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提分专练作业5.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7203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提分专练作业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提分专练作业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提分专练作业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提分专练作业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提分专练作业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提分专练作业5.docx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提分专练作业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提分专练作业5.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提分专练作业5.docx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提分专练作业5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

A.增长率B.性比率

C.出生率D.死亡率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具有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的空间特征有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三种类型,所以A错误,BCD正确。

2.用酵母菌酿酒的主要阶段为:

加料→接种→通气培养→密封培养.从接种后到发酵完的过程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为(  )

A.

B.

C.

D.

【答案】C

【解析】处于对数期的微生物可作为菌种,接种后通入氧气,进行有氧呼吸,酵母菌数量不断增多,酵母菌培养到稳定期后,菌体数目最多,可大量产生次级代谢产物,即酒精,此时控制无氧条件,酵母菌数量不再增加,随着酒精的积累、营养物质的消耗,酵母菌数量又下降,故选C。

3.根据甲、乙两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曲线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B.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C.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D.甲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由图可知:

甲国家中,幼年人口数量远多于老年人口,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国家中,幼年人口、中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数量的比例适中,因此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故选:

B。

考点: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的特性,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5个数量特征,掌握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图中信息准确判断甲、乙两国人口变化趋势,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了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结果如下表。

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取样地点

取样时间

动物种类及数量

蚂蚁

蚯蚓

蜈蚣

溪边土壤

上午10点

很少

较多

非常多

晚上10点

较多

山地土壤

上午10点

非常多

较少

较少

晚上10点

较多

很少

A.表中所列出的三种动物均为消费者

B.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表中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

C.土壤中的小动物没有垂直分层现象

D.实验探究了水分和时间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蚯蚓是分解者,A错误;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种群密度可用取样器取样,B错误;土壤中的小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C错误;根据取样地点,溪边、山地,根据时间可知本实验是探究水分、时间对土壤小动物分布的影响,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丰富度,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5.自然生态系统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者获得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B.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数量、贮存的能量、积累的有机物均不断增多

C.在食物和空间充裕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

D.生态系统稳定性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A正确。

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数量、贮存的能量、积累的有机物不一定增多,与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有关,如果生态系统的物种增多,则有机物不多增多,反之减少,B错误。

在食物和空间充裕,没有敌害,气候适宜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C错误。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6.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是一成不变的

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引起的

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呈“J”型曲线

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呈“S”型曲线

【答案】D

【解析】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A错误;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B错误;在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的增长一般呈“S”型曲线,C错误、D正确。

7.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鼠是初级消费者。

现将某动物新物种X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鼠与X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表。

若不考虑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时间(年)

1

2

3

4

5

6

7

8

鼠种群数量(只)

18900

19500

14500

10500

9500

9600

9500

9600

X种群数量(只)

100

120

200

250

180

170

180

170

A.鼠和X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的结果表现为相互抑制

B.客观上物种X起到促进鼠种群发展的作用,两种生物共同进化

C.引入物种X后,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X种群的K值是250

D.在第5年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

【答案】B

【解析】表中信息显示:

将某动物新物种X引入该生态系统,X种群数量随鼠的增多而增多,当鼠的数量达到一定水平时,鼠的数量开始减少,X也随之减少,然后两者趋于相对稳定,说明鼠和X为捕食关系,鼠是被捕食者,X是捕食者,A项错误;物种X在捕食过程中,客观上起到促进鼠种群发展的作用,两种生物共同进化,B项正确;引入物种X后,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而稳定后X种群的K值大约是180左右,C项错误;在第5~8年间,鼠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在第5年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D项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及种群的数量变化、种间关系、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名师点睛】本题以“调查鼠与X的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为素材,考查学生对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变化、种间关系、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采取对比法,认真分析表格数据,找出数据、现象的变化规律,并将“变化规律”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8.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调查的群体足够大,才能保证计算出的发病率较准确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

C.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常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估算试管中酵母菌总数

D.调查跳蝻(蝗虫的幼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计算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调查,且调查的群体足够大,发病率越准确,故A正确。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然后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故B正确。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常采用抽样检测法来估计数量,故C正确。

跳蝻活动范围小,应用样方法,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特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9.蓟马是一种靠吸取植物汁液生存的昆虫。

下图是澳大利亚昆虫学家Andrewartha连续6年对玫瑰园中蓟马种群数量的调查结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这6年间蓟马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

B.蓟马种群数量多的年份,通常玫瑰数量较少

C.蓟马同化的能量就是该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量

D.蓟马种群数量主要受气候、食物、领域行为等外源性因素的影响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蓟马种群数量调查曲线可以看出在这6年间蓟马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A正确;蓟马吸取植物汁液生存,种群数量多的年份,通常玫瑰数量应该较多,B错误;一个生态系统中同一营养级的生物可有多种,蓟马同化的能量是该生态系统次级生产量的一部分,C错误;蓟马种群数量还受种内斗争及天敌等因素的影响,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及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内容的能力。

