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山阳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6383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山阳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陕西省山阳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陕西省山阳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陕西省山阳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陕西省山阳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山阳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陕西省山阳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山阳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山阳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陕西省山阳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陕西省山阳县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本试卷共28题,满分100分,共3页。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班级、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将所选答案标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卷面整洁,不得污损。

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

1.“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2.学者冯天瑜说:

“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

”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B.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

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D.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

3.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

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

A.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B.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

C.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D.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

4.唐朝官员王锷企图通过贿赂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门下省的属官)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这说明(  )

A.唐朝此时贪腐成风B.三省体制制约皇权

C.皇权进一步加强D.门下省成为监察机构

5.宋代出台一个政令,皇帝要和中书省的宰相们共同制定政策。

如果皇帝发布未经中书省宰相副署的诏书会被视为无效。

这说明当时(  )

A.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B.皇帝权力有所削弱

C.相权对皇权有制约的作用D.行政效率出现下降

6.《后汉书·章帝纪》中记载:

“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

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

”材料体现的制度是(  )

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7.《檐曝杂记》中记载:

“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即封人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

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

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始密且速矣。

”材料说明军机处(  )

A.便于军机大臣控制实权B.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C.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D.行政效率高且保密性强

8.“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遥趋之”。

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  )

A.勤劳勇敢的精神           B.艰苦奋斗的精神

C.耕读情怀    D.家国情怀

9.雅典执政官最初有王者执政官、军事执政官和名年官,终身任职。

公元前683年改为一年一任,且增加了6名司法执政官,人数增至九人,但拥有选举权和当选为执政官的都是贵族。

这些变化(  )

A.确保了贵族各项特权B.推动了雅典民主化进程

C.保证了公民政治权利D.提高了政府决策的效率

10.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

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

最终他选择从容赴死。

这表明苏格拉底(  )

A.主张守法是正义行为B.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强调法律制度不完善D.揭示了民主制度的弊端

11.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曾提出过“世界时间”的概念:

意即人类文明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球的每一个地方,毎个时代都有少数两三个地区代表着那个时代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平,每个民族都应该谛慎地寻找自己的方位,判断自己到底是与“世界时间”同行还是被远远抛弃在外面。

根据这个说法(  )

A.罗马法是古罗马处于“世界时间”中的蜇要标志

B.英国从文艺复兴开始跻身到了“世界时间”当中

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一直处于“世界时间”之中

D.改革开放和国力增强使中国再度回归“世界时间”

12.下表为英国政府议案在议会被修正情况统计,材料表明这一时期英国(  )

时间

被修正总数

年平均数

1867﹣1869年

17项

5.7项

1880﹣1885年

11项

1.8项

1896﹣1900年

1项

0.2项

A.内阁对议会的影响力

增强B.议会上院势力明显衰落

C.分权制衡的原则逐渐丧失D.统治阶级政策趋于一致

13.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告诫民众:

“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同样地,被人当作权利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实行(  )

A.共和主义B.平等思想C.民主主义D.三权分立学说

14.学者景德祥在《重新审视德意志帝国的现代化》一文中认为:

“那种对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的民主成分不屑一顾的态度是值得商榷的。

”下列各项中属于德国“民主成分”的是(  )

A.德意志皇帝主宰议会B.德意志宰相对皇帝负责

C.联邦议会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D.帝国议会代表由选举产生

15.近代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代议制民主政治。

代议制的核心是(  )

A.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B.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

C.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D.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16.美国从1805年开始对华输入鸦片,据不完全统计,1805~1837年的30多年间,共向中国输入鸦片14169箱。

为此美国人丹涅特就曾说过,“鸦片贸易,就像奴隶和酿酒厂一样,成为许多美国大资产的基础”。

这说明美国对华输入鸦片(  )

A.主要是寻找发动对华战争的借口B.主要目的是扩大在中国的市场

C.主要是为美国经济发展积累资本D.为美国黑奴贸易提供资金支持

17.“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给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

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

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B.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C.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D.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18.中英《天津条约》规定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往来,但一直到19世纪60年代才得以进入长江航线。

外国轮船未能在条约签订后立即进入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固守闭关锁国政策B.福州船政局的创办

C.太平天国战事影响D.清政府设法拖延相关条款落实

19.中国传统政治中有“民本”而无“民主”的思想元素。

“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

近代中国真正把民主共和作为政治理念确立下来是在(  )

A.戊戌变法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C.五四运动时期                 D.国民大革命时期

20.1912年,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

A.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B.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

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

支持

21.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知识界“将民间看作是与传统的封建帝国王朝与意识形态相对立的力量”,由此开始,“形成了大规模的‘到民间去’的热潮。

纷纷循着各自的方案与路径去发掘民间的、乡村的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

”上述现象发端于(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C.五四运动时期D.国民革命时期

22.XX词条对“近代化”解释:

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

它包括:

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下列观点与近代化理念一致的有(  )

①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②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

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③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

④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实为行政之本

⑤在现今之中国,民智未开,故共和难行,唯有效仿英吉利之宪政,才是中国之出路!

