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教学设计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9085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制图》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机械制图》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机械制图》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机械制图》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机械制图》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械制图》教学设计方案.docx

《《机械制图》教学设计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制图》教学设计方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机械制图》教学设计方案.docx

《机械制图》教学设计方案

《机械制图》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机械制图是一门技术基础课,通过机械制图课掌握识图和绘图的能力,不仅可直接应用在今后的工作中,而且它又是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工具课。

一、机械制图课的课程特点1.与中学课程联系较密切机械制图课讲述的各种原理如正投影的投影特点,点线面的投影特点,直线和直线、平面和平面的相对位置中的平行、相交、垂直问题,截交线、相贯线中三面共点的原理等,与过去所学的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和三角函数等课程联系较密切,是学习本课程的理论基础。

机械制图是将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课程的有关理论和正投影的理论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国家制图标准,将立体零件和机器在图纸上表达出来,这种图样能正确表达立体、零件和机器的形状、大小等内容。

2.由浅人深,逻辑性强机械制图课的内容是按照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安排的。

开始讲点线面的投影,后讲简单立体和组合体的投影,最后讲零部件的投影,一环紧扣一环,如果前一部分学得不好,再学下面的内容就比较困难。

但也有这种情况,通过对后面内容的认真学习,会使前面某些难懂的部分迎刃而解,因此机械制图课和其他机械类课程一样,理论的逻辑性、系统性较强。

3.紧密联系实际,实践性强需要学习者与实际相结合在生产实践中慢慢领悟。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能够熟练进行零件图的绘制和技术要求的标注。

2.在职业高中《机械制图》教学中,采用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不仅使学生掌握最知识,且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看图、画图、空间想象力和应用能力,走出了创造性教学的新路。

学生能否看懂图样是跨进工厂大门的第一道门槛,《机械制图》是研究图样绘制和识读方法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也是跨机械大类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即使在计算机绘图已经普及的今天,掌握基本的绘图能力仍然是学好机械制图的基础,也是应用计算机绘图的前提,对学生而言应作为一门工程语言学习。

本课题由中职生行为表现,解析中职生智力和非智力行为表现形成原因和心理特点,研究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并不断的实践与总结,通过有效教学方法,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机械制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作识图能力,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一个坚实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重点难点及处理

 

五、教学准备

 

六、教学思路(教学策略等)

1.直观性教学法

  技校制图课是以"识图为主,识图与绘图相结合"作为教学指导思想的,其中重点是识图,就是由平面图形想象物体空间形状。

直观性教学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任何具体的东西都比抽象的东西容易理解和认识,直观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机械制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实物、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进行直观教学,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把学生原来不容易理解的抽象理论,变成形象、具体、易掌握的知识,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快,记得牢,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难点和重点。

如以墙面为投影体系,课本、铅笔等常见物品作为各类几何元素,让学生主动感悟空间投影体系,模拟摆出各种不同几何元素的位置,再观察假设投影后的效果。

引导学生透过物体看本质,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正确思维方式。

  2.互动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意境,巧妙设问,在提出问题后,发动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互相解答、互相补充、互相纠正,教师从旁加以启发引导,使学生在争论中得到明确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例如在讲授线、面的投影规律时,我让学生以铅笔作为投影对象,再打开书与桌面形成三投影面体系,摆出各种位置,得出投影规律。

掌握线段与平面之间的关系。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3.分层次教学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和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通过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乐趣,从而对下面的学习产生兴趣。

例如在学习三视图这部分内容时,首先了解学生情况,按其学习基础和空间想象能力分成三个层次,三类不同层次的木制模型,一类为最简单的正方类,一类为以方形与方形为主的叠加类,一类为切割类(或带斜面),放在同一箱中。

然后,在课堂中把不同的木制模型分发给相应层次的学生,让他们分别画出三视图。

结果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正确的画出。

通过多次的训练,不但那些原来基础比较差的那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也缩短了和高层次学生的差距。

  4.讲练结合教学法

  因为《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基础技术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于学生绘图、识图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讲完教学内容后,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并力求在训练中突出重点、难点。

在学生做完适量的练习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讲分析,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巩固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其技能。

  5.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传统的制图教学工具是黑板加粉笔、三角板、圆规。

教师的劳动强度大,学生获得的信息量也少,受到时间的限制,一堂课讲不了几个图形。

这种手段已适应不了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了。

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的解决以上矛盾,我们可以利用机械制图课件,使教学内容色彩丰富,具体直观,应用自如,可有效的控制讲课节奏,随时切换跳转,像翻书一样,随意翻页,对重点、难点内容可调动反复演示反复讲解,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措施,使有效的黑板所书写的内容更少,反复擦黑板的现象得到改变。

