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3424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1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郴州市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湖南省郴州市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湖南省郴州市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湖南省郴州市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湖南省郴州市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郴州市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湖南省郴州市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郴州市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郴州市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湖南省郴州市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和该试题卷的封面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科目。

2.学生作答时,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作在答题卡上,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考生在答题卡上按答题卡中注意事项的要求答题。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题卷共11页。

如缺页,考生须申明,否则后果自负。

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社会风气、提升国人道德,凝聚中华儿女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探究中华礼制变迁的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

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

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朝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满族,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

显然,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

孔子说: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礼记·郊特牲》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

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

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

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

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

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

中华礼制提出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社会。

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

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等级,包含一些糟粕。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

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便是一种改革;《礼记》进一步提出“时为大”这一与时俱进的礼制改革原则。

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

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

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

礼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

《礼记·经解》认为“礼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

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

(《人民日报》2016年03月25日)

1.下列对中华礼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中华礼制历史悠久,有着很强的凝聚功能,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B.中华礼制能起到缓和民族矛盾、化解民族冲突的作用,是因为诸民族都能认同中华礼制,都愿意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

C.中华礼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进而在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中华礼制具备教化功能,注重道德与理想之道紧密结合起来,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身,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礼记·郊特牲》中“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强调“尊其义”,在孔子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中有所体现。

B.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自然会包含一些糟粕,但这并不影响其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的趋势。

C.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礼记》进一步提出的“时为大”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华礼制演进需要适时变革。

D.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因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评,秦汉之后礼与法才真正结合起来。

3.下列对本文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第二段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列举了我国历史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的例子,证明了中华礼制的高度凝聚力。

B.本文第三段以名家的言论为载体,论述中华礼制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进退周旋,威仪抑抑”是形式,“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是实质。

C.本文第四段主要采用道理论证,论述了中华礼制的教化功能并提出“建设礼仪之邦”的愿景,是对其精神实质的延伸与拓展。

D.本文不仅论述了中华礼制对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还指出其包含的糟粕和自身的不是,正反对比论证,使人们对礼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成思危的三次人生转折

1935年,成思危出生于风声鹤唳中的北平,父亲给他取名成思危,寓意“居安思危”,希望他不忘男儿肩负国家安危的责任。

事实上,成思危的一生,也充满了选择与转折。

成思危是成家五个孩子中的独子,父亲成舍我是杰出的一代报人,母亲萧宗让曾留学法国,书香门第的他自幼便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成思危在北平时,已深受鲁迅、茅盾、巴金等进步作家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当数《家》、《春》、《秋》“激流三部曲”。

在《家》这部著作中,觉慧毅然决然离开家,寻得了人生道路。

在成思危看来,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就像是觉慧的真实写照。

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的北平,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少年时代的成思危,对国民党的统治甚为反感。

1948年底,随父亲举家搬迁到香港后,成思危就读于左派学校,受社会进步思想的影响,1951年,年仅16岁的成思危做出了他人生第一个重要转折,毅然决然地抛弃了优越的家庭生活,抱着对新中国的憧憬和理想,回到广州。

成思危先是进入叶剑英兼任校长的“南方大学”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广东省总工会工作,还曾在解放前一直生活在水上、处境悲惨的民船业中工作了一年,上了“最好的社会大学”。

由于良好的工作表现,成思危被选送到华南工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学习。

“文革”结束后,成思危做了他人生第二个重要的决定,选择去美国读书,当时已在化工界小有名气的他,却改行学了工商管理。

毕业时,他推辞了美国公司和研究机构的邀约,也婉谢了父亲希望他回台湾继承家业,而是选择回国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出一份力,他将风险投资的理念带回国内,成为了后来享誉国内外的“中国风险投资之父”。

1994年,临近退休之年的成思危本打算安度晚年,去看看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姐妹。

但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成思危,最大的希望是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能够达至高层,对国家和人民有所贡献,于是,成思危欣然接受了时任民建中央主席孙起孟的邀请,加入了民建,并在1996年民建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民建中央主席。

1998年3月,成思危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人生的第三次转折,也让成思危从一名学者走向了政坛。

