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宗教改革语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8001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宗教改革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宗教改革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宗教改革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宗教改革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宗教改革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宗教改革语文.docx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宗教改革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宗教改革语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宗教改革语文.docx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宗教改革语文

宗教改革

1.开始于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的意义在于(  )

A.涌现出大量新教教派

B.确立了无神论思想体系

C.确立了信仰自由原则

D.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2.有学者指出,“宗教改革克服了罗马天主教在灵魂与肉体、天国与人间、理想与现实之间造成的二元对立以及由这种对立而导致的信仰虚假和道德堕落,把基督教的宗教理想与平凡的现实生活和谐地统一起来”。

其意在说明宗教改革(  )

A.破除了罗马教皇的权威

B.缓和了各国内部的矛盾

C.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到来

D.建立了平民自己的宗教

3.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这一主张(  )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4.据资料统计:

17世纪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家,新教徒占70%,他们认为通过认识自然,人们能够认识上帝,发展科技是对人类有益的工作,能够荣耀上帝、有益于人类。

这表明(  )

A.信仰宗教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B.新教一度成为科研活动的精神动力

C.新教是科学家们的思想源泉

D.新教思想与现代科学精神完全一致

5.对下图反映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揭示教皇的荒淫无度

B.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C.应出自天主教会之手

D.揭露人性的虚伪贪婪

6.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中提到“十分之九的多数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德国人高喊‘罗马教廷该死!

’”这段材料不能反映()

A.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已经不能维持下去

B.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德意志各阶层与罗马天主教会的矛盾尖锐

D.路德的宗教改革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愿望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解释为对教会某些弊病做出的反应……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

”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

A.宗教改革是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来进行的

B.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性质

C.宗教改革因教会出售赎罪券而引发

D.宗教改革没有对天主教进行彻底的改革

8.德国宗教改革的最大作用是()

A.摆脱了罗马教廷宗教束缚

B.德国教徒能够阅读到德文圣经

C.完成了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D.建立服务资产阶级的廉俭教会

9.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

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

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

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10.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而把宗教改革称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

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改革(  )

A.创立了许多新的宗教派别

B.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C.提出了许多新的宗教观点

D.使社会各阶层破除了宗教迷信

11.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欧洲三大新教是指(  )

①天主教 ②路德教 ③加尔文教 ④

英国国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

“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

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

”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

A.挑战教会权威

B.否定信仰上帝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13.赫·乔·威尔斯认为:

“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D.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14.刘祚昌教授认为:

“宗教改革猛烈地冲击了天主教会,促成了教会的分裂,有力地削弱了封建统治,从而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活动,为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下列不能印证材料主旨的是(  )

A.宗教改革形成了资产阶级的宗教理论

B.宗教改革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时代开始

C.宗教改革运动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

D.宗教改革形成了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精神武器

15.有一位英国著名哲学家曾经明确指出:

“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

”下列言论能够佐证这位哲学家观点的是()

A.赎罪券“增加的仅仅是贪婪之心”

B.“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牧师”

C.“上帝的恩典不是赐给所有的人”

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权力”

16.马克思说:

“的确,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

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

”对材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说明了路德使人摆脱了教会束缚

B.肯定了虔诚信仰灵魂便获救的主张

C.批判了路德背离人文主义精神

D.指出了路德思想的双重作用

17.马丁·路德说:

“神的话,全部神的话,只有神的话,乃是一切的准则……教皇和一切的教法会议,都可能错误。

”这种思想的社会意义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

18.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

“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

”下列对宗教改革的相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树立信仰本身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

C.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惯例,人人可以同上帝直接对话

D.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

19.“1525年7月23日,这位不受法律保护的僧侣娶了逃亡的修女。

……路德结婚的消息……在罗马,人们怒不可遏。

”这说明马丁·路德()

A.开始向现实世俗生活转变

B.努力实践其“因信称义”的主张

C.其行为严重背离了新教伦理

D.坚持国家权力与罗马教会平等

20.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

“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这里的第一个“权威”最可能指的是()

A.上帝

B.罗马教皇

C.君主

D.马丁·路德

21.加尔文认为:

“得不得救在乎神的拣选,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这一主张(  )

A.强调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B.否定了个人努力的必要性

C.批判了因信称义学说

D.否定了对教皇的盲从

22.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而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在正要发现血液循环的时候,虽然逃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监狱,却最终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这说明(  )

