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与体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8897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验与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体验与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体验与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体验与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体验与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验与体会.docx

《体验与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验与体会.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体验与体会.docx

体验与体会

吴若成:

美国高尔夫纪行体验与体会

高尔夫,起源于苏格兰,却发展、壮大于美国,因此,《高尔夫球规则》是由苏格兰的圣安德鲁斯皇家高尔夫球俱乐部及美国高尔夫球协会共同批准的。

高尔夫在美国已形成完整的产业形态,高尔夫的各种行业协会众多,如,美国高协(USGA)、高尔夫建造者协会(GCBAA)、草坪总监协会(GCSAA)、设计师协会(ASGCA)、球场业主协会(NGOAA)、俱乐部管理者协会(CMAA)、美国高尔夫基金会(NGF)等,这些协会执着美国高尔夫发展的牛耳,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作为有志于成为与中国高尔夫行业NO.1的朝向高尔夫管理公司,目光一直紧盯着美国高尔夫的发展,关注着美国高尔夫的变化,研究和探索这种发展和变化对我国高尔夫发展的指导意义。

朝向公司成员还分别是美国GCSAA、GCBAA、USGA、CMAA等协会的会员,2007年七月,朝向公司由陈朝行总经理亲自带队,包括设计总监赵建国、工程总监贾晓东、管理总监吴若成和朝向北美办事处的李昆博士组团出访美国,除了出席美国高尔夫建造者协会(GCBAA)夏季年会之外,还希望通过这次出访,加强对这个高尔夫大国的亲身体验。

此行美色无边,实乃一次高尔夫的盛宴,本人囿于语言障碍,未能有更深的了解,深以为憾,颇多感受,本文也未能一一道出,仅择其要而已。

高尔夫——老人和孩子们的运动天堂:

为了克服时差,我们一下飞机就赶赴球场,一个叫RANCHOCANADAGOLFCLUB的公众球场,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样的球场应该称为“日收费球场”。

这类球场没有会员,对公众公开开放,属于美国四类公众球场中的一类(其他三类公众球场分别是:

市政球场、半封闭会员制球场和军用球场,按照NGF的统计,2006年,这四类球场占了美国球场总量的77%)。

RANCHOCANADAGOLFCLUB球场18洞打球收费是40美金,在美国的同类球场中(顶级公众球场除外)属于中等收费水平。

球场让我们真正体验了“公众”的本来意义,开放和价格适宜是其主要特点。

或许正因为美国存在大量此类的公众球场,能够向大众提供价格适宜、方便快捷的场地和服务,才使高尔夫平民化成为可能,高尔夫也才会成了美国人最喜欢的体育运动,美国的高尔夫运动也就拥有大量的打球人口,并形成庞大的高尔夫市场。

我们在美国球场注意到和中国目前的打球者的构成是不同的,老人与青少年,成了美国高尔夫球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据NGF统计,2006年,美国有610万5-17岁的青少年参与到此项运动中来,老年球手则约占美国高尔夫总人数2870万的1/3,下场次数占了总下场次数的56%。

以下我们拍摄到的场面,在美国的公众球场中其实随处可见。

摄于RANCHOCANADAGOLFCLUB

另外,在中国(实际上亚洲,特别是东南亚都是如此),高尔夫由于其特殊的政治、历史、人文、文化观念背景,以及对高尔夫运动的定位差异,高尔夫被异化为享受型乃至“贵族”型运动(就像我们在美国看到十足普罗的“星巴克”在中国却成了小资的符号一样)。

中国社会富有阶层对享受的追求,刺激了享受的供应,由此,便有了富丽堂皇、功能齐备、竞豪华的高尔夫会所和体贴备至的服务,再加上国家政策和土地资源等因素,高尔夫在中国成了稀缺产品,稀缺,又使得高尔夫成了有钱人的专享活动,成了“奢侈运动”。

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一直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今天的奢侈品,是明天的必需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相信高尔夫终将洗尽铅华,最终将会有一个本质的回归。

由此,作为中国高尔夫投资者、从业者需要得到的启示是——从高尔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从经营的角度,我们需要建造什么样的球场,需要采用什么样的经营模式,才真正有助于这个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才有助于高尔夫在中国的普及。

