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语文课程的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9060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语文课程的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四语文课程的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四语文课程的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四语文课程的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四语文课程的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语文课程的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docx

《四语文课程的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语文课程的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语文课程的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docx

四语文课程的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

四、语文课程的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

14、如何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

要促进高中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必须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的表述,高中语文课程有四项独特的功能。

第一,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素养。

语文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感情、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在生活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因此,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一方面要了解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获得了哪些基本的语文素养,避免语文教学中的机械重复,另一方面必须思考应采取怎样的措施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第二,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

虽然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要求,但并不意味着这方面的教学任务完成了。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训练的要求,因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始终是语文教学最重要任务,这也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本质之处。

第三,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

也就是说,从阅读中学会阅读,从写作中学会写作,从口语交际中学会口语交际,把听说读写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语文知识既然只起辅助作用,就“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误区:

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地讲授语文知识,要靠系统完整的语文训练,而忽视了母语教学有基础,有语境,有丰富的资源这一基本事实。

这是造成目前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根本原因。

学生绝不是先掌握了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之后再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的,而是在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逐步领悟有关语法和修辞知识的。

因此,为了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这不仅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实践,学生的吟诵品味,而且包括课外的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二要不断开发和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逐步领悟和习得学习语文的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四,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传统语文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脱离言语实际和应用实际,语文成了升学求功名的敲门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在培养学生语文应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15、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要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还必须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概括为四个方面:

第一,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第二,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第三,应该注意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第四,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这四个方面可概括为这样“四性”:

人文性、实践性、规律性和选择性。

关于实践性,前面已作了阐释,这里不再重复。

下面就高中语文课程如何体现人文性、规律性和选择性进行一些阐释。

⑴凸现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走出离开教材的思想内容进行纯工具训练的误区,要把社会的主流价值(如:

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等)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然而,社会的主流价值如何内化为学生个人的价值观,有一个过程,决不是靠“刚性”的“楔入”,而是通过熏陶感染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体验逐步生成的。

语文学习极其个性化,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

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基于他们独特的生活经验,不同个体对于同一内容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就同一个体而言,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同一个体对于同一内容的反应也是不同的。

常言道: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既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需要。

⑵体现规律性

汉字、汉语有其自身的规律,正确把握这些规律,有利于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例如:

利用汉语言综合性、模糊性、多义性和感情色彩强烈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比如,“月亮”一词,在一个人的心中可能幻化成温馨的家园,而在另一个人的心中可能成为凄凉的地狱。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这里指的“整体把握”,是指整句、整段、整篇的把握,其目的是要克服目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零敲碎打的分析和繁琐零碎的题海训练所带来的弊端。

当然,强调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绝不是一概杜绝必要的分析,关键要看这些分析是否必要,是否科学,是否做到局部分析与整体把握有机结合。

在把握汉语言特点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汉语言文化沉淀丰厚的优势,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增加他们的文化储备,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⑶尊重选择性

高中语文教学应“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选择性是高中语文课程的显著特点。

就语文学习而言,高中生有大部分时间用来学选修课。

因此,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在保证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发展,学生对于应用性目标、审美目标、探究性目标可能各有侧重,语文教师应指导他们学会选择。

16、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定的课程内容需要相应的学习方式相匹配,学习方式是由课程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决定的。

为了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基本教学策略。

在实施这一基本教学策略时,我们必须体现以下“五性”:

⑴自主性。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剌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因此,语文学习的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作用中,包括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分析批判和创造。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教师一是要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保护好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到长久的保持,做到乐意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二是要积极探求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

以“练习”为例,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能力的差异自定练习的目标、自由选择练习的难易和题量;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兴趣的不同自由选择练习的内容和形式。

⑵合作性。

现代社会被人们描绘成为一个地球村,是一个紧密相关的世界。

从当今社会的发展来看,要完成重要的事业,需要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中国由于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社会,因而过去的中国人不善于与人合作,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意与人合作。

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高中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师生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

⑶探究性。

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

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以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形式上、空间上、时间上都具有开放性。

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要紧紧抓住语文课程的特点,突出语言的运用,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重点。

为了提高探究性学习的实效,一是要让学生拥有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让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社会调查、收集、分析、筛选信息,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进行学习实践活动,解决问题;二是要让学生拥有探究的自主权,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主题的确定、研究角度的选择、方法的运用、结果表达的方式等方面,都应让学生自主选择。