A.宗教改革发展了人文主义

B.教会对人文主义爱恨交加

C.宗教改革具有反理性特点

D.新教反对宗教信仰的自由

23.“因信称义”的含义是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就可以获得拯救。

在宗教改革中首先倡导该思想的是(  )

A.天主教会

B.路德教派

C.加尔文派

D.英国国教

24.马丁·路德说:

“经商、来往、吃喝、睡觉和其他一切于身体有益的事,都是善功。

”对他的言论理解有误的是(  )

A.反对宗教的束缚

B.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C.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

D.挑战了教皇权威

25.“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

”这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是()

A.极力反对教会神学

B.信仰即可得救

C.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D.主张因行称义

26.马丁·路德说:

“男人必须要娶一个女人,女人必须要嫁一个男人,这是自然的事……将婚姻作为圣事不仅毫无《圣经》上的依据,而且正是这种赞扬婚姻的教义把婚姻变成一场闹剧。

”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倡导男女平等

B.否定宗教信仰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

27.马丁·路德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其实质意义在于(  )

A.确立了“依靠信仰才能得救”的新教义

B.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

C.为德国和西欧宗教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28.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掀起者,他的宗教观点具有极高的价值。

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其宗教观点反映了欧洲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变化

B.其宗教观点用宗教语言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主张

C.其宗教观点是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的

新主张

D.其宗教观点从根本上触犯了德国封建集团的利益

29.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

“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

”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  )

A.赎罪券和《圣经》

B.天主教神学和路德新教思想

C.封建统治和人文主义

D.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

30.天主教认为教会的神职人员掌管“天堂之门”的钥匙,只有通过他们,信徒才能赦罪。

对此,马丁·路德疾呼(  )

A.废除神学信仰

B.加强宗教仪式

C.信仰即可得救

D.教士应拥有世俗权力

31.马丁·路德主张“君权神授”(君权直接来自于上帝),提出“国家的存在是神的旨意和命令,而君主的权力则是神的意志的体现”。

这体现了马丁·路德(  )

A.否定教皇的权威

B.思想出现了倒退

C.主张教会高于国家

D.与其因信称义的思想相矛盾

32.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

“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33.德国电视台曾举办“最杰出的德国人”的评选活动,宗教改革先驱马丁·路德名列第二。

下列给出的理由,不正确的是(  )

A.他于1517年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B.他主张购买赎罪券的人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C.他主张灵魂得救在于心中的信仰

D.他主张人不要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34.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说:

“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由此可知马丁·路德(  )

A.主张人是自由和独立的

B.反对宗教信仰

C.认为教皇无权阅读《圣经》

D.支持废除基督教

35.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指出人要想灵魂得救必须依靠自己的虔诚信仰。

其主张否定了(  )

A.宗教神学的价值

B.世俗君主的作用

C.罗马教皇的权威

D.宗教仪式的意义

36.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说:

“一个传教士在基督教世界中只是一个职位的充任者而已。

当他担任某种职位时,他享有较高的地位;当他被免职之后,他仍是一个农民或一个市民,与其余的人并无分别。

”他想强调的是(  )

A.农民或者是市民都有可能成为僧侣

B.传教士可能随时被免职

C.人在上帝面前享有平等权利和地位

D.世俗权力一定高于教权

37.马丁·路德曾经说过:

“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

”马丁·路德在此所说的“第三者”指的是(  )

A.教皇教士

B.资产阶级

C.广大民众

D.封建领主

38.下表是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时(1334~1342年)制定的一个公开的赎罪价目表,对不同的罪行,规定了不同的价格。

对此,后来马丁·路德的回答是(  )

A.因行称义

B.先定论

C.信仰得救

D.教随国定

39.马丁·路德号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不向罗马输送钱财,由德意志人自己委任教士,世俗的事情不应由罗马判决,而由世俗当局处理,这反映了他()

A.主张建立民族教会

B.宣传“因信称义”

C.主张建立廉俭教会

D.宣扬“先定论”

40.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说:

“一个皮匠、铁匠、农民,各有各的工作和职务,但都是被授予圣职的神甫和主教。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就是神甫和主教

B.神甫和主教要从各种职业的人中选举产生

C.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要信奉上帝

D.从事各种职业的人是在上帝面前权利平等的教士

41.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人们都喜欢拿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作比较。

