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3985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docx

《高考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docx

高考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

高考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

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重点)学生版

一、分析意境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应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以上四步可概括为:

所写的意象+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艺术效果+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或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术语链接:

A.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一节写景抒情诗的鉴赏

一、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

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二、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三、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

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四、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

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从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入手分析。

即把握写景的层次。

如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色彩的搭配等。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五、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六答题步骤

    ⒈用自己的话翻译诗歌,读清原诗。

    ⒉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明确景物的特征和寓意。

(抓意象)

    ⒊展开联想根据诗中的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诗中所展示的画面,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明意境)

    ⒋把自己融入意境中,想象作者处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

(品感情)

⒌分析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要明确在诗中的位置,一般来说首句:

渲染气氛,烘托形象,为全诗打下感情基调;尾句:

含蓄,留下想象的空间。

七诗歌中常见感情。

    ⑴感情基调:

迷恋、忧愁、愁苦、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压抑、沉郁、欢快、风趣、平淡。

    ⑵常见主题:

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离愁别恨。

    ⑶不同诗歌类别不同感情:

边塞征战诗对建功立业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即事感怀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咏物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

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

 

答题示例:

倦      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此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此诗通过描写凉气、月光、重露、飞萤、宿鸟等意象展现出深秋月夜的景象。

(步骤一)

渲染了幽清冷寂的氛围。

(步骤二)

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感慨和忧愤。

(步骤三)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

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描图景)。

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鸣”之景都显示了山中的宁静(点氛围),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感情)。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

把帘子挂起。

问: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析之。

(6分)

答:

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实战演练:

江宁夹口(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这首诗的首句用了“月黄昏”三个字,请问,诗人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

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

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绝  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字。

请从三、四两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果营造意境的。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

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

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长安秋望(唐)赵嘏水村闲望(宋)俞紫芝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解】两首诗均为七言律诗,赵嘏的诗为宦游长安时所作,而俞紫芝的诗为仕宦失意后隐逸扬州时所作。

翡翠:

翠鸟。

(1)两诗均按“望”字组织题材,景中寓情。

赵嘏诗紧扣“秋”字,绘出了一幅深秋拂晓图:

云雾飘游,残星寥落,归雁横天,长笛悠怨,红莲凋谢,显出一派凄迷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内心孤寂伤感的愁思。

而俞紫芝的诗

(2)两诗分别以议论和感叹的笔触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情怀,点明诗歌主旨。

赵嘏诗中“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是说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

借典故抒写了诗人思念故园、毅然归隐的心情。

俞紫芝诗中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①这首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

(1)“石泉远逾响”句中“逾”字着似无理,实则精妙。

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3分)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

“作诗不过情、景两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简赏析这首诗。

(5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

字季鹰,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寓意?

  ⑵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

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

):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一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请简要叙述。

  答:

  

⑵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请简要说明。

  答: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⑴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

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4分)

  

⑵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

请简要分析。

(4分)

 

 【补充注释】

  ①西溪:

浙江湖州有苕水,分东西二源:

西苕出天目山之阴,东北流经孝丰,又北经安吉县,又东经长兴县,至湖州而与天目山之阳流出的东苕合流。

西溪就是西苕。

无相院:

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

  ②鉴:

镜子。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

  [注]蔡家亲:

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4分)

  答:

野步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8.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请做简要的分析。

(5分)

9.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结尾两句。

(6分)

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

把帘子挂起。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

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村晚茅塘马上

雷震贺铸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壮图忽忽负当年,回羡农儿过我贤。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水落陂塘秋日薄,仰眠牛背看青天。

8.两首诗均有“落日”意象,你认为这一意象在哪首诗中呈现得更有意境?

结合相关诗句简要赏析。

(5分)

9.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请概括说明。

(6分)

日暮①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

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问题:

(1)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2分)

(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

(4分)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题:

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请简要分析。

   

秋日怀九华旧居

杜荀鹤

吾道在五字

,吾身宁陆沈

凉生中夜雨,病起故山心。

烛共寒酸影,蛩添苦楚呤。

何当遂归去,一径入松林。

五字,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

陆沈,比喻沉沦不被人知。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

(3分)

(2)联系全诗,诗人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4分)

9.首联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战事频仍的厌恶之情。

(1分。

)边塞环境恶劣,烟尘四起,“又举戈”表现了军队出征太频,大家疲于应征的无奈何厌恶之情。

(2分。

尾联表达了作者对军队中无栋梁之才的忧虑、对战争前景的未知的担忧。

(1分。

)“无继者”表达了作者对军中没有像郭子仪一样的将才感到忧虑;“肯先和?

