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说服与拒绝的艺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2043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说服与拒绝的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完整版说服与拒绝的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完整版说服与拒绝的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完整版说服与拒绝的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完整版说服与拒绝的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说服与拒绝的艺术.docx

《完整版说服与拒绝的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说服与拒绝的艺术.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说服与拒绝的艺术.docx

完整版说服与拒绝的艺术

说服与拒绝的艺术

【训练目标】

一、掌握说服与拒绝的必要性和具体技巧.

二、掌握说服与拒绝的应用能力.

【训练指要】

一、说服

(一)说服的必要性

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很多事情都必须征得别人的同意后才能办成,因此,我们经常都会面临着说服人的问题.

说服,就是用充分的理由,展开信息交流,开导对方以改变他们的信仰、态度或行为。

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的阅历不同,文化教养不同,世界观不同,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因性情不同、意见相左等种种因素导致各种矛盾产生,要解决这些矛盾就离不开说服。

工作上出现分歧,需要说服;两个人闹矛盾,需要说服化解矛盾;老人病了,不肯到医院去动手术,要靠说服……说服他人改变或放弃自己的主意,进而心甘情愿地同意、采纳对方的主张,无疑是一场从精神上征服人心的战斗。

因为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多年来形成的思想观念、思维定势,靠一两次说服就要扭转改变,是很不容易的。

我们谁都想获得成功,而成功又离不开别人的支持和帮助,这些都需要你通过说服去争取。

可以这么说,没有说服别人的能力,就不具备成功者的素质。

说服别人,也就是成功的开始.

(二)说服的方法

1、逻辑诱导法。

指的是对于那些意见分歧较大的问题,要运用严密有力的逻辑诱导对方自然而然地得出说服者预期的结论。

2、列举事例法。

指的是用有代表性的例证来使对方信服的方法。

3、引用名人法。

名人往往有一种感召力,所以发挥名人的效应有时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话,用名人的言论以加强说服的力量。

4、称颂赞赏法。

就是采用正面肯定,巧妙赞扬的方法。

人性的一个弱点,就是喜欢听好话,这种说服方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说服人的技巧

说服别人必须以理服人,才能说得人家心悦诚服。

同时,还要讲究说服人的技巧。

否则,即使你手中掌握了真理,如果方法不当,别人也很难接受,搞不好还会顶起牛来,弄得个不欢而散.为此,下面介绍几种说服人的诀窍:

1、为对方着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问题的观点和角度,有自己特定的意愿和需求,所以,你如果要劝说一个人去做某件事,最好在开口之前先问问自己:

我怎么样才能使他愿意去做这件事呢?

不了解对方的意愿,光想自己认为怎么好就怎么做,

难免导致交际的失败。

某文化单位一位领导人是个“瘾君子”,每逢开会时,他便吞云吐雾,使小小的会议室里烟雾弥漫,在场的人苦不堪言.有一天,他的一位下属实在忍不住了,就给他提意见:

“院长,你身为一院之长,不应只顾自己的快乐,也应为我们这些群众想想!

”这位领导恼羞成怒,立即反驳说:

“抽烟是我的爱好,你有什么权力来干涉?

你忍受不了,你就出去!

"这位下属很难堪,闹了个不欢而散。

过了几天,另一位下属也想给他提意见,但考虑到前一个人失败的教训,便改变了策略.他是这样说的:

“院长,抽烟损害身体健康,如果您这样不停地抽下去,像您这个年龄,过不了多久,身体就会垮下去的。

如果您的身体不允许您继续工作,从目前情况来看,咱们单位还没有合适的人选来接替您的职位。

您应该为咱们单位、为大家想想呀!

”听了这番劝告之后,那位领导在开会时再也不抽烟了。

为什么这两位下级去劝同一个领导,产生的效果会如此截然不同呢?