有的西方学者更直接称王阳明为“中国的路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当时(1517年)还是维登堡大学的牧师的路德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教学门口。

他的大多数主张并不具有革命性,但他的确表明,“上帝之语”并不在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这就大大地削弱了教会的权威。

……1520年末,路德和教会彻底决裂……将教皇的驱逐训令烧毁;次年,他被召唤出席在沃尔姆斯召开的皇家议会。

路德拒绝改变其主张,他说:

“除非你们能用《圣经》或令人信服的理由说服我。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路德的哪些观点“削弱了教会的权威”?

由此引发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社会思潮带来了什么影响?

4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3)唯有他一人具有罢免与复任主教之权。

……

(8)唯有他一人享有使用帝王仪仗之权。

(12)他有[上帝]所赋予废黜帝王之权。

(18)他所批准的判决,除他自己以外,不得由任何人撤销。

(19)教皇本人不受任何人审判。

(22)罗马教会从未犯过错误,也将永远不犯错误,《圣经》可为证明。

——《教皇敕令》(1075年)

材料二 我尽可能厉行清规戒律。

我习惯于蜗居在乡下,清算着我的罪孽;我一遍又一遍地忏悔;我一丝不苟地照规矩苦行,而且我的意识保持着自省……我尝试着用人类的药方——人的传统治愈良心的疑虑和困惑,越使用这些药方,我的良心里滋生的不安和忧虑就越多。

——马丁·路德

材料三 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导致了基督教世界中信仰体系的大分化和大组合。

虽然各地、各个宗教派别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是世界性的宗教帝国让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组织;有形的宗教仪式崇拜,让位于无形的精神信仰崇拜。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 自此以后,上帝又从壁垒森严的神龛之中回到人们的心灵,复又成为欧洲信心与进步的内在动力,从而将欧洲文明带上了一条近代化之路。

——《文明启示寻: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的原因。

(2)为解决心中的疑虑,马丁·路德提出了什么主张?

(3)根据材料三,分析宗教改革后欧洲宗教世界呈现出的新特点。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四的理解。

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

天主教会宣称,人若要得救,必须以教会为中介……诸侯们几乎都从路德的理论中读出了政府权力和威信的扩张。

一个在德意志的一个小角落里进行的宗教研究,竟然和许多群体的利益及热望联系在一起。

——[美]约翰·巴克勒《西方社会史》

材料二马丁·路德提出在信仰上“惟独《圣经》”,破除教皇、修士等阶层的特权;他提出“惟独信心”,告诉人们个人灵魂的救赎不靠教会的活动来实现;他的诸多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圣经》的德译本,这无疑使任何识字的德国人都有可能亲自学习《圣经》,这项工作在宗教改革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德国语言史和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新教徒对教育和白话的重视也助长了地方语言的广泛运用。

以语言为根本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现代民族主义国家也应运而生。

(1)依据材料一,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归纳罗马教廷与德国社会的矛盾。

(2)依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基本主张。

(3)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产生的历史影响。

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路德的宗教改革学说不同于中世纪天主教神学的关键在于,路德认为灵魂获救完全是信徒个人的事,而中世纪的理论则认为灵魂获救需借助中介人或代祷者。

——李平晔《人的发现》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学者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称为“人的发现”的原因。

答案解析

1.C

【解析】宗教改革中出现的新教教派如路德教、加尔文教派、英国国教等,数量称不上“大量”,这也不是最重要的意义,不是最佳选项,故A项错误;新教依然承认有神论,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反对天主教会的独尊,信徒可以自由选择教派,确立了信仰自由的原则,故C项正确;马丁·路德主张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意义,故D项错误。

2.A

【解析】“宗教改革克服了罗马天主教……造成的……对立”表明了罗马教会实行的统治带来了现实中的弊端,而宗教改革实现了罗马教会没能实现的宗教理想,该学者通过这种表述实际上传达一个意思——罗马教会的作用不是像它宣传和营造的那样,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世俗国家内部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和谐是指宗教理想与教众生活之间的联系,不是指和谐社会,故C项错误;材料的侧重点在于宗教改革克服了罗马教会的弊病,真正实现了宗教理想与信徒的联系,没有提到建立平民宗教的问题,故D项错误。

