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地理必修1课本活动题参答案全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9255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1课本活动题参答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1课本活动题参答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1课本活动题参答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1课本活动题参答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1课本活动题参答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1课本活动题参答案全册.docx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1课本活动题参答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高中地理必修1课本活动题参答案全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1课本活动题参答案全册.docx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1课本活动题参答案全册

第一章行星地球

一、教材第4~5页活动答案

1.本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通过分析图表使同学们认识到地球的公转运动与其他行星相比,有自己的特点,但并不特殊,从而得出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的结论。

(1)都是自西向东,具有同向性;

(2)公转轨道倾角相差很小,近乎在一个平面,具有共面性;

(3)八大行星的偏心率数据较小,非常接近圆形,具有近圆性。

2.

行星类别

距日远近

质量

体积

类地行星

1

1

1

巨行星

2

3

3

远日行星

3

2

2

3.由上面的分析可知,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在公转运动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既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也就是说,地球在物理特征方面也没有特殊的地方。

因此,可以说,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

二、教材第9~10页活动答案

 对照两图我们可以看出:

(1)太阳辐射大致随纬度的增大而减少。

(2)热带雨林的生物量要远远大于亚寒带针叶林。

(3)以上两个结论是密切相关的。

一般来说,太阳辐射越多的地区,生物量也越多。

(4)热带雨林森林常绿茂密,植物种类繁多,树干藤本植物缠绕。

树林中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

亚寒带针叶林树种比较单一,主要是耐寒的落叶松、云杉等,不像热带雨林里植物种类繁多。

三、教材第11页活动答案

(1)呈波状起伏变化,两个相邻波谷或波峰之间的时间间隔约11年,即周期大约是11年。

(2)大致相同,大约每50年间有4至5个波谷或波峰。

(3)可以。

四、教材第15页活动答案

1.可选用地球仪或乒乓球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选用地球运行仪或手电筒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

2.

五、教材第16页活动

 1.绘画出三条特殊纬线。

2.描绘出二分二至日的太阳直射点。

3.画出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六、教材第23页活动答案

2.地球上的水体是相互联系的吗?

3.火山为什么会爆发?

地震释放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4.海水为什么会不断运动?

5.地球表层的组成要素有哪些?

这些要素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这些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一、教材第29页活动答案

1.大气逆辐射指向地面,是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是合适的。

2.月球没有大气,白天,在太阳辐射下,月球表面温度上升得很高;夜间,月球表面辐射剧烈,月球表面温度骤降,所以温度变化很大。

地球上有大气存在,白天,大气的反射和吸收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白天地面的气温不会上升得过高;夜间,地面辐射绝大部分热量又被大气逆辐射还给了地面,使夜间地面气温不会降得过低,从而减小了气温日较差。

二、教材第29~30页活动答案

 通过实验可以看出,烟雾在玻璃缸内先由小洞向下,然后由装冰块的盆飘向盛热水的盆,由热水盆向上,后又飘向冰块盆的上方,形成闭合的一圈。

烟雾飘动代表了空气流动,由实验可知,地面冷热不均可引起空气环流。

三、教材第30~31页活动答案

1.图略。

(白天,陆地低压;海洋高压。

夜间,陆地高压;海洋低压)

2.一天之内,海岸边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

3.图略。

(白天,顺时针;夜间,逆时针)

4.白天海滨地区受海风的影响,气温不是太高,夜间海滨地区受陆风的影响,虽然温度下降,但海洋水体巨大,海洋热容量大,夜间海洋气温高,受其影响,海滨地区气温降得又不是太低,使海滨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年较差也较小。

四、教材第32页活动答案

1.甲、乙两地,甲地等压线密集,乙地等压线稀疏。

等压线密集,气压差异大,气压梯度大,因此,甲地的气压梯度大。

2.图略。

(甲地:

西北风,乙地:

东南风。

五、教材第33页活动答案

 

(1)如图:

赤道近地面气压低,极地近地面气压高。

(2)不能够维持。

赤道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多,空气上升,在赤道上空形成高压,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在赤道上空向两极运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风偏转为西南风,北风偏转为西北风,在30°纬度处偏转为西风,空气就不能再作南北运动,在此堆积下沉,在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六、教材第36页活动答案

1.

