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3宋元文学期末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9142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3宋元文学期末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古代文学3宋元文学期末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古代文学3宋元文学期末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古代文学3宋元文学期末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古代文学3宋元文学期末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3宋元文学期末复习.docx

《古代文学3宋元文学期末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3宋元文学期末复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文学3宋元文学期末复习.docx

古代文学3宋元文学期末复习

古代文学3(宋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晚唐体

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的诗风所写的诗。

由于宋入常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

代表诗人“九僧”,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晚唐体的诗人大多学习贾岛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写景精细,字句精炼。

潘阆、魏野、林逋等隐士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句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

2.西昆体

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流派,是以杨亿编撰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

诗人中成就较高的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

此类诗的题材一是咏史怀古,如《汉武》;二是咏物,如《鹤》;三是描写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如《别墅》。

且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但缺乏李诗蕴涵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徒得其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和生活气息。

3.苏门四学士

苏轼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有许多青年作家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和秦观,合称“苏门四学士”,最先将此四人并称加以宣传即苏轼本人。

他说:

“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

”但不意味着他们苏轼可以统称为一个文学流派。

实际上他们造诣各异,受苏轼影响的程度有差别,文学风格也大不相同。

另,苏门四学士又和陈师道、李廌合称苏门六君子。

4.江西诗派

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并尊黄庭坚为师派之祖,下列25人。

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到了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

且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讲究用典,生新瘦硬。

5.中兴四大诗人

是指南宋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因他们活跃于宋室南渡后国家一度中兴的时期而得名。

四大诗人初学江西诗派,但最终冲破江西诗派的藩篱,使诗坛出现了风格各异的局面。

杨万里有《诚斋集》,范成大有《范石湖集》,陆游有《陆放翁集》,尤褒《遂初堂书目》传世。

陆游以慷慨激昂的爱国诗而成为宋代最优秀的诗人,杨万里以通俗活泼的“诚斋体”著称,范成大的田园诗成就突出,尤袤也有一定创作实绩。

6.诸宫调

宋、金、元流行的一种说唱文学。

起源于北宋。

它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套曲少则一二首,多则十多首,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杂以说白,以说唱长篇故事。

又称“话儿”或“话本”。

南方的诸宫调主要以笛子伴奏,北方的诸宫调多以琵琶和筝伴奏。

现存作品只有全本的金董解元作《董西厢》和两个残本金无名氏作《刘知远》的残篇,元王伯成作《天宝遗事》的残篇。

7.散曲

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之一。

在元代兴盛,和唐诗宋词同为一代之文学。

又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由宋词俗化而来,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中国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

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后来随着散曲格律化和去市民化,失去了个性鲜明的鲜活市民文化血液,变得与宋词几乎无异,随之衰败,未能像唐诗宋词一样繁荣延续及后世。

8.宋初三体

宋初诗坛,承袭晚唐五代余风,有所谓宋初三体之说。

一以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如徐铉、李昉等为代表,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当时的主流诗歌,此为白体诗。

一以稍后的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因诗集《西昆酬唱集》得名,此为西昆体。

一以魏野、林逋等隐士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苦,此为晚唐体。

宋初三体内容上均离政治、社会较远,形式上多为近体诗。

9.曲中李杜

明李开先将乔吉与张可久相提并论,称为曲中李杜。

其中张可久的散曲作品大多记游怀古、赠答唱和。

擅长写景状物,刻意于炼字断句。

讲求对仗协律,具有鲜明的诗词话的特点,追求雅正典丽的艺术风格,代表作有《小山乐府》、《吴盐》,乔吉散曲风格则以婉丽见长,构思更为奇巧俊丽,代表作《金钱记》《扬州梦》。

二、简答

1.江西诗派的主要特点

1 “夺胎换骨”:

一种使古人的意象和用语产生质的变化,化平凡为奇趣的语言炼金术;一是指借用前人诗文中的词语、典故,加以陶冶点化,化陈为新,使之在自己的诗中起到精妙的修辞作用;二是指师承前人的构思与意境,使之焕然一新,成为自己的构思与意境。

