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名词解释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9355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名词解释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医学名词解释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医学名词解释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医学名词解释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医学名词解释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学名词解释汇总.docx

《中医学名词解释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名词解释汇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学名词解释汇总.docx

中医学名词解释汇总

中医学名词汇总

第一章导论

1.整体观念: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2.证:

证候,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3.辨证:

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4.论治:

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气:

指构成自然界万物的十分活跃的微细物质,具有物质属性和功能属性,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2.阴阳:

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属性的概括。

阴阳偏盛:

阴偏盛和阳偏盛。

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于亢奋的病理状态。

3.实则泻之:

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

4.虚则补之:

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应补其不足。

5.五行学说:

是指将古代哲学理论中以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解释自然的系统结构和方法论运用到中医学而建立的中医基本理论,用以解释人体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脏腑组织器官的属性、运动变化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6.五行:

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是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中。

7.五行制化:

制,是制约、克制的意思;化,是生化、变化的意思。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

五行制化实质上就是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正常联系。

8.相生:

五行中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等作用。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9.相克:

五行中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0.相乘:

乘,即乘虚侵袭。

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

其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金乘木。

11.相侮:

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

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

又称反克、反侮。

其次序与相克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第三章藏象学说

1.藏象学说:

藏,指深藏于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

象,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二指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在机体外部的表现。

藏象学说,即以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研究人体脏腑的形态和生理特点、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2.脏腑:

是人体内脏的总称,根据其形态和功能特点分为脏、腑、奇恒之腑。

3.脏:

多为实质性脏器,化生和贮藏精气,满而不能实。

心、肝、脾、肺、肾。

4.腑:

多为空腔性脏器,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实而不能满。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5.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形类似于“腑”而不同于六腑,其生理功能“藏而不泻”,类似于脏,故称为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6.心主神志:

心有主宰五脏六腑生理活动及调节人体精神思维活动的功能。

又称“心藏神”。

7.宣发:

是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

8.肃降:

是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9.肺主通调水道:

指肺通过宣发和肃降运动对水液输布、排泄起疏通和调节作用。

10.肺朝百脉:

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11.肺主治节:

肺有治理、调节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包括气、血、津液的代谢功能。

12.泌别清浊:

泌,即分泌;别,即分别。

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糟粕。

它是指小肠将经过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一是将水谷精微吸收,在经脾运化输送到全身;二是把食物残渣下送大肠。

13.后天之本:

14.脾主运化:

指脾有把饮食转化为水谷精微,并转输到全身的功能。

15.脾主升清:

上输水谷精微到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气化血,营养全身;升举固托内脏,使内脏位置相对恒定。

16.脾主统血:

统即统摄、控制。

指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出血的功能。

17.受纳:

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

18.腐熟:

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的意思。

19.肝主疏泄:

疏:

疏通,泄:

发泄。

指肝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

肝生理特性为主升主动主散,通而不滞,散而不郁。

20.肝主调畅气机:

调畅气机:

指肝的主升、主动、主散的特性,能疏通、畅达、升发气的运动。

21.肝主调达情志:

指情志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22.肝主调节生殖功能:

指男子的排精、女子的排卵和月经来潮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23.肝藏血:

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24.肝气:

肝的脏腑之气,肝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

25.肝血:

肝脏贮藏之血和养肝之血。

26.肝阳:

促进升和动,对肝的代谢功能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7.肝阴:

促进降和静,对肝的代谢功能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8.先天之本:

29.肾藏精:

指肾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

30.先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源于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是生命产生的本原。

31.后天之精:

源于饮食水谷,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32.脏腑之精:

分藏于脏腑之中的精,能滋润濡养脏腑,化生脏腑之气,推动调控脏腑生理功能。

33.肾阴:

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具有滋养、濡润作用。

肾阴到达全身的脏腑组织器官,则转变为该脏腑组织器官之阴。

34.肾阳:

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和温煦作用,肾阳到达全身的脏腑组织器官,则转化为该脏腑组织器官之阳。

35.肾主水:

是指肾脏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

36.肾主纳气:

纳,收纳摄取。

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的清气,保持呼吸深度,保证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

37.气:

作为一个医学概念指人体之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

气既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具体物质,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

38.推动作用:

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

39.温煦作用:

指气可以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消除寒凉。

(阳气)

40.防御作用:

气的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同时驱除侵入人体病邪。

41.固摄作用:

气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和对脏器位置的固护作用。

42.气化作用:

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43.气机:

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脏腑功能活动形式的概括。

44.气机调畅: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平衡协调,且通畅无阻的正常状态称为气机调畅。

45.气机失调:

气的运动出现异常变化,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

表现为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闭。

临床治疗根据气机失调表现分而治之,叫调理气机。

46.元气:

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赖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的滋养补充。

具有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的功能。

47.宗气:

是积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化生而成。

具有走息道司呼吸、贯注心脉以推动血行和沿三焦下行与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的功能。

48.营气:

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之气,又称“营血”、“营阴”。

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具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的功能。

49.卫气:

是具有防御作用而行于脉外之气,又称“卫阳”。

来源于脾胃运化之水谷精微所化生(水谷之悍气),具有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腠理是功能。

50.精: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广义之精:

一切精微和生理作用十分重要的物质

狭义之精:

生殖之精(“先天之精”)。

51.津液:

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性质较清稀的称为津;性质较稠厚的称为液。

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52.肝肾同源:

肝藏血,肾藏精。

由于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关系,肾中精气充盈,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故称“肝肾同源”。

53.汗为心之液:

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同出一源,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又称“汗血同源”。

第四章病因病机

1.健康:

是“阴平阳秘”状态。

机体内部,机体与环境。

2.疾病:

是阴阳相对平衡状态被病因打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这种病因超过了人体适应力。

3.病因病机:

导致破坏阴阳平衡的原因,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4.病因:

泛指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

5.六气:

是指风、寒、暑、湿、燥、火自然界六种气候。

6.六淫:

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气太过、不及或气候急变,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人体抵抗力下降,而致机体发病时,六气成为六淫(六邪)。

7.七情:

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

在人体受到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的调节能力,造成气血紊乱而致病时称“内伤七情”。

8.致病性病理产物:

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称为致病性病理产物。

包括痰饮、瘀血、结石等。

9.痰饮:

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清稀者称饮,稠浊者称痰。

10.瘀血:

离经之血或血运不畅而阻滞于脏腑经络,导致瘀血停滞于体内。

11.结石:

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或久经煎熬,形成砂石样的病理产物。

12.病机:

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

13.正邪相争:

是指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因素的斗争,这种斗争,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而且影响着疾病的发展与转归。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疾病的过程也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

邪正斗争在临床上的反映,主要表现为虚实变化。

14.阴阳失调:

是机体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从而形成阴阳偏胜、偏衰的病理状态。

同时又是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失调的概括。

是疾病产生的内在根据。

15.气机失常:

气机运行不畅或升降出入功能失去平衡协调的病理变化。

16.气滞:

气机郁滞而流通不畅的病理状态。

17.气逆:

气的上升过度,或下降不及,而致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

18.气陷:

在气虚的情况下,以气的上升不及和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

19.气闭:

气之出入障碍,气不外达,闭郁结聚于里

20.气脱:

气不内守,大量外逸,导致严重气虚,功能衰竭

第五章四诊

1.四诊:

是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法。

2.四诊合参:

指诊察疾病时,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全面结合分析,为准确判断病证提供依据。

3.望诊:

医生通过视觉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分泌物和排泄物等的变化来诊察疾病的方法。

4.闻诊:

医生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察疾病的方法。

5.谵语:

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语意数变,声音高亢,多为热扰心神之实证。

6.郑声:

神志不清,声音细微,语多重复,时断时续,为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7.恶寒:

怕冷,穿衣加被不能缓解。

多为外感病初期,是表证的特征。

8.畏寒:

怕冷,穿衣加被能缓解。

多为里、虚、寒证。

9.壮热:

一直高热不退。

多因里热炽盛。

10.潮热:

按时发热或者按时热盛。

热入营血或阴虚。

11.自汗:

汗出不已,动则加重为自汗,多因阳气虚损,卫阳不固。

12.盗汗:

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多为阴虚内热。

13.平脉(常脉):

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四到五至(60-80次/分),和缓有力,节律均匀,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14.三部九候:

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又根据轻、中、重三种指力分为浮、中、沉三层,分别呈现不同的脉象。

第六章辨证

1.八纲:

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2.八纲辨证:

根据四诊收集的资料,概括病变的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变化,从而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3.表证:

指六淫侵袭人体肌表而产生的证候。

4.里证:

指因外感或内伤,损伤脏腑气血,引起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证候。

5.少阳证:

指因外感由表传里,尚未达于里;或里证出表,尚未至于表;邪正相搏于表里之间的一种证侯。

又称半表半里证。

6.寒证:

是感受寒邪或阳气受损,机体机能活动减弱所表现的证候。

7.热证:

是感受热邪,或机体阳盛,阴虚所表现的证候。

8.虚证:

是指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临床上出现以虚弱、衰退、不足为主的证候。

9.实证:

是邪气亢盛,正气未衰,邪正斗争剧烈,临床上出现一系列剧烈、有余的证候。

10.阴证:

指表现为抑郁、沉静、衰退等一系列症状与体征。

(具有阴的属性)

11.阳证:

指表现为兴奋、亢进、明亮等一系列症状或体征。

(具有阳的属性)

12.脏腑辨证:

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通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和归纳,借以推究其病机,判断病位,病性以及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13.卫气营血辨证:

将外感温热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归纳,概括为卫、气、营、血四个不同阶段的证候类型,以说明病位深浅、病情轻重及疾病的传变规律。

14.卫:

即卫气,敷布于体表,温养皮肤肌肉、调节汗孔开合、抵御外邪入侵。

代表人体的卫外功能。

15.气:

泛指人体内脏功能活动的表现及其物质基础。

16.营:

即营气,运行于脉中,为血液中具有营养作用的主要成分。

也是血中的精微物质。

17.血:

即血液,行于脉中,周流营养全身。

是人体一身营养的主要来源。

18.温热病邪(温邪):

性质上属热的一类外感致病因素,包括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戾(疠)气等,它引起一类急性发热病的总称就是外感温热病。

19.卫分证:

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功能失调所表现的证候。

是温热病的初期阶段。

20.气分证:

温热病邪内入脏腑,未入营血,表现为阳热亢盛的里热证候。

病位多在胃肠。

21.营分证:

温热病邪内陷心营、扰乱心神所表现的里热证候。

病位多在心与心包。

22.血分证:

温热病邪内陷脏腑、耗血动血所表现的危重证候。

病位多在心、肝、肾。

第七章治则治法

1.治则:

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

2.治法:

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即是治则的具体化,它总是从属于一定的治疗法则。

治病求本:

寻找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是辩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之一。

3.正治:

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

4.反治:

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5.热因热用:

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

6.寒因寒用:

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

7.塞因塞用:

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8.通因通用:

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9.急则治其标:

临证中出现发热、中满、大小便不利等较急重病情时,不论其本为何,均应先治其标证,待急重症状稳定后,再治其本证。

10.缓则治其本:

对于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者,如肺痨咳嗽、热病伤阴等证,虽见有其标证,如咳嗽等,亦应针对其肺肾阴虚之本来加以治疗。

11.同病异治:

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

12.异病同治:

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

第8章中药和方剂

第1节总论

1.中药:

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中药。

2.中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命名、采制、性能、功效以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科学,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炮制:

在古代又称为炮炙,是中药进行各种加工处理过程的总称。

主要是尊古炮制。

4.四气:

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5.五味:

是指药物具有辛、甘、苦、酸、咸五种不同滋味,药味不同则作用不同。

6.配伍:

根据病情和辨证,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组合在一起应用叫配伍。

7.中药七情:

中药的“七情”是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这七种中药配伍关系。

8.单行:

用一味药治疗疾病谓单行。

9.相须:

两种性能、功效相同或近似的药物合用,以增强疗效的一种配伍方法叫相须。

10.相使:

两种药合用,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功效的配伍方法谓相使。

11.相畏:

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使其毒副作用减轻或消失的配伍方法称相畏。

12.相杀:

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毒副作用的配伍叫相杀。

13.相恶:

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使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的一种配伍谓相恶。

14.相反:

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即谓之相反。

15.方剂: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针对具体病证,以辩证立法为依据,选择适当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恰当配伍而成,是中医辩证施治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

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药物的配伍关系,组成规律、剂型、用量、功效及应用的一门学科。

16.君药:

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中必须具有的药物。

17.臣药:

意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次于君药。

18.佐药:

意义有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19.使药:

意义有二,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第2节解表药

1.解表药:

凡具有发散功效,以发散表邪为主要作用,解除表证的药物称解表药。

2.辛温解表药:

又称发散风寒药,这类药物大多性味多辛温,皆具有发汗解表的功效,适用于风寒表证。

3.辛凉解表药:

又称发散风热药,这类药物大多性味多辛凉,多归肺、肝经;发汗作用和缓,主要适用于风热表证、麻疹、风疹。

4.解表剂:

以解表药为主组成,主要用于表证的方剂。

第3节清热药

1.清热药:

凡具清热功效,以清除里热为主要作用,主治热性病证的药物称清热药。

2.清热泻火药:

以清热泻火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于热病气分证的药物。

性味多苦寒,多归肺、胃、心经。

3.清热解毒药:

以清热解毒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于各种热毒病证(疮疡、斑疹等)的药物。

性味多苦寒,多归心、肺、胃经。

4.清热燥湿药:

以清热燥湿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于湿热病证的药物。

性味多苦寒,多归心、脾、胃经。

5.清热凉血药:

以清热凉血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于温病营分证、血分证的药物。

性味多甘、寒,多归心、肝、肾经。

6.清热剂:

以寒凉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透热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称为清热剂。

第4节祛痰止咳平喘药

1.祛痰药:

凡具有祛痰功效,以祛除痰涎为主要作用,治疗咯痰不畅的药物称祛痰药。

2.止咳平喘药:

凡具有止咳平喘功效,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止咳平喘药。

3.温化寒痰药:

性味多辛、温,多归肺经。

凡具有温化寒痰功效,以温肺化痰或燥湿化痰为主要作用,治疗寒痰、湿痰的药物称温化寒痰药。

4.清热化痰药:

性味多苦、寒,多归肺经。

凡具有清热化痰功效,以清化热痰为主要作用,治疗痰热证的药物,称清化热痰药。

5.止咳平喘药:

多归肺经。

凡具有宣肺祛痰、润肺止咳、下气平喘功效,以止咳平喘为主要作用,治疗咳嗽气喘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第5节温里药

1.温里药:

凡具有温补阳气、祛除里寒功效,以温里散寒为主要作用,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温里药,亦称祛寒药。

性味多辛、热,多归脾、肾、心经。

2.温里剂:

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作用,主要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3.回阳救逆:

以回阳救逆的药物,治疗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的方法。

第6节理气理血药

1.理气药:

凡具理气功效,以疏通气机、行气解郁为主要作用,治疗气机郁滞诸证的药物称理气药。

2.气滞证:

指人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经络的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3.理气剂:

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作用,适用于气机阻滞之证。

4.理血药:

凡具有调理血液功效,以补血、活血、凉血、止血为主要作用,治疗血分证的药物称理血药。

5.活血药:

凡具有活血化瘀功效,以通畅血行、消除瘀血为主要作用,治疗血瘀证的药物称活血药。

6.血瘀证:

指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或消散,停留于体内或血行不畅,壅积于经脉、脏腑所表现的证候。

7.肝气郁滞:

肝失疏泄所致,主要表现为胸胁胀痛,纳呆腹胀,精神抑郁,或月经不调等,治以疏肝理气。

8.活血祛瘀:

以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治疗各种瘀血阻滞病证的方法,如经闭、痛经、肿瘤、中风、外伤瘀痛等。

9.止血药:

凡具有止血功效,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治疗各种出血证的药物称止血药。

10.理血剂:

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调理血分的作用,治疗血分病的方剂。

第7节补益药

1.补益药:

凡具有补益功效,以补气血阴阳为主要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称为补益药,亦称补虚药或补养药。

2.补益剂:

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称补益方。

3.补气药:

凡具补气功效,以补气为主要作用,治疗气虚证的药物称补气药。

味甘,性微温。

适用于治疗肺脾气虚所致的病证。

4.补气剂:

凡以补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补气作用,治疗气虚证的方剂,称补气方。

适用于肺脾气虚证,以四君子汤为代表方。

5.补血药:

凡具补血功效,以补益血液为主要作用,治疗血虚证的药物称补血药。

6.补血剂:

凡以补血药为主组成,具有补血作用,治疗血虚证的方剂,称补血方。

适用于血虚病证,以四物汤为代表方。

7.补阴药:

凡具有养阴生津功效,以滋养阴液,生津润燥为主要作用,治疗阴虚证的药物称补阴药,亦称养阴药或滋阴药。

8.补阴剂:

凡以补阴药为主组成,具有补阴作用,治疗阴虚证的方剂,称补阴方。

适用于阴虚病证,以六味地黄丸为代表方。

9.补阳药:

凡具有温补阳气功效,以补助人体阳气为主要作用,治疗阳虚证的药物称为补阳药。

又称壮阳药或助阳药。

10.补阳剂:

凡以补阳药为主组成,具有补阳作用,治疗阳虚证的方剂,称补阳方。

适用于阳虚病证,以金匮肾气丸为代表方。

第8节祛湿药

1.祛湿药:

凡具祛湿功效,以祛除湿邪为主要作用,治疗水湿停聚的药物称祛湿药。

2.化湿燥湿药:

性味辛、温,多归脾胃经。

皆具有化湿燥湿、强健脾胃为主要功效,治疗湿阻中焦的药物。

又称芳香化湿药。

3.利水渗湿药:

性味多甘、淡,多归脾、肾经。

具有淡渗利湿、利小便功效,主要用于水湿停聚证。

又称淡渗利湿药。

4.清热利湿药:

性味多苦、寒,多归膀胱、小肠经。

具有清热利湿功效,主要用于湿热证黄疸、淋证等。

5.祛湿剂:

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水湿为病的方剂。

第九节消导药

1.消导药:

以消食导滞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于饮食积滞的中药。

2.消导剂:

以消食导滞中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除痞化积等作用,主要用于饮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