(1)冬季是高压。

大陆冬季降温快,气温比海上低,形成高压区。

(2)夏季是低压。

大陆夏季升温快,气温比海上高,形成低压区。

2.从纬度位置看,冬季在陆地上形成的高压处于副极地低气压带上,夏季在陆地上形成的低压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上。

受陆地上高、低气压的影响,气压带被分裂成块状分布在海洋上。

由此可推得结论: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七、教材第38页活动答案

1.

(1)冬季,亚洲大陆降温快,成为冷源,形成冷高压,盛行偏北风。

夏季,亚洲大陆升温快,成为热源,形成热低压,盛行偏南风。

(2)东亚的冬季风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从大陆吹向海洋,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风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从海洋吹向大陆,高温湿润。

2.由于我国广大地区盛行季风气候,因此,从太平洋带来的暖湿气流给我国东部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形成了森林、草原景观,农业生产也生机勃勃。

例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降水丰富,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一年四季,大地呈现出一派绿色,水网密布;而纬度位置大致相同的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景观。

受季风影响,我国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大小和雨期长短存在明显差异,呈现出由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减少的趋势,因而对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

例如,在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由于高温多雨,农作物以水稻为主,一年两至三熟。

我国华北、东北以及西北地区东部,降水较少,以旱作农业为主,农作物以小麦为主,兼有谷子、高粱、玉米、大豆等。

八、教材第39~40页活动答案

1.

(1)热带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五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寒带一种:

极地气候。

(2)大陆东岸: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大陆西岸: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2.

(1)从气温上看,年均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年温差由低纬向高纬递增。

从降水上看,降水总量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季节分配由年雨型向夏雨型、少雨型转变。

(2)从气温上看,大陆西岸为海洋性气候,年温差小,大陆内部为大陆性气候,年温差大;从降水上看,西岸为年雨型,内部为少雨型,东岸为夏雨型。

3.

(1)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面积广大,伸入到内陆;北美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面积小,仅位于西部沿岸山脉以西的狭长地带。

(2)西欧地势低平,山脉呈东西走向,有利于西风向内陆深入;同时多半岛、岛屿,海岸线曲折,受海洋影响范围广;加之北大西洋暖流势力强大,增温增湿作用明显;北美受西部山地的阻挡,气流不能进入内陆。

九、教材第42页活动答案

1.该锋面系统出现在冬季,风力较强,有大雪天气出现,判断锋面为冷锋。

2.“是日,日无晶光,朔风乱吼”为冷锋过境前的天气。

3.冷锋过境时,暖空气被迫抬升,形成大风、云雨的天气。

故“其时正是仲冬天气,连日大风,天地变色,马蹄冰合,铁甲如冰”“次日彤云压阵,天惨地裂”“当晚云势越重,风色越紧。

吴用出帐看时,却早成团打滚,降了一天大雪”为冷锋过境时的天气。

4.冷锋过境后,受单一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干燥。

故“那雪降了一夜,平明看时,约已没过马膝”。

为冷锋过境后的天气。

此外,冷锋过境后气温会降低,气压升高。

5.该冷锋移动速度较快。

因为冷气团移动速度很快,迫使暖气团急剧抬升,锋面上出现剧烈的天气变化。

若锋面移动速度较慢,多产生连续性的降水。

十、教材第44页活动答案

1.从中心气流的运动状态看,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

2.气旋中心气流上升,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若空气中含有大量水汽,则容易凝结成云致雨。

因此,气旋控制下的地区会出现阴雨天气。

3.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下沉过程中温度升高,水汽不易凝结。

因此,反气旋控制下的地区会出现晴朗干燥的天气。

若反气旋出现在冬季,则天气寒冷干燥,如冬季的冷高压;若出现在夏季,则炎热干燥,像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

十一、教材第49页活动答案

 

(1)因为全球气温升高后,分布于高纬度和高山地区的冰川融化速度会加快,因此冰川的范围会减少。

(2)气温升高后,冰川大面积融化,海洋面积可能会扩大。

其他预测:

气温的升高会使中纬地区变得炎热,故热带范围可能扩大。

全球变暖还可能导致中纬地区干旱,使农业区退化为草原;高纬地区能够生长作物等。

十二、教材第50页活动答案

 

(1)减少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的使用量;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灾;保护草原湿地,防治草原荒漠化,湿地退化;制定节能减排的相关法规;对公众进行节能减排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全球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变暖问题。

(2)可以从更加具体的生产、生活细节中采取措施,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一、教材第55~56页活动答案

1.径流输送,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2.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降水量不足,蒸发量较大,河流径流量较小,且季节分配不均,冬春季节枯水期易造成断流。

