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主观题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6533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主观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心理学主观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心理学主观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心理学主观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心理学主观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主观题答案.docx

《心理学主观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主观题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主观题答案.docx

心理学主观题答案

第一章

三、辨析题(10分)

1、学生心理发展动力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起着决定性作用。

错误(1分)

虽然我们强调环境,特别是教育,使学生心理发展的主导因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忽视学生自身的主体因素;(3分)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内部因素包括学生自身的认知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3分)

环境只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来起作用,两者是交互影响,相互决定的。

(3分)

2、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是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

错误的(1分)。

心理从动态和稳态的角度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1分)

心理过程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

(2分)

心理特征,就是指心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

(2分)

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是密切联系的,作为一个整体存在(2分)。

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1分)。

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特征的影响。

(1分)

四、问答题(15分)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可谓“十八般兵器样样俱全”,请从质和量的角度分别举例说明心理学当前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15分)。

答:

㈠定性的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

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典型的个案(个体或团体),搜集其各方面的资料,加以归类整理,并从中找出具有推广意义的研究结果(2分)。

论述1分

2、观察法:

在自然或控制环境中观察和记录有机体的行为(2分)。

论述1分

3、访谈调查法:

是一种带着专门目的,采用问卷、调查表或谈话来收集有关心理与行为等信息的研究方法(2分)。

㈡定量的研究方法

1、相关法:

指在不试图影响变量的情况下,对两个或多个变量间的关系进行研究(2分)。

论述1分

2、实验法:

是指在恰当控制的条件下操纵自变量,使其按预定计划改变,并观测其改变因变量所发生的影响(2分)。

论述1分

根据回答情况,总分不能超过15分!

五、举例说明(15分)

举例说明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说明:

由于每一个大类训练有多种具体训练方法,因此,例子可以多举;在每一大类中,每个例子1分,两个或两个以上记2分。

但总分不能超过15分。

⑴描述心理现象,即从定性或定量的角度对心理事件加以精确描述(2分)。

例子(1分)

⑵揭示心理规律,即能够科学地对心理事件作出因果解释,探讨心理事件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

(2分)

例子(1分)

⑶控制心理行为,主要体现为预测和调控两个方面(1分)。

预测是指依据某种特定的心理事件与某种因素的密切联系,对这个特定心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判断(2分)例子(1分)

控制就是依据某种特定的心理事件与某些因素的因果联系,去有意识地改变当前状况,引发出有利的“因”,得到期望的“果”。

(2分)例子(1分)

根据回答情况,灵活掌握2分

第二章

三、绘图说明题(15分)

请绘制并解释艾宾浩斯曲线

评分标准:

绘图(5分);说明(10分),其中,绘图部分,正确绘出并标注横坐标轴(1分)、纵坐标轴(1分)、三条线各1分。

绘图的评分要点:

三条曲线及其标注(3分)、纵横坐标(2分)、

文字说明部分:

1、艾宾浩斯曲线是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

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

(1分)

2、总体来说,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

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5分)

3、不同的记忆材料有不同的遗忘曲线。

如上图所示,无意义音节以往速度最快;而诗和散文的遗忘相对较慢。

(2分)

4、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2分)

四、问答题

结合遗忘的规律,如何合理使用复习策略?

(15分)

参考答案:

复习时间的安排(1分):

要注意及时复习(1分);要限时记忆(1分)。

复习方法的选择(1分):

采用背读结合的方法(1分),整记与分记相结合(1分);尽量减少抄写时间(1分);多种形式复习相集合(1分);多种感官协同记忆(1分)。

根据答题情况,灵活分配其余的6分。

五、举例说明题

1.请列举日常生活现象说明知觉的对象和背景的关系。

(10分)

参考答案: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作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

(2分)

知觉过程是从背景中分离出对象的过程。

(1分)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相互转化,而且互相依赖。

(2分)人们知觉某一对象,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背景的影响(1分)。

例子(4分)

2.知识获得要经过:

a.介绍和复习b.深入理解c.提供练习阶段,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在知识获得中怎样合理使用学习策略。

(15分)

