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记叙文常考点初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4959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清记叙文常考点初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理清记叙文常考点初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理清记叙文常考点初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理清记叙文常考点初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理清记叙文常考点初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理清记叙文常考点初二.docx

《理清记叙文常考点初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清记叙文常考点初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理清记叙文常考点初二.docx

理清记叙文常考点初二

理清记叙文常考点

一、本周难题解决(课后作业)

二、文学积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三、知识点总结

一、记叙文基础知识

1.文章体裁?

此文是一篇。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

(方法:

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

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

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

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

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16.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

17.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9.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作用:

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1.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22.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

(2)抒情散文

23.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24.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

25.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6.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7.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二、针对性阅读

(二)阅读下文,完成21--26题(26分)

“青花瓷”缘

朱晖

①故事得从马未都先生的一篇博文说起。

②2008年“春晚”,周杰伦演唱的一首由方文山作词的《青花瓷》引起轰动。

流行的曲调柔和了古典的意蕴,听得观众们如痴如zuì。

马未都原本对流行歌曲不感兴趣,但此歌的主题令他屏息聆听。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美妙的歌词令马未都赞不绝口。

要知道,马未都曾经在中央台《百家讲坛》栏目讲解过青花瓷,有关青花瓷的歌曲又怎能不触动他的神经呢?

但是,听着听着,他渐渐地从美妙的歌词中觉察出一些什么,感觉到有些不对劲,顿时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他随即写了一篇博文,对歌中的某些词句提出了质疑,并指出谬误最严重的一句是“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因为马未都知道,青花瓷自诞生起就迅速成为中国瓷器的霸主,700年来无人撼动,可制作者从来都不曾在青花瓷的瓶底书写过汉隶,仅在明朝时偶有写过。

③马未都的质疑很快就传入方文山的耳朵里,但他并没有立即做出解释。

半年后,在他的新书《中国风》的发布会上,面对记者的再次发问,方文山才简单地回应:

“马未都先生挑的错属于专业范畴,而流行音乐是通俗文化,通俗文化有时不必考据太多。

④事情似乎就此打住,马未都继续说他的收藏,方文山继续写他的歌词,彼此不再有牵扯。

可有意思的是,2009年春节后,两人竟然在同一档电视节目中碰面了。

⑤马未都见到方文山,呵呵一乐,说:

“正好,今儿个我跟你来探讨一个问题。

”当着电视机前万千观众的面,马未都又提起了《青花瓷》中“在瓶底书汉隶”这个话题。

很多人以为,被称作当今“词坛文豪”的方文山为了保全声誉,必定会据理力争,与马未都唇枪舌剑一番。

不料,他毕恭毕敬地听完马未都的发

言后,不慌不忙地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一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颇为欣赏,也一直希望今人能够从久远的历史中感受并汲取一些文化底蕴。

把中国古代具有标志性的器皿写进歌词也算是一种尝试吧!

本来想选择青铜器,可是青铜器在春秋战国时被浇注成兵器,感觉太沉重。

后来想到陶瓷,我个人对青花瓷情有独钟,只要一想到它,总有一种被触动的感觉。

⑥马未都正了正身子,似乎要重新审视眼前这位陌生的朋友,他继续面带微笑地听着。

方文山又说:

“草书比较飘逸,但如果我写‘瓶底书草书’,发音不好听,字面上也不美。

最关键的是,它没有办法标出朝代。

要说符合‘仿前朝的飘逸’里的‘前朝’,‘汉隶’相对就比较符合歌词上的这种美感和逻辑。

”一席话,让马未都对方文山的“谬误”释然了,对方文山恳切真诚的态度更是刮目相看。

⑦接下来聊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两人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

⑧电视节目快直播完了,两人还意犹未尽地相约再见。

临了,方文山送给马未都一本自己的新书,希望马先生批评指正。

马未都欣然接受,并且表示一定认真拜读。

⑨故事的结尾必须要说说马未都的另一篇博文。

马未都在博文中坦言,此前对方文山歌词的批评是“率性而为”,并诚挚地写道:

“与方文山一晤,聊得投机,可以看出他是从内心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而不是应景似地往古典文学上靠。

方文山的歌词,其声朗朗,其风习习,其韵悠悠啊!

”马未都还笑言,自己在《百家讲坛》讲了十来次青花瓷,也不顶周杰伦唱一首《青花瓷》。

周杰伦的演唱除了曲调琅琅上口之外,歌词也应和着曲调丝丝入扣,让人难以忘怀。

这里,方文山作为词作者,功不可没。

⑩其实,马未都也好,方文山也罢,两人都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卓有成就。

然而,两位功成名就的人从心存芥蒂到惺惺相惜,只用了“匆匆一晤”。

除了他们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执着的兴趣之外,两人还都有着、,应该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吧!