3.黄河沿岸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上中游沿岸城市及工业用水量大,影响下游径流量;农业用水方式不合理(漫灌等),水资源利用率低等。

4.加强黄河全流域水量的统一调度和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二、教材第58页活动答案

1.如图:

2.如图:

3.在盛行风的吹拂下,在北半球副热带海区形成顺时针运动的大洋环流;在南半球副热带海区形成逆时针运动的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副极地海区形成逆时针运动的大洋环流,这样就形成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的模式。

三、教材第61页活动答案

 从地区分布上看,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

从时间分配上看,我国夏秋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

总之,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平衡。

四、教材第63页活动答案

1.以色列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的荒漠气候,年降水量由北向南逐步递减,尤其南部沙漠地带常年无雨,且蒸发旺盛,根本不适合农业生产的发展。

2.以色列把水资源由“少”变“多”的主要做法。

(1)海水淡化(开源)

以色列海水淡化的有利条件:

①国土南北狭长,西临地中海;②海水淡化技术先进。

以色列海水淡化工厂的分布规律是:

主要分布在国土南部。

海水淡化工厂分布在南部的原因是:

①南部气候比北部干旱,年降水量北部是70毫米,南部只有20毫米,甚至常年无雨;②北部有约旦河水和戈兰高地上的地下水作灌溉水源。

(2)推广滴灌技术(节流)

在以色列的农田里看不到纵横交错的沟渠,而是稠密如网的管道,把水和肥通过滴管直接送到植物的根部,这不仅极大地减少了渗漏蒸发、节约了水资源,而且避免了因灌溉不当而造成的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

3.以色列发展农业的奇迹给我们的启示是:

应采取种种措施增加水资源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

具体措施:

(1)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节水农业,这主要包括结构性节水:

以产业结构宏观调控为主体的资源综合利用;机械技术性节水:

即利用先进的灌溉技术来节水;化学技术节水:

通过一些高分子膜材料,保水剂与植物蒸腾抑制剂等来节水;农艺节水:

以精准灌溉为主体,包括微灌、土体保墒、秸秆覆盖等方式;生物节水:

种植一些耐盐、耐旱作物,会有节约淡水的作用。

(2)靠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节水。

(3)通过人工增雨增加水资源的绝对数量。

(4)积极开展海水淡化研究,降低成本,形成规模。

五、教材第65页活动答案

1.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因果链如下:

本着追本溯源的思维方法,很显然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措施是:

(1)控制人口数量,减小用水规模;

(2)发展节水农业;

(3)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

2.略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教材第70页活动答案

1.公元79年~15世纪,那不勒斯湾海岸处于下降运动之中,依据是石柱被海水淹没了6.3m。

2.公元15~18世纪,那不勒斯湾海岸处于上升运动之中,依据是石柱又重新位于海平面以上。

3.那不勒斯湾海岸处于交替的升降运动之中,这说明地壳运动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1)长期性:

地壳自形成以来,始终在不断运动中发展变化。

(2)复杂性:

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是不均匀的。

(3)结果主要表现为:

海陆的分布和变迁,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二、教材第72页活动答案

1.左图为流水侵蚀形成的侵蚀地貌,中图为风力侵蚀形成的侵蚀地貌,右图为冰川堆积形成的堆积地貌(即冰碛地貌)。

2.左图:

在黄土高原区,由于黄土土质疏松,再加上植被多遭破坏,一遇暴雨,流水侵蚀严重,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中图:

在西北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岩石,形成风蚀柱、风蚀蘑菇等侵蚀地貌。

右图:

在青藏高原高山地区,冰川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冰川融化而堆积,其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地堆积在一起形成冰碛地貌。

三、教材第74页活动答案

1.甲处为向斜,乙处为背斜。

2.图中向斜成山,背斜成谷属于地形倒置现象。

从图中可看出,乙处岩层复原后,岩层向上拱起,其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属于背斜,其顶部因受张力,而被侵蚀成谷地。

甲处岩层向下弯曲,其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属于向斜,其槽部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因而成为山岭。

3.乙地。

因为乙地是背斜,从受力作用看,其顶部不易下塌,从地下水流动情况看,背斜处地下水不会流入隧道内。

四、教材第75页活动答案

1.从外貌景观看,断块山由于断层构造的存在,常形成巨大的陡崖,山地由于平地拔起,地势格外险峻。

2.从地质构造看,褶皱山是由褶皱发育而成,各地岩层未失去连续完整性;而断块山是由断层发育而成,在断层(陡崖)两侧,岩层失去了连续完整性,同时代的岩层发生明显的错位、移动。

