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讲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9414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热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发热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发热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发热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发热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热讲稿.docx

《发热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热讲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热讲稿.docx

发热讲稿

第一章发热

1、发热的概念:

是以体温升高(病理性),或自觉发热为主的症状,是机体对病邪的一种全身性的反应,是机体正气与病邪相争,阴阳失调的现象。

常见于外感六淫、疫毒之邪,或因情志劳倦所伤等诸种疾病。

发热又能消耗气津,损害机体,甚至造成不良后果。

发热分为急性发热和长期发热,前者多为外感病邪所致,后者常由内伤阴阳失调所致。

2、发热的程度:

微热、低热、高热、灼热。

3、发热的类型:

(1)恶寒发热:

发热与恶寒同时存在,为外感表证的表现。

机理是外邪侵袭肌表,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卫气宣发失常所致。

外邪袭表,卫阳被遏,肌腠失于温煦则恶寒;邪气外束,正邪交争,卫阳失于宣发,则郁而化热。

(恶寒重发热轻:

风寒表证;发热轻而恶风:

伤风表证;发热重恶寒轻:

风热表证。

(2)壮热:

指高热,体温在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

常兼面赤、口渴、大汗出、脉洪大等症。

多因风热内传,或风寒入里化热,正邪相争,阳热炽盛,蒸达于外所致。

多见于伤寒阳明经证和温病气分阶段,属实热证。

(3)潮热:

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日晡潮热常见于阳明腑实证,由于阳明经气旺于申时,正邪斗争剧烈,古热势加重;午后和夜间有低热者,称为午后或夜间潮热。

多属阴虚火旺所致,由于阴液亏虚,不能制阳,午后卫阳渐入里,夜间卫阳行于里,使体内偏亢的阳气更加亢盛而生成内热。

此外,午后或夜间发热,亦可见于瘀血积久,郁而化热者。

(4)寒热往来:

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是正邪相争,互为进退的病理反映,为半表半里证寒热的特征。

(寒热往来无定时:

多见于少阳病;寒热往来有定时:

兼有剧烈头痛、口渴、多汗等症,常见于疟疾,为邪气伏于半表半里的膜原部位,入与阴争则寒,出与阳争则热。

(5)身热夜甚:

发热以夜间为甚,一般无汗,舌红降,为邪热传营,劫烁营阴的表现。

(6)微热:

指发热不高,体温一般在38℃一下,或仅自觉发热的症状。

发热时间较长,病因病机较为复杂。

多见于温病后期和某些内伤杂病。

长期微热:

劳累则甚,兼疲乏、少气、自汗等症者,多属气虚发热;

时有低热,兼面白、头晕、舌淡、脉细等症者,多属血虚发热;

长期低热:

兼颧红、五心烦热等症者,多属阴虚发热。

每因情志不舒而时有微热,兼胸闷,急躁易怒等症者,多属气郁发热,亦称郁热。

4、发热的文献源流;

早在《内经》就有关于发热的记载。

《素问·热论》说: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

’指出了发热的原因。

《素问·风论篇》曰:

‘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

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名曰寒热。

’说明了恶塞发热的机理。

《素问·调经论篇》指出发热的本质是:

‘阳盛则外热’。

并谓其病机是‘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胸中,故内热。

《诸病源候论·虚劳热候》论阴阳发热的病机说“虚劳而热者,是阴气不足,阳气有余,故内外生于热,非邪气从外来乘也。

《灵枢·痈疽》谈到血涩不通,壅而为热的病机:

“营气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能,壅遏而不得行,故热。

发热是临床上的一个常见症状,可以发生在许多疾病过程中,西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如各种传染病、炎症等,凡临床表现发热者,均可参照本章护理。

中医对发热有一套颇具特色的的理论认识及治法方药,而且对大多数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第一节外感发热

【概念】

外感发热:

是由于外感六淫或感受疫毒邪气,导致体温升高,并伴有恶寒、口渴、面赤、无汗或少汗、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体温多为中等度热或高热。

起病急,病程短。

暑热伤气则见壮热、烦渴、汗多、脉洪大。

病因:

六淫或疫毒

症状:

体温升高

伴随症状:

恶寒、口渴、面赤、无汗或少汗、脉数等。

热势:

中等度热或高热

起病及病程:

起病急,病程短

【范围】

西医学中凡合并有急性感染性疾病而有发热的,均可参照本章节辩证处理。

【病因病机】

1、外感六淫

(六气是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六淫即超限度的或反常六气:

六气太过或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风、寒、暑、湿、燥、火异常的六气,尤以火热、外湿、暑邪为主要病邪,同时发热与气候、季节、节令密切相关,常呈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

当六淫之邪由皮毛肌腠侵入人体,人体正气与之相搏,正邪交争于体内,热邪充斥人体而发热。

2、感受疫毒

疫毒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致病邪气,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传染性。

时行疫毒侵袭机体,多由口鼻而入,肺卫失宣,疫毒循卫气营血而入上、中、下三焦之脏腑,邪正相急于体内,疫毒充斥于人体而发热。

邪热疫毒其性猛烈,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卫表症状短暂,较快出现高热。

外感发热的病机是外邪入侵,人体正气与之相搏,正邪交争于体内,或热毒充斥于人体而发热,发热病变以阳盛为主,其特点为温热伤津、阴液耗损。

【诊断】

外感发热因季节、气候、地区、环境的不同而感邪发病,其起病急,一般在3天之内;病程较短,约2周左右,且传变迅速,若为流行性外感发热,则有明显的疫情接触史。

1、体温在37.3℃以上,可高达39.5℃~40℃,并持续数小时以上不退,或体温下降后又逐渐升高,伴有恶寒、寒战,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数等症。

2、掌握原发疾病的病史,明确外感发热常伴的其他症状,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进行诊断。

3、具有不洁饮食、输血、传染病史、职业病史等,均可引起发热,应注意询问,全面检查。

4、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以其他针对病因的特殊检查。

【辩证分型】

外感发热临床上有表热证和里热证之分。

发热恶寒为表热证;发热不恶寒,反恶热为里热证。

(一)表热证

症状:

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身疼痛,咳嗽,或恶寒甚至无汗,或口干咽痛,或身重脘闷,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或浮数。

治法:

解表退热

方药:

风寒表证:

以荆防败毒散为主方加减(中成药:

风寒感冒颗粒)

风热表证:

以银翘散为主方加减(中成药:

风热感冒颗粒、桑菊银翘散)

(二)里热证

1、热在气分

症状:

壮热,不恶寒(反恶热),心烦,口渴,尿黄,舌红苔黄,脉数。

肺热者咳喘胸痛,咯吐黄痰;胃热者面赤渴饮,口苦口臭;腑实发热者日晡热甚,腹胀便秘。

治法:

清热透邪宣肺。

方药:

肺热证以麻杏石甘汤为主方加减;胃热证以白虎汤为主方加减;腑实发热证以大声承气汤为主方加减。

2、热入营血

症状:

身热夜甚,心烦躁动,神昏谵语,甚至惊厥,或发斑疹,或见衄血、便血,口干燥而不多饮,舌红绛,脉细数。

治法:

清营凉血,解毒透热。

方药:

以犀角地黄汤、清营汤为主加减。

【辨证施护】

一、护理估计(评估)

1.健康史和相关因素(问诊)

(1)(了解与发热相关的因素):

详细询问发热经过、工作环境,是否天气转凉感受风寒,或曾到过公共场所被疫毒内侵等;了解用药经过及治疗情况等。

(2)了解病人一般情况(生命体征)、既往健康状况,过敏史、手术史、家族史、遗传病史和女性病人生育史等。

既往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疾病等。

2.身体状况

(1)局部症状和体征:

有无局部疼痛、损伤等。

(2)全身症状和体征:

有无神昏、抽搐惊厥等意识改变;有无肝脾、淋巴结肿大等。

(3)舌象、脉象。

(4)辅助检查:

是否有白细胞增高等。

3.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

评估病人的常见心理反应,识别并判断其所处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及时提供有效的心理护理。

了解病人有无焦虑、烦躁等。

了解病人社会支持状况,如是否有家人陪护,治疗费等。

二、主要护理诊断/问题

1.体温过高:

恶寒发热与外感风热(风寒入里,郁而化热)有关(表热证)

壮热与风热内传或风寒入里化热有关(热在气分)

身热夜甚与邪热传营,劫烁营阴有关(热入营血)

2.体液不足/有体液不足的危险热邪耗伤阴液有关

3.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机体消耗量增加有关

4.活动无耐力:

疲乏无力与热邪伤津耗气有关

5.便秘:

与热伤津液有关

6.有疫毒传播的危险

7.焦虑:

与担忧疾病的治疗、预后等有关

8.潜在并发症:

厥脱、口腔糜烂

三、护理目标

1.体温降至正常

2.身心不适减轻或消除;

3.维持正常营养和足够体液;

4.口腔黏膜和排便恢复正常;

5.不发生疫毒传播和并发症;

6.增进自我防护知识。

四、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环境要求病室保持空气新鲜,环境安静,空气流通,光线柔和;炎热天气室温保持20℃-24℃。

2.生活起居护理卧床休息,给予生活照顾。

高热烦躁者,加用床栏,防止病人坠床;卧床时间较长者,注意预防褥疮发生。

切忌汗出当风,随时用干毛巾为病人擦汗,汗退后用温热毛巾擦身,及时更换衣被,使病人舒适,并注意保暖。

3.饮食护理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半流食为宜,保证每日总热量不低于3000千卡。

忌荤腥发物、肥腻、辛辣、生冷肋湿生痰之品。

鼓励病人多饮水,多饮清凉饮料,如西瓜汁、梨汁、桔汁等;若汗出较多者,可饮淡盐汤或用鲜芦根煎水代茶饮;不能饮水者应用鼻饲法或静脉输液等方法补充体液。

4.情志护理应特别重视做好高热重症病人的情志护理和家属的思想工作,使其消除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5、对症护理

(1)发热时间长,脾胃功能不足,容易引起口腔溃疡及腮腺炎。

要指导病人加强口腔清洁,高热卧床者协助漱口;口唇干燥涂以液状石蜡、甘油、植物油等。

口腔溃疡用银连漱口液漱口,溃疡面撒布喉散或冰硼散等。

(2)按医嘱进行退热处理

物理降温除表证外,高热持续不退可选用冷敷(表证者禁用冷敷,防止闭门留寇)、温水或酒精(高热伴鼻衄或发斑疹者,禁用酒精擦浴)、中药煎液擦浴(20﹪石膏液,或用薄荷、荆芥各30g煎水)、是药灌肠(生石膏、连翘、荆芥、薄荷、芦根、赤芍煎汤200ml);或生大黄、枳实、甘草、山药、寒水石煎汤200ml冷却后灌入)等方法降温。

药物降温用柴胡、银黄或羚羊注射液2~4ml肌肉注射,或曲池、足三时穴位注射;或复方柴胡滴鼻,每次每侧鼻腔3-4滴,每半小时一次;也可服用羚翘解毒丸或紫雪散、板蓝根冲剂。

针刺降温主穴:

大椎、曲池;配穴:

风池、合谷、少商、十宣穴等,均用泻法。

十宣、少商穴可用点刺放血法。

一般可选1-2穴。

刮痧降温中暑高热者可以在夹脊、两胁、肘窝、腋窝等部位用刮痧疗法降温。

6.隔离护理对时邪疫病者,要严格隔离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呼吸道传染病室内要实行空气消毒,消化首传染病者的餐具、二便等排泄及剩余食品,要严格消毒;并限制探视。

7.病情观察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神志、汗出、皮肤、二便,以及舌苔、脉象的变化。

出现下列征象,立即做好应急处理。

(1)体温骤降,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脉沉细,阳气欲脱者。

(2)神昏谵语,痉厥等热入心营者。

(3)吐血,咯血,衄血,便血,溺血,舌质紫暗或红绛,苔黄燥,脉细数,热入营血者。

(4)高热不退,大吐,大泻,心烦,盗汗,口渴,口干舌裂,无苔少津,脉细欲绝等亡阴证者。

(二)分型护理

1.表热证

(1)环境要求注意保暖,避免直接吹风着凉。

(2)饮食护理饮食清淡薄素,如白果粥、瘦肉粥、草鱼汤、白扁豆汤、新鲜蔬菜等。

寒证者可食荆芥粥,用姜、葱、蒜、胡椒等调味品,以肋药力散寒祛邪;热证者可食防风粥,忌食辛温补品,特别要禁忌公鸡、鲤鱼、虾蟹、狗肉等毒发之物。

(3)服药护理中药汤剂宜热服。

药后加盖衣被,取微汗,以肋药力驱邪外出。

(4)对症护理发热少汗、恶寒者,用生姜蘸温水在胸背部、腋窝及肘窝反复推擦,至皮肤发红为止;微恶风寒者饮热姜糖水,或生姜、葱白等量煎汤代茶饮,或生姜3-5片,紫苏叶15g煎水热服,服后盖被取汗;发热无汗时,用薄荷、荆芥各15-30g煎汤,趁热用布蘸擦胸背、四肢,每日1-2次;发热恶寒重,头身酸痛,选用刮痧疗法,畅通全身气血,逐邪外出。

