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竹文化的两论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66100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竹文化的两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竹文化的两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竹文化的两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竹文化的两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竹文化的两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竹文化的两论文.docx

《中国竹文化的两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竹文化的两论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竹文化的两论文.docx

中国竹文化的两论文

中国竹文化论文有哪些呢篇1

  浅谈竹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

  摘要

  提及文化,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文字、艺术、科学等等,但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地理气候、动植物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植物资源中,非竹莫属。

英国学者李约瑟说得好,东亚文明乃是“竹子文明”。

此文就竹在中国古典文化里所占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做一个详细的研究,通过图书馆,互联网以及请教老师等多种方法,做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

竹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始末,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推进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竹;古典文化;影响

  1引言

  竹还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精神文化象征,古今庭园几乎无园不竹,居而有竹,则幽篁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

古往今来,“人生贵有胸中竹”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常借梅、兰、竹、菊来表现自己清高拔俗的情趣,或作为自己品德的鉴戒,如当代诗人周天侯的《颂竹》:

苦节凭自珍,雨过更无尘。

岁寒论君子,碧绿织新春。

因此,竹在中国古典文化里占据了重要地位。

  1.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在当今中国,受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影响,中国社会的氛围正在发生显著地变化。

人们越来越那难以抵制印钱的诱惑,社会丑态频生。

作为一名有志青年,必须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奉献。

而竹素来拥有者诸多美誉,是君子的象征;同时,作为一名中国古典文化爱好者,有必要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做出努力的同时也为社会注入健康的思想。

  1.2研究背景

  中国是竹的故乡。

全世界约有100至1000多种竹子,而中国有37属约500种,以四川地区为主。

不仅竹类竹质资源丰富,而且养竹用竹历史悠久。

一首古老的民歌《弹歌》唱道: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说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用竹子制作箭头、弓弩等武器,用于娱乐、捕猎或战争了。

竹与人类的文化生活结下不解之缘,在中华民族的日常衣、食、住、行中,到处都有竹的倩影。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感叹地说:

“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由此可见,竹在中国的影响深远。

  1.3研究方法

  由于受知识水平所限,所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以及老师指导等渠道和方法做出此研究论文,不足之处很多,请阅者多多指教。

  2文化传承

  竹与中国文字结缘最早。

可追溯到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有“竹”的象形符号。

在甲骨文、金文中都有“竹”的象形符号和与竹有关的文字。

古人以竹片作为文字的载体,用牛皮绳串起来编结成书,就是所谓的“韦编”。

由于竹简的利用,使中国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到殷商时代,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及历史文献的传存立下了汗马功劳。

以象形表意为特征的方块汉字也因竹简而被固定下来,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书法艺术。

因此,竹将中国的古典文化传承了下来,而其中诗与联更是其中的代表。

  2.1竹与对联

  说到竹就不得不说郑燮,他可是中国古代一大竹诗竹画的大家。

郑燮(1693-1765):

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幼年家贫,但颖悟好学、性狂放落拓。

乾隆元年进士,做过山东范县和潍县知县,后因请求赈助农民而得罪豪吏,告疾罢官归,居扬州以诗书画自适。

板桥诗、书、画俱有造诣,人称“三绝”,为“扬州八怪”之一。

板桥擅写兰竹、以草书长撇作画,把中国传统的墨竹兰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今有《板桥全集》及书画多种传世。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郑燮撰

  这副对联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用了象征的手法。

“象征”既是一种用某种知觉或想象的图象标示或暗示某种不可见的意蕴的艺术手法,又是指一种文艺作品与欣赏者的联系方式。

象征联系的建立是以结构特征的相符度为基础的,而不求质的完全契合。

比如,松树与豪情,竹与正直的人格具有不同的质,但松树的壮阔、伟岸的形象与豪情的特征相似,竹的笔直凌霄的形态与人格正直在结构特征上相对应,于是人们就常用松树象征豪情,用竹象征正直的人格,因此,象征是一种异质同构的联系方式。

