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人物素材专题庄子顺人顺物忘形忘体自在逍遥.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4332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专题庄子顺人顺物忘形忘体自在逍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专题庄子顺人顺物忘形忘体自在逍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专题庄子顺人顺物忘形忘体自在逍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专题庄子顺人顺物忘形忘体自在逍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专题庄子顺人顺物忘形忘体自在逍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专题庄子顺人顺物忘形忘体自在逍遥.docx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专题庄子顺人顺物忘形忘体自在逍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人物素材专题庄子顺人顺物忘形忘体自在逍遥.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专题庄子顺人顺物忘形忘体自在逍遥.docx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专题庄子顺人顺物忘形忘体自在逍遥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专题:

庄子:

顺人顺物,忘形忘体,自在逍遥

庄子:

顺人顺物,忘形忘体,自在逍遥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在为人处世上,他有着自己的理解,主要表现在顺人顺物、保全自身的活命思想,忘形忘体、立德于心的“道”论,似水学鱼、从容自在的“逍遥”观等三个方面,对当今社会中人的生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有着重要的启迪。

顺人顺物,保全自身的“活命”思想

庄子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生命的问题,庄子处于一个混乱的时代,因而他考虑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在乱世中生存、安顿,把“无用之为大用”“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当做他保全自身的活命思想。

01

无用则为大用

庄子在《人间世》中云: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者。

”“无用”便是庄子用来告诫人们保全自身的有效方法。

他认为人在某些时候“无用则为大用”,而“无用”“无为”反倒能够使自己趋利避害,得以全生。

庄子指出森林中的很多树木因有用而遭无情砍伐,“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而不材之木栎社树“以为舟则沉……以为柱则蠹。

”对于匠人来说,它没有一点用处,而对于栎社树自己来说却是莫大的用处,不受重视,不被砍伐,便可长寿。

02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庄子哲学中重要的问题是生命的问题。

《人间世》在一开始便描述了卫国国君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残暴君王“其年壮,其行独……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

”人民的生命对于残忍的暴君如蝼蚁般轻贱,死亡可以随时来临。

尤其是在为暴君做事的从政者们,每天都是处在水深火热的境地,对于他们来说最高的理想应该是生存而不是救世,能够活着已经是很好的了。

“天下无道,圣人生焉”,一句话透露着生存的无可奈何,圣人也只能把保全生命看作是关键的思想关怀。

他们也并非刻意去回避社会的责任,只是面对极端处境下不得已的做法。

当知道世事艰难,而“不得已”“无可奈何”时,安于处境、顺应自然或许是最好的方法。

忘形忘体,立德于心的“道”论

庄子指出: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他主张人要破除外形残缺的观念,而重视人的内在性。

在《德充符》篇中,庄子借许多残缺畸形之人为德行充足的验证,他笔下的兀者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都是魅力非凡之人,而他们的魅力显然不是来自已经残缺的形体,而是内在的德行。

有德的人,生命也自然流露出一种精神力量吸引着人。

01

人要有所忘,有所不忘

“忘”也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他认为“忘”应当是有意的,并且是一种有意的舍弃,即是把某些不好的东西从心灵中驱赶出去,使自己的心灵得以解脱,那么在庄子的眼中,什么是该驱赶的呢,毫无疑问是形体,因为他始终认为“形有所忘”,而德是不应该被遗忘的,德是对于人而言最重要的东西,而形体是上天赋予的,是命中注定的,因而属于命运的东西就该被遗忘。

“生不可御,死不可止,美不可迎,丑不可拒。

”一个人的出生是他本身所不可阻挡的,死也是不能够制止的,美貌是不可迎接的,丑陋也是无法拒绝的,因此我们都不能够支配形体的变化,不管是死生,还是美丑都与人无关,所以应当被遗忘。

只有遗忘了这些与人无关的东西,人们才能够将自己的心灵从形体,并且也从有形的世界中解放出来,而达到无形之域。

02

寻求“道”的境界

庄子认为,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它虽没有具体的形态和可感的意志,却无处不在。

道能泽及万世,长于上古,游于天地,雕刻众形。

庄子在《大宗师》中明确指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这段话的意思是庄子在描述人与道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道自身并不会把它封闭起来,它时刻都处于开阔的空间中,它没有隔阂,可以传递,也可以获取。