从本质上看,它是对前人用典法的一个发展,目的在于“以故为新”——援用前人之语而另立新意,从陈熟的意象中翻新出奇。

2 “点铁成金”:

宋代黄庭坚的《答洪驹父书》:

“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即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3 “以学问为诗”:

黄庭坚以为晚唐的弊病主要在于作者读书不多和缺乏艺术技巧,于是他倡导多读书,多学韩愈、杜甫,要以学问为诗。

4 “无一字无来历”:

措语有一定的来历——来自书本、来自古人、来自成语,经过作者含英咀华,推敲锤炼,是读书受用的结果。

5 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但江西派诗人并未很好的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而是片面的强调句法、用事等方面的艺术技巧,愈来愈走向形式主义的道路。

2.周邦彦词的特点

①以羁旅行役之感和咏物为主要题材,他所作咏物词既多,又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味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重寄托开启了门径。

例如《庆春宫·云接平冈》和《风流子·枫林凋晚叶》。

②他追求词作的艺术规范性,周词的法度、规范,主要体现在章法、句法、炼字和音律等方面。

周词的章法结构主要是从柳永词变化而来,周词也长于铺叙,但他变直叙为曲叙,往往将顺叙、倒叙和插叙错综结合,时空结构上体现为跳跃性的回环往复式结构,过去、现在、未来和我方、他方的时空场景交错叠映,章法严密而结构繁复多变。

例如《兰陵王·柳》。

③句法在于能自铸伟辞,但更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入词,浑然天成,如从己出。

周词往往是一首词中数句化用,不仅从字面上化用前人诗句变成新的语言,更从意境上点化前人诗句而创造出新的意境,从而把它发展为一种完备的语言技巧。

例如《西河·金陵怀古》。

④调美、律严、字工,是周词在音律方面的特点。

自创新调50多首,音律和谐,注重词调的声情与宫调的音色情调协调一致。

他又特别擅长用拗句,在拗句中追求音律和和谐统一,音律上做到拗怒与和谐的矛盾统一,是他的独创。

周所创之调,声腔圆美,用字高雅,更符合南宋雅士尤其是知音识律者的审美趣味。

3.陆游诗歌的特点

①陆游一生创作的诗有九千四百多首,诗歌的内容也极为丰富,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爱国主题的日常生活和情景的吟咏。

②陆游性格豪放,胸怀壮志,在诗歌风格上追求雄浑豪健而鄙弃纤巧细弱。

形成了气势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

丰富多彩的纪梦诗,构成了陆诗飘逸奔放的特点,神似李白。

③梦中的幻境终究是要消逝的,就表现出诗人的真实心态。

所以陆游的诗风又有近于杜甫的沉郁悲凉的一面。

兼容李白的飘逸奔放与杜甫的沉郁顿挫于一炉,构成了陆游的独特诗风。

但陆诗又不像李、杜诗那样雄奇莫测,陆诗的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

④陆游擅长的诗体是七言诗,他的七古、七律和七绝的成就都很高。

其中的七律尤以对仗工整而著称。

陆诗的对仗常常能做到一整而不落纤巧,新奇而不至雕琢,同样体现出平易近人的倾向。

⑤陆游诗也有比较严重的缺点,有些诗流于浅近滑易,字句和诗意重复出现的现象也很常见。

这些缺点主要发生在他最后20年的作品中,原因是他闲居无事而做诗甚多,而又未经整理删汰。

4.吴文英词的特点

①在艺术思维方式上,彻底改变正常的思维习惯,将常人眼中的实景化为虚幻,将常人心中的虚无化为实有,通过奇特的艺术想象和联想,创造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

