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讲解《墨子》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8681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讲解《墨子》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知识讲解《墨子》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知识讲解《墨子》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知识讲解《墨子》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知识讲解《墨子》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知识讲解《墨子》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docx

《知识讲解《墨子》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讲解《墨子》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知识讲解《墨子》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docx

知识讲解《墨子》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墨子》选读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通读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2、从不同的选文中,认识不同的孔子及其弟子们,初步了解孔子的哲学思想。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春秋战国之际著名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曾任宋国大夫。

初学儒,后自成学派,广收门徒,游说诸侯,使墨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其学说以“兼爱”、“非攻”、“尚贤”、“尚同”为核心,对逻辑学、认识论也有探究。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

“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

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

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佚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

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

《墨子》一书是墨子及其后学著述的结集,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原有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

一般认为其中《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篇体现了墨子本人的主要思想。

背景简介

墨子生活在先秦,那是一个礼制崩坍、王权衰败、诸侯蜂争的时代,广大民众饱受战乱之苦,极渴望安定太平的生活环境。

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了积极关注与思考,映现出鲜明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

坚决无情地揭发当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

但后来逐渐舍掉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

到了汉代,随着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墨家学派渐趋式微。

但体现墨家思想精华的《墨子》一书得以保存下来,并一直流传至今。

《墨子》一书由历代墨者薪尽火传,一再加工整理或集体创作而成,时间跨度从战国初至战国末,即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并非成于一人之手,也非成于一时。

字词汇总

通假字

(1)既以非之(“以”通“已”)

(2)天下之难物于故也(“于”通“迂”)

(3)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辩”通“辨”)

(4)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要”通“腰”)

(5)教驯其臣(“驯”通“训”)  

(6)破碎乱行(“碎”通“萃”)

(7)贵必敖贱(“敖”通“傲”)

(8)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兹”通“滋”)

(9)今上举义不辟贫贱(“辟”通“避”)

(10)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竟为义(“萌”通“氓”)

(11)宫墙既立,谨上为凿一门(“谨”通“仅”)

(12)莫不敬惧而施(“施”通“惕”)

(13)美章而恶不生(“章”通“彰”)

(14)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尚”通“倘”)

一词多义

(1)恶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厌恶)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坏的,不好的)

(2)以以不相爱生(因为)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用) 

人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连词,表并列)

(3)之是以仁者非之(代词,它)

此何难之有焉(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助词,的)

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助词,取独)

(4)非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第一个“非”字,名词,错事;第二个“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古今异义词

(1)仁人之所以为事者

所以古义:

用来……的,拿来……的

今义:

因果关系的连词

(2)士闻鼓音,破碎乱行      

破碎古义:

破,人群分散,行列混乱;碎,通“萃”,聚集

今义:

破成碎块

(3)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从而古义:

两个词,从,跟随;而,连词,却

今义:

一个词,连接分句,用于下文开头,表结果、目的或进一步行动,相当于“因此就”

词类活用

(1)必兴天下之利(兴,形容词使动,使……兴) 

(2)是故诸侯不享则必野战(野,名词作状语,在郊外)

(3)强必执弱,众必劫寡,富必辱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强、弱、众、寡、富、贫、贵、贱、诈、愚,形容词名用)

(4)是以仁者非之/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认为……不对)

(5)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6)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鼓,名词为动用法,为……击鼓;进,不及物动词使动用法,使……前进)

(7)士闻鼓音,破碎乱行(破、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破、是……乱)

(8)以亏人自利也(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吃亏)

(9)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第一个“非”字,形容词名用,错事;第二个“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10)然则众贤之术(众,名词使动用法,使……众多)

(11)必将富之贵之(富、贵,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富有、尊贵)

(12)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富、贵、亲、近,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富贵、尊贵、亲、近)

(13)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下,名词使动用法,使……下)

重点语句

判断句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省略句

夫爱人者,人必从(之)而爱之;利(于)人者,人必从(之)而利之

宾语前置句

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

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此何难之有

定语后置句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兼爱》

“兼爱”是墨子学说的核心,是墨子的代表性观点。

“兼爱”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每个人都应该爱人如己;二是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亲相爱。

墨子生活的时期正是诸侯纷争,天下大乱的时候:

大国进攻小国,大的家族祸乱小的家族,强大的力量劫持弱小的力量,多数人对少数人实施暴力,奸猾的人欺诈愚笨的人,地位高贵的人看不起地位低贱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呢?

