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金色年华》高效课堂教学案苏教版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2552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6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金色年华》高效课堂教学案苏教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金色年华》高效课堂教学案苏教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金色年华》高效课堂教学案苏教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金色年华》高效课堂教学案苏教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金色年华》高效课堂教学案苏教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金色年华》高效课堂教学案苏教版doc.docx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金色年华》高效课堂教学案苏教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金色年华》高效课堂教学案苏教版doc.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金色年华》高效课堂教学案苏教版doc.docx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金色年华》高效课堂教学案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金色年华》高效课堂教学案苏教版

学习内容

六往事依依第1学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能概括出作者成长中的生活画卷。

2.感受于漪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

学习重难点

1.概括往事2、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导学过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

(一)基础知识,自己搞定!

1.为作者设计一份小档案。

(姓名、性别、出生、兴趣爱好、经历等)(可以查阅资料、网络搜索)

2.默读课文1遍:

划出重点疑难的字词,做到会写、会注音、能说出大意。

(用好书下注释、词典)

3.预习中我认为这些字词很重要:

(从音形意三角度整理)

会给加点字注音:

要会写这些词:

说上这些词语大意:

(二)再读课文思考:

1.简要概括:

作者回忆了哪些生活画卷?

(要领:

看几段写一件事,共写几件,再概括:

××人做了××事)

2.文题中“依依”为何意?

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作者的依依之情?

(语句用在文中圈画,批注:

从个词(或句)读出)

3.大声朗读课文2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

(三)三读课文,我发现这些有价值的或不懂的问题:

(试试这样问: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可不可以换成××)

二、课堂探究

1.秀秀我整理的于漪小档案:

(注意内容精要,表达流畅)

2.字词擂台赛(现场实战,预习要充分哦)

⑴给加点字注音

徜徉(  ) 镌刻(  )烟波浩淼(  ) 水泊梁山()

停泊(  )雕镂(  )谆谆教导(  )风雨如晦(  )

⑵用横线画出错别字,再把正确的字写在(  )里。

风雨如晦( )记忆尤新( )粒粒在目( )走头无路(  )

红紫芳菲( )心旷神贻( )眼花缭乱( )谈笑风声(  )

⑶理解下列词语大意:

(口头表达)

徜徉浩淼风物芳菲油然而生搜索枯肠

依稀镌刻意境雕镂历历在目风雨如晦

(完成之后一定要对照书本、字词典自批、互批,改后一定要订正)

3.在预习的基础上组内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⑴让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是哪几件往事?

⑵“依依”是什么意思?

每件事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受?

作答模式:

在件事中,我从个词(或某句话)读出

(抓住具体词句,感受其中的依依之情)

4.探讨:

这几件事都和什么有关?

5.自我展示:

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朗读,读出作者的感情。

三、达标检测

1.下列词语中读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水泊(bó)梁山记忆犹新B.谆(zhūn)谆教导谈笑风声

   C.于漪(yí)烟波浩渺D.镌刻(juān) 走投无路

2.“依依”为何意?

让于漪老师产生依依之情的是哪些往事?

3、拓展练习:

联系语境,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续写一个句子。

我长大了,逐渐远离曾给我带来欢乐的卡通片和童话,畅游在“大部头”的文学名著的海洋之中。

我有时在环境恶劣的保尔筑路队里生活,有时在好汉林立的梁山泊中漫步,有_____——文学,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学习反思:

 

学习内容

六往事依依第2学时

学习目标

1.赏析语言:

学习四字词语、引用、人物神态刻画等写作技巧。

2.探究“依依往事”对作者成长的作用,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引导学生亲近文学作品。

3.从引导学生于文中积累诗文名句着手,培养学生记诵积累的良好习惯。

学习重难点

1.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2.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

导学过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

1.思考:

成年人经历的往事多若繁星,作者为什么偏对这几件事产生依依之情?

请你从文中找到答案。

(现在文中圈画,后归纳于下)

2.你认为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令你欣赏?

请在文中标注、写下赏析。

(可以从用词、修辞、描写方法等角度入手)

3.于漪在文中回忆了儿时记诵的许多诗文名句,对她以后走上文学、教育的道路起了很大作用,请你把这些诗文名句摘录在专用的积累本上以备记诵。

你还能找到这些诗句的全文吗?

