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人性的微循环.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9535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建人性的微循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重建人性的微循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重建人性的微循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重建人性的微循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重建人性的微循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建人性的微循环.docx

《重建人性的微循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建人性的微循环.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建人性的微循环.docx

重建人性的微循环

重建人性的微循环(完整版)

笑蜀 更新于2010年12月27日

人性的复苏,人的权利的复苏是它最重要的主题。

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人类历史上也只有一场革命可以跟她比拟,那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

 

重建人性的微循环

笑蜀

 

 

 

从价值层面重建社会

 

 

围观和微观,可能是本年度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

从围观到微观,可能是本年度中国社会最重要的演变趋势。

 

这里的微观不是名词,是动词。

微者,普通也,日常也。

微观即泛指普通人的围观和参与。

 

中国启蒙百年,走向共和百年,但是江山依旧,共和仍然是奋斗目标。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我看来,是共和,民主,宪政的理念虽然在精英圈中早已经烂熟,但始终不能突破小众层面,始终只是小众之间的同质对话,同义反复。

共和,民主,宪政,它们本来不只是理念,更应该是生活方式,最大多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方式。

但是百年以来,这些现代理念始终不能完成两个转换,即从理念到日常生活方式的转换,从小众话语到大众话语的转换。

仿佛海市蜃楼,固然万般华美千般绚烂,但始终接不上地气,与最大多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无缘。

其曲高和寡,无力影响现实轨道,也就是逻辑的必然。

 

电影《让子弹飞》里,与坐寇黄四郎势不两立的假县长张麻子,想尽办法动员群众跟他们一起去攻打黄四郎的大本营。

给群众发钱无效,再给群众发枪。

但即便领了枪的群众仍然都是沉默,都是观望。

张麻子和他的四个死党骑着马在广场上对群众连呼六遍:

“枪在手,跟我走”,但都没有用;万不得已,他们独自拔枪上阵,都把黄四郎的宅门打成了马蜂窝,枪在手的群众仍然都是沉默。

 

这镜头虽然文艺,但真是一点不夸张。

一个导演对我讲,刚开始她不理解张麻子为什么要连喊六遍枪在手跟我走,不嫌啰嗦啊?

喊两三遍不就得了吗?

但后来细想一下她明白了,真不是啰嗦,真得连喊六遍,否则不足以反映动员群众之苦。

群众总是自私的,怯懦的和势利的,给他们抽象地讲社会公正没用,给他们具体的发钱没用,甚至给他们具体地发枪也没用,他们只要胜利不要奋斗,只要收获不要成本,必须你先给他们打出一片天来,充分显出胜券在握的样子,他们才肯呼啦一下涌上来,但那也不过是哄抢原始股而已。

 

于是,张麻子只好借黄四郎替身的头做文章,当众斩杀假黄四郎,制造出一场虚幻的胜利鼓动群众。

群众真以为黄四郎已死,倾城而出攻打黄四郎大本营。

张麻子的革命始大功告成。

 

但是,建立在欺骗暴民,利用暴民基础上的革命,其成功之日,亦即其失败之日。

革命并没有带来社会公正,而蜕变成彻头彻尾的分赃。

就连张麻子屁股下的沙发都被分赃的暴民抢夺而去,就连张麻子心爱的女人也留不住。

满身征尘一脸失落的张麻子,向往社会公正的张麻子,最终被新的时代列车无情地抛弃了。

这新的时代列车其实并无新意,只不过换上了一批新人,说到底不过是电影开始时出场的那辆旧时代列车的轮回而已。

 

为什么要说这么多的《让子弹飞》呢?

这是因为,一部《让子弹飞》,相当程度上浓缩了百年革命史。

张麻子的革命,归根结底是宏大叙事的革命,而不是微观的革命;归根结底是外来者人为制造的革命,而不是从人心中内生的革命。

这样的革命神话是到说破的时候了,这样的革命模式是到终结的时候了。

中国的转型,再不能够是只换一批新人而根本不换车不换轨道的轮回。

 

如果把革命定义为质变,那么中国显然仍旧需要革命,革命这个词汇对当下中国并不过时。

只不过,它不再属于传统的政治革命的范畴,而更多属于渐进的,点滴的,从普通人日常生活出发的,从人心中内生的社会革命。

或者毋宁说,是一场以微动力为基础的微革命。

 