答:

a.介绍和复习,复习保持记忆策略(1分);组织构造策略(1分);例子(2分)

b.深入理解阶段可使用:

深入理解策略(1分)(自问理由法,形象比喻法,异同比较法,感性经验积累法,自我举例法)。

例子(2分)

c.提供练习:

高效练习的策略(1分)(提高练习密度,减轻大脑负担,增强目标意识,提倡精讲多练)。

例子(2分)

根据答题情况,灵活分配其余的5分。

第三章

四、名词解释

1、问题

问题是在事实的初始状态和想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障碍的情境。

2、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经过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心理过程。

3、定势

定势是一种反应的准备状态,或指先前完成类似任务所形成的固定化的认知操作模式,它使人倾向于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进行认知反应。

4、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指仅仅从物体正常功能的角度来思考物体的定势。

5、酝酿效应

当对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把它搁置一边几小时、几天或者几星期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往往很快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种现象称为“酝酿效应”。

6、研究性学习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五、简答题

1、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呈现刺激的模式,问题的表征,酝酿效应,思维定势,功能固着,知识经验(专家与新手的区别)

 2、试述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3、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什么?

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差异性。

4、简述教会学生发现问题的主要策略有哪些?

(1)指导学生通过批判思维发现问题

(2)指导学生通过求异思维发现问题

(3)提出前瞻性的问题

(4)提出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5)采用别人提出的问题

5、学科领域问题解决策略的三阶段模型是什么?

即要对解决学科领域的三阶段(审题、解决问题、反思)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策略训练。

(一)分析题意的思维策略

(1)仔细读题审题

(2)整体上把握问题

(三)解答习题的思维策略

(1)充分进行又向推理

(2)发散性思维

(三)反思总结的思维策略

(1)思考自己是否已把握与习题有关的知识结构

(2)回忆自己的解题思维过程,找出其中的问题

(3)思考还有没有更简捷的思路和更佳的解决方法

六、论述与分析题

1、设有3个传教士和3个野人同在河的左岸,他们都要到对岸去;河里只有一条船,他们都会划船,但每次渡船至多只能乘两人;如果在任何一边河岸上,野人的数量超过传教士,野人就要吃掉传教士,问怎样才能用船将3个传教士和3个野人从左岸都渡到右岸,又不会发生传教士被吃的事件呢?

根据所学的问题解决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这个著名的“传教士和野人过河”的问题。

利用手段——目的分析法。

分为6步:

①两个野人先划船过河;②一个野人划船返回左岸;③再有两个野人划船到右岸;④一个野人又划船返回左岸;⑤两个传教士划船到左岸;⑥一个传教士和一个野人划船返回左岸。

 2、有一几何题如下:

已知矩形ABCD,求证两对角线相等,即AD=CB。

假如你是数学老师,请用两种问题解决的方法给学生讲解。

第一种方法:

逆推法;第二种方法:

手段—目的分析法。

(需详细说明过程)

   3、举例论述问题解决中常用的策略和方法。

试误法;爬山法;手段-目标分析法;逆推法;类比法;头脑风暴法。

(每种策

第四章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

1、什么是创造性?

参考答案:

人类所特有的、利用一定条件产生新颖独特、可行适用的产品的心理素质”。

2、思维的间接性?

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理解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

3、发散思维?

参考答案:

是指人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活动。

四、辨析题

创造性教学其实就是有创造性的教学。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错误(1分)

创造性教学是指教师按创造性的教学原则,以创造性教育的方式,启发、培养以及训练学生相应的创造性动机、精神和思维。

(1分)。

有创造性的教学指教师设计并组织了不寻常的活动。

(1分)。

前者学生的角色是问题解决者,教师是问题设计者、寻找者、教练或听众;后者学生的角色是问题的接受者,教师的创造性得以发挥。

(2分)。

五、案例分析

日本人与大庆油田

日本人首先从中国画报刊登的铁人王进喜的大幅相片上推断出大庆油田在东北三省偏北处,因为相片上王进喜身穿大棉袄,背景是遍地积雪。

接着他们又从另一幅肩扛人推的照片上,推断出油田离铁路不远。

他们从《人民日报》的一篇报导中看到一段话,这段话是说王进喜到了马家窑,说了一声:

"好大的油海啊,我们要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

"据此,日本人推断,大庆油田的中心就在马家窑。

大庆油田什么时候产油了呢?