但道并不像现实中可见的物品那样你递给我,我递给他,道的获取只能依靠自己去努力,我们不能依附任何人去获得。

综观古代先贤,他们都因得到了道而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光发彩,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我们没有人知道道是怎样开始的,也不知道它会于何时终结,但我们却能看到,道是伟大而又神秘的,当我们真正得到了道,那么我们便能畅游于天地之间,不管做任何事,都能够从容自在,游刃有余。

似水学鱼,从容自在的“逍遥”观

庄子对水和鱼有着特殊的情怀,他喜欢水的虚静从容以及向往鱼的自由自在,在庄子的思想里,水是生命、虚静恬淡的处世哲学的象征,而鱼是自由和快乐的象征。

01

学习水的虚静

古往今来,水都以其自身的独特属性而被文人墨客们称颂,老子认为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管子则认为水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管子云:

“水者,何也?

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

”而庄子认为水澄澈而平静,具有虚静恬淡的特质,主张做人要学习水的虚静恬淡,要静而不变,淡而无为。

在《天道》篇里,庄子有言:

“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这段话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内心虚静时,任何事物都无法扰乱他,水的平面是合乎测定水平的标准的,匠人常用其来测定水平,水处于平静的状态之时尚且清晰澄澈的能看见人的胡须眉毛,又何况人,当人像水一样处于澄测平静的状态下,一样可以成为天地万物的明镜。

庄子在《刻意》篇中指出:

“水之性,不杂则清……此养神之道也。

”水的性质简单纯朴而不复杂,虚静而不易变,缓缓流逝,与世无争,动静结合,张弛有度,做人也应如是。

02

追求鱼的自由自在

《庄子》中描写到了大量关于鱼的意象,他笔下的鱼是自由的象征。

《秋水》篇中,庄子认为“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他所表达的鱼之所以乐是因为获得了自由境界。

鱼乐的条件取决于水,其在水中没有任何的限制,没有任何的条条框框,没有任何的障碍,它可以自由的遨游在自己的世界中。

庄子在《大宗师》又说:

“鱼相造乎水……穿池而养给。

”《大宗师》中的这条自给自足的鱼亦如《秋水》中从容出游的儵鱼,它于河池之中,窟穴泥沙,以自资养供给,无所依附。

而庄子描绘鱼在水中从容出游的情景恰恰是人与人在交往中所要借鉴的,鱼的欢快来自于水,那么人的呢?

人则需要在道的境界里才得以无拘无束、自在洒脱。

在经济不断发展,竞争压力也愈加增大的当今社会,庄子思想的许多方面对我们而言显然是不现实的,我们很难像古代的先贤那般从容不迫,自在洒脱,当厌烦了世俗的一切事物,就独自寻一方僻静之所,远离尘嚣,抛却世俗。

但是,庄子所提出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等思想不仅可以让他形神分离,收获精神的无限自由,使自身处于超然物外、洒脱随性的精神境界,更是给今天处于浮躁、喧嚣、复杂社会中的我们带来了无限的精神启迪。

庄子认为理想中的社会不应该是人为物役,人们应该努力摆脱对物质对财富的依赖,追求恬淡随性的生活。

理想中的社会应该是自由自在,洒脱随性的,人人都可以实现人身的自由,人格的完善以及精神的自由,从而遨游于天地之间。

当我们的形体得不到自由时,应该像《逍遥游》中的大鱼一样“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飞向那美丽的天池,努力使精神活动至于无拘无束,洒脱随性的境界。

庄子:

冷眼观人世,心底存大爱

庄子眼里的人生是短促的、梦幻的、痛苦的。

写人生短促的,如《知北游》云: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其三把这一句诗化为: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写人生如梦的,最有名的是《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寓言: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齐物论》又曰:

“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

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

君乎,牧乎,固哉!

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

”我们以为不是在做梦,其实还是在梦中。

写人生痛苦的,例如《齐物论》曰:

“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

人谓之不死,奚益!

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

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

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庄子连用了“不亦悲乎”“可不哀邪”“可不谓大哀乎”三个感叹句,对人生发出了沉重的叹息。

千古而下,令人慨然。

虽然如此深刻地体会到了生命短促,人生如梦,但并不能把庄子看成一个悲观厌世者。

庄子有自己的理想人格,他的理想人格表现为神人至人真人。

《逍遥游》曰: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描绘了神人的形象: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齐物论》描绘了至人的形象:

“至人神矣!

