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茶园病虫害控制和防治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8456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机茶园病虫害控制和防治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有机茶园病虫害控制和防治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有机茶园病虫害控制和防治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有机茶园病虫害控制和防治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有机茶园病虫害控制和防治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机茶园病虫害控制和防治doc.docx

《有机茶园病虫害控制和防治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机茶园病虫害控制和防治doc.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机茶园病虫害控制和防治doc.docx

有机茶园病虫害控制和防治doc

 有机茶园病虫害控制和防治

有机茶园病虫害控制过程中,允许使用一些植物源、动物源和矿物源农药,严禁使用一切化学合成的化学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禁止使用生物源农药中混配有机合成农药的各种制剂。

  1、有机茶的病虫害控制

  茶园栽培管理是茶叶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措施,如果运用得当,还可有效预防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同时茶园栽培管理的各项农艺措施作用强度比较温和,一般不直接杀死有害生物,而是通过恶化病虫的生存环境,减少其发生蔓延的机会,其作用不会从质上改变整个茶园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群,不会破坏茶园的生态平衡。

茶园栽培管理主要包括品种搭配、鲜叶采摘、茶树修剪、耕作锄草、施肥、茶园排灌等,这些农艺措施只要运用合理,都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茶园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和微生物等有益生物种群来抑制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生物防治技术一般是利用自然界长期进化形成的捕食、寄生和侵染等食物链关系,往往体现的是一个生态系统中纷繁复杂的生物种群的食物链或食物链网络的某些环节。

通过保护和利用或人为加强这些环节来达到控制病虫害种群消长的目的。

因为生物防治利用的资源或者有益生物种群本身就是茶园生态系统的成员,或者通过人工繁衍强化的生物有机体,或有机体的一部分,所以生物防治通常具有安全性、持效性和稳定性;同时生物防治是建立在生态系统中长期进化的生物种群间形成的食物链的相生相克关系基础上,所以生物防治又具有同步性、专一性和不彻底性。

也就是说,有益生物种群的存在必须以有害种群的存在为条件,两者比例失衡,都将导致茶园生态系统的不平衡和不稳定。

在利用生物防治技术,人为干预茶园病虫害种群时,这一点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有机茶园病虫害防治必须立足于农业防治,但是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助迁天敌、喷施微生物和病毒制剂等生物综合防治方法人为干预。

  2、有机茶病虫害控制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有机茶生产中病虫害控制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综合利用各种有效措施恢复和保护生态平衡,避免过分追求一次或一季病虫的防治效果;②了解茶园优势病虫,掌握其发生规律和薄弱环节,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③各种干预手段应相互促进,而不能相互抵触;④即使是使用有机茶生产规范所允许的生物农药,也必须注意安全间隔期和使用方法。

有机茶园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有机农业是指一种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农业生产体系。

发展有机农业是遵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模式。

由于在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农药,所以病虫害防治成了有机茶叶生产中的关键工作,常见的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有以下几种:

  1、假眼小绿叶蝉。

成虫为黄绿至绿色,以成虫和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汁液为害。

受害茶叶叶缘泛黄,叶脉变红,芽梢生长受阻,新芽不发,严重时幼嫩芽叶呈焦枯状,直至茶园绝收,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质量。

每年6月和9-10月为发生高峰期。

成、若虫在雨天和晨露时不活动,时晴时雨、留养及杂草丛生的茶园有利于该虫发生。

  防治措施:

①加强茶园管理,及时清除杂草;②通过分批适时采茶或轻剪去除卵抑制其发展;③湿度大的天气,喷施0.1-0.5亿孢子/毫升白僵菌或植物源药剂进行防治;④较重时,冬季用石硫合剂封园,防止成虫越冬。

⑤2.50%鱼藤酮150-200毫升(300-500倍)除虫。

  2、茶毛虫。

成虫雌蛾淡黄褐色,雄蛾翅黑褐色,幼虫黄褐色,背面与侧面着生黄色毒毛。

幼虫有群集性,3龄后分群迁散为害,咬食后叶片呈缺刻状。

成虫有趋光性,虫害有4-6月和7-9月两个发生高峰期。

  防治措施:

①每年冬季人工摘除卵块和虫群;②结合耕作深埋结茧虫蛹;③用灯光或性激素诱杀雄成虫;④在低龄幼虫期喷施bt制剂。

  3、茶尺蠖。

成虫体翅灰白色,以幼虫取食嫩叶为害茶树,为害严重时可将嫩叶、老叶甚至嫩茎全部吃光,不仅严重影响当年茶叶产量,并导致树势衰弱,一到两年内难以恢复,对茶叶生产威胁很大。

其幼虫有吐丝下垂特性,成虫有趋光性。

  防治措施:

①结合秋冬耕作深埋或扒除虫蛹;②放鸡除虫;③灯光诱杀成虫;④利用性信息素诱杀雄虫,干扰交配;⑤喷施茶尺蠖病毒制剂;⑥在幼虫时喷施bt制剂防治。

  4、茶刺蛾:

成虫呈茶褐色,趋光性强。

卵散产于茶丛中,幼虫以叶片为食。

各代幼虫盛发期分别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中、下旬及9月中、下旬。

防治措施

  ①利用成虫的假死性,震落后人工捕杀;②喷施球孢白僵菌;③冬季深耕,减少越冬虫口数。

  5、茶橙瘿螨和茶叶瘿螨。

茶橙瘿螨呈胡萝卜形,橙红色,茶叶瘿螨呈椭圆形,紫黑色。

成螨以针状口器刺吸叶片叶汁,主要为害嫩叶,被害正面主脉发红,叶背出现褐色锈斑,失去光泽,芽叶萎缩,呈现锈斑,叶脆易裂,严重时造成落叶。

夏茶受害最重,秋茶次之。

高温干旱有利于其发生。

  防治措施

  ①及时分批多次采茶,可抑制该虫的进一步发展;②喷施浏阳霉素;③发生较重年份,可喷施0.01-0.02度石硫合剂和硫悬浮剂,嫩叶喷施。

  6、黑刺粉虱。

成虫呈灰白色,有飞翔能力。

幼虫是黑刺粉虱危害茶树的主要虫态。

若虫寄生在叶片背部刺吸汁液,同时分泌排泄物,落到下方叶片正面,诱发烟霉病,阻碍光合作用,致使树势衰弱,芽叶稀少,枝叶枯竭,严重时致使茶树成片枯死。

该虫喜郁闭,在茶丛中下部叶片较多的青壮龄茶园及台刈后若干年的茶园中容易大面积发生,在茶丛中分布以中部为多,上部较少。

  防治措施:

①适时修剪、疏枝,中耕除草,使茶园通风透光,可减少其发生量;②喷施黑刺粉虱真菌制剂500倍液,或人工去除已危害的茶树枝条;③注意保护黑刺粉虱寄生峰;④在茶叶背部用0.5度石硫合剂喷杀。

  7、茶炭疽病:

是茶园中最为普遍发生的病害,由病源真菌浸染引发起病,病害发生时主要危害成叶,先在叶尖、叶缘产生水渍状黄褐色小点,扩展后病斑由黄褐色转变为焦黄色,最后为灰白色。

病斑为半圆形或不规则形,后期散生许多黑色小粒点。

每年5--6月和9-10月为发生高峰期,树势衰弱、管理粗放、采摘过度、遭受冻害、虫害较重的茶园易于发生。

  防治措施:

①加强茶园管理,合理施肥,防冻治虫,提高茶园的抗病性;②及时清理病叶,防止病菌传播;③发芽前喷洒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防止其发生。

有机茶基地如何建设,有机茶园的土壤管理技术

有机茶园的土壤管理技术:

  行间铺草  有机茶园行间铺草,每亩每年不要少于1000公斤。

茶园行间铺草可以增加土层蓄水量,抑制杂草生长,提高土壤肥力。

此外还具有抗旱保墒、增温防冻的作用。

  

    精耕细作、勤除杂草  一般春茶采前要进行一次浅耕,深约10厘米,并清除越冬杂草;春茶采后再次浅耕削草。

秋、冬季要结合施基肥进行一次行间深耕,深20-30厘米,把覆盖草料深埋土中。

深耕时采用行中深、根际浅的方法,做到不伤根或少伤根。

  

