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知识点大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9318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湘教版知识点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知识点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知识点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知识点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知识点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湘教版知识点大全.docx

《高中地理湘教版知识点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湘教版知识点大全.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湘教版知识点大全.docx

高中地理湘教版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一、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1、宇宙:

时间与空间的结合。

由物质组成,处于运动之中。

2、可见宇宙:

人类可以观测到的宇宙。

半径约140亿光年。

3、光年:

光在真空中一年所走的距离。

注意:

光年是一个距离单位。

4、天体:

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自然天体: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

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

5、天体的判别:

天体存在于地球大气层之外;天体已经克服了地球引力;天体的一部分不是天体。

6、天体系统: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例如:

北斗七星不是天体系统,地月系是天体系统。

7、

地月系

天体系统的层次

银河系由恒星和星云组成。

8、太阳系:

中心天体为太阳(质量大),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距太阳由近及远)围绕太阳运转。

八大行星公转特点:

同向性(自西向东)共面性、近圆性、

分类:

(1)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

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2)地内行星:

水星、金星

地外行星:

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冥王星为矮行星因为其质量不够大;金星自转方向自东向西

9、地月系:

由地球与月球组成。

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所以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地球与月球的间的相互吸引产生了潮汐。

10、地球是一个普通而又特殊(有生命)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外部条件

太阳光照稳定

太阳从诞生至今源源不断地提供太阳能

运行轨道安全

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

有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0C

有适合呼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

有液态的水

地球内能

二、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为氢和氦,太阳的能量来源于核聚变。

太阳辐射波长范围(0.15—4微米)紫外线<0.4微米可见光0.4-0.76微米红外光>0.76微米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约占总能量的50%。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经植物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

例如:

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存储的太阳能。

(2)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

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也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3、太阳大气的分层结构

由于光球层的亮度最大,我们平时看到是太阳的光球层;色球层呈玫瑰色。

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黑子和耀斑的活动周期大约是11年。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对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

黑子与年降水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2)扰乱地球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3)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

(4)带电粒子轰击高纬大气,产生极光。

三、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运动特点

1、地球的运动特点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绕转中心

假想的地轴

太阳(位于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方向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周期

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太阳日24小时(昼夜长短)

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

角速度

除两极外,各店均为15°/时

近一远七,近快远慢

线速度

由赤道到两极逐渐递减(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意义

产生地方时;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

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五带

2、赤道上的线速度是60°纬线的2倍

3、地球自转方向

4、黄赤交角及地球公转

黄赤交角(β):

地球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

为23.5°。

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移动。

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

纬度数互余。

 

二、地球自转的意义

(一)地方时、区时与时区

1、地方时: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要早。

这种因经度不同引起的时间不同称为地方时。

(1)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2)东早西晚:

东边的地区比西边的地区较早看到日出,东边的地区时刻比西边早。

(3)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所求地方时=已知一地的地方时±4分钟/度×经度差(东加西减)

2、时区和区时

为方便不同地区进行交流,地球上以经度每150范围作为1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

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区时

求所在时区的区号:

区号=某地经度÷15(商取整数,余数>7.5°进一,<7.5°舍去)

求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

中央经线度数=所在时区序号×15°

已知某一地的区时,求另一地的区时:

区时=已知区时±相隔的时区数

北京时间是指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

3、日界线

日期界线包括自然界线和人为界线。

1自然界线:

即零点所在的经线,它是不断变化的;

2人为界线:

即国际上规定的、大体上沿180°经线的国际日期变更线。

3新的一天的范围:

零点所在经线向东到180°

 

(二)、昼夜交替

1、

昼夜交替的原因

 

2、晨昏线:

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

3、判别晨线和昏线

晨线: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入昼

昏线: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昼入夜

4、晨昏线的特点

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晨昏线平分赤道

晨昏线只有在春分秋分时与经线圈重合

晨昏线在二至时与极圈相切

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的速度为15°每小时

过晨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

过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

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平分昼半球的经线)为12时;

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平分夜半球的经线)为24时。

(三)地转偏向力

1、偏转原因:

地球自转产生

2、偏转规律:

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不偏转

3、地转偏向力只作用于水平运动的物体,始终垂直于物体的水平运动方向

4、判断方法: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

 

三、地球公转的意义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规律总结】

1、太阳直射点向北(南)移动,北(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2、太阳直射点在北(南)半球,北(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3、赤道上永远昼夜平分