成思危的人生写满了自强不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顺境时不懈怠,逆境时不沉沦”。

放弃化工,当年在朋友们看来,成思危这是另起炉灶从零开始,并非明智之举。

然而,成思危认定了的事,就一定会坚持下去。

1981年,46岁的成思危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管理研究院学习,由于是从化工专业转学管理,最初,别人一小时能读四五十页书,成思危则只能在字典的帮助下读2-3页书,难度很大。

但在短短不到三年时间里,成思危愣是凭着一股韧劲儿,发表了十来篇学术论文,赢得了奖学金。

当他把最后一学期的成绩单给他从台湾赶来已80多岁高龄的老父亲看时,成绩单上是三个A和一个A+。

“我那一生都不肯轻易表达情感的老父亲也夸我:

没想到你近50岁的人了,还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

成思危记得,12岁生日时,他拿着刚买的纪念册,去找父亲写几句祝福的话,父亲不假思索地写了4个字:

自强不息。

成思危感慨地说,他一生都在践行父亲给他写的这四个字。

若干年后,成思危在女儿12岁生日的时候,也将“自强不息”这4个字,写在女儿的笔记本上作为赠语。

成思危被誉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他在经济领域著述颇多,因其特殊的政治身份,他的一些言论一经发表便引起股市震动,因此也招致了不少批评的声音。

但时间证明,他说的那些可能有些人并不爱听的话是真话、实话。

“慷慨陈词岂能皆如人意,鞠躬尽瘁但求无愧于心。

”此前,成思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说到这句话,赢得全场掌声。

(节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相关链接】

成思危经典语录:

“我毕生的抱负就是能为富国强民做点事。

“勤奋学习,自强不息,淡泊名利,知足常乐。

“多说真话实话,少说空话套话,不说大话假话。

“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认真,做学问要勤奋。

“没有风险投资,建设创新型国家难以实现。

成思危是早期在美国获得MBA学位为数不多的几人之一,有“中国风险投资第一人”之称。

1998年3月,他领导的民建提出了著名的政协一号提案,倡议在中国引入风险投资机制以推动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之后,风险投资便在中国迅猛发展。

成思危已年逾古稀,依然对中国金融界有很多见解,当记者要他谈谈中国的股市话题。

他坦言“股市要改革,必须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把‘坏孩子’(即上市融资的资产不良公司)赶出去。

(摘编自新浪财经《成思危专访手记:

股市要赶走坏孩子》)

4.下列关于成思危这一人物形象,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成思危有一腔爱国之心。

他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国民党的统治甚为反感,解放后毅然回国。

B.成思危为人正直、敢于说话。

他发表的有关风险投资的言论曾引起股市震动,因此他被誉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

C.成思危韧劲十足,凡是认定的事情,就会坚持到底。

他放弃化工专业转学管理,别人认为这种做法不明智,他最终学有所成。

D.成思危有理想、有抱负。

文中他在三次人生转折面前的选择,充分展现其有着远大的理想,最终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成思危抛弃了在香港优越的家庭生活回到广州,这是他做出的人生第一个选择,与他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有直接关系。

B.成思危抱着对新中国的憧憬和理想回到祖国,就像巴金的小说《家》中的觉慧一样,进而思想的影响使他充满激情却也不能理智。

C.临近退休年龄的成思危从学者步入政坛担任民建中央主席,因为他发现了许多社会弊端,他希望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能够达至高层。

D.成思危一生自强不息,主要体现在他“顺境时不懈怠,逆境时不沉沦”,在女儿12岁生日的时候他把父亲给他写过的“自强不息”又写给女儿。

E.文章围绕成思危的一生,选取他人生中三次重要选择,赞扬了他崇高的人格精神,主题鲜明突出,所选的事例也非常典型。

6.成思危的三次重要选择其目的是什么?

