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月考试题语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4577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月考试题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月考试题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月考试题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月考试题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月考试题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月考试题语文.docx

《高三月考试题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月考试题语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月考试题语文.docx

高三月考试题语文

2019-2020年高三1月月考试题语文

2010—2011学年度高三1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露脸/露宿嗜好/谥号厉兵秣马/莅临指导

B.稽首/稽考束缚/漱口以身殉职/徇私舞弊

C.禅宗/禅让耕地/根底溘然长逝/恪尽职守

D.绰号/绰约筵席/沿袭艰苦卓绝/真知灼见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符合句意的一项是()

A.针对个别干部违规驾驶公车发生交通事故的现象,某单位做出副科级以上干部重考驾驶证的决定,这实在是驴唇不对马嘴。

(名不副实)

B.“限塑令”颁布之后,农贸市场的一些摊主对记者打开天窗说亮话:

为了招徕顾客,我们难以拒绝提供免费塑料购物袋。

(直言不讳)

C.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需要提倡“拿来主义”精神,如果脱离国情,盲目照搬,就有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

(画蛇添足)

D.1977年高考招生制度的恢复,既给下乡知识青年提供了求学上进的机会,也使许多农家子弟有了“鲤鱼跳龙门”的希望。

(脱胎换骨)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迎接伟大祖国的62周年华诞,《广西都市报》将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围绕“我与

祖国的故事”为主题展开大型征文活动。

B.走和平、友好、合作之路,推动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关系,既是中日两

国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期盼。

C.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说,朝鲜人民军已经发展成为现代进攻和防御手

段的、坚不可摧的革命武装力量。

D.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为未来五年中国

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定下了基调,指明了方向。

基调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

4.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匈奴传》有如此记载:

太初四年“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

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

B.近日来,校园电视台、校园小广播共同推出《小细节,大节约》栏目,

介绍生活中一系列关于节约的小常识,曝光一些浪费现象,受到了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C.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上航行着,再有几个小时就到码头了,他心里充满了

激动和喜悦,这时船上的人告诉他刚才经过的海槽——就是“中外之界”。

D.这位家长说,过分看重分数的一个直接后果是:

各种频繁的考试之后,学生、家长、老师关注的不是哪些知识还没掌握,而是考试的分数和名次。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上海世博会再塑中国形象

许晓青赵颖

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

在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往往在庆贺丰收、宗教仪式、欢度喜庆的节日里开展交易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定期的、有固定场所的、以物品交换为目的的大型贸易及展示的集会。

这就是世博会的最早形式。

公元5世纪,波斯举办了第一个超越集市功能的展览会。

18世纪,随着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人们逐渐想到举办与集市相似,但只展不卖,以宣传、展出新产品和成果为目的的展览会。

l791年捷克在首都布拉格首次举办了这样的展览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展览会的规模也逐步扩大,参展的地域范围从一地扩大到全国,由国内延伸到国外,直至发展成为由许多国家参与的世界性博览会。

1851年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举行的万国工业博览会是全世界第一场世界博览会,展现了工业革命后,英国技冠群雄、傲视全球的辉煌成果。

如今,世界博览会已成为一个富有特色的讲坛,鼓励人类发挥创造性和主动参与性,更鼓励人类把科学性和情感结合起来,将种种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念、新技术展现在世人面前。

中国在赢得第41届世博会主办权之日起,就已开启了“塑造”中国形象的

旅程。

中国走过的“世博之路”,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激情、远见和决心。

中国申博成功,是国家综合外交实力的胜利,世博会的举办过程,同样是国力的体现。

如果要问上海世博会“最大的展馆”在哪里,那就是在整个上海,在整个中国;如果要问这座展馆里的“镇馆之宝”是什么,那就是自信、从容、谦恭的中国人民。

源于西方的综合性世博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作为东道主的中国必将被置于放大镜下再度细观。

事实上,当中国把世博会“带回家”,也带回了“一面镜子”。

“中国看世界,世界看中国”,多元文化、高新科技以及全球最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尽收眼底。