那你就可以完整理解诗意,就更了不起了!

(平时多积累,下笔出美文)

4.阅读中我发现这些有价值的或不懂的问题:

(多问问为什么)

二、课堂探究:

1.复习回忆导入:

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2.思考、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⑴作者为何偏对这几件事产生依依之情?

请你具体分析。

⑵用“我认为(可说节次)写得好,(谈原因)”的模式,谈你对文章的赏析。

(可从词语、修辞、描写手法的入手)

范例:

我欣赏第一段的“搜索枯肠”用的好,表明许多事情竭力思索都想不起来,衬托文中写得着几件事留给作者的印象非常深刻。

第四段中的“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美不胜收”这些词把变化多端的自然美景概括的描写出来了。

⑶组内交流摘录笔记,把你认为好的语句背上,5分钟后我们来比谁背得流畅、有感情。

(可是诗文名句、阅读文学作品、听老师讲课等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

3.通过大家的合作学习,我们体味作者用词达意的匠心独运,也品味到到文中蕴涵的诗情画意。

诸多小事给了作者良好的影响,它们为于漪老师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

同学们,在你成长的道路上,哪件事给你影响最大,使你受益无穷,请讲出来听听。

(可是记诵诗文名句、阅读文学作品、听老师讲课等等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

三、达标检测:

1.文中引用《千家诗》中的诗句能否颠倒?

为什么?

2.通过刚才的品味、朗读,我们可以发现:

阅读课文,犹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天地,处处是名言佳句,令人目不暇接。

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是否是一日之功呢?

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

青少年时代的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终于成为了当今著名的语文教育家。

请你谈谈自己得到了哪些启示。

(可以是人生哲理的启迪,可以是一些有助成长的具体做法)

总结:

只有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人,才有激情抒写对自然、生活、祖国的热爱;让我们象于漪老师那样多读书、读好书吧!

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学习反思:

 

知识链接:

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她撰写了《往事依依》一文。

该文刊登在《中学生阅读》1999年第七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编入课本时作者对部分文字作了改动。

(二)作者介绍

于漪(1929——),江苏镇江市人。

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

曾先后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工农速成大学和杨浦中学任语文老师,现在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工作。

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

……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书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多万字。

主要著作有《语文叫眼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作文讲评50例》《于漪教案集》、《于漪文体教案选》、《学海探珠》等。

她主编了《中学语文备课手册》12册,《高中语文教学指导书》等,另有各种文体的教学录像20部。

(三)文中诗文选句原文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朱熹)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韩翎)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山亭夏日》高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榴花》(韩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李商隐)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梅

(二)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晚春》(韩愈)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冬景》(苏轼)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杜甫)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②,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③,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④,生子当如孙仲谋⑤。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蠃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学习内容

七幼时记趣第1学时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理解课文。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

 

学习重难点

1.文言文直译方法要领;特殊实词、虚词。

导学过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

1.了解作者。

2.读课文两遍后,注意读准下列字音并注意语句停顿(句读)。

童稚()藐小()项为之强()鹤唳云端()

凹凸()壑()庞然大物()癞蛤蟆()

3.尝试翻译课文。

(学法指导:

翻译的时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例如课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翻译方法如下:

直译就是相对应的词语直接翻译,余翻译为我,忆翻译为回忆,童稚时翻译为小时候,能翻译为能够,张目翻译为睁大眼睛,对日翻译为对着太阳,明是眼力,察是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得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好,句子连起来翻译,意思就是:

我回忆小时候,能够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这其中,明的意思和现在有区别,不易记,这就需要学生的记诵积累。

4.圈出重点词语,并在文旁解释。

(可以参考达标检测部分,注意老师把哪些词语列为重点,学着做哦)

5.探究:

先补出句中省略的成分,再分析一下有何规律。

见二虫斗草间盖一癞蛤蟆也使与台齐见二虫斗草间

(会一点点就很厉害啦)

6.自主提问,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或者想知道的问题写下来。

二、课堂探究:

1.指名交流作者情况(引导学生用好书下注释)

2.朗读课文

⑴自由朗读,质疑交流⑵指名朗读,全班交流纠正

⑶集体齐读,准确熟练⑷分组朗读比赛,代表板演注音

3.翻译课文

⑴预习提问,组内、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⑵逐句翻译,强调直译为主的翻译方法。

⑶重点词语归类,并联系所学《寓言二则》

(重点词语: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多义词、一般重点即不能通过组词法得到)