4、昼夜长短的判断和计算方法

(1)昼夜长短的判断

①同一纬线上各点昼长相等,夜长也相等;

②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

③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④同一天,北(南)半球某纬度的昼(夜)长,等于南(北)半球同纬度的夜(昼)长。

(2)昼夜长短的计算

①昼长时数=

;②夜长时数=

③昼长时数=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日落时间-12时)×2=(12时-日出时间)×2;

④夜长时数=24小时-昼长时数。

5、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冬至到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

(二)正午太阳高度

1、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⑴纬度变化:

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⑵季节变化: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3)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0°。

一年中,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两次,但是回归线上直射一次。

3.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

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即与直射点纬度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4、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计算公式:

H=90°-纬度间隔

说明:

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间隔计算遵循同减异加——所求点与直射点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相减,在不同半球相加。

(三)、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划分的方法有三种:

物候四季:

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天文四季:

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

3.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四、光照图判读

分析:

1、侧视图:

有南北两极

2、夏至日(6月22日)光照图:

太阳直射23.5°N北极圈以内全为极昼现象

3、赤道被等分成六份,因此两条相邻经线相隔30°,时间上相差两个小时。

4、图中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因此可以确定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

 

分析:

1、俯视图:

只有一个极点

2、判断地球自转方向:

从45°E到90°E延顺时针。

即:

延顺时针方向,东经不断增加,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顺时针。

因此可以判断这是南半球

3、南极圈内全为极昼,则此图为冬至日(12月22日)光照图,全图被平均分成八份,相邻两条经线相差45°

4、根据自转方向判断弧AB为晨线A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弧BC为昏线C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分析:

1、侧视图:

有南北两极

2、夏至日(6月22日)光照图:

太阳直射23.5°N北极圈以内全为极昼现象

3、赤道被等分成六份,因此两条相邻经线相隔30°,时间上相差两个小时。

4、图中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因此可以确定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

四、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

速度

传播介质

穿过不连续面速度变化

横波

固体

穿过莫霍界面(A)横纵波速度均增大;穿过古登堡界面(B)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纵波

固体、液体、气体

1.地震波:

根据地震波测定地球内部圈层

2.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为岩石圈,平均厚度100-110km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

水圈

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

生物圈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一、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1.地壳的物质组成

矿物:

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等。

岩浆岩:

有侵入岩(如花岗岩)和喷出岩(如玄武岩)两种类型。

沉积岩:

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如页岩、石灰岩。

变质岩: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如花岗岩变质成片麻岩;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砂岩变质成石英岩;页岩变质成板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二、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分类

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形式

内外力关系

内力作用

地球内能

岩浆活动、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地震

内力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来使地表趋于平坦

外力作用

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和重力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分为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边界类型

类型

地表形态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

海洋

海岭、海洋

陆地内部

裂谷,如:

东非大裂谷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高峻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

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

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

海沟、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或岛弧(日本群岛)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构造

岩层形态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地形倒置现象

与人类生产关系

示意图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中心老两翼新

成为山岭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气构造

建隧道(天然拱形,不易积水)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中心新两翼老

成为谷地

向斜底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储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地垒:

庐山、泰山、峨眉山、华山等;地堑: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等

工程建设遇断层须加固或避开

4.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

沉积

流水作用

冲刷地表,使谷地加深加宽,形成沟谷(峡谷、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

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等

形成沙丘、黄土高原等

冰川作用

U型谷、角峰、刃脊(北美五大湖、挪威新西兰峡湾)

冰碛物

海浪作用

海蚀崖、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沙滩

三、第三节大气环境

1.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度

温度

特点

对流层

地面到约12千米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对流运动剧烈,云、雨等天气现象大多发生在此层

平流层

约12千米到约50千米

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气流稳定,有利高空飞行

高层大气

约50千米以上

随着高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关系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

吸收作用:

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如多云的白天温度不会太高。

散射作用:

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如晴朗的天空多呈蔚蓝色等。

(3)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受热的直接来源,太阳辐射是根本来源

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其他因素(气象)。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②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热力环流

(1)形成原因:

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

在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有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如图1-2-3所示。

4.大气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越大,则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等压线越密集),风速越大。

地转偏向力:

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摩擦力:

方向与风向相反,减小风速。

近地面: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5.气压带、风带

由于高低纬获得的太阳辐射,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位置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其移动规律。