孙立平教授近年来再三再四地呼吁重建社会,这场以微动力为基础的微革命,目的就是重建社会,但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重建社会,而是从价值层面重建社会,属于一场经典的价值革命。

人性的复苏,人的权利的复苏是它最重要的主题。

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人类历史上也只有一场革命可以跟她比拟,那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

 

人性的力量正开始触底反弹

 

这场以微动力为基础的微革命,必须具备一个首要条件,即人性的触底反弹。

 

毋庸讳言,我们社会太多罪恶与丑恶。

但再多的罪恶与丑恶都非但不足以窒息,反而会最大限度强化人们对爱的需求、对善的需求、对宽容与仁慈的需求。

犹如严冬,愈是风雪交加,人们愈是向往阳光。

苦难一旦触底,必引爆人性反弹,拨乱反正的拐点就到了。

 

而这种拐点确实正在到来。

新成长起来的几代人,主要是80后90后两代人,他们没有经历过去时代严酷的阶级斗争的洗礼,丛林规则之于他们不可能是天经地义。

恰恰相反,他们所处的时代,注定了他们更容易跟现代文明接轨。

现代文明的和煦阳光跟他们体验的人间冷暖形成鲜明对照,他们不满意不甘心玻璃屋般的生存状态;即与现代文明咫尺天涯,现代文明总是看得见摸不着的生存状态,他们坚信而且渴望人性的力量,坚信而且渴望人性的力量能最终起作用,最终改变这个世界,让中国不单在经济上崛起、物质上崛起,更在价值上崛起,即人文的崛起,即爱和善、宽容与仁慈的崛起。

 

这是自主能力、行动能力极强的几代人。

中国的中产阶级和白领,主要就由他们构成。

不是依附政府,而是民间自发的微公益,及借助互联网尤其是TWITTER、微博等现代传播载体,围观、推广和进一步集结微公益,就构成了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成了他们心目中的现代时尚。

从安猪的多背一公斤到梁树新的铅笔换校舍,从李连杰的壹基金到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全民公益启动活动,从我做起,从日常中践行自己的公益理念,这种人人可为的微公益正如春风野火。

 

从日常中寻找、发掘人性之美,享受人性之美,用人性之美温暖自己,改变自己;用人性之美温暖世界,改变世界;用爱、用善、用宽容与仁慈重建价值,进而重建社会,这种从人心中悄悄生长着的力量,是当下中国最根本的建设性的力量,也是当下中国最重要的微革命。

经历了政治丛林和商业丛林对人性的双重摧残,人性早已经成了我们社会最大的紧缺品。

但是,人心不死,即便在最黑暗的时代,人性也未曾绝灭,而如地火般潜滋暗长。

今天,借着整个现代文明的力量,实际上是整个人类的力量,人性在中国正开始触底反弹,而且这触底反弹的力量将呈现出报复性增长的态势,不可阻挡。

苦难有多大,创伤有多大,修复的力量就有多大;需求有多大,紧缺有多大,供给的力量就有多大。

 

于此可以理解,为什么无论如何严格管制,当下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却越来越跟其他领域不一样,越来越脱离政府主导,越来越呈现出民间千帆竞发的态势,越来越是民间唱主角。

获准登记的民间公益慈善组织全国不过六位数,但据专家统计,这不过是实际存活的民间公益慈善组织总量的十分一。

不需要登记和批准,随时,随地,情趣相投的三五个人就可以是一个组织,为社会提供自主的及个性化的公益和慈善服务。

严重落后于时代的管制已经被民间边缘化,甚至相当程度上已经是一个笑话。

 

我一直怀有强烈自信,我们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只要有机会,她一定能通过她自己的文艺复兴来证明自己。

而这场以微动力为基础的微革命,不正是当下中国的文艺复兴吗?

