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文献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4272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二文献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专题二文献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专题二文献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专题二文献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专题二文献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二文献法.docx

《专题二文献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二文献法.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二文献法.docx

专题二文献法

专题:

文献检索法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二、能力目标

【案例阅读】“幼儿读经”引发的思考—文献综述(对原文有所筛减)

(孙习.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2(3):

147-149)

一、“幼儿读经”

幼儿读经最早是在1999年由以台湾的王财贵先生为代表提出并倡导起来的。

由于许多专家学者积极倡导,家长老师也积极响应。

幼儿读经的基本理论是要让儿童从小接触最有价值的中国经典文学,并且反复诵读达到可以背诵的阶段。

读经运动的提倡者认为:

首先,读经背诵的训练可以增强儿童的记忆能力。

因为幼儿阶段是一个人记忆发展的黄金阶段。

第二,读经可以陶冶性情,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开阔胸襟。

许多专家认为,经典作品中有人生的哲理,多读多背可以启迪智慧,成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所必要的“维生素”。

(任继愈,《经典教育:

孩子们的“维生素”),2005)第三,可以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以王财贵教授为代表的提倡者提出,读经的主要方法就是“小朋友,跟我念。

”王财贵教授提出了“念”具体办法,即“每天进度平均约一百字,每一百字至少念一百遍,每天让每一个读经的孩子都得一百分”(王财贵,《儿童经典诵读基本理论》,2005);同时长期耳濡目染,营造读经环境。

一、学术界的争论

“幼儿读经”在学术界遭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强烈批判。

反对者认为“幼儿读经”运动能够产生是传统封建教育观念的残渣,是教育观念上的倒退与愚昧。

他们认为“幼儿读经”是典型的成人本位的教育观。

直到现在,对幼儿读经的争论都很激烈。

总结下来,正反双方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死记硬背”是否违背儿童发展:

读经运动的提倡者们认为,读经其实是一种“牛反刍”的过程,在幼儿记忆能力的黄金时期引导他们背诵,即使他们不懂也没关系,只要他们背下来,在以后理解能力提升后,就会将以往所背诵过的经典消化下去。

“我们提倡儿童经典诵读教育,就是要利用儿童期的记忆力,让他们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

反复诵读,是儿童的自然喜好。

背书,是他的拿手好戏。

你不准备些有价值的书让他背,他就只好背小学课本,甚至背电视广告。

”(王财贵,《儿童经典诵读基本理论》,2005)

这一观点遭到了反对者强烈的指责,他们认为,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儿童本位”,学前教育一定要顺应儿童自身的发展规律,死记硬背会压制儿童的想象力、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并且让童年失去本应有的欢乐。

刘晓东教授认为:

“中国传统的教育是记诵的教育,它无视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独立的生动的生活,把童年埋葬在经书的死文字堆里。

过去人们将进学校称为“进牛圈”“穿牛鼻子”,是所谓“上规矩”。

可见这种教育是如何地“逆天行事”,如何地“栽害儿童的天性。

”(刘晓东,《“儿童读经运动”违背科学的主张,复古倒退的教育》,2004)

2、“经”中的精华与糟粕

第二个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读经”的内容。

所谓经典,就是在某种传统文化中最具权威的著作。

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墨子》、《孙子》、《史记》等等都被读经运动的倡导者们提倡为经典,因为“它们在每个伟大文化的历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奠基与引导的作用,是灵感的来源,思想运动的来源,话语的来源,甚至是习俗民风的来源。

文化经典在极深刻意义上参与塑成了民族的历史和生活世界。

”(郭齐家,《少儿读经奥文化传承》,2005)王财贵教授还说:

“中国人第一本要读的经典是《论语》;第二本是《老子》,第三本是《唐诗》。

四书五经、诸子百家都是经典中的经典!

