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军论文封面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8604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守军论文封面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王守军论文封面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王守军论文封面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王守军论文封面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王守军论文封面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守军论文封面1.docx

《王守军论文封面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守军论文封面1.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守军论文封面1.docx

王守军论文封面1

编号

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萧红创作的艺术风格

 

姓名王守军

专业汉语言文学

类别函授

层次专升本

完成时间2010.10.25

 

兰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目录

中文摘要…………………………………………………………………………………2

中文关键词………………………………………………………………………………2

Abstract…………………………………………………………………………………3

Koyword…………………………………………………………………………………3

引言……………………………………………………………………………………4

正文……………………………………………………………………………………4

1自传性是萧红作品的明显特点…………………………………………………4

1.1不幸的命运……………………………………………………………………4

1.2自传性的艺术风格……………………………………………………………5

2萧红的小说和散文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6

3萧红在创作思想上努力继承鲁迅传统…………………………………………6

3.1鞭挞封建思想…………………………………………………………………7

3.2浓厚的人情味…………………………………………………………………8

4萧红文笔的风格是清新流畅、富有抒情色彩…………………………………9

5萧红在语言和文学的修养方面根基不是很深…………………………………9

参考文献………………………………………………………………………………11

致谢…………………………………………………………………………………12

 

浅谈萧红创作的艺术风格

作者:

王守军指导老师:

孙文鹏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第十四小学

摘  要

萧红是现代文学史上极富个性的一位女作家,她在创作中既流露出女性美的自然的清丽、细腻,又自觉向粗犷、荒诞、幽默等多种美学领域突进。

萧红文笔的风格清新流畅,她能免去许多繁琐的叙述,而直截了当而又相当机敏地捕捉最能表现人物性格或心情的生活细节,同时她的笔端又常带深情,有浓郁的人情味。

关键词创作风格萧红现代文学中国文学评论

 

XiaoHong’screationartstyle

Author:

ShoujunWangguideteacher:

WenpengSun

AnauthorUnitsTheFourteenthPrimarySchool,BaiyinDistrict,BaiyinCity,GansuProvince

AbstractXiaoHongisafemalewriterinthemodernliteraturehistorywhoisrichinextremelyindividualcharacter.Inherworks,sheexpressesthenaturalbeauty,exquisiteofthefemale.Besides,shedashestomanykindsofaestheticfieldssuchasconsciouslytostraightforward,absurd,humorandsoon.XiaoHong’swritingstyleispure,freshandsmooth.Shecanalleviatemanytrivialnarratives,andstraightforwardtocapturethedetailsoflifewhichcanexpressthepeople’scharacterormood.Whileherwritingisoftenwithdeepfeelingandstronghumanfeelings.

KeywordscreationstyleXiaoHongmodernliteratureChinaliteraturereview

 

引言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虽然算不上一个大家,却是一个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过较深足迹的、比较知名的几位女作家之中,一定会包括萧红的名字。

这是因为:

其一,他是鲁迅亲自培养出来的作家,鲁迅对她评价颇高,寄予的希望颇大,鲁迅在一次和斯诺的谈话中,称萧红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其二,萧红的作品确实具有一种有别于其他作家的独特风格,使你觉得难于和其他作家的作品混到一块儿。

正文

1.自传性是萧红作品的明显特点

萧红是一位自传型、抒情型作家,萧红之所以能写出像《商市街》《呼兰河传》等感人的作品,与她的坎坷身世分不开。

在萧红的所有作品之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正是她那些抒写个人身世与内心感受的散文和小说。

这部分作品,明显地比那些客观地描写现实与他人生活的作品写得好。

1.1不幸的命运

萧红的命运是不幸的:

早年丧母,童年生活缺乏温暖和爱护;想到哈尔滨去读中学,却被冷酷的父亲一拳头打倒在地上;阴险的继母又把她许配给一个纨绔子弟加流氓,由于孤苦和软弱,受了那个流氓的欺骗玩弄之后被遗弃,幸好遇上了侠义心肠的萧军,把她从危难中救出来;成名之后,两人感情又破裂,最后客死异乡。

曾经做过母亲,但是一个孩子死去,一个孩子下落不明。

在有数的几位中国现代女作家中间,萧红算是经历最坎坷、寿命最短促的。

她的大多数散文和小说,记述的就是亲身经历的生活,以及她在当时当地的内心感受和体验。

她的散文《商市街》,写的就是她与萧军结合前后,在哈尔滨度过的那段饥饿、寒冷、无家可归的生活。

她述说自己怎样饿,实在忍耐不住了,就问:

桌子可以吃吗?

