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管理的基本概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67620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业管理的基本概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创业管理的基本概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创业管理的基本概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创业管理的基本概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创业管理的基本概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业管理的基本概念.docx

《创业管理的基本概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业管理的基本概念.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业管理的基本概念.docx

创业管理的基本概念

创业管理的基本概念

「创新与创业精神」一书指出「创业精神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产品或新服务的机会被确认、被创造,最后被开发来产生新的财富创造的能力。

」(PeterDrucker,1985)也就是说,创业精神的本质乃在于创新,在于为消费者创造出新的满足、新的价值。

由彼得杜拉克的观点,我们可知「创新」是「创业精神」非常核心的一个部分。

因此在深入探讨「创业精神」之前,首先应该先了解「创新」的定义。

第一节创新

壹.创新的定义

「创新」的观念最早是由古典学派的经济学者熊彼得(Schumpeter)所提出,他认为创新是企业有效利用资源,以创新的生产方式来满足市场的需要,是经济成长的原动力。

我们可以简单定义,「创新」是一种可以使企业资产再增添新价值的活动。

当前企业普遍采行的待绩改善(ContinuousImprovement,CI),自广义的定义,也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创新」,亦即企业的创新活动在本质上就包含持续改善产品、制程、客户服务等。

创新的目的不外乎是想提升企业的获利能力以及增进员工的报酬。

但并非每一次的创新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如何掌握契机,适时的进行创新变革,将是企业界持续成长的不二法门。

一般观念认为,凡是能够提出新观念,新方法、或新产品,就可被称为「创新」。

但Betz(1993)指出,创造产品的新概念或新的程序方法只能被视为「发明」,因为「创新」是必须要将新产品、程序或服务带到市场上,并进而产生利益。

创新是发明新事物的过程,会对个人、团体、组织、产业或社会产生极大的价值,透过策略活动可以改善企业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也与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密切相关。

我们可说,21世纪企业最大的资源基础在于他们的创新能力。

许多研究显示,创新能力强的厂商,大都具有相同的组织特质。

Clark&Guy(1998)认为创新是指将知识转换为实用商品之「过程」,所强调的是在该过程中,人、事、物,以及相关部门的互动与信息之回馈,且创新是创造知识及扩散知识之最主要来源。

因此,创新也是国家或企业提升竞争力之重要手段。

PeterDrucker(1985)认为而一项创新的考验并不在于它的新奇性、它的科学内涵,或它的小聪明,在于推出市场后的成功程度,也就是能否为大众创造出新的价值。

在他的看法中,创新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而凡具有创新能力的人,都有机会成为一位成功的创业者。

综合以上之意见,我们可以将「创新」定义为「将新的概念透过新产品、新制程、以及新的服务方式实现到市场中,进而创造新的价值的一种过程」。

此一定义,特别强调创新之执行面(Implementation)与市场效益面(MarketEffect)。

知名管理学家MichaelPorter(1990)曾在其国家竞争优势(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一书中,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财富导向阶段。

一般学者认为台湾目前所处的产业发展阶段大致是介于投资导向与创新导向之间,所以近年来台湾产官学各界都有一个共识,认为「台湾的未来取决于我们能多快从投资驱动型经济,转型为创新驱动型经济;能多快从制造优势的产业能力,延伸到创新优势的产业能力」(李仁芳,1997)。

贰.创新的市场接受程度

一个「创新」的成败,不在于高深的技术或者聪明的设计,在于其被顾客接受的程度。

以下我们就「创新的接受程度」,进行探讨。

创新传布理论是Rogers于1962年所提出的,当人们获知一项新事物时,即使认知该向创新举有诸多的优点,但要去接受它,却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很多时候,认知与实际付诸行动之间存有很大的鸿沟,当人们试着要去接受一项创新时,往往需要一段很长的评估时间。

创新、认知、接受、以及扩散四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依据Rogers的理论,影响创新传布,主要有五个要素,分别是创新事物、扩散管道、时间、市场体系、接收者,兹简述如下:

1.创新事物:

它可以是新发明、新观念或新方法。

2.扩散管道:

新事物大都藉由交易程序、媒体传播、或人际互动所传散。

3.时间:

接受创新物的时间长短,通常需要经历五个阶段,即知晓、说服、决定、施行、以及确定。

4.市场体系:

是指新事物发生的所在环境,可能是一群人、一个团体、一个组织、或是整个社会。

5.接收者:

依接受创新的程度,分成别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跟进者、晚期跟进者、以及落后者等五类。

在创新传布的相关研究中,有两个显著的研究类别:

其一,创新的扩散研究;其二,创新的接受研究。

创新扩散研究主要是探讨一个市场体系中,创新是如何在其成员之间扩散,又为何有些创新事物的扩散速度会比较快,而怎样特质的创新事物会促进或阻碍其被接受的速度。

创新扩散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创新事物上,而其所关注的重点则是如何去发展与推广这个创新,以加速其被接受的速度。

另-方面,创新接受研究则是探讨个人、团体、或是组织的特质,并发掘其中强化或阻碍创新接受的因素。

所以这类研究是将焦点集中在,分析消费者接受创新事物的行为过程与影响决策因素。

创新接受除了是一种冒险的行动外,也和个人认知领域的宽广(cognitivecategorywidth)有关,个人的认知领域愈宽广,则其接受创新观念的机率愈高。

因此,我们可说创新接受度是一种个性上的概念(personalityconstruct),它可用来显示个体在其认知、态度、价值取向以及行为等方面产生变化的程度。

当个体在面对一项创新事物时,最直接的反应就表现在其接受与否的行为上,一般可能的反应包括:

1、立即接受这项创新。

2、起初怀疑进而受到外界的影响逐渐接受。

3、自始至终拒绝接受。

Rogers将创新接受的程度定义为「个体较其所在的团体内的其它人更早接受新观念或新事物的程度」,他依据个体接受创新事物时间的早晚。

,而将创新接收者区分为五类:

(1)创新者(innovators):

具有胆大、冒险的特性,热衷新的想法与观念,适应性高,善于建立各式的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这类型的人比较博学多阅,具有丰富的知识,以及运用复杂技术的能力。

(2)早期采用者(earlyadopters):

这类的人具有受到同侪尊重的特质,在团体中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大多数的人在决定接受一项创新之前,会以这一类型的人的意向而定。

此外,早期采用者也意识到唯有不断地领先接受创新,其在团体中的地位才能继续维持下去。

(3)早期多数(earlymajority):

具有小心谨慎的特质,喜欢与同侪间保持互动关系,但却不喜欢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对任何创新的态度抱持「不要做最早的实验品,也不要做最后的落伍者」的心理。

这类型的人多是等到早期采用者采纳后,并且证明此项创新确实具有效果后,才会决定接受它。

(4)晚期多数(latemajority):

其主要特质是对任何创新均抱持怀疑的态度,必须基于两项明显的因素影响才会做出接受创新的决定:

其一,团体内50%以上的人都已接受了某一项创新;其二,需要在同侪或是媒体的压力下,方才产生接受的动机。

(5)落后者(laggers):

这一类人的主要特质就是传统与保守,通常接受创新的速度非常缓慢,一切遵循旧有的模式行事,明显地疏离于团体内主流趋势,交往的对象也多限于和其个性相似的人,即使最后也逐渐接受某一项「创新」,也往往是在原有「传统」事物被淘汰之后的结果。

在Rubin(1983)的研究中发现,早期接受者在沟通的行为上也与晚期接受者有所不同。

早期接受者比较融入于社会系统中,比较喜欢置身于传播媒体的管道,而且人际沟通流畅,能透过广泛的网络与消费市场产生高度的连结,同时也比较能直接地和技术创新者直接沟通,以最快速的获得新技术的信息。