”表达了对战事的没把握,对战局的无法料知的担忧之意(2分。

 

二、高中诗词鉴赏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梅

(宋)王安石

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鴻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借对梅花迟迟不肯开放的不解,突显梅花“有意待春来”的志向。

B. 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高洁幽香和不畏严寒傲雪独放的品格与神韵。

C. 颈联写梅花触发作者诗兴,笔走龙蛇,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

D. 该首诗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借物言志,意味深远。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意为世俗之人满眼看到的只是艳丽的桃杏,却不识凌寒独放色香俱佳的梅花。

诗人把世俗之人对桃杏和梅花的态度作对比,讥讽世俗之人的浅薄与庸俗。

借梅花自喻,暗示自己的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复杂心情。

【解析】【分析】

(1)C项,“作者……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不对。

“红袖”不是诗人自己的衣袖,而是指女子的衣袖。

意思是梅花绽放,让闺阁中的女子也趣味盎然地聚在一起传杯饮酒,以致于酒泼洒出来沾湿了衣袖。

故选C。

(2)“望尘俗眼那知此”,反面讥诮俗人眼光低俗,不解梅花,“只买夭桃艳杏栽”。

拿俗眼不“知此”而“颇怪”“只买”与梅花实际情形形成对比,突出梅花形象与气质;同时,不“知此”又暗中与“议论者”(“我”)形成对比,突出“我”之眼光与追求。

由此,我们看到了作者王安石的独特的眼光与不同凡俗的追求。

联系作者的政治追求与作为,我们不难由此诗感受到他的确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同时感受到诗人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落寞等复杂心理。

故答案为:

⑴C;

⑵意为世俗之人满眼看到的只是艳丽的桃杏,却不识凌寒独放色香俱佳的梅花。

诗人把世俗之人对桃杏和梅花的态度作对比,讥讽世俗之人的浅薄与庸俗。

借梅花自喻,暗示自己的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复杂心情。

【点评】⑴此题是综合考核诗歌鉴赏能力,做题时要注意全面理解诗歌。

诗歌鉴赏的技巧:

一是读题目,推测诗歌内容;二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思想;三是读注释,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四是抓关键词,推出诗歌的内容。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题干要求。

做题时,先要全面理解诗歌内容,抓住关键词句弄清诗歌表达的中心主旨;其次根据题目找到重点词句,结合全诗组织答案。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夕次蒲类津①

骆宾王

二庭②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晩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③会封侯。

莫作兰山④下,空令汉国羞。

【注】①这首诗大约写于薛仁贵兵败大非川以后,诗人随军征战到蒲类津就地宿营时有感而发。

蒲类津:

渡口名,在唐庭州蒲类县,今属新疆。

②二庭:

指匈奴的南庭、北庭。

③燕颔:

指班超,相士认为他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

④兰山:

兰皋山。

李陵投降匈奴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句中的“愁”既指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是对战争进展不顺而产生的忧虑之愁。

B. 三四两句以山路和河源一南一北两个典型场景表达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矛盾。

C. 五六两句中的晚风、朔气、新月、边秋等意象,渲染了边塞悲凄、肃杀的氛围。

D. 七八两句中“通”字表现出营垒相接、声势浩大的场景,“上”字体现了战火之紧急。

(2)最后四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用典和对比;②以班超建立功勋的威武和李陵投降匈奴的可耻形成对比;③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崇尚勇武、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

【解析】【分析】

(1)B项,“表达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矛盾”错误,从诗中来看,“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这里表现的是征人不论奔到哪里,心里始终系念着祖国家园。

故选B。

(2)“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意思是“在边疆只要奋力作战,就会像班超一样得到封侯”,这是写交战前夜诗人的情感,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诗人渴望能出现班超式的英勇人物,克敌制胜,赢得功名利禄。

结尾“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意思是“不要作兰山下投降的李陵,平白地让大汉帝国蒙受羞辱”,这是借汉李陵战败投敌之事表示宁死不屈的气概,按《旧唐书·薛仁贵传》记载,将军郭待封尝为鄯城镇守,但为耻居薛仁贵之下,不听从薛仁贵指挥,以致贻误战机,一败涂地。