草褥子可以吃吗?

她也写到对于寒冷的感受,如何穿着带孔的单鞋,踩在吱吱作响的雪地上,如何在寒冷的冬夜流落在街头,望着人家临街的窗户里闪烁出的温暖的灯光,希望自己也能有一张温暖的眠床,如果没有眠床,就是一间马厩或一个狗窝,也能有厚厚的茅草可以暖暖脚。

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是她在异乡写的一本童年回忆录。

她在这部长篇小说里,描写了自己的故乡以及祖父、祖母、同乡人的面貌,不仅绘制了一副20世纪初中国东北农村的社会风俗画,而且倾诉了他在童年时的种种内心感受。

那是一种出自一个聪慧的、解事颇早的女孩子心中的喜爱幻想、有些孤独、有些忧郁的心境和对于因袭传统习惯而思想、而生活的故乡生活方式的不满。

她的这些抒写亲身经历及内心感受的作品,是她作品中最感动人的篇章。

1.2自传性的艺术风格

她也有一些描写客观现实的作品,总觉得没以上的作品写得成功。

一个偏重自转型的、抒情型的作者,总是擅长抒写主观的感受,对于客观现实的冷静描写,就显得有些不足。

即使是她的成名之作《生死场》也不例外。

鲁迅作为一个前辈作家,对晚辈作家出于培养、提携、爱护之情,又由于当时中国文坛上确实需要描写抗日题材的作品来鼓舞人民的斗志,才亲笔为它写序言,并在序言中对这部作品加以充分的肯定。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略,鲁迅在充分肯定这部作品之前,也曾含蓄地指出了它的不足:

“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

”鲁迅指出的这种不足,确实存在于《生死场》中。

据萧红的老友、老作家舒群的回忆,他曾亲眼见到过鲁迅修改过的《生死场》手稿,有修改了的错别字,也有把段落移前移后的改动,用的都是红笔,工工整整地写着漂亮的朱砂小楷。

除去人物性格不甚鲜明之外,似乎结构也还不够完整。

这与《生死场》中描写的生活不是她亲身经历有关,义勇军的故事是她间接听来的。

有的作品,萧红以描写性格见长。

如散文《家族以外的人》,叙述的就是她家的远亲,也是她家的老雇工有二伯的故事。

她为读者刻画了一个既自尊又自卑,既善良、胆怯又固执、懒惰,有点类似阿Q又与阿Q有明显不同的北方贫苦农民的形象。

这个人物为何能够塑造的栩栩如生?

为什么萧红写这类作品时如此流畅,使你感觉不到像她写《生死场》或其他小说时带有的那种“吃力感”?

因为这个有二伯是萧红自小与之朝夕相伴的一个家人,她与萧红童年生活中的许多经历关系密切,这一老一少之间感情很好。

萧红成名之后,对他仍然怀有眷恋的温情,所以能在一篇散文里,塑造出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除去成名之作《生死场》外,其他一些短篇小说,如《王四的故事》《红的果园》《牛车上》《旷野的呼喊》《黄河》《山下》《莲花池》《孩子的讲演》《逃难》等等,都存在着人物缺乏鲜明的性格、故事缺乏完整的结构等非常明显的缺点。

但萧红却写出了令人爱不释手的《回忆鲁迅先生》、《家族以外的人》还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这样明显的差异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我想,萧红显然是一位非常擅长写作自己所经历的生活与内心感受的作家。

她有细腻的捕捉细节的本领,而且文笔清新,对她曾经经历过的生活有一种顽强的、经久不衰的、鲜明的记忆力。

而当写自己不曾经历过的生活时,她就不善于冷静的观察,并进行典型的刻画了。

这是萧红创作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

2.萧红的小说和散文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萧红的小说很像散文。

她的小说《呼兰河传》,人们都把它算作是长篇小说,可是,如果有人硬是把它当成长篇散文,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茅盾先生在《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一文里就说过:

也许有人会觉得《呼兰河传》不是一本小说。

他们也许会这样说:

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任务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

也许又有人觉得《呼兰河传》好像是自传,却又不完全像自传。

但是我却觉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

而且我们不也可以说:

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茅盾先生是一位具有高度的文学艺术修养和细腻的艺术鉴赏力的作家,他对萧红的思想感情了解很深,比如他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萧红最主要的心境是“寂寞”。

这是萧红的任何一位亲人和朋友,都没有体察出来的。

而跟她私人交往并不多的茅盾先生,却从她的字里行间,深切地体味出来了。

他对萧红的创作风格也看得很准,他深刻地、很有见地地指出:

在《呼兰河传》这样的作品里,重要的不是它有没有完整的故事和人物,而是更加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同时,茅盾先生也指出了:

它也确实不太像一部小说,它的故事何人物都是零零碎碎的,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

综合起来看,就是说,萧红的小说跟其他作家的小说风格不一样,它所具备的特点,倒像是散文,或散文诗。

像《呼兰河传》这样的长篇小说是如此,一些短篇小说也是一样的。

有时你就很难划分这一篇是小说,还是散文。

像《三个无聊的人》《索菲亚的愁苦》《林小二》《王四的故事》《红的苹果》这样的作品,有人说前三篇是散文,后两篇是小说,但是你在逐篇阅读了之后,就会发生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后两篇就是小说,而前两篇就是散文呢?

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明显的区别呢?

简直一点儿也看不出来。

总而言之,在萧红的作品中,小说和散文的界限很不明显。

她的小说,都存在着散文化的特点,这与她是一个主观型的、抒情型的作家,不无关系。

这是萧红创作风格的第二个特点。

3.萧红在创作思想上努力继承鲁迅传统

3.1鞭挞封建思想

她也想把统治着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主义的思想和习惯,当作自己鞭挞的主要对象。

当然,由于她在学识上、经历上、思想深度上,都与鲁迅有着很大的距离,绝不能和鲁迅先生相提并论:

但是从作品中看她的创作思想,却是努力地朝着这个方向去做的。

早在聂绀弩为《萧红选集》所写的“序”里,曾经回忆起萧红在临汾或在西安(聂绀弩自己记不清楚了,可能是发生在1938年春天的事。

),和他的一次关于文学问题的谈话。

其中也谈到关于鲁迅的小说,萧红对鲁迅小说是这样看的:

“鲁迅的小说的调子是很低沉的。

那些人物,多是自在性的,甚至可说是动物性的,没有人的自觉,他们不自觉地在哪里受罪,而鲁迅却自觉地和他们一起受罪。

如果鲁迅有过不想写小说的意思,里面恐怕就包括这一点理由。

”接着,萧红也谈到了他对鲁迅杂文的看法:

“但如果不写小说,而写别的,主要的是杂文,他就立即变了,从最初起,到最后止,他都是个战士,勇者,独立于天地之间,腰佩翻天印,手持打神鞭,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出入千军万马之中,取上级首级如探囊之物!

即使在说中国是人肉的筵席时,调子也不低沉。

因为他指出这些,正是为反对这些,改革这些,和这些东西战斗。

”我们说,萧红毕竟可以算作鲁迅的学生,他对鲁迅的创作思想体会的是很对的。

她本人也想沿着这条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

比如在《呼兰河传》里,她就想通过对小团圆媳妇命运的描写,还有对磨倌冯歪嘴子与他的妻子王大姑娘命运的描写来指出,给这些普通农村劳动群众带来不幸的是几千年来一直统治着人们头脑的封建主义的思想和习惯。

正是这种思想和习惯,造成了人民大众的愚昧和麻木,使他们看不惯与众不同的人和事。

一看到与众不同的人和事,就不假思索地一拥而上,加以迫害,给无辜的人制造悲剧。

像那个可爱的小团圆媳妇,她有什么罪呢?

