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吉林省东丰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2201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吉林省东丰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吉林省东丰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吉林省东丰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吉林省东丰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吉林省东丰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吉林省东丰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吉林省东丰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吉林省东丰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吉林省东丰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吉林省东丰县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吉林省东丰县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计48分)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人造刚玉熔点很高,可用作高级耐火材料,主要成分是Al2O3

B.硅是制造太阳能电池的常用材料

C.四氧化三铁俗称铁红,可用于作油漆、红色涂料

D.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

Fe(OH)3悬浊液>Fe(OH)3胶体>FeCl3溶液

【答案】C

【解析】A、人造刚玉的主要成分是Al2O3,其熔点很高,高温下机械强度大,抗热震性好,抗腐蚀性强,热膨胀系数小等特点,可作耐火材料,正确;B、晶体硅是目前应用最成熟、最广泛的太阳能电池材料,正确;C、Fe2O3俗称铁红,可用于作油漆、红色涂料,错误;D、分散系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为,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100nm,溶液分散质粒子直径<1nm,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间,所以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

Fe(OH)3悬浊液>Fe(OH)3胶体>FeCl3溶液,正确。

答案选C。

2.用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同质量的铝,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出的氢气体积一定不相同

B.56gFe与足量盐酸反应转移电子数为3NA

C.任何条件下,22.4LNH3与18gH2O所含电子数均为10NA

D.46gNO2和N2O4的混合物含有的原子数为3NA

【答案】D

【解析】A项错误,铝和强酸溶液反应:

2Al+6H+=2Al3++3H2↑,铝和强碱溶液反应:

2Al+2OH-+6H2O=2[Al(OH)4]-+3H2↑,由条件及反应方程式可知:

2molAl完全反应都生成3molH2,在相同状况下体积是相同的;B项错误,由Fe+2H+=Fe2++H2↑,56gFe(即1molFe)反应失去2mol电子变为Fe2+;C项错误,1molNH3与1molH2O(18gH2O)所含电子数均为10NA,而任何条件下22.4LNH3不一定是1mol;D项正确,因为N2O4和NO2中的N元素O元素的物质的量比都是1:

2所以质量比为14:

32,所以有N元素14克,O元素32克,跟据摩尔质量就知道N元素有1mol,O元素有2mol,所以原子数为3NA。

综上所述,答案选D。

点睛:

NA的有关计算,是高考重点题型之一,涉及的知识较多,要注意条件、反应情况、化学用语等,避免因考虑不全面而出错。

3.下列变化必须加入氧化剂才能发生的是

A.Cu2+→CuB.Cl-→Cl2C.H2SO4→SO2D.CO2→CO32-

【答案】A

【解析】加入氧化剂才能发生反应,说明反应物发生氧化反应,在反应中化合价要升高,A.Cu2+→Cu,铜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故A错误;B.Cl-→Cl2,氯离子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B正确;C.H2SO4→SO2,硫元素由+6降低到+4,发生还原反应,故C错误;D.CO2→CO32-,碳元素化合价未变,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D错误。

4.当光束通过下列物质:

①尘埃的空气②氢氧化钠溶液③蒸馏水④淀粉溶液,能观察到有丁达尔现象的是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A、氢氧化钠溶液是溶液不是胶体,错误。

B、氢氧化钠溶液,水都不是胶体,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不是胶体,错误。

考点:

对分散系的考查,能正确识别胶体。

5.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可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

B.将1.0molFeCl3全部制成胶体,其中氢氧化铁胶粒为NA个

C.Fe(OH)3胶体的电泳实验说明了胶体粒子带有电荷

D.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通常与胶体的性质有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可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故A正确;氢氧化铁胶粒是氢氧化铁的粒子聚合体,将1.0molFeCl3全部制成胶体,其中氢氧化铁胶粒小于NA个,故B错误;Fe(OH)3胶体的电泳实验说明了胶体粒子带有电荷,故C正确;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通常与胶体的聚沉有关,故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胶体的性质。

6.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及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

其正确的顺序是①过滤②加过量的NaOH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2CO3溶液⑤加过量BaCl2溶液