孔子认为是礼崩乐坏带来的恶果,而墨子却认为,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不能够相爱,即不能“兼爱”造成的,人们不互相爱护,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察对方的感受,完全只顾及自身的利益,连哪怕一点点的好处也不能给别人,推而广之,国与国的关系也是如此,因此墨子认为国与国之间之所以会发生战争,就是因为各诸侯国只爱自己的国家,而不爱别的国家,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考虑他国的利益,所以他们总是用进攻的方式来使自己的国家获得好处,如此下去,天下怎么会不大乱呢?

针对这样的情况,墨子提出,人们应该转换思维,应该“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即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亲相爱,并通过相互的爱护与关心,产生对各方都有益的好处,从而就能实现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共赢”。

从墨子的主张里,我们可以看到,“兼爱”所要达到的结果是互利互惠,这就使得虚无的情感有了落实到现实生活中的可能性。

《非攻》

墨子说,如果你把别的国家看作自己的国家,又怎么会去进攻呢?

这不等于自己攻打自己了么?

因此,墨子提出了他的另一个观点——“非攻”,而“非攻”却是“兼爱”的目的,也是“兼爱”的结果,换句话说,即,如果你是“兼爱”的,那么就会“非攻”。

“非攻”是墨子一生奋斗的主要目标。

当时诸侯国家的侵略兼并,固然是统一的前奏,但战争本身却是残杀与掠夺,是不义之战,它带给社会民生以无穷的灾难,墨子要求国与国之间相互爱护,国与国之间互利互惠,不要损害别国的利益,他认为,如果真正能做到这一点,世界也就太平了。

《尚贤》

“尚贤”,简单地说,就是任用贤能的人来治理国家。

墨子说,做君王治理国家,如果不关注仁人志士,就会亡国;如果见到贤人而不急于任用,就会延误国君;怠慢了贤人,忘记了志士,还能保全一个国家是从来没有的事。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贤者呢?

墨子认为,一个贤能的人必须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德行厚道,能够爱人利人,爱利百姓;二是能言善辩,具有良好的口才;三是精通治国的道理与方法,具有胜任其事的才能。

墨子提出这样的“贤”的标准,目的是为了实现他改革政权机构,建立贤人政治的愿望,即把那些世袭的无才无德的贵族撤换下来,将符合“贤”的标准的人士选拔上去。

墨子认为,国家的富或贫,人民的众或寡,行政的治或乱,都取决于是否贤者在位,因此他说,尚贤,是政治的根本。

格外值得注意的是,墨于提出了让平民百姓中的贤能人士参与政治管理的主张。

他认为,行政机构的官职,也应当平等地向着农夫、工人和商人开放,只要你是贤者就可中选而为高官,身负重任而有决断之权。

写作特色

《墨子》一书的写作特色,可以充分地表现在《非攻》一文中。

墨子的劝说艺术

1、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

激怒公输盘,五个“不可谓”,义正词严;婉劝楚王,三次夸饰楚国,在取悦对方的同时置对方于理亏的境地。

2、逻辑性强。

主要表现在劝阻楚王时,巧用类比、对比,环环相扣,无懈可击。

3、先发制人,保持主动。

在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中,每一次都是巧妙出击,化被动为主动,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机智善辩。

墨子善于陷人于自相矛盾的境地,公输盘的“义”、楚王的“窃疾”均成了墨子制敌的法宝,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公输盘与楚王一“服”一“善”,是多么的无奈和苦涩呀。

语言富于表现。

他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他一连用三个对比,并采用夸饰的手法,极言楚国之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宋国之面积狭小,物产贫乏,感染力很强,既满足了楚王的虚荣心,又使他醒悟到攻打宋国是无意义乃至愚蠢的举动。

而揭露公输盘的杀机并最后打消楚国的攻宋企图的一段活,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子勇敢无畏、镇定自若的特点。

比喻与排比手法的运用,使说理更加严谨

在说理的过程中,本文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如用“文轩”比喻楚国的地域辽阔富饶,用“敝舆”比喻宋国土地的狭小贫瘠,用“粱肉”和“锦绣”比喻楚国的富足,用“糠糟”和“短褐”比喻宋国的贫穷。

使人清楚地看到楚王攻宋的本质——扩张领土的野心,发人深省,很有说服力。

本文还运用了排比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如墨子与公输盘的第一轮辩论中,连续用了五个“……不可谓……”,在语势上如连发的炮弹一样有力,在内容上从不同角度对公输盘进行了斥责,令其难以招架,无可推脱。

知识迁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

管子对曰:

“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

“善,勿已。

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

“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

”桓公曰:

“请闻其说。

”管仲对曰:

“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

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桓公曰:

“善哉!