此外,金融海啸后,世界对中国经济在“世博年”的表现颇有期待。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去年5月刊发的一篇文章指出,世博会将是一次“经济奥运会”。

世博园区或将成为观察全球经济复苏的一个“窗口”。

美国通用汽车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在世博园区合作建设的企业馆项目正加快进度。

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总裁甘文维说:

“我们期待‘世博年’的中国机遇。

对于上海的普通民众,世博会让他们不必出国就能体验异域风情。

而近2000万上海民众原汁原味的真实生活状态,或许会成为世博会期间吸引外国游客和国际舆论的另一个焦点。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一些外国人曾热衷于探寻胡同里依然光着膀子弈棋的老者。

如今,境外观察家也未苛责上海民众“穿睡衣上街”的另类习俗,香港《南华早报》网站甚至刊文认为,这反而能使人们看到“多样化”的中国城市生活,而不是“千城一面”。

“我认为,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都是一个好机会,中国与世界可以实现跨文化交流。

”中国家喻户晓的“洋笑星”大山——加拿大人马克·罗斯韦尔,如今已是上海世博会加拿大展区总代表。

大山希望,在世博会期间,把家搬到中西合璧的上海社区,在梧桐掩映的街道漫步。

“我想,在世博会上,能寻找到一种平和、包容的文化态度。

”正在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准备候选影片方案的上影集团年轻导演郑大圣说。

随着世博会的临近,已有数十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预订”了“世博之旅”,中国人正准备迎接这规模空前的“巅峰对话”。

种种迹象表明,通过世博会,中国希望向世界展现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形象和气度。

一路见证中国办博历程的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说:

“我想对全世界人民说,抓住这次机会,感受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

”(选自2010年3月2日《新华网》,有改动)

5.下列对“世博会”的相关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世博会的最早形式,是古代农耕社会里的人们在庆贺丰收、宗教仪式、

欢度喜庆的节日里所展开的交易活动。

B.公元5世纪前定期的、有固定场所的、以物品交换为目的的大型贸易及

展示的集会,只展不卖,以宣传、展出新产品和成果为目的。

C.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展示种种有

助于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念是其根本目的。

D.世博会是由国内延伸到国外的讲坛,不仅鼓励人类发挥创造性和主动参

与性,而且鼓励人类把科学性和情感结合起来。

6.下列对“上海世博会”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上海的普通民众,世博会让他们不想出国体验异域风情。

香港《南

华早报》网站刊文认为,上海的另类习俗能使人们看到“多样化”的中国城市生

活,而不是“千城一面”。

B.美国通用汽车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在上海世博园区合作建设

企业馆,美国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总裁期待“世博年”的中国机遇。

C.种种迹象表明,世博会的申办成功表明,中国已经完成了向世界展现一

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形象和气度的任务。

D.一路见证中国办博历程的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对全世界人民说,

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都是中国与世界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好机会。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近两千万上海民众原汁原味的真实生活状态,会成为世博会期间吸引外

国游客和国际舆论的另一个焦点。

B.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一些外国人曾热衷于探寻胡同里依然光着膀子弈棋

的老者。

如今,境外观察家看好上海民众“穿睡衣上街”的另类习俗。

C.上海举办的第41届世博会是源于西方的综合性世博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

举办,对“塑造”中国形象是一次好机会。

D.随着世博会的临近,已有数十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预订”了“世博

之旅”,中国人正准备迎接这规模空前的“巅峰对话”。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杨烈妇传 

[唐]李翱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

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其妻杨氏曰:

“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

君如逃则谁守?

”侃曰:

“兵与财皆无,将若何?