就因为她人虽然只有12岁,却发育的太好了,像十四五岁的姑娘,做人又很大方,见了生人不怕羞,饭量大,长得高,成天总是笑呵呵的,就构成了胡家对她进行迫害的理由。

把她吊在大梁上,用皮鞭狠狠地抽,还用烧红的烙铁烙她的脚心,等到她快死了,再请人给她跳大神、算命、开偏方,最后还把她脱得一丝不挂,当众用滚开的水给她洗澡。

直到把她活活地捉弄死,而她的婆婆却又哭诉为她花费了一大笔钱(请人跳大神等)。

这种野蛮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不是带有浓厚的中世纪色彩吗?

不是只有在那些长期被封建统治所毒害、所霉染了的国家里、角落里,才会发生如此无人道的情景吗?

在这里,萧红对封建主义的思想和习惯是发出了很含蓄的但却是很强有力的谴责的。

当胡家当众把这个12岁少女脱得精光,再用滚开的水为她烫澡时,呼兰县的许多无聊的居民,竟然倾窠出动来看热闹,像去参加什么盛举,饶有兴味的看着胡家如何把这个健康的、可爱的、无辜的小姑娘活活整死。

等到城外的地边上又增添了一座新坟的时候,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他们又会觉得生活没有滋味了。

但是,用不着担心,马上就会有新的刺激来满足他们,那就是一个漂亮、能干的王大姑娘,竟然会爱上一个赤贫如洗的磨工冯歪嘴子,而不声不响地与他结成了美满的夫妻,有了自己的小家庭,虽然这个家庭是贫穷的。

按照正常人的观点,这有什么不好的呢?

他们两人相爱,靠劳动吃饭,没有影响和妨碍他人,也用不着别人来费心干预。

但是不行,这种事不合呼兰居民的口味,于是他们又积极地行动起来,把这件事看成娱乐自己的好材料。

那些曾经夸奖过王大姑娘漂亮能干的人们,这时候穿起了最好的衣衫,走门串户,去传播诽谤这对夫妻的种种谣言。

为了搜集夫妻对话的材料,有的人甚至不辞辛劳,竟然在大雪纷飞的夜晚,戴上皮帽,穿上毡靴,跑到冯歪嘴子的窗户偷听,以便听到人家夫妻的几句谈话,当作第二天进行宣传的好材料。

直到王大姑娘在贫困、诽谤的重压下悄悄死去,丢下了丈夫和两个幼儿,看客们还是不放过他们,他们的反映是:

“看热闹吧!

这是多么冷漠、无聊、麻木、空虚、病态的人群啊!

他们为什么对那些勤劳善良而又敢于追求自己幸福的人们,抱着病态的好奇的醋意,而当他们不顺利的时候,又抱着幸灾乐祸的得意呢?

难道他们的精力,兴趣,不能发泄在更为有意义的地方吗?

看到这里,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鲁迅的小说《示众》、《药》、《阿Q正传》中所描写的群众精神的麻木来,我们会很悲愤。

但是造成这种社会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不是别的,这是因为几千年来封建思想和习惯的统治,腐蚀了他们的头脑,使他们的思想和感情都受到了扭曲。

而这一点,正是萧红在创作思想上努力继承鲁迅传统的地方。

这也正如茅盾先生所指出的:

他们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他们有时也许显得麻木,但实在他们也颇敏感而琐细,芝麻大的事情他们会议论或者争吵三天三夜而不休。

他们有时也许显得愚昧而蛮横。

但实在他们并没有害人或自害的意思,他们是按照他们认为最合理的办法,“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3.2浓厚的人情味

萧红对这样的一种刻板单调的生活方式是感到难以克服的“寂寞”的。

她很想“有意识地反抗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茅盾语),很愿意在她的作品中贯穿着反封建这条思想主线。

这个创作思想,在《呼兰河传》中表现得最为鲜明。

正是因为有了这条思想主线,才使得像《呼兰河传》这样的作品变成了不朽之作。

如果萧红能够跟随鲁迅成为不朽的话,我觉得她的这部作品最能流传久远。

她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想实施这个主张,也想争取妇女的人格独立,人格尊严,也想追求理想的爱情,理想的人生。