”(王财贵,《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人格完善—儿童经典诵读工程》,2007)

面反对者却持有完全不同的观点。

他们认为幼儿读经所读的不是精华,面是糟粕,对传统文化不应当让儿童全盘背诵,面是应该批判的吸收。

这些“经典”经过时间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很多内容也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了。

刘晓东认为中国人习惯把古圣贤所说的画都奉为“经典”,不能被打破,这是“坏传统”,因为这些所谓“经典”中有大量的封建君主专制的文化糟粕,如“君则敬,臣则忠”等等。

并且即使是“常理常道”,但都是针对那个时代的药方,不能解决现今社会上的问题,一味拿来是有害的。

(刘晓东,《“儿童读经运动”违背科学的主张,复古倒退的教育》,2004)还有学者提出:

“毋庸否认,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我们要传承的是精华部分。

少儿在读经时要不要把精华和糟粕分开来?

怎样才能分开来?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专门描写了少儿的读经,在孩子们(包括鲁迅)高声朗诵中,有读《论语》的,有读《周易》的,有读《尚书》的,有读《幼学琼林》的。

精华和糟粕一齐读。

”(萧宗六,《要求少儿读经是逆潮流面动》,2007)

3、儿童到底“懂不懂”?

除了以上几点以外,争论比较大的还有关于幼儿读经是否能读懂、是否要读懂的问题。

读经倡导者认为,儿童读经读不懂没关系,只要在幼年记忆力好的时候背下来,长大之后就会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和理解力的提高面有所体会,并且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从面达到提高个人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的目的,为文化的传承铺平道路。

王财贵教授将西方科学教育总结为“由浅到深、由易到难、按部就班”的教育,“懂到哪里就教到哪里”,面对于文化素养的提高和文化性情的陶冶就不一定要“懂了才教”,因为这些是属于领悟能力的人文学科,在儿童还不懂的时候,就可以对其耳濡目染进行熏陶。

他的观点阐述得很清楚,并且例举了儿童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认为我们“不要用懂不懂来看问题”。

(王财贵,《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人格完善—儿童经典诵读工程》,2007)

但是这种提倡“不求甚解”的观点立刻遭到很多人的质疑,龙波提出要将幼儿传承文化的途径由“读经”向“学经”转变,“学经是幼儿继承文化、传承文化的新选择,也是最佳的选择。

与读经虽只一字之差,但提供的却是不同的道路:

读经只有一种方式,即读;面学经则内涵丰富,方法多样。

”(龙波,《幼儿传承儒家文化的途径:

由读经向学经的转变》,2008)

面更为激烈的反对者如刘晓东、薛涌等更是认为“文化教育”和“科学教育”本身概念就有问题,刘晓东教授还认为龙波提出的“学经”和“读经”之说也有失偏颇,因为“读经”“学经”本质上是一回事。

(刘晓东,《评幼儿“学经”》,2008)他还借取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于自己向东方朔先生询问“怪哉”这虫一例来说明“怀疑与提问,显然是去追求理解。

所以,不允许学生怀疑与提问,面鼓励学生死记硬背,那么,不仅这些“经典”的地位永远不会受到挑战,面且,一旦怀疑“经典”,或对其中的思想发问,当然也是错误的。

”提倡学习一定要在儿童理解的基础上否则就会违背儿童发展的天性,文化传承也非但不能“拯救世道人心,恰恰相反,它给中国文化变革系上了沉重的封建包袱,显然会阻滞中国文化的进步。

”(刘晓东,《“文化教育”和“科学勃育”要用不同的方式吗?

—就儿童读经问题与王财贵先生商榷》,2005)

关于儿童读经的争论还表现在其他的很多方面,例如读经是否能增强记忆能力?

西方儿童读《荷马》、《圣经》,中国孩子就一定要读四书五经吗?

