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2111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docx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docx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冷溶

科学发展观在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的理论创新中,处于核心位置。

对于这一重大理论的意义,需要从各个方面加以深入的研究和阐发。

而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问题,则是首先应该搞清楚的基本问题之一。

  一、科学发展观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党中央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直接相关。

胡锦涛同志2003年8月28日至9月1日在江西考察工作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他说:

“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新路子,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胡锦涛同志在最初阐述这个重大概念时,就联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这不是偶然的。

这一点,从随后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关系上看得更加清楚。

这次会议的主题就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而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思想,正是在这次会议上被正式写入党的文件和会议公报的。

  那么,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怎样的联系,它们二者是什么关系呢?

  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后,我们开始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结这十几年的实践经验,可以得出两个方面的结论:

  第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二者的结合是好的,既发挥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整个社会充满了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

这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速而稳定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国发展道路成功的根本所在。

这一点,如果和世界上同样搞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发展中大国相比较一下,会看得更加清楚。

即使是西方的政治家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那些当初怀疑这条道路能否成功,甚至预言很快会失败、出现动乱的声音,现在大大减少了。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是能够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我们已经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道路,一定要坚持这一改革方向,决不能怀疑和动摇。

  第二,也要看到,我们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

这里既有市场作用发挥得还不充分的问题,也有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带来的问题等。

  关于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过深刻的分析。

他们指出,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以及资本积累规律等,会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过去我们搞计划经济,否定市场经济,把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丑恶现象都与市场经济联系起来。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市场经济有优点,也指出了它的缺陷,但当时还没有切身的体会。

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我们对市场经济两个方面的影响逐步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所作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反映了这样一种认识。

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这次全会文件起草时,在党中央集中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在系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理论精华。

它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为今后如何搞市场经济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正确的方针,实际上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

  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这是我们的特殊本领

  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发挥市场的优势,又有效克服其固有缺陷,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现在,世界上搞市场经济的国家几乎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但都没有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更好的出路。

那么,我们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

这个特殊本领就是: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对市场经济的缺陷,资本主义国家也有一定的认识,想了一些办法。

但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资本主义自身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回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资本主义国家几乎都遵循了相同的规律。

在发展初期,运用自由市场经济焕发出了巨大的生产能力,获得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但很快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弊端的一面就暴露出来,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国内资源枯竭、市场饱和、环境污染、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爆发了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

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发动战争,对外掠夺资源,强占市场,转嫁国内社会矛盾。

两次世界大战就是这样打起来的。

  二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没有爆发像过去那样严重的经济危机,也没有发动新的世界大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们现在主要不是通过发动大规模战争的方式(必要时也发动局部战争),而主要是通过建立了有利于自己的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通过这种所谓的“游戏规则”来攫取财富,把国内矛盾转嫁到发展中国家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身的矛盾。

所以,资本主义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经济的缺陷。

它们所能做的,就是把这些矛盾转嫁到全世界,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固有矛盾全球化。

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种趋势正在加速。

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的大国,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怎样发展起来,是一道世界性的难题。

  可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始终是一个充满着痛苦、战争、不平等和不公正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不能解决市场经济的缺陷,不在于它们是否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而在于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即占有生产资料的少数资本家利益集团对资本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使它们即使认识到了问题的所在,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加以克服。

  解决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只能靠社会主义,靠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关于这一点,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都有明确的论述。

  邓小平同志在晚年说了一句很深刻、很有分量、很发人深省、很需要阐发的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

就在四个坚持。

  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在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更有许多深刻的思想。

江泽民同志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书中多次谈到这个问题。

他一再强调,要“善于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克服市场的缺陷。

  胡锦涛同志在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讲话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了这一点。

他说:

“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市场运行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觉运用市场机制的能力,不断增强驾驭市场的本领,做到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效克服市场本身存在的缺陷,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我们要“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并善于把这一优势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

  我们党的三位领导人已经把这个问题讲得十分清楚了。

  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在某些领域和方面发展的还不够充分、不够成熟,这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加以解决;同时,市场经济的一些缺陷也已经显露出来。

对市场经济的缺陷,我们要始终加以高度重视。

能否有效地克服它,是中国搞市场经济能否成功的关键。

鉴于市场经济固有缺陷的特点,我们党和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正好可以对付它们。

比如,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私利,也不允许形成大的利益集团而为其所左右;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优越性是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等等。

所以,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医治市场经济固有缺陷的“一剂良药”。

十几年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清楚地告诉我们:

越是搞市场经济,越要加强对它的宏观调控,避免盲目性;越要提倡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越要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强调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越要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和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做到集中统一。

  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努力,特别是要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观、微观经济学理论,并拿出一整套具体的措施办法来解决,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发挥好我们特有的政治优势。

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发展观,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理念,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我们首先应该从这样的政治高度上来深入学习理解科学发展观。

  三、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在于,初步回答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思想,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而如果我们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更为长远的历史过程看,则还有更为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客观的、有规律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其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实践证明,我们可以跨越社会主义政治革命的“卡夫丁峡谷”,但不可能跨越生产力发展的“卡夫丁峡谷”。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这个道理,中国共产党人是在吸取了苏联搞社会主义的严重教训,更主要是经过自己几十年曲折艰辛的探索,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才终于认识到的。

对苏联搞的那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曾说:

苏联搞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现在也吹不起牛来。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们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重新思考”。

而他重新思考后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就是回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来,按照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商品经济,搞市场经济。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后来苏联解体的严重教训,使党中央终于在1992年下了这个决心,并且统一了全党的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探索。

第一阶段,从1917年列宁在俄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到1992年,主要是探索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的条件下搞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

第二阶段,从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开始,探索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第一阶段的后十几年,邓小平同志已经开始了新的尝试,可以看作是一个有意识向第二阶段过渡、并最终开辟了一条新道路的至关重要、意义重大的时期。

  这两个阶段的探索,都是马克思不曾讲过的,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尝试。

第一阶段的探索,曾经创造过许多辉煌,但教训也是深刻的。

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着第二阶段的探索。

在这一阶段,“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已经深化为“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怎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社会主义”。

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就是在回答这个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一次回答,主要是从执政党建设的角度入手,进行的全面回答;而科学发展观则是从发展的角度入手,进行的又一次全面回答。

因此,科学发展观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道路上,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产生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初步回答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现在,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上的探索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有的甚至还比较严重。

对这些问题不能小看。

能否克服它们,关系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更关系到这条新道路的探索能否最终取得成功。

否则,就会像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

“落到资本主义去了”。

现在,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认识到了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找到了解决的根本办法,使我们在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搞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向前迈了一大步。

  当初,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科学社会主义,就是看到资本主义畸形发展的弊端,为人类社会指出一条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道路。

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的实际,按照马克思主义指出的方向和原则,创造性地开辟出了一条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了邓小平同志的事业,在这一开创性的探索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这条道路上继续探索的结晶。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在这条道路上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更加坚强有力的保证。

  胡锦涛同志指出:

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这句话,不仅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和“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这样的时间意义上说的,也应该理解为,由于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把握了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这样的新认识上说的。

我们应该站在这样的高度上来理解这句话,按照党中央的要求,更加坚定、更加努力,也更加清醒、更加自觉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马克思主义指引的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做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第三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宣言 (二〇〇六年九月二十日于湖南长沙通过)

2006年09月21日07:

12

【字号大中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九月长沙,秋风送爽。

为隆重纪念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五周年,在第四个“公民道德宣传日”之际,中宣部宣教局、中国伦理学会、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中共长沙市委联合举办第三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

中央领导同志、有关部委和地方负责同志、专家学者、先进典型、企业、农村和科技、文体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建设”主题,总结交流经验,讨论研究新形势下深化公民道德建设的措施和办法,达成了广泛共识。

  党中央印发《纲要》五年来,公民道德建设内容逐步深化,形式不断丰富,影响不断扩大,呈现出扎实推进、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基本道德规范深入人心,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大大弘扬,人民群众参与热情普遍高涨,社会道德风尚发生可喜变化,热爱祖国、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科学文明、团结互助成为人们精神风貌的主流。

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发表后,社会反响十分强烈,公民道德建设形成新的热潮,创造出许多新经验好做法,为进一步深化公民道德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实现“十一五”规划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需要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需要不断增强公民道德素质。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时代的呼唤、事业的要求、人民的期盼。

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个重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扎扎实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要把“八荣八耻”作为主线,贯穿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在深入人心上下功夫、在联系实际上下功夫、在弘扬正气上下功夫,使之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要着眼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积极培育和谐文化,在全民族树立共同理想,在全社会倡导和谐精神,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

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基本原则,从基本规范抓起、从实践活动抓起、从具体事情抓起、从学习典型抓起,把道德观念和道德要求内化为人们的自身修养,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要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积极推动道德建设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创新和机制创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创新中增强活力,在改进中提高水平。