”杨氏曰:

“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

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

“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

”众皆泣,许之。

乃徇曰:

“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

”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

使侃与贼言曰:

“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

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

”贼皆笑。

有飞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

杨氏责之曰:

“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

”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

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

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

其帅,希烈之婿也。

贼失势,遂相与散走。

项城之人无伤焉。

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

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于卑幼有慈爱者,则贤矣。

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

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

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济:

成功

B.侃率之以乘城                  乘:

登上

C.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固:

坚守

D.朝廷宠旌守御之臣不知几人       旌:

旗帜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B、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非若吏人百姓然?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于卑幼有慈爱者其皆出于此乎?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氏在叛贼兵临城下,其夫李侃不知所措时挺身而出,协助其发动胥吏百姓进行抵抗,以弱胜强,击退叛贼,保住了城池。

B.李侃被流矢射中回家后,杨氏责备他身为一县之长尤其不应该临阵脱逃,并激励他立即回到城头,捐躯报国才是死得其所。

C.文中以李侃等守御之臣的行为与杨氏作对比,表现了杨氏的深明大义、勇烈果敢,谴责了那些深受国恩却弃城而逃的官员。

D.作者借孔子的话来评价杨氏,认为她虽为妇人,却有仁人之心,勇者之行,对此当之无愧,从而抒发了对杨氏的礼赞之情。

第Ⅱ卷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

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

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

[注]唐代诗人贺知章年老还乡,玄宗曾下诏将与镜湖相连通的一个小湖赐给他以示矜恤。

(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4分)

(2)请结合对全词的理解,说一说“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个小题,5分)

(1)、①,莲动下渔舟。

(《山居秋暝》)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是而已。

(《师说》)

③其声呜呜然,,,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赤壁赋》)

(2)、①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②明明如月,?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曹操《短歌行》)

③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贾谊《过秦论》)

④山原旷其盈视,。

(王勃《滕王阁序》)

⑤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回家的花朵

李雪峰

四月的时候,星星点点的蒲公英便绽开了,它们像细碎的阳光,金黄在春天氤氲着丝丝缕缕乳白地气的田塍上,印满牛羊蹄印的纷乱村间小道两侧,甚至在山坳背阴处那些还没有融化的一片一片的残雪里,甚至村庄生满幽绿苔藓的墙基或台阶缝隙里,或者那些泥土斑驳墙头生满了蓬草的残墙败垣上。

蒲公英开花了,它从草长莺飞的春天,绽开过长长的夏天,它那微小鹅黄的花盏,甚至金黄到秋天的深处,满山遍野的野菊染尽乡村山野的时候,还有三三两两的蒲公英开着呢,它们或瑟瑟地开在一个风霜落不到的岩石下,或开在一蓬枯白得如同旧白线的枯草蓬子里,像一簇簇微微燃烧的火苗。

它们黄茸茸地亮着,泥土就还醒着,村庄就还醒着,鸟儿和虫子就还醒着,直到一场漫天漫地的鹅毛大雪之后,它们在白皑皑的雪层下沉睡了,泥土就也沉沉地睡去了,村庄以及世界上的一切也都沉沉睡去了。

蒲公英是春天最早醒来的,它醒了,大地就醒了,村庄的春天就醒了,村庄新一轮的岁月就醒了。

村庄的女人们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就早早把它们带进邻近的城市里,那时它们有的刚刚冒芽,有的刚刚鼓起三五个青豆般嫩嫩的蕾,有的刚刚绽开了黄茸茸的一两朵花。

它们被摆放在城市拐角处的冰冷马路上,但更多的是被放在简陋的竹筐里,在村庄女人高一声低一声的胆怯叫卖声中,流浪在城市的喧嚣声或那一条条仄斜而沉寂的幽长小巷里。

它们是到城市寻找它们的亲戚的。

那些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那些在城市里生活了多年,但根须还没有从乡间泥土里全部拔出来的人,那些在市声里沉睡,但梦的脚趾还常常粘满泥土的人,他们都是蒲公英的亲戚,他们常常会买几小扎的蒲公英,把它晾干了冲茶,或把它冼净剁碎了掺杂着作为食物,败火祛毒,给身心重新赋予乡野的清爽之气和生活的自然气息。