等等,所涉及到的层面很深很广,

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对“幼儿读经”争论的总结与感想:

综合各家对“幼儿学经”的争议和讨论,我也很有感悟。

首先我认为,将提倡“儿童读经”视为一种愚昧的教育观点是不合适的,也不能把它当做教育理念的倒退和封建社会余留下来的残渣。

我们应当明确这样一个概念:

就是现今学者所提倡的“幼儿读经”与封建时代的私塾中儿童摇头晃脑背四书五经的概念是不同的。

第一是目的上的不同:

封建时代幼儿读经的目的是从小就为将来的科举考试做准备,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色彩,统治者也是为了要培养为封建阶层服务的人才,因面从小就对儿童注射封建思想,例如忠君思想等;面今天所提倡的“读经”却是为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为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美’,的认识奠定一定的基础。

第二是内容不同:

古代儿童读经是只要儒家经典就“拿来”,部分精华糟粕,一概都背,只要科举考,儿童就背,读经和考试都是为政治家服务的;面现在提倡的读经应当是经过精挑细选,并且是为儿童自身的健康发展所准备的,与政治前途和应试考试并不密切相关,所以内容上也是经过现代人的眼光的过滤与取舍的。

第三是涉及范围不同:

古代教育重文轻理,科举考试的内容也大多局限于儒家经典,所以文人读书的内容也大多局限于“读经背经”上;现在提倡的读经应当作为儿童学期其他学科内容的同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不是也不应当成为学习内容的全部,是作为提高其自身文化修养的途径之一。

所以我认为,提倡读经并不是思想观念上的倒退。

其次,王对贵先生提出的“小朋友跟我念”的读经方法的确带有一定的“死记硬背”色彩,但是我认为,一定量的积累是必要的。

也许实行的方法不必要想死记硬背这么刻板,面是父母带领孩子多多朗读吟诵,先让语句在唇边“朗朗上口”,这样记起来自然就快。

我们不能称其为“死记硬背”,面是记忆上的一种积累。

一味的反对是不正确的。

刘晓东先生经常引用鲁迅和胡适等人的文章来阐述他的观点:

死记硬背给他们的童年带来多么大的痛苦。

但是难道背书就等于痛苦吗?

只要和“背”有关的都是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吗?

鲁迅和胡适是五四时期的文化先锋,他们的观点代表了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主力思想,即抨击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思想解放,但也未免因矫枉过正,面颇显偏激。

面他们的观点虽然先进,却不能完全拿来套用现今的社会发展状况。

再者我在上文中也提到这里的读经和过去私塾中的读经是不一样的,所以以他们的文章作为反对读经和背诵的理由是不完全恰当的。

相反,“记忆是学习之母,背诵是记忆之父,给背诵留条路,这是教育的良知。

”(边勋,《虚弱的膨胀—评国学启蒙读书热》,2005)在儿童记忆里发展的大好时光,让他去记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岂不比背广告词、背流行歌要好得多?

其实让儿童读经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就需要教育者通过营造良好的诵读环境,用生动的语言和良好的榜样作用带动儿童读经,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关注的问题。

读经不是将书本丢给孩子,告诉他好好背书,面是应该有大人的模范作用,成人经常书卷在手,自己也陶醉其中,给孩子随时营造吟诵的氛围,这才是给孩子树立读经的好榜样。

所以,读经不只是孩子的事,更是成人的事。

有了这样的环境,背书便不再痛苦,也不是一种负担了。

第三,郭沫若曹经说:

“古人好读书,不求甚解;今人不读书,好求甚解。

”儿童对所背的经典是否理解是争论的一大热点。

到底是先背再理解?

还是不理解的就不能让儿童背?

我认为,“理解”这个概念本来就很模糊,也很主观。

成人在引导幼儿读经典的时候,只需做一点解释,无需过多。

比如一首唐诗,只需将大致的意思向儿童描述一下即可,不必逐字逐句做解释,否则反面会压制他们想象的空间。

这样,儿童就“理解”了这首诗在说什么,但是他还是没有办法“理解”这首诗潜在的意境以及语言的韵味。

但是即便是一个饱读诗书的学者,他读一首诗,每读一遍还都可能产生新的理解,你能说他完全“理解”这首诗了吗?