请就他其中的一次选择,谈谈它给你的启示。

(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4分)

东坡肉

季明

四十多岁的老楚,是炊事班的头儿。

这老楚,可不简单,曾见过大世面,曾是南京著名酒楼——品世阁的掌勺大厨。

鬼子攻南京,一发炮弹,品世阁就变成了瓦砾。

同时,也有炮弹飞到老楚家中,妻儿老小连同家产,一起消失在战火里。

老楚逃了出来,手里掂着一把菜刀。

这把菜刀,跟随他多年,切鱼剁肉,血腥味浓,但那一刻,老楚迫切希望这刀,能沾染上鬼子的血,然而,炮火连天,遍地都是逃难的人群、溃败的军队,老楚不知道去哪里找小鬼子拼命。

于是,老楚投了36师。

老楚年纪大,又当过厨师,被分到炊事班。

老楚也很乐意,他觉得,凭自己的手艺,让兵们吃饱吃好,上战场跟鬼子拼命时,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儿,也算是报仇。

等到了炊事班,老楚才真正明白,什么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士兵们吃的,无非是稀饭馒头就咸菜,好的时候,也只是青菜豆腐一锅烩,多加勺油而已。

只有在大战前夕,部队才买几头猪,杀倒,改善生活。

兵们称之为——吃断头饭。

过去,猪杀了,剁碎,兑上萝卜,放进大锅里一炖,完事儿。

但老楚一来,就不同了,他使出看家本领,煎炒烹炸焖煮炖,变着花样做,当菜一样样端上桌,兵们的眼睛都直了。

老楚做的菜,不仅好看,更好吃。

兵们吃得狼吞虎咽,个个脑袋上腾起一片汗雾。

兵们说,吃了老楚做的菜,脑袋掉了,也值!

这时候,忙活罢的老楚,在旁边坐下来,掏出旱烟袋,抽烟。

过去,大厨老楚,是抽纸烟的人,但现在不行了,只能抽旱烟。

老楚坐在那里,眯缝起眼,静静地吧嗒着烟袋锅儿,透过迷迷蒙蒙的烟雾,看着兵们吃得欢天喜地、心满意足的样子,突然想起自己在品世阁,为达官贵人做的那些丰盛而奢华的宴席,倏地很心酸。

兵们吃高兴了,就问:

老楚,你最拿手的菜是啥?

老楚说,东坡肉。

东坡肉,是老楚的招牌菜,地道而正宗,在品世阁时,客人们每席必点。

兵们不解:

东坡肉?

是啥东西?

老楚说,一道名菜,苏东坡创制的。

苏东坡是谁?

老楚怔了―下,才记起这些兵们,大多是文盲,就没再提苏东坡的那些陈芝麻烂谷子,接着说,这道菜,也叫红烧肉,用猪肉炖制而成,最好是五花肉,做好后,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诀窍就是:

慢火,少水,多酒。

老楚见过大世面,兵们喜欢听他侃古。

老楚说,据说啊,乾隆爷也好这一口,百吃不厌,因为爱吃这道菜,他还收藏了一个宝贝,是块天然的奇石,酷似东坡肉,镶上黄金底座,摆在案头,随时欣赏和把玩哩。

士兵们咂咂嘴,听得直流口水。

乾隆爷,他们知道,连皇帝佬儿都爱吃的菜,肯定是人间极品美味!

兵们无限向往地说,啥时候做道东坡肉,让咱们也尝尝。

老楚苦笑着说,难,这菜,费时费工不说,炊事班也没那些必不可少的作料哇。

兵们就很失望。

武汉会战,36师奉命开到富金山,打阻击战。

战况惨烈,八天之后,—万多人的36师,兵员已不足两千,主阵地丢失。

师长挑选了二百名士兵,组成敢死队准备发动突袭。

攻击定在夜间,离天黑,还有大半天时间,师长知道,这些兵上去,九死一生,于是,他决定为敢死队改善生活。

师长找到老楚,说,敢死队的兵,要求吃顿东坡肉,抓紧做。

老楚苦着脸,手一摊,说,师长,啥都没有,咋做?

师长咬咬牙,说,就是日破天,也要找到材料!