保持大便通畅。

便秘者可服麻仁丸,或泡服番泻叶,或食香蕉、萝卜、枇杷等,避免胃肠浊邪上逆与表热结合,变生他病。

(5)不可用物理降温法降温。

2.里热证

(1)热在气分

环境要求病室宜凉爽清静。

饮食护理饮食宜凉润,可食藕粉、绿豆汤、新鲜水果如香蕉、桃子、梨、橘子、西瓜等,可用鲜芦根煎水代茶,或鱼腥草、鸭跖草、金荞麦根各30g煎水代茶饮。

暑热证多饮清暑饮料:

如西瓜汁,甘蔗汁、白藕汁、梨汁等,若暑湿郁蒸,可用鲜藿香或鲜佩兰泡水代茶。

服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温服。

对症护理发热不扬的湿温病,要严密观察体温热型的变化,掌握病情发展。

若高热持续不退,注意湿邪化热内陷,发生神志昏糊。

保持大便通畅腑实发热便秘者,可用生大黄10g或番泻叶6g泡水饮服,或用温盐水灌肠,务必使大便排出,让邪有出路,若服通腑攻下药后大便仍不通反而腹痛加剧,腹肌紧张、拒按,面色苍白,多属外科病症,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热入营血

参照“热在气分”护理

~

饮食护理高热口干不甚渴饮者,鼓励病人喝水。

给予高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瘦肉汁、蛋花汤、藕粉等。

忌牛、羊、狗肉、虾等燥热之品。

服药护理给服中药要耐心,少量多次频频喂服,神昏者鼻饲或灌肠给药。

对症护理神昏躁动者,床边设护栏;抽搐痉厥、牙关紧闭者,上下牙齿之间塞入纱布包裹的压舌板,防止咬伤舌体。

高热伴出血者,按出血部位进行护理。

鼻衄,头部放低,额部冷敷;呕血、便血者应静卧,少活动;咳血、咯血采用卧位,其余参照血证的护理。

(三)健康指导

1、寒温适宜,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避免淋雨,防止因外邪侵袭再度发热。

2、生活起居有序,劳逸结合,体力活动要酌情进行,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可根据体质,进行适当锻炼,如户外散步、慢跑、练气功、打太极拳等,以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

3、饮食仍需以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为宜,可多吃水果、新鲜蔬菜,少吃煎炸油腻辛辣食品,不吃不洁不熟食物。

4、暑热天要多喝水,避免在太阳下曝晒。

室内高温作业要有防暑降温设备,多饮清热解暑剂、淡盐水预防中暑。

5、疾病流行期间避免到公共场所聚会、游玩,防止被感染。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选用食醋熏蒸作空气消毒,并服预防药物。

 

第二节内伤发热

【概念】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的以发热为主的病证。

一般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仅自觉发热,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升高。

病因:

内伤

病机:

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

症状:

发热

热势:

多为低热或仅自觉发热,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升高

起病、病程: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范围】

凡是不因感受外邪所致的发热,均属于内伤发热的范畴。

西医学所称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甲亢),以及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和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在有内伤临床表现时,均可参考本节辩证处理。

【病因病机】

1、肝经郁热(气郁)

情志抑郁,肝火不调,气郁化火,或因恼怒过度,肝火内盛而引致发热。

2瘀血阻滞(血瘀)

因外伤、劳倦、出血等原因导致瘀血阻滞经络,气血郁遏不通,郁久化火生热,而引致发热。

3.中气不足(气虚)

劳逸不均,过度疲劳,饮食失调,或久病失于调理,造成中焦脾胃气虚,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引致发热。

4.血虚失养(血虚)

因出血、产后或手术失血过多,或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能生血,血虚致机体失于濡养,阴血不足无以敛阳,而引致发热。

5.阴虚发热(阴虚)

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误用、过用温燥药物等,导致阴精亏损,阴不敛阳,水不制火,阳气偏盛而引起发热。