五、教材第76页活动答案

1.从表4.1中可以看出,就最大限制坡度来说,铁路比公路要求高。

在山地地区,由于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因此修建铁路远比公路难度大。

从表4.2中可以看出,修建同等级的普通铁路,在山地地区的工程量(包括土石方、桥梁与隧道总长度等)和造价比在平原和丘陵地区高许多。

由此可以看出,在山地地区应优先发展公路而不是铁路。

2.

(1)山区的公路选线受地形、地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

受地形坡度影响,公路一般沿等高线修建,因而呈“之”字形;公路沿线要尽量避开自然条件不好的地区,如陡坡、沼泽地等。

(2)山区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这种地区地势相对和缓,便于修建公路线,交通较为便利。

这种现象说明公路线的选择还受居民点分布的影响,公路线应尽可能多通过居民点,以满足经济发展和居民的需要。

六、教材第78页活动答案

 张家界市地处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自西向东倾斜,落差较大,再加上降雨充沛,溪流发育,随着地壳抬升,溪流下切作用强烈,形成了狭而深的河谷地形,河流两岸地势陡峻,水流湍急,河谷内多急流险滩。

七、教材第79~80页活动答案

1.具有。

原因是细沙在书本前的白纸上(相当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物。

2.具有分选性规律,即大的颗粒在流速较大时沉积,小的颗粒在流速减小时沉积,大的颗粒大多分布在山口附近,小的颗粒大多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3.不能。

一是沙粒或米粒的大小较均匀;二是从书本中下滑的速度难以控制。

4.可以准备粒径不同的沙粒;把书本换成水槽或其他容器;白纸可选用有一定坡度的薄木板等。

八、教材第81页活动答案

1.在河流上游,地势较高,起伏较大,气候寒冷,而A地位于河谷地区,地势低,气候温暖,河流两岸泥沙淤积而成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比较适宜聚落的发展。

而在河流中下游,由于河流水量大,容易出现洪水灾害,为避免洪水浸淹,聚落位置宜选择在地势稍高的B地。

2.B地聚落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

因为B地位于河流中下游的冲积平原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位于河流汇合处,具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优势,交通运输便利,有利于聚落发展。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教材第86页活动答案

 本活动主要是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知识。

(1)图中有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

(2)生物通过根部,通过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排出水;大气通过成云致雨作用降水到地表,水下渗到岩石圈中。

(3)太阳能通过大气的吸收、反射、散射等作用,大部分可见光到达地面,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再传递给其他地理要素。

二、教材第86~87页活动答案

 本活动主要考查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平衡功能这一基本原理。

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资料中藏羚羊的数量变化即可说明这一点。

当各自然地理要素丰富时,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反之,减少。

当藏羚羊数量减少时,藏羚羊所消耗的各要素会减少。

总的来说,一定范围各物质的数量基本稳定。

三、教材第88页活动答案

 湖泊演变为陆地,是地形、气候、生物、土壤、水文等各地理要素的统一变化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地壳上升,湖水外泄,湖盆裸露,气候变干,蒸发加剧,湖水减少,土壤发育,水生生物减少,陆生生物发展,以至湖泊最终演化成为陆地。

四、教材第90页活动答案

五、教材第93页活动答案

 种草的主张比较合理,因为草的生态适应性与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吻合。

植物的生长速度和蒸发量与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密切相关。

下面是森林、草原和荒漠植物的生态习性对比:

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

森林>草原>荒漠植被

植被生长速度:

森林>草原>荒漠植被

蒸发量:

森林>草原>荒漠植被

水分充足地区的优势植物:

森林

水分缺乏地区的优势植物:

荒漠植被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贫乏,大部分地区不适于森林和灌木的生长和分布,而能生长草类植物,所以种草比较合理。

六、教材第93~94页活动答案

 

(1)高山灌木林、高山针叶林、高山针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

(2)南坡分布的范围小,但海拔较高;北坡分布范围大,但海拔低。

这主要是由南坡和北坡在水热及其组合上的差异造成的。

(3)不会,因为自然带的多少要受到基带类型和海拔高度以及降水多少的影响。

虽然南、北坡海拔高度相等,但在基带类型和降水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