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基础题库名词解释参考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7264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理学基础题库名词解释参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护理学基础题库名词解释参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护理学基础题库名词解释参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护理学基础题库名词解释参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护理学基础题库名词解释参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护理学基础题库名词解释参考题.docx

《护理学基础题库名词解释参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学基础题库名词解释参考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护理学基础题库名词解释参考题.docx

护理学基础题库名词解释参考题

护理学基础题库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题

1、护理:

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2、护理学:

是一门生命科学,是自然、社会及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第二章护士的素质及其行为规范

一、名词解释题

1、nursing:

这一词来自拉丁语,其原意为抚育、保护、照顾。

2、素质:

原本是心理学上一个专门术语,是指人的一种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素质广义的解释分先天与后天两方面,先天的自然性的一面,是指人在某些方面的与生俱来的特点和原有基础,即天生的感知器官、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和功能上的一系列特点而言;后天的社会性的一面是主要的,是指通过不断的培养、教育、自我修养、自我磨练而获得的一系列知识技能、行为习惯、文化涵养、品质特点的综合。

3、慎独:

是指在个人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必须谨慎不苟,为重要的道德修养之一。

4、体态语言:

指人类运用自己身体的姿势、形态、手势、面部表情和眼睛运动等表达意思、交流感情,如稳重、端庄、立、坐、行等。

第三章护理理论

一、名词解释题

1、压力:

是个体对任何需求作出菲特异性反应的一个过程,这种过程持续贯穿于人的一生。

2、适应:

是生物促使自己能更适合生存的一个过程,是应付行为的最终目标,是所有生物的特征。

3、代偿性适应:

指当外界对人体的需求增加或改变时,在人体内所作的反应。

4、感觉适应:

即人体对固定情况的连续刺激引起的感觉适应。

5、社会适应:

指调整个人的行为举止,以符合社会规范、社会习惯,应对家庭与各种团体的压力。

6、文化适应:

指调整个人的行为、举止,以符合文化的观念、理想、传统和各项规定。

7、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

人类为了生存、生长和发展,必须满足其基本需要,当一个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时,他即处于平稳状态。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可归纳为5个层次,即人的基本需要层次论。

8、个案护理:

由一名护士专门护理一个病人,实施专人负责的个体化护理。

适用于危重病人或临床教学的需要。

9、环境:

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外环境),也包括人体内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环境(内环境)

10、责任制护理:

有指定的责任护士和相应的辅助护士按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

其结构是以病人为中心,从病人入院到出院,责任护士对其所负责的几名病人实行8小时在班,24小时负责。

11、压力反应:

个体对所受压力而产生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反应。

12、心理防卫:

指心理上对压力作出适当反应的能力,也是自我保护行为。

13、自力救助:

个体使用自我救助的方法来对抗或控制压力反应,以减少急、慢性疾病的演变。

14、心理适应:

指人们感到心理压力时,调整自己的态度去认识压力源,摆脱或消除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的过程。

15、功能制护理:

以完成各项医疗和常规的基础护理为主要内容,进行工作分配,这种护理方式,护士分工明确,便于组织管理,节省人力但较少考虑病人心理、社会因素,较难掌握病人的全面情况。

16、健康:

不仅没有躯体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17、系统化整体护理:

是在责任制护理基础上的丰富和完善。

它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护理程序为核心,将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各个环节系统化的工作模式。

这种护理方式要求在班护士人人负责,为病人解决问题实施整体护理,但制定标准护理计划有一定难度。

18、现代医学模式:

又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把生物、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强调无论是躯体、精神、心理或社会环境的改变均可导致健康状况改变的医学模式。

19、理念:

是一个哲学名词,是理性领域中的概念,指观念、看法,它是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

20、护理理念:

建立在爱对护理本质认识的基础上,是护理专业的价值观和专业信息,也是护理专业发展的动力。

它包括护理的本质、护理专业和护理人员以及护理人员在社会健康保健系统中的角色作用等。

第四章护理程序

一、名词解释题

1、护理程序中:

是现代护理的核心,它是以系统论、人的基本需要论、解决问题论和信息交流论等为理论基础的。

2、观察:

是指护士在临床实践中,用感官或借助一些辅助器具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等,有目的地收集病人有关资料的方法。

3、视诊:

是护士通过视觉观察病情、了解病人的一般情况的一种检查方法,简单易行,如观察病人的皮肤黏膜、精神、意识和呼吸等。

4、触诊:

是护士通过手的感觉来判断病人某些器官或组织的物理特征的一种检查方法,如皮肤的温度、脏器的形状和大小、包块的位置及表面性质等。

5、听诊:

护士凭听觉可以辨别病人的语言、措辞、如病人语调的改变,常可反映身体某些器官变化或情绪变化。

6、嗅觉:

是护士通过嗅觉辨别发自病人体表、呼吸道、胃肠道或呕吐物、排泄物等的异常气味,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变化。

7、交谈:

是人与人之间交换意见、观点、情况或感情的过程。

8、预期结果:

是指病人在接受护理后,期望病人达到的健康状态,即最理想的护理效果。

9、护理诊断:

是针对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的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

10、护理计划:

是针对护理诊断(或护理问题)制定的具体护理措施,是护理行动的指南。

11、设定计划:

指护士需采取或协助病人采取的行动,以达到特定的预期结果。

12、实施:

是将计划中各项措施变为实践。

13、护理评价:

是将病人反应与原定的目标相比较,是护理程序最后阶段,从这一项活动,可以了解病人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护理目标,病人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第五章医院和住院环境

一、名词解释题

1、医院:

是对病人或特定人群进行防病治病的场所,具有一定数量的病床,必要的设备,以及具有救死扶伤精神、精湛的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医务人员。

2、三级医院:

主要指全国、省、市直属的市级大医院及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

3、二级医院:

主要指一般市、县医院及省辖市的区级医院,以及相当规模的工矿、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医院。

4、一级医院:

主要指农村乡、镇卫生院和城市街道医院。

5、门诊:

是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是医院工作的第一线,是直接对人民群众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保健的场所,医护人员要提供优质的服务,使病人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

6、保健门诊:

是对自觉健康的人进行预防性检查、健康咨询、定期健康检查、婚前检查、围产期保健、防癌普查、防(齿禹)检查、婴幼儿保健门诊、预防接种、家庭病床随访等。

7、急诊科:

是医院诊治急症病人的场所,是抢救病人是生命的第一线。

8、病区:

是住院病人接受治疗、护理及修养的场所,也是医护人员全面开展医疗、预防、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基地。

9、留观室:

急诊科设有一定数量的观察床,又称急诊观察室。

10、噪声:

凡与环境不协调的声音,病人不需要的并感到不愉快的声音都是噪声。

11、医源性损伤:

由于医务人员言语及行为不慎,造成病人心理及生理上的损害,或个别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在为病人进行治疗、护理时无菌观念不强或动作粗暴,造成某些损伤。

第六章入院和出院的护理

一、名词解释题

1、轮椅运送法:

利用轮椅运送不能自行行走病人的方法。

2、平车运送法:

用平车运送不能起床的病人的方法。

3、卫生处置:

指患者入院须进行的个人清洁卫生,包括洗头、沐浴、更衣、修剪指甲、等,其目的是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卫生处置一般设立在医院住院处。

4、挪动法:

是扶助病人以上身、臀下、下肢的顺序为平车移动的方法。

用于搬移能在床上配合动作的患者。

5、4人搬运法:

4位护士配合,护士甲、乙分别托住病人的头与腿,护士丙、丁分别站立于病床及平车的两侧,并紧握病人身下的中单或大单,4人同时抬起病人轻放在平车中央。

此法用于危重或颈椎、腰椎骨折病人的搬移。

6、家庭病床:

是指医疗机构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医疗需求,派出医护人员,选择适宜在家庭环境中医疗和康复的病种,让别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在家人陪伴照顾下接受治疗。

第七章卧位和安全的护理

一、名词解释题

1、卧位:

就是病人卧床的姿势。

2、主动卧位:

病人身体活动自如,体位可随意改变。

3、被动卧位:

病人自身无变换卧位的能力,躺在被安置的卧位,称被动卧位,如极度衰弱或意识丧失的病人。

4、被迫卧位:

病人意识存在,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由于疾病的影响被迫采取的卧位,称被迫卧位。

如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由于呼吸极度困难而采取端坐位。

第八章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一、名词解释题

1、医院内感染:

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病人、探视者和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受到感染,可在医院内发病或离院不久即发病的。

2、清洁:

指清除物体上一切污秽,如尘埃、油脂、血迹等。

3、消毒:

清除和杀灭物体上除细菌芽胞外的各种病源微生物。

4、热力消毒灭菌法:

利用热力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凝固变性,细胞膜发生改变,酶失去活性,以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

5、压力蒸汽灭菌法:

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灭菌法,利用高压下的高温饱和蒸气杀灭所以微生物及其芽胞,灭菌效果可靠。

6、光照消毒法:

主要利用紫外线、臭氧机高能射线,使菌体蛋白质发生光解、变性,菌体内的核算、酶遭到破坏而致微生物死亡。

7、化学消毒灭菌法:

本法是利用化学药物渗透到菌体内,使其蛋白质能股变性,酶失去活力,引起微生物代谢障碍,或破坏细胞膜的结构,改变其通透性,是细胞破裂、溶解,从而达到消毒、灭菌。

8、浸泡法:

将物品浸没入消毒溶液中,在标准的浓度与时间内达到消毒灭菌作用。

9、喷雾法:

用喷雾器均匀喷洒消毒剂,使消毒剂呈微粒气雾弥散在空间,在标准的浓度内达到消毒的作用。

10、擦拭法:

用消毒剂擦拭物品表面,如桌、椅、地面、墙壁等,在标准的浓度内达到消毒作用。

11、熏蒸法:

将消毒剂加热或加入氧化剂,是消毒剂呈气体,在标榜的浓度与时间内达到消毒灭菌作用。

12、无菌物品或无菌区域:

指经过灭菌处理后未被污染的物品或区域。

1、交叉感染:

指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工作人员之间的直接感染,或通过水、空气、医疗器械等的间接感染。

2、自身感染:

指寄居在病人体内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在病人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引起的感染。

3、灭菌:

清除或杀灭物体上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的过程。

4、微波消毒灭菌法:

微波是一种频率高、波长短的超高频电磁波。

在电磁波的高频交流电场中,物品中的极性分子发生高速运动并引起互相摩擦,是温度迅速升高,而达到消毒灭菌的作用。

常用于食品及餐具的处理、医疗药品及耐热非金属材料器械的消毒灭菌。

5、潜热:

是指当1g100℃的水蒸气变成1g100℃的水时,释放出2255J的热能。

6、电离辐射灭菌法:

应用核素60Co发射的丙种射线或电子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电子束(阴极射线)穿透物品,杀死其中微生物的灭菌法。

7、生物净化法:

采用生物洁净技术,通过三级空气过滤器,除掉空气中0.5~5um的尘埃,选用合理的气流方式,达到空气洁净的目的。

8、灭菌技术:

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和防止物价物品或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操作技术。

9、隔离:

是将传染源传播者(传染病人和带菌者)和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地点和特殊环境中,暂时避免和周围人接触,对前者采取传染源隔离,防止传染病病原体向外传播,对后者采取保护性隔离,保护高度易感人群免受感染。

10、终末消毒处理:

是对转科、出院或死亡病人及其所住病室、用物和医疗器械的消毒。

第九章病人的清洁护理

一、名词解释题

1、褥疮:

是由于局部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

目前认为把褥疮改为压力性溃疡似更为妥当。

2、剪力:

是两层组织相邻表面间的滑行,产生进行性的相对移位所引起,是由于摩擦力和压力相加而成。

第十章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一、名词解释题

1、生命体征:

是评价生命活动质量的重要象征,也是护士评估病人身心状态的基本资料。

生命体征是指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

2、体温:

是指机体内的温度,是人体新陈代谢和骨骼肌运动等过程中不断产生热能的结果,一定的体温又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

3、发热:

由于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火体温中枢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4、骤升:

体温在数小时内升至高峰称为骤升,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

5、渐升:

体温在数小时内逐渐上升称为渐升,见于伤寒等。

6、体温过低:

体温在35℃以下称为体温过低。

7、脉搏:

随着心脏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动脉血管壁相应地出现扩张和回缩的搏动,在表浅动脉上可摸到动脉搏动,简称脉搏。

8、速脉:

成人脉率超过100次/分,称为脉速。

9、缓脉:

成人脉率低于60次/分,称为缓脉。

10、洪脉:

当心输出量增加,脉搏充盈度和脉压较大时,脉搏强大有力,称为洪脉。

11、丝脉:

当心输出量减少,动脉充盈度降低时,脉搏细弱无力,扪之如细丝,称丝脉。

12、呼吸:

指机体在新城代谢过程中,不断从外界吸取氧气、排除二氧化碳的过程,即机体与环境间的气体交换。

13、呼吸增快:

成人呼吸超过24次/分,称为呼吸增快。

14、呼吸缓慢:

成人呼吸少于10次/分,称为呼吸缓慢。

15、蝉鸣样呼吸:

即吸气时有一种高音调的音响,多因声带附近有异物,使空气进入发生困难所致。

16、鼾声呼吸:

由于气管或支气管内有较多的分泌物蓄积,使呼气时发生粗糙的鼾声。

17、深度呼吸:

是一种深长而规则的呼吸。

18、浮浅性呼吸:

是一种浅表而不规则的呼吸,有时称叹息样,见于濒死的病人。

19、血压:

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一般指动脉血压,如无特别注明,均指肱动脉的血压。

20、收缩压:

当心脏收缩时,血液射入主动脉,此时动脉管壁所受的压力,称为收缩压。

21、舒张压:

当心脏舒张时,动脉管壁弹性回缩,此时动脉管壁所受的压力,称为舒张压。

22、脉压差:

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差称为脉压差。

1、稽留热:

体温持续在39.0~40.0℃左右,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0℃,称为稽留热。

2、驰张热:

体温在39.0℃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h体温差在1.0℃以上,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平,称驰张热。

3、间隙热:

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有规律地反复出现,间歇数小时,1、2天,称为间隙热。

4、不规则热:

体温在一天中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称不规则热。

5、节律异常:

脉搏的搏动不规则,间隔时间时长时短,称为节律异常。

6、过早搏动:

在一系列正常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称为过早搏动。

7、二联律:

每隔一个正常搏动后出现一次过早搏动,称二联律。

8、三联律:

每隔两个正常搏动后出现一次过早搏动,称三联律。

9、脉搏短绌:

在同一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脉搏细数,极不规则;听诊时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称为脉搏短绌。

10、潮式呼吸:

是一种周期性的呼吸异常,周期约30~120s。

特点是开始呼吸浅慢,以后逐渐增快,达高潮后又逐渐变慢,然后呼吸暂停5~10s之后,又出现上述状态的呼吸,如此周而复始,呼吸运动呈潮水涨落样,故称潮式呼吸。

11、间断呼吸:

表现呼吸与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

其特点是有规律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个短时间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周而复始,称间断呼吸。

12、呼吸困难:

是指呼吸频率、节律和深浅度的异常。

13、高血压:

收缩压达到21.3Kpa或以上,和(或)舒张压在12.6Kpa或以上,称为高血压。

14、临界高血压:

血压值在正常和高血压之间,其收缩压在18.8~21.2Kpa之间,或舒张压在12.1~12.5Kpa之间,称为临界高血压。

15、低血压:

收缩压低于12.0Kpa,舒张压低于8.0Kpa,称为低血压。

第十一章病人的营养和饮食护理

一、名词解释题

1、高热量饮食:

是指在基本饮食基础上每日加餐2次,每日供给总热量达到12.5MJ左右的饮食。

2、高蛋白饮食:

指每日饮食中增加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蛋白质供给按每日1.5~2g/kg体重,但总量不超过120g。

3、低蛋白饮食:

指每日饮食中蛋白质含量不超过30~40g(成人)。

4、低脂肪饮食:

成人脂肪总量每日在50g/d以下,患胆、胰疾患的病人可少于40g/d,尤其要限制动物脂肪的摄入。

5、低盐饮食:

每日饮食中用食盐量不超过2g(不包括食物中自然含氯化钠)。

6、无盐低钠饮食:

食物中禁用食盐烹调,并需控制摄入食品中自然存在的含钠量(每日0.5g以下),因此,禁用咸制品、含钠食品、含钠药物。

1、营养素:

指食物中对人体有用的成分。

2、要素饮食:

是将各种营养素人工合成,配置成水溶性粉剂混合物,可被消化道直接全部吸收。

3、鼻饲法:

是将胃管经一侧鼻腔插入胃内,从管内灌注流质食物、药物和水的方法。

4、治疗饮食:

针对营养失调及疾病的情况而调整适当的饮食和营养需求量,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称为治疗饮食。

5、试验饮食:

亦称诊断饮食。

即在特定时间内,通过对饮食进行调整,而协助疾病的诊断和提高试验检查的正确性。

6、基本饮食:

适合大多数病人的饮食需要营养素种类和摄入量未作调整而食物质地各有不同。

包括普通饮食、软质饮食等几种。

第十二章冷热疗法

第十三章排泄护理

一、名词解释题

1、排泄:

是机体将新陈代谢的产物排出体外的生理过程,如排尿、排便等。

2、多尿:

24h尿量超过2500ml.

3、少尿:

24h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

4、尿失禁:

是指排尿失去控制,尿液不由自主地流出。

5、尿潴留:

是指膀胱内潴留大量尿液而又不能自主排出。

6、导尿术:

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出尿液的方法。

7、便秘:

指排便次数减少,每2~3天或更长时间1次,无规律性,粪质干硬,常伴有排便困难。

8、大便失禁:

指肛门括约肌不受意识控制而不自主地排便。

9、肠胀气:

是指胃肠道内有过多的气体不能排出,由肠道功能异常、手术、饮食或药物等因素引起。

10肛管排气法:

将肛管从肛门插入直肠,以排除肠腔内积气。

1、尿频:

排尿次数增多。

2、无尿:

24h尿量少于100ml。

3、真性尿失禁:

膀胱完全不能贮存尿液,表现为持续滴尿。

4、充溢性尿失禁:

膀胱内贮存部分尿液,当充盈达到一定压力时即不自主溢出少量尿液。

5、压力性尿失禁:

当咳嗽、喷嚏或运动时腹肌收缩,腹压升高,以致不自主的有少量尿液溢出。

6、急迫性尿失禁:

病人有强烈尿意,并迫不及待的排出尿液。

7、留置导尿术:

在导尿后,将导尿管保留在膀胱内,引流出尿液的方法。

8、腹泻:

肠蠕动增快,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不成形。

9、不保留灌肠:

将一定量的溶液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刺激肠蠕动,清除肠腔内粪便和积气。

10保留灌肠:

自肛门灌入药液,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

第十四章药物疗法和过敏试验法

一、名词解释题

1、雾化吸入疗法:

是将药液以气雾状喷出,由呼吸道吸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2、皮下注射法:

将小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3、肌肉注射法:

将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内的方法。

1、氧气雾化吸入法:

是利用高速氧气气流,使药液形成雾状,随吸气进入呼吸道。

2、皮内注射法:

将小量药液注射于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3、静脉注射法:

自静脉注入药液的方法。

第十五章静脉输液和输血法

一、名称解释题

1、静脉输液输血法:

是利用液体静压的作用原理,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药液)或血液直接滴入静脉的方法,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

2、间接输血法:

将已抽出的血液,按静脉输液法输入的方法。

3、大量输血:

一般指在24h内紧急输血量大于或相当于病人总血容量。

4、发热反应:

为输液中常见的一种反应,是因为输入致热物质、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提炼不纯、消毒保存不良而引起的。

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出现胃寒、寒颤和发热,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速等症状。

5、自体输血法:

包括术中失血回输和术前采血保存。

对于术中出血量较多者或估计手术范围较大,失血量较多者采用此法可节省血源,防止输血反应。

6、空气栓塞:

为输液或输血的反应之一。

由于输液、输血管内空气未排尽,或管衔接不紧有漏缝,或加压输液、输血护理不当,以致空气进入静脉。

如空气量大,则气体栓子随血回流到右心室,阻塞肺部动脉入口,引起严重缺氧而死亡。

1、成分输血:

是将血液成分进行分离、加工成各种血液制品,根据治疗需要,针对性地输注有关血液成分,已达到一血多用的目的,减少输血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2、颈外静脉穿刺输液法:

颈外静脉属于颈部最大浅静脉,其行径表浅,位置较恒定,易于穿刺。

长期输液而周围静脉不易穿刺者,或周围循环衰竭的危重患者须测中心静脉压或静脉压高价营养输液均可用此法。

3、直接输血法:

将献血者血液抽出后,立即输给病人的一种方法。

4、溶血反应:

输入的红细胞和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5、Rh因子:

人类红细胞除含有A、B凝集原外,还有另一种凝集原,称Rh因子。

第十六章标本采集法

一、名称解释题

标本:

是指采集人体一小部分的血液、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体液(胸水、腹水)及组织等样品,通过实验室检查来反映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和病理改变。

第十七章病情观察及危重病人的抢救配合护理

一、名词解释题

1、危重病人:

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的病人。

2、呕吐:

是许多疾病表现在胃肠系统中的一种常见症状,它表现为胃内容物不自主地经口喷涌而出。

3、瞳孔散大:

瞳孔直径大于5mm。

4、瞳孔散小:

瞳孔直径小于2mm。

5、精神状态:

是指个体的情感反应,即情感在心理或行为上的表现。

6、咽拭子培养:

从咽部及扁桃体采取分泌物做细菌培养。

7、胃管洗胃法:

是将胃管由鼻腔或口腔插入胃内,将大量溶液灌入或注入胃内以冲洗胃的方法。

8、意识模糊:

最轻的意识障碍。

对周围环境漠不关心,答话间断迟钝,表情淡漠,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力完全或部分发生障碍。

9、谵妄:

意识模糊伴知觉障碍和注意力丧失,表现为语无伦次,幻想、幻听、躁动不安、对刺激反应增强,但多为不正确。

10、昏迷:

按程度分浅昏迷和深昏迷。

浅昏迷表现为随意识运动丧失,对周围事物及声光刺激均无反应,但对强烈刺激可出现痛苦表情,各种反射均存在,生命体征一般无明显改变,有大小便潴留或失禁。

深昏迷表现为对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各种反应消失,全身肌肉松弛,生命体征改变,大小便失禁,偶有潴留。

1、危急状态:

指可以立即威胁病人生命的状态,如呼吸困难、呛咳窒息、大出血、突发昏迷、心脏骤停、剧痛等。

2、意识障碍:

凡能影响大脑功能的疾病,皆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这种状态称为意识障碍。

3、氧气吸入疗法:

是常用的急救措施之一,通过给氧,以提高血氧含量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纠正缺氧。

4、电动吸引洗胃法:

利用负压吸引原理,用电动吸引器连接胃管进行洗胃。

5、漏斗胃管洗胃法:

是利用虹吸原理,将洗胃溶液灌入胃内后,再吸出来的方法。

6、注洗器洗胃法:

是用胃管经鼻腔插入胃内,用注射器冲洗的方法。

第十八章临终病人的护理

一、名词解释题:

1、濒死:

又称临终状态,各种迹象显示生命即将终结,是生命活动的最后阶段。

2、临床死亡期:

此期的主要指标为心跳、呼吸停止,各种反射消失,延髓处于深度抑制状态,但各种组织细胞仍有微弱的代谢活动,持续时间极短。

3、生物学死亡期:

此期是死亡过程的最后阶段。

这时从大脑皮质开始,整个神经系统以及各器官的新陈代谢相继停止,并出现不可逆的变化。

整个机体已不能复活。

随着生物学死亡期的进展,相继出现尸冷、尸斑、尸僵、尸体腐败等现象。

4、脑死亡:

大脑出现不可逆的破坏即脑死亡,提示人的生命已经结束。

脑死亡4条标准:

①不可逆的深度昏迷②自发呼吸停止③脑干反射消失④脑电波消失

5、尸冷:

尸体温度逐渐下降,体表的温度经过6~8h,同室温接近。

6、尸斑:

出现在尸体的最低部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