由此可见,内伤发热,大体可归纳为虚、实两类,气郁血瘀者实,气血阴阳不足者为虚。

【诊断】

1.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表现为高热者较少。

不恶寒,或虽有怕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痛、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状。

2.一般有气、血、水雍遏或气血阴阳亏虚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

3.必要时可作有关实验室检查协助诊断。

(内风湿因子、狼疮细胞等)

【鉴别诊断】

外感发热内伤发热

病因感受六淫或疫毒邪气内因

病机邪正交争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

虚实多属实证虚多实少

起病、病程起病急、病程短起病缓、病程长,反复发作病史

特点中等度热或高热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高热者少

伴随症状恶寒畏寒

兼见症状表证气血阴阳不足的表现

【辩证分型】

内伤发热包括气郁发热、郁瘀血发热、气虚发热、血虚发热和阴精亏耗等证。

1.气郁发热

症状:

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胸胁账闷,口苦而干,苔黄,脉弦数。

(功能性的低热:

更年期综合征出现阵发性的潮热(最早最突出的表现)80%的可出现,还有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等。

治法:

蔬肝解郁,清肝泻热。

方药:

以丹栀逍遥散为主方加减。

中成药:

逍丸散、丹栀逍丸散

2.血瘀发热

症状:

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局部发热,口干咽燥,但不多饮(津不上承),躯干或四肢有固定痛处或肿块,甚或肌肤甲错,面色萎黄或暗黑,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涩。

治法:

活血化瘀

方药:

以血府逐瘀汤为主方加减。

3.气虚发热

症状:

发热,热势或高或低,常在劳累后发生加剧,头晕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手心热突出)

治法:

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方药:

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加减。

4.血虚发热

症状:

发热,多为低热,(或有明显的失血病史)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

益气养血。

方药:

以归脾汤为主方加减。

5.阴虚发热

症状:

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热。

方药:

以清骨散为主方加减。

【辨证施护】

一、护理估计(评估)

1.健康史和相关因素(问诊)

(1)(了解与发热相关的因素):

详细询问发病经过,工作环境,了解用药经过及治疗情况。

(2)了解病人一般情况(生命体征)、既往健康状况,有无外伤史、手术史、和女性病人生育史、变态反应性疾病或结核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疾病。

2.身体状况

(1)局部症状和体征:

有无局部疼痛、损伤等。

(2)全身症状和体征:

有无神昏、抽搐惊厥等意识改变;有无肝脾、淋巴结肿大等。

(3)舌象、脉象。

(4)辅助检查

①实验室: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是否升高;

②影像学:

胸部X线平片是否提示有结核感染;B超检查是否提示肝脾肿大等。

③特殊检查:

内风湿因子、狼疮细胞等检查情况。

3.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

评估病人的常见心理反应,识别并判断其所处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及时提供有效的心理护理。

了解病人有无焦虑、烦躁等。

二、主要护理诊断/问题

1.体温过高:

潮热与气郁发热有关(气郁发热)

午后/夜晚发热/局部发热与瘀血内郁有关(血瘀发热)

劳累后发热与气虚发热有关(气虚发热)

低热与血虚发热有关(血虚发热)

潮热/五心烦热与阴虚发热有关(阴虚发热)

2.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热伤津液/久病阴液耗伤有关

3.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不足/久病耗损增加有关

4.口腔黏膜改变:

与津液耗伤有关

5.焦虑:

与担忧疾病的治疗、预后等有关

6.活动无耐力:

与久病气阴耗损有关

三、护理目标

1.身心不适减轻或消除;

2.体温降至正常

3.维持足够的营养和体液

4.增进自我护理能力和保健知识。

四、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环境要求病室环境保持整洁,舒适,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内伤发热病人身体抵抗力常较差,极易复感外邪,所以在生活中要特别注意冷暖的调节。

2.饮食护理内伤发热均有食欲不振等脾胃功能不足的症状,故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可选鸡肉、瘦肉、猪肝、蛋类等少油食品,辛辣、煎炸厚味等助热之品应避免食用。

