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技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7214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学技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教学技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教学技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教学技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教学技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学技能.docx

《高中语文教学技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学技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教学技能.docx

高中语文教学技能

高中语文教学技能学习训练

主要课堂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知识以及教学经验,在课堂上准确、娴熟地组织和实施教学,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行为方式,也可以理解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与教师特定意图有关系的意图性行为。

教学技能主要可分为:

语言技能、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课堂观察技能、讲解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演示技能等。

 一、课堂教学语言技能

1、定义(P24):

教学语言技能是教师用正确的语音、语义,合乎语法逻辑结构的口头语言,有效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类行为方式。

课堂教学语言形式主要有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如板书、作业批语)、体态语言(如表情、动作)。

其中,课堂口语是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的主要形式。

课堂口语和生活口语差别是很大的。

2、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P23)                                              

 ①教育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始终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思想健康,导向正确。

例:

株洲二中教师尹健庭:

“读书考大学,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挣下大把的钱,生活愉快,人生充实,前途美好,事业辉煌,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生一个聪明的儿子。

”这种语言就失去了其教育性。

②学科性:

教学语言传递的是某个学科的教学信息,必须运用本科的专门术语来表达。

否则不但语言不规范,甚至可能出现错误。

例: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如表述成“马列主义”就是错误的。

③科学性:

一方面用词必须准确;另一方面必须合乎逻辑,即合乎事物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

④简明性:

教学语言的简明性是由教育、教学的特殊任务决定的。

教师的语言不简明,学生很难抓住重点,势必给学生吸收教学信息带来极大困难。

⑤启发性:

指对学生能起到调动自觉性和积极性的作用。

⑥可接受性:

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能力,要尽量做到深入浅出。

如初中历史中的左派、右派是学生很难理解的,我用歌词“该出手时就出手”进行演绎,“该出手时不出手”是有右,是保守;“不该出手时出手”是左,是激进;只有“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该出手时不出手”才是正确的路线。

3、语言技能的构成(P29)

①语音和语调:

语音是语言信息的载体和符号,教学中对语音的要求是要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普通话规范。

语调是指讲话时声音高低、声调升降的变化。

语调能体现教师的语言情感。

假如教师讲课的语调较长时间低沉而平淡,则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精神不振,接受信息会很费力;教师讲课时的语调较长时间高亢激昂,则会使课堂气氛嘈杂,学生感到心烦,也会降低接受信息率。

要作到语调自然适度、抑扬顿挫,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对学生充满感情,讲课时身心投入,做到语调情感的自然流露。

②语速和节奏。

语速是讲话的快慢。

每个人平时讲话的速度可以有快有慢,但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必须语速适中,通常每分钟200—250字为宜。

语速快慢科学合理,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发出的信息速率适宜,学生便于接受、加工及储存,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上课时说话速度过快,发出信息的频率就高,学生大脑对收取的信息来不及处理,形成信息的脱漏、积压,导致信息传收活动的障碍,甚至中止。

反之,语速过慢,重复过多,则浪费时间,学生也会精神涣散,降低听课的兴致与效果。

节奏是指教学中的语速快慢、停顿等变化。

节奏的时快、时慢、停顿均受教学内容的控制、影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给予学生间歇时间用以思考,并不断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③词汇和语法:

词是语言系统中最基本的构成单位,作为教师一定要有一定的词汇量,并能规范、准确、生动地运用,才能正确表达信息内容。

语言生动既表示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基础,也反映出说话技巧及语言风格修养等。

语法是遣词造句的规则,按照这一规则表达语言,才能互相交流、被人理解。

教师语言的逻辑性是教学科学化、高效率的保证,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4、如何加强语言修养?

(P30)                                                 

①不断提高学识水平。

口头语言表达和思想方法、知识水平密切相关。

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讲课时信手拈来,挥洒自如。

②增强语言变换能力。

注意语言形式的变化。

③掌握科学发声方法。

(P34)

④自觉进行口语练习(一些绕口令等)。

 

二、导入技能

“万物贵乎始。

”高尔基谈创作体会时说:

“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象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

”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

“开头总是最难下笔的。

“因此,托翁十分重视作品的开头。

《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他用了几十种不同的写法,经过反复比较、筛选,最后才定了下来。

教学也是如此。

课若一开头就没有上好,学生就会感到兴味索然,下面的课就难以正常进行。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上课伊始,学生的学习心理准备难免不充分,师生之间难免有一定的心理距离。

这时,教师就一定要重视导入艺术,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智力情绪。

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导课的艺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迅速进入特定的教学活动轨迹。

“良好的开端乃是成功的一半。

”新颖别致的高潮的导课艺术,必然会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欲罢不能,不得不听,整个教学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教学也就容易进入最佳境界。

那么我们怎样界定导入的定义呢?

