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8792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4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复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复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复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复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复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复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高考地理复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复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复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考一轮复习易错题专题训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单项选择题

专家认为,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低碳经济备受关注的大背景下,未来属于新能源技术领先的国家。

完成1~2题。

1.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列工业部门受益最大的可能是()

A.造船工业B.电子工业C.核电工业D.服装工业

2.若现阶段我国生产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乙醇(由粮食及各种植物纤维加工而成)作为汽车燃料,将对我国产生的显著影响有()

①优化能源消费结构②提高能源利用率③减轻耕地压力④调整种植业结构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C【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低碳经济。

在全球变暖和低碳经济备受关注的大背景下,核电工业符合低碳经济需要,受益明显,故C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D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服装工业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会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2.D【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清洁能源的利用与影响。

若现阶段我国生产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乙醇,一方面能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利于保护环境,另一方面乙醇生产需要大量消耗粮食,影响到我国的种植结构。

故D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A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使用清洁能源能够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且清洁能源利用率高。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

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3~5题。

3.图中反映了该地近百年气候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C.暖湿——暖干——暖湿交替变化

D. 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4.引起其气候周期性变化的自然因子最可能的是

A.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B.黄赤交角的变化

C.太阳活动的周期变化      D.人类不断破坏森林

5.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

A.雪线上升       B.河流汛期延长

C.海平面下降     D.作物带面积扩大

3.B【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气候变化。

树木年轮反映气候变化。

年轮疏,说明植物生长旺盛,说明温度和水分条件好,反映气候暖湿。

年轮密,说明植物生长缓慢,说明温度和水分条件差,反映气候干冷。

从图中可以看出,树木年轮的疏密由四周向中心依次:

稀疏—密集—稀疏,说明气候由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故B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A选项,原因是考生混淆树木年轮与气候关系,没有理解气候条件好,树木生长旺盛,树木年轮较稀疏。

4.C【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引起气候周期性变化的自然因子。

太阳活动影响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太阳活动有11年的周期性变化。

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黄赤交角的变化以及人类不断破坏森林都没有周期性变化。

故C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的原因是考生没有理解气候周期性变化的概念。

5.C【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由图可知,M时期年轮密,反映气候寒冷,气温低、降水少,气候寒冷,海平面下降。

气温低,雪线下降;降水少,河流汛期缩短;气温低、降水少,作物带面积减少,故C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A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气温低、降水少,积雪量少,雪线高度上升。

2012年12月17日,四川达州至重庆万州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下图为万达高速公路穿过川东山区的景观图,回答6~7题。

6.该路穿越山区时不呈“之”字型,而是逢山开隧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

其原因主要是

①节省运营时间,提高运输效率②减少所经聚落,减少拆迁量

③缩短公路里程,节省建设投资④减轻生态破坏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影响万达高速公路施工的最大障碍是

A.资金    B.地形   C.技术     D.移民

6.A【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逢山开隧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可以节省运营时间,提高运输效率。

同时对途经地区的植被破坏少,但是建设投资大。

故A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D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万达高速公路通过开隧道、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途经的聚落相对减少,减少了拆迁,并且不破坏生态。

7.B【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由图可知,万达高速公路穿过川东山区,公路施工受山地地形影响最大。

故B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C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万达高速公路逢山开隧道,遇沟建桥,要求技术水平相对较高。

宜万铁路穿过恩施大峡谷,被称为“世界最难修的铁路”,是我国沿长江铁路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图为宜万铁路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宜万铁路工程修建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落后,资金技术不足       B.地表崎岖,地质条件复杂

C.山区气温低,冻土发育        D.线路长,工程量大

9.关于宜万铁路建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降低了长江“黄金水道”的通航能力           

B.利于完善铁路交通运输网

C.带动了三峡库区经济发展

D.加强了东西交通联系

8.B【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交通运输线建设的区位因素。

由题干可知,宜万铁路穿过恩施大峡谷,地表崎岖,地质条件复杂。

工程建设难度大。

故B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A或D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资金技术不足、线路长、工程量大都会造成修建困难。

9.A【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交通运输线建设的影响。

宜万铁路建设使全国铁路网的布局更加合理,带动了三峡库区经济发展,促进了东西交通联系。

宜万铁路建设不会降低了长江“黄金水道”的通航能力。

故A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C选项,原因是考生对不熟悉,以为宜万铁路没有经过长江三峡,不会带动了三峡库区经济发展。