②在章法结构上,继清真词后进一步打破时空变化的通常次序,把不同时空的情事。

场景浓缩统摄于同一画面内;或将实有的情事与虚幻的情境错综叠映,使意境扑朔迷离。

其结构往往是突变性的,时空场景的跳跃变化不受理性和逻辑次序的约束,且缺乏必要的过渡与照应,情思脉络隐约闪烁而无迹可求。

这强化了词境的模糊性、多义性,但也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难度。

③梦窗词的文辞生新奇异。

一是语言的搭配、字句的组合,往往打破正常的语序和逻辑惯例,与其章法结构一样,完全凭主观的心理感受随意组合。

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色彩感、装饰性和象征性。

他描摹物态、体貌、动作,很少单独使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多使用一些情绪化、修饰性、感极强的偏正词组。

④梦窗词字面华丽,意象密集,含意曲折,形成了密丽深幽的语言风格。

但雕绘过甚,时有堆砌之病、晦涩之失,故不免为后人所诟病。

三、诗歌赏析

1、苏轼《定风波》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

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原文: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归帆一作:

征帆)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赏析:

金陵为六朝古都所在。

从三国时期东吴在此建都起,先后有东晋、宋、齐、梁、陈在此建都。

到赵宋时,这里依然是市廛栉比,灯火万家,呈现出一派繁荣气象。

在地理上,金陵素称虎踞龙蹯,雄伟多姿。

大江西来折而向东奔流入海。

山地、丘陵、江湖、河泊纵横交错。

秦淮河如一条玉带横贯市内,玄武湖、莫愁湖恰似两颗明珠镶嵌在市区的左右。

王安石正是面对这样一片大好河山,想到江山依旧、人事变迁,怀古而思今,写下了这篇“清空中有意趣”的政治抒情词。

此词上阕描绘金陵壮丽景色,下阕转入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竟逐”的腐朽生活,对六朝兴亡发出意味深长的感叹。

登高望远、睹物抒怀,是中国古代文人惯用且喜用的方式。

词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因为是六朝故都,乃称“故国”,“晚秋”与下句“初肃”相对,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

此时此景,登斯楼也,则情以物迁,辞必情发,这就为下片的怀古所描述的遥远的时间作铺垫。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临送目”——登高远望即可纵目千里;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扫描,景象开阔高远。

“澄江似练”,脱化于谢朓诗句“澄江静如练”,在此与“翠峰如簇”相对,不仅在语词上对仗严谨、工整,构图上还以曲线绵延(“澄江似练”)与散点铺展(“翠峰如簇”)相映成趣。

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是在大背景之下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残阳”“西风”,点出时下是黄昏时节,具有典型的秋日景物特点。

“酒旗”“征帆”是暗写在秋日黄昏里来来往往的行旅,人事匆匆,由纯自然的活动景物写到人的活动,画面顿时生动起来。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是大手笔中的点睛之处。

“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

远在天际的船罩上一层薄雾,水上的白鹭纷纷从银河上惊起,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观察的视野——在广漠的空间上,随着征帆渐渐远去,水天已融为一体,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

如此雄壮宽广的气度,如此开阔旷远的视野与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比较,两者展现的气度与视野不相上下,一为千古传诵的骈文警句,一为前所未有的词中创境,可谓异曲同工。

正如林逋《宿洞霄宫》“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所言,眼前所见,美不胜收,难以尽述,因此总赞一句“画图难足”,结束上阕。

下阕怀古抒情。

“念往昔”一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

“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紧接着一声叹息,“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此语出自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句,化用其意,以典型化手法,再现当时隋兵已临城下,陈后主居然对国事置若罔闻,在危难之际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的可悲。

这是亡国悲剧艺术缩影,嘲讽中深含叹惋。

“悲恨相续”,是指其后的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挥霍无度,沉溺酒色,江南各朝,覆亡相继:

遗恨之余,嗟叹不已。

“千古凭高”二句,是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对前代吊古、怀古不满之情。

“六朝旧事”二句,化用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

日暮东风眷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之意,借“寒烟、衰草”寄惆怅心情。

去的毕竟去了,六朝旧事随着流水一样消逝,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飒的自然景象,更不能再见到什么。