我也是蒲公英的一个亲戚,从120多里远的乡下老家到这小城里来生活,20余年了,从一个乡间的木讷青年,成了小城市井中的一个临近不惑的人。

我也常常买三五扎蒲公英冲茶,或者剁碎了摊几张饼子吃。

去年深秋时,我又买回了十几扎蒲公英,那是些十分新鲜的蒲公英,叶子虽然已经被霜蜇得有些灰黑了,但褐色的根茎却饱满丰盈,粘着些温漉漉的泥土,许多蒲公英已经鼓了些米粒大小的青蕾。

我把它们淘洗干净,摊放在竹筛里静静地晾晒。

有一个午后,我发现已经晾晒了几天的蒲公英,有几朵竟然又开花了,那金黄色的花朵,在根叶已经被晒得一片灰黑的竹筛里分外地耀眼,它们在秋天的阳光里闪着金黄的光泽,像一粒粒淡定的阳光,又像一粒粒金色的星星。

又过了许多天,我发觉那些蒲公英已经彻底风干了,而许许多多的花蕾都已绽开过,花朵早谢了,然后成了一朵朵绒球,当晚风轻轻一吹,那些绒球便沸沸扬扬成一朵一朵的白絮飘起来,像一片片飞扬的微雪,从竹筛里飞扬到阳台上,然后飘过高高的楼顶,飞进了远远的天空里,随着一缕一缕的风飞走了。

它们是要飞成天上的白云,是要随着那些流浪的云朵,飞回到遥远的乡间的田塍上、山坳里,是要迢迢地回到自己的乡野老家吗?

花朵是植物的心灵,是一棵草或一棵树的灵魂,而蒲公英的灵魂已跟着一缕晚风或流云迢迢回到了它的老家去。

来年,它们将又会在河畔、在山涧萌芽,展叶,开花,重新点燃自己的乡野或田园。

而一个辗转离乡的人,一个为生计而漂泊游离了自己故园的人,他们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心灵回到自己的老家,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灵魂回到那生育和养育我们生命的那一片泥土上呢?

灵魂是不会流落的,它已注定永远属于某一粒土。

不管岁月多么的苍凉,不管脚步多么的遥远,不管回家的路是多么的漫长,不管生命是多么的沉重,它们都是一定要飞回去的,回到那一粒熟稔温热的泥土上,回到那一缕低低盘旋的炊烟里,回到那一条歪歪的田塍上,回到那一声苍老的召唤里……

(选自《散文百家》)

14.从全文看,作者笔下的蒲公英有哪些特点?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6分)

(1)它们是到城市寻找它们的亲戚的。

(2)灵魂是不会流落的,它已注定永远属于某一粒土。

16.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第二自然段两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6分)

17.联系全文,简述标题的含意和作用。

(6分)

六、(15分)

18.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

要求句式相同,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6分)

示例:

一页历史,是一面镜子;擦亮了镜子,你呼唤着理性和良知。

一颗沙砾,是一种苦痛;历经了苦痛,你孕育了圆润与晶莹。

19.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字所说明的构造成语的美学基本要求,不超过25个字。

(4分)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瑰宝。

成语往往四个字或者三个字一句,如“置之度外”“想当然”。

字数多的极少,如“牵一发而动全身”。

成语句式整齐,如“稗官野史”“微言大义”“轻描淡写”“树碑立传”“面黄肌瘦”。

至于“前呼后拥”“千军万马”“山清水秀”,平平仄仄,就是好听。

四字成语里面很少有违背这个规矩的。

唯一“不正经”的一句成语,就是“乱七八糟”,因为按照美学应该是“乱七糟八”,或者“七乱八糟”,结果它就偏偏是“乱七八糟”,所以就乱七八糟。

20.从下列12个词中选取最恰当的8个,分别填入短文中的画线处。

选词不得重复。

(5分)

维护原初战胜优裕敏锐沉湎

维持体验逼近匮乏敏感沉醉

生命的极限可以从两个方向理解。

向下理解,即生命得以①的最低限度的条件,这条件包括能量的摄入、器具的使用和社会的交往等,这些都要降到最低限度。

向上理解,即生命能够②的最高限度的危险,这危险主要指威胁生命的自然环境和自然力量。

人为何有寻求极限的冲动呢?