她不是直接改变社会的政治结构,而是侧重人心的修复,通过修复人心完成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基因革命,即对每个人、每个普通人的文化基因的革命。

不再是电影《让子弹飞》呈现的那种外来者掀起的狂风骤雨,那种不分青红皂白的地毯式轰炸,那种纯粹分赃意义上的摧枯拉朽,多少生命代价和文化代价都在所不计。

而是有如医学上的基因导弹,悄然潜入每个人的文化机体,定点修复其文化基因,尽可能为每个人祛病除魔,为每个人重建一个价值世界,一个意义世界。

这样的微革命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精确的革命,收获最大而成本最小的革命。

 

需要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这种微革命能成为现实,人性触底反弹之外的另一个巨大力量,则是技术进步的力量。

主要当然是互联网的力量,尤其是TWITTER所开创的微博客的力量。

这力量来得如此迅猛,跟人性的触底反弹衔接得如此紧密,配合得如此默契,似乎只能出自天意,让人不能不感叹造化的神奇。

微公益所代表的爱的革命,善的革命,如果没有互联网尤其是没有微博客,将变得不可想象,因为,其沟通成本,组织成本,传播和推广成本,这一切都将高到令几乎所有普通人无以承受的程度,从而会将几乎所有普通人排除在外。

人性触底反弹与微博客时代几乎完全同步,犹如两种元素的化合,微公益所代表的爱的革命、善的革命则是这种化合的产物。

 

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产物。

微革命不只是生长,不只是建设,她还必然包括了批评,批判。

微博客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围观主体、传播主体,而人们当然不会只是围观、传播爱与善;更要以爱与善,以宽容与仁慈这些新的时代标准来丈量一切,对背离这些标准的一切的罪恶与丑恶,以适合自己的方式,譬如散步、饭醉等富有中国特色的方式,展开柔性然而强大的抗争。

围观因此不再是麻木的代名词,而开始具备积极的意义,构成社会的正能量,实际上是以千夫所指,以千千万万普通人逼视和鄙视的目光,让罪恶的力量、丑恶的力量发抖,让他们知道人心可畏,有所收敛。

在既不存在现代权力制衡,又不存在传统言官力量、道统力量的情况下,即在权力信马由缰几无任何忌惮的情况下,这是惟一可以借助的制衡力量,是中国特色的压力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

 

当然,跟民间公益、民间慈善受到严格管制一样,这种技术进步的力量,也受到严格管制。

但也如人性不可管制一样,这种技术进步的力量归根结底也是不可管制的,因为,这种力量来自人类历史从未有过的巨大而持续的创新机器,即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管制的力量与那部巨大而持续的创新机器的力量,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永远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永远只能对创新机器被动地亦步亦趋。

事实上也是如此,尽管管制在不断升级,但是在技术进步的带动下,尤其是微博客的带动下,最大多数普通人的话语权也在不断升级,管制的升级并没有能够阻断这个升级的进程,并没有能够阻断最大多数普通人参与公共事务的过程,并没有能够阻断中国公民社会逐渐形成和壮大的进程。

 

以最大多数普通人的力量,从日常生活中,围观善也围观恶,鞭挞恶更奖掖善、传播善和践行善,这就是中国围观时代的至高主题。

而其最重要的作用,则是通过修复人性这种基因革命,激活社会学意义上的、人文意义上的毛细血管,实现人性的微循环。

通过人性的微循环,最终改变每个人的小宇宙,进而改变整个世界。

社会当然需要大动脉,为此需要铺路架桥,需要整体规划、宏大叙事,但所有这些工程,都应该以毛细血管的畅通,人性的微循环正常运行为前提,否则,一切都不过是沙滩上的建筑。

就此来说,重建社会不仅是价值重建,更是毛细血管意义上的价值重建,更是人性微循环意义上的价值重建。

这种重建很细微,细微到难以觉察;这种重建很慢,也慢到难以觉察。

但它一旦推进就不可逆转,一旦积累就不会丧失,比起《让子弹飞》折射的那种大起大落、大拆大建式的传统革命,当然更科学,更健康,因而也更可取。

 

只是,这需要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如何能够以足够的耐心和信心来抗拒《让子弹飞》那种狂飙突进的诱惑,使社会转型不至堕入新一轮的轮回之中,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核心之核心的、关键之关键的问题,值得关心民族命运的每个中国人深长思之。

 

(始发今天《东方早报》发表时有较多删节)

RSS2.0订阅本文。

对本文进行评论返回之前浏览的页返回笑蜀专栏

重建人性的微循环(完整版)”有30条评论

1.

hljdkd说:

2010年12月30日21:

16

国人的人性是几千年为家天统治的要求下培育出来的,为了好管而泯灭其顽劣部分,只要顺从。

现在更是连骑摩托车这种有追求自由倾向的行为都在城市中禁止了,消除任何可能的不安分的存在,泯灭一切不利于管理的可能。

人性会格式化、公式化、一般化、无差别的…

2.

moizel说:

2010年12月30日22:

50

我似乎看不到什么希望。

心存善意的在行善,在等待......一切都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3.

absos说:

2010年12月31日04:

53

有较多删节。

想问删的是哪些。

4.

lizzy说:

2010年12月31日13:

35

我没那么乐观,相反,我很着急和焦虑

5.

chinamerica说:

2010年12月31日14:

03

就是价值重建也是按照中国的价值观重建。

我觉得南方系是亲美的,而且有些过了。

毕竟我们是中国人。

pussyvalues不适合中国。

liarnnzzReply:

01月2nd,2011at16:

18

我也持相同观点。

中国人要有自信,这种自信必须从放弃唯美国马首是瞻开始。

现在又很多人干的不是别的,专门对中国宣传美国政策,解释美国政策,而且说话明白着呢,但一说中国,他们就糊涂,也不知真糊涂还是假糊涂…

6.

linkenxiao说:

2010年12月31日17:

43

人人都是体制内的一员,个人人性不建,社会就没有希望。

你寄希望于政府与国家,你就不要抱怨被遗弃与背叛。

自身的努力,再微乎其微,只要加到正确的方向里,就能爆发出强大的力量。

我们虽不能自傲但也不必自贱,只要努力,总会有改观。

stonecnReply:

01月2nd,2011at12:

39

支持~

livividReply:

01月5th,2011at11:

26

linkenxiao的话才是微观层面上的话.

7.

shenyuanyin说:

2010年12月31日23:

12

“人性的复苏,人的权利的复苏是它最重要的主题。

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人类历史上也只有一场革命可以跟她比拟,那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

这话严重地言过其实。

8.

stephanie说:

2010年12月31日23:

20

hao

9.

hill说:

2011年01月1日12:

01

您可能高估80后了。

就连方可成这个有着崇高新闻理想的80后在入职两个月后就对这个职业产生了诸多根本性的困惑和动摇。

作为普通的80后一员,我更多的时候感受到了是一股强烈的无助感和无奈感——我也常常在想着去改变,但真的很难很难——我似乎也没有舍生取义的勇气了——有时觉得这根本就不值得

10.

128128315说:

2011年01月1日17:

36

“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再过100年如何?

如果是一团棉球,触底也反弹不起来!

想等人家吃饱了,过胃了,吐点酸东西出来再去舔食?

有耐心的人就等着吧!

11.

liaorenfei说:

2011年01月1日20:

07

可谓带着善意的期待?

还是做着善意地动员?

请不要随便拿什么文艺复兴来说这个眼前的中国,传统断层后中国裸露出来的是废墟,上面来回的飞着苍蝇……

12.

xzqgd1说:

2011年01月2日09:

00

人类文明是人性的进步,不是有了高楼大厦、高速公路和豪华轿车就是文明,钱云会的死证明了中国的社会文明倒退了五千年都不止,和别人比的同时还要自己照照镜子。

13.

comeonxiaotian说:

2011年01月2日10:

03

社会价值重建,说的非常好,也很轻巧,怎样重建呢,具体可行的方法呢?

我们靠什么重建社会价值观,教育还是文化?

抑或是那句经典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而“仓秉实而知礼节”自然促成微循环的文艺复兴?

14.

liarnnzz说:

2011年01月2日16:

16

能发了

15.

liarnnzz说:

2011年01月2日16:

29

权贵*阶层*仗势欺人*迫害*民众*掠夺*公共资产,仁人志士则籍口抗议暴*政而胡作非为信口雌黄。

两个方向的合力,正把中国推向彻底的病态。

16.

chris1990说:

2011年01月2日20:

52

人性本来就是由善与恶组成,怎么抑制恶去发扬善事最关键的。

现在又这样的环境吗?