书上48页给了这样的一个定义:

导入技能是教师在进入新课题时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

大家都知道导入对于一节课的教学至关重要,也都非常重视导入。

那么一个好的导入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呢?

在教学中运用导入的基本任务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为产生教学过程的动力创造条件。

因此导入必须具备以下要素(P41):

   

引起注意:

导入的首要任务是使与教学无关的学生活动得到抑制,让学生迅速投入到新的学习中来;

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是求知的起点,导入就是用各种方法把学生这种内部积极性调动起来。

例:

李秀敏《世贸组织》导入。

启发思维:

通过导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明确目的:

在导入的过程中,只有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才能将学生内部动机充分调动起来,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入课题:

通过导入自然地进入课题,使导入和新课题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发挥导入的作用。

反例:

用《九一八》导入《最后一课》;用深夜泼硫酸导入硫酸。

正因为如此,导入应掌握以下原则(P44):

目的性原则:

无论采取何种导入方式都应保证设置的问题情境指向课题内容的总目标。

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初步明确将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

设计导入时,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服从整体。

导入仅是开头,它的作用是为教学打开思路,如果脱离课堂整体,即使再精彩的导入也会失去它的作用。

       

相关性原则:

在导入阶段要善于以旧抓新,温故知新,使导入的内容与新课的重点紧密相关,能揭示新旧知识的关系。

要从新知识的生长点出发导入,要从知识的结构出发导入,采用最佳教学方式,便于学生接受和牢固掌握。

启发性原则:

教师设计的导入能激发学生思考,活跃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和进取心,以便学生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导入的启发性还表现在使学生理解学习该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产生学习的强烈欲望,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趣味性原则:

导入要有趣,做到情趣盎然,妙不可言、引人入胜、余味无穷。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和自觉得学习,学习也会轻松愉快,不会造成心理负担,学习效率就高。

因此,教师要使学生处于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以最佳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时效性原则:

导入阶段要以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必须做到过程紧凑,各环节之间既层次清楚,又安排合理,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

一般导入过程控制在5分钟之内。

导入的类型:

我们看教材39页—40页介绍了七种导课类型。

我把它归纳了三大类:

(见课件)。

例如:

对于“光的折射”教学内容,导入新课,可以采根据旧知导入:

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到的与此相对的内容是“光的直线传播”。

具体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教师演示筷子在空碗中与在盛水在碗中的现象,也可以设计学生实验,用铁丝插空鱼缸中的橡皮泥,再插盛水的鱼缸中的橡皮泥,恰当地寻找新旧知识的对比和联系。

再如:

直接导入:

中学语文《茶花赋》这段导入是:

“今天,我们学习《茶花赋》,作者杨朔。

这篇文章发表于1961年。

这篇散文是一首歌颂伟大祖国的赞歌。

祖国,一提起这个神圣的字眼,崇敬、热爱、自豪、这些美好的感情充盈我们的胸际。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史,有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有许多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还有勤勇敢的各族人民。

每当提起这些,我们的心中就涌起热爱祖国的感情来,可是我们拿起笔来写的时候,就写不出了。

有的同学就问,祖国那么大,怎么表达?

对于这样一个主题,怎样才能表达得具体形象,写出新意呢?

《茶花赋》就在这方面给了我们与众不同的感受。

”就是很简短的导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这里的问题情境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勤劳勇敢的人民与学生用笔来表达这一主题的困难。

这里对学习期待的指引是提出主问题:

“祖国那么大,怎么表达?

对于这样一个主题,怎样才能表达得具体形象,写出新意呢?

”对于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的指引是:

“《茶花赋》就在这方面给了我们与众不同的感受。

一起来欣赏一些成功的导入:

(见课件)

老师们请想一想,您常用哪种导入?

您有没有特别骄傲自豪的导入?

能举一例吗?

举了这么多例子,什么样的导入是好的导入?