A.①④②⑤③B.④①②⑤③C.②⑤④①③D.②④①③⑤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Mg2+用氢氧根离子沉淀,加过量的NaOH溶液可以将镁离子沉淀;SO42-用钡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可以将硫酸根离子沉淀;先除镁离子,还是先除硫酸根离子都行,Ca2+用碳酸根离子沉淀,加入加过量的Na2CO3溶液除去钙离子,但是加入的碳酸钠要放在加入的氯化钡之后,这样碳酸钠会除去反应剩余的氯化钡,然后进行过滤,最后再加入HCl除去反应剩余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所以正确的顺序为:

②⑤④①③,答案选C。

考点:

考查粗盐提纯。

7.将一定质量的Mg,Zn,Al混合物与足量稀H2SO4反应,生成H22.8L(标准状况),原混合物的质量可能是(  )

A.2gB.4gC.10gD.12g

【答案】B

【解析】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Mg+2H+=Mg2++H2↑、Zn+2H+=Zn2++H2↑、

Al+2H+=

Al3++H2↑,由此可得:

产生标准状况下相同体积的氢气,消耗锌的质量最大,消耗铝的质量最少。

标准状况下2.8LH2的物质的量为n(H2)=

=0.125mol,假设金属全部为Zn时可求得金属的质量为:

0.125mol×65g·mol-1=8.125g;假设金属全部为Al时可求得金属的质量为:

0.125mol×

×27g·mol-1=2.25g,则金属实际质量应介于2.25g~8.125g之间,所以A、C、D项错误,B项正确。

综上所述,符合题意的为B项。

点睛:

不同金属混合物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计算问题,可通过极值分析的方法解决。

注意铝的化合价为+3价,而镁、锌的化合价为+2价。

8.Na、Al、Fe、Cu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金属元素,它们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有很多转化关系,如表所列物质不能按如图关系(“→”表示一步完成)相互转化的是(  )

选项

A

B

C

D

a

Na

Al

Fe

Cu

b

NaOH

Al2O3

FeCl3

CuSO4

c

NaCl

Al(OH)3

FeCl2

CuCl2

A.AB.BC.CD.D

【答案】B

【解析】A、钠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电解熔融的氯化钠生成金属钠,A不符合题意;B、铝与氧气化合生成氧化铝,氧化铝不溶于水不能直接转化为氢氧化铝,另外氢氧化铝也不能直接转化为铝,B符合题意;C、铁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铁,氯化铁与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氯化亚铁被锌置换生成铁,C不符合题意;D、铜与氧气化合生成氧化铜,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硫酸铜与铁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D不符合题意,答案选B。

9.下列氯化物中,既能由单质直接化合制得,又可由金属和盐酸反应制得的是(  )

A.CuCl2B.FeCl2C.FeCl3D.AlCl3

【答案】D

【解析】A项错误,Cu不与稀盐酸反应;B项错误,Fe与Cl2化合生成FeCl3;C项错误,Fe与HCl反应生成FeCl2;D项正确,Al与氯气和稀盐酸均反应,且在化合物中Al只有+3价。

综上所述,符合题意的选项为D。

点睛:

本题考查金属与酸反应规律和氯气的强氧化性。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H前面的金属能够与酸反应产生氢气;2.氯气具有强氧化性,与变价金属反应生成较高价态的金属氯化物。

10.下列物质中,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是(  )

①Al②Al2O3③Ca(OH)2④Al(OH)3⑤Na2CO3⑥NaHCO3.

A.①②③⑤B.①②④⑥C.①②⑤⑥D.②③④⑥

【答案】B

点睛:

中学阶段,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有:

①Al②Al2O3③Al(OH)3④弱酸的酸式盐,如NaHCO3等⑤弱酸的铵盐,如NH4HCO3等。

11.某CuSO4、Fe2(SO4)3、H2SO4的混合溶液100mL,已知溶液中阳离子的浓度相同(不考虑水解),且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6mol•L﹣1,则此溶液最多溶解铁粉的质量为(  )

A.5.6gB.11.2gC.22.4gD.33.6g

【答案】C

【考点定位】考查混合物的有关计算

【名师点晴】明确反应原理并准确使用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是解题关键;根据Cu2+、H+、Fe3+都能与Fe反应生成Fe2+,最后溶液的成分为FeSO4,由硫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可知反应后溶液中Fe2+的物质的量,减去原溶液中Fe3+的物质的量,可计算最多溶解的铁粉的质量。