西方的孩子到了周日都会跟着父母去教堂,有的孩子去专门向儿童教授《圣经》教义的“主日学校”,《圣经》中那么多晦涩的内容,儿童非但不觉得枯燥,还觉得很有意思。

其实儿童的“理解”只是和成人的“理解”不一样罢了,一味的强调“不理解就不能让他们背诵”其实是低估了儿童的自身潜力的。

第四,在读经的内容选取上,我认为,应当先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先选择那些语句朗朗上口、画面感强、和儿童生活比较相关的经典来供他们诵读,不要一上来就让他背“人之初.性本善”。

因为儿童在学龄前阶段形象思维非常发达,成人要正确的引导和榜样,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同时不要用太多的解释限制他们的思维。

这之后再随着他们诵读的积累和不断增多,有选择的增加难度和深度,久面久之,让诵读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爱好,一种乐趣,并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品味和感悟汉语独有的音韵之美、辞藻之美。

倡导幼儿科学的诵读经典,并不是对现有的早期儿童读物的否定,面是让其作为一种可以尝试的形式面并存,互不排斥。

许多优秀的儿童绘本和原创儿童文学都用浅显易懂的简练文字和生动可爱的画面讲述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但是儿童早期阅读的内容不能完全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对经典的诵读和积累势必会对其一生的发展产生积极地作用。

难道一定要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才适合儿童阅读,不是专门的儿童文学就不适合儿童阅读吗?

我相信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应当是老少咸宜的。

如果单谈通过幼儿读经来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这似乎有点大、有点空洞,也容易给儿童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但是对儿童自身的文化修养的提高来说,这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部分):

[1〕王时贵,《儿童经典诵读基本理论》,《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年4月,P33

[2]刘晓东,(儿童教育中的南辕北撤—兼评幼儿读经现象》,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第三期,P25

阅读思考问题:

1、该文献综述规范性如何?

2、该文献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3、综述中收集的论据如何?

4、你认为作者的观点及论证合理吗?

5、文中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知识准备】

一、文献法及其特点

文献,是把人类的知识用文字、图形、符号、音像等手段记录下来的有价值的典籍,包括各种手稿、书籍、报刊、文物、影片、录音、录像、磁带、幻灯片及缩微胶片等。

文献法:

是指对教育科学文献、情报资料的检索、收集、整理、鉴别、分析并进行研究的科学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要想有所创新,就必须先从已有的有关文献资料中吸取营养,批判地继承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从面开阔眼界,扩展思路,受到启发。

当查阅了有关某一研究课题的适量的文献之后,就了解到前人对于本问题已经做了哪些研究,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这样就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研究。

教育领域的出版物数量在急剧增加,许多国家都很注意教育文献情报工作,其中以美国教育资料情报中心尤为突出。

在美国教育资料情报中心下边有分布在美国各地的十六所情报交换所。

它们分别就特定范围的教育情报进行收集、分析、评价、选择,并做出摘录和索引。

经过这样处理的情报,再集中到中央。

这样,各地均可通过“教育资料情报中心资料复制服务”,取得必要的文献的缩微胶片或原稿。

苏联教育科学院和以乌申斯基命名的教育学图书馆共同负责收集资料,同外国交换图书等工作,这些国家都是非常注意教育方面的文献资料工作。

文献法的优点是:

获得的信息量较大,费用较低,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对所获得的资料,可用以作同类事件的纵向和横向比较;简便易行,快捷,尤其是使用计算机检索软件、全球网络化。

文献法的缺点是:

有些不实、偏面、不系统甚至不科学,将会影响研究的可信度;文献资料因各自的研究目的、手段、标准等均不统一,因此一般难以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易以旧当新,管中窥豹。

利用文献法开展研究,有利于研究者全面正确了解研究现状,最大限度地利用己有的知识经验与科研成果,以确定研究方向和校正研究目标,避免重复、无效劳动,提高研究的效益;同时,还能为教育研究论证与设计提供科学的论证论据和研究方法,有利拓展研究者的思路,发展研究者的创造性思维。

二教育文献的种类及主要分布

(一)文献的三种等级

根据文献资料的性质、内容的加工方式可分三个等级:

一次文献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等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面创作的原始文献,是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具有创造性,有很高的直接参考和借鉴使用价值,但它贮存分散,不够系统。

二次文献是对原始文献加工整理,使之系统、条理化的检索性文献,一般包括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