A.③④⑤B.①②C.③④D.①②③⑤

23.下表为近代列强在华投资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十二》其中表中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国家依次为(  )

时间(年)

1840﹣1895

1895﹣1911

1911﹣1927

1927﹣1937

1937﹣1945

1945﹣1949

国家

英国

日本

美国

数量(万元)

8026

33955

69627

11969

262096

47918

所占比重(%)

82.5

28.1

44.2

37.3

75.5

68.1

A.英国、美国、苏联B.美国、日本、苏联

C.英国、日本、美国D.美国、英国、日本

24.如图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这场战争(  )

A.粉碎了近代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B.取得了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C.沉重打击了当时北洋军阀的统

D.使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转危为安

25.如图是1926年~1929年中共工人党员占党员总数比重的变化情况。

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B.城市工人暴动的惨败

C.土地革命的广泛开展D.反“围剿”斗争失利

二、材料题(共3小题,满分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3分)

材料一纵观整个中国古代与近代社会,政府运转一直是两大中枢点,一是中央权力,二是君主权力,简言之,即地方权力归于中央,中央权力归于君主。

这一政治结构的设计师是战国时期的韩非,韩非认为国家权力的运行与管理的实现,应当做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摘编自齐涛《集权与专制下的政府职能》

材料二伏尔秦对古代中国政府的行政机制大加赞扬,认为比之印度、波斯和土耳其的政治统治形式,中国要幸运得多。

在这里,一切都由二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

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

六部属于帝国各官府之首,六部之下有44个常设在北京的下属机构,每个省每个城市的官员都有一个辅佐的衙门。

因此,在伏尔秦看来,人类肯定想象不出比中国的政治形式更好的政府。

﹣﹣摘编自伏尔泰《风俗论》

材料三历史进入近代以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逐步传入中国。

从不满君主专制、羡幕民主政治到反对专制政体、建立民主政治的要求,从忠君爱国到抑君爱国再到叛君爱国,先进的中国人逐步把目光和心思从唐虞盛世转到中国之外的另一个世界,在中西比较中以新的思维对传统的专制政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他们从救亡图存出发,用进化论来论证民主政治取代君主专制的历史必然性,以天赋人权论、社会契约论、自由、平等、博爱等西方近代民主思想为理论武器对君主专制主义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力图在中国建立一个在西方早已出现的民主政体。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两大中枢点”,指出西汉政府运转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伏尔泰的观点。

(6分)

(要求:

对材料中的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近代冲击专制制度的因素。

(9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美国汉学家史景迁认为,讲述中国近代历史的时候,总是从19世纪中国受的屈辱和侵略开始切入。

40年前他在开始教授中国历史时就觉得这非常不合理,如果要更好地研究中国历史,我们应该从十七八世纪的中国开始研究。

因为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表现出一种更自信的姿态。

我们应该研究是哪些因素促成了中国在明朝之前的这种蓬勃发展和增长。

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怎样导致了中国在19世纪末的衰落,我想这可能是更好的一种研究方法。

﹣﹣《时代周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史景迁的观点。

(12分)(要求:

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

宪宗成化时,明政府文武官员已达10万人,至嘉靖时,更是“岁增月益”,官员“无功可以受赏,有罪可以逭诛”,官风极坏。

张居正为扭转这种局面,从整顿吏治着手,裁汰冗官。

同时,对有才能之人,一概以“功实为准”,大胆提拔。

万历元年,他修订“考成法”,以六科控制六部,以内阁控制六科,凡各项法令、章程的实施情况都必须在簿册上加以注明。

六部若有容隐欺蔽,则由六科科臣检举,六科若有容隐欺蔽,则由内阁检举。

“考成法”是张居正推行其它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

此法实行后,当时朝廷命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张居正政治改革的背景及措

施。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推行“考成法”作用。

(6分)

山阳中学16—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试题历史试题答案卷

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

1.考古资料表明,_西周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

此现象说明(  )

A.工官制实现了标准化器物生产            B.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

C.宗法制注重同族文化的延承性            D.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先秦

【解析】“工官制实现了标准化器物生产”,这属于明显的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诸侯国青铜器物的来源,所以不能臆断这些器物是周王室对诸侯的赏赐,故B项错误;那些遥远地区的诸侯国,未必都是周王室的同姓亲族,故C项错误;分封制的推行有利于周王统治范围的扩大和天下共主地位的巩固,同时必然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扩展与传播,故D项正确。

【答案】D

2.汉武帝统治时期颁布了附益法、左官律、《六察法》、限占田宅法、阿附豪强法、禁大姓族居法等法律文书,这些举措为后世王朝所继承和发展。

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

A.形成了抑制贵族政治的制度基础        B.宗法观念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缩小

C.注重立法手段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D.为西汉强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汉朝

【解析】贵族政治在秦帝国建立之后就趋于瓦解,故A项错误;汉武帝这些限制和打击豪强地主的措施,恰恰表明了宗法观念对政治生活拥有较大的影响,故B项错误;通过材料不难看出,汉武帝的这些措施,都是以法律文书的形式存在的,也就是注重通过立法手段加强对地方的治理,故C项正确;这是为西汉强盛营造良好的内部而非外部环境,故D项错误。