12.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4mol/L的NaAlO2溶液和7mol/L的HCl等体积互相均匀混合

4AlO2﹣+7H++H2O═3Al(OH)3↓+Al3+

B.硫酸氢钠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显中性:

H++SO42﹣+Ba2++OH﹣═H2O+BaSO4↓

C.稀硝酸中加入过量的铁粉:

Fe+4H++NO3﹣═Fe3++NO↑+2H2O

D.向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Al3++4NH3•H2O═AlO2﹣+4NH4++2H2O

【答案】A

【解析】A项正确,NaAlO2和HCl按物质的量之比4:

7反应:

4NaAlO2+H2O+7HCl=4NaCl+AlCl3+3Al(OH)3↓,所以离子方程式为:

4AlO2-+7H++H2O=3Al(OH)3↓+Al3+;B项错误,应为:

2H++SO42ˉ+Ba2++2OH-=H2O+BaSO4↓;C项错误,应为:

3Fe+8H++2NO3-=3Fe2++2NO↑+4H2O;D项错误,应为:

Al3++3NH3·H2O=Al(OH)3↓+3NH4+。

综上所述,B、C、D项错误,符合题意的选项为A。

点睛:

本题从反应物的用量方面考查离子方程式书写正误判断,注意用量的不同导致反应原理不同。

特别注意B项氢氧化钡溶液中Ba2+和OH-离子配比为1:

2,与硫酸氢钠反应使溶液呈中性需H+计量数为2。

13.下列溶液中Cl—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①200mL2mol/LMgCl2溶液②1000mL2.5mol/LNaCl溶液③300mL5mol/LKClO3溶液④250mL1mol/LFeCl3溶液

②③①④B.④①②③C.①④②③D.③①④②

【答案】C

【解析】①200mL2mol/LMgCl2溶液中c(Cl-)=2mol/L

2=4mol/L;②1000mL2.5mol/LNaCl溶液c(Cl-)=2.5mol/L;③300mL5mol/LKCl溶液c(Cl-)=5mol/L;④250mL1mol/LFeCl3溶液c(Cl-)=1mol/L

3=3mol/L;Cl-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③①④②,答案选D。

点睛:

本题比较溶液中Cl-物质的量浓度,Cl-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物质的量浓度和1mol溶质电离出的Cl-的物质的量有关,与溶液体积无关。

1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蒸馏实验时,应将温度计水银球置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

B.蒸馏实验时,冷水从冷凝管下口入,上口出

C.萃取使用的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在使用前要先检验其是否漏液

D.萃取实验时,应先后将上下两层液体从下口放出,并用不同烧杯盛放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蒸馏实验时,应将温度计水银球置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故A正确;蒸馏实验时,冷水从冷凝管下口入,上口出,故B正确;分液漏斗使用前要验漏,故C正确;萃取实验时,应先将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将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仪器使用。

15.下列关于硅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SiO2是水晶、玛瑙的主要成分,也是制造光导纤维的原料

B.Si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氟酸反应,所以SiO2是两性氧化物

C.盛放NaOH溶液的试剂瓶用橡皮塞,而不用玻璃塞

D.Si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是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的常用材料

【答案】B

【解析】Si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能够导电;SiO2能够导光,制作光导纤维的原料;玻璃成分中有SiO2,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硅酸钠有粘性,易把瓶塞和瓶颈粘连在一起,所以盛放NaOH溶液的试剂瓶用橡皮塞,C、A、D均正确;Si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生成硅酸钠和水,它为酸性氧化物;与氢氟酸反应生成四氟化硅和氢气,没有盐生成,它不是碱性氧化物,所以SiO2不是两性氧化物,B错误;答案选B。

点睛:

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都生成盐和水。

16.在某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中,能共存的离子组是()

A.Na+、K+、SO42-、HCO3?

B.Cu2+、K+、SO42-、NO3?

C.Na+、K+、Cl?

、NO3?

D.Fe3+、K+、SO42-、Cl?