根本原因就在于前者缺乏说话艺术,后者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帮他分析抽烟的害处,使他体会到提意见者是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他的,因而他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

在一个村子里,住着一户姓黄的3口之家:

老汉60多岁,一只眼失明,另一只眼也只能勉强识路;其妻双目失明,生活几乎不能自理;7年前收养了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取名黄凤。

老汉见人家由穷变富,热火朝天,而自己一家人穷苦冷清,日子难过,他冥思苦想了很久,有一天他忽然想到:

东西两个邻居都姓陈,自家被这两陈“沉沉”地夹住,再住下去,非要把自己压“黄”不可。

于是他大吵大闹要搬家.

村里的干部群众纷纷出面劝阻,有的劝他破除迷信,有的给他分析搬家的困难,他全都听不进去。

村党支部书记发火了,批评他说:

“都什么年月了,你还这么迷信!

纯粹是吃饱了撑的!

要在前些年,早就把你拉出去批倒斗臭了!

”老汉不但不服,反而一把抓住书记的衣袖撒起泼来:

“你小子有种,现在就拉我去批斗、游街、枪毙呀!

"

正在难解难分之时,一位30多岁的农家妇女出来把黄老汉搀到自己家里,先给他舀了碗绿豆汤,然后说道:

“黄大爷,支书是您眼皮底下长大的,孩子嘛,还值得跟他生气!

”老汉的气顿时消了许多。

那妇女接着又说:

“您老别怪侄媳妇我多嘴,您咋傻了呢?

搬啥搬?

要是我呀,打死我也不离开那个福窝窝儿嘛!

”一句话把老汉说愣了,他禁不住问道:

“你说啥呀,怎么成了福窝窝儿呢?

那妇女又给老汉添了碗绿豆汤,然后说道:

“您说,您东邻姓陈,西邻也姓陈,您姓黄,那不正好吗?

您左有文臣,右有武臣,辅佐着您这个皇帝。

您放心吧,好日子在后头呢!

”黄老汉一听,觉得有道理,对心思。

忙问:

“侄媳妇,此话当真?

”“这不明摆着吗?

您老两口才一只眼,您那宝贝丫头一人就俩,比您这一辈强吧?

她又聪明,又伶俐,黄凤黄凤,就是您那福窝窝儿里飞出的凤凰嘛!

如今遇上好政策,困不上几年,凤凰双翅一展,不就可以荣华富贵了吗?

所以我说,那是块福地.”“好,侄媳妇,你这话真是说到我心眼里去了!

”老汉乐呵呵地走出来,再也不提要搬家的事了.

这位农家妇女之所以能够说服黄老汉,也是由于她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这一条说服人的诀窍——站在对方的立场,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所以才能够句句说到对方的心坎里去,使他心悦诚服地接受。

许多推销人员,每天踏破铁鞋,磨破嘴皮,疲劳沮丧,所获甚少。

原因在哪里呢?

原因就在于他们心里想的都是自己的需要——如何把东西卖出去,自己多得奖金;而不知道从顾客的角度去考虑--如何满足顾客的需求,适应顾客的心理.欧文扬是个著名的律师,也是美国有名的商业领袖,他说过:

“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了解别人心里想些什么的人,永远不用担心未来.”美国汽车大王福特也说过:

“假如有什么成功的秘诀的话,那就是设身处地替别人想想,了解别人的态度和观点.”

2、让事实说话

俗话说:

“事实胜于雄辩.”实践证明,用事实来说话,比长篇累牍地讲大道理更有说服力。

以讲道闻名全美的传道士诺曼皮尔告诉《演讲季刊》的记者说:

“真实的例子是我所知道的最佳的方法,它可以使一个意念清楚、有趣,且具有说服力。

抗日战争期间,有一天,杨虎城将军接到报告,说在一次战斗中,担任主攻任务的尖刀连,在战斗打响后,有30多人先后逃跑,都被抓回来了。

杨虎城一听,勃然大怒,下令将逃兵全部枪毙。

在刑场上,带头逃跑的副营长关黑子请求杨将军不要把弟兄们当成逃兵,杨虎城坚决不同意。

关黑子为了说服杨将军改变决定,收回成命,便讲了事情的经过:

