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东部工业区规划说明.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8333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7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峰东部工业区规划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赤峰东部工业区规划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赤峰东部工业区规划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赤峰东部工业区规划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赤峰东部工业区规划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赤峰东部工业区规划说明.docx

《赤峰东部工业区规划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峰东部工业区规划说明.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赤峰东部工业区规划说明.docx

赤峰东部工业区规划说明

赤峰东部工业区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修编概述

 

一、本次规划的背景

本次规划的修编面临特定的背景:

既有国家整体发展思路的变革,也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出,更有赤峰市自身发展出现的新的因素。

总体看来,修编的背景分为三个层面,宏观政策层面、区域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层面。

(一)宏观政策背景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大确定我国21世纪的前20年发展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在经济增长方面,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基础上翻两番;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城镇化进程,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2、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

按照“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在经济指标增长的同时,更要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持续发展。

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家战略

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自治区推出蒙东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以及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为东部工业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

(二)区域发展因素

1、新全球经济背景下的地区发展

从国际层面的区域发展趋势来看,东北亚国际经济圈正在日益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

这一经济区域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无疑将为未来发展带来积极正面影响。

总体看来,东北亚经济圈内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有较为明晰的差异,经济结构梯次明显,资源条件也各具特点,经济上互补很强,相互间的合作空间很大,也因此决定了经济圈内不同城市在未来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显著分工发展趋势。

2、环渤海经济圈和辽中南经济圈作用下的工业区发展

环渤海经济圈和辽中南经济圈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中国欧亚大陆桥的东部起点之一。

狭义上环渤海经济圈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而辽中南经济圈也主要是涵盖辽中南城市群,两大经济圈分别从不同方位延伸到内蒙古东部等地区,必然会受到其发展带来的强烈辐射,从而处于较为有利的发展平台上。

3、京沈发展轴辐射作用下的发展

受京沈发展轴的辐射影响,工业区如果能够利用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将可能成为新的发展增长点。

从交通条件上讲,在建的赤朝、赤通高速公路南同京沈高速、北同内蒙古省际通道相连,和京沈发展轴的两极联系均非常便利,京沈发展轴之间的频繁物流、资本和信息联系也必然为赤峰市工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三)城市发展因素

1、城市经济和空间的快速发展

经济和空间的快速增长需要进行统一的规划部署,随着城市的加速发展,城市的主导产业正逐步转向机械、能源、化工、加工制造和绿色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逐渐成为赤峰市的经济支柱,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二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对人口规模以及配套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客观变化已经超出了原总体规划界定的范畴、内涵。

尤其能源、化工加工制造产业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原规划确定的用地布局已经不能满足要求。

2、赤峰市东部工业园区的发展需求

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2005年,赤峰市加速开发建设西城区,行政办公等重要的职能部门迁到西城区办公,城市的功能结构发生变化,需要对赤峰市老城区及东部工业区用地布局重新进行调整、统一规划。

经济发展产业先行,赤峰市的经济腾飞离不开东部工业园区的发展与建设。

东部工业园区的发展与建设也对赤峰城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需要在上一轮东部工业区规划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二、上一轮规划回顾及其评价

1、规划概况

中心城区的工业主要向旧城区组团东部工业区,松山工业区和红庙子工业区集中。

旧城组团东部工业区今后发展轻污染的二、三类工业为主;松山工业区以发展一类无污染工业为主。

另外,在红庙子组团规划有部分工业用地,以安排部分三类工业为主。

规划2020年城市工业用地1135.5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5.33%,人均工业用地16.70平方米。

2、实施情况及评价

2002年总体规划对近几年来东部工业区的城市建设发展起到了积极指导作用,指导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方向,重新规划和调整适合工业区的路网结构,并提出了景观风貌系统的组织,指导城市的建设。

由于这一轮的总体规划是2002年版的赤峰市总体规划中提出来的,缺乏对东部工业区空间发展的战略引导,对于产业发展战略和城市风貌缺乏深入的分析与准确的定位。

 

三、修编的必要性

1、赤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2006—2010)对东部工业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新的要求,需要重新对城市用地和空间的发展进行统一的部署。

2、赤峰市的社会经济和空间的发展迫切需要一个切实的发展战略来指导东部工业区用地的建设。

3、随着人们对城市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区域空间关系认识的深化,再次研究赤峰城区以及工业区的职能、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并在规划中予以体现显得尤为重要。