美国的球场运作看起来似乎还没有我们的这么讲究和“专业”,但却非常简单便捷,实用方便。

RANCHOCANADAGOLFCLUB就没有国内常见的拒人门外的保安人员,没有围墙,没有球童,没有接包、挂牌、开卡等国内常规的运作程序。

专卖店就兼着出发管理、收银和预订等功能(圆石滩都是如此)。

会所的功能主要就是专卖店和餐厅,球员付款下场打球,十足的平民化,这种运作方式,是美国一般球场都通用的。

方式固然简便,照搬来国内,以我之见,起码目前还不是时候。

这种方式的实施实际上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那就是国民素质的层次和高尔夫文化的普及程度(起码球会没有必要考虑客人可能“跑单”,球员也不考虑球包要是少了一支杆,我怎么找球会算账)。

我们的球场运作方式看起来更加“规范”,更加井然有序。

球童出场、回场都要清点杆数,报给客人,还要客人确认,客人在接包处要给球包挂牌,打完球凭牌领回球包,一丝不苟。

有的球会担心跑单,还要把你的球包牌扣起来,付款后才还给你。

其实,在这里双方都还缺乏一种信任,包括一些所谓的会员制球会,也是如此。

这些互相防范的措施和戒备心理,实际上给所谓的“绅士运动、贵族运动”的宣传打了折扣,这就是,球会的管理者是否把球员当“绅士”看待?

我们的球员是否“绅士”了?

恐怕,双方都有问题。

球场给我们另一个深刻印象是那些参天的大树,恐怕都有百年的历史了吧,由此引起陈总的感叹,按照目前我国土地使用年限的政策,我们的子孙恐怕是看不到这样的球场了。

我国的球场一般都十分重视园林景观,大多在园林方面投入较大,动辄数百万至数千万,各个球场目前种下的大量树木,若干年后或许将和球场一样不复存在。

此言并非杞人忧天或无病呻吟,按照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官方网站()的公示,中国第一批球场之一的深圳高尔夫俱乐部使用年限到期之后(2015年),球场就将改造为城市公园(要是改成公众球场多好啊),这还算是好的,恐怕更多的球场会被开发为石屎森林呢。

摄于RANCHOCANADAGOLFCLUB

圆石滩,不可COPY的美:

“如果我的生命中只剩下最后一场比赛,我会选择圆石滩。

从看到这个球场的第一眼开始,我就爱上了它。

它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高尔夫球场。

”———高尔夫传奇选手杰克·尼克劳斯

17英里(17MilesDrive),一个以环场路的里程数命名的社区,却成了一个顶级豪华的代名词并居然被中国万科在深圳所拷贝(说实话,我对中国地产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一直不敢恭维,不伦不类的洋名字几乎充斥了整个地产界的楼盘,万科,是最少COPY洋名字的地产公司)。

一个商业行为,却成就了一个远离嚣尘、超凡脱俗、如诗如画的度假天堂,成了亿万富豪和明星聚集的地方,这是一个美国式的传奇。

圆石滩,被称为“世界上海洋和陆地的最佳连接处”,一个美得让人窒息的地方。

圆石滩有许多值得缅怀的地方,1944年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Taylor)在这里拍《玉女神驹》(NationalVelvet)。

1992年莎朗·斯通(SharonStone)在这里拍了《本能》(BasicInstinct)。

张大千曾在十七英里南端艺术家聚居的小镇Carmel(卡迈尔)和圆石滩一共住了10年……。

在这里还上演过一幕荡气回肠的商业传奇,1992年,美国人心目中的明珠——圆石滩被日本人所收购,这让许多美国人愤愤不平,更让许多高尔夫爱好者伤悲。

七年之后,1999年,热爱圆石滩的美国精英们联合起来,用8.2亿美元的价格收回圆石滩,让她重回故里,才完成了美国人的梦想。

圆石滩“回归”当年,球场举办了99届美国业余赛,用99届美国业余赛的形式让这一幕商业传奇永久地载入了史册(美国人是不是也和我们中国人一样把“99”看成“久久”啊)。

这就是圆石滩球场,2001年,圆石滩被美国《高尔夫文摘》评选为美国最好的球场,这还是历史上第一个公共球场得到如此高的荣誉。

这里举行过许多大赛,比如每年都有的圆石滩职业业余配对赛、1972、1982,、1992和2000年的美国公开赛。

也就是在2000年的第100届公开赛中,泰格·伍兹凭借15杆的优势取得了胜利,并从此奠定了他的王者地位,英雄,曾从这里崛起。

我们走近圆石滩,犹如走近一个美国式的梦,曾经上演的一幕幕角逐和抗争、胜利与失败就发生在我们脚下的这个场地上,我们更能体味到英雄的快慰和欢乐,在欣赏陆地与海洋完美连接的美景时,也可以感受到失败者的落寞。