日本人判断:

1964年。

因为王进喜在这一年参加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如果不出油,王进喜是不会当选为人大代表的。

日本人还准确地推算出大庆油田油井的直径和大庆油田的产量,依据是《人民日报》一幅钻塔的照片和《人民日报》刊登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把当时公布的全国石油产量减去原来的石油产量,简单之至,日本人推算出大庆的石油产量为3000万吨,与大庆油田的实际年产量几乎完全一致。

有了如此多的准确情报,日本人迅速设计出适合大庆油田开采用的石油设备。

当我国政府向世界各国征求开采大庆油田的设计方案时,日本人一举中标。

以上案例说明了一个什么现象?

参考答案:

思维的间接性,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理解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

6分

思维的概括性,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形成概念)。

6分

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论(发现规律)。

4分

思维的间接概括性使人类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对具体事物的依赖性和直接感知的局限性,拓宽了人类的认识范围,也加深了对事物的理解,使更迅速、更科学地认识世界成为可能。

4分

六、举例说明题

结合自己的学科,举例说明如何增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说明:

由于每一个大类训练有多种具体训练方法,因此,例子可以多举;在每一大类中,每个例子1分,两个或两个以上记2分。

但总分不能超过15分。

如果不结合自己的学科,得分不得超过10分。

参考答案:

(1)思维的流畅性训练(1分)

常用方法有用词流畅性训练、联想流畅性训练、观念流畅性训练和表达的流畅性训练。

(1分)

例子(每个例子1分,最多不超过2分)

(2)思维变通性训练(1分)

常用方法有物体功能变通性训练、遥远联想变通性训练、问题解决变通性训练。

(1分)

例子(每个例子1分,最多不超过2分)

(3)思维独特性训练(1分)

常用方法有命题独特性训练、后果推测独特性训练、故事结尾独特性训练和问题解决独创性训练。

(1分)

例子(每个例子1分,最多不超过2分)

(4)思维辩证性训练(1分)

常用方法有归纳推理能力训练和演绎推理能力训练等。

(1分)

例子(每个例子1分,最多不超过2分)

7论述题

我们(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方式在哪些方面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呢?

怎样解决?

思维标准化:

泛指思维方向、方法和技能的规范化和模型化。

(功能固着、权威迷信、思维惰性)

思维无活力化:

泛指学生所学的知识很少或不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它本质上实质是吸收的僵化。

(见树不见林、学不致用)

◆建议:

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并不比外国孩子差,家长和老师不培养也没关系,但一定不要扼杀。

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如果是不复杂能解释的,家长应该认真回答。

如果自己搞不懂,可以反问孩子为什么,鼓励孩子去思考,去想,对于孩子的问题,答案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启发他的想象力。

◆摆在教育(家庭或学校)面前的问题:

教育制度倾向于教导学生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这个观念深植脑海,当认定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时,就会停止追求其他答案。

所以要解放思想、改革教育制度。

怎样解决?

----

思维的去标准化、活力化

参考答案:

2011最新ppt(第4章)p74-84。

第六章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

1、简述学习动机的价值期望理论并举例说明(5分)。

学习动机的价值期望理论属于学习动机的认知论观点(1分),价值期望模型认为人们在某项任务上的努力程度取决于:

(1)看重任务的回报或参与活动的机会的程度,即价值(1分);

(2)达成目标的预期,即期望(1分)。

举例(2分):

要求例子契合价值期望理论,否则不给分。

2、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学习榜样的影响力受榜样自身哪些特点影响。

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1分)。

榜样本身的特点与观察者要有相似性。

(1分)榜样示范的行为对学习者要具有可行性。

(1分)榜样示范的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

(1分)是否联系教学实际(1分)。

3、请列举几个激发学生学习好奇心的教学方法并举例说明(至少5条)。

设置悬念,由难题引发学习(0。

5分),例子(0。

5分)