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

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大宗师》描绘了真人的形象: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何谓真人?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这些神人至人真人的说法,被后世的道教信徒视为神仙显身;不过从哲学的角度看,他们更可能是庄子思想中道德要求和道德理想的最高体现者。

如果说,上述神人至人真人对于常人来说只是一种精神偶像,可望而不可即。

为了让常人能够体会到“道”的境界,庄子又告诉我们他的另外一些体道之法。

《齐物论》曰: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

‘何居乎?

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子綦曰:

‘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

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

’”“吾丧我”是一种常人经过修炼就可能进入的精神境界。

《人间世》曰:

“回曰:

‘敢问心斋。

’仲尼曰: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大宗师》曰:

“颜回曰:

‘回益矣。

’仲尼曰:

‘何谓也?

’曰:

‘回忘仁义矣。

’曰:

‘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

‘回益矣。

’曰:

‘何谓也?

’曰:

‘回忘礼乐矣!

’曰:

‘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

‘回益矣!

’曰:

‘何谓也?

’曰:

‘回坐忘矣。

’仲尼蹴然曰:

‘何谓坐忘?

’颜回曰: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仲尼曰:

‘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

而果其贤乎!

丘也请从而后也。

’”

“心斋”和“坐忘”乃是两种进入“吾丧我”境界的方法。

庄子所谓的“心斋”“坐忘”,即虚而待物,顺物自然。

在心斋和坐忘之前有一个“我”,这个“我”抵制外曲,自我意识强烈。

通过心斋坐忘之法破解了我对自身主体性的执着,从而进入到吾丧我的境界,这是一个由有心到无心的过程。

心斋当然不同于我们今天的自由,现代自由以人的自我实现为宗旨,而心斋重在对生命主体意识的消解。

它可以使人暂时离开矛盾的漩涡,进入到敞亮澄明的无我之境。

清胡文英《庄子独见》曰:

“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

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

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表面看起来,庄子冷眼旁观着人间世,在心底则对人间世充满了大爱。

在《庄子》中,我们会读到他对天地万物的深情。

《知北游》曰: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又曰:

“山林欤,皋壤欤,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乐未毕也,哀又继之。

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

”在意识到人生短促、生命无常之后,庄子并没有走向宗教,庄子思想始终扎根人间世,庄子热爱自然,也热爱生命。

《庄子》精选30句,逍遥游于天地间

0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内篇•养生主》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

02、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庄子•内篇•养生主》

安于天时而顺从变化,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入怀。

03、荡乎名,知出乎争。

——《庄子•内篇•人间世》

道德的毁败在于追求名声,智慧的表露在于争辩是非。

04、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

——《庄子•内篇•人间世》

不要随意改变已经下达的命令,不要勉强他人去做力不从心的事,说话过头一定是多余的。

05、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庄子•内篇•人间世》

未来的世界不可期待,过去的时日无法追回。

06、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庄子•内篇•德充符》

从事物千差万别的一面去看,邻近的肝胆虽同处于一体之中,也像是楚国和越国那样相距遥远;从事物都有相同的一面去看,万事万物又都是同一的。

07、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庄子•内篇•大宗师》

知道上天的作为,并且了解人的作为,这就达到了认识的极点。

08、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墨索。

——《庄子•外篇•骈拇》

所谓常态,就是弯曲的不依靠曲尺,笔直的不依靠墨线,正圆的不依靠圆规,端方的不依靠角尺,使离析的东西依附在一起不依靠胶漆,将事物捆束在一起不依靠绳索。

09、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庄子•外篇•骈拇》

小的迷惑会改变方向,大的迷惑会改变本性。

10、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庄子•外篇•缮性》

由于外物而丧失自身,由于流俗而失却本性,就叫做颠倒了本末的人。

1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庄子•外篇•秋水》

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见识浅陋的人,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受到教养的束缚。

12、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

——《庄子•外篇•秋水》

从细小的角度看庞大的东西不可能全面,从巨大的角度看细小的东西不可能明确。

13、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

——《庄子•外篇•秋水》

不要用人为的意志去毁灭天然,不要用有意的作为去毁灭本性,不要为获取虚名而搭上生命。

14、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

——《庄子•外篇•达生》

通晓生命实情的人,不会去努力追求对于生命没有什么好处的东西;通晓命运实情的人,不会去努力追求命运无可奈何的事情。

15、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庄子•外篇•山木》

品行贤良却不自以为贤良的人,去到哪里不会受到敬重和爱戴啊!