4、东部城区内城乡混杂,要改变这样的局面,需要进行统一的规划部署。

5、基础设施体系的进一步的完善需要对城区进行规划修编。

 

四、规划修编的总体思路

从赤峰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出发,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宏观战略,提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思路;从目前赤峰市城区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入手,关注城市空间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和社会进步的支撑;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提出城市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策略,构筑城市整体的城市生态空间结构;以公共交通为导向,适应城市机动化的发展趋势,构筑城市综合交通体系;随着城市扩大和多元化的进程,创造分区发展和城市整体发展共赢的局面;延续城市格局,保持城市特色,创造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适应地方资源特点和能源约束条件,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五、规划编制的工作重点

在规划修编的总体思路的指导下,结合东部工业区的具体特点和发展面临的问题,本次规划确定如下工作重点:

1、确定园区发展定位和目标

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分析东部工业区在赤峰市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地位,确定未来东部工业区的定位。

从资源环境、城市定位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三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提出城市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

2、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工业园区基于赤峰市老工业区、红山工业区、红庙子镇三个独立片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空间及功能布局存在着无序、重置等现象,规划重点在于节约利用土地及空间资源,调整优化空间布局结构。

3、完善工业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以园区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加强对外交通联系,重点整合工业园区内横向的交通联系。

4、构建新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格局

采取空间区划方法,科学划定各类发展和保护区域,保护以河湖、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自然空间,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宜人的居住环境。

5、确定园区有序的开发模式和引导措施

借鉴园区发展模式,立足赤峰发展的大背景,本着市场运作,政府引导的原则,制定工业园区的开发模式和引导措施,作为工业园区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

 

 

第二章基地概况

 

一、背景分析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蒙、冀、辽三省区的接壤处。

赤峰市地处北纬41度17分到45度24分,东经116度21分到120度59分之间,属于中纬度、中温带、半干旱地区。

地处内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过渡地带,北部为大兴安岭南段山地,西、南部为燕山山地与辽西山地的边缘,中、东部为西辽河平原。

“赤峰”是因城区的东北角有一座赭红色的山峰而得名。

赤峰市原为昭乌达盟,1983年10月撤盟设市,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区辖市。

总面积90021平方公里,是东北和华北的结合部,距北京和沈阳均为400余公里。

交通方便,铁路直达北京、呼和浩特、沈阳、大连、锦州,定期航班往返北京、呼和浩特,公路四通八达。

赤峰市历史悠久,是著名的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

全市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余处,主要有辽上京、中京、祖陵、庆陵、元应昌路等遗址,阴河——百岔河岩画,燕、秦、汉长城和金界壕。

文化源远流长,史学界称之为:

“中国北方文化之源”,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战略的实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到来,作为京津外围地区的赤峰市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赤峰市地处东北,华北的接合部,辽冀蒙三角区的交接带,毗邻京津唐和辽中南这两个经济发达地区,便于开展广泛的地域联合和经济技术交流。

赤峰号称北京的“北大门”,交通十分便利,铁路直通北京、呼和浩特、沈阳、锦州、大连等大城市。

并有定期航班往返于北京、呼和浩特。

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交通网络。

赤峰市东部的红山区是赤峰市人流、物流、资金流集散地,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和核心优势。

城区内驻有市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拥有众多中直、区直、市直大中型工贸企业及金融机构、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赤峰已被列入自治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点城市,将为城市带来良好的发展契机。

赤峰东部工业区位于赤峰市中心城区红山区东5公里处。

是2002年12月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自治区级产业开发区,是自治区政府重点扶持的20家重点开发区之一。

开发区重点发展医药、农畜产品深加工,精细化工和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支柱产业。

经多年建设已有一定规模,园区内主要以工业布局为主,分设生物制药区,电子信息产业区、精细化工区、新型材料区和工艺美术区,同时附设生活区、服务区、绿化区、会展中心等,是一个多功能、综合型、现代化的绿色园区,园区前期1300多亩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成。

今年,市委、市政府已将实施“工业强市”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在2005年赤峰市四届委员会第82次常委会会议纪要中指出:

“要像抓新城区建设一样来抓东部工业区的建设和发展。

要把园区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做好,确立发展重点和方向,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快项目建设步伐,树立支持东部工业区建设的意识,共同推动东部工业区及开发区加快发展”。

在保留原红山高科技产业园的基础上将西侧的旧城区老工业组团组团纳入进来,再向东扩展至红庙子东,形成一个约53.5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以医药、机械、冶金、食品、有色金属、能源等为主导产业。