可能因为,正是③生命极限的地方,人的生命感觉才最为④和强烈。

⑤的物质条件使我们容易⑥于安逸,丧失面对巨大危险的勇气和坚强,精神上变得平庸。

我们的生命远离两个方向上的极限状态,向下没有承受⑦的忍耐力,向上没有挑战危险的爆发力,躲在舒适安全的中间地带,其感觉日趋麻木。

因此实质上,对极限体验的追求是对现代文明的抗议和背叛,是找回生命原始力量和⑧感觉的努力。

答: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注意: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七、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时候觉得,今年和去年没什么区别,这个星期和上个星期没什么区别,今天和昨天也没有什么区别……可是你蓦然回首,遥望远处,会发现岁月的痕迹是无声的,在不知不觉间,深深地,浅浅地,浓浓的,淡淡的,就这么刻在了你的脸上、身上、心上。

请以“岁月留痕”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处,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一、(12分)

1.D(A.露lòu/lùB.稽qǐ/jīC.禅chán/shàn耕gēng/根gēnD.chuò,yán,zhuó)

2.B【A.驴唇不对马嘴:

比喻答非所问或两下不相合。

【近义词】答非所问、前言不搭后语、风马牛不相及。

名不副实:

副,相称,符合。

名声或名义和实际不相符。

指空有虚名。

【近义词】徒有虚名。

两者意思不同,故不能替换。

B.打开天窗说亮话:

比喻无须规避,公开说明。

直言不讳:

讳,避忌,隐讳。

说话坦率,毫无顾忌。

两者意思相同,故可以替换。

C.画虎不成反类犬:

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同“画虎不成反类狗”。

画蛇添足: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两者意思不同,故不能替换。

D.鲤鱼跳龙门:

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

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

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脱胎换骨:

原为道教用语。

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转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

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两者意思不同,故不能替换。

3.D(A.句式杂糅,B缺主语“这”,C成分残缺发展成为后面少“具有”。

4.D(A引号内句号应移到引号外。

B书名号应改为引号。

C表注释的部分之前,不能和“即”“就是”连用。

二、﹙9分﹚

5.D(A.世博会的最早形式应是“定期的、有固定场所的、以物品交换为目的的大型贸易及展示的集会”,见第2段。

B.“只展不卖,以宣传、展出新产品和成果为目的”,是l8世纪时的展览会,而不是“公元5世纪前”的展览会。

此项犯了移花接木的错误,见第2、3段。

C.“展示种种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念是其根本目的”错,“根本目的”这一说法在文中无根据,见第3段。

6.B(A.“不想出国体验异域风情”错,原文是“不必出国就能体验异域风情”,见第ll段。

C.“已经完成了”错,原文是“希望”如此,见第l5段。

D.是“洋笑星”大山的观点。

7.C(A.“会成为”错,原文是“或许会成为”,见第11段。

B.“看好”错,原文是“未苛责”,见第l2段。

D.“数十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错,原文是“数十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见第15段。

三﹙9分﹚

8.D(表彰)

9.A(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属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事”。

B.介词,构成“为……所”结构,表示被动关系;助词,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用如“乎”,可译为“呢”。

C.代词,可译为“那样”;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不过,但是D.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介词,可译为“自”,“从”)

10.C(李侃不在“弃城而逃的官员”之列)

四、(23分)

11.

(1)应该一起出死力来坚守这个城池,怎能忍心失掉操守而成为叛贼的俘虏呢?

(4分。

关键词“相与”“以”“忍”各1分,全句通顺1分)

(2)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不论老小一定周到照顾、公平对待。

(3分,关键词“爨”“食”“无”各1分,全句通顺1分)

(3)跟那些士兵一起战死在城上,不胜过死在家里吗?

(或:

不比死在家里还要好吗?

)(3分,关键词;与:

跟,同,愈,胜过,各1分,全句通顺1分)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