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8849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部编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部编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部编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docx

《部编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docx

部编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课题名称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教材分析

本节课处于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第一框位置,是整本书的开篇之作。

通过学习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增强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学科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

通过学习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尤其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各个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让学生能认同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观和社会主义终究要取代资本主义这一历史趋势。

科学精神

通过剖析人类社会演进的原因,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及推动因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遵循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法治意识

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必要性。

公共参与

树立道路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教学重点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教学难点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原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

1.讲授式: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对基本知识点的讲解,以及教学情感的传递。

2.启发式:

通过教师的提问或者讲述使学生产生思考与启发。

3.演示法:

通过多媒体、图片、案例的展示呈现于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学法

1.自主学习法:

课前预习本节课内容,课后自我总结与反思。

2.议题探究法:

对教学重难点可通过与同学合作探究解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人生三大哲学问题是什么吗?

1.我是谁?

2.我从哪里来?

3.我要到哪里去?

[讲授新课]

一、原始社会

议题情境一:

《以电影模式回忆原始社会人类集市》+材料展示

议题讨论:

1.根据视频内容并结合材料,概括原始社会生产关系是怎样的?

2.原始社会为什么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教师总结:

1.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特点:

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2.平均分配的原因:

生产力水平低下,单凭个人或家庭难以生存,难以获得食物,只能靠集体力量维持生存。

教师引导: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两极分化加剧,出现阶级,原始社会解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

议题活动:

分组讨论,如何看待以下观点?

阐述理由。

1.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

2.私有观念的存在,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

3.私有观念是人所固有的,所以私有制天然合理,会永远存在。

二、奴隶社会

教师引导:

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原始社会解体,奴隶和奴隶主的产生过程。

议题情境二:

阅读史实材料

思考:

1.从材料中分析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

2.感悟奴隶主与奴隶之间长期的压迫与被压迫,之后可能会发生什么?

教师引导:

奴隶主阶级剥削压迫奴隶,奴隶阶级会奋起反抗,奴隶主阶级凭借经济上的优势,建立军队、警察、监狱等暴力机构进行镇压。

得出结论:

1.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2.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的矛盾不可调和时,国家便产生了(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议题情境三:

图片展示奴隶社会的文明时代,让同学们感受奴隶社会的文明成果。

教师总结: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实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三、封建社会

议题情境四:

展示两段有关古代中西方封建社会时期的材料。

议题活动:

请大家尝试概括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与奴隶制生产关系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议题总结:

见教材第5页。

材料分析1:

在古罗马,奴隶主把生产工具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会说话的工具”,即奴隶;第二种是“有声的工具”或“哞哞叫的工具”,指耕牛一类;第三种是“无声的工具”,如大车等。

在奴隶主眼里,奴隶和牲畜、工具一样,是可以任意转让、出租、赠送、买卖甚至杀死的。

材料分析2:

我国两汉时期,租种豪强地主土地的佃农和为豪强地主耕作的雇农数量有了明显增加。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战乱使更多的农民被豪强地主所控制,他们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而且要服劳役,战乱时则被武装为私兵。

他们不单立户口,而附于主家户籍,世代相袭,非自赎或主人放免不得脱籍。

但是,他们又都有自己的财产,并且不像奴隶那样可以被买卖。

材料分析3:

封建制生产关系下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在:

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如采用休耕、轮作、选种等技术;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唐朝的长安、阿拉伯帝国的巴格达、拜占庭帝国的君士坦丁堡被誉为封建时代的三大世界名城。

议题活动:

1.比较以上两段材料,说说奴隶制生产关系与封建制生产关系有什么异同?

2.分析封建制生产关系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教师引导:

1.从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劳动中人们的地位和关系如何,产品如何分配三个角度思考。

2.从农业工具,耕作技术,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等角度分析。

议题情境五:

观看话剧《白毛女》及文字材料,感受封建社会的弊端。

议题分析:

1.封建社会有什么特点?

2.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3.地主是如何剥削农民的?

议题总结:

封建社会的弊端

(1)君主专制、等级森严、君权神授

(2)在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地主剥削农民的方式:

(1)收取地租是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地租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2)地主阶级还利用高利贷,强迫农民缴纳苛捐杂税、从事各种徭役来剥削农民。

教师引导:

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日益削弱,行会中的规章条例趋于解体,这就引起了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产生了城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

四、资本主义社会

材料分析:

《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

在14世纪的佛罗伦萨,有钱的羊毛商人开设了与众不同的工场,直接控制和组织呢绒的生产。

他们把许多作坊组织起来,雇佣工人对羊毛进行加工、洗刷、梳净,然后将其分给城市或农村的手工业者纺成线、织成呢。

其他技术较为复杂的工序,如染色、碾平等,则由较大的手工工场完成。

14世纪中期,在佛罗伦萨的城区和近郊,从事呢绒生产的手工工场约有200家,年产呢乡几万匹。

我国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较发达的江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苏州、杭州的丝织业,台湾、广东的制糖业,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广东的冶铁业,等等,不仅有分工精细的手工工场,而且在城市和乡镇出现了买卖劳动力的市场。

议题活动: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谈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的表现和特点。

教师引导:

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劳动中人们的地位和关系,产品分配三个角度思考。

知识延伸:

1.剩余价值

是指在剥削制度下,被统治阶级剥削的,劳动者所生产的新价值中,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劳动报酬之间的差额,即“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条件:

(1)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有人);

(2)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有钱)。

议题活动:

通过观察图片展示,了解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

思考:

资产阶级(资本家)为达到条件是如何做的?

长此以往,会导致什么问题?

议题情境六:

材料展示经济危机之“怪现象”。

议题分析:

结合史实,谈谈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认识。

本质: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拓展:

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议题情境七:

感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并思考:

资本主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爆发的根源是什么?

资本主义社会将何去何从?

教师总结: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

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

2.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虽然这是一个漫长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学们如何回答这三个问题呢?

 

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发言。

 

得出结论: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分组讨论:

对私有制的认识。

 

书上划重点,书上记笔记

 

认真看书,划重点,理解课本内容。

 

看教材,记笔记。

 

学生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自主发言。

 

学生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自主发言,并认真划教材记笔记。

 

书上记笔记

 

学生概括分析

 

学生分析

 

书本划重点

 

大家各抒己见

 

看材料,理解教材知识。

 

认真听老师的讲述,要心领神会。

开门见山,引导学生了解整个第一课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人类社会的产生与发展。

 

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让学生树立科学精神,正确认识私有制的存在和作用。

 

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掌握国家的本质,并且奴隶社会终将会走向衰亡。

 

虽然奴隶社会存在剥削和压迫,但其取代原始社会仍是社会的进步。

 

通过比较两种生产关系的异同点,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教材知识比较枯燥抽象,难理解,通过视频和文字材料让枯燥地知识生动起来。

 

让学生学会辩证看待阶级社会,树立科学精神

 

通过教师引导,逐步让学生熟悉分析生产关系特点的普遍方法

 

彰显资本主义剥削的隐蔽性和虚伪性

 

学会辩证看待资本主义社会,树立科学精神

 

课后小结

知识点总结:

一、原始社会

1.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2.原始社会的构成:

3.原始社会的解体:

二、奴隶社会

1.奴隶社会两大对立的阶级:

2.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3.国家的本质:

4.奴隶社会的成就:

三、封建社会

1.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2.封建社会的进步性:

3.封建社会的弊端:

四、资本主义社会

1.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条件

3.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性: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情感升华: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前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所以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我们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满信心,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板书设计

1.1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一、原始社会

二、奴隶社会

三、封建社会

四、资本主义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