【答案】C

3.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

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

(2)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削弱了皇帝的决策权

C、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D、体现了中央决策的民主性

【答案】C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宰相意见一致性实际赋予了各宰相赞同或否定的权力,这是各宰相权力平等且互相制约的体现,C项正确;“宰相一致原则”有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但因达到一致需要时间争议,所以不利于行政效率提高,A项错误;唐代真正的决策权在皇帝手中,“宰相一致原则”并不能体现削弱皇帝的决策权,B项错误;“宰相一致原则”是针对宰相而实行的,并非真正的民主,最终还是君主专制,D项错误。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结合所学在材料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判断选择。

4.北宋初年,“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

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这反映出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

A.频繁换相            B.培植亲信             C.分化事权            D.重视法治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材料“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反映分割宰相权力,不是_频繁换相,故A项错误;据材料“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可知,北宋通过分割宰相权力以加强皇权,不是培植亲信,故B项错误;材料“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体现了分化宰相事权,故C项正确;材料“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是为了分化宰相事权,加强皇权,不是重视法治,故D项错误。

【答案】C

5.《周礼·司徒教官之职》规定:

“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这说明了周朝(  )

A.工商业为官府所垄断                            B.有较规范的市场管理制度

C.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D.百姓弃农经商现象很普遍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先秦

【解析】工商业为官府所垄断与材料“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知不同时间进行交易的人群不同,并设立专人管理,可知材料反映了周朝市场管理规范,故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于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百姓弃农经商现象普遍,故D项错误。

【答案】B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遥趋之”。

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  )

A.勤劳勇敢的精神                                    B.艰苦奋斗的精神

C.耕读情怀                                                D.家国情怀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和耕读情怀,故A项、B项和C项错误;“哀民生之多艰”、“家祭无忘告乃翁”、“一片丹心图报国”、“苟利国家生死以”体现了对国家民族的热爱,故D项正确。

【答案】D

7.古雅典法律要求提前公布大会议程,便于人们了解要讨论的事务。

对于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两次投票,第一次所做的决定可能在下次会议上被更改;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告。

其目的是(  )

A.打破雅典公民的特权                            B.扩大下层公民的政治权利

C.强化公民大会的权利                            D.减少直接民主的不良影响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从材料中“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告”,可知雅典公民仍有特权,故A项错误;材料中内容涉及的是雅典全体公民,故扩大下层公民政治权利不是材料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公民大会的提案,进行两次投票,体现不出强化公民大会的权利的作用,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对公民大会同一提案,两次投票,可知反映的是避免公民冲动下投票带来的不良影响,即减少直接民主的弊端,故D项正确。

【答案】D

8.雄辩术在希腊教育中享有比较高的地位。

在雅典民主城邦,熟练的公共演讲是从政的必要条件,即使在公共演讲丧失了政治功能后,雄辩术仍然受人崇敬,端庄优雅的演讲本身最终变成了一种崇敬的目标,无论演讲者说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与否,这种情景客观上(  )

A.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养         

               B.推动了自由观念的形成

C.促进了教育体制的完善                        D.增强了公_民的参政意识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雄

辩术不论是否具有政治功能都受到推崇,“端庄优雅的演讲本身最终变成了一种崇敬的目标,无论演讲者说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与否”,这就必然有利于公民群体文化素养的提升,故A项正确;雄辩术备受推崇与自由观念没有直接的关系,故B项错误;对雄辩术的推崇并不一定会导致教育体制的完善,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必然的因果联系,故C项错误;丧失政治功能后的雄辩术并不能增强公民的参政意识,故D项错误。

【答案】A

9.罗马法规定:

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

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由以上材料信息中,可知该法(  )

A.注重交易形式和程序化B.维护贵族的特权

C.突出强调保护私有财产D.调解贸易的纠纷

【考点】罗马法.

【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分特点,准确解读材料相关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题干材料强调的物品交易成功须具备条件,是否有足够人员在场,以及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的,反映的是罗马法注重形式和程序化的特点,A项正确.

BC项具有较强迷惑性,然从“这些条件缺一不可”分析,BC是从表面错误的理解;故排除.

材料没有强调物品交易的身份问题,故排除D.

故选A.

10.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的价值,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神学迷信,主要是因为(  )

A.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天圆地方”说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突出了个人作用

C.宗教改革运动动摇了天主教会的地位

D.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创立

【考点】文艺复兴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一定时期的思想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集中反映这一哲学原理,应该从经济上着手考虑,所以应该选择B。

【答案】B

11.路德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

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

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

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所体现出的核心思想是(  )

A.教徒要想得到救赎,必须依靠教会

B.教徒必须有虔诚的信仰,等待上帝的拯救

C.不论是否得到拯救,都必须虔诚信教

D.信徒得救全凭信仰,可以不依靠教会

【考点】宗教改革

【解析】考查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思想观点。

从材料中的“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

”、“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

”等反映了其信仰即得救。

【答案】D

12.16世纪西欧大陆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文艺复兴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            B.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王权的矛盾激化

C.剥夺天主教会的土地和经济特权        D.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

【考点】宗教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