另外对教学模型、插图数量少,不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的现象也得到改变。

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讲解更多的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及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效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顺利掌握《机械制图》课程的内容,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七、教学过程

本课程采用多种媒体教材组织教学,主要有文字教材、IP电视课件、计算机课件、网上辅导、网上(电话)答疑等多种教学手段。

(一)文字教材的使用

本课程以孙兰凤主编的《机械制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为基本教材,与《机械制图基础习题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配套使用。

《机械制图》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

(二)IP电视课件的使用

IP课件为重点辅导型,主要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需要通过电视手段直观演示的内容,目的在使学生通过电视课的直观教学加深对语言基础理论的认识。

学生可以通过在中央电大在线注册登录后随时收看并下载存储。

讲授的主要内容如下:

1.1制图的基本规范和规则,尺寸标注

1.2几何作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3平面图形的画法及绘图技能

2.1投影法的概念及投影法的分类

2.2点和直线的投影规律

2.3一、平行投影的基本性质

二、直线上的点

2.4一、平面上的点和直线

二、平面上的投影面平行线

3.1换面法的概念

3.2换面法投影规律

4.1平面立体的投影

4.2曲面立体的投影

5.1一、组合体的组合方式和分析方法

二、组合体的投影分析

三、形体分析方法

5.2选择主视图

5.3一、标尺寸的要求

二、尺寸分类和尺寸基准

三、标注尺寸应注意的问题

四、标注尺寸举例

5.4读组合体投影图

6.1轴测投影图概述

6.2一、正等轴测图中平行于坐标面的圆的轴测投影

二、正等轴测图的作图方法

6.3一、斜二轴测图中平行于坐标面的圆的轴测投影

二、斜二等轴测图的作图方法

7.1视图

7.2剖视图

7.3断面图

7.4局部放大图

7.5简化画法

8.1一、螺纹的形成和要素

二、螺纹的种类

三、螺纹的标注方法

8.2螺纹紧固件的画法

8.3其他标准件和常用件的画法

9零件图与零件

10装配图

(三)计算机辅助课件

本课程计算机课件(CAI)为光盘版,制图课程CAI课件是制图课程文字教材的辅助学习软件。

它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三维空间模型,是自学和解题的好帮手。

(四)网上教学辅导

网上教学辅导既有定期发布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解析,又有形式多样的练习题,供学生学习参考。

同时,通过在线讨论、电子邮件等方式就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此外,中央电大和省电大还将根据教学需要,在中央电大在线和安徽电大在线举行不定期的讨论活动。

各种教学媒体所包含的内容,有一定的交叉,学生可根据个人实际需要选择。

 

表1、教学媒体使用信息表

教学媒体

主要内容

主要作用

时间安排

文字主教材

系统介绍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15周

习题集

自测练习

消化教学内容和自测

15周

IP电视辅导

需直观演示的内容

指导学生实践

网上播放

CAI课件

习题解答·练习题

帮助消化和自测

网上15周

网上辅导

适时辅导

加强师生之间沟通

灵活安排

 

表2、多种媒体综合运用一览表

章节

教学内容

使用媒体

文字教材

IP电视

CAI课件

网上辅导

其它手段

制图的基本知识

*

*

*

*

通信电话QQ

正投影基础

*

*

*

*

通信电话QQ

投影变换

*

*

*

*

通信电话QQ

立体的投影

*

*

*

*

通信电话QQ

立体表面的交线

*

 

*

*

通信电话QQ

组合体的投影

*

 

*

*

通信电话QQ

轴测投影图

*

*

*

*

通信电话QQ

图样画法

*

*

*

*

通信电话QQ

螺纹及螺纹紧固件

*

*

*

*

通信电话QQ

十四

计算机绘图基础

*

*

*

*

通信电话QQ

(五)学习手段

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文字教材、视听音像教材(IP课件)、参加面授辅导、收看直播课堂、浏览计算机网页、电子邮件、语音信箱、电话答疑、网上讨论、网上测试等多种手段获得有关知识和教学支持服务。

八、形成性评价试题

本课程总成绩由形成性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

其中形成性考核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形成性考核成绩由平时作业(20分)和学习情况(20分)两部分成绩组成。