同时可多吃新鲜蔬菜、雪梨浆、绿豆汤、赤豆粥、莲子、大枣、冰糖等品,以清热、滋养。

对发热体温较高者应鼓励其多饮水。

3.情志护理安慰和鼓励病人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心,消除顾虑,配合治疗。

解释疾病发生的发展的规律,指导病人保养身体,除病重外不必长期卧床,在体力许可条件下作适当的体育锻炼,促进病体康复。

4.起居护理加强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溃疡和腮腺感染。

晨起、睡前、饭后协助病员漱口,亦可用银连漱口液含漱,喉风散、冰硼散撒布患处。

长期卧床不起者,循环不良,形体消瘦,必须加强皮肤护理。

保持床铺干净平整,定时协助病人变换体位,按摩骨实部位,防止皮肤损伤。

汗出后及时更衣,避免受凉。

5.病情观察

(1)注意观察热象的规律及神志、肤温、面色、舌脉象,每4小时测生命体一次,注意观察发热的时间、热型及发热的期限,并作记录,以肋医生分析发热原因,作进一步诊断及处理。

(2)注意观察与内伤发热的有关症状,如出汗的部位、时间、性质及量的多少;口渴欲饮或不欲饮,饮水量的多少;喜冷或喜热,以及全身症状,如咽痛、身痛、腹痛、尿频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3)注意观察有否体温过高或过低,或发热程度与伴随症状不相符,或局部疼痛明显,或有肿块等,若有上述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

(4)内伤发热一般体温不很高,无须采取降温措施,如突然出现高热,在未查明原因之前,切不可随便给退热药物,应遵医嘱予以适当处理。

(二)分型护理

1.气郁发热

(1)要特别注意情志护理,告诉病人本症是由于情志失和,肝脾之气郁结所致。

要保持心境平和,心情舒畅,可多听轻松愉快的音乐,多与人交谈,使自身保持身心愉快的状态,同时向病人介绍同种疾病,但不同个体治疗成功病例,以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常食理气解郁食物,如金橘、芹菜、香菇、黄花菜等,忌辛温香燥食物。

平时可用佛手片10g泡水代茶;若胁痛明显,可醋炒青皮煎服或研未吞服。

(3)中药汤剂宜温服。

(4)发热汗出不畅者,宜加衣盖被,促其微微出汗,使营卫调和,利于降温,也可用热粥协助微发汗,一般不用解表发汗剂。

2.瘀血发热

(1)向病人解释发热是由于体内经脉不通,瘀血在机化吸收过程产生发热症状,因此需建立治疗的信心,消除顾虑,配合治疗。

(2)饮食宜清凉薄素,如山斑鱼煲西洋菜汤、鱼片粥、黑木耳蒸瘦肉及胡萝卜、韭菜等新鲜蔬菜;服药期间进健脾之品,如山楂、山药、莲子、陈皮等,忌食生冷、酸涩、辛辣油腻之物。

自觉口渴、口苦、大便秘结等阳明腑实证者,鼓励病人多饮开水、果汁或茅根竹蔗汁以泻热,或用生地、麦冬煲水代茶以养阴生津。

(3)中药汤剂宜温服。

(4)辨清瘀血停留的部位,在体内以服药为主;四肢、肌肤瘀肿疼痛者,给予双柏水蜜外敷或七厘散酒调后外敷膏等,以消肿止痛。

3.气虚发热

(1)应安置在向阳温暖的病室,不宜直接吹风,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被,防止受凉。

(2)宜甘温补气的食物,如鸡、瘦肉、鱼、蛋、奶、薏米、山药、南瓜、新鲜蔬菜水果代茶。

忌生冷、煎炸之品。

(3)中药汤剂宜空腹热服

(4)教导病人注意劳逸结合,作适当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5)气虚者表卫不固,以自汗为主,出汗后及时用干毛巾擦身,更换衣裤被单,防止复感外邪。

4.血虚发热

(1)阴血不足发热形寒肢冷,四肢不温者,要及时加盖衣被,避免当风受凉,冬季可用暖水袋为病人保温。

(2)宜滋阴补血食物,如甲鱼、银耳、红枣、猪肝、蜂蜜、首乌粥、菠菜根粥、茅根示豆粥等。

忌生冷、酒、油腻、辛辣之品。

(3)中药汤剂宜饭前空腹热服,

(4)忌思虑过多、劳累过度、恼怒生气,以免耗伤脾气或肝郁犯脾,加重病情。

(5)严密观察有否继续出血的现象,若血压、血红蛋白逐渐下降,应马上报告医生处理。

(6)血虚者以盗汗为主,出现应及时用干毛巾擦身,并更换衣裤。

(7)稍活动即感心悸心慌,体力疲乏者应卧床休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