倒数三、四句使用班超建立功勋的典故,最后两句使用李陵投降匈奴的典故,这是使用典故;前一个典故中班超建立功勋,后一个典故中李陵投降匈奴,前后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崇尚勇武、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用典和对比;②以班超建立功勋的威武和李陵投降匈奴的可耻形成对比;③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崇尚勇武、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

【点评】⑴该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

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和诗句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⑵该题考查表现手法和诗歌情感的把握。

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熟练掌握表现手法,并在理解诗歌时要做到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

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4.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诉衷情

晏殊

   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

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

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

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

玉楼春

无名氏

   东风杨柳门前路。

毕竟雕鞍留不住。

柔情胜似岭头云,别泪多如花上雨。

小楼画幕无重数。

听得楼边车马去。

若将眉黛染情深,且到丹青难画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二句,面对烂漫春光,主人公不是览景生欢,而是情态异常,“香阁浓睡”。

一“恼”字,承上贯下,使词意陡生顿挫。

B. “一春芳意”与“三月和风”为对偶句,同是“牵系人情”的景物。

“牵系”既形象地表现了柳丝的特点,同时也是对“眉叶细,舞腰轻”的照应。

C. “柔情胜似岭头云”与“别泪多于花上雨”两句中,情是泪的内源,泪是情的外现,一情一态,两个比喻,对仗工致,且曲尽传神写照之妙。

D. “若将眉黛染情深,直到丹青难画处”上句变实为虚,抽象的感情成了可染可画的形象体。

下句既实又虚,“丹青”既指图画,也喻忠贞不渝之情。

(2)两首词在开篇都写到“东风杨柳”,请分别简析其中“柳”的形象、人的形象有怎样的特点,柳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案】

(1)D

(2)①前词开篇所写之柳是雨初霁后的青青杨柳,柳丝纤细,柳烟疏淡,景象清新柔美,所写之人是因柳惹起无限愁思的闺中女子,柳是情感的触发物,同时对人物形象起到反衬的作用。

②第二首开篇所写之柳是门前路旁在东风中摇曳的柳,所写之人是与远行之人在门前话别,依依不舍、留恋而又无奈的女子,柳是情感的寄托物,想“留”毕竟留不住,对人物形象起到正衬的作用,柳依依,情依依。

【解析】【分析】

(1)D项,“上句变实为虚”错误,“若将眉黛染情深,直到丹青难画处”,倘若能用画眉的黛粉将这缱绻情愫染到更深更浓的话,那我定把这忠贞情意的画图渲染到无法渲染时为止,上句变虚为实。

故选D。

(2)本题,《诉衷情》,“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先绘出一幅如画春景:

东风吹温送暖,催引生机;杨柳因春风吹拂而萌发春意,虽未青青成阴,却染得人满眼春色;柳丝纤细,柳烟疏淡,似有若无,自有一种迷蒙意态;一番春雨初霁之后,柳色显得倍加清新,翠意撩人,秀色可餐。

这两句将春风、春柳,春雨、春晴,编织一起,色彩明媚,春意盎然,令人心醉神迷,所写之人是因柳惹起无限愁思的闺中女子。

这首词,上片以景衬情,下片则描绘人物时蕴情会意。

全篇借春风杨柳绘写浓春美景,衬比香阁女子的绰约风姿,曲传离思别意,景与情谐,物与人合,宛转含蓄,情致缠绵。

《玉楼春》“东风杨柳门前路”,想来他已在情人楼上与之作过一番缠绵悱恻、难分难舍的话别,踟蹰来到门前路边,东风轻拂着袅袅柳枝,使人想起古人折柳赠别之说,更撩拨着他伤别的心灵一这是一个充满离别气氛的景。

接着,笔锋突然凭空一转,“毕竟雕鞍留不住”。

“雕鞍”,指马,实又指他自己。

这里不言其欲留,只言留不住,尤其领之以语气绝重的“毕竟”,这就婉曲且极传神地折映出他在门前长久延宕、徘徊不肯遂去的神态和欲去不忍、欲留不能的微妙心境。

“留”而不得。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前词开篇所写之柳是雨初霁后的青青杨柳,柳丝纤细,柳烟疏淡,景象清新柔美,所写之人是因柳惹起无限愁思的闺中女子,柳是情感的触发物,同时对人物形象起到反衬的作用。

②第二首开篇所写之柳是门前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