当大众的欢呼声和目光追随着胜利者的时候,矗立在海边的那棵著名的孤柏(theLoneCypress,据说已有400年的历史了),依然寂寞而执著,不管潮起潮落,也不管风从哪里吹来,又要向哪里吹去。

这个诗一样美丽而又充满了梦想和荣誉的球场,是一个不灭的诱惑,是一个值得你不远万里而来的地方。

海洋、陆地、沙滩、海豹、悬崖、球场、野鹿、参天古木和人文传奇、历史还有独特的气候条件,以及这些元素的有机结合,是圆石滩不可COPY的原因(在圆石滩球场,我说了“圆石滩,不可COPY的美”,那时,我还不知道类似的话75年前就已经有人说过了。

回国之后,我在柏树岬俱乐部的当地规则上看到了这样的话:

“我不希望其他任何人有机会去建造另一个像柏树岬这样的球场,正如我不曾想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还会如此壮丽的集合了海洋、岩石、沙丘、松树、柏树的球会。

麦肯兹1932”)。

圆石滩公司共有4个球场(还有一个小9洞),由圆石滩公司自行管理,该公司成立于1900年。

这四个球场分别是:

1、圆石滩林克斯球场(PebbleBeachGolfLinks);2、西班牙湾球场(SpanishBay);2003、2004年被美国《高球文摘》“美国最伟大的100个公众球场”评为第五;3、间谍眼镜山球场(SpyglassHillGolfCourse有译为眺远山),1966年开业,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的球场之一。

圆石滩职业业余配对赛固定举办场所;4、THEDELMONTE高尔夫球场。

摄于圆石滩

以上四个球场中,最为世人所熟悉的当首推圆石滩林克斯球场(PebbleBeachGolfLinks),也就是我们这次到访的球场之一。

这是美国人心目中最美丽的球场,伍兹、沃森和尼克劳斯等曾在此夺冠的球员都承认,圆石滩有着“与英国公开赛场地(安德鲁斯老球场)一般的高贵气质”。

以下为我对圆石滩的几点体会和感受:

⏹圆石滩是一个公众球场,是美国也是世界公众球场中的翘楚,要在这个球场打球只有两种方式,一是入住球场的酒店(这是最有机会订场的);另外是提前1天预约(这就要看你的运气了)。

这种模式,非常适合于度假地球场,可以给我们以借鉴,18洞的果岭费是500美元;

⏹由于球场区位、品质、气候、交通条件的优越,球场的年接待量达到6万人次。

这样,球场仅果岭费的收入一项,一年就是3000万美元,其经营效益,比许多会员制球场还好(当然,有的会员制球场并不以赢利为目的);

⏹偌大的一个高尚社区,除了入口处的保安亭外(这样的入口一共有四个,主要是收费,入门收费9元,因为17英里是私家公路),我们没有见到一个保安人员,在这样一个豪富云集的地方,如果是在国内,可能是匪夷所思的;

⏹在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发展商并没有见缝插针的发展房地产,而是保持着较低的容积率,划出许多保护地,以保证该地区的原始风貌和与球场的安全距离,这种做法,反而极大的提升了地产的价值,并成为真正的豪宅,这一点值得我国的发展商思考;

摄于圆石滩

⏹球场的房型款色多样,几乎没有两幢一样的房子,有西班牙风格、现代流线式、北美农庄式等等,体量、座向、层高、外立面也不划一,而是根据地形、球道、位置、景观的要求,因地制宜的把适当的房子放在适当的地方,房子与球场实际上是互为景观,“住在房子里的人看着球场的风景,我在球场上欣赏房子”;

⏹球场的酒店、别墅等建筑物的周边环境,全部按照高尔夫球场球道造型风格处理,与球场有机连接,融为一体又留有充分的安全距离,既提高了住宅的品质,也不影响球场的运作和景观;

摄于圆石滩

⏹最大化的利用了球场的品牌效应和边际效益,球场的品牌效应给酒店、餐厅、专卖店都带来效益。

只要是PEBBLEBEACH品牌商品,相对于国内同类产品,价格都要贵出数倍,但圆石滩的所有专卖店都顾客盈门,人流络绎不绝,这其中,更多地是出于高尔夫爱好者对圆石滩的热爱,球场在这一方面的收益,肯定不亚于球场本身的收益;

我们也把对圆石滩的一往情深化作对圆石滩商品的热情,为缩小中美贸易顺差尽了绵力。

⏹下场之前,出发员(夏季实习的学生)知道我们是首次访场,就详细的给我们介绍球场和注意事项,事后,还到18号果岭迎接我们,征询意见,送了我们一个球会的球包牌,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谦逊,是高尔夫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想想这是圆石滩啊,要在国内,这样的球场哪个不是牛气冲天?