使赤峰市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重要的工业和农牧业基地。

这对于赤峰市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调整,扩大有效需求和社会就业,推动赤峰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具有全局性的战备意义。

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纲要,为科学有效地提高城市竞争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构建良好的城市形态,充分发挥赤峰中心城区辐射力、吸引力、综合服务能力,培育增强集聚和扩散功能,使之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2005年12月,受赤峰东部工业区管委会委托,沈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接《赤峰东部工业区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现状基地概况

1.区位条件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地处燕山北麓、大兴安岭南段与内蒙古高平原、辽河平原的截接复合部位。

东与本自治区通辽市毗邻,东南与辽宁省的朝阳市接壤,南、西与河北省承德地区交界,北西与本自治区的锡林郭勒盟相连,总面积90021平方公里,辖3区7旗2县,至2005年总人口441.5万人。

东部工业区位于赤峰市红山区东部,是赤峰市城区重要的组成部分。

规划范围西至清河路,北至英金河、红山保护区,南至南山风景区,东至郎家营子村现状道路,规划用地总面积约为43.2平方公里。

2.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1)气候条件

赤峰市红山区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主要气候特征是;冬季长,寒冷,降雪量偏少;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降雨量集中,秋季短促,气温下降快,霜冻来临早。

气温:

年平均温度6.9℃。

7月气温最高平均23.8℃,1月气温最低,平均-11.9℃。

极端最高气温42.5C(1955年7月23日),极端最低气温-31.4℃(1961年1月21日)。

生长期: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901.3小时,无霜期140天。

降水量:

年平均降水量为359.4毫米。

降水量较同纬度邻区偏低。

极端降水最多是564毫米(1954年),最少是205.9毫米(1951年),年振幅为358.1毫米。

2002年,红山地区平均气温为7.5℃。

最高气温35.2℃,最低气温为-22.1℃。

年降水量420毫米,日照2676.5小时,大风13日,冰雹1日、降雪19日。

最大冻土深度132厘米。

终霜期5月2日,初霜期9月28日。

2)地质地貌

赤峰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西辽河上游,大兴安岭西南段山脉与内蒙古高原、西辽河平原、燕山北麓山地截接复合部位。

  红山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南部腹地,地形属内蒙古高原边缘,大兴安岭余脉围绕而形成的赤峰盆地,平均海拔高度571米。

区境前临鄂博山(南山),绵延起伏东向20余公里,中部为挺拔秀丽的红山,背依逶迤东流的英金河。

地势自西向东倾斜,自南向北倾斜,呈半平半坡状。

地貌分为低山丘陵、冲积平原、沙丘沙地三种类型。

最著名的红山,又称乌兰哈达,蒙语意为红色的山峰,位于英金河东岸,市区东北部,与街区相连.由凤凰峰等5个主山峰和4个次山峰构成,最高峰海拔746米。

南山,古称鄂博山、敖包山,位于市区南部,最高处海拔815.9米,为境内最高山峰,属七老田山脉之余脉。

东山,位于红庙子镇东南营子村东,最高峰海拔733.8米。

赤峰东部工业区地处山间河谷冲击平原上,红山脚下,工业区北部为红山保护区,南部为南山风景区,形成两山夹一谷的结构,工业区西部属于中低山地形,除大部分现状建成区地势较平坦外,因红山及南山的影响,地形复杂,工业区东部为风成沙丘地形,部分地区经多年耕种地形已相当平坦,红山北部英金河向东北方向绕红山奔流东去,工业区地势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由西向东倾斜,平均海拔高度540-560米,平原和地区相对高差约60米。

3)水资源

赤峰市主要水系有乌尔吉沐沦河水系、西拉木伦河水系、教来河水系、老哈河水系、内陆河水系,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32.67亿立方米(包括境外客外5.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21.23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0.05亿立方米。

赤峰市水资源现状开发利用总量为18.015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利用量达7.73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达10.2859亿立方米。

流经红山区的英金河及其支流阴河、锡伯河、昭苏河为区内水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年均径流量394万立方米。

