10人

正确率77.78%,错误率22.22%

错因分析;在本大题中,学生的错误主要集中在第3小题,说明学生对“长方体可能有两个相邻的面相等”这种特殊情况还没有理解透彻。

教学建议:

教学时,通过呈现有两个相邻的面相等的长方体实物模型,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所有的长方体都有6个面。

()

2.长方体的12条棱中,至少有4条棱长度相等。

()

3.长方体除了相对的面相等,也可能有两个相邻的面相等。

()

三、解决问题

检测学生对长方体基本特征的运用。

正确:

30人

错误:

15人

正确率:

66.67%错误率:

33.33%

错因分析;

应用能力较差,不能将长方体棱长的总数、特点应用到解决问题中。

教学建议:

在学习新知识点时,应注意与解决问题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一个长方体的长是15厘米,宽是12厘米,高是10厘米,它的棱长总和是多少分米?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这是的仙葫小数组的信念,一个小小细节我们也要进行探讨,这是责任的力量在鞭策我们。

虽然我们不是数学专家,却有着刻苦钻研的恒心,喜欢把教研当做自己的福利,喜欢带着问题去思考。

在这次“教研科研一体化”的教研活动中,我们付出的是汗水,感受到的是团队的力量,收获到的更是一种自身提高的快乐!

参加数学“教研科研一体化”教研活动后,小学数学组的老师们都受益匪浅,对这次活动进行了深刻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也促进了这支年轻的教师队伍的成长,钟丽敏老师更“开窍”了,黄金昌变成熟了,陀华变有型了,韦荣恒、卫芳红会分析整理数据了……每个老师的专业素质有了提升,对自己今后的教学和成长为研究型的教师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与此同时促进了数学教研组的建设,提高数学教研组教研、科研的能力,教师专业化得到了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