原来,那天团部通知他们去打土匪,可是一侦察,发现是护送抗日募捐物资的老百姓。

接着,关黑子又从衣袋里掏出一张粗毛纸—-这是红军游击队的简报,还附有给抗日将士的慰问信。

在这活生生的事实面前,杨虎城将军被说服了,不但没有枪毙这些逃兵,还因为关黑子有功而提升他为团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科学家受爱因斯坦、奥本海默等人委托,去劝说美国总统罗斯福,拨款研究原子弹。

这位科学家百般陈述利害,罗斯福仍然不为所动。

临走时,那位科学家忽然发现总统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一幅画,上面画着一艘潜水艇,顿时计上心来——他回头对罗斯福总统说道:

“19世纪时,曾有人向拿破仑提出过研制潜水艇的建议,拿破仑觉得可笑,没有采纳。

如果拿破仑采纳了这个建议,今日欧洲的历史就要重写了.”罗斯福听罢,立刻改变了态度,同意研究原子弹了。

用事实说服人,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事实要尽量显得真实——只有真实的例证才具有说服力。

即使是真实的例证,如果不注意讲述技巧,也会让人觉得不真实。

因此,我们在举出事实作为证据的时候,要尽量使它显得真实。

那么,要怎样才能让例证显得真实呢?

除了尽可能说出事件所涉及的人物姓名、发生的时间地点而外,尤其要注意具体、确切.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例证的说服作用,就要尽量把事实说得具体、确切一些,尽量让事实显得真实。

第二,事例要富于人情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只有富于人情味,才能打动人心;而能打动人心,才能说服人。

所以运用事实说服人时,要注意选取那些富于人情味的事例。

有一位专门推销教材的推销员,每次与买主交谈时,都要讲这样一段故事:

“我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个都上学,可是买不起教材。

我母亲就借来教材为我们抄写,一抄就是大半夜。

等到我们小学毕了业,妈妈的眼睛也熬瞎了。

”说着说着,他就掉下了眼泪.几乎没有人拒绝他推销的教材,因为他举的事例太能打动人心了.

3、让人觉得那是他自己的主意

任何人都不情愿被强迫去做一件事,而对于自己想出的主意总是比对别人提供的意见更加珍视,也更有信心.因此,我们在说服别人时,最好是只提供看法,而由人家自己去拿定主意.千万不能把我们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别人身上。

【范例分析】

北京建国门外的使馆区有一所小学——芳草地小学.这里的学生大部分是外国小朋友。

有一天,11岁的英国男孩儿希尼忽发奇想——他想知道自杀是怎么回事。

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老师,老师很着急,便把这件事转告给他妈妈.这天放学回家,妈妈买回来一只鸡,让希尼帮着杀鸡。

妈妈故意不把鸡一刀杀死,让那只鸡在地上扑腾,翻滚,惨叫,挣扎,让希尼亲眼看到这一幕。

这时,妈妈才告诉他:

“人自杀时比杀鸡还可怕!

而且人死以后再也见不到妈妈,见不到爸爸,见不到老师,再也活不成了。

”第二天上学,希尼就对老师说:

“自杀太可怕了,我再也不自杀了.”

在这个事件中,妈妈并没有粗暴地斥责,也没有长篇的说教,而是提供了一幕场景和看法,引导孩子自己去下结论。

世界球王贝利,自幼酷爱足球运动,并且很早就显示出超人的才华。

但他在少年时期曾一度染上了抽烟的坏习气,经常瞒着父亲在外面抽烟。

有一次正巧被他父亲碰见,小贝利红着脸,低下了头,准备挨揍,或者遭父亲训斥.然而出乎他的意料,父亲不但没有动怒,反而扶着他的肩膀诚恳地说:

“你踢球有几分天分,也许将来会有些出息.可惜,你现在学会抽烟了。

抽烟,会损伤身体,使你在比赛时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

作为父亲,我有责任教育你向好的方向努力,也有责任制止你的不良行为。

但是,是向好的方向发展,还是向坏的方向滑去,主要还是取决于你自己。

"说到这里,父亲又轻言细语地问贝利:

“你是愿意在烟雾中损坏身体,还是自愿做个有出息的运动员呢?