⑷复习巩固:

边读边译,边注意重点词语

三、达标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童稚()藐小()项为之强()

鹤唳云端()壑()庞然大物()

2.解释重点字词:

⑴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指出本字并解释。

以土砾凸者为邱同项为之强同

⑵注意加点词的特殊用法:

鞭数十

⑶注意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有何区别:

明察秋毫句中现代盖一癞蛤蟆也句中现代

⑷注意下列多义词(一要借助已学课文,二要联系具体语句)

时:

余忆童稚时(    )故时有物外之趣(    )

日:

能张目对日(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    )

察:

明察秋毫(    )必细察其纹理(    )

之:

心之所向(    )故时有物外之趣(    )

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  )观之正浓(  )

为:

项为之强(   )凹者为壑(  )二虫尽为所吞(  )

以:

徐喷以烟(    )以丛草为林(    )

其:

常蹲其身(    )使其冲烟飞鸣(    )

神游其中(    )

而:

拔山倒树而来(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⑸下列加点词需要关注:

故时有物外之趣(    )私拟作群鹤舞空( )鞭数十(   )

又留蚊于素帐中( )(   )明察秋毫(   )方出神(  )果如鹤唳云端( )(  )怡然称快(  )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   )见藐小微物(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学习反思:

 

学习内容

七幼时记趣第2学时

学习目标

1.能读懂课文并理解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的童心。

  

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

学习重难点

1.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导学过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

1.将课堂达标检测有错的题目订正并掌握。

2.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准备背诵比赛。

(背诵收获的不只是名句,还是积累文言词汇形成良好文言语感的捷径)

3.复习课文翻译,注意翻译要领,准备词句翻译擂台赛:

选你认为最重要的十个加点词、两个句子写在纸上准备好赛题。

4.用简洁的语言尝试概括作者所写的物外之趣。

5.思考:

作者如何从微不足道的小事中感受到“趣”的?

(注意比较三件事的共同特点)

6.思考:

作者是如何来写童年的?

回忆你的童年趣事。

(要突出“趣”)

二、课堂探究:

1.组内互查上节达标检测错题掌握情况(可以盖住答案考一考)

2.背诵比赛:

第一轮每两组为一赛区,随意指名对方选手背诵,评委是对方全体组员;第二轮齐备,老师记录背诵不熟同学组别及名单。

3.翻译擂台赛:

每组评选出质量最高的赛题,投影展示后全班抢答。

4.引导学生总结文言文词句学习要领:

如何直译、如何调增删补、哪些词需特别关注。

(总结后写在书上记在心里)

5.讨论交流:

课前先学部分的4、5、6

三、达标检测: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

(1)以丛草为林为:

_______

(2)捉虾蟆,鞭数十鞭:

________

2.翻译画线句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记述了几件什么趣事?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是如何使得这些小事变成趣事的?

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提高

(四)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8分)

[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日:

“孰为汝多知乎?

”(选自《两小儿辩日》)

[乙]《幼时记趣》第2段

1.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

A故:

故时有物外之趣问其故

B以: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以土砾凸者为丘

C为: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D之:

心之所向是吾剑之所从坠

2.找出与以土“砾凸者为邱”中“邱”用法不同的一项(  )(3分)

A孔子东游  B反归取之 C 项为之强  D孰为汝多知乎

3.翻译句子。

(6分)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4.[甲]、[乙]两段文字均表现了儿童的聪明智慧,但各有侧重。

甲段通过对话表现了儿童的——特征,乙段则通过描写表现了儿童的——特征。

你欣赏这两则材料中儿童的表现吗?