二次文献具有报告性、汇编性和简明性,是对一次文献的认识,是检索工具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次文献是在利用二次文献基础上对某一范围内的一次文献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分析研究之后综合浓缩面成的参考性文献,包括动态综述、专题述评、进展报告、数据手册、年度百科大全以及专题研究报告等。

这类综述性文献全面,浓缩度高、覆盖面宽、信息量大、内容新颖,即有综合性、浓缩性和参考性特点。

教育科学文献的特点:

内容广泛、数量众多、学科复杂,相互交叉渗透,系统性、积累性和继承性强。

文献类型以专著论文、研究报告为主。

(二)教育文献的主要分布

教育科研资料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能使研究者了解有关研究领域的已有成果、发展历史、当前研究动态,可以帮助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还可为论证课题提供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能启发研究者的思维、激发灵感。

1、书籍:

包括名著要籍、教育专著、教科书、资料性工具书、科普通俗读物。

如专著是就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门问题系统全面地论述,多是作者多年研究的结果,有较高的学术水准。

论文集是某位专家或众多专家的学术论文,论题集中,观点各异,信息量大。

教科书往往阐述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科研成果和有待讨论的问题等,教科书追求学术上的稳定性,名词术语规范,结构系统严谨,叙述概括,可读性强。

资料性工具书通常就某一学科有关问题的历史与现状、方法与结论以及各种争论观点作广泛客观地阐述,不涉及作者本人的见解,类型分明,叙述简练,小型实用,查阅方便,如《教育大辞典》,《中国百科全书》等。

科普读物往往是面向广大群众的以普及教育科学知识为宗旨的通俗读物,提供实用类信息。

2、报刊报纸是以刊登新闻报导和评论为主的定期连续出版物。

目前我国出版发行的有关教育方面的专业性报纸有几十种。

如:

中国教育报、上海教育报、教育时报、教育导报、教师报、教育周报。

这些报纸荟萃了国内外各类教育信息,反映了教改动态和教育科研动态,对教育科学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报纸以刊登新闻和评论为主,信息是小块,但材料分散,不系统,纸质不易保存,但是现在很多报纸都出了电子版,检索已经比过去方便了很多。

期刊是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

有周、月、双月、季刊等。

包括杂志(刊载有关科学论文、研究报告、文摘、综述、评述与动态,兼容性强)和汇报、集刊、丛刊和高校学报(目前有近900种),还有文摘及复印资料。

由于期刊出版周期短、内容新颖、论述深入、发行量大、影响面广,反映了学术界当前最新研究成果。

所以,它是科学研究的主要参考资料。

我国目前教育类专业期刊有400多种,主要分为:

学术理论性期刊,情报性期刊,事业性期刊和普及性期刊。

学术期刊:

反映教育理论研究的动态与成果,《教育研究》、《学前教育研究》《幼儿教育》《中国教育学刊》、《教育评论》、《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与教材》《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科学》《教育评论》《教育研究与实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各高校学报的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东省内有:

《现代教育论丛》、《教育导刊》《高教探索》等

情报性期刊:

文摘及复印资料,如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选的《复印报刊资料》(月刊),并附有一定时期内主要论文的编目索引,可以帮助研究者及时掌握某一特定课题的文献概况。

 事业性期刊:

按领域和地区可进一步划分为两类,前者如《中国高等教育》、《人民教育》、《北京教育》、《上海教育》、《广东教育》,后者是地方性内部发行的期刊如《江门教育》等,介绍各级各类或各地区教育的发展情况和改革业绩。

普及性期刊:

面向普通读者介绍教育理论与方法,如《父母必读》、《早期教育》等,实践性强。

【知识链接】南京大学心理学、教育类核心期刊(2010年)

心理学(7种)

心理学报、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科学进展、心理科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应用心理学

教育学(37种)