你开始懂事了,自己选择吧!

”说完,父亲从口袋中取出那只破旧而又薄得可怜的皮夹子,取出里面仅有的几张钞票,递给贝利,并说道:

“你如果还想抽烟的话,这些钱就作为你抽烟的费用吧!

"说完,父亲走了。

贝利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回味着父亲那深沉而又恳切的话语,他不由得哭出声来。

过了好一阵儿,他止住了哭泣,拿着那几张钞票,去还给父亲,并对他说:

“爸爸,我再也不抽烟了,我一定要当一个有出息的运动员!

贝利的父亲没有滥用父亲的权威,而是像一位朋友,平等地向儿子提出了建议,让他自己去拿主意。

同时,父亲不是泛泛地谈吸烟的害处,而是紧紧地抓住儿子踢球的兴趣爱好与吸烟的矛盾,并且顾及儿子的自尊,向他陈述利害,让他自己权衡利弊,作出选择,因而使儿子深受感动,心悦诚服地接受了父亲的意见.由此可见,让别人自己下结论比教给别人现成的结论,效果要好得多。

4、危言耸听

在通常情况下,做人的说服、劝导工作,应当采取和风细雨的方式,平心静气地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别人的自觉。

但是,在有些特殊情况下,诸如对方头脑发热,感情冲动,即将做出危险的举动的时候,或者对方执迷不误,一意孤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的时候,或者对方态度严重对立,情况又很紧急,来不及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的时候,还可以采用危言耸听的方法去说服对方。

危言耸听法,就是劝说者故意把问题说得十分严重,将后果描绘得非常可怕,使闻者惊心动魄,幡然悔悟。

【范例分析】

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张学良没有听从周恩来的劝告,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结果被蒋介石扣押起来。

东北军中的几名青年军官得知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押,便把本应针对蒋介石的仇恨发泄到东北军的高级将领身上,还错误地认为共产党没有把他们的司令官张学良救回来,对此也很有意见。

他们在暗杀了几名东北军高级将领后,又杀气腾腾地闯进周恩来同志的临时住所。

在这紧急关头,周恩来镇定自若。

他霍地站起来,猛地一拍桌子,先发制人地说:

“你们要干什么?

你们这是要救张副司令吗?

不!

这恰恰是害了张副司令!

因为你们的行动破坏了团结,分裂了东北军,你们在犯罪!

”周恩来的一番言辞,煞了这几个狂徒的威风,打下了他们的气焰。

无礼闯进来的几个青年军官流着眼泪,立即跪下来向周恩来认错请罪。

在这个例子中,周恩来正是运用危言耸听的方法,仅用几句话就使对方流着眼泪,跪下认错请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某单位一位科室干部,由于工作不负责没加到工资,就大发雷霆,撂下工作,去找党委书记评理.党委书记把情况了解清楚之后,就十分严厉地对他说:

“你平时工作不负责任,没有做好本职工作,不长工资是对的。

现在你又撂下工作不管,违犯了劳动纪律,就凭这一点,就不具备加工资的条件,你如果再这样闹下去,还要降级处理。

你自己考虑一下后果!

”一番义正辞严的警告,使这位干部哑口无言,羞愧而去。

在这个例子中,正当那位科室干部不顾职业道德和劳动纪律,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的时候,党委书记的严正警告,犹如在他的背上击一猛掌,使其惊醒,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一味地跟他讲“因为名额有限,实在照顾不了"之类的安慰话,或者讲一通“要发扬风格”、“要正确对待”之类的大道理,是无济于事的。

在诸如此类的情况下,运用耸人听闻的说服技巧,就能够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

以上方法,单独运用,均能见效;综合运用,效果更佳.