⏹巡场的都是球场老人,他们谙熟球场的一切,清楚客人很容易因球场的美丽而拖延了打球,但他们发现你打球速度太慢时,不会直接的催促你,而会开着车到你身边,安静的看着你打球,让你知道你的打球速度受到关注,充分体现了球场对客人的尊重;

陈总对老人的来意心知肚明

⏹以下两处人为痕迹,我个人认为是球场的瑕疵;

18#球道的人工悬崖18#球道的防浪墙

圆石滩,是你必须去的球场,圆石滩,是你刚离开就想再去的球场。

偷窥柏树岬

“只有诗人才可能描绘出柏树岬球场的美丽”,塞缪尔·F.B·摩尔斯(蒙特里半岛早期发展的主要策划人)

由于看了杰夫.沙克尔福著的《阿利斯特·麦肯兹的传世之作——柏树岬高尔夫俱乐部》一书,想一睹柏树岬就成了我们此行的心病,但由于该俱乐部采用封闭式会员制,在没有会员陪同的情况下,无论如何也不接待访客,我们始终未能得见庐山真面目。

但执著如魔鬼,纠缠如毒蛇的心病,竟让我们在球场外围留连逡巡了两次,并最后闯进了球场的专卖店。

虽然我们最终也未能得窥柏树岬俱乐部的全豹,但俱乐部这种对理念的恪守,确是我所最欣赏的,也正是这种对俱乐部经营理念的恪守,才使柏树岬成为高尔夫爱好者的一个梦,也因此而奠定了俱乐部的品位。

柏树岬球场(Cypresspoint),开业于1928年,是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里半岛圆石滩上一家仅对会员开放的球会,被业界尊为“高尔夫世界里的西斯廷教堂”。

因为在高尔夫人的心目中,艺术家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和设计师麦肯兹(Mackenzie)大夫在追求完美上有着相似的理念。

柏树岬俱乐部看起来像是上帝先创造了一处壮观的境地,然后再在上面设置一个高尔夫球场,而事实则是天才设计师麦肯兹大夫借上帝之手完成的,球场是个私密性很高的私人球会。

我不是诗人,无法告诉你柏树岬是如何的美丽,只好请大家看照片了。

有关柏树岬俱乐部的故事,请阅读中信出版社出版、苏国新翻译、王军董事长作序的《阿利斯特·麦肯兹的传世之作——柏树岬高尔夫俱乐部》一书。

在17英里大道看柏树岬——一道木栏杆,拦不住无边的美景

真正的偷窥(摄影:

赵建国)

柏树岬——这样的景色只能用“震撼”二字形容

柏树岬的野鹿与球场和谐相处,由于野鹿经常侵入果岭,因此,柏树岬俱乐部的当地规则中有这样一条:

果岭上鹿的脚印可以进行修补。

我们是凭着苏国新先生翻译的中文版《柏树岬俱乐部》一书,才闯进了俱乐部的专卖店的。

西班牙湾的苏格兰风笛

西班牙湾球场(THELINKSATSPANISHBAY),是圆石滩林克斯的姐妹球场,2003、2004年被美国《高球文摘》“美国最伟大的100个公众球场”评为第五。

2004年,《高尔夫杂志》举办了美国最佳高尔夫度假村评选活动,西班牙湾以她独特的魅力被誉为球场中的“好莱坞”。

象牙色的旅馆掩映在高大的蒙特里松林间,离波涛起伏的太平洋只有几百码之遥。

度假村引以自豪的罗伊(Roy欧亚风味)饭馆和佩波里(Peppoli新托斯卡纳风味)餐厅可以俯瞰大海。

而设有壁炉的休闲室,是小酌几杯麦芽威士忌的理想之地。

球场属苏格兰林克斯风格,起伏临风的球道中遍布着深沙坑和长满莎草的沙丘。

具有浓郁的苏格兰风味,该球场对环境保护高度重视,我们眼中看似普通的沙滩植物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能生存下来,其实是数百年繁衍生息和精心保护的结果,一旦毁坏,将不可再造,因此,球场内设立了许多“环境敏感地带”保护区,限制球员找球,以保护脆弱的沙滩植物。

