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论知识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4461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概论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文化概论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文化概论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文化概论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文化概论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概论知识点.docx

《文化概论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概论知识点.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概论知识点.docx

文化概论知识点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笔记

  一、选择:

  1.“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2.“化”的本义是改易,这种改易即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

  4.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而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5.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

  6.我们可以把文化归纳为两个层次:

上层文化和地层文化,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7.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煤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8.关于文化的分科,有两分法(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三分发(物质,制度,精神);四分发(物质,制度,风俗,思想价值取向或物质,制度,精神,语言)

  9.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10.云贵高原是古代所谓“西南夷”。

  11.典型的体现就是各国思想文化鲜明的地方特色,三晋之地多法家人物,齐,鲁多儒学,阴阳之士,南楚则是道家的故乡。

  12,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晋的道家及楚词文化,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13,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以下几项:

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14,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15,“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16,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谱系是皇帝,疑项,高辛,尧,舜。

  17,从夏代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18,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育超自然神,天地神氏和祖先神三大分野,好鬼神的殷商人自然全盘继承。

  19,春秋战国是文化观念的原闯时代。

  20,白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

  21,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据汉代人的总结,有所谓“九留十家”之说,有儒家,到家,发家,墨家,阴阳家,刑名家等派别。

  22,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

  23,儒家的人生哲学是伦理的也是宗教的,对中国人的人生观有莫大的影响。

  24,儒家的影响在道德在事功道家的影响在超脱,在艺术。

  25,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体精神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逍遥”,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

  26,早期发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俚,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

  27,后期法家的极大成人物是韩非子。

  28,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

  29,墨子学派的出现本身,是那个时代私有生产大发展的结果,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思想的代言人。

  30,阴阳家以战国时期的邹为代表。

  31,阴阳家的理论对后世中国上层文化和和地层文化都有很深的影响。

  32,董仲舒用它来解释〈春秋〉,建立了“天下感应”说,而民间的各种禁忌迷信,也多为阴阳五刑思维方式下的产物。

  33,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后期的墨家学派及庄子的某此理论,与这个学派也有密切的关系,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成长期,也是中国王朝政治第一次强盛期。

  34,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历史上最伟大的高峰,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的黄多时期。

  35,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成长期,也是中国王朝政治第一次强盛期。

  36,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而佛教的东传,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37,两汉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38,有许多科目,其中孝,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其他科目还有明经,明法,尤异,治剧等,三科中,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在学问。

  39,三科取士是政治,也是文化行为,对化导社会以道德立身,以学问扬名,有着非常实在的作用。

  40,魏晋以后的门阀制度就从这里开始。

  41,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够变成一个事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两汉时期。

  42,“五湖”之说,即匈奴,鲜睥,翔,实则内迁的人群并不止这些,如卢水胡,山胡,焦胡等。

  43,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玄学,旋风大畅是那个时代的显著特征,玄学是老,庄哲学在魏晋时期的新发展,一般认为始于曹魏的何晏,王粥。

  44,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清淡”,清淡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

  45,汉武帝同西域,中国与中亚的道路打通,佛教也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到东土。

  46,最早传入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四十二章经〉而早期的传教者为西域胡僧。

  47,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阶段,前期以班若学为主,后期以问心为主。

  48,北朝大规模的灭佛有两次,一次是发生于北魏太五帝时期,再一次是北周武帝字文朝时期。

  49,在南朝则表现为义理的冲突,计有沙门是否影响王者致敬之争,黑白论之争,神灭神不灭之争以及夷夏之争等。

  50,最富于观念论色彩的是神灭论的争论,这场争论以范缜〈神灭论〉最著名。

  51,科举制度创始于隋而大兴于唐。

  52,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问世于北宋。

  53,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几个高潮时期,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是魏晋南北朝另一个就是唐宋之际,每个时期都是生产开发的高涨期。

  54,〈论语〉,〈孟子〉,〈中庸〉和〈大学〉四部著作中的义理,得到深入的研究和阐明,最终朱惠为四部书作的注释流行开来。

  55,今天的北方人大多是元朝新融合成的汉族后商,同元朝征服者一起进入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的相互学习,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

  56,在中国方面,大约从元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的人民就开始了“下南洋”的历史,大量的华人来到东南亚开展着经济,建立华人社会。