16、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

——《庄子•外篇•知北游》

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像骏马穿过一个狭窄的通道,瞬间而过罢了。

17、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庄子•杂篇•寓言》

万物原本就有它正确的方面,万物原本就有它可以肯定的方面;没有什么物类不存在正确的方面,没有什么物类不存在应当肯定的方面。

18、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不征征,其征也不征。

——《庄子•杂篇•列御寇》

用偏见去追求公平,这样的公平绝对不是真正的公平;用人为的感应去证验外物,这样的证验绝对不是真正的证验。

19、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庄子•杂篇•盗跖》

喜欢当面夸奖别人的人,也喜欢在背后诋毁别人。

20、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

——《庄子•杂篇•外物》

摒弃小聪明方才显示大智慧,除去矫饰的善行方才能使自己真正回到自然的善性。

2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庄子•外篇•山木》

君子之间的交情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之间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而心地亲近,小人以利相亲而利断义绝。

22、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

久与贤人处,则无过也。

——《庄子•内篇•德充符》

老镜子明亮、光滑的话,尘埃和污垢就不会停留在上面,反过来,镜子蒙上尘垢,就不会明亮。

常和品德高尚具有才学的人在一起,就会少有过错。

23、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杂篇•渔父》

本真乃是精诚的极致。

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

这句话劝告人们,要以真诚待人,表里如一,不可虚伪。

如果表面一套,心里一套,阳奉阴违,终究会露出马脚。

24、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

——《庄子•杂篇•让王》

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去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爵位也不感到惭愧。

25、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

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

——《庄子•外篇•天运》

水上行走,没有比船更便利的;陆上行走,没有比车更方便的。

船可行于水,但若想它在陆地上行驶,那终生也行不了几尺。

这几句常用来说明办事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否则就会导致失败;也可借以说明用人必须扬长避短,不能强人所难。

26、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内篇•齐物论》

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

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27、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庄子•杂篇•则阳》

平安与危难互相转化,,灾祸与幸福互为因果。

指相对的两面可以相互转化。

28、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

——《庄子•内篇•人间世》

彼此喜欢的人,肯定会互相说出过分赞美的话;而互相对立的人,必然也会说出过分的话来相互诋毁。

29、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庄子•内篇•齐物论》

道路是人走出来的,事物的名称是人们叫出来的。

30、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

——《庄子•外篇•天运》

在筛糠时如果眯了眼睛,就分不出东西南北了。

现常用“播糠眯目”比喻外物虽小,但造成的危害却很大。

庄子:

三只鸟,三条鱼,人生的大境界

01

庄子笔下的三只鸟

第一只鸟:

海鸟

《庄子·至乐》: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

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

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有一只海鸟停在鲁国都城郊外,鲁王用车子将它迎到宗庙中,给它敬酒,为它演奏《九韶》,用牛、羊、猪肉给它作食物。

结果海鸟头晕目眩,忧伤悲愁,一块肉也不吃,一杯酒也不喝,过了三天就死了。

庄子评价说,鲁侯是“以己养养鸟也”,是用养自己的方式养鸟。

在庄子看来,正确的方式应该是“以鸟养养鸟”,即用鸟希望被养的方式养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好的愿望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如果只有主观愿望而不顾实际情况,好的愿望也可能产生坏的结果。

孔子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实际上,己所欲,也勿施于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不要横加干涉,无端指摘,对鸟儿而言是这样,对人也是如此。

家人之间,朋友之间,都要保持这样的尊重和界限。

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凌驾在别人的意志之上,这是鸟的自由,也是人的自由。

第二只鸟:

海鸟

《庄子·秋水》: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

“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

“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

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

‘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的朋友惠子当了梁国的宰相,有人传播谣言,说庄子要来梁国抢宰相之位。

惠子很害怕,于是下令整个梁国搜捕庄子。

庄子亲自去见惠子。

庄子说南方有凤凰鸟,遇到梧桐才会休息,只吃竹米(竹子开的花),只喝清泉。

猫头鹰得到一只死老鼠,凤凰路过,猫头鹰发出“吓”的声音。

你今天也要为了梁国的相位来吓唬我吗?