我们对好的导入做了如下的评价标准(见课件)。

三、提问技能

我认为提问技能是最见我们老师功底的技能之一。

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引发学生的思考,获得知识和智慧。

这一章节也是我们考试的重点。

1、提问技能的概念(P65)

提问技能是教师利用提出问题的方法,通过师生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

2、提问技能的作用(P65)                                                          

(1)检查和巩固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问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前提下,要求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回答,学生的回答过程也是学生的大脑对已学知识进行检索、思维加工、再现的过程。

教师提出的问题,是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或关键点。

一般来说,课堂一开始的提问目的是检查学生对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一节课结束时的提问是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和应用。

(2)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在新课开始或更换教学内容时的提问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朝老师指导的方向前进,实现注意的转移,使教与学同步发展。

同时在学生激比较疲劳的时候,在所学知识有一定难度的时候,提出一些轻松活泼的问题,具有思考价值的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为进一步学习进行良好的铺垫。

如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师先设问:

“在一作水平匀速直线运动的列车上,车厢里有人竖直向上跳起,落下时是否仍在原处。

”这类问题不一定要求学生马上得出正确结论,而是通过提问使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一教学要点上,并对之感兴趣,急于了解其内容,使学生的思维和教师接下去的讲课保持一致,从而顺利地贯彻教师的教学意图。

(3)培养学生的能力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

亚里士多德说: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

”只有在有问题的条件下,学生才可能积极调动思维,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

(4)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促进教学和谐发展。

在课堂中,教师如能巧妙地运用提问与学生进行交流,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路始终随着教学的进程深入和发展。

教师对于每位学生的回答都应给予良好的感情支持,因而提问也是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增进师生感情、促进教与学和谐发展的过程。

(5)获得反馈信息,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与回答,能及时地吸收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于学习的情感,态度及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针对每个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3、问题的类型(P70)

按照思维活动的认知目标:

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可分为低级认知问题,即记忆方面的知识水平的问题、高级认知问题,即以知识水平为基础的智能与技能的问题和以对教材或问题进行组织的思维过程相联系的问题(见课件)。

(1)低级认知问题

a,知识性问题   b,理解性问题   c,应用性问题

(2)高级认知问题

a,分析性问题   b,综合性问题   c,评价性问题

4、如何设计有层次的问题?

(课件)

5、如何进行提问(提问的要求)(P58):

提问不仅是为了得到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掌握已学过的知识,并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或使教学向更深一层发展。

为了使提问能达到这些预期目的,教师还必须掌握提问的要求。

①清晰与连贯

为什么我们总是得不到希望的回答?

为什么学生的回答会越走越远?

究其原因,从内容上讲,问题不到位;从措辞上讲,对问题的表述不准确是造成上述情况的根本原因。

例:

老师拿着衣藻模型问学生:

“衣藻是什么样的?

”有的学生说象鸭梨,有的说象桃子。

教师所要得到的回答是“椭圆型”,即希望在“形状”上得到回答。

这就是问题不清晰导致的。

教师对这一问题想当然认为就是问形状,但对学生而言,由于基本知识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就可能在概念上是混乱的。

因此,备课时一定要做精心的设计,仔细推敲,不但要考虑问题和教学内容的关系,还要考虑学生是否能理解和接受。

②停顿与语速

在进行提问时应有必要的停顿,使学生作好接受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思想准备。

在停顿时教师可环顾全班,观察同学的反应。

提问的语速是由所提问题的类型决定的,低级认知问题语速可较快,高级认知问题除应有较长时间的停顿外,还应仔细缓慢地讲述,以使学生有清晰的印象。

③指导与分配

在任何一个班集体中,学生性格特点及对问题的理解程度都各不相同。

教师提问时,关注较多的往往是理解能力强,积极举手的学生,这就有意无意地把班级分为一小组积极参加者和一大组被动学习者。

为了调动这一大部分人,教师应对问题进行适当的分配。

要想使问题得到合理的分配,还必须学会控制学生的回答。

对于不愿参加交流的学生,在提问时应将注意力对准他们,即有所指向地望着某个学生,但不一定要他回答,主要是促使其对问题进行思考。

另外不要随便接受喊出来的回答。

假如有七八个学生七嘴八舌地乱喊答案,教师又从中寻找正确答案,等于鼓励了他们的喊叫,结果使问题和教学都无法控制。

对于不愿意参加交流的学生要进行指导。

引导他们参与活动。

④提示与探询

提示由一系列启迪构成。

当学生应答不完全或有错误时,为了使应答完整就需要提示。

为了使提示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要根据出现的问题有意识地提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使其回忆已学的知识或生活经验(回忆)