桓公又问曰:

“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

”管子对曰:

“可。

”公曰:

“安始而可?

”管子对曰:

“始于爱民。

”公曰:

“爱民之道奈何?

”管子对曰:

“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

放旧罪,修旧宗,立无后,则民殖矣。

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

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

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

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

桓公叹曰:

“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管仲、隰朋不对。

桓公曰:

“二子何故不对?

”管子对曰:

“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

”桓公曰:

“仲父胡为然?

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

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

”管子对曰:

“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

则必从其本事矣。

”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

“敢问何谓其本?

”管子对曰:

“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

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

”桓公曰:

“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

”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

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释】①管子:

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

②干时:

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红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勿已。

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

停止

B.泽命不渝,信也                 渝:

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

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

渡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红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

B.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续耳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③省刑罚,薄赋敛        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仪。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

则必从其本事矣。

 

参考答案

1.B

【解析】渝,改变、违背。

可以用成语联想法:

矢志不渝,立誓决不改变自己的志向。

2.C

【解析】表条件,那么。

A、介词,在;介词,跟。

B、表修饰,连接状语;表转折。

D、取独;的。

3.A

【解析】①体现了。

②不是。

③是。

④为官吏立法令,不是。

⑤很直接,是。

⑥是。

4.C.

【解析】以退为进,错误。

5.

(1)(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阻止百姓。

(2)(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意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

(3)国君你想要称霸诸侯成就大事吗?

那么就一定要从它根本的事情做起。

【解析】翻译句子,关键是抓住每一句的核心,重点实词、虚词,重点句式。

(1)注意省略句,“惧”、“止”的使动用法;

(2)注意省略句,“则”和“正”的用法,“正”形容词动用;(3)注意“霸王”一词,名词动用。

拓展阅读

鲁迅小说《非攻》描写了战国时代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

小说突出了墨子的仗义性格和反对一切侵略战争,主张加强实力、奋起自卫的思想,凸现了墨子勇敢、机智的性格和忘我的精神。

《非攻》正是成功地刻画了墨子的形象。

为了阻止强大的楚国攻打弱小贫困的宋国,他不远千里,穿着破草鞋,带着窝窝头,亲自去楚国,往见为楚国造了先进武器云梯的公输般和一心发兵攻打宋国的楚王。

经过艰苦努力,说服了他们,将一场不义之战扼杀在摇篮中。

非攻

鲁迅

(一)

子夏的徒弟公孙高来找墨子,已经好几回了,总是不在家,见不着。

大约是第四或者第五回罢,这才恰巧在门口遇见,因为公孙高刚一到,墨子也适值回家来。

他们一同走进屋子里。

公孙高辞让了一通之后,眼睛看着席子的破洞,和气的问道:

“先生是主张非战的?

“不错!

”墨子说。

“那么,君子就不斗么?

“是的!

”墨子说。

“猪狗尚且要斗,何况人……”

“唉唉,你们儒者,说话称着尧舜,做事却要学猪狗,可怜,可怜!

”墨子说着,站了起来,匆匆的跑到厨下去了,一面说:

“你不懂我的意思……”

他穿过厨下,到得后门外的井边,绞着辘轳,汲起半瓶井水来,捧着吸了十多口,于是放下瓦瓶,抹一抹嘴,忽然望着园角上叫了起来道:

“阿廉!

你怎么回来了?

阿廉也已经看见,正在跑过来,一到面前,就规规矩矩的站定,垂着手,叫一声“先生”,于是略有些气愤似的接着说:

“我不干了。

他们言行不一致。

说定给我一千盆粟米的,却只给了我五百盆。

我只得走了。

“如果给你一千多盆,你走么?

“不。

”阿廉答。

“那么,就并非因为他们言行不一致,倒是因为少了呀!

墨子一面说,一面又跑进厨房里,叫道:

“耕柱子!

给我和起玉米粉来!

耕柱子恰恰从堂屋里走到,是一个很精神的青年。

“先生,是做十多天的干粮罢?

”他问。

“对咧。

”墨子说。

“公孙高走了罢?

“走了,”耕柱子笑道。

“他很生气,说我们兼爱无父,像禽兽一样。

墨子也笑了一笑。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

你也知道了?

”墨子让耕柱子用水和着玉米粉,自己却取火石和艾绒打了火,点起枯枝来沸水,眼睛看火焰,慢慢的说道:

“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

造了钩拒,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

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

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

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

从包裹里,还一阵一阵的冒着热蒸气。

“先生什么时候回来呢?