⑷全程性。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针对学习的全过程而言的,从学习资源的开发、实施到学习结果的评价都必须体现这种学习方式,它不仅仅是指通常所说的直接的学习阶段和过程。

首先,从学习资源的开发来看,教师具有开发语文资源的自主权,教学内容必须吸纳学生的经验,学生同样具有开发语文资源的自主权。

其次,从学习资源的实施过程和方法来看,学生与课程文本之间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而不是被动接受别人已经编定的课本,教师不应把整个教学过程看成是既定教案的一板一眼的演绎,而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探究欲,并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既定的教案。

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心智水平,克服刻板、单一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的格局。

此外,从学习结果的评价来看,应做到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客观性评价与主观性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的有机结合。

在评价内容上要考虑到语文课程综合性的特点,强化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发展功能。

⑸综合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这种学习方式已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接受模式,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模式,把学生带到各种情境和时空中,在活动中学习,在交流讨论中学习,在交往中学习。

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学习结果的展示,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为广阔的创造性实践的空间。

语文综合性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学习结果,而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学生通过一次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可以增强语文课程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亲和力,使语文课程成为学生沟通社会的桥梁,使学生由“自然人”逐步演变成“社会人”。

由此可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绝不是对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的一种修正与补充,也不是传统语文课程教学的“兴奋剂”,而是一种语文学习上的革命,一种学习理念的根本性转变。

17、教师如何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要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

也就是说,教师要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更新教学理念,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⑴确立现代教学理念

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必须确立以下教学理念:

①新的发展理念:

变“当前发展”为“可持续发展”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语文教学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当前发展”。

而且,不少人把“发展”与考试分数等同看待,误认为谁的语文分数考得高,谁的语文素养就高。

在这种错误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语文教学往往只偏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漠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忽视学生学习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而且使他们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即变“当前发展”为“可持续发展”。

也就是说,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这样的问题:

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怎样的基础?

我认为,语文教学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上,可以从抓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热爱语文

孔子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

”我们已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语文将陪伴着人的一生。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创设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悄然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

其实,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不仅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为学生一旦爱上了语文,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不竭的源泉。

第二,面向全体,关注差异

这里讲的“可持续发展”,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时,必须面向不同条件和不同背景下的全体学生,不仅要使每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语文素养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明显的提高,而且还要使他们热爱语文学习,学会学习,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指不同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在智力、生活经验、认知方式、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加德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

人的智力是由多种智力组成,每个人智力成分中的优势部分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的优势部分决定了人的智力差异。

学生个体之间的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也决定了教学形式不能单一化。

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为不同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第三,教给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知识将会不断延伸和发展,这就决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会”上,还要在“会学”上下功夫。

只有知道如何学习,才能在知识不断增长的社会继续学习。

因此,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继续帮助学生掌握如何阅读,如何写作,如何进行口语交际等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一旦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他们就会在广阔的语文世界里自由遨翔。

第四,交流合作,培养合作精神

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因为交流合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共享学习资源、相互取长补短的学习过程。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合作搜集资料,合作制订综合性学习方案,合作办手抄报,相互交流各自的学习经验,等等。

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共同探究,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精神是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

②新的课程理念:

变“课程的传播者”为“课程的开发者”

传统的语文课程属于“文本课程”(包括语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它是指导语文教学的“法律”文件,在一定程度上,它体现着国家的意志,语文教师无权更动。

传统的“文本课程”最大的弊端在于:

从课程的主体来看,语文教师在课程中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制定“文本课程”的语文学科专家是课程的主体,而且,考试的范围和要求在文本课程中有明确的规定,语文教师只能“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久而久之,语文教师成了名符其实的教书匠。

从课程的内容来看,注意系统的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训练,忽视语文学科与生活、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整体联系,从而使语文课程走向孤立,走向封闭,走向萎缩,使语文教学变得死板、机械、沉闷。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确立新的课程理念。

变教师是“课程的传播者”为“课程的开发者”,突出语文教师在课程建设开发中的主体地位。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成为语文课程的开发者呢?