师长牵过自己的战马,交给老楚,命他带上几名骑兵,去七十里外的镇上,采购食材,速去速回。

但直到第二天上午,老楚才赶回来。

好不容易办齐东西,却碰上了鬼子,那几名骑兵阵亡,老楚绕了很远的道,才赶回驻地。

敢死队,早已在昨夜攻了上去。

见到师长,老楚放声大哭,师长哇,我回来晚啦……

师长说,不晚,待敢死队撤下来,就用东坡肉犒劳他们。

老楚赶紧回到炊事班,开做。

将猪肉刮洗干净,切成一寸见方的块,在沸水里煮去血水,然后,在一口大锅里,用竹箅子垫底,铺上葱、姜,再将猪肉块整齐地排在上面,加入冰糖、酱油、黄酒、葱结,盖上盖,密封,旺火烧开,之后,用文火焖酥……

几小时后,大功告成。

当二百碗红润油亮的东坡肉摆上桌,老楚眼前一黑,摔倒在地。

人们这才发现,老楚身上,有枪伤。

老楚让人将他扶到一块巨石旁,背倚石壁,坐下,睁大双眼,眺望富金山主峰阵地,那里,枪声正烈,硝烟弥漫。

恍惚间,老楚看见敢死队员们,蜂拥而至,端起东坡肉,狼吞虎咽……

老楚咧开嘴笑了。

时至黄昏,敢死队的兵,却一个也没能下来。

老楚已死去多时,笑意僵在脸上,而双眼,依然圆睁,紧盯着富金山的方向。

残阳如血,映在那一碗碗东坡肉上,天地一片红光。

(2016年第12期《小说月刊》)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具体详细叙写老楚做“东坡肉”这一细节,突出表现了老楚厨艺精湛,同时也有力烘托出老楚当时的“战斗”心理。

B.“老楚做的菜,不仅好看,更好吃”“兵们吃得狼吞虎咽,个个脑袋上腾起一片汗雾。

”直接写出了“老楚”作为厨师,手艺精湛。

C.小说整体情节合理紧凑,但老楚带上几名骑兵,去采摘食材,“碰上了鬼子,那几名骑兵阵亡”老楚却无事,安然回来,这一情节安排不太合情理。

D.小说结尾“残阳如血,映在那一碗碗东坡肉上,天地一片红光。

”属于景物描写,渲染了老楚牺牲的悲剧气氛。

8.小说的主人公“老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简要分析。

(5分)

9.小说写的是抗日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要表达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抗战的大主题,却以“东坡肉”为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陆晔,字士光,吴郡吴人也。

伯父2喜,吴吏部尚书。

父英,高平相,员外散骑常侍,晔少有雅望,从兄机每称之曰:

“我家世不乏公矣。

”居丧,以孝闻。

同郡顾荣与乡人书曰:

“士光气息裁属,虑其性命,言之伤心矣。

”后察孝廉,除永世、乌江二县令,皆不就。

元帝初镇江左,辟为祭酒,寻补振威将军、义兴太守,以疾不拜。

预讨华轶功,封平望亭侯,累迁散骑常侍、本郡大中正。

太兴元年,迁太子詹事。

时帝以侍中皆北士,宜兼用南人,晔以清贞著称,遂拜侍中,徙尚书,领州大中正。

明帝即位,转光禄勋,迁太常,代纪瞻为尚书左仆射,领太子少傅,寻加金紫光禄大夫,代卞壸为领军将军。

以平钱凤功,进爵江陵伯。

帝不豫,晔与王导、壸、庾亮、温峤、郗鉴并受顾命,辅皇太子,更入殿将兵直宿。

遗诏曰:

“晔清操忠贞,历职显允,且其兄弟事君如父,忧国如家,岁寒不凋,体自门风。

既委以六军,可录尚书事,加散骑常侍。

”成帝践阼,拜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给亲兵百人,常侍如故。

苏峻之难晔随帝左石头举动方正不以凶威变节峻以晔吴士之望不敢加害使守留台匡术以苑城归顺时共推晔督宫城军事。

峻平,加卫将军。

给千兵百骑,以勋进爵为公,封次子嘏新康子。

咸和中,求归乡里拜坟墓。

有司奏,旧制假六十日。

侍中颜含、黄门侍郎冯怀驳曰:

“晔内蕴至德,清一其心,受托付之重,居台司之位,既蒙诏许归省填茔,大臣之义本在忘己,岂容有期而反,无期必远。

愚谓宜还自还,不须制日。

”帝从之,晔因归。

以疾卒,时年七十四。

  (节选自《晋书·卷七十七》)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峻之难晔随帝左石头/举动方正/不以凶威变节/峻以晔吴士之望/不敢加害/使守留台/匡术以苑城归顺时/共推晔督宫城军事