海洋、沙丘、莎草,还有出没的野鹿,令人陶醉,下午6点整,一个苏格兰风笛手沿着球道,一边走,一边吹奏苏格兰风笛,在暮色中,悠扬的风笛声随着太平洋的海风在球场上空飘荡,隽永而绵长。

这是西班牙湾球场的固定仪式,这样的仪式,每天都会举行,球会的LOGO就是一个苏格兰着装的风笛手。

对着浩瀚的太平洋打球的感觉真好

颓败与精致如此亲密——美女与野兽的关系

注意图中特制的铁丝网仅仅为了保护一株脆弱的小树苗

成群的野鹿把球道当作牧场---我把它们当背景

GCBAA会议上来了中国人

参加美国建造者协会的夏季会议,是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之一,中信朝向自从去年加入协会之后,今年是首次正式组团参会。

GCBAA虽然号称有十八个国际会员单位,但参加年会并参与年会全部活动的并不多。

因此,“中国代表团”自然成了关注的对象,五个亚洲人的面孔成了本届GCBAA会议上醒目的“老外”。

会议有多个报告,报告自然是用英语做的,一行五人,赵总和李博士的英语都了得,贾晓东这个日语专业生在国内基本没有英语语言能力,在美国的语言环境中,居然发掘出自己的英语天赋,可见语言环境是如何的重要。

只有我是全(英)文盲(陈总只要喝多了酒就没有语言障碍了)。

全靠着赵总和李博士,本人才能大致知道报告主题,深受没文化之苦。

我的体会是:

高尔夫专业的母语就是英语,掌握了英语,实际上就掌握了与世界高尔夫直接对话和吸取养分的能力。

奉劝行业后生努力,好好学习英语。

“书到用时方恨少”啊,不要像我,老大徒悲伤。

和国内的同类会议一样,会议也安排有一个比赛,赛场是开业于1897年的老球场,已经有110年的历史了,叫THEDELMONTEGOLFCOURSE。

和早期的许多球场一样,球场是根据原地形设计并建造的,没有做太多的土方立体造型,因此比较平坦,但由于历史悠久,树木都很漂亮。

比赛当天,我的任务是将我们从国内带来的工艺纸扇发给每一个会员,因此,我觉得我应该是被GCBAA协会会员最熟悉的中国面孔才对。

为了对付那天下午的差事,我向李博士现学了一句“agiftfromChina”,由于重复多遍,流利到会员都觉得可以和我做进一步交流,叽里呱啦的说着鸟语,没办法,只好搬出我的看家本领,耸耸肩说一句“Sorry,IdonotspeakEnglish”,让老外们抱憾无限。

他们心里一定在想:

早知道今天要拓展国际业务需要和中国人打交道,为什么不好好学习中文呢?

当然,这只是我将心比心的揣测。

摄于THEDELMONTEGOLFCOURSE

棕榈泉——PeteDye设计的PGAWestSTADIUM球场

“棕榈泉”(PalmSprings)这个名字,在国内已被多处“拷贝”,望文生义,总想到是一个棕榈婆娑、泉水潺潺的去处,没想到,有这么美丽的名字的地方却是诞生在这么粗砺、荒蛮的沙漠上。

乍见棕榈泉,我真的不明白这片绿洲是如何在这亘古的荒蛮之中出现的,寸草不生的高山、干枯而布满卵石的河床、绵延的沙漠、酷热的气候,这样的自然环境,又为什么成了豪富青睐的度假胜地?