我国将京台高铁(客运)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计划采用海底隧道连通京福高铁和台湾高铁。

读图,完成10-11题。

10.对海底隧道工程建设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台风频率    B.地震频率     C.地质构造     D.海峡宽度

11.京台高铁建成后,下列运输线路中客运业受到冲击最大的是(  )

A.北京至天津铁路线             B.上海至台北航空线

C.台北至高雄公路线             D.台北至新竹公路线

10.A【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海底隧道工程建设的因素。

京台高铁海底隧道工程是在台湾海峡的底部开挖建设的,因而海底地质构造、地震等条件影响大;海峡宽度影响了海底隧道工程建设的难度;海底隧道工程建设施工主要位于海底地面以下,受台风频率的影响最小。

故A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D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台湾海峡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多地震,地质构造复杂。

并且夏秋季节常受台风影响。

11.B【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交通运输。

京台高铁速度快、价格相对航空低,京台高铁建成后对上海至台北航空线影响最大。

京台高铁主要对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客运产生影响,对大陆的“北京至天津铁路线”和台湾岛上的“台北至高雄公路线、台北至新竹公路线”,基本没有影响。

故B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A或D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京台高铁建成后,北京至天津,台北至新竹的客运将转向京台高铁,导致这两条运输路线的客流量减少。

下图是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附近的约特干古城遗址某处地层剖面图。

读图,完成12~13题。

12.约特干古城遗址的文化层被埋藏在地下的原因有

①海浪带来的泥沙沉积②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③周围风沙的沉积④冰川带来的冰碛物堆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3.根据该地层剖面图,可推知约特干古城遗址自然环境变化的特点是

A.距今6000年以前气候稳定不变   B.距今2000年以来沉积速度加快

C.距今8000年以来湿润期大于干旱期   D.距今约4000年开始出现绿洲

12.C【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约特干古城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力作用,风力携带的沙石沉积形成沙层。

约特干古城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有高山上的冰雪融水,汇集形成河流,河流拾的泥沙沉积下来。

冰川带来的冰碛物堆积不会形成分层沉积。

故C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D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约特干古城遗址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附近,靠近昆仑山,高山上有冰川积雪,冰川带来的冰碛物堆积文化层上部。

13.B【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区域自然环境变化特点。

根据底层坡面线变化情况可知,距今2000年以来,形成的沉积地层较多,说明沉积速度加快。

1000年以来,形成了不同的沉积粘土层,说明气温升高,冰雪融水增加,流水沉积加强,气候更加干旱,风沙沉积加强。

6000年以来,气候干旱,古城消失;8000年以前就形成古城,说明形成了绿洲。

故B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D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距今约4000年风沙就把文化层覆盖,开始出现绿洲。

下图示意非洲部分区域,完成14~15题。

14.有关图中PQ两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P河流程短,故流量较Q河少

B.两河的主要补给水源均来自上游河段

C.Q河流经热带沙漠区,有季节性断流现象

D.P河下游流速快,未形成河口三角洲

15.近年来,图示区域东部不少国家遭受严重的旱灾。

从气候条件看,旱灾严重的原因有(    )

①大部分为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 ②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长,降水稀少

③气温较高,蒸发量大 ④近年来气候异常,降水偏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D【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地表形态的塑造。

P河为刚果河,刚果河流经热带雨林覆盖区,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小。

河水从山地流出后,流经刚果盆地,它所携带的泥沙都沉积在盆地里,下游由于落差大,流速快,河流搬运能力强,河口处泥沙不易沉积,没有形成河口三角洲。

故D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C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Q河流经沙漠地区,夏季降水少,会出现季节性断流现象。

15.C【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气候灾害。

从气候条件看,图示区域东部大部分为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

加上地处热带,气温较高,蒸发量大。

以及近年来气候异常,降水偏少,由此导致旱灾严重。

故C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A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热带草原气候是受副热带高压和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由于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长,降水稀少导致严重干旱。

2016年3月,湄公河水位降至近90年最低。

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正遭受百年来最严重旱情,中国政府应越南政府的请求向湄公河流域国家提供了“巨大帮助”。

下图为湄公河流域图,读图完成16~17题。

16.下列关于湄公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属印度洋水系,注入泰国湾  B.流域降水主要来自太平洋水汽

C.流域气候适宜,水稻种植广  D.河流流量稳定,航运价值高

17.湄公河水位降至近90年最低,会导致河流入海口出现(   )