古人在文艺作品中最善用象征手法将事物人格化加以赞扬或贬斥,比如赞竹有虚心、梅有傲骨、兰有君子之高风等。

郑板桥一生爱竹、敬竹;画以写竹,诗以咏竹。

郑板桥性格狂放不羁,傲岸正直,因此他常咏竹画竹以勉人和自勉。

如“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题画诗)而梅与兰、竹、松,经常是诗人、画家作品的题材,当然郑板桥笔下就更多。

上面这副对联也体现了郑板桥诗、书、画的一贯风格,同时也映照出郑板桥的人格。

  其他关于竹的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屈屈伸伸,雪压千层犹奋直;潇潇洒洒,风来四面又何妨。

●劲节生来瘦,高村老去刚;竹青怀素志,梅老秉芳心。

●为天地生春,抚长存终古绿;与松梅作伴,洁身共避寒心。

  2.2竹与诗

  古典诗词石中国古代的一个极富中国内涵的特色文化。

者其中有关与竹的更是数不胜数。

例如:

(唐)李白当涂县北有慈姥山,积石俯江,岸壁峻绝,风涛汹涌。

其山产竹,圆体疏节,堪为箫管,声中音律。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

严郑公宅同咏竹杜甫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巽公院五咏苦竹桥柳宗元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迸箨分苦节,轻箨抱虚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差池下烟日,嘲哲鸣山禽。

  谅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

竹径李得裕野竹自成径,绕溪三里余。

檀栾被层阜,萧瑟映清渠。

日落见林静,风行知谷虚。

田家故人少,谁肯共焚鱼。

酬人雨后玩竹薛涛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

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

晚岁君能赏,苍苍尽节奇。

同郭参谋崔仆射淮南节度使厅前竹刘长卿昔种梁王苑,今移汉将坛。

蒙笼低冕过,青翠卷帘看。

得地移根远,经霜抱节难。

开花成凤实,嫩笋长渔竿。

霭霭军容静,萧萧郡宇宽。

细音和角暮,疏影上门寒。

湘浦何年变,山阳几处残。

不知轩屏侧,岁晚对袁安。

洗然弟竹亭孟浩然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

具怀鸿鹄志,苦有鸟鸟心。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等等。

竹诗贯穿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始终。

  古人爱竹,许多的文人墨客都为之挥毫吟咏,绘画抒怀,因此也形成了独有的竹文化。

人们对竹的嗜好和爱慕,并不完全是因为竹的便利,而是竹子本身所具有的品质。

司马迁说:

「竹外有节礼,中直虚空。

」,也许正是道出了竹之所以为人喜爱的原因吧。

竹中直,我们想到立身行事应该不偏不倚,端正廉直,不昧自己的良心而不自欺,不贪求身外的利益而不欺人。

竹虚空,让我们想到修身进学应该要虚心受教,虚己待人,才能得到贵人的指点,四处逢源。

虚空也是一种超脱,心底清净,便能宁静致远。

  所以白居易有「水能性淡是吾友,竹解心虚即吾师」的真心话语。

竹身劲节挺拔,其实才是它真正魅力所在。

它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知礼节,在威逼利诱面前应该有气节,在仁义忠信面前应该不污名节,而于伦常大道之间应该守其贞节。

古今的仁人志士倾慕竹之有节,发自内心赞叹道:

「竹死不改节,花落有余香。

」古人认为竹本是草的一种,也许是因为它的中直、虚空、有节,才使它超然挺拔于其它草类之间,而且凌冬不凋,叫做冬生草。

司马光曾感慨竹子顽强的生命力,作《种竹斋》诗云:

「雪霜徒自白,柯叶不改绿。

」也正如此,历代翠竹就与松柏、梅花合称为「岁寒三友」。

我们生为人,秉承天地合气,与大自然同体枯荣,为人而不如竹乎?