第一,要活用新教材。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文本,但不是唯一的文本。

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活用新教材。

一是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重新优化组合教材内容;二是要敢于对现行教材进行增删,凡是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教材都可以用于教学。

第二,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本班学生丰富的课程资源(如:

校园文化、图书室、网络、自然资源、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与经验等),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语文课程和班级语文课程。

第三,要充分挖掘与利用语文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语文课程资源(如:

学生遇到的问题、独特的感受等)。

③新的目标教学理念:

变“片面”为“全面”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干扰,传统的目标教学普遍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意、重结论轻过程、重预设轻生成的弊端。

传统的目标教学的指向十分明确,那就是一切为了应付考试,一切为了分数。

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在这种目标教学理念指导下,语文教师整天忙于传授与考试有关的语文知识,学生整天埋头于题海之中,语文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动,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厌恶的情绪。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确立新的目标教学理念,变“片面”为“全面”。

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辩证关系。

第一,认知与情意的辩证关系。

认知主要解决“会不会”的问题,情意主要解决“喜欢不喜欢学”的问题,对于那些能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但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从动机走向目的的教学策略,从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入手,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做到既学会了知识和技能,又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第二,结论与过程的辩证关系。

语文教学固然要教给学生正确的结论,但又不能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应关注学生获得结论的过程。

如,学生获得结论的思考过程、思考方法、合作方式、独特体验等。

强调结论与过程的统一,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结论的记忆,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第三,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

为了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必须对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预设,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备课。

语文教师在对某课的教学目标进行预设时,往往需要考虑两个问题:

一是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有哪些。

然而,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

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有的学生已经学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问题,即动态生成的问题,却不在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之中。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将预设的教学目标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机整合成新的教学目标。

这样做,既可以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实处。

④新的评价理念:

变“甄别与选拔”为“激励成功”

评价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它对语文课程的实施起到直接的制约作用。

传统的语文课程评价存在的最大的弊端在于:

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用一张试卷、按照统一的“标准答案”对有差异的学生群体进行测试,最后以分数的高低来判断学生发展的好坏。

这种评价的方式严重挫伤了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每评价一次,就会产生一批失败者。

这有悖于“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

为了突破评价这一“瓶颈”,必须确立新的评价理念,变“甄别与选拔”为“激励成功”,让不同个体的学生在评价中受到激励,并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为此,我们在进行语文课程的评价时,必须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变“功利性评价”为“问题诊断性评价”。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评价具有极其功利性的色彩:

通过评价给学生打等级,为“评价而评价”。

这种功利性评价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语文教学评价必须从这种功利性评价向问题诊断性评价转化。

通过问题诊断性评价,教师从中捕捉教学反馈信息,并据此诊断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发现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在此基础上调整和改进教学,最终让所有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二,实施差异性评价。

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例如,可以在一张试卷中设置有梯度的题目,供学生自主选择,充分体现评价满足不同个体发展的需要。

还可以针对特殊个体采用特别的办法进行评价。

通过差异性评价,让全体学生得到激励,从而增强他们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第三,弘扬特长评价。

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有自己的特长之处,有的擅长写字,有的擅长朗读,有的擅长演讲,还有的擅长书面作文。

因此,我们在注意全面评价的同时,要注重弘扬学生的特长评价。

通过特长评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力。

⑵把握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不少老师这么说:

“新课程,想说爱你不容易。

”其实,要说爱你很容易,那就是必须“洗心革面”,洗心,就是要确立新的教学理念,关于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这里不再重复。

革面,代之以新的面貌,就是塑造自我,以新的面貌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

那么,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①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角色必须转变。

教师的任务主要不再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和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当今社会开放,信息资源极为丰富,学习渠道多样,是以往任何时候都不能比拟的。

学生可以通过电视、广播、计算机等多种途径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学到多方面的知识。

有些新东西可能老师不一定知道,而学生却知道了。

所以,在拥有知识方面,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具有“知识垄断”的优势。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和学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同时学习。

这样,与传授知识相比,学习方法的获得和寻求知识的态度更重要。

教师就再也不能搞“知识本位”,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学习;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学生学会学习,把学生从知识灌输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以语文教材为平台,教师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指点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元认知能力。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去探究,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建立一个学生自由接纳的、宽容的课堂气氛,特别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教师是学生最值得信赖的心理咨询者。

△与学生一道寻找真理,探索规律,能够主动地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总而言之,教师角色主要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讲授者和组织知识体系的呈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

②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平等的交流者。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信息交流方式也不同。

例如:

△以讲授为主的单向信息交流方式,教师施教,学生受教。

△以对话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一般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师问,学生答。

△以讨论为主的多向交流方式,一般在课堂上表现为小组讨论,大组交流。

△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一般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师生共同讨论、研究。

显而易见,后两种交流方式优于前两种方式,尤其是第四种交流方式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这种交流方式的好处在于:

——把学生个体的自我思考、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反馈及时地加以沟通与联系,形成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