”耕柱子在后面叫喊道。

“总得二十来天罢,”墨子答着,只是走。

(二)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

他毫不在意,仍然走;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没有人民的变换得飞快。

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颗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就这样的到了都城。

城墙也很破旧,但有几处添了新石头;护城沟边看见烂泥堆,像是有人淘掘过,但只见有几个闲人坐在沟沿上似乎钓着鱼。

“他们大约也听到消息了,”墨子想。

细看那些钓鱼人,却没有自己的学生在里面。

他决计穿城而过,于是走近北关,顺着中央的一条街,一径向南走。

城里面也很萧条,但也很平静;店铺都贴着减价的条子,然而并不见买主,可是店里也并无怎样的货色;街道上满积着又细又粘的黄尘。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

”墨子想。

他在大街上前行,除看见了贫弱而外,也没有什么异样。

楚国要来进攻的消息,是也许已经听到了的,然而大家被攻得习惯了,自认是活该受攻的了,竟并不觉得特别,况且谁都只剩了一条性命,无衣无食,所以也没有什么人想搬家。

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这才看见街角上聚着十多个人,好像在听一个人讲故事。

当墨子走得临近时,只见那人的手在空中一挥,大叫道:

“我们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

我们都去死!

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然而他并不挤进去招呼他,匆匆的出了南关,只赶自己的路。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歇下来,在一个农家的檐下睡到黎明,起来仍复走。

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

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

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

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

到得临近,那人就歇下车子,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

”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

不过难得很:

有的不肯,肯的没有。

还是讲空话的多……”

“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

你去告诉他:

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

“和他很难说,”管黔敖怅怅的答道。

“他在这里做了两年官,不大愿意和我们说话了……”

“禽滑厘呢?

“他可是很忙。

刚刚试验过连弩;现在恐怕在西关外看地势,所以遇不着先生。

先生是到楚国去找公输般的罢?

“不错,”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

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

管黔敖点点头,看墨子上了路,目送了一会,便推着小车,吱吱嘎嘎的进城去了。

(三)

楚国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国:

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雪白的麻布,通红的辣椒,斑斓的鹿皮,肥大的莲子。

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再向中央走是一大块广场,摆着许多摊子,拥挤着许多人,这是闹市,也是十字路交叉之处。

墨子便找着一个好像士人的老头子,打听公输般的寓所,可惜言语不通,缠不明白,正在手真心上写字给他看,只听得轰的一声,大家都唱了起来,原来是有名的赛湘灵已经开始在唱她的《下里巴人》,所以引得全国中许多人,同声应和了。

不一会,连那老士人也在嘴里发出哼哼声,墨子知道他决不会再来看他手心上的字,便只写了半个“公”字,拔步再往远处跑。

然而到处都在唱,无隙可乘,许多工夫,大约是那边已经唱完了,这才逐渐显得安静。

他找到一家木匠店,去探问公输般的住址。

“那位山东老,造钩拒的公输先生么?

”店主是一个黄脸黑须的胖子,果然很知道。

“并不远。

你回转去,走过十字街,从右手第二条小道上朝东向南,再往北转角,第三家就是他。

墨子在手心上写着字,请他看了有无听错之后,这才牢牢的记在心里,谢过主人,迈开大步,径奔他所指点的处所。

果然也不错的:

第三家的大门上,钉着一块雕镂极工的楠木牌,上刻六个大篆道:

“鲁国公输般寓”。

墨子拍着红铜的兽环,当当的敲了几下,不料开门出来的却是一个横眉怒目的门丁。

他一看见,便大声的喝道:

“先生不见客!

你们同乡来告帮的太多了!

墨子刚看了他一眼,他已经关了门,再敲时,就什么声息也没有。

然而这目光的一射,却使那门丁安静不下来,他总觉得有些不舒服,只得进去禀他的主人。

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先生,又有一个你的同乡来告帮了……这人可是有些古怪……”门丁轻轻的说。

“他姓什么?

“那可还没有问……”门丁惶恐着。

“什么样子的?

“像一个乞丐。

三十来岁。

高个子,乌黑的脸……”

“阿呀!

那一定是墨翟了!

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阶下去。

门丁也吃了一惊,赶紧跑在他前面,开了门。

墨子和公输般,便在院子里见了面。

“果然是你。

”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

“你一向好么?

还是忙?

“是的。

总是这样……”

“可是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北方有人侮辱了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