    其具体做法一般分两个步骤:

1、虫种培养。

在茶园地边挖长3-4米、宽1-1.5米、深30-40厘米的坑,坑底铺上约10厘米厚的较肥壤土。

壤土上放一层稍经堆腐的枯枝烂叶、畜栏粪便等做成蚯蚓床。

在食料上再铺上10-15厘米厚的肥土,每天浇水使蚯蚓床保持50-60%的含水量。

把蚯蚓接种到蚯蚓床内,每平方米接种30-50条。

经常浇水保持床内湿润。

2、放养茶园。

先在茶园行间开一条宽30-40厘米、深30厘米的放养沟,沟里铺放堆沤肥、茶树枯枝落叶、稻草等,加上少量表土拌和均匀。

然后挖出蚯蚓、蚯蚓粪便及剩余的枯枝落叶等,分撒到放养沟中,盖上松土后浇水,让蚯蚓自然生长繁衍。

每年检查一次蚯蚓生长情况并加蚯蚓食料。

  

    间作绿肥  要因地制宜地选好绿肥种类和品种。

对1-2年生幼龄茶园要选用矮生或匍匐型绿肥,如伏花生、绿豆等;对3-4年生茶园,可选用早熟、矮生的绿肥,如乌豇豆、黑毛豆、小绿豆等;既作肥料又作土壤保湿用的绿肥,可选用毛叶苕子。

有机茶园间作绿肥要掌握好:

1、不误农时、适时播种,在适宜的播种期内,如水分和气候条件许可要力争早播。

2、因地制宜、合理密植,如果间作密度过大,会影响茶树的生长。

反之,绿肥产量低。

条栽茶园夏季绿肥宜采用"1、2、3对应3、2、1"的间作法,即1年生茶园间作3行绿肥,2年生茶园间作2行绿肥,3年生茶园间作1行绿肥,4年生茶园不再种绿肥。

冬季,可适当密植,如油菜、肥田萝卜、紫云英、苕子混播或豌豆、肥田萝卜、黄花苜蓿混播。

3、接种根瘤菌。

在新垦茶园或换种改植茶园土壤中,要选用相应的根瘤菌接种。

此外,在一般红壤茶园中钼的含量低,如果在根瘤菌接种时拌以钼肥,可大大提高绿肥固氮能力。

4、及时刈青。

夏季绿肥中的高秆绿肥,生长迅速、吸收能力强,常会妨碍茶树正常生长。

  

有机茶基地如何建设:

     1、茶场规划 有机茶园是采用自然和生态法则相协调种植的基地,因此茶场的规划宜应用生态学原理,建立以茶为主,多种经营,立体种植,生态管理,产出绿色食品,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新型茶场。

宜山水田林路综合规划,农林牧副渔肥统一安排。

茶场内宜根据地形地貌、生产规模、经营模式,科学而合理地安排好总场和分场、办公区与住宿区、厂房区与养殖区、商业区与文化区、绿化区与休闲区、茶园与绿肥区、林区与水果区、道路网络与水利系统等规划安排好。

总场以交通方便的茶区中心区为宜,场区周边应与茶园设置50~100米的隔离带;茶厂宜安排在几个作业区中心、交通方便的地方,茶厂周边与茶园应设30~50米的隔离带;养殖场宜安排在茶园周边较隐蔽的地方,规模按一亩茶一条猪或一条牛来安排,同时应安排好粪便的无公害化处理场所。

其它安排则因地制宜来安排。

  

        2、种植规划 有机茶生产技术的应用强调使茶园的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既要考虑茶树生长发育对温度、光照、水分、热量、土壤等生态条件的要求,又要考虑构成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结构要求进行规划。

要求坡度25度以上的山地[FS:

PAGE]规划植树造林,坡度25度以下集中连片的缓坡地规划为茶园,零星地块、瘠瘦地等规划种植绿肥、牧草、饲料、花卉、药材、豆科作物,低洼积水地宜规划修建水库或鱼塘,茶园梯壁、道路两旁、水沟边、地边角和房前屋后、池塘边等规划种植水果、观赏树、风景树或经济树种,风口处或茶园北面规划为防风林带,有机茶园与常规农业之间必须规划隔离带,包括地理的或人工林带。

树种要多样化,乔木与灌木,阔叶与针叶相结合,高一排低一排。

林带与隔离带一般宽8~12米,株距2~5米。

同时茶园内规划种植遮阴树,茶行空隙较大时规划种植绿肥或豆科作物,使茶场内外成为一个人工生态群落区。

 

    3、茶园规划 宜以保水、保土、保肥和适应茶树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来规划,坡度25度以下、10度以上的地块规划建立反倾斜的梯级茶园,梯面宽不能小于150厘米;坡度10度以下地块规划建立棋盘式长方型茶园。

规划时宜按地形地貌和原植被状况,有选择地规划保留一部分面积不等的植被种类不同的林区;南方茶园宜按8~10行茶规划种植一行遮阴树,株距宜根据所选择树种枝叶疏密、树冠宽窄而定,宜以成年后遮阴度在30%~50%之间为原则,一般亩植8~12株为宜,树种以深根、树冠宽大、不与茶树争夺水肥、病虫害少、枝叶疏密适中、冬天落叶的果树、观赏树、风景树、经济树种、豆科乔木树为宜,以便维持生物多样性的良好生态环境。

规划茶行时应尽量南北走向和沿等高线走向,茶行间尽量保持平行,避免出现断行和闭合行。

整个茶园宜按10~20亩划分为一个作业区,茶行长以50~60米较为合适。

 

    4、道路规划 为提高工作效率、便于管理作业和方便运输以及水土保持等要求来规划道路网络。

一般要求有机茶生产茶园500亩以上宜规划主道,宽7~9米;500亩以下只规划支道,宽6~7米;步道按作业区界来规划,10~20亩设立一条步道,宽1~2米。

梯级茶园一般以8~10行茶(梯级)规划一条横向步道,宜水平规划;纵向步道宜根据山形来规划,可以规划成直道也可规划成S道。

主道、支道、步道宜纵横排列,路路相通。

 

    5、水利规划 水利系统的规划宜以有利于供水、灌水、排水、蓄水、防洪和水土保持等为原则进行。

供水沟、供水管与山塘、水库或抽水、蓄水站连接;灌水系统宜以滴灌、喷灌、流灌等规划;排水沟设在茶园低洼处和道路两侧,防洪沟规划在茶园上方与山林交界处;蓄水池用于蓄水和沤制水肥用,一般每5亩茶园建一个,规划在路边或近供水处,深宽度以每亩蓄水1~2立方米为宜;排蓄水沟既可排水又可蓄水,以每隔一定距离规划设置一个低于沟面5~10厘米的梯级小土坝为标志,一般规划在茶行上方。

水沟的深宽度和水管的条数宜视需水量和排水量而定。

规划要纵横有序,大小相通。

 

    6、茶园开垦 有机茶园的开垦要求分步进行:

第一步先将园内地面的杂树、竹子、荆棘、乱石、土堆等清理,但是在清园中应改变常规茶园清园时将全树木一扫光的做法。

宜保留一些大树、名贵树和有观赏价值、经济收益大的树种,有利于茶园生态建设。

第二步开垦种植沟,开垦前首先将表土层表土、杂草、腐叶等肥力较高的表土层约5~10厘米开挖作基肥堆放在不影响开垦种植沟又利于填回沟底的一侧堆放,在清挖表土肥泥时注意将暗石、树头、竹兜、茅根、恶草等清挖干净并堆放出园外。

因茶树一经种植,中途不易改变,为使茶行整齐美观和方便采摘管理作业,开挖种植沟前宜先用石灰粉划线,然后按规格、顺序开挖,以便提高劳动效率。

开垦时一人一个作业区,从第一行至第二行,每开挖好一条茶沟则回沟一行,可以较好地解决泥土堆放难的问题。

种植沟之间距离为120~200厘米,目前大多采用150厘米的规格,[FS:

PAGE]种植沟深度60~70厘米,种植宽度单行植为50~60厘米,双行植为70~80厘米,多行植宽度相应增大,目前大多数采用双行植。

第三步填土回沟,开垦种植沟时最底层约5~10厘米的松土留沟底作为第一层,第二层填入表土层肥泥5~10厘米,第三层填入经无公害化处理的无污染基肥,包括厩肥、饼肥、绿肥、草渣、堆肥、沤肥、泥肥、鱼肥、沼气液肥、人畜禽粪尿、作物秸秆等有机肥和矿物钾肥、矿物磷肥、钙镁磷肥、焦泥炭土、生物菌肥等无机矿物肥料、复合微生物肥料等基肥20~25厘米;第四层填入普通泥土5~10厘米,余下10~15厘米暂不填土,待种植苗木时再填满,整理平整。

 

    7、茶树种植 茶树为多年生作物,一经种植几十年内一般不会改变。

因此,一是要选择好良种;二是要种植符合出圃标准的苗木;三是要高标准、科学种植。

良种是实现高质高产高效低耗的基础,必须按市场的需求、创新、创名牌的需要和远景规划、发展的眼光、地域的优势等科学选择和搭配好茶树良种。

同时还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加工的茶类品种选择适应性广、抗病抗虫抗寒能力强、农艺性佳、适制2~3个茶类品种或一个特优茶类品种的高香、多毫、味佳、适应机械化采摘、管理、加工的无性系、非转基因的茶树良种为有机茶种植品种。

种植的苗木要符合国家GB11767~1989《茶树种子和苗木》标准的一、二类标准苗木要求,并经过严格检疫。

 

    种植规格:

株距,单行植大叶种40~50厘米,中小叶种30~40厘米;小叶种22~33厘米;小行距,双行植33~43厘米,多行植23~28厘米。

每穴(丛)定值株数:

大叶种1~2株,中小叶种2~3株。

种植适期以秋植(霜降前后)和春植(雨水前后)为宜。

种植前起苗要尽量带土移栽,减少损伤根系。

种植时先按行株距划线或拉绳确定种植穴位,穴位深宽20~25厘米,施足豆饼、菜子饼类粒状肥拌火炼烧土为基肥,每亩150~200公斤,然后种植。

种植时注意根系伸展,不接触基肥,茶苗要垂直,株行距要准确,整齐美观,填土至原育苗泥土处,填土后要压实,压实后于茶株四周覆盖一层草,淋足定根水。

 

    在茶苗种植的同时种植茶园遮阴树、防风林带、隔离林带、路沟两旁植树和山上的造林、房前屋后的美化等。

 

    8、植后管理 茶苗种植后宜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在茶苗成活前每2~7天淋水一次,确保茶苗成活。

 

茶行间全园铺草或种植绿肥、豆科作物等,减少杂草滋生和防止水土流失。

茶园梯坎宜适时种植护坡绿肥。

 

    适时浅耕除草,勤除杂草,减少杂草与茶树争夺肥。

 

    适时追肥,勤施薄施,少量多次,肥料为沤制熟化的无公害有机肥,如豆饼、人畜禽粪尿、沼气液肥等。

有机茶园土壤的管理方法

有机茶园的土壤管理本文由和茶网原创,转摘请注明出处。

  生产有机茶不仅要选择自然肥力高的土壤,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依靠加强土壤管理来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保证茶树生长营养的需要。

土壤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土壤覆盖、水土保持、耕作除草、疏松与培肥土层等等。

本文由和茶网原创,转摘请注明出处。

  1.茶园行间铺草覆盖茶园行间铺草是有机茶生产中一项最重要的土壤管理措施。

茶园行间铺草可以减缓地表径流速度,促使雨水向土层深处渗透,防止地表水土流失,增加土层蓄水量,抑制杂草生长,有利土壤生物繁殖,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此外,它还可以稳定土壤的热变化,夏天可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冬天可保暖防止冻害。