地下水静储量为73738万吨,动储量5950万吨/年,可开采储量5398万吨,其中调解储量2218万吨,动储量734万吨,基流量2446万吨。

4)农牧业资源

赤峰市耕地面积1500万亩,种植品种除小麦、谷子、玉米等粮食作物外,还盛产杂豆、油葵、甜菜、烟叶、中药材等高价值经济作物。

全市有草原面积8000万亩,林地面积3259万亩,森林覆盖率25.6%。

内牛、细毛羊、肉羊、白绒山羊、瘦肉型猪、肉猪、蛋鸡等畜禽饲养在自治区举足轻重,每年牛羊肉总产量7万吨、羊毛6000吨、羊绒700吨。

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8年的26%提高到38.2%。

红武、康盛、东荣、奥特曼、蒙味特、西城市场等一批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红武农牧业产业园区进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行列。

主要农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蔬菜、花卉、苗木等优质、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绿色农产品的产量逐年增加。

5)野生植物资源

赤峰市地处欧亚草原区和东亚阔叶林区的接触过渡地带,并与华北、东北、大兴安岭和蒙古植物区交错分布。

赤峰南部地区多华北植物种类,东部多东北植物种类,北部多数为大兴安岭植物种类。

由于赤峰地理位置独特,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形成野生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

全市共有野生植物1863种,分属118科,545属。

其中:

草本1531种,乔木96种,灌木232种,藤木22种。

6)土地资源

红山区总面积169.63平方公里,可利用土地面积1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4732亩,宜林宜牧地145711亩,城乡建设及其它用地6万余亩。

7)矿产资源

赤峰市矿产资源丰富,找矿潜力巨大。

境内已发现矿产70余种,探明储量的有43种,矿产地1200余处,其中大中型矿产23个。

截止2002年底,已建设各类矿山企业783个,其中:

煤矿124个,产量969万吨;石油1个,产量12万吨;铁矿13个,年产矿石42万吨;铜矿13个,年产矿石21万吨;铅矿28个,年产矿石11万吨;锌矿18个,年产矿石67万吨;金矿76个,年产黄金10万余两;萤石矿24个,年产2万吨;沸石矿10个,年产1.5万吨;石灰岩矿44个,年产123万吨;膨润土矿24个,年产13万吨,实现矿业产值2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5%,矿业利税4亿元。

矿业已发展成赤峰市的经济支柱产业。

红山城区东部、北部约10平方公里沙丘地带储藏大量、丰富的矽砂。

质地上乘,为铸造翻砂模型原材料,亦可用于冶炼有色玻璃等工业生产。

红山区桥北镇部分地区,储藏大量花岗岩石,质地坚硬细密,具有抗腐蚀,抗风化等特点,为优质建筑材料。

8)旅游历史资源

赤峰市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现已发现古人类文化遗址6,800多处。

有史文明以后,赤峰成为我国北方各少数民族活动的中心,是草原青铜文化和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

“八五”时期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敖汉“兴隆洼聚落遗址”,确立了中华民族8,000年的文明史,被史学界定名为“华夏第一村”。

在翁牛特旗出土的红山文化标志性器物---玉龙,被史学界定为“中华第一龙”。

赤峰资源较为丰富,贵重金属、有色金属储量均居内蒙古自治区前列。

草原、沙漠、冰臼、石林、温泉等自然资源和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等人文资源富集,发展旅游业条件得天独厚。

赤峰地处东北与华北经济区的结合部,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位置独特,交通便利,很容易接受北京、天津、沈阳等几个中心城市的辐射。

赤峰市蒙古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民族服饰、特色鲜明的婚礼习俗,草原那达慕、祭山、祭火、祭敖包等社会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巴林石、仿辽瓷器、地方土特产品、绿色饮品等旅游商品、纪念品,极富赤峰地方特点和民族特点。

已开发的克时克腾旗热水—黄岗梁旅游渡区、达里湖度假村、宁城热水—黑里河旅游区、翁旗其甘、布日敦、勃隆克沙漠综合旅游区、喀喇沁亲王府、马鞍山、敖汉响水及有江南水乡风光的小河沿旅游点都已初具规模,辽文化、红山文化考古旅游线日趋完善。

3.工业经济发展

红山区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0000万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1000万元、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9000万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27.5%。

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1.5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53.68%。

其中总资产贡献率9.65%,资本保值增值率88.6%,资产负债率74.62%,流动资金周转率2.08次,成本费用利润率4.08%,劳动生产率105982元人,工业产品销售率118.84%。

赤峰红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已晋升为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一期、二期233.33公顷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工,总投资6796万元,入驻企业16家,合同引资7.5亿元,其中先期入驻10家企业已完成建设投资2.2亿元,力王公司、中林中天、奇能燃气、宪俊塑钢等4家企业已相继投产。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6510万元,比上年增长41.1%。