猜测与反馈,就一问题引发多种观念,让学生对自己的观念产生怀疑,从而对问题相关知识产生兴趣。

(0。

5分),例子(0.5分)

挑战学生知道感,挑战学生自以为掌握了的知识。

(0.5分),例子(0.5分)

争议,诱发对一个问题的多种观念。

(0.5分)例子(0.5分)

引起认知冲突(0.5分),例子(0.5分)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当给分,因为诱发好奇心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不仅限于以上几条方法,这里关键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诱发好奇心的技巧)

四、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0分)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错误(1分);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1分);总体来说,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就越好(1分);但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1分)。

学习动机的最佳水平与任务的难度有关(1分);随着学习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应该逐渐下降(2分)。

根据答题情况,灵活分配其余的3分。

五、论述题(15分)

为什么说外部学习动机不可靠?

外部学习动机造成消极影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如何有效利用外部奖赏?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1)诱因引起或促进个体学习行为均不是因为个体对学习本身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学习活动所带来的替代性奖赏或其他的什么理由(2分)。

首先,外部学习动机可能导致的是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降低(2分)。

其次,他们会发展出一种工作心态,做那些以最小的努力带来最大的奖赏的事,而不是尽可能做好工作以创造高质量的产品,奖励阻止了挑战性行为(2分)。

奖励把人不当做一个生命体,旨在控制他人行为,当个体付出了努力但没有得到相对应的奖励,其效果将是惩罚性的。

另外,奖励完成任务的人实际上是对没有完成任务的人的惩罚。

奖励破坏人际关系。

奖励总是一种稀缺资源。

容易引起冲突和嫉妒(2分)。

(2)损害学习内部动机的不是奖赏的使用,而是事先提供奖赏作为诱因和提供奖赏的方法使学生认为:

他们参与奖赏行为只是因为他们要赚得奖赏而不得不做,而不是因为这些行为本身有价值或能契合学生自身的兴趣。

因此,在激发学生外部学习动机时须避免学生出现以上错误的观念(4分)。

(3)关于如何有效利用外部奖赏:

首先,运用奖赏时,目标明确,策略清晰的任务,比那些目标模糊,学生必须发现或创设新策略的任务来说,奖赏对学习具有更好的指导效果(1分)。

其次,奖赏最好用于达标性任务的诱因,针对需要大量操练与实践的技能(比如数学计算、打字、投篮训练等)(1分)。

再次,在给出奖赏时,要以提供信息反馈、鼓励学生欣赏自身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而不是只想着奖赏(1分)。

六、案例题(15分)

小明很苦恼,这次期末数学考试只考了50分,他觉得这次考试失常因为题目太难,或者是因为数学考试时紧张,一段时间内脑袋短路,也有可能是自己考试早上没吃早餐,影响发挥。

另外这学期新换了数学老师,他感觉自己不太适应这个新老师,这可能影响到了他数学的成绩。

同时,他也感觉这学期自己数学学习没以前那么投入了,很少去摸数学课本,做数学题。

还有,他发现自己最近运气很不好,总是到处“碰壁”。

小明的期末总结里写到以上好几种情况影响了他的数学成绩。

作为班主任,应如何诱导小明能让他增强后继的数学学习行为,请结合归因理论进行分析阐述。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1)维纳归因理论

●个人在行为之后,对行为结果成功或失敗的认知解释。

(2分)

●解釋自己行为后果时,个人所做的归因是复杂而多维度的。

(2分)

●個人以后类似行为动机的強弱,取決于其对行为結果所作的归因解释。

(2分)

●三维度六因素

(2)

归因类别

归因维度

穩定性

因素來源

能控制性

穩定

不穩定

內在

外在

可控

不可控

能力

ˇ

ˇ

ˇ

努力

ˇ

ˇ

ˇ

工作难度

ˇ

ˇ

ˇ

运气

ˇ

ˇ

ˇ

身心状况

ˇ

ˇ

ˇ

其他

ˇ

ˇ

ˇ

 