10.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种群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个体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第17~21天,黑腹果蝇增长率最大

B.从21天后,该种群的增长速率开始下降

C.第21~37天,种群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说明了繁殖的速度快;17-29天,增长速度变慢而非上升;21-37天,成虫增长率下降是因为种群密度按较高,导致终内斗争加剧,引起了死亡率的升高;1-37,成虫数量的变化呈现出S型曲线,而非J型曲线;故C正确。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11.下列有关生物实验与实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某组织样液中是否含有蛋白质

B.用龙胆紫染液染色以观察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

C.鉴定组织中脂肪的颜色反应实验时必须使用显微镜

D.研究鱼类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来确定合理的捕捞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反应生成紫色物质,可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A正确;龙胆紫染液可将染色体染成紫色,B正确;鉴定组织中脂肪的颜色反应实验时若材料为组织切片则必须使用显微镜,若材料为组织样液则不需要显微镜,C错误;研究鱼类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确定在K/2是开始捕捞,可得到合理的捕捞量,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高中教材中的相关生物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相关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把握实验材料和试剂的选择,熟练操作并完成相关实验的能力。

12.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A.应在每天的同一时间从同一培养瓶中吸出等量培养液进行计数

B.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培养瓶轻轻震荡几次

C.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D.培养液和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可在每天的相同时间从不同培养瓶中吸出等量的培养液进行计数,A错误;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培养瓶轻轻震荡几次,使得酵母菌分布均匀,B正确;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加蒸馏水稀释后再计数,C正确;培养液和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防止杂菌污染,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13.环保工作者对某草原野兔的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

)曲线,

=t年的种群数/(t-1)年的种群数量。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第1年至第3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

B.第4年初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

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6年末达到K值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A、由于λ基本上等于1,种群增长率为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基本稳定,故A错误;

B、4到第5年增长率λ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故B正确;C、在第3年末种群数量小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因为增长率大于1,故C错误;D、野兔的种群数量应该在第5年中期达到K值,故D错误.

故选:

B.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特征

【名师点睛】由图示可知,λ值为当年种群数量与上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λ>1,种群数量上升;λ=1,种群稳定;0<λ<1种群下降;λ="0"种群无繁殖现象,且在一代中灭亡.

14.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D.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答案】C

【解析】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阻力,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A正确;当达到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值,即K值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的增长率为零,B正确;在种群的“S”型曲线中,种群的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降低,C错误;当种群自身密度过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影响种群的增长,D正确。

15.图一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

图二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个种群(a、b、c)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种群c为自养生物。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一中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点之后

B.若图一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b点开始;若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最大

C.图二种群b被种群a大量捕食是种群b在第5〜7年之间个体数大幅度下降的原因之一

D.图二种群b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答案】C

【解析】图一中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c点之后,A错误;若图一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0,B错误;图二种群b被种群a大量捕食是种群b在第5〜7年之间个体数大幅度下降的原因之一,C正确;图二种群b的数量在环境容纳量附近上下波动,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花。

【名师点睛】种群的“S”型增长中增长速率的变化:

先增加,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随后减小,在达到环境容纳量时增长速率为0。

16.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

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图中可知0~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

B.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一直在下降

C.该田鼠种群增长为逻辑斯谛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D.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相等

【答案】B

【解析】已知R=出生率/死亡率,当R﹥1时,即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当R﹤1时,即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当R=1时,即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曲线0~d段的变化趋势表明,在0~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先增后减,没有出现周期性波动,A项错误;在a~d之间,依据R值的变化可推知:

田鼠种的群数量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其中c~d期间一直在下降,B项正确;该田鼠种群没有呈现逻辑斯谛(J型)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C项错误;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R值相等,且均R﹥1,说明种群出生率﹥死亡率,但自然增长率不等,D项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

【名师点睛】本题以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的曲线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的认知、理解和掌握情况,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识图辨别能力,难度稍大。

解答此题一定要抓住“R值的含义以及横纵坐标的含义、曲线的变化趋势、曲线的起点、拐点、落点”这一解题的切入点,再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释各种情境下的曲线上的区段的含义,在解题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处理,得到答案。

17.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种鱼在此生态系统中呈“J”形增长

B.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C.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

D.在t1~t2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答案】C

【解析】在t0-t2时间内,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但“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不变,A错误;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1,此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而且捕获后种群的增长速率能保持最大,不会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B错误;在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K,为最大值,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K/2,C正确;在t1~t2时间内,该鱼的种群增长率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D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数量变动

18.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叙述错误的是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受天敌、竞争对象及寄生关系的生物因素制约

C.“S”型增长曲线表明种群数量与时间有关

D.种群增长速率在不同阶段可能相同

【答案】A

【解析】“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时间的关系,A项错误,C项正确;种群增长受天敌、竞争对象及寄生关系的生物因素制约,B项正确;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在不同阶段可能相同,D项正确。