在有条件的地方,可每亩铺草量不少于1000kg,原料可利用山草、稻草、麦秆等,也可在茶园中或茶园旁的空地上种植。

幼龄茶园提倡间种绿肥;生产茶园实行行间用秸秆、草料、厩肥等有机物覆盖或埋入土中,以增强土地有机质和生物活性。

茶园行间铺草对减少水土冲刷、增加土壤有效养分、改良土壤,提高茶叶品质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表8-13、表8-14)。

严禁使用化学的除草剂、土壤改良剂。

本文由和茶网原创,转摘请注明出处。

.精耕细作,勤除杂草生产有机茶的茶园大多水热条件好,四周生态条件也好,杂草极易滋长。

杂草不仅能与茶树争光、争肥、争水,又是病虫栖息的场所和传播的媒介,一有疏忽就会造成草荒,必须及时去除。

由于不能用除草剂喷杀,只能采用勤浅耕勤削草,以人工方法除灭,这对于一些没有条件铺草的茶园尤为重要。

一般,春茶开采前要进行一次浅耕削草(约10cm左右),清除越冬杂草。

春茶结束后浅耕削草,可疏松被采茶踏实的表土,同时可推迟夏草生长。

6月份,在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正是梅雨季节,杂草生长快,一般在梅雨结束,要进行一次浅耕除草。

8~9月份是秋草生长、开花结籽时期,这时除草对防止第二年杂草生长有重要意义,要抓紧进行。

因此,没有铺草条件的有机茶生产茶园,尤其是行间空间大的茶园,一年4次浅耕除草是不可少的。

除草要选择晴朗的天气进行,把杂草晒干,使它失去再生能力,同时也可起到杀虫消毒作用。

经过暴晒后的杂草翻埋作肥料,以提高土壤肥力。

秋冬季节,要结合施基肥进行一次行间深耕(20~30cm),把覆盖草料深埋土壤,深耕时要做到行中深,根际浅的方法,以便做到不伤根或少伤根。

如果种植时深耕施肥的基础工作较好,成园后行间土壤根系密度大,茶行宽郁闭度高,行间杂草少,土壤较疏松的茶园,可以采取免耕的方法。

所谓免耕,也不是绝对不耕。

即在茶树生长的一定周期内进行耕作。

一般做法是每年把大量的有机肥和枯枝落叶生草等铺在行间,防止土壤裸露,使土壤上的有机层保持松软富有弹性,防止采茶人员对土壤的直接踩踏镇压。

每当茶树进行重修剪时进行一次深耕,把土表的有机层翻人土中,这样周期性地进行。

  3.茶园蚯蚓饲养蚯蚓能吞食茶园枯枝烂叶和未腐解的有机肥料变成粪便,促进土壤有机物的腐化分解,加速有效养分的释放,提高土壤肥力。

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可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孔隙度,有利茶根的生长。

蚯蚓躯体还是含氮很高的动物性蛋白,在土壤中死亡腐烂,是很好的有机肥料。

茶园饲养蚯蚓优点很多,如能克服茶园土壤贫瘠、干燥等不利影响因素,实现生产应用性养殖,则对有机茶生产的土壤管理是十分有效的措施。

现在一些经验介绍的具体做法是分两个步骤进行蚯蚓养殖。

先在蚯蚓床中培养虫种,然后放养接种茶园。

  虫种培养是先在茶园地边挖几个长3~4m,宽1~1.5m,深30~40cm的坑,坑底铺上10cm左右较肥的壤土。

壤土上放少量经堆腐的枯枝烂叶、青草、谷壳、畜栏粪便及厨房垃圾等作为蚯蚓的食料,做成蚯蚓床。

在食料上再铺上约10~15crn的肥土,每天浇点水,使蚯蚓床保持50%~60%的含水量,约过半个月食料充分腐烂,然后到肥土地里挖取收集蚯蚓,挖开蚯蚓床的盖土,把收集到的蚯蚓接种到蚯蚓床内,约每平方米接种30~50条。