  57,朱元璋有“片板不许下海”的规定。

  58,在唐宋科举考试一般是把经学作为基本知识来考核的,明朝改用八股文取士,题目就出自朱惠的〈四书章句〉。

  59,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正全书〉,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天工开物〉及朱戴育的乐律研究,都获得空前的成就。

  60,通俗化,平民化是明代乃至清代文学艺术的特征,显示出一代文人特有的社会心态。

  61,三先生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痍。

  62,清王朝文化政策体现在两件事情上,一是〈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大型文献的编辑。

  63,鄂尔泰等编修〈授时通孝〉,张履祥〈补农书〉等农学水利著作,都有相当高的价值。

  64,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的基础,是农耕自然经济,除此之外,还有牧业,林业和渔业等。

  65,在中国的黄河下,下游地区,是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农耕业的萌芽。

  66,在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寿古学者发掘了公元前五六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志和公元前四五千年的屈家岭文化遗志,可见当时已有农业定居生活。

  67,中国早期的农业文化,发生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

  68,宋元两代,传统农具发展到高峰期,元王桢在〈农书〉中,设〈农器图谱〉十二卷二十门。

  69,南北方农耕生产的不同格局,南方农业是稻做行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水稻和整修田埂,水渠,使用水车等,桑蚕业也很发达,北方农业是麦栗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麦子,粒子,高粱,玉米,谷子,豆类,以梨耕为主和渠双灌等。

  70,现在第一部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成书于公元前137年的〈淮南子〉。

  71,至西汉中期,历法定型,二十四节气同时确立下来,成为统一的立法制。

  72,我国南北各地在春分前后,要举行开耕议事,俗称“打春牛”。

  73,县俯的开耕议事由县官主持,乡村的春耕议事由民间组织主持,从春种到秋收,要举行灌溉仪式,以保证农业收成。

  74,秋季新谷登场后,各地要举行秋报仪式,迎神塞社,入税冬后举行东藏仪式,感谢天地的恩赐和祈祷来年丰收。

  75,北朝贾思胰〈齐民要术〉。

  76,市商贸易的方式,第一种是农商兼营,第二种是行商经营,第三种是坐商经营。

  77,市商的经营之道,市声,牌匾,字号,商幌。

  78,我国的经营习惯,敬财神,经销,广告。

  79,行会的管理方式主要有,宗师崇拜,师徒传承,行业禁忌。

  80,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居住方式,居住建筑格局和仪式。

  81,我国的居住用房主要有五种形式,半穴式,干栏式,井干式,石室,土木结构或木石结构式。

  82,居住建筑格局与文化的关系,院墙,院门,庭院。

  83,我国居室的室内格局,大体分睡处,神位,照明,取暖和贮藏几块。

  84,居住建筑仪式分选址仪式,上梁仪式,贺新房仪式,使用家具的仪式,祭灶仪式,搬迁仪式。

  85,中国长期流传的饮食观念包括以下几点,民本思想,节约粮食,人格教育,食疗观。

  86,我国的群体饮食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仪式饮食,阶层饮食,节日饮食,民间组织饮食,待客饮食,馈赠饮食。

  87,服饰的构成要素是质(原料),形(样式),饰(佩带的饰物)色(颜色)和画(图案)。

  88,服饰的形制有四种基本类型,第一,衣着,第二,附属装饰品,第三,人体自身的装饰,第四,带有装饰性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用品。

  89,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包括服饰的环境标志,性别标志,体型标志,年龄标志。

  90,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包括服饰的信仰标志,阶层标志,礼仪标志,政治含义,职业标志和审美标志等。

  91,在我国传统的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是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

  92,“五服”,指斩滚,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服制。

  93,交通行旅的文化心结,交通设施的习俗传承,运输工具的习俗传承,交通行旅行业的习俗传承。

  94,至两汉时期,传统中医学的理论框架基本定型,至今未有重大改变。

  95,黄铺谊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针灸学的第一部专著。

  96,在宋代成书的《洗冤录》则是中国,也是世界少见的法医专著。

  97,现存最早的医学专书是南朝道士陶弘景补充修订的《伸农本草经》。

  98,中国传统医学可以分为两大体系,即以神农草药串脉络的药物学医疗体系,和以皇帝,伏薏针砝为脉络的针灸学医疗体系。

  99,沈括,苏颂等第一流的文化科技人才,他们都是进士出身,科举制对唐宋文化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100,中国俗称“礼仪之邦”,坐卧有礼,它包含了传统礼制的精神原则与传统礼仪行为两大部分。