使其理解已学过的知识(理解)

使其明确回答问题的根据和理由(分析思考)

使其应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应用)

引导思考,活跃思维,产生新的想法(综合)

使其进行判断和评价(评价)

探询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考虑他们最初的答案,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评论、判断和交流的能力。

这种方法在使教学达到高潮上有重要作用。

探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思考不深入、视野狭窄、概念错误而导致的不完全的应答,应通过探询使其明确哪里错了以及怎样错了,从而改善应答;

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或从多方面来考虑问题,通过左思右想把应答与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使问题重点突出;

使学生明确应答的根据,通过再思考休整答案的意义;

使学生根据别人的回答谈自己的想法,说明他的思考与前面哪种想法一致或不一致,对别人的应答进行修正和补充。

6、提问过程的阶段(P72)

引入阶段——陈述阶段——介入阶段(核查-催促-提示-重复-重述)——评价阶段(重复-重述-追问-更正-评论-延伸-扩展-核查)

7、课堂提问四忌:

一忌满堂问。

一节没有师生双边活动的课是一节不成功的课。

但是,一节变“满堂灌”为“满堂问”的课,同样是一节不成功的课。

满堂问貌似课堂气氛活跃,课文分析也细致周密,但那种琐碎的、缺乏思考价值的问答代替了学生主动的读书与思考。

因此,这样的分析理解也只能是肤浅的、零乱的认识,破坏了教材知识的整体性,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系统完整的理解。

应以整体教学目标为指导,根据单元和本课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至于那些学生经过一定思考就可解决的问题,教师大可不必再提出,以避免提问的繁琐。

二忌无启发性。

启发式与注入式相对。

“启发”一词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中也曾提出“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启发性提问就是抓住提问的契机,在学生欲言不能的环节上,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山穷水尽”之时有“豁然开朗”之感,其目的在于积极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要重视启发性提问,那些经常出现的“对不对”、“是不是”等没有思考价值的所谓的启发式提问,不但不能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反而影响学生学习的激情。

三忌提问无层次性。

每一个教学内容都有高层次要求和低层次要求,且高层次要求包含了低层次要求,而高层次要求的实现又以低层次要求的实现为基础。

这种层次性和包含性体现了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

人的思维也是有层递性的。

提问按一定顺序进行,分步递进地启发学生思维,能使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境界。

不仅是教学内容具有层递性,而且教学对象也具有层次性。

每位学生基础不同,智力有别,勤惰各异,其感受理解能力难免参差不齐。

教学时应重视学生的好差,因材施“问”,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人都学有所得。

四忌提问时机不加选择。

课堂提问不仅要恰当,而且要适时。

课堂上,教师要在重点处设问,问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牛刀小试:

那英当年一曲《雾里看花》曾迷倒无数歌迷,这样一首优美的歌曲,众说纷纭,有说写的是禅机,有说写的男情女爱,但谁都没有想到,这首歌,居然是为打假写的!

《雾里看花》最初就是阎肃为央视3·15晚会专门创作的,意指假冒伪劣肆虐猖獗,已如水中望月、雾里看花难以分辨。

 

 

四、课堂观察技能(概念、构成

先来考考大家的观察力:

1、观察技能的概念(P76):

所谓课堂观察技能,是指教师对教学对象在课堂教学上的学习行为、情绪和自身授课效果的一种知觉活动。

掌握观察技能是为了获取准确的反馈信息,以便调整自身的授课行为,选取适宜的技能,保持适宜的节奏,进行适宜的变化、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

自新课改以来,课堂管理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也就更要求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情绪要有更加准确的把握,而这种把握离不开教师对课堂教学状况细致入微的观察,因此我们有比较认真地了解掌握观察技能。

2、观察技能的构成(P85)

由于观察是以人体感觉器官受到外界变化所引起的反应,这种反应又以思维的形式进行,所以观察技能不像其它的教学技能那样有鲜明的行为外显特征,对观察技能的训练,主要是一种心智技能的训练。