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6分)

 

学习反思:

 

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沈复(1763年—1825),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人(今江苏苏州)。

清代文学家。

著有《浮生六记》。

工诗画、散文。

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

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

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

此后情况不明。

(二)作品介绍

《浮生六记》是沈复的一部自传体作品。

“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

书共六篇,故名“六记”。

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今已逸其二。

《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记述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

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

书中记闺房之乐,见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见贫士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见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见山水名胜、奇闻趣观。

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

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

(三)方法指导

文言文学习重在积累,贵在归纳。

积累能厚积薄发,归纳能举一反三。

1、读准句读。

一般依照句义短句,不把意思割裂开来。

例。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2、文言词句翻译。

(1)词语翻译。

实词要掌握意思,虚词要掌握意思、用法。

(2)句子翻译。

①遵循一个原则。

句子翻译以直译(按照每个词语的意思直接把词句意思翻译出来)为主,意译(把句子大概意思翻译出来)为辅。

②落实三个要求。

“信”:

词义要准确;“达”:

语义要通顺;“雅”:

风格要保持。

③注重五种句式。

A、省略句式。

被省略了的成分在翻译时一般要补充出来。

例。

“(余)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见二虫斗(于)草间”。

B、倒装句式。

(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例。

“徐喷以烟”。

翻译时调整为:

以烟徐喷(用烟慢慢地喷)。

C、判断句式。

例。

“陈涉者,阳城人也。

”翻译时,在两句中间加“是”,该句子翻译为:

陈涉是阳城人。

D、被动句式。

例。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E、否定句式。

所用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莫)以及否定性动词(无)。

3、文言词语归类。

文言词语归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通假字。

例:

“项为之强”。

翻译:

“强”同“僵”,僵硬。

(“强”是通假字,“僵”是本字)

(2)一词多义。

例:

之。

“物外之趣”的“之”,助词,“的”。

“昂首观之”的“之”,代词,代“群鹤舞空”景象。

“心之所向”的“之”,助词,主谓之间,无义。

(3)词类活用。

例:

“鞭数十”。

“鞭”,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打。

(4)古今异义。

例:

“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妻子个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学习内容

八十三岁的际遇第1学时

学习目标

1.能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能够准确的概括段落大意。

2.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对北大的特殊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学习重难点

1.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对北大的特殊的思想感情。

2.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理、意、味。

导学过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

1.朗读课文2遍以上,抓住重点字词的音形意

⑴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óuchàng(      )   安tián(   )    xié(   )取

bìng(   )弃      积zǎn(    )    qiáng(    )橹

⑵给加点的字注音:

穹窿()   涉足()   徜徉()   絮语()

 沉淀()  呜咽()  白驹过隙()  犀利()

⑶把你认为需要掌握词义的词语写在下面,并在注释中画出。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那么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2)这部分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

3.两年的北大生活使作者对北大有了深刻而丰富的认识,你能说说北大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作者的成长的吗?

阅读课文第6--9节,思考:

(1)入学之初,她有一句雄壮的誓言,你知道吗?

从中可以看出怎样的思想?

(2)她看到图书馆有那么多书,心里怎么想的?

回忆起一件在什么地方的什么往事?

(3)北大的什么为她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对她的影响是什么?

(4)朗读第8、9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对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4.学习课文第10----12段,

思考:

她喜欢北大的哪些人,她看到了什么?

5.朗读课文第三部分,说说这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不系之舟”是什么意思?

“我是不系之舟”与“我的誓言”有什么关系?

6.文章用了许多优美的比喻句,在文中勾画出来,准备在全班交流。

7.读完了本文,你觉得本文的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

8.读完本文后,有你特别想知道的吗?

写下来

二、课堂探究

1.检查预习,交流字词:

具体做法:

先进行小组交流,然后任选一名学生作业投影展示,集体批改、订正。

当时将自己有错的写两遍。

2.交流课前先学2、3、4、5题,理解课文内容。

3.赏析课文优美语句:

读出你认为好的,说说好在哪。

4.感悟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三、达标检测

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完成下面的习题。

1.“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荫、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诗中的“玫瑰”、“绿荫”、“宁静的港湾”比喻什么?

2.“不系之舟”是什么意思?

“我是不系之舟”与“我的誓言”有什么关系:

3.说北大“是师长”是因为        ,“是朋友”是因为              ,“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是因为               。

4.最后一节既是对北大表达自己美好的         ,也是对北大倾诉自己永远的                    。

5.第二节的语言形象生动,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模仿这几句,写两句给你现在的学校。

 

学习反思:

 

知识链接:

(一)写作背景

十三岁便进入北京大学英语系的田晓菲,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而写这篇文章时,她已经是三年级的“老生”了。

在这篇诗意盎然的文章中作者回顾了自己与北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