  101,从社会文化角度看,礼是沟通天人的仪式,礼是沟通天人的仪式,礼是贵族等级的规范,礼是乡里庶族的规范,礼是立身处世的准则。

  102,天神祭祀包括天旁祭祀,日月星辰祭祀,气象神祭祀三中。

  103,地神祭礼主要包括大专祭祀,社诣祭祀,山川祭祀等。

  104,祭祀典礼是古代中国政治社会生活的重大内容,“国之大事,危机羽绒”,一语道尽了传统中国的政治奥秘。

  105,冠礼是古代成人礼,冠礼是社会礼仪的起点。

  106,先圣师的祭祀自然以孔子为中心。

  107,《孝经》有“礼不下庶人”之说.

  108,第五章主要从思维模式,哲学观念,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审美意识等方面来阐述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的。

  109,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整体,重体会,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110,“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111.用中,执中是指必须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

  112.到宋代程颐提出了知先行后的主张。

  113.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反对离行以为知提出了行先知后说。

  114.王重阳在山东宁海创立全真派。

  115.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表现为语言文字即是重要的文化理象,又是文化的载体。

116.中国境内有56个民族使用的语言却至少有80多种。

绪 论

  这一章内容不是很复杂,但肯定会出一两个小题目,甚至一个简答题,划定的重点要注意掌握,特别是文化的分层学说。

  一、“文化”界说

  1、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

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2、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

  3、自然的人化即文化。

  4、西汉以后,文与化开始结合成一个整词,其涵义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

  5、四大文明古国是指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1、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

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

社语俗物精艺)

  2、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3、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

一是物态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二是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

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三是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四是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4、心态文化层可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

  5、社会心理是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诸如人们的要求、愿望、情绪等。

  6、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往往经由文化专家的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著作、艺术作品等物化形态固定下来并跨时空传播。

  7、根据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疏密程度,可将社会意识形态区分为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前者包括政治理论、法权观念等,后者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

(注意:

基层政法)

  8、基层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保持着密切联系,是经济基础的集中体现,但它的产生和发展仍然要经过社会心理这一中间环节起作用;高层意识形态是更高的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但它与社会存在之间的中介是社会心理和基层意识形态。

  9、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10、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界说,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1、民族性、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

  2、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

  3、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

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道理伦理等。

  4、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性和现实性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的民族自身;二是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三是有助于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末来。

(简记:

认识民族,认识国情,理性继承)

  2、学习中国文化:

一是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二是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三是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注意:

三个结合很特别,要记住:

梳理与分析研习与考察继承与创新)

 

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这一章是重点,大小题目均可以出,而且出题点较多,要细看备考要点。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1、世界公认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是西汉成帝河平元年的记载。

最早记载哈雷慧星的是公元前613年,记于《春秋》(有星孛入于北斗)。

  2、对现代天文学贡献最大的,要数新星和超新星的记录。

最早记录新星是公元前134年。

  3、中国对日月食的记载,也是世界上最早、最丰富的。

  4、中国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就已经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测天仪器,即浑仪。

宋代天文学家苏颂设计的水运仪象台,沈括改综合型为分工型,元代郭守敬于1276年制成的简化的浑仪-简仪。

  5、早在五六千年前,中国的先民就开始把天体黄道、赤道附近的恒性分为28个星区,每个星区各取一星为主,称为二十八宿。

  6、战国天文学家石申著《天文》8卷记录了121颗恒星的赤道座标位置,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

  7、唐代最有成就的天文学家一行和尚创制的黄道游仪以观测日、月、五星的位置和运动情况,最早发现了恒星位移的现象。

  8、中国远在一万年前氏族公社初期的人皇氏时期,就发表了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搭配以计日的方法,这是人类历法的开端。