【相关链接】

马未都,收藏专家,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他对陶瓷、玉器、古家具等颇有研究,著《马未都说收藏》五本等。

方文山,台湾著名词人,其创作的词中充满强烈的画面感、浓郁的东方风,是华语歌坛“音乐文学”的创作才子,荣获台湾第十九届金曲奖最佳作词人奖。

他的词与周杰伦的曲相配,被视作“最佳拍档”。

21、根据拼音写汉字:

如痴如zuì(2分)

22、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第⑥段中“一席话”所指代的内容是:

(4分)

(1)

(2)

23、第⑨段“方文山的歌词,其声朗朗,其风习习,其韵悠悠啊”这句话运用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4分)

24、第⑩段,“两位功成名就的人从心存芥蒂到惺惺相惜,只用了‘匆匆一晤’”的原因是:

除了他们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执着的兴趣之外,两人还都有着、,应该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吧!

(4分)

25、对于题目“青花瓷缘”,下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4分)

A、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代表性的器皿,青花瓷让马未都和方文山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B、周杰伦演唱的《青花瓷》让马未都认识了这首歌的词作者方文山,并由此翻开了两岸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C、作为陶瓷的一种,青花瓷是马未都和方文山的共同爱好;作为一首流行歌曲,《青花瓷》又让“匆匆一晤”的两人相识相知。

D、所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们都会与《青花瓷》这首歌结缘,也会与青花瓷这种陶瓷结缘。

26、请在第⑦段中“……”处续写一段文字,描写马未都和方文山交谈的情境。

(80字左右)(8分)

(二)(26分)

  21.醉(2分)

  22.

(1)交代创作“青花瓷”歌词的初衷(2分)

(2)解释“瓶底书汉隶”这个“谬误”产生的原因(2分)

  23.排比强烈地表达出方文山歌词所特别具有的文学魅力,反映出方文山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和真挚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4分)

  24.宽广的胸怀  谦和的态度(4分)

  25.C(4分)(青花瓷一语双关,既指歌词“青花瓷”,也指青花瓷器)

  26.略(8分,符合续写的基本要求2分,用描写(语言描写)的手法2分,交谈的内容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2分,语意顺畅(与上下文相关)2分。

 

链接课内

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普士兵的号声——①他们已经收操了。

[A]站起来,脸色惨白,[B]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②”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文中画线处描写人物的两种方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

(2)文中①②两处破折号的作用分别是

(   )

A.表示解释说明,语音的延长。

B.表示解释说明,递进。

C.表示解释说明,语音的停顿。

D.表示递进转折,语音的延长。

(3)为什么听到钟声与号声后,韩麦尔先生的脸色变得这样难看?

 

(4)从情节上看,这部分是故事的________

(5)“使出全身的力量”“法兰西万岁”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6)如果结尾处改成他举起拳头高呼:

“法兰西万岁!

”好不好?

你是怎样理解“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这一举止和表情的?

(1)语言、动作 

(2)C (3)钟声、号声宣告着最后一课的结束,从此将和祖国语言告别。

 (4)高潮和结局 (5)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心和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6)不好,此时的韩麦尔先生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他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

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法国的感情之深,他永远都不会忘记、放弃自己热爱的祖国。

摆渡老人

李文忠

①读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②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

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

渡船只要一近岸,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向船上跃去。

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

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手忙脚乱的样子大笑。

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到离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③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

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

望着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

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

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

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

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④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不紧不慢地向学校走去。

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

我和他攀谈起来。

我问他:

“你今天怎么这么早?

”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

“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

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

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

”说完,便送我过河。

⑤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

“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

”那双眼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紫,猛地问道:

“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

”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

“干啥?

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

后来他得病去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

”谈话间,船已到岸。

待我上岸后,老人把船向河那边撑去。

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

⑥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

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哄。

于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⑦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

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

“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

⑧“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记忆中。

⑨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1.本文具体描述了摆渡老人接送“我们”过河上学的辛劳。

先写老人因“我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手忙脚乱,一番折腾;再写因________________,老人好不容易“才把船晃过来”;最后写老人不顾自己________________,特地起大早送“我们”过河上学。

2.第⑤段中摆渡老人说“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说为什么老人觉得这样做“心里好受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加粗的语句表现了“我”当时________和________的心情。

4.原先,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后来,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5.“摆渡老人”中的“摆渡”可以理解为老人对“我们”生活、思想上的帮助。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摆渡者”,请你展开联想,按照下面的示例仿写三个句子。

示例:

(1)作家把读者摆渡到精神的彼岸。

(2)“希望工程”把贫穷的孩子摆渡到求知的校园。

仿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外婆和鞋

席慕蓉

我有一双塑胶的拖鞋,是在出国前两年买的,出国后又穿了五年。

它的形状很普通,就像你在台北街头随处可见的最平常的样式:

平底,浅蓝色,前端镂空成六个圆带子,中间用一个结把它们连起来。

买的时候是喜欢它的颜色,穿了五六年后,已经由浅蓝色变成浅灰,鞋底也磨得一边高一边低了。

……

你知道我为什么舍不得丢掉它吗?