【答案】C

【解析】A.酸性条件下HCO3-与H+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不能大量存在,A项错误;B.Cu2+为蓝色,与题目无色不符,B项错误;C.Na+、K+、Cl-、NO3-四种离子无色,且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能大量共存,C项正确.D.Fe3+为黄色,与题目无色不符,D项错误.答案选C.

二、非选择题(计52分)

17.I.对于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常采用的方法有:

①过滤、②蒸发、③蒸馏、④萃取、⑤加热分解等.下列各组混和物的分离或提纯应采用什么方法?

(填序号)

(1)提取碘水中的碘__;

(2)除去食盐溶液中的水__;

(3)淡化海水__;(4)KCl中含有KClO3__。

II.①HCl气体②Cu③C2H5OH④CO2⑤CuSO4•5H2O⑥FeCl3固体⑦Ba(OH)2溶液⑧熔融Al2(SO4)3

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所给状态能导电的电解质是____________。

(填序号)

【答案】

(1).④

(2).②(3).③(4).⑤(5).①、⑤、⑥、⑧(6).⑧

【解析】I、

(1)碘易溶在有机溶剂中,提取碘水中的碘需要萃取分液,答案选④;

(2)除去食盐溶液中的水需要蒸发,答案选②;(3)淡化海水需要蒸馏,答案选③;(4)氯酸钾加热易分解生成氧气和氯化钾,除去KCl中含有KClO3需要加热分解,答案选⑤;

II、溶于水或在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属于电解质的是HCl、CuSO4•5H2O、FeCl3、Al2(SO4)3;含有自由移动电子或离子的物质可以导电,所给状态能导电的电解质是熔融Al2(SO4)3。

18.我国政府为了消除碘缺乏病,规定在食盐中必须加入适量的碘酸钾。

检验食盐中是否加碘,可利用如下反应:

KIO3+______KI+______H2SO4═______K2SO4+______I2+______H2O

(1)配平该方程式,并且用双线桥法表示该方程式电子转移的方向与数目:

_________

(2)该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

(3)如果反应中转移0.5mol电子,则生成I2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

【答案】

(1).5

(2).3(3).3(4).3(5).3(6).

(7).1:

5(8).0.3mol

【解析】

(1)反应物KIO3中I元素化合价为+5价,KI中I元素化合价为-1价,反应中I元素化合价分别由+5价、-1价变化为0价,可知(KIO3):

n(KI)=1:

5,结合质量守恒配平方程式为KIO3+5KI+3H2SO4═3K2SO4+3I2+3H2O,电子转移的方向与数目用双线桥法表示为

,故答案为:

(2)KIO3为氧化剂,KI为还原剂,由方程式可知,还原剂和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

1,故答案为:

5:

1;

(3)在上述反应中,转移5mol电子生成碘单质的量是3mol,所以如果反应中转移1mol电子,则生成I2的物质的量为0.6moL,故答案为:

0.6mol。

19.

(1)1molNH4+质量为_____,其中含质子、电子的数目分别为_____、_____。

(2)标准状态下,672mL某气体质量为0.84g,该气体摩尔质量为_____。

CO和CO2混合气体的密度相对氢气为19,则CO和CO2体积比为_________,若某原子的摩尔质量是Mg/mol,则一个该原子的真实质量是____________g;将标准状况下的aLHCl(g)溶于1000g水中,得到的盐酸密度为bg/mL,则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__。

【答案】

(1).18g

(2).11NA(3).10NA(4).28g/mol(5).3:

5(6).M/NA(7).1000ab/22400+36.5a

【解析】

(1)1molNH4+质量为1mol×18g/mol=18g,其中含质子、电子的数目分别为11NA、10NA;

(2)标准状态下,672mL某气体质量为0.84g,物质的量是0.672L÷22.4L/mol=0.03mol,该气体的摩尔质量为0.84g÷0.03mol=28g/mol;CO和CO2混合气体的密度相对氢气为19,则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38,根据十字交叉法可知CO和CO2体积比为

;若某原子的摩尔质量是Mg/mol,即1mol该原子的质量是Mg,则一个该原子的真实质量是M/NAg;将标准状况下的aLHCl(g)溶于1000g水中,得到的盐酸密度为bg/mL,氯化氢的物质的量是