只是在回国以后,查了一些资料才得以明白。

棕榈泉延伸在洛杉矶以东约一百英里的科罗拉多沙漠之上,依偎在一万多英尺高的圣哈辛托山东麓,由于免受从西北的圣戈尔尼奥山口的疾风袭击,气候温暖,而山顶的融雪又为当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很久以前,这里大部分地面为棕榈树所覆盖,现在还有一些1500-2000年树龄的古棕榈树仍生机勃勃。

附近的棕榈峡谷,有一处淙淙流淌的泉水,目前尚有一片长有3000棵棕榈树的丛林,棕榈泉的名称由此而来。

这里虽然地处南加州,却尽显热带风情:

碧波荡漾的游泳池、绿草如茵的高尔夫球场、安闲舒适的五星级豪华宾馆、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私家别墅……当然,顾名思义,这里最有特色的还是那些棕榈树和饱含矿物质的温泉。

不仅如此,棕榈泉由于其独特的文化历史和特色,还吸引了众多名人来此休假,其中包括杜鲁门、肯尼迪、尼克松、老布什等美国总统,就连远在英伦三岛的伊丽莎白女王也慕名而来,更不要说那一大批红透世界影坛的好莱坞巨星了。

大家可能都知道棕榈泉是一个度假胜地,一个极尽豪华、豪富扎堆的地方,一个政界显要和电影、电视明星的专享场地,却不知道棕榈泉还以"世界高尔夫之都"闻名。

在这个一年有360天是晴天的小小的城市,每年的酒店平均访客为100万人,不住酒店的访客还有60万人。

吸引游客的除了一年360天的阳光以外,还有据说超过125个高尔夫球场。

大家在电视上看到的许多的有名的赛事就是在这里举行的,像每年的BobHopeChryslerClassic,PGASkinsGame…都是在这个有名的高尔夫球之都举行的。

摄于 PGAWestStadium球场

我们入住的酒店叫LaQuinta,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这家酒店获得过无数次的奖,但最有名的还是附属于这个酒店的5个世界级的高尔夫球场。

我们这次到访的就是其中的一个,是PeterDye设计的 PGAWestStadium球场。

这个球场大家应该耳熟能详,在电视中出现过无数次,也举行过无数次赛事,

球场72标准杆,球道长度7300码。

大师在这个球场里设计了无数个他的拿手沙坑(大师的著作就叫《请把我埋在桶型沙坑里》,可见他对沙坑的偏爱)。

这个球场是全美TOP100必定得打的球场之一,在1987,1989被GolfMagazine评为全世界的前一百名内,很有趣的是在记分卡上每一个洞都有自己的名字。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球场的沙坑,特别是那些溪流状的、又深又平的沙坑,非常有特色。

最出名的要算第16洞(PAR5、600码)果岭边上的沙坑,深达19英尺,该洞被命名为“圣安德鲁断层”(SanAndreasFault这个著名的地质断层实际上位于加州,一直从旧金山的北加州到圣地亚哥的南加州),球掉进这样的沙坑,无异于掉进地狱。

沙坑宛如干涸的溪流

17号的岛型果岭也让人不能忘怀(据说戴很少设计岛型果岭,这是他设计的两个岛型果岭之一),幸好,当天的洞杯位置没有像传说中的一样被安放在果岭边缘,我不知道球场一年可以在水中捞出多少落水球?

 PGAWestStadium球场令人望而生畏的17#果岭

 PGAWestStadium球场16#果岭边著名的“圣安德鲁断层沙坑”

许多人都因为球场的难度而将这里视为噩梦,主要就是那些PeteDye式的、让人望而生畏、手足无措的沙坑陷阱,然而,高尔夫爱好者们却依旧纷至沓来,甚至不惜排队等候开球。

这是一个折磨人的球场,大师独特的个人风格,在这个球场几乎得到全部的诠释,深而大的沙坑、土丘、枕木,他喜爱的元素一应俱全。

这是一次备受摧残和打击信心的体验,特别是在华氏107度气温下,但棕榈泉的美景可以让这里成为你高尔夫旅途中美好的回忆。

但是有一点,球场的别墅给人不好的感觉,虽然设计师尽可能把别墅安排在球道的左侧,但款色一致的、排排坐的房子,还是破坏了球场的景观效果。

与球场近在咫尺的别墅——摄于PGAWestStadium球场

丹佛——GLENMOORC.C

[资料]丹佛市是美国科罗拉多州首府,位于雄伟壮丽的落基山东麓,濒南普拉特河,面积397平方公里,人口近50万,平均海拔1610米(约一英里),故有“一英里城市”之称。

    那里早先渺无人烟,直到1858年发现金矿后,才建立了最初的居民点。

1867年科罗拉多州首府从戈尔登迁至此地时,它还是一个偏僻的小镇。

随着铁路的修建和二战后美国人口向西和向南迁移,丹佛市区人口剧增。

1975年这里开采出石油和天然气,一时间各地富商巨贾,蜂拥而至。

丹佛市内,云集了上千家石油公司,一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