A.海水倒灌现象    B.鱼虾密度增大

C.赤潮爆发现象    D.泥沙堆积增多

16.C【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流域地理特征。

湄公河流域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水热充足,适宜水稻种植。

湄公河注入太平洋属太平洋水系,最终注入南海。

流域降水主要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带来的水汽。

该河流主要是靠大气降水补给,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因此河流的流量季节变化大,该地对外经济发达,河流航运价值高。

故C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A或B选项,原因是考生不注意看图,认为湄公河是注入印度洋,或者认为湄公河降水主要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

17.A【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水文灾害。

由于湄公河水位降至近90年最低,河流流入海洋的水量减少,河流在入海口处的水位低于正常年份水位,将出现海上倒灌现象,入海口泥沙减少。

入海泥沙减少,会导致营养物质减少,鱼虾密度减小。

赤潮是由于含有大量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废水流入海洋后,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赤潮生物便会急剧繁殖起来,由于遭受百年来最严重旱情,流入海洋的污染物质减少,爆发赤潮的概率降低。

故A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C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湄公河水位下降,水量减少,对水源的稀释作用减弱,水体遭受污染而导致赤潮爆发。

中国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把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

据此并结合下图完成18~20题。

18.发电成本最低、CO2排放量最多的能源和发电成本最高、CO2排放量最少的能源分别是( )

A.核能天然气   B.天然气煤炭

C.煤炭可再生能源 D.可再生能源核能

19.下列电能属于绿色电能的是(  )

A.核电、水电      B.生物能汽化发电、火电

C.潮汐能发电、地热能发电  D.风能发电、生物能燃烧发电

20.目前,我国发展绿色电力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

A.公众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  B.国家缺乏发展绿色电力的意识

C.绿色电力价格高,市场狭小 D.我国发展绿色电力的资源不足

18.C【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

由图可知,图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发电成本最低的常规能源是煤;发电成本最高、CO2排放量最少的是可再生能源,故C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D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可再生能源可以再生更新,发电成本最低。

核能发电成本最高。

19.C【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绿色电能。

绿色电能是利用特定的发电设备将可再生的能源转化成电能。

在发电过程中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对环境有害的排放物,且不需要消耗化石燃料,更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火电、生物能燃烧发电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水能发电、潮汐能发电、风能发电不污染环境,属于清洁可再生能源;核电中的核废料若处理不当则会发生核泄漏,污染环境。

故C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D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风能、生物能属于新能源,无污染,绿色环保。

20.C【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发展绿色电力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在我国由于绿色电力发电成本高,市场尚未完全形成,限制绿色电力发展。

故C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D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我国发展绿色电力的资源不足,限制绿色电力的发展。

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风速3—20米/秒的为可利用的风能,据此计算的风能密度称为有效风能密度。

读下图完成21-23题。

21.我国有效风能空间分布的特点是(  )

A.沿海地区和深受冬季风影响的北方和西北地区丰富

B.沿海地区丰富,西北内陆地区贫乏

C.海拔高,气候寒冷的地区丰富

D.气候湿润的地区比气候干燥的地区丰富

22.与周边地区相比,甲地的风能电站密度小的原因主要是(  )

A.有效风能密度小 B.常规能源供应充足

C.当地能源的市场需求量小 D.交通不便,劳动力缺乏

23.影响乙地附近有效风能密度等值线发生弯曲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距海远近     C.海拔    D.纬度位置

21.C【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有效风能空间分布的特点。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夏季风较大,且受台风影响,风力较大,为丰富区,北方和西北地区能受冬季风影响的地区,风力也较大,为丰富区,故C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B选项,原因是考生不注意审图,认为沿海地区有效风能在150以上,西北内陆地区很多地方在150以下,由此错误认为沿海地区丰富,西北内陆地区贫乏。

22.C【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影响风能电站密度的因素。

由图可知,甲地位于内蒙古西部,人口稀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电力的市场需求不大,所以电站分布密度较小。

故C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B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甲地常规能源供应充足,没必要再发展风能。

23.A【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有效风能密度的因素。

由图可知,乙地位于雅鲁藏布江河谷,由于南北两侧喜马拉雅山脉和冈底斯山的屏障阻挡,风速较小,有效风能密度很小,导致该地附近的有效风能密度等值线凸向高值区。

故A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C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乙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