  9、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文化的贡献,首推十进位值制。

远在四五千年以前,中国就已使用了十进位值制。

  10、十进位值制,指我国商代发明的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13个数字计算进位的算学方法。

  11、公元1世纪成书的《九章算术》对中国古代数学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数四则运算和比例算法,对面积和体积的各种算法以及应用勾股定理进行测量等。

  12、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徽和祖冲之对圆周率进行了计算,前者在《九章算术注》中提出圆周率是3.1416;后者算出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13、宋元四大数学家是:

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其中秦九韶在《数学九章》中提出了“大衍求一术”和正负开方术;李冶的《测圆海镜》系统论述了天元术;朱世杰在《四元玉鉴》中创造了“四元术”。

  14、中医学是至今依然屹立于现代世界科学之林的唯一传统学科。

它以完整系统、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高超的医疗技术和丰富的典籍著名于世。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就已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

  15、中医五大核心理论是:

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形神学说和天人学说。

(简记:

阴天形经脏)

  16、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四诊”“六经辩证”“八纲辩证”等原则和方法。

  此书经后人整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中医学四大经典。

  17、东汉名医华佗发明全身麻醉剂“麻沸散”和针灸疗法。

  18、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收录各种药物365种。

公元659年唐政府组织苏敬等人修成《新修本草》收录844种药,是中国第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19、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录药物1892种,医方11096首,插图1162幅,全面系统地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中国的药学成就。

它不仅对中国医药学和自然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海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1、2001年江苏卷:

《春秋文公四十年》中记载:

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公认的最早一次对(C)的记载。

A太阳黑子B慧星C哈雷慧星D月食

  2、2001年江苏卷:

中医学四大经典是(ABCD)A伤寒论B金匮要略C黄帝内经D神农本草经E针经。

  第二节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技术的伟大成就

  1、四大发明是指: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

  2、中国至迟在唐代就开始发现了火药。

宋代开始生产火药武器。

  3、指南针是把人类无力感知的地磁信息转换为视觉可见空间形式的一项伟大的发明。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发明了指南针。

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

指南针的改进给航海业带来了划时代的影响;南宋发明了罗盘。

元代有了专为海上航行而编制的由针位标示的航线-罗盘针路。

  4、纸的发明是人类文字载体的一次革命。

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是西汉初期的麻纸。

  说明中国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经发明了造纸术。

公元105年,蔡伦完成了造纸技术的重大革新。

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的文化传播、思想交流和科学发展,提供了至今也不可缺少的信息存贮和传递手段。

  5、唐宋时期,造纸业有了重大进展,成为誉满天下的名纸的有宣纸蜀纸歙纸苏纸池纸等。

  6、印刷术的发明,开创了书籍的新纪元。

晋代有了墨拓技术,随代有了雕版印刷。

宋代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元代发明了转轮排字架。

元代发明的锡活字和铜活字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

明代在世界上最早使用了铅活字。

印刷术的发明,根本改变了社会文化环境,为欧州的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极有力的武器,从而为近代科学从中世纪欧州的漫长黑夜中腾飞,为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思想文化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7、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引起了无数的变化。

  1、唐宋时期,造纸业有了重大进展,成为誉满天下的名纸的有(ABCDE)A宣纸B蜀纸C歙纸D苏纸E池纸(此题较偏,没把握就全选)

  2、2001年江苏卷:

指南针的发明对世界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

  1、中国古代科技存在着相同的思维定式和精神特质,也因此具备了统一的走向、特征和形态。

  2、中国古代科技的两大特征:

一是实用性。

其中又绝对地以国家的实用为主。

二是整体观,与西方科学注重分析不同,中国传统科技重整合,重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重事物的结构、功能和联系。

  3、最能体现中国科技整体观的是中医学。

  4、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迟滞的原因:

一是传统科技思维的局限,轻视理论探讨,使科技在经历一定的发展之后很难跃入新的水平。

二是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等传统观念的束缚;三是封建制度的扼制。

  首先是科技人员社会地位低下;其次是始终没有形成科技产品的市场机制;再次是统治者为了统治还经常直接限制科技的发展。

  1、2001年江苏卷:

最能体现中国古代科技整体观的是(C)A古代天文学B古代农学C中医学D古代数学。

 

二、名词:

  1.广义文化:

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

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

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L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4.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