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

在庄子看来,人生于天地之间,摆弄金钱,汲汲于名位,实是无聊。

自古以来,欲望太多的人,多半不能成事。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人心是有限的,装得下功名利禄,就装不下志向和抱负。

金钱地位,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懂得知足,学会简单,才是一个人真正的高贵。

第三只鸟:

大鹏鸟

《庄子·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北冥有条很大的鱼,能变成一只大鹏鸟,遨游千里。

但是就这样的大的鸟,也需要凭借风才能飞行。

庄子说:

人生最大的痛苦便在于此,只要“有待”,便不能自由。

依靠的东西越多,想要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发不得自由。

这只大鹏鸟在后世被李白当做自由的图腾,而实际上,在庄子眼里,大鹏还远远没有自由。

庄子说:

物物而不物于物。

人应该做物的主人,而非奴隶。

控制自己的物欲,学会享受精神的富足。

就是少一些欲望,少一些心机,多一些灵魂的自得其乐。

当然要想真正求得自由,人还需要放弃“我执”。

人所有的痛苦,无非是因为有“我”。

我所求,我所爱,才有我所恨,我所怖。

庄子在《逍遥游》的最后说: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至人”忘掉自己,“神人”没有功绩心,“圣人”没有名望心。

人有自己的意志,自然有自然的意志。

舍弃个人的荣辱得失,舍掉自我的执念,尊重天道,顺其自然,才能真正的自由。

01

庄子笔下的三条鱼

第一条鱼:

北冥之鱼

上文已经提及“北冥有鱼”的故事。

北冥有一条名为“鲲”的鱼,不知道有多少千里长。

它变化为“鹏”,鹏的背,也不知道有多少千里长。

鹏振翅高飞的时候,双翼就像垂悬天际的云朵。

北冥之鱼,大而无边,变幻莫测,远超世人想象。

庄子怕世人不信,还引用《齐谐》,证明这条鱼确实存在。

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人生有涯,所知无涯。

我们习惯眼前光景,往往忽视世间之大。

苏轼见王安石写菊花“吹落黄花满地金”,便嘲笑他没文化。

在他的认知里,菊花在枝头就枯萎,不可能落到地上。

被贬黄州后,九九重阳日,菊花落在地上,遍地金黄。

苏轼这才了解到,原来真有“吹落黄花满地金”。

才高如苏轼,在浩瀚无边的世间,尚且是井底之蛙。

纵然见识非凡,但仍要怀着羞涩。

保持谦虚、好奇,才能接纳世间的新鲜事物。

第二条鱼:

濠梁之鱼

《庄子·秋水》: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

“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一个人活得怎样,说到底只有自己知道。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选择活在别人眼里,曲意逢迎,小心演戏。

而实际上,你的悲欢,从未在别人眼里。

活在别人眼里,是面子,自己活得漂亮,才是里子。

楚王请庄子去做官,庄子指着污泥里的乌龟问使者,我不喜欢当寺庙里供奉的龟壳,只想自由自在的在污泥里摇尾巴。

庄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喜欢别人趋之若鹜的富丽堂皇。

人生百年,不要活在别人眼里,要活在自己心里。

与其绞尽脑汁去想着活成别人喜欢的样子,倒不如努力去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第三条鱼:

江湖之鱼

《庄子·大宗师》: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水干涸了,两条鱼困处在陆地上,用湿气相互滋润,用唾沫相互沾湿,就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而自在。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放弃彼此的恩怨,给彼此一条生路,是一个人的通达。

鲁迅曾写: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苏轼也曾说:

但以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

人与人之间的恩怨,是一种纠缠和绑定。

相濡以沫,是一种温柔,却也是一种束缚,耽溺在这种温柔里,只能慢慢沉溺。

仇深似海,是一种绑定,更是一种无解的纠缠,倘若不能放下,一辈子就只能活在自己的情绪里。

庄子在《大宗师》里讲: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与其称誉尧仁慈而非难桀残暴,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