17.

elizabethxyl说:

2011年01月2日22:

22

请老兄看看下面关于方舟子抄袭的链接,请发表评论。

http:

//www.rainbowplan.org/bbs/topic.php?

topic=136991&select=&forum=1

具有讽刺意味的方舟子在2007年写的一篇文章。

抄一小段也是抄

方舟子@2007-2-823:

07:

20阅读(398)引用通告分类:

学术打假

西谚云:

“抄一个人是抄袭,抄多个人是创作。

”这本是笑谈,却还真有人信奉。

有一位安姓女青年出了两本讲解古诗词的畅销书,被一位网络作家指控书中多处逐字照抄自他贴在网上的诗词赏析文章,该女青年辩解说只是借鉴而非抄袭,并有律师出来作证说涉嫌抄袭的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因此不能说是抄袭作品云云。

实际上,后来又有多位网友发现,这两本书不仅大量地抄袭网人作品,而且还大量地照抄《先秦诗鉴赏词典》等由专家撰写的正式出版物。

可以说,此人的两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剽窃别人的文字拼凑而成的。

如果真的只有一小部分抄袭,甚至只抄了一、两段的话,就不能算抄袭吗?

答案是否定的。

2002年,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安布罗斯的一本畅销著作被发现有几小段直接抄自另一位历史学家的著作,虽然他用脚注注明了出处,还是全美舆论大哗,被指控是抄袭。

可见,即使注明了出处也必须对引用别人的部分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才不会被视为抄袭。

如果要照抄,就必须用引号括起来表示是直接引用。

而这位女青年的书甚至连出处都没有注明,而且至少照抄了几十处,怎么不能算抄袭?

其实通俗著作与学术著作不同,本无需对资料来源一一注明出处,关键是你的文章的结构和文字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否则即使只照抄了一小段,仍然是抄袭。

美国的安氏不幸没有在生在中国,抄袭事件后名声大损,身心交瘁,当年就去世了。

而中国的安氏仍然在热卖其剽窃之作,到名牌大学办诗词讲座,继续当着“古诗词代言人”,还有无数的人为她辩护,新著也马上就要推出了。

而且她反过来指责被剽窃者是在炒作,她本人反而成了受害者了。

一切倒成了被剽窃者的不是,剽窃者继续风光无限。

是的,中国自有特别的国情,变成剽窃者的天堂正常得很。

2007.1.18.(《法制晚报》2007.2.7

18.

lix说:

2011年01月2日23:

01

2011第一大梦?

19.

happy2000981说:

2011年01月3日15:

53

需要改变的内容太多,关注!

20.

xking说:

2011年01月4日09:

35

呵呵,每每一部热播电影都能引发很多思考

什么时候人们都无时无刻不在思考

21.

appleloving说:

2011年01月4日12:

35

人性的力量是压制不住的,希望我们以足够的信心和耐心来改变,欲速则不达,持久的微小的改变才能带来根本的变革。

22.

liveinside说:

2011年01月4日15:

37

当我看到00后的初中生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无限希望;但当我转发看到90后的大学生在积极准备入党,然后私下讨论入党的好处的时候……这种希望的泡沫又会破灭很多……

23.

shenyuanyin说:

2011年01月5日10:

54

入党只是我们上学读书里三步走的最后一步而已,DANGXIANZAISHIZHONGSHIZHIDI,JIUXIANG…….

24.

livivid说:

2011年01月5日11:

03

该文章的主要论据就是”人性触底反弹”,这么多恶性事件,人性触底了么?

…….人们会不会对这些事情麻木呢?

25.

naturejolanthe说:

2011年01月5日13:

08

1>让外人来帮助我们进行宏观上的革命?

不,那是虚假丑恶的轮回。

2>寄希望于大众(包括自己)自身?

不,我不寄希望于大众,因为这等同于1>。

我只独善其身。

但早已被证明,独善其身只是虚幻的,绝难实现的顾影自怜。

这就像冬日的阳光,看起来是多么的明朗,照在身上却没有热量。

袁剑先生在他的《奇迹的黄昏》的前言里写道:

“思想之门因我对思想的绝望而逐渐闭合,生,也变得如此沉默和萎缩。

26.

dongnan说:

2011年01月5日19:

54

看着倒象是在鼓动希望,而不是已经看到希望。

简直是在循循善诱了,呵呵。

当然,这种鼓动充满温暖。

27.

tsbaifeng说:

2011年01月5日21:

37

读后让人受益匪浅。

真的说的太好了,通过微观,围观将一个微博的力量演绎的很是精彩。

评论

请登录后进行评论.



关于作者

笑蜀,南方周末高级评论员,曾任《中国改革》杂志执行主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