  二、拒绝

(一)拒绝的必要性

拒绝又叫回绝或推辞,是使对方的要求和建议落空的一种语言和行为,这是每个人都应拥有的权利。

但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有人向你提出某种请求,希望得到满足。

然而,由于诸多原因,你却难以满足他的要求,于是便需要拒绝,任何人都难以完全做到有求必应,尽管拒绝是令人遗憾的,但该拒绝的还得拒绝。

如果承诺了自己不愿、不该、不必、不能履行的职责,事办成与否,都感到很累,最终还是自讨苦吃。

拒绝是一道难题,也是一门艺术。

在生活中,如果学会了拒绝的艺术,就能化难为易,化险为夷,有时还可能化敌为友。

但是拒绝方法不当,拒绝的话说的不得体又让对方产生怨恨,会得罪人,很容易造成对别人的伤害,轻则失望、伤心,重则大发雷霆,骂你不讲情义,不管别人死活,一次拒绝,就有可能得罪一位多年的深交.如果我们不善于拒绝,就使自己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

导致这样的结局出现,其实并非完全是由于拒绝了对方,而更多的是我们拒绝的语言和方式触犯了他人的尊严,造成他人心理上的不快与对立。

因此我们既然无法避免拒绝的发生,就应该在拒绝时考虑采用合适的方法和相应的技巧,充分尊重对方,以不伤及他人的感情和自尊心的方式婉言相拒。

拒绝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是需要勇气,二是需要技巧.

(二)拒绝的基本原则

拒绝的基本原则是:

礼貌尊重,诚心诚意,不能伤对方的自尊心,不能使对方难堪,拒绝而不得罪。

必须让对方知道拒绝是无奈之举,尽可能地避免误会,避免对方遭拒绝后的那种抗拒感。

1、在双方之间设置心理距离,也就是破除亲密伙伴关系.拉开心理距离,说“不”就会容易些,拒绝也更有效果。

2、在拒绝之前,应该有说“不”所必须的心理准备,也就是说自己在心理上必须坚定,否则很可能被对方说服.

3、在拒绝后要进行“善后”,帮助别人另想办法,以便更好地愈合对方心理上的不适,因为拒绝别人,在社交中是一种逆势状态,必然在对方心理上造成失望或不愉快。

(三)拒绝人的妙法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不能接受的要求或者不能回答的问题。

你纵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做到有求必应和有问必答,因而不可避免地要拒绝别人。

但是,拒绝别人,又是使人难堪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和运用拒绝人的方法技巧,力争把拒绝带来的遗憾缩小到最低限度,做到既不伤对方的自尊心和感情,又获得对方的谅解、支持,从而增进友谊。

1、直接拒绝

对那些不能接受的要求,应该直接予以拒绝,不能犹豫,不可含糊,切忌模棱两可,以免对方产生误解,仍抱有幻想。

但语气要诚恳,要向对方耐心地解释你拒绝的理由,表示歉意,请求对方谅解。

当然,对那些无理的、过分的要求,应予以严辞拒绝。

遇上难缠的说服高手,委婉拒绝无效,那就放弃以理拒绝的想法,改用放弃思考的语言予以彻底否定,利用诸如“反正”、“可是”、“还是”等词的句子,也就是指用这些句子把对方前面所讲的一切予以推翻。

2、移花接木

别人提出的问题或要求,不便回答或明确表态,就可以用与对方所提问题或要求相近或相关的话去回答,故意转换话题,引申出新的意义.从表面上看,像是在回答对方的问题或要求,实际上所答非所问。

【范例分析】

日本影星中野良子35岁尚未结婚,有一次到上海来参加艺术活动,有人问她什么时候结婚,她回答说:

“如果我结婚,就到中国来度蜜月。

”这个回答非常巧妙,把“何时结婚”换成“何地度蜜月",既避开了她不愿公开回答的问题,使人不好再追问下去,又强烈地表达了她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不至于使提问的人感到难堪。