B.苏峻之难晔随帝左石头举动方正不以凶威变节峻以晔吴士之望不敢加害使守留台匡术以苑城归顺时共推晔督宫城军事

C.苏峻之难晔/随帝左石头/举动方正/不以凶威变节/峻以晔吴士之望/不敢加害/使守留台/匡术以苑城归顺/时共推晔督宫城军事

D.苏峻之难晔随帝左/石头举动方正/不以凶威变节/峻以晔吴士之望/不敢加害使守/留台/匡术以苑城归顺/时共推晔督宫城军事

11.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物,是吏部的最高长官,为中央六部尚书之首。

B.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C.诏书是古代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遗诏是皇帝驾崩之后,为后人留下的遗书、遗言等。

D.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作阶,践祚就是封建帝王在重大日子登上阼阶主持祭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晔早年有良好名声。

先获察孝廉,后被镇东将军司马睿召为祭酒,因讨伐华轶被封为平望亭侯。

B.陆晔作为江南士族名士,德高望重。

历任东晋元、明、成三朝,见证了王敦之乱、苏峻之乱,为成帝托孤重臣之一。

C.陆晔才干超群,深受皇帝信任。

与王导等人一同为顾命大臣,辅佐太子,被加职散骑常侍、录尚书事。

D.陆晔举动方正。

不因苏峻等人的凶暴行为而动摇变节;而苏峻亦因陆晔在江南有很高名望而不敢加害,而让他留守建康留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历职显允,且其兄弟事君如父,忧国如家,岁寒不凋,体自门风。

(2)既蒙诏许归省填茔,大臣之义本在忘己,岂容有期而反,无期必远。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登九峰楼寄张祜》

杜牧

百感衷来不自由

,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注]

据《云溪友议》载:

白居易长庆(821-824)年间为杭州刺史时,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

白居易遂出试题命二人决赛。

结果列徐第一,张第二。

张以为耻,遂“行歌而返”。

后杜牧颇为张祜抱不平,写此诗寄赠张祜。

不自由:

情不自禁。

14.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以先果后因的倒装句式,造成突兀、警耸的艺术效果。

以寂静旷漠处的号角声渲染凄凉黯然的意境,衬托诗人岑寂凄恻的心境,引发下文复杂的情感。

B.颔联承上碧山芳草之景物,翠峰依旧,徒添知己之思;芳草连天,益增离别之恨。

离思是无形的,把它寄寓在路远山长的景物中,便显得丰满、具体,情深意长了。

C.颈联议论,目不见睫,喻人之无识,“道非身外”,称颂张祜诗艺之高,转为安慰对方。

这是富有理趣的画龙点睛,直接点明写作目的,成了本诗的“诗眼”。

D.尾联中“千首诗轻万户侯”一句,采用对比手法。

将“千首诗”补足“万户侯”做对比,突出前者轻,而后者重,从而巧妙地劝说朋友应该走科举封侯之路。

E.这首诗纯乎写情,旁及景物,描写碧山芳草,寄托了诗人对友人无尽的离思别恨;全诗格调苍凉,感情沉痛,语言凝练,富有哲理,兴寄深远,情韵悠长。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宋代大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认为人的认识是受制于认识角度的富有哲理的句子是“,”。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是“不因外物好和自己得意而喜,不因外物不好和自己失意而悲。

”表达这种豁达思想,在庄子《逍遥游》中也有相似的句子是“,”。

(3)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很短暂,人活在世界上就像一种仅能存活一天的生物的诗句是“”。

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几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似乎放弃了纯粹的诗学考量,开始把目光从修辞转向情怀,对作家中的“少数”乃至“例外”青眼有加。

B.全国为2016年扶贫攻坚使出的“洪荒之力”如此生生不息,离不开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激发。

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贫困群众也在主动参与,努力作为。

C.教育部明确提出,对犯而不校、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应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

D.“四风”的顽固性和变异性告诉我们,反对“四风”、塑造新风是一场没有时间表的战斗,“四风”与反“四风”也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

E.当前的网络直播市场给人一个直观感受就是鱼龙混杂,一方面直播平台中教唆犯罪等违反违规内容并不少见,另一方面侵权问题也屡屡被诟病。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全会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