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电化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比较教育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教育与经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研究与实验、教育发展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教材·教法、中国远程教育、全球教育展望、中国高等教育、开放教育研究、教育科学、外国教育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复旦教育论坛、现代教育技术、中国高教研究、现代大学教育、中国教育学刊、中国特殊教育、江苏高教、教育学报、高教探索、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国大学教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远程教育杂志、教育与现代化、教育科学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3、教育档案类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文献资料,包括教育年鉴、教育法令集、教育统计、教育调查报告、学位论文、学术会议文件,资料汇编,名录等。

年鉴是系统汇集一年内重要事件、学科进展与各项统计资料的信息密集性工具书,分综合性和专业性两种,如《中国教育年鉴》,以条目形式分门别类地概括了各个年度各类教育的发展成就、教育法规、统计资料及重大事件,是教育研究的重要工具书。

此外,还有《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综合统计年鉴》、《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等

如学术会议是当代学术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学术会议过程中和会前、会后散发的有关论文、会议报告、纪要等,就是会议文献。

学术会议文献往往反映了一门学科某一领域的研究动向和研究成果,代表了国内外的最新学术发展水平。

目前,我国教育科学界正处在一个比较活跃时期,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心理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以及下设的几十个分会,几乎每年都定期召开有关学术研讨会、年会等。

这些教育学术会议提供的文献是教育科研资料的一个重要来源。

学位论文:

是研究生进行专题研究后为取得某种学位面撰写并提交的科学论文,带有一定的独创性,一般选题论证充分,文献综述全面,探讨问题比较专深。

学位论文多数不公开发表,由研究生招收单位保存,北京图书馆、中国科技情报所和社会科学研究所分别负责收藏各个级别的学位论文。

4、专家询问是通过个人交往接触的非正式渠道搜集资料,研究者与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研究人员、学者进行交谈,交流讨论学术问题。

专家访谈具有高度选择性和针对性,从专家询问渠道获得的情报信息具有极大的价值,从观点到方法上的启迪有助课题研究的深入。

5、非文字资料

包括校舍、遗迹、绘画、出土文物、歌谣等,以声音和形象方式记录信息的非文字资料,通过视听手段传递信息,直接、精练、形象,要注意利用。

6、计算机互联网

随着计算机的快速,从互联网上获得信息非常容易,且互联网交流广泛,信息丰富,超越时空,因此学会从网上通信、查阅资料、传递文件,以获取最新的信息,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讲是必备的技能。

这些电子资源部外乎来源三个方面:

浏览相关网站,如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图书馆的信息系统;查阅电子邮件和电子公告板(BBS).

三、文献检索的过程

 

(一)文献检索的过程

  检索文献过程是有系统检索与搜集与课题研究相关信息的过程,也是分析、研究的过程。

一般过程见下图:

1、确定检索的主题与范围

 在查阅之间,研究者必须确切地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资料,首先要确定检索的主题和范围,具体步骤为:

确定研究概念,必要时还有该概念的外文译法;

列出可能有关的概念找出同义词;

考虑有关文献的潜在标题;

确定检索范围,如语种分布,地理分布,时间分布,文献类型;

选择检索手段。

2、确定检索工具和信息源

  依据前面确定的检索主题和范围,研究者需要了解各种检索工具的性质、内容和特点,以便选择与课题适宜的检索工具,常用检索性工具书有书目、期刊索引、索引、文摘等。

常用的信息源有:

图书杂志、大众媒体、光盘、计算机网络等。

四、文献资料检索方法与渠道

(一)检索工具查找法

1、手工检索

手工检索就是采用手工方式来查找文献资料,主要包括目录卡片和资料索引两种方式。

目录卡片是将摘录文献资料的主要信息按照一定的格式制作面成的卡片,卡片内容有:

题目、作者、出处、出版(发表)信息、年代等。

一个图书馆通常有三类目录卡片:

分类目录、书名目录和著者目录。

资料索引是有关情报部门汇聚了一定时间内各类文献的题目、出处和作者姓名的检索工具,种类有:

综合目录索引、报刊目录索引、专业性索引等。

2、计算机检索

(1)利用搜索引擎。

这是互联网上的信息查询系统,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和主题搜索的方式获取信息。

常用的网络引擎有:

XX、谷歌、雅虎、新浪等。

(2)利用教育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