当然,在旧中国,她只能时时碰壁。

但是,从萧红的创作道路和生活道路看,她只停留在反封建这一层面上,并没有象鲁迅那样,不断向前,最终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她虽然在30年代是左翼作家群中的一员,但她思想的实质是民主主义的。

她并没有象她的思想导师鲁迅那样,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战士。

她在有的作品里也写贫富的悬殊,写劳动人民的苦难,如《小六》、《王四的故事》、《家族以外的人》等,但她并不像有的左翼作家那样,把这类题材纳入阶级斗争的轨道,而常常是纳入探索善与恶的道路伦理的轨道。

因此,在这类作品以及她的其他作品里,感动人的力量往往是作品的人情味,而不是其他。

据她的老友舒群同志说:

萧红几次谈到她最敬仰的政治人物是孙中山。

在30年代末、40年代初那样一种时代背景下,她没有能够像她的有些也是左翼作家的老朋友那样,奔赴延安,虽然表面的理由是怕在那里遇见萧军。

她在思想斗争之后决定去香港,又动员茅盾夫妇与她一齐远走新加坡(因为茅盾先生在香港有工作离不开没有去找)。

这虽然是一个作家的自由,但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点了解萧红思想的线索。

4.萧红文笔的风格是清新流畅、富有抒情色彩

萧红能免去许多繁琐的叙述,直截了当又相当机敏地捕捉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或心情的生活细节。

同时她的笔端又常带深情,有浓郁的人情味。

这个特点,在她的《呼兰河传》中有突出的表现,尤其在她的散文里。

如《鲁迅先生记

(一)》《鲁迅先生记

(二)》《回忆鲁迅先生》《家族以外的人》《商市街》等等篇章中,更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回忆鲁迅的文章我们看得太多了,这些文章的作者中,有鲁迅的妻子、兄弟、老同学、老朋友、学生、被鲁迅提拔起来的文坛新秀,还有外国人,等等。

但是,萧红这篇,却与众不同,读后给人留下清新隽永的印象。

为什么这篇散文会收到如此不一般的艺术效果呢?

我觉得它与其他的回忆录相比,无非就是文笔清新,更带有抒情色彩,更富有人情味儿。

她并不像有的回忆录作者,为了描写这个伟大的人物而故意板起严肃的面孔。

相反地,她却把读者轻轻地带进了鲁迅家敞开的大门,让读者看到鲁迅家居生活的种种情形:

他怎样做丈夫、怎样做父亲、怎样做兄长、怎样做老师,娓娓道来,使你看到这位长相举止很像一位普通乡下老头的思想家,其实却是一个有着超群智慧、渊博知识、宽厚胸怀、和蔼可亲的老人,你在这样的一个人面前,可以坦露你的心胸,甚至可以撒娇,他对你是一片赤诚,他会无私地帮助一个晚辈。

这种把一个伟大的人物描写成一个普通人的富有人情味的笔法,确实比其他的笔法更能吸引人,也更使人难忘。

5.萧红在语言和文学的修养方面根基不是很深

在她的作品里常常出现语法修辞方面的错误。

有人甚至说研究萧红不值得。

我觉得,一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如何,作用如何,地位如何,她(或他)本人的作品早已安排好了,不是任何人的吹捧或者贬抑所能左右的。

大多数人们的心目中,自有一根公正的尺子。

萧红确实算不上一个十全十美的作家,当然更不是一个大作家,但却是一个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

她将永远在文学史上留下芳名。

 

参考文献

〔1〕茅盾《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

〔2〕聂绀弩《<萧红选集>序》

〔3〕邢富君的《〈商市街〉简论》(《辽宁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

〔4〕李计谋的《萧红短篇小说论》(《社会科学辑刊》,1985年第1期)

〔5〕陈乐山《“寂寞”——萧红散文的基调》(《惠阳师专学报》1986年第2期)

〔6〕马云的《萧红〈商市街〉的创作心境与情感世界》(《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7〕《山花》2004年第03期

〔8〕《新学术论坛》2008.09期

 

致谢

本论文是在孙文鹏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

他从论文的选题到论文的审阅和定稿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并且他在学术研究中所表现出的敏锐洞察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此特致以深深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