这是个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的回忆。

大学快毕业时,家住在北投山上,没有课的早上,我常常会带着两只小狗满山乱跑。

有太阳的日子,大屯山腰上的美丽简直无法形容,最让我快乐的是在行走中猛然回过头,然后再仔细辨认,山坡下面,哪一幢是我的家,走着走着,我的新拖鞋就不像样了。

不过,我没时间管它,直到有一天,傍晚,放学回家,隔着矮矮的石墙,看见我的拖鞋被整整齐齐地摆在花园里的水泥小路上。

带着刚和同学分手后的那一点嚣张,我就在矮墙外大声地叫起来:

“何方人士,敢动本人的拖鞋?

”花园那边没有动静。

再往客厅的方向看过去,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笑呢。

“今天下午,我用你们浇花的水管给你把拖鞋洗了,刚放在太阳地里晒晒就干了。

多方便!

多大的姑娘啦!

穿这么脏的鞋给人笑话。

以后,外婆每次上山时,总会替我把拖鞋洗干净,晒好,有时甚至给我放到床前。

然后在傍晚时分,她就会安详地坐在客厅里,一面摇扇子,一面等着我们回来。

我常常会在穿上拖鞋时,觉得有一股暖和与舒适的感觉,不知道是院里下午的太阳呢,还是外婆手上的余温?

就是因为舍不得这一点余温,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所有能够让我纪念她老人家的东西:

比如出国前夕给我的戒指,给我买料子赶做的小棉袄,都在泪眼盈盈中好好地收起来了。

这双拖鞋,也就一直留在身边,舍不得丢。

每次接触到它灰旧的表面时,便仿佛也接触到曾洗过它的外婆的温暖而多皱的手,便会想起在夕阳下的园中小径,和外婆在客厅纱门后面的笑容。

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

1.结合短文,解释文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①嚣张:

______________②泪眼盈盈:

______________

2.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句话概括第3~7自然段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鞋”是一双怎样的鞋?

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这双鞋的句子。

谈谈“我”为什么舍不得丢弃这双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有两处描写外婆神态的地方,请你找出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我”的心情怎样?

请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

”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二)1.恶作剧(淘气、调皮)河面结冰年老体弱 2.因为老人失去可爱的儿子深感痛苦,于是把父爱转移到“我们”身上(把“我们”当做自己的儿子),每天接送“我们”上学,所以觉得,“心里好受些”。

3.愧疚 感激 4.可笑可敬

5.仿句:

(1)父母把儿女摆渡到成人的世界。

(2)老师把学生摆渡到知识的王国。

(3)医生把患者摆渡到健康的乐园。

(4)科学家把人类摆渡到万里之遥的星球。

(5)小小电脑把我们摆渡到广阔无垠的信息海洋。

(6)米卢把中国足球摆渡到“世界杯”的绿茵场。

(三)1.嚣张:

文中指因兴奋而没有限制。

(意思对即可)泪眼盈盈:

因伤心而泪眼模糊。

(意思对即可)2.你知道我为什么舍不得丢掉它吗?

3.回忆外婆给我洗鞋并晒鞋的往事。

(意思对即可)4.平底,浅蓝色,前端镂空成六个圆带子,中间用一个结把它们连起来。

已经由浅蓝色变成浅灰色,鞋底也磨得一边高一边低了。

每次接触到它灰旧的表面时,便仿佛也接触到曾洗过它的外婆的温暖而多皱的手,便会想起在夕阳下的园中小径,和外婆在客厅纱门后面的笑容。

(用自己的话概括,只要能写出外婆对我的爱即可)5.①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笑呢。

②她就会安详地坐在客厅里,一面摇扇子,一面等我们回来。

6.能围绕悲痛、伤心、怀念三个方面去描写,语句通顺,能写出真情实感即可。

7.要求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悟,回答只要有真实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四、作文训练(作业)

  2012年普陀一模语文作文以“味道”为题,写一篇600字的文章。

作文分析

范文赏析(另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