如果她直接用“这是个人隐私,无可奉告”或“我还不打算结婚”这类话来回答,都会使对方感到尴尬,而冲淡当时的友好气氛。

有位老教授给研究生做学术报告,从上午8点开始,整整讲了两个半小时,接着回答研究生的提问.有个研究生提出要求:

“请您谈谈当前这个学科研究的现状。

"这个问题实在太大,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讲得清楚的.这位老教授已是80高龄,需要早点休息,可他又不能当着年轻人的面说:

“你的题目太大,一时难以回答.”于是他很幽默地接过对方的话题说:

“你不让我回家吃饭了是不是?

"一句话把大家都逗乐了,提出这个要求的那位研究生自然也乐于接受老教授的拒绝。

3、让对方解答

有时,对别人提出的要求或问题不好直接表明态度,但又不好明确地表示拒绝,便可以援引相关的法律规章或者循着对方的问题提出一个反问,让对方自己去回答.

【范例分析】

某开发公司商品大量积压,因而资金周转困难。

经理问会计:

“小王,能不能在账面上把经营情况反映得好一些,以便向银行贷款?

"小王一听就明白,经理是要她做假账去骗取银行的贷款,这是严重违反财务制度的犯罪行为,但她又不好断然拒绝。

这时,小王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只见她平静地说:

“按财务制度,这样做有些难。

经理,您说该怎么办?

”小王提出财务制度,让经理明白这样做的严重后果;然后提出一个反问,请经理来回答。

经理明白了自己的责任,只好作罢.

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是近代电磁学的奠基人,他的科学发现为电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但是,在电灯、电话、电动机发明之前,不少人怀疑电的用处。

有一次,法拉第在大庭广众中作完电磁学的实验表演,忽然有一位贵妇人站起来大声责问:

“这有什么用处呢?

"法拉第看了她一眼,笑嘻嘻地反问道:

“夫人,请问,刚刚生下来的婴儿有什么用呢?

"

法拉第以问代答,让对方解答,既避免了回答之难,又不至于使对方难堪。

4、推脱搪塞

对于别人提出的要求或问题,不做任何实质性的回答,而是用一些说了等于不说的话去搪塞。

因为说的都是一些无实际意义的话,所以又叫无效回答。

【范例分析】

一位夫人对林肯有所请求:

“总统先生,您必须给我一张委任状,委任我的儿子为上校。

我提这一要求,并不是求您开恩,而是我有权利这样做。

总统先生,我祖父在列克星敦打过仗,我叔叔是布拉斯堡战役中惟一没有逃跑的士兵,我父亲在新奥尔良作过战,我丈夫在蒙特雷战死了。

"林肯听了夫人这一席话,很有礼貌地说:

“夫人,我想,你们一家为报效祖国已经做得够多的了,现在应该是把这样的机会给予别人的时候了.”

这就是推诿搪塞-—从表面上看,林肯对那位夫人一家作了肯定的答复,但那位夫人从这些话中得不到一点有实际意义的东西。

1984年2月9日,莫斯科呈现异象:

国防部长暂缓出访,苏联最高领导人安德罗波夫之子被从瑞典召回,国家电台用古典乐曲取代了正常的音乐和娱乐节目……敏感的西方人士以此推测安德罗波夫病逝。

当晚,在美国国务院举行的一次晚宴上,外交官们将这一推测变成了中心话题,并纷纷向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探询。

多勃雷宁在谈笑自若中诙谐地回答说:

“我看,不要再谈论这个问题了。

不然,他好好的都会气死了.”人们在一片欢笑声中转换了话题。

其实,安德罗波夫在前一天就已病故,只是克里姆林宫仍在安排权力转移,故秘而不宣。

这么一个重大问题,竟被多勃雷宁以说笑的方式掩盖过去了,并且不露一点痕迹,这也是推诿搪塞。

5、诱导否定

在对方提出要求或问题之后,不马上回答,而是先绕一个弯子,然后再引回到对方所提的要求上来,或者反问一个问题,诱使对方自我否定,自动放弃原来提出的要求或问题.