「竹」之意蕴,正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结束语

  本文对竹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做了一个简单的研究,通过各种渠道而得的文献进行分析而得,竹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同时因为知识水平所限,得到的成果不是那么令人深入理解竹;对此请多多包涵。

  参考文献

  【1】周显云.古诗歌中“竹”意美【J】.现代阅读,2012-8-15

  【2】杨湘涛.郑板桥的修竹人生【J】.文艺争鸣,2010-3-15

中国竹文化论文有哪些呢篇2

  浅析中国文人画中墨竹文化的符号学

  摘要:

符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中介,是认识事物的一种简化手段。

中国文人画中的墨竹作为文化符号,具有能指和所指两方面的意义,其所蕴含的内涵,在具有丰富性、多义性的同时,又能极好地统一起来,具有大家认同的共同文化意指,从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伦理文化的基本特质,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

  关键词:

文人画墨竹符号

  一、序言

  竹文化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识。

一双竹筷、一座竹楼、一架竹轿、一把竹丝扇、一支竹管毛笔、一根竹笛、一个竹灵牌、一首咏竹诗、一幅墨竹画、一句“无竹令人俗”的人生格言……无一不弥漫着中华文化的浓郁气息。

竹笛是中国特有的乐器、咏竹诗是中国咏物诗的一类、墨竹画代表着中国文人画、借竹喻人格只为中国哲人所称道……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正是通过竹及其文化事象得以显现,从而与其他文化判然相别。

  中国文人的墨竹画在传统绘画艺术中具有相当的地位。

中唐时期,竹已形成专门的绘画题材;北宋文同开创了“湖州竹派”,被后人尊为墨竹绘画的鼻祖;元代的柯九思、高克恭、倪瓒;明代的王绂、夏昶、徐谓;清代的石涛、郑板桥、蒲华、吴昌硕;都树一代画竹新风,促进了画竹艺术的发展,对画竹技法和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时至今日,中国的文人画中的墨竹仍长盛不衰,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二、中国文人的墨竹的符号学分析

  符号一词的定义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中介,是认识事物的一种简化手段。

符号在交际过程中,是传达思想感情的媒介物,人们通过符号,把内心的情感、观念,与外部世界的特定事象联结起来。

符号自身无所谓指称和表达,是人的规定和理解,赋予符号以生命,传达被标志物的特殊含义及特征,用于识别和沟通。

所以说,符号是联结心灵与世界的桥梁与中介,是沟通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桥梁。

无论是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都不能离开符号而存在。

  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对“符号”提出了一个比较鲜明、也比较准确的解释,索绪尔认为:

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统一体。

能指和所指都是索绪尔语言学的术语。

能指(signifier),指的是语言符号的音响形象;所指(signified)是它所表达的概念。

简单地说,能指和所指就是符号的形式和内容,能指是符号形式,即符号的形体;所指为符号内容,即思想,是符形所表示的意义,或符号使用者所作的解释。

  墨竹作为符号,也具有能指和所指。

其能指就是文人画中的墨竹所表现出来的意象,所指就是画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绪。

墨竹这个符号,具有指称、象征或表现人们内心的情感、观念的功能;人们在崇拜竹、描绘竹时,有意识地、自觉地用墨竹表现、指称内在观念和价值取向,或象征理想人格。

也就是说,人们运用、创造了墨竹这个文化符号,带着明确的表现目的和隐喻目的。

人类的意识过程,是一个将世界符号化的过程。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指出,人的不同的符号活动,创造了各种人类文化形式。

  人是用符号来思维的,符号是思维的主体,思维无非是对符号的挑选、组合、转换、再生的操作过程。

思想是思维的结果,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然而并非任何时候,思想都能够用语言顺利地表达出来。

一个符号的所指,可以有不同层次的意义,如形式意义和实质意义。

符号的意义还可以划分为可表达的意义和不可表达的意义。

在许多情况下,符号的所指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尤其是艺术符号的所指,往往总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无穷”之意,仍然是意义,是意义的又一个层次,称为意指。

在符号学的著作中,常常见到“意指”一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