3.B

【解析】宗教改革并不反对信仰上帝,依然坚持宗教迷信,故A项错误;西欧宗教改革是为了将人们从天主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故B项正确;“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与历史事实不符合,故C项错误;“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与材料内容无关,故D项错误。

4.B

【解析】材料涉及的是“新教”而不是“宗教”,事实上,欧洲的中世纪是天主教会的大一统神权统治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利用神学思想压制发展,造成“黑暗的中世纪”,故A项错误;材料的中心是强调新教徒重视科技认识自然与宗教的关系,故B项正确;科学家研究的对象是自然,自然是他们的思想源泉,而不是新教,故C项错误;新教归根到底是宗教,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而科学是强调客观反映外在世界的,故D项错误。

5.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各派观点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只有上帝才能将这场斗争平息”应该属于天主教派的主张;而路德和加尔文主张打破天主教权威,宣扬信仰的就靠自己,而非神和教皇。

6.D

【解析】从“十分之九的多数德国人高喊‘路德’”来看,路德的宗教改革没有满足社会各阶层的愿望。

7.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论述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只是“对教会某些弊病做出的反应……”“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说明宗教改革这一词没有揭示出其实质。

宗教改革实质是资产阶级宗教文化运动。

8.A

【解析】宗教改革作为欧洲近代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最大的历史作用应该是思想解放,即使人们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束缚中摆脱出来。

9.D

【解析】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同时还出现一些新教派,他们纷纷简化宗教仪式,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10.B

【解析】 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被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是指两者推动了欧洲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由此可以得出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改革也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

宗教改革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故B项正确。

A、C两项虽然与宗教改革有关,但不是其主要意义,排除;“使社会各阶层破除了宗教迷信”与史实不符,宗教改革并没有否定宗教信仰,D项错误。

11.B

【解析】天主教是旧的宗教势力的代表,排除①。

12.A

【解析】本题考查了15~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

从材料可以看出,宗教改革以前,教会在教徒与上帝之间起了媒介作用。

而宗教改革后,人人都可以与上帝建立直接联系,这在根本上否定了教会的权威,故A项符合题意。

13.C

【解析】抓住关键句“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说明宗教改革反对的是拥有大量财富的世俗封建君主的政治斗争,故C项正确,A项错误;宗教改革不是反对封建君主的民主革命,而是反对封建教会的政治斗争,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不是民族革命,故D项错误。

14.B

【解析】宗教改革兴起的背景之一就是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宗教改革的实行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是导致资本主义时代开始。

故B项理解错误。

宗教改革中出现的“因信称义”“先定论”等理论,体现了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精神武器,由此可见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

15.B

【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

材料信息反映的观点是因信称义,即只要内心信仰即可得到上帝的拯救。

故B项符合题意。

16.D

【解析】路德宗教改革使西欧人从长期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但并没有否定神权统治。

马克思“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也说明了这点。

17.B

【解析】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的宗教主张,即每个人只要真诚地信仰上帝即可得救,从而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作用。

路德仍是虔诚的基督徒,A、C错;路德的思想只是从理论上论证了基督徒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并没有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D错。

故只有B正确。

18.D

【解析】材料中的第一个“权威”是指教会和教皇的权威,第二个“权威”是指信仰上帝的权威。

马丁·路德仍然坚持宗教信仰,故D表述错误。

19.A

【解析】马丁·路德娶了逃亡的修女,体现了他主张教士过世俗的生活。

C表述错误。

B、D与材料内容不符。

20.B

【解析】本题重在审题和弄清每一个称呼的含义,此题考查的是对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第一个“权威”应该指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经分析马丁·路德破除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他应指马丁·路德,而权威则是指罗马教皇。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与C无关,也不是对A的否定。

21.D

【解析】材料信息“得不得救在乎神的拣选,人的意志无法改变”,强调了神的作用,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故A项错误;加尔文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故B项错误;加尔文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发展了因信称义学说,故C项错误;加尔文的先定论否定了对教皇的盲从,故D项正确。

22.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路德和加尔文对科学的辱骂与破坏,没有体现人文主义,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反映天主教会的主张,是新教对科学的破坏,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而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在正要发现血液循环的时候,虽然逃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监狱,却最终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可知路德和加尔文对科学的辱骂与破坏,体现反理性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中反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