19.以下实验操作所得数值与实际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B.调查人类红绿色盲的发病率时,以多个患病家庭为调查对象

C.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只计数样方线内的个体

D.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时,标准溶液浓度配制偏低

【答案】C

【解析】标志物脱落,使重捕的鲤鱼数量减少,根据第一次标记量(M)/总量(N)=重捕标记量(m)/重捕总量(n),由于m减少,则N偏高,A错误;人类红绿色盲为隐性病,其发病率应该在人群中计算,如果在多患病家庭中调查,会使调查发病率偏高,B错误;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应计线内和两条格线上的个体,则N偏低,C正确;测亚硝酸盐含量,使用比色法,如果标准溶液浓度配制偏低,通过颜色对比后,会使样品管的颜色与更高浓度的标准液颜色接近,所以使测得的浓度偏高,D错误。

【点睛】标志重捕法误差归纳:

(1)统计值比实际值偏大的原因

①标志物易脱落:

可导致重捕个体中带标志的个体数据偏小,据计算公式N总=初捕数×重捕数/重捕中标记数推知,重捕中标记数若减小则N总会比真实值偏大。

②被捕获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

可导致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数偏小,最终统计结果偏差应与①相同,即比真实值偏大。

(2)统计值比真实值偏小的原因

①标志物影响了动物活动,导致更易被捕捉:

可导致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数偏大,依据公式可推知,计算所得结果比真实值应偏小。

②调查期间有较多个体死亡或迁出,则统计值将偏小;反之则导致统计值偏大。

二、非选择题

20.以下是三个学生研究小组所做的调查,请回答相关问题。

(1)第一个小组在草原设置固定样地,研究不同程度下放牧和割草两种利用方式下的地上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右图所示:

①研究小组首先选取一定大小的样方,识别并统计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割草草地中,随着割草强度的增加,草地的____________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图中___________呈增加趋势。

③放牧量和割草量的增加会导致土壤盐碱化加重,研究小组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铺枯草层能有效的治理盐碱地,其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无机营养物质不断归还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2)第二小组对某地区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单位:

株/m2)连续进行了5年的调查,下表是所得的数据,其中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

从5年来五种植物数量变化可知:

城市绿化工程应遵循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小组调查某草原遭受蝗灾后,人类治理过程中蝗虫的种群数最变化,下图为他们绘制的坐标曲线。

①图中a~b段,蝗虫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试解释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________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数量。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以防c点出现,原因是改变了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③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考虑,治理蝗虫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各物种的名称(种类、丰富度)和数量(生物量)②地上生物量植物种类(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③枯草在分解者的作用下(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2)协调与平衡原理(3)①随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因食物、空间等生存条件的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加②a性别比例③使能量持续而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①调查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要统计各物种的名称(种类、丰富度)和数量(生物量)②据图分析,在割草草地中,随着割草强度的增加,草地的个物种地上生物量整体下降,但是物种种类数量增加。

③铺枯草层由于分解者会大量分解枯草,生成大量无机盐给植物利用,有利植物生长,能有效的治理盐碱地。

(2)5年来五种植物数量变化相当不平衡,不利生态系统的稳定,故城市绿化工程应遵循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主要是协调与平衡原理。

(3)①图中a~b段,由于随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因食物、空间等生存条件的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加,导致蝗虫生存阻力增加,增长速率下降。

②蝗虫种群增长速率在a点最高,故要在a点之前防治,预防其恢复到K值。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种群性别比例,大大降低出生率。

③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考虑,治理蝗虫的目的是使能量持续而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如作物、牲畜。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21.草原上某野兔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图中K0表示野兔种群在没有天敌时的环境容纳量。

回答下列问题:

(1)在0〜c时间段内,该草原野兔的种群增长曲线呈_______型,从环境条件分析,野兔种群数量出现这种增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某种天敌在图中标注的某个时间点迁入,一段时间后,野兔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则该时间点最可能是_________。

在天敌的捕食压力下,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_________之间波动。

(3)该草原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此后可能慢慢长出小灌木丛,甚至有可能继续演替出森林,这种过程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演替。

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植物类型不断发生更替的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J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cK2~K3次生土壤条件不断变化为新植物出现创造条件;不同植物类型争夺阳光的能力有差异;争夺阳光能力更强的植物才会成为优势物种

【解析】试题分析:

据环境容纳量(简称“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据图分析,野兔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处于动态平衡,种群数量总体来看呈S形,最终在K2-K3附近波动。

(1)据图分析,在0〜c时间段内,该草原野兔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表现为J型,可能是因为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2)根据图示分析,野兔的种群数量在开始时连续增长,而从c点后种群数量上升速度减慢,说明环境阻力加大,所以天敌最可能是在c点侵入的;根据图甲种群数量变化的柱形图可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在天敌捕食压力下,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将在K2~K3之间波动。

(3)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草原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