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考试《专业知识》知识点梳理+模拟题考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9457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教师考试《专业知识》知识点梳理+模拟题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幼儿教师考试《专业知识》知识点梳理+模拟题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幼儿教师考试《专业知识》知识点梳理+模拟题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幼儿教师考试《专业知识》知识点梳理+模拟题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幼儿教师考试《专业知识》知识点梳理+模拟题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教师考试《专业知识》知识点梳理+模拟题考试.docx

《幼儿教师考试《专业知识》知识点梳理+模拟题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教师考试《专业知识》知识点梳理+模拟题考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教师考试《专业知识》知识点梳理+模拟题考试.docx

幼儿教师考试《专业知识》知识点梳理+模拟题考试

2012年安徽省年凤台县教育局公开招聘教师考试

《专业知识》知识点梳理

一、教育学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2.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教育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

科学技术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4.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力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

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又强大的影响作用。

(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

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活动得以传递和深化;另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发展得以丰富。

5.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个方面。

6.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是孟子(性本善)、弗洛伊德(性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

(2)外铄论

外铄论者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

代表人物是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7.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8.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2)成熟机制

成熟是指儿童个体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和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经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

其主要标志是:

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

(3)环境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代表言论:

墨子提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孟母三迁”更是说明古人注重环境对人的熏陶。

(4)个体主观能动性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只有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需要,才能发挥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低;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人不仅能反映客观环境,而且也能改造客观环境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9.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0.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的要求。

它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11.教育目的功能

(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

12.教育制度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3.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14.教师

(1)教师的含义

从广义上讲,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都可称之为教师。

从狭义上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2)教师的性质

教师是专门人员,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的职业。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目的的职业。

(3)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主观能动性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劳动成果的精神性

劳动的间接性

(4)教师的职业能力素养

学科专业素养

教育专业素养

综合能力素养

(5)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是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从一个不成熟阶段到成熟阶段的过程。

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做到:

第一,专业精神的建立。

第二,专业知识的深化。

第三,专业能力的提高。

第四,专业自我的形成。

15.学生

(1)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

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处于不断发展中的人。

(2)学生的特征

发展性;有潜能;差异性;主动性独立性。

16.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含义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组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活动成功的必要保证。

(2)师生关系的内容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教育关系。

师生间的相互尊重、关心、帮助、合作的关系构成师生间的道德关系。

(3)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4)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发扬教育民主。

17.课程的概念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18.课程的类型

(1)按照学科固有的属性来划分,可将学校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2)按照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将学校课程划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3)从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划分,可将学校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4)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可将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5)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6)从课程呈现方式来区分,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19.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儿童

20.教学的定义和内涵

(1)教学的定义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2)教学的内涵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

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这是教学的本质。

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第二,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第三,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1.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1)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2)启发性原则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要求包括: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包括: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包括:

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原则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包括:

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包括: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2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

(2)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4)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5)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6)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23.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24.德育的含义

广义的德育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空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

25.德育的目标

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亦即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

26.德育的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6)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7)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27.班集体概念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28.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

29.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0.班主任概念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

31.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教师集体的组织者和灵魂;

(2)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3)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者;

(4)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的纽带。

二、教育心理学

1.知觉的基本特征

(1)理解性;

(2)选择性;

(3)整体性;

(4)恒常性。

2.记忆的概念及特征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记忆的特征为:

(1)记忆的敏捷性;

(2)记忆的持久性;(3)记忆的准确性;(4)记忆的准备性。

记忆过程包括:

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三个环节。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记忆过程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信息的输入编码是识记过程,信息的提取是再认或回忆过程。

3.遗忘的规律

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1885年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形象地显示了遗忘的进程不均衡以及“先快后慢”的特点。

4.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其他过程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5.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它既是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

在从事文艺创作、科学发展、技术发明等创造性活动时,创造性思维的表现特别典型。

6.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三种。

7.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8.学习动机的分类

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时间长短,可以分为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

9.学习迁移的概念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10.学习迁移的类型

(1)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2)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3)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4)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的不同,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5)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11.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学习策略的水平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定势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它将支配个体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后继的同类问题。

12.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13.技能及其种类

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根据技能的性质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将技能分为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两种。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操作活动方式。

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技能都是操作技能,如音乐方面的吹、拉、弹、唱,体育方面的球类运动、体操、田径等。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它是一种借助内部力量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都属于心智技能。

14.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操作定向也称作操作的认知阶段,即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和程序的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操作模仿即学习者通过观察,实际再现特定的示范动作或行为模式。

操作整合是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起来,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操作熟练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

15.学习策略及其种类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完成特定学习任务时选择、使用和调控学习程序、规则、方法、技巧、资源等的思维模式。

根据迈克卡等人1990年做出的分类,可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

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认知策略因所学知识的类型而有所不同。

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模式再认策略、动作系列学习策略。

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有重要的作用。

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学业求助策略。

16.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

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17.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18.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19.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区别

(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

专家教师的课堂规则制定得明确并且能够执行;新手教师的课堂规则较含糊,不能坚持下去。

(2)吸引学生注意力。

专家教师上课有一套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

(3)教材的呈现。

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学习过的知识,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4)课堂练习。

专家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手教师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种必经的步骤。

(5)家庭作业的检查。

专家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的常规程序。

(6)教学策略的运用。

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够灵活运用。

在提问和反馈策略上,两者不同体现在:

(1)专家教师比新教师提的问题更多,从而学生获得反馈的机会就多,学习更加精确的机会也越多。

(2)在学生正确回答后,专家教师会更多地再提一个问题,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

(3)在学生错误的回答,专家教师易针对同一学生提出另一个问题或者是给出指导性反馈。

(4)专家教师比新教师在学生自发讨论中更可能提出反馈。

20.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它是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它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

21.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它包括各种通常所称的摸底考试,以查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情况以及学习上的特点、优点与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以便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在教学活动中,诊断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是:

(1)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

(2)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3)辨别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2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

这种评价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促使教师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活动中,形成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是:

(1)改进学生的学习,

(2)为学生的学习定步,(3)强化学生的学习,(4)给教师提供反馈。

23.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

在教学活动中,总结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是:

(1)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2)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3)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起点,(4)预言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5)为制订新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24.相对性评价

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相对性评价常以常模为参照点,把学生个体的学习成绩与常模相比较,根据学生在该班中的相对位置和名次,确定他的学习成绩在该班中是属于“优”“中”还是“差”。

相对性评价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因而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的依据。

它的缺点是不能明确表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表明他在学业上是否达到了特定的标准,对于个人的努力状况和进步的程度也不够重视。

25.绝对性评价

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

绝对性评价可以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它关心的是学生掌握了什么、能做什么或没掌握什么、不能做什么,宜用于升级考试、毕业考试和合格考试。

它的缺点是不适用于甄选人才。

 

2012年安徽省年凤台县教育局公开招聘幼儿教师考试

《专业知识》模拟卷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学与发展”的思想是()提出来的。

A.赫尔巴特B.巴班斯基

C.布鲁纳D.赞可夫

2.我国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制

C.现场教学D.启发式教学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主张建设学习化社会,其建设学习化社会的关键在于()。

A.推行回归教育B.实施终身教育

C.改革正规教育D.发展成人教育

4.20世纪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

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素质教育

D.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

5.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