再者,早期与晚期接受者的某些人格特质也有所差异。

早期接受者比较容易产生较大的移情作用、较不武断、比较有能力去处理抽象的问题、同时也比较理性。

归纳过去的许多研究可以发现,早期接受者在社会地位、沟通行为和人格特征上,普遍具有以下的特质:

1、教育程度较高;2、社会地位较高;3、社会参与较多:

4、较具国际观;5、使用大众媒介较多;6、人际沟通较频繁;7、信息获取较活跃;8、较支持创新变革;9、不排斥冒险行为;10、较不同意宿命论。

由此看来,具有早期接受者性格的人比较适合从事创新与创业的行为,而成功的创业家基本上都是具有这样的特质。

第二节创业精神与创业家

壹.创业精神

Entrepreneurship有人翻译做「创业精神」,也有人翻译为「企业精神」,但他的本质仍着重于是一种创新活动的行为过程,而非指企业家的人格特质。

创业精神的主要意含为创新,也就是创业者透过创新的手段,将资源更有效的利用,为市场创造出新的价值。

虽然创业常常是以开创新公司的方式产生,但创业精神不一定只存在于新事业。

一些成熟的组织,只要创新活动仍然旺盛,该组织依然具备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类似一种能够持续创新成长的生命力,一般可区分为个体的创业精神(independententrepreneurship)及组织的创业精神(corporateentrepreneurship)。

所谓个体的创业精神,指的是以个人力量,在个人愿景引导下,从事创新活动,并进而创造一个新事业;而组织的创业精神则指在以存在的一个组之内部,以群体力量,追求共同愿景,从事组织创新活动,并进而创造组织的新面貌。

Shame(1974)及Siropolis(1989)认为「创业」是创业者依自已的想法(ideas)及努力工作(hardwork)来开创一个新事业,包括新公司的创立、组织中新单位的成立,以及提供新产品或新服务,以实现创业者的理想。

创业本身是一种无中生有的历程,只要创业者具备求新、求变、求发展的心态,以创造新价值的方式为新事业创造利润,那么我们就能说这一过程中充满了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所关注的在于「是否创造新的价值」,而不在于设立新公司,因此创业管理的关键在于创业过程能否「将新事物带入现存的市场活动中」,包括新产品或服务、新的管理制度、新的流程等。

Stevenson(1999)认为,创业精神指的是一种追求机会的行为,这些机会还不存在于目前资源应用的范围,但未来有可能创造资源应用的新价值。

Roberts(1999)则认为,创业精神即是促成新事业形成、发展和成长的原动力。

综合以上各种说法,我们认为「创业精神」可以包括两方面的含意。

第一方面是其精神层面的含意,「创业精神」代表一种「以创新为基础的做事与思考方式」。

第二方面是其实质层面的含意,「创业精神」代表一种「发掘机会,并组织资源建立新公司,进而提供市场新的价值」。

贰.创业家

因为「entrepreneurship」一字在通俗用法中意含广泛,以及在学术领域中一直无法有一致的定义,所以有许多学者倾向于使用「entrepreneur」一词来代表创业管理领域的问题。

由于创业家(enprepreneur)是创业活动的灵魂人物,也是创业管理的最核心议题,因此引发许多人对于创业家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研究。

创业家能将资源从生产力较低的地方转移到生产力较高及产出较多的地方,Brockhaus(1980)认为「创业家是一位有愿景、会利用机会、有强烈企图心的人,愿意担负起一项新事业,组织经营团队,筹措所需资金,并承受全部或大部分风险的人。

」Nelson(1986)认为「愿意承担风险是能否成为成功创业家的关键,其它条件还包括了运气、时机、资金和毅力。

Stevenson(1999)认为「创业家是一位希望攫取所有的报酬,并将所有的风险转嫁他人的聪明人」。

Peterson及Albaum(1984)认为「创业家是组织资源,管理并承担企业交易风险的人。

」Kirzner(1973)认为「创业家是能够辨认市场不均衡所带来的机会,采取行动从中牟利,并且具有能够正确地预期下次不均衡将在何时何地发生的能力。

」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