,质量是

,溶液体积是

,则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20.I.下面是几种实验中常用的仪器:

写出序号所代表的仪器的名称: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E__________

II.实验室要配制100mL2mol/LNaCl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过程中需要使用的主要玻璃仪器包括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天平、量筒和__________________。

(2)用托盘天平称取氯化钠固体,其质量为__________g。

(3)下列主要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称取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放入烧杯中,用适量蒸馏水溶解;②加水至液面离容量瓶颈刻度线下1~2厘米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③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④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⑤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2~3次,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4)如果实验过程中缺少步骤⑤,会造成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或“无影响”)。

【答案】

(1).三角漏斗

(2).蒸馏烧瓶(3).冷凝管(4).分液漏斗(5).坩埚(6).100mL容量瓶(7).11.7(8).①⑤③②④(9).偏低

【解析】Ⅰ.根据仪器的结构可判断,其名称分别是漏斗、蒸馏烧瓶、冷凝管和分液漏斗;

Ⅱ.实验室要配制100mL2mol/LNaCl 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过程中需要使用的主要玻璃仪器包括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天平、量筒和100mL容量瓶。

(2)用托盘天平称取氯化钠固体的质量为0.1L×2mol/L×58.5g=11.7g。

(3)实验操作的步骤为:

计算、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涤移液、定容、摇匀等操作,所以其排列顺序为:

①③⑤②④。

(4)如果实验过程中缺少步骤⑤,导致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因此会造成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低。

21.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如图实验装置,验证“二氧化碳与水接触时才能和过氧化钠反应”.

(1)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

(2)装置I是制备纯净的__(填化学式).则装置I中最适宜的试剂组合是__(填字母).

a.稀盐酸b.稀硫酸c.小苏打d.石灰石

(3)实验时,应先打开弹簧夹K2,关闭K1,观察到预期现象后,打开K1,再关闭K2.

(4)实验过程中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a口,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始终不复燃.

①为观察到最终木条复燃,甲建议在Ⅲ后安装一个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目的是__;

②乙认为即使采纳甲的建议且最终观察到木条复燃,也不能证明CO2参与了反应,原因是__.

【答案】

(1).2Na2O2+2H2O=4NaOH+O2↑

(2).CO2(3).bc(4).除去未充分反应的CO2(5).水与Na2O2反应生成氧气

【解析】

(1)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2O2+2H2O=4NaOH+O2↑;

(2)盐酸和碳酸钙反应时可能会带出一部分氯化氢,为了使实验更准确应该用稀硫酸和小苏打反应制二氧化碳,答案选bc;(4)①带火星的木条能检验氧气,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当二氧化碳通过过氧化钠时,不可能全部反应,所以应该除去二氧化碳,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是否产生了氧气,否则氧气浓度过低而导致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②生成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水蒸气,水也能够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干扰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的反应。

点睛:

本题为实验探究题,为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注意归纳总结出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实验原理、物质的性质是解答的关键,设计实验时注意实验的科学性、周密性,注意排除干扰因素的影响。

22.

(1)向某NaOH溶液中投入一块Al箔,先无明显现象,随后逐渐产生气泡,则产生气泡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常用还原性Fe粉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来研究Fe的还原性,则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Fe(OH)2制备时,采用的方法是“长滴管、液面下”的实验操作,但在实验时,由于操作不当,依旧会出现白色沉淀、灰绿色沉淀直至最终变为红褐色沉淀,写出白色沉淀最终转化为红褐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时制备Al(OH)3时,常用可溶性铝盐(如Al2(SO4)3与氨水反应进行制备.某课外小组在实验时不慎向Al2(SO4)3溶液中加入了过量NaOH溶液,最终并没有制出白色沉淀Al(OH)3,则该小组同学实验时发生的总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Al+2OH﹣+2H2O=2AlO2﹣+3H2↑

(2).3Fe+4H2O(g)

Fe3O4+4H2(3).4Fe(OH)2+O2+2H2O=4Fe(OH)3(4).Al3++4OH﹣=AlO2﹣+2H2O

【解析】

(1)铝箔投入NaOH溶液中,先无明显现象,可能是因为铝表面有氧化膜,氧化膜反应后,Al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氢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