(2)研究显示,内部的可控的归因,也即努力程度,往往促进学习动机水平的提升。

(3分)

(说明:

以上是学生答题时须涉及到的基本理论知识,只答了以上内容肯定不给满分,学生答题时须结合案例进行分析,结合案例时须条理清晰,分析契合理论知识,同时体现出自身的一些想法,在此基础上,才考虑给满

第七章

概念比较(10分)

道德和品德

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所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特征或倾向,它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其实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法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中的表现(2分)。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2分)。

品德和道德既彼此联系又相互区别。

联系主要表现为三点:

第一,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品德和道德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1分)。

第二,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在家庭成员的道德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分)

第三,个人的品德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道德风气(1分)。

主要区别表现为:

第一,两者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整个社会的要求,内容全面;品德是一种个人现象,内容只是道德的一部分(1分)。

第二,两者的方式和发挥作用不同。

社会道德以传统、公德和舆论的方式表现出来,对整个社会关系有维持和调节作用。

品德以个人信念、理想、稳定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倾向表现出来,对个体的品德行动起支配和调节作用。

(1分)

第三,制约因素的差异。

道德发展受社会规律支配;品德不仅受社会规律支配,还受个体心理、生理活动规律的支配(1分)

论述题(12分):

请论述影响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外部因素

学校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1分)。

班集体的影响(1分);学校舆论风气的影响(1分);教师的影响(1分)。

家庭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1分)。

家庭特征[即家庭规模的大小,家庭是否健全,家庭氛围]的影响(1.5分);家庭教养方式[专制型,权威型,宽容型]的影响(1.5分)。

社会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1分)。

社会风气的影响(1.5分);民族文化的影响(1.5分)。

案例分析(18分):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才能救她,它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化剂。

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10倍。

他花了200元制造镭化剂,而这点药他竞索价2000元。

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总共才借到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

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

但药剂师说:

“不成!

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兹走投无路在夜晚竟撬开药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根据此案例,具体阐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水平1:

前习俗水平(1分)

阶段1:

避罚服从阶段(0.5分)。

个体以行为对自身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这种行为的好坏,而不管这种后果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以为任何一件事只要被惩罚了,不管其理由是什么,那一定是错的。

避免惩罚和无条件地屈服力量本身就是价值;此阶段的个体会更加关注是否会受到惩罚,是否会遇到麻烦(2分)。

阶段2:

相对功利阶段(0.5分)。

个体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开始知道了人们之间的关系是根据像市场地位那样的关系来判断的,知道了公平、互换和平等分配,但是他们总是以物质上的或实用的方式来解释这些价值的。

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此阶段的个体会更加关注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救活妻子,或妻子死去,自己被判刑)(2分)

水平2:

习俗水平(1分)

阶段3:

寻求认可阶段(0.5分)。

个体以人际关系和谐为导向,认为凡是讨人喜欢或帮助别人而为他们称赞的行为就是好行为。

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照这种要求去做。

对行为的是非善恶,开始从行为的动机入手来进行判断。

此阶段的个体会更加关注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会给自己带来什么(2分)

阶段4:

遵守法规阶段(0.5分)。

这时个体所作判断的根据是相信规则和法律维护着社会秩序,因此,个人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的义务。

由于情、法、理三者有时难以兼顾,这一阶段的学生判断善恶常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

只要违反了规则,并且给他人带来了伤害,不论何种动机都是不好的。

此阶段的个体会更加关注法律的要求(对妻子的责任感和破坏法律罪恶感)(2分)

水平3:

后习俗水平(1分)

阶段5:

社会契约阶段(0.5分)。

个体开始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由大家商定的,也可以因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在判断好坏时,认为只有兼爱的行为者才是道德的,错误的行为可以根据其动机是好的而减轻对其责难的程度。

但并不因为动机良好而将其错误的行为也看成是正确的。

此阶段的个体会更加关注社会契约是可以变化的(2分)

阶段6:

普遍原则阶段(0.5分)。

以人生的价值观念为导向,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以正义、公正、平等、尊严等等这些人类最一般的伦理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并根据自己所选定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行为完全自律。

此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