全区三级以上资质建筑企业14家,完成施工产值3.4亿元。

4.用地现状

赤峰东部工业区现状工业经济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目前拥有各类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十余家。

初步形成了以生化医药、钢铁制造等主导产业为龙头的赤峰东部产业带。

根据现状地区的用的特点,把规划范围分成西部(老工业组团)、中部(红山高科技产业园及以南地区)、东部(红庙子镇及至郎家营子村)三部分。

西部:

①居住用地:

原红山区工业组团内部现有一定量的居住用地,由少部分近年新建的住宅(如草原兴发南侧和清河路东111国道北地块等)和以前为工业配套的二类居住用地,内部还有大面积四类居住用地(棚户区)组成。

②公共服务设施:

用地内只有少量的公共配套设施,其中有北部的二○二医院、清河路以东的千喜建材市场等。

在111国道两侧还分布有一些办公用地和生活服务设施。

与该地区长远发展不协调。

③工业用地:

用地内分布着大量的企业,包括赤峰热电厂、电石厂、水泥厂、保润化石、电线电缆厂、兴发肉联、华源毛业、螺纹钢厂、热电厂等多家企业。

其中赤峰热电厂、兴发肉联、螺纹钢厂、华源毛业、矿山机械修造厂规模较大。

其余的企业且分布比较零散,没有形成规模。

近年来企业多经营不善,面貌较差。

④仓储用地:

用地内的仓储用地主要结合赤峰东站设置,赤峰东站是赤峰重要的货运站场,有多处露天堆场及室内的的仓库,形成一定规模。

⑤对外交通用地:

由于京通铁路经过规划区域,在西部地区有赤峰东站形成的铁路用地。

⑥特殊用地:

用地内还有部分军事用地。

⑦其它用地:

西部地区有少部分未利用地农田,分布有一些河流(罕河)及水面。

2)中部:

红山高科技产业园及以南地区除了已建成的红山高科技产业园之外,还有一部分的村屯及林地和耕地。

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是由英才学校及周边一些少数配套服务设施。

中部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北部的红山工业新区内。

红山高科技产业园主要企业有大吉生化有限公司、万泽制药有限公司、天奇制药有限公司、嘉利科技有限公司、维信羊剪绒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业面貌新,经营效益良好且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

在现状用地内零星分布仓储用地,多为企业自己内部的仓库。

3)东部:

东部地区的居住用地主要是一些零散分布的村庄,例如新安屯、郭家营子、聂胡地、沟子沿村、小四道井子、红庙子村等其余的主要为大面积的耕地和林地、其中还有一条现状沟渠。

5.道路交通

规划区域内对外交通干道为东西向的111国道、205省道和京通铁路。

红山区工业组团建成区内现有道路有东城大街、东园街、卫星路、清河路等,道路质量不好,路面狭窄交通不便。

除旧城区与红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外地区,道路情况较差,主要为村道、土道。

现状道路占地面积104.0公顷,占总用地的2.4%。

6.现有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对现状企业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是进行赤峰东部工业区规划,尤其是老区改造规划的科学依据。

东部工业区现有企业65家,本次规划将通过企业的单位固定资产量、单位面积利润率、固定资产产出率、劳动密集度等几项指标来综合分析企业的经济实力、企业运转、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情况。

1)单位面积固定资产量分析

单位面积固定资产即每公顷用地面积所拥有的固定资产量。

单位面积固定资产=企业固定资产(万元)/企业占地面积(公顷)

该项指标表明了企业的资金拥有量及企业的资金投入情况,反映了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经济规模,目前东部工业区范围内单位面积固定资产1000万元/公顷以上企业5家,企业数量占所有企业的8%。

500万元/公顷-1000万元/公顷企业14家,企业数量占所有企业的22%。

100万元/公顷-500万元/公顷企业24家,企业数量占所有企业的37%。

100万元/公顷以下企业22家,企业数量占所有企业的34%。

2)单位面积利润率分析

单位面积利润率即每公顷用地面积所拥有的利润量。

单位面积利润率=利润(万元)/企业占地面积(公顷)

该项指标表明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资金回收能力,目前东部工业区范围内单位面积利润率100万元/公顷以上企业6家,企业数量占所有企业的9%。

50万/公顷-100万元/公顷企业6家,企业数量占所有企业的9%。

10万/公顷-50万元/公顷企业37家,企业数量占所有企业的57%。

10万元/公顷以下企业16家,企业数量占所有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