 

6.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和南部最典型)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完整性,使气压带形成了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南半球呈带状。

地区

东亚(东亚季风)

南亚、东南亚及我国西南(南亚季风)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风

西北季风(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势力强)寒冷干燥

东北季风(源地:

亚洲大陆)

温暖干燥

夏季风

东南季风(源地:

太平洋)

温暖湿润

西南季风(源地:

印度洋)(势力强)

炎热湿润

7.世界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之间

干季受信风带控制,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可以分为干湿两季

8常见的天气系统

(1)冷锋、暖锋的特点与天气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准静止锋:

持续性降水例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

判断冷暖锋的方法:

1.看箭头指向

2.看锋面坡度

3.看雨区范围及位置

4.看符号

(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与天气

气旋

反气旋

气压状况

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气压梯度力方向

从四周垂直指向中心

从中心垂直指向四周

气流流向

北半球

逆时针方向向中心辐合上升

顺时针方向向四周辐散下沉

南北球

顺时针方向向中心辐合上升

逆时针方向向四周辐散下沉

天气状况

多云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我国典型的天气

夏秋季节东南沿海地区经常出现的台风天气

长江流域七、八月份的伏旱,冬季暴发的寒潮天气

气旋与反气旋的判断

锋面气旋

1.确定锋面位置

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槽线重合。

2.确定风向

依据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偏转关系可确定各点风

向。

如图中F、G处为偏北风,E、H处为偏南风。

3.确定气流(气团)的性质

图中F、G点都在锋面的北侧,风从北方吹来,来自高纬度地

区,而E、H正好相反,故F、G处气温比南面的E、H处气温低,确定F、G为冷气团,E、H为暖气团。

4.确定锋面性质

锋面应随气旋一起呈逆时针方向移动。

由此可确定锋面AB是冷气团F主动向暖气团E移动形成的,为冷锋;CD为暖锋。

一般来说,无论北半球还是南半球,气旋中心东侧的低压槽处形成暖锋,西侧的低压槽处形成冷锋,只不过南北半球冷锋和暖锋的锋前、锋后相反而已。

即“左冷右暖”。

5.确定锋面气旋控制地区的天气

由上图中可知,气旋的右方低压槽为暖锋控制,故在锋前G处等地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的左方低压槽为冷锋控制,故在锋后F处等地出现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

冷锋与暖锋之间为暖气团控制。

四、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

1、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

水循环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水汽输送等。

2、水循环的意义:

①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全球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②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③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④塑造着地表形态。

3、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有利措施①修筑水库、塘坝等拦蓄洪水,增加枯水期径流量,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地下水水位的提高,可加大蒸发量。

②跨流域调水、扩大灌溉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蒸发量,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增加。

③农林措施:

“旱改水”、精耕细作、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能增加下渗,调节径流,加大蒸发,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

不利行为:

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的能力,也减弱了湖泊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二)洋流

1、寒、暖流的区分:

①从温度影响看,使洋流流经海区温度升高者为暖流,温度降低者是寒流。

②从流向看,一般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为寒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为暖流。

环流

规律

示意图

中低纬环流

以副热带为中心,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部(大陆西岸)为寒流,大洋西部(大陆东岸)为暖流

北半球中

高纬环流

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部(大陆西岸)为暖流,大洋西部(大陆东岸)为寒流

南半球西风漂流

受南极大陆外围西风带的影响,形成自西向东的寒流

北印度洋

季风洋流

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夏顺冬逆)

2、世界洋流规律记忆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气候:

暖流对沿岸起增温增湿作用,如欧洲西部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寒流对沿岸起降温减湿作用,如澳大利亚、秘鲁西海岸荒漠环境的形成。

②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如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的海水)等;上升流形成的渔场,如秘鲁渔场(秘鲁寒流)。

海洋环境污染: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的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

顺风顺流可以提高航速,节省燃料。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化学演化生命出现生物演化

2、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恐龙灭亡)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二、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要素:

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整体性的表现:

(1)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3.土壤:

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1)成土母质:

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2)气候:

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

如:

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

(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如:

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

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

(3)生物:

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

(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

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4)地形:

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

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

陡峭的山坡:

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

平坦的地方:

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

阳坡:

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5)人类活动:

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自然带:

自然属性相一致的条带状区域。

地域分异有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

2.北半球自然带与气候关系图

3.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

影响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