更可悲的是“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融化了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

《随书·五行志》说:

“祯明初,后主创新歌,词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

其辞曰:

‘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

’时人以为歌谶,此其不久兆也。

”后来《玉树后庭花》就作为亡国之音。

此句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慨:

不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

这首词通过对六朝历史教训的认识,表达了他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同时,这首词在艺术上也有成就,它体现了作者“一洗五代旧习”的文学主张。

3、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原文: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

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赏析:

上片写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

词以“更能消”三字起笔,在读者心头提出了“春事将阑”,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摧残这样一个大问题。

表面上,"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发,实际上却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势而言的。

本来,宋室南渡以后,曾多次出现过有利于爱国抗金、恢复中原的大好形势,但是,由于朝廷的昏庸腐败,投降派的猖狂破坏,使抗战派失意受压,结果抗金的大好时机白白丧失了。

这中间虽有几次北伐,结果均以签订屈膝投降的“和”而告终。

北伐的失败,反过来又成为投降派贩卖妥协投降路线的口实。

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匆匆春又归去”,就是这一形势的形象化写照,抗金复国的大好春天已经化为乌有了。

这是第一层。

但是,作者是怎样留恋着这大好春光呵!

“惜春长怕花开早”。

然而,现实是无情的:

“何况落红无数!

”这两句一起一落,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落红”,就是落花,是春天逝去的象征。

同时,它又象征着南宋国事衰微,也寄寓了作者光阴虚掷,事业无成的感叹。

这是第二层。

面对春天的消失,作者并未束手无策。

相反,出于爱国的义愤,他大声疾呼: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这一句,实际是向南宋王朝提出忠告,它形象地说明:

只有坚持抗金复国才是唯一出路,否则连退路也没了。

这两句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明知春天的归去是无可挽回的大自然的规律,但却强行挽留。

词里,表面上写的是“惜春”,实际上却反映了作者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急切心情,反映了作者对投降派的憎恨。

这是第三层。

从“怨春不语”到上片结尾是第四层。

尽管作者发出强烈的呼唤与严重的警告,但“春”,却不予回答。

春色难留,势在必然;但春光无语,却出人意外。

所以难免要产生强烈的“怨”恨。

然而怨恨又有何用!

在无可奈何之际,词人又怎能不羡慕"画檐蛛网"?

即使能象"蛛网"那样留下一点点象征春天的“飞絮”,也是心灵中莫大的慰藉了。

这四句把“惜春”、“留春”、“怨春”等复杂感情交织在一起,以小小的“飞絮”作结。

上片四层之中,层层有起伏,层层有波澜,层层有顿挫,巧妙地体现出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

  下片借陈阿娇的故事,写爱国深情无处倾吐的苦闷。

这一片可分三个层次,表现三个不同的内容。

从“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是第一层。

这是词中的重点。

作者以陈皇后长门失宠自比,揭示自己虽忠而见疑,屡遭谗毁,不得重用和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

“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层,作者以杨玉环、赵飞燕的悲剧结局比喻当权误国、暂时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闲愁最苦”至篇终是第三层,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现实。

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

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将被采纳。

然而,事与愿违。

不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接连四年,改官六次。

这次,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

这一调转,并非奔赴他日夜向往的国防前线,而是照样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小官。

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愈来愈遥远了。

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作者见景生情,借这首词抒写了他长期积郁于胸的苦闷之情。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

词中对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强烈不满。

这首词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

一是通过比兴手法,创造象征性的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关切。

拟人化的手法与典故的运用也都恰到好处。

第二是继承屈原《离骚》的优良传统,用男女之情来反映现实的政治斗争。

第三是缠绵曲折,沉郁顿挫,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词风。

表面看,这首词写得“婉约”,实际上却极哀怨,极沉痛,写得沉郁悲壮,曲折尽致。

4.姜夔《暗香》

原文:

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

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

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

红萼无言耿想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赏析: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月光清美,梅花溢香,这位词人吹的想必是笛曲《梅花落》了。

笛韵悠然,当时的词人之心可是恬淡安闲,怡然自适,或是心有幽怀,黯然神伤,还是柔情蜜意,“相看好处却无言”?