 平时作业共布置4次记分作业,通过“电大在线”平台本课程的网页上布置。

辅导教师对学生作业应全批全改,并要写出有针对性的评语,供学生正确理解课程和作业的内容和要求。

对于作业中反映出的共性问题,可集中进行讲解。

在完成记分作业的前提下,辅导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再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作为对记分作业的补充,供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示例:

课题:

二氧化硅和硅酸的性质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1模块第四章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的第一课时。

第四章是整个必修阶段较为全面、详细地学习和研究典型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以及它们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重要应用的一章。

将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作为非金属的开篇,突出了硅在社会发展历程中、国民经济中、信息化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硅及其化合物在非金属材料和信息技术领域,在建筑、通信、光电技术及航空航天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地位十分重要。

本章的教学内容对于夯实化学实验方法和计量方法、强化物质分类法在化学研究和学习中的应用、巩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重点难点及处理

1.教学重点

(1)二氧化硅的性质;

(2)硅酸与碳酸酸性强弱比较的实验方案设计与选择。

2.教学难点

硅酸和碳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的实验方案设计与选择。

五、教学准备

1.PPT辅助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2.实验用品

Na2SiO3溶液、盐酸溶液、大理石、饱和NaHCO3溶液、酚酞、热水浴、启普发生器、洗气瓶、导气管、双口塞、黑白纸板、大试管4支、滴管1支、试管架1个、托盘1个。

六、教学思路(教学策略等)

二氧化硅具有典型的酸性氧化物的性质,在生活中学生对含有二氧化硅的物质也有较多的接触,感性知识较为丰富,从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学习起来具有亲切感,因此通过学案材料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含硅的物质的应用,得出二氧化硅的一些性质,突出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筛选、归纳、总结的能力;在二氧化硅的性质的研究过程中,突出元素化合物性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酸碱性——氧化性——特性”,既介绍酸性氧化物的共性,又从氧化还原角度介绍其氧化性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还介绍二氧化硅的特性,扩展了学生对非金属氧化物的认识,形成完整的元素化合物性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为学生以后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硅酸的溶解性和弱酸性学生很容易接受,不作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但是设计实验方案比较硅酸和碳酸酸性的强弱,不仅能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更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课后总结和反思,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设计:

建议不用表格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学策略

[引入]在化学实验室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盛装液体试剂的试剂瓶,有的是用磨口玻璃塞,有的是用橡胶塞。

这是为什么呢?

 [板书]二氧化硅和硅酸的性质

 [阅读]请认真阅读学案(后附),从学案提供的生活生产中常见的含硅元素的物质的应用中,分析归纳二氧化硅有哪些性质?

并填写在学案的相应位置。

 

 [交流]从学案中得到的二氧化硅的性质。

 

 [板书]

SiO2

熔点高、硬度大、难溶于水

SiO2+2NaOH=Na2SiO3+H2O

 SiO2+2OH-=SiO32-+H2O

 

[解释]Na2SiO3溶液是一种粘稠的液体,工业上常用作粘合剂,它可以把玻璃粘合在一起。

 

[设问]SiO2能和碱溶液反应,只生成盐和水,说明SiO2是什么样的氧化物?

 

[追问]酸性氧化物的通性除了能够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还能和那类物质发生反应?

 

[板书]

   SiO2+2NaOH=Na2SiO3+H2O

 SiO2+2OH-=SiO32-+H2O

   SiO2+CaO===CaSiO3

 

[提问]通过SiO2的化学式中各元素的化合价,我们能否得到其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的信息?

 

[板书]

 

氧化性SiO2+2C===Si+2CO

 

[解释]工业上就是利用这个反应,用过量焦炭将地壳中含量丰富的二氧化硅转化为在半导体工业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单质硅的。

 

[展示图片]玻璃中含有二氧化硅。

常见的玻璃,有光滑透明的,也有磨砂玻璃,还有刻有各种图案的艺术玻璃。

在工业生产中,一般是怎样实现在玻璃上留下这些痕迹的呢?

 

[视频]玻璃的雕刻。

 

 

 

[板书]

 

特性SiO2+4HF=SiF4↑+2H2O

 

[提问]为什么碱性试剂要保存在带有胶塞的试剂瓶中?

 

 

 

 

 

[提问]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对应的酸是硅酸。

那么,如何用二氧化硅制得硅酸?