  和谐社会,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道德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

加强道德建设,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既是我们庄严的承诺,也是我们沉甸甸的责任。

公民道德、人人共建,道德成果、人人共享。

不论男女老少,不论职位高低,每一个公民都是道德建设的主体,都能以不同方式、从不同方面为道德建设添砖加瓦、献计出力;每一个公民都是道德建设的能动力量,都要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倡导者、良好社会风尚的推动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我们相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公民道德建设一定能够不断开创新局面,我们的国家将更加繁荣,我们的社会将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学习《江泽民文选》 坚持做好“三农”工作

2006年09月20日09:

15

【字号大中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的13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着力做好“三农”工作,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这一时期,江泽民同志对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江泽民文选》收录了大量相关论述。

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要遵循的客观规律、基本原则、战略措施和历史经验,是推动我们的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宝贵指南。

当前,认真学习《江泽民文选》,深刻理解江泽民同志关于“三农”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江泽民同志深刻阐述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要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和不到7%的水资源养活占世界五分之一多的人口,是十分艰难的。

另一方面,基于农业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3的实际,农民能否安居乐业,农村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为了做好“三农”工作,首先必须在全党全社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江泽民同志在总结历史和现实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他明确指出,“三农”问题不但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同时还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他再三强调,农业是基础的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要使这一思想深入人心,做到家喻户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这是我们党从长期实践中确立的处理“三农”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千万不能忘记和动摇,必须坚持不懈地把它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江泽民同志还就“三农”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战略作用作了具体、精辟的分析,指出:

“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就不可能有我国的自立;没有农业的积累和支持,就不可能有我国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农村的稳定,就不可能有我国整个社会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针对有些地方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城市经济,对农业问题掉以轻心的苗头,江泽民同志郑重指出,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将长期存在,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使农村贫困人口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全党全国上下必须锲而不舍地长期奋斗。

他反复强调,各级党委必须坚持把农业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坚持把农村工作抓紧抓实;从中央一直到地县,各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都要亲自抓农业。

他还特别强调,“在二十一世纪,我们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要更加重视。

”这些重要论述,对于全党全社会着力抓好“三农”工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我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冲破了旧观念和旧体制的束缚,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整个经济改革的全面进行和深入发展。

80年代末90年代初,农业和农村发展总的形势很好,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增收困难,一些部门和地方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导致农民负担加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态势。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给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但同时也是一个新的更大的挑战。

  面对新的形势,江泽民同志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在新形势下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他指出,积极探索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路子,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我国广大农民奔向小康、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党在农村工作中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

他把这一转折视为我国农村改革走向新阶段的标志,提出了“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的战略构想,强调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强调要继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推动小城镇建设,使它们在带动农业发展、解决农民就业和增收问题、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逐步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问题。

江泽民同志将家庭承包经营称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业”,将发展乡镇企业誉为“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并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新型集镇”等理念。

他对乡镇企业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我国亿万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也是党领导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一项巨大成就,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还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乡镇企业,不可能再走低水平重复建设、靠外延扩张的路子,必须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走改革开放、体制创新、依靠科技、加强管理的路子。

  江泽民同志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重视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

在他看来,“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必须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

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他要求全党一定要加倍努力工作,“多为农民办实事,真正保护好农民的利益,保护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正是基于这种战略思考,在江泽民同志的主持和部署下,我们党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包括1994年颁布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提出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000年,在前10年抓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基础上,正式启动以遏制“三乱”现象为主旨的农村税费改革。

  江泽民同志的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标志着我们党在“三农”问题的认识和实践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创新理论、开创农村改革新局面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江泽民同志科学总结了做好“三农”工作的基本经验、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在1998年考察安徽工作时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认真总结农村改革20年来的宝贵经验,将之概括为“四个必须”:

一是必须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二是必须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三是必须大胆探索农村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不断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四是必须坚持农村改革的市场取向。

在这一重要讲话中,他把我们党领导农村改革的根本经验和今后必须遵循的原则归纳为两条,一条是靠实事求是,一条是靠群众路线。

他还明确指出,在农村开展任何一项工作,实行任何一项政策,都必须首先考虑是有利于调动还是会挫伤农民的积极性,是维护还是会损害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是解放和发展还是会阻碍农村生产力。

他强调,这是我们制定农村政策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也是检验政策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

  江泽民同志还多次对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这两条党领导农村改革的根本经验和原则作了具体阐述。

他强调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国情出发,同时又指出,各地农村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别,做工作一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