【范例分析】

有一位语文教师,其弟因为民事纠纷,别人要与之对簿公堂。

这桩案子恰好由这位语文老师昔日的得意门生处理。

一天晚上,这位老师前往学生家,希望他能念师生情谊,将手腕往自己弟弟这一边扳一扳。

法官左右为难,一不能徇情枉法,二又不能得罪恩师。

法官急中生智,对他说道:

“老师,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您是我最敬佩的一位语文老师。

”老师谦虚地说:

“哪里哪里,每个老师都有他的长处。

”法官接着又说:

“您讲课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尤其是您给我们讲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那一课,至今还记忆犹新。

”语文老师很快就进人了角色:

“我不仅用嘴在讲,而且是用心在讲。

薛蟠犯了人命案却逍遥法外,反映了封建社会官僚之间官官相护、狼狈为奸的黑暗现实。

"法官接过话头,说道:

“是啊,护官符使冯家告了一年的状,也无人作主;凶犯薛蟠居然逍遥法外,贾雨村徇情枉法,胡乱判案……记得当年老师您讲授完这一课后,告诫我们,以后谁当了法官也不要做糊涂官,判糊涂案!

学生我一直把您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呢!

"听了学生的一席话,这位语文老师再也不好意思开口求情了,自动放弃了不合理的请求.

这位法官先用一句赞扬话引导老师说出一番大道理,然后逐步诱使对方自我否定,自动放弃了原来的要求。

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连任届数最多的总统。

有一天,一位记者来到罗斯福的府邸采访他:

“总统先生,请您谈谈您任4届美国总统的感受。

"罗斯福没有立即回答,他非常客气地请这位记者一连吃了3块三明治.当罗斯福指着第4块三明治请记者吃时,记者望着眼前那块松软可口的三明治,苦笑着说:

“对不起,实在不想再吃了!

”这时,罗斯福才微笑着对记者说道:

“现在你不需要再问我对于第4次任总统的感受了吧?

因为你刚才已经感受到了。

"

这也是用诱导的方法,使对方自我否定,从而解除了回答之难。

6、模糊语言

有时,别人所提的要求你不愿意或不同意,别人所提的问题你很难回答,甚至会使你陷于困境.这时,可用模棱两可的语言来回答,帮助你摆脱困境,并保持友好关系。

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的儿子王元泽,从小聪明机智,备受人们的称赞.有一天,一位朋友用笼子装了一只鹿子和一只獐子来送给王安石。

友人见王元泽在场,就想试试他究竟有多聪明,于是指着笼中问道:

“你说哪只是鹿子,哪只是獐子?

”因为鹿子和獐子很相似,加之王元泽又从未见过鹿子和獐子,实在分辨不清。

但他没有着慌,只见他眨巴眨巴眼睛,略一思索,答道:

“鹿子旁边那只是獐子,獐子旁边那只是鹿子.”客人大为惊奇。

王元泽的回答是含糊其辞的,因为他并没有确切地指明哪只是鹿子,哪只是獐子.然而妙就妙在这含糊其辞上.如果王元泽老老实实地回答“不知道”,那就显得太平庸了.但他不是这样,而是巧妙地用模棱两可的话来应答,这就不仅使他摆脱了困境,而且表现了他的聪明机智。

难怪客人对他的才华感到大为惊奇。

7、装聋作哑

如果对方所提的要求或问题正是你要回避的,没办法只好假装没听见,当然也就用不着答复了。

伊斯美是土耳其著名的外交家,他个子矮小,耳朵还有点聋,但却十分精明。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英国就企图迫使土耳其签订不平等条约,并纠集了法、意、日、俄等国代表,共同与土耳其谈判。

土耳其政府派出了以伊斯美为首的代表团参加谈判。

尽管对方咄咄逼人,口出狂言,伊斯美始终从容镇定,毫无惧色,并且充分利用了耳聋这个缺陷来对付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