完整的课堂观察技能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感官的知觉,一个是思维判断。

                                                                                   

 ①视觉感知:

教师通过眼睛了解学生的行为变化、神态表情,由此掌握学生学习时的情绪和认知状态。

②听觉感知是一种辅助的观察形式,通过耳朵对声音的感受,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节奏,回答问题时的语气、声调,感受课堂上的学习气氛,由此了解课堂的学习气氛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③思维判断是对视觉和听觉了解的信息作出分析和推断的过程,推断教学效果,推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推断学生瞬间的学习态度。

推断的准确性与教师的教学经验密切相关。

     

  3、课堂观察的对象与范围(P

①学生学习风格的观察(P86)我们大家做一下学习风格表,看看咱们自己的学习风格。

②学生学习态度的观察(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状态)(P87)。

   ③课堂学习气氛观察 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成功教学的前提之一,课堂的整体气氛,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还左右教师的讲课情绪。

故在导入之后,讲解之中,或在提问之时,教师应注意观察学习氛围是否形成,学生反响是否热烈,学习兴趣是否浓厚;除此之外,还应注意负面观察:

有多少人打瞌睡、开小差,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对提问的反应无动于衷。

只有掌握真实的反应,教师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

   学生表情观察 不同于学习气氛的整体观察,学生表情应作个体化观察。

这里包括:

目光观察:

是期待的、急切的、专心致志的,还是困惑的、茫然的、游移不定的?

是心领神会的,还是各自为政、疑虑重重的?

学生的目光往往是内心情绪真实的流露,有经验的教师决不会等闲视之。

面部表情观察:

困惑——眉头紧锁,嘴唇闭拢,神情焦虑不安;理解——双眉舒展,面露微笑,频频点头;专心听讲——目光凝视,神情专注,嘴唇微张;心不在焉——目光游移,表情木然,眉头时开时合,有时口中还念念有词;不耐烦——双眉紧锁,啧有烦言,焦燥不安,左顾右盼……。

形体动作观察:

配合各种面部表情,学生形体也会出现一些变化:

专心听讲时,身体微微前倾:

困惑不解时,或以手托腮,或搔首摇头;在理解了一个难点后,身体后仰,全身放松,改变原来的体态;若不耐烦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摇晃身体,或双臂抱胸,或跺脚颠膝。

对于学生的种种体态语言,只要注意观察,不难理解。

课堂情绪观察(P89)

教学效果观察 在教学告一段落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反应,观察教学效果。

主要观察点有:

对提问的反应。

提问通常是获取教学反馈的重要渠道,学生对提问的反应是否积极?

回答是否到位?

对课堂练习和作业的反应。

练习与作业不仅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

我们的观察要点一是学生对练习的态度,二是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三是练习的结果如何。

对教师讲解的反应。

学生的课堂表现是教师观察教学效果的一面镜子,应予密切关注。

4、课堂观察的原则

   ①计划性原则 可靠的观察来自周密的计划,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教学的关键处设立观察点,有目的地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针对不同的反应按事先设计的方案作出调节。

正如巴斯德所言:

“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盲目、无计划的观察,只会造成视觉盲点,或对有价值的反馈信息视而不见,或将观察到的课堂现象束之高阁,或不知所措,失去了课堂观察的意义。

    ②准确性原则 准确的课堂观察有助于教师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这里的准确有三层含义:

全面观察,不要以偏概全。

教师的视野应开阔,善于捕捉带有共性的反应,环视全场,兼顾前后,不能老盯着眼皮底下的几个学生。

及时发现,防止问题堆积。

知识结构是环环相扣的,教师的忽略,可给学生留下疑点,并浮现在脸上。

若教师及时发现,早作调整,不会有多大影响;若教师无视学生反应,依旧故我,则造成疑点堆积,困惑加大,一脸茫然,此刻再作解释为时已晚。

细致分析,不被假象迷惑。

表面现象并非都真实可靠,有时学生高喊“懂了”不一定发自内心。

教师的观察切不可停留于表面,而应仔细思考,深入底里,真正把握住学生的脉搏,方可有的放矢。

  5、课堂观察的方法

   ①目视法 这是大多数场合主要的观察方法,简便易行,可直接得到结果,也不必中断教学过程,缺点是易受干扰,有时得不到真实的情况。

为使日视法更加可靠,教师需将观察所得情况作一番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判断,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