 

 

[演示]在一支试管中加入Na2SiO3溶液,然后向其中加入两滴酚酞,最后逐滴加入盐酸,观察现象。

 

[解释]硅酸钠溶液中加入酚酞变红的原因和碳酸钠溶液中加入酚酞变红的原因相同,我们会在以后的选修模块的学习中得到答案。

 

[铺垫]在酸+盐?

新酸+新盐的复分解反应的一般规律是:

强酸制弱酸。

因此,在反应中体现了硅酸的弱酸性。

 

[板书]

 H2SiO3

 难溶于水、弱酸

 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

 SiO32-+2H+=H2SiO3(胶体)

 

[提问]硅酸和碳酸都是弱酸,如何比较二者酸性强弱?

 

[布置]请充分利用学习过的知识,设计尽可能多的实验方案,比较硅酸和碳酸酸性的强弱。

并填写在学案相应的位置。

 

[讲解]实验方案设计要包括:

实验原理、实验试剂、实验仪器、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及相应的实验结论。

 

[汇报与交流]各小组汇报实验方案,并为演示实验进行实验方案的选择。

 

[演示]两支试管中分别盛有硅酸钠溶液,向其中一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另一支试管做对比,两支试管都放入热水浴中。

观察现象。

 

[小结]

 1、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

酸碱性; 

氧化性; 

特性。

 2、选择实验方案的原则:

科学性;

安全性;

可行性;

简约性。

 

[反思与交流]

对于二氧化硅和硅酸的性质,你还有哪些困惑准备在课后继续探究?

 

[研究性作业]

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相似,但物理性质上却有很大的不同,原因是什么?

 

观察、思考。

 

阅读、分析、总结二氧化硅和硅酸的性质,并整理记录在学案的相应位置。

 

 

汇报和交流。

整理、记录,书写化学方程式,并练习书写离子方程式。

 

 

 

 

 

 

倾听、领会。

 

 

  

 思考、回答:

SiO2属于酸性氧化物。

 

 

回忆、回答:

酸性氧化物可以和碱性氧化物化合生成盐。

 

 

 

 

  

 

思考与回答:

根据SiO2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是硅元素的最高价态,因此在反应过程中,SiO2表现氧化性。

 

 

 

  

倾听。

在方程式整理和记录中体会SiO2的氧化性。

 

 

 

  

 

 

 

 

 

观看视频,领会玻璃的雕刻原理。

 

 

 

整理学案。

 

 

 

结合二氧化硅的性质,思考、回答:

由于玻璃中含有二氧化硅,可以和碱反应生成粘稠的硅酸钠溶液,将磨口玻璃塞和试剂瓶粘合在一起。

 

 

 思考与回答:

 由于二氧化硅难溶于水,所以只能利用其硅酸盐溶液和酸来反应制得。

 

观察实验现象:

 

Na2SiO3溶液中加入酚酞后,溶液呈红色,说明Na2SiO3溶液呈碱性;在滴入盐酸的过程中,红色逐渐变浅并最终得到一种凝胶,说明硅酸难溶于水。

 

 

 

倾听。

 

 

 

 

 

 

 

倾听、领悟。

 

 

 

整理学案。

 

 

  

 

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比较硅酸和碳酸酸性的强弱。

 

实验方案交流与选择。

 

观察实验现象:

通入二氧化碳的试管中,出现凝胶。

说明硅酸的酸性弱于碳酸。

 

  

倾听、记忆、感悟。

 

反思、交流。

倾听、思考。

 

 

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突出化学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

 

 突出硅的化合物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重要用途,体现化学的创造性和实用性。

并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信息整理能力。

 

板书设计由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到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化学的思维方法,同时夯实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应用物质的分类法进行化学物质性质的研究。

 

 

 

 

 

 

 

 

 

  

应用氧化还原知识,从元素的化合价角度预测物质是否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化学学习意识。

 

  

 

 

 

 

 认识事物的特殊性。

 

 

 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

 

 

 

 

 

 利用实验,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方法。

 

 

 

 

 

 

 

渗透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夯实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精神,帮助学生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热情;学会合作、分享,并能主动交流。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渗透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等方法,渗透方案设计的选择原则。

 

 

 

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合作、探究的乐趣。

 

 

 

建立起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即从酸碱性、氧还性、特性来研究物质的性质,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渗透实验方案的选择原则,进行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问题意识以及敢于质疑的精神。

 

带着问题下课,延续学生探究热情,培养学生探究习惯,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