二、综合题

24.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

读图回答问题。

(1)从地质、地形的角度简要分析该地发生滑坡的原因。

(2)据图说明该处滑坡造成的主要危害。

【答案】

(1)等高线密集,坡度大,山脊地形;顶部有断层发育;底部有采石区,破坏了坡面地形的稳定性。

(2)阻塞河道;摧毁村庄;冲毁道路。

【解题思路】

(1)本题主要考查滑坡的产生原因。

根据图示等高线分布,图示区域等高线密集,说明坡度大,且处于山脊地形区。

根据图例判断,图示区域顶部有断层发育,说明岩层不稳固。

山坡底部有采石区,破坏了坡面地形的稳定性。

因此容易发生滑坡灾害。

(2)本题主要考查滑坡造成的危害。

大面积的滑坡发生,能够阻塞河道,摧毁村庄,冲毁道路。

造成人员、财产等方面的损失。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在于考生不能地从图上获取相关信息进行分析作答。

不能确定该区域位于山脊地形区、坡度大,以及断层发育、采石区破坏坡面地形的稳定性等信息。

25.低温冷冻灾害主要是因为来自极地的强冷空气,及寒潮侵入造成的连续多日气温下降,使作物因环境温度过低而受到损伤以致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平均每年冻害出现的次数等值线图(单位:

次)。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对比东北地区与长江下游地区平均每年冻害出现的次数差异,并说明原因。

【答案】差异:

东北地区平均年冻害次数比长江下游地区少。

原因:

冻害发生在冬半年(主要在春、秋两季);冬半年与长江下游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活动较少;农作物耐寒能力强;东北地区人们防冻意识强。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低温冷冻灾害。

由图可知,长江下游地区冻害等值线的数值比东北地区大,说明了长江下游地区每年冻害出现的次数比东北地区多;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冻害使农作物受损伤以致减产,且冻害多发于冬半年,东北地区农业活动少,耐寒能力强,所以受损伤小。

【易错分析】本题有考生可能会因为审题不注意,将题目回答为东北地区与长江下游地区平均每年出现冻害的原因。

而不是分析说明出现的次数差异的原因。

26.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太平洋中两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 气候变化在2007年成为众多国际重要会议的主题词,温室气体减排因涉及各国发展利益,在12月3—14日的印度巴厘岛“世界气候变化大会”谈判中成为争论的焦点。

(1)简述A国冬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

(2)说出B国阴影区域的气候类型及成因。

(3)全球变暖对上述两国会产生什么影响?

遏制全球变暖应采取什么措施?

【答案】

(1)冬季西北多东南少,夏季东南多西北少

(2)热带雨林气候  受来自海洋东南信风影响;地处迎风坡多地形雨;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湿

(3)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加强国际合作。

【解题思路】

(1)本题主要考查区域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

由图可知,A国为日本,属于季风气候,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西北部处于冬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东南部处于夏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

(2)本题主要考查气候类型及成因。

由图可知,B国为澳大利亚,阴影区位于该国东北部,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加上沿岸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3)本题主要考查全球变暖产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全球变暖会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两国的沿海低地。

遏制全球变暖,主要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及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强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易错分析】第

(1)题,考生可能没有指出冬夏季东南部和西北部降水量差异。

而是直接回答冬季和夏季降水量多少比较。

如冬季多于夏季,或者夏季多于冬季。

(2)题,考生可能会判断出阴影部分东部地区,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27.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说出甲地以上河段和以下河段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

(2)指出乙、丙两地的地貌类型,并分别说明其形成原因。

(3)说明图中北部地区自然环境对发展地面交通的不利影响。

【答案】

(1)冰雪融水补给  雨水补给 

(2)乙地为峡谷  丙地为三角洲  

乙地受(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抬升;流水的侵蚀切割作用,形成峡谷。

丙地位于河流入海口(河口)附近,(地势低平),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3)图中北部地区为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冻土广布,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造成地面交通建设成本高,且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解题思路】

(1)本题主要考查河流的补给类型。

由图可知,甲地以上河段位于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谷地,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以下河段河流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以雨水补给为主。

(2)本题主要考查地貌类型判断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由图可知,乙地为峡谷地貌,是由于地壳抬升后遭受流水侵蚀切割作用形成的。

丙地为三角洲,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沉积形成的。

(3)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对发展地面交通的影响。

由图可知,图中北部地区为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且有冻土分布,地质条件复杂,建设成本高,并且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易错分析】第

(1)题,考生可能会错误回答甲地以上河段补给类型为地下水补给。

第(3)题,考生可能只是回答建设成本高而没有对生态环境破坏进行阐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