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索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9214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索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同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索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同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索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同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索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同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索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索引.docx

《同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索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索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索引.docx

同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索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索引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P5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P6)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地位。

1.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作用、重农抑商、地主商人高利贷)

2.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作用、皇权、中央集权)

3.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独尊儒术、儒道释、法家、文化专制)

4.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作用、特点)

康雍乾年间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走向了封建社会的末世。

(三)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P8)

1.英美法等国先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政治上的前提和保证。

2.从英国开始然后迅速推广到欧美各国的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殖民主义)

3.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之后,资本输出成为殖民剥削的重要形式,并出现瓜分世界的狂潮。

(殖民主义对东方的影响)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一)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的起点(P9)

1.英国的背景(工业革命、对华贸易入超、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蓄谋已久)

2.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财政危机、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直接毒害中国人的身体和精神。

战争爆发。

3.战争结果和签订《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

4.中国逐步变为半殖半封社会,中国人民逐渐开始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P10)

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

独立→半殖民地(原因、没有变为殖民地),封建→半封建(原因)。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

(三)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P13)

1.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继续占有大量的土地,掌握着国家政权,对人民实行专制统治,但地主阶级本身也发生了某些变化。

2.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

3.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来源主要是城乡破产失业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

(最革命的阶级)

4.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

来源有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既有矛盾、斗争的一面,又有依赖、妥协的一面)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P15)

(一)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1.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贯穿整个中国半殖半封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两对矛盾的发展变化)

(二)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P16)

1.近代中国人民的斗争,主要是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为出发点的。

2.两大历史任务: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相互区别又相互紧密联系,两者之间的关系)

3.怎样才能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后,再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逐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从而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P19)

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二、政治控制(P22)

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

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义和团)

3.扶植、收买代理人

三、经济掠夺(P24)

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出超变为入超,洋行带垄断性地经营进出口贸易、开工厂、办银行、修铁路、开矿山)

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近代工业、迫使中国举外债来赔付赔款、设立银行——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中心、现代交通运输业),影响。

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四、文化渗透(P27~28)

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传教士)

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办报纸、杂志,翻译、出版各种书刊,“种族优劣论”,“黄祸论”)

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P29)

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a)三元里抗英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b)太平天国

c)台湾人民抗日

d)义和团

2.爱国官民的反侵略斗争(冯子材、关天培、陈化成、海龄、邓世昌等)(P31)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P31)

1.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

2.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原因)(P32)

第三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P34)

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社会制度的腐败(最重要的原因:

半殖半封的社会制度、具体表现)

2.经济技术的落后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P36)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a)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成《四洲志》一书。

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b)王韬、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郑观应《盛世危言》。

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维新派:

康梁、严复《天演论》,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P40)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

a)农民是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主要的压迫对象和反抗力量(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为支付对列强的巨额赔款,清政府加重了赋税的征收科派,农民的负担更为加重;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太平军所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正义战争。

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P41)

a)《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实际上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局限性。

b)《资政新篇》(主要内容: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3.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分散的小生产的基础)(P42)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P43)

1.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a)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b)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c)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d)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2.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P44)

a)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b)宗教发动、组织。

c)未能正确对待儒学。

d)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

e)教训。

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P44)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洋务派、意图、冯桂芬表述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1.兴办近代企业(军用工业、民用工业:

官督商办)

2.建立新式海陆军(淮军、湘军)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军事学堂)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P46)

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a)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但是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b)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c)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本抑末”等观念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a)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派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b)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c)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创办的一些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基本上仍是封建衙门式的。

d)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盲目排外,反对引进西方一切新事物。

e)对洋务事业投入太少。

f)洋务派精英阶层对传统文明过于自信以及制度重构的漠视。

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P48)

一、戊戌维新运动

1.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a)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b)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办学会、设学堂、办报纸)。

2.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作用。

)(P49)

a)要不要变法

b)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c)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3.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P51)

a)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b)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c)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d)在社会风气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P52)

a)原因(自身的局限性、守旧势力的反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微弱、没有发动群众、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急于求成)

b)维新派自身局限性的表现(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

c)迅速的失败暴露了阶级的软弱性、自上而下的改良走不通、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与顽固。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P55)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改革、预备立宪)。

(P56)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P57)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P57)

1.(P57)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早年上书李鸿章、组建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并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武装斗争)

2.(P58)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宣传革命的书籍、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P59)

1.民族主义:

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结束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及其媚外政策(民族革命)。

局限:

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2.民权主义:

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政治革命)。

局限:

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3.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社会革命)。

P60

局限:

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4.初步描绘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民报》《新民丛报》)(P60)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社会革命

4.重大意义:

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

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P62)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1.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广州起义、四川保路运动)

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与各地响应(P63)

资产阶级革命派既表现出了革命性和勇敢精神,又暴露出来软弱性和妥协态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P63)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性质:

资产阶级共和国。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

(P6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有它的局限性。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P65)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a)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b)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c)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

d)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促使中国的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e)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P66)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a)南京临时政府出现危机

b)孙中山的顽强抗争

c)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P67)

a)袁世凯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b)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1912年8月宋教仁组建国民党。

袁世凯与国民党斗争,最终独揽政权。

投靠帝国主义,公然复辟帝制。

c)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d)在思想文化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

e)中国在袁世凯称帝失败后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原因)P69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P69)

1.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分化,护法运动失败。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P70)

a)根本原因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半封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客观原因。

b)主观原因: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还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c)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现金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P77)

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P77)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P80)

(一)外国垄断资本在中国的扩张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三)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P89)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915-1927,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共产党建立、国民大革命)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P95)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a)标志: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b)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

c)主要阵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文科)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P96)

a)民主和科学

b)具体含义:

民主既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制度,也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科学狭义的是指自然科学而言,广义的是指社会科学而言

c)对孔学进行批判

3.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P97)

a)意义: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是切中时弊的。

对于资本阶级民主主义的提倡,在客观上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b)孔学并不等于全部国学,没有把孔学说得一无是处。

c)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4.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P97)

a)存在的弱点

b)对资本主义持某种程度的怀疑和保留的态度(原因)。

c)分成两个潮流:

李大钊等继承了它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胡适等则沿着资产阶级的道路继续走下去了。

二、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P99)

1.十月革命对中国先进分子的启示(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a)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b)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c)发动下层人民群众的力量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李大钊)(P101)

三、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P101)

1.五四运动的爆发:

1919年5月。

a)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b)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c)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d)直接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e)学生运动,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

2.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P103)

a)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b)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d)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P104)

1.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a)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

李大钊、陈独秀

b)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

毛泽东、蔡和森、周恩来、杨匏安

c)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

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

2.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P105)

a)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

b)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c)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3.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P108)

1.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2.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a)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翻译《共产党宣言》(陈望道,1920年8月),三次大论战。

b)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

c)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P112)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1921年7月23日,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中共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基础):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与工人运动的发展;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共产国际的帮助促进了中共的成立。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1.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P114):

1922年7月召开的中共二大制定。

贡献:

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

2.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P115):

1922年1月到1923年3月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

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P116)

1.国共合作的形成:

中国三大(1923)决定实行党内合作,国民党一大(1924年)决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纲领。

2.大革命的准备与进行(P117):

1926年开始北伐战争,1927年4月取得成功。

3.大革命的中国共产党(中共所起的重大作用)(P118)

4.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P119)

a)失败原因:

客观上说,反革命力量的强大,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主观上说,中共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b)历史意义:

未来胜利的革命的一次伟大的演习。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P122)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927.4.18)国民党已成为一个由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

民族工业的短暂繁荣。

2.完成全国形式上的统一:

1928.12.29张学良“东北易帜”

3.国民党政权的性质:

代表地主阶级买办阶级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军队、全国性特务系统、保甲制度、文化专制)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P124)

1.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白色恐怖)

2.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①南昌暴动②秋收起义③八七会议

※三大转折:

八七会议:

大革命失败→土地革命战争兴起

遵义会议:

土革失败→抗战兴起

十一届三中全会:

文革结束→改革开放

※三大起义(P126):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秋收起义(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广州起义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P126)

1.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P126)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毛泽东的探索

古田会议(红四党军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对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和坚持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军第一方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2.反“围剿”战争与土地革命(P129)

粉碎了前四次围剿。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1929年制定第二个土地法,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打土豪,分田地。

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P131)

1.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经济建设、文化教育事业。

2.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P132)(三次左倾错误,原因、危害)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P134)

1.遵义会议(P134):

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共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红军长征的胜利(P136)

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P137)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P140)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1.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

日本步步紧逼,国民党政府却将其军队的主力用于“围剿”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对日本实行妥协退让。

2.卢沟桥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P141)(1937年7月7日)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P142)

1.日本在其占领区的残暴统治

2.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

a)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b)疯狂掠夺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