以后经常浇水,保持床内湿润,经过数月后,蚯蚓开始在床内大量生长、繁衍,可作茶园接种用。

  完成上一步骤后,可将蚯蚓放养茶园。

先在茶园行间开一条宽30~40cm,深30cm的放养沟,沟里铺放堆沤肥、草肥、栏肥、茶树枯枝落叶、稻草等物,加上少量表土拌和均匀。

然后挖出事先准备好的蚯蚓床中的蚯蚓、蚯蚓粪便及未吃光的剩余的枯枝落叶等杂物一起分撒到茶园放养沟中,盖上松土,浇水,让蚯蚓逐步自然生长、繁衍。

每年结合茶园施基肥,检查一次蚯蚓生长情况并加稻草、杂草、枯枝落叶等蚯蚓的食料,如发现蚯蚓生长不良,要继续接种,直到继续生长为止。

除了以上所提3项土壤管理工作外,要充分发挥茶树自身物质循环的优势,大力推广修剪枝叶回归茶园的措施。

因为修剪是茶树栽培的重要措施,修剪下来的枝叶有机质含量很高,养分含量丰富,是茶园很好的有机肥源。

每年修剪下来的枯枝落叶都要设法归还给土壤,可直接作肥料深翻入土,也可作茶园土壤覆盖物铺于土壤表面。

这是茶树依靠自身物质循环,使无机物变有机物,自力更生解决有机茶肥源的一种有效方法。

有条件的地方提倡茶园培土,适时耕作,增加土层厚度,熟化土壤,促进茶园土壤的持久生产能力。

(一)肥料的使用准则:

    1、禁止使用化学合成肥料。

禁止使用城市垃圾和污泥、医院的粪便垃圾和含有害物质(如毒气、病原微生物、重金属等)的工业垃圾。

    2、人畜禽粪尿等使用前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如高温发酵,以杀灭各种寄生虫卵和病原菌、杂草种子,去除有害有机酸和有害气体,使之达到无害化卫生标准。

严禁使用未腐熟的人粪尿。

    3、有机肥原则上就地生产就地使用,外来有机肥应确认符合要求后才能使用。

商品化有机肥、有机复混肥、叶面肥料、微生物肥料等在使用前必须明确已经得到有机认证机构的颁证或认可。

叶面肥料最后一次喷施必须在采摘前20天进行。

使用微生物肥料时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操作。

    4、所有有机或无机(矿质)肥料,应按照对环境和茶叶品质不造成不良后果的方法使用,同时应截断一切因施肥而携入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污染源。

    

(二)允许使用的肥料

    1、有机肥:

畜禽粪(经过无害化处理)、绿肥(利用栽培或野生的绿肥植物作肥料)、其他(如腐殖酸类肥、饼肥、沼气液肥和残渣等)。

    2、微生物肥料:

如根瘤菌肥料、固氮菌肥料、磷细菌肥料、硝酸盐细菌肥料、复合微生物肥料等。

    3、半有机肥料(有机复混肥):

加入适量的微量营养元素制成的有机肥料。

    4、无机(矿质)肥料:

如矿物钾肥、矿物磷肥(磷矿粉)、煅烧磷酸盐(钙镁磷肥、脱氧磷肥)、石灰、石膏。

    5、叶面肥料:

微量元素的叶面肥料(以Fe、Mn、Zn、B、Mo等微量元素及有益元素为主配制的肥料)和含有植物生长辅助物质的叶面肥料(用天然有机物提取液或接种有益菌类的发酵液,再配加一些腐殖酸、藻酸、氨基酸等配制的肥料)。

    6、其他肥料:

不含有毒物质的食品、纺织工业的有机副产品,以骨粉、骨酸废渣、氨基酸残渣、家禽家畜加工废料、糖厂废料制成的肥料。

    (三)建立有机肥源

茶场建立畜禽(如猪、羊、鸡、鸭)养殖场,养殖的种类与数量应从实际出发,并尽量按有机农业方式饲养,以此积蓄栏粪肥,为茶园提供有机肥源。

    (四)有机肥料无害化处理

在有机肥料中,有些人畜粪便常常带有各种病原菌、病毒、寄生虫卵及恶臭味等,有些杂草常常带有各种病虫害传染体及种子等,因此用于有机茶生产一般都要经处理,变有害为无害。

目前,有机肥料无害化处理方法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3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