资人遐想,含有韵味。

“算几番照我”,回忆并勾勒往事。

“几番”约言其多,不止一次。

唯“当时只道是寻常”,才有今日的追忆与幽思。

“算”字送出一种回忆往事的凝神静思的状态,而这种回忆从根本上是缘于内心生发的感情,这是一种怀旧的情绪,于是引起下句对往事的追述。

“唤起玉人”句,在月下、梅边、笛里复加一“玉人”,则美人梅花互衬,俨然有春日里“人面桃花相映红”之美。

著一“唤”字则静中有动,静止的美丽图景变得立体而鲜活,出现了情趣。

“不管清寒与攀摘”,冒着清寒,攀折梅花,则内心感情之热烈可知。

这里清而不凄,清而非冷,清寒而不刺骨。

“清”本是极普通的字,作者信笔写来,则天气之清寒,月色之清美,梅花之清香,都可融而为一,这里似乎凝含着往日的幸福之感与甜蜜之情。

回视起句清空,它既可能是在“玉人”身旁的“吹笛”,也可能是孤身一人,因思念而吹笛,更可能是兼而有之,以“几番”二字囊括。

和次句意脉似断非断,似连非连。

这三个分句以寻常的字眼包蕴了广阔的时空,构造了悠远的意境,暗含了凄婉的感情,可谓很有笔力的开篇。

下句笔锋陡转,以何逊自比,而着意在于“渐老”的衰飒。

“而今”和开篇“旧时”相对,扩大了时间的厚重感。

这里不仅有对往日恋人的怀念,还含有对逝去的美好岁月、青春风华的怀念和惋惜,正与“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的嗟悼悲慨暗合。

说“忘却春风词笔”,却隐约含有往事不胜悲的意味,正如那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伤心人,欲寄彩笺却又说“无尺素”一样。

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低徊如斯,哀婉如斯,“春风词笔”如何忘却?

否则,“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何以入眼,又何以“怪”之?

此句又转入现时,竹外疏花萧瑟,冷香吹入瑶席,引人幽思,勾起回忆。

正是“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梅花与人两相思。

这里见花思人,生出“怪得”之心,必是至深之情。

“疏”“冷”烘托凄凉,“瑶席”反衬哀苦,用字可见匠心。

起句写旧时豪情,以月色、梅花勾连过去和现在,唤起与玉人月下摘梅的回忆;随即以“而今”转到当前,“长记”二字追忆赏梅雅事;末句又回到当下,惋惜片片落梅,暗含故人不知何日重逢之意。

全词不断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往复摇曳,结构空灵精致,意境清虚骚雅。

四、论述题

1.对苏轼“自是一家”和李清照“别是一家”两种说法的认识

自是一家: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自是一家”之说,是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而提出的创作主张。

苏轼认为,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是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却是一致的,他从诗词同源的渊源论角度提高词体的地位,对词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使词向诗的方向靠拢。

“自是一家”的词风表现在:

(一)题材的广泛从苏轼词集《东坡乐府》三百余首词可以发现他的词呈现出一派绚丽的色彩,其中有抒发报国立功的报负,有叙写仕途多舛的怨愤,有咏叹羁旅行役的愁思,有寄寓政治失意的情怀,有吟唱倾盖如故的友情,有刻画偾事嫉俗的性格,有缅怀英雄豪杰的战功,有描绘农村生活的场景,有抒写时代人生的感兴,有表现忧乐两忘的胸襟。

他的大量词作一改唐五代以来花粉胭脂之气,不仅仅是“花间”式绣幌绮筳,晏欧式芳径深院,柳永式低唱浅酌,它的大量反映人生感慨、仕途升沉、交游聚散、州邑去留、自然景物、农村生活、打猎参禅等词作将自己的生活遭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