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学习秋高中地理 第1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1节 第2课时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1622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初高学习秋高中地理 第1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1节 第2课时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初高学习秋高中地理 第1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1节 第2课时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初高学习秋高中地理 第1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1节 第2课时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初高学习秋高中地理 第1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1节 第2课时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初高学习秋高中地理 第1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1节 第2课时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初高学习秋高中地理 第1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1节 第2课时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docx

《小初高学习秋高中地理 第1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1节 第2课时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初高学习秋高中地理 第1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1节 第2课时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初高学习秋高中地理 第1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1节 第2课时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docx

小初高学习秋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节第2课时东部季风区的内部

第2课时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学习目标:

1.了解东部季风区内南、北方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方面的差异,学会从人地关系协调一致的角度分析区域差异和区域特征。

(重点)2.了解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掌握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思路和方法。

(重、难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1.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成因:

东部季风区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

(2)界线:

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3)南北差异

东部季风区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因而区域内部南北的自然面貌有很大差别。

具体表现如下:

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北)

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南)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

地形

多平原和高原

以平原、低山和丘陵为主

水文

冬季河湖结冰

冬季河湖一般不结冰

植被

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和季雨林

土壤

棕壤

淋溶作用强烈的红壤和砖红壤

[特别提醒] 东部季风区南北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引起的热量变化,而水分原因居于次要地位。

(4)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对农业生产类型和耕作方式的影响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

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耕作方式

以旱地为主

以水田为主

主要农作物

小麦、棉花、杂粮

稻谷、茶叶、蚕丝

主要水果

苹果、梨、桃、杏、山楂等温带水果

柑橘、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亚热带和热带水果

②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民居特点

平顶屋居多

屋顶坡度大

原因分析

节省建筑材料兼作晾晒农作物的场地

利于雨水排泄

③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方式和通达性的影响

古代是“南船北马”,现代铁路和公路是南北方的主要运输方式,但南方地区由于河湖众多,内河运输也成为一种普遍的联系方式。

④对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的影响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面食为主

米食为主

注意保暖

通风防潮

行(古代)

体育运动

滑冰、滑雪

赛龙舟

方言

繁杂

工业

以重工业为主

轻工业发达

[特别提醒] 我国三大自然区与东部季风区内部划分指标

气候和地形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土壤和植被则是反映自然区域的两面镜子,它们都是划分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依据。

这说明我国三大自然区不是依靠单一自然要素划分的,而是依据综合指标划分的。

但我国东部季风区内部划分为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中华南亚热带湿润地区、华南热带湿润地区,这是依据积温不同划分的,属于单一指标。

2.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1)划分依据

中国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2)经济发展的差异

①经济发展水平:

东部最高,西部最低,东、中、西呈梯度排列,差距在逐渐扩大。

②经济发展速度:

东部经济发展速度快,中、西部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3)区域位置差异

①东部经济地带面向大海,具有海运优势;地势平坦,区内及区际联系便捷,发展开放型经济条件优越。

②中、西部经济地带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大部分地区交通不便。

(4)历史背景和开放顺序

①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有东移趋势,东部与西部相比,具有深厚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基础。

②改革开放首先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的。

[特别提醒] 1.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暂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东部经济地带除北京外,都是沿海省、市、区,北京虽不沿海,但习惯上划归为沿海地带。

2.西部大开发中的“西部”不是西部经济地带。

我们所说的西部大开发除了包括西部经济地带外,还包括东部经济地带的广西和中部经济地带的内蒙古,共12个省级行政区。

[自主诊断]

1.北方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种植小麦、棉花,盛产亚热带水果;南方耕地以水田为主,是中国稻谷、茶叶、蚕丝的主要产区。

(  )

2.南北方房屋屋顶坡度不同,是因为气温差异。

(  )

3.东部经济地带矿产资源最丰富,城市化水平最高。

(  )

4.中部经济地带面积最大,人口最稠密。

(  )

【提示】 1.× 北方地区处于我国的温带季风区,耕地以旱地为主,种植小麦、棉花,盛产温带水果;南方热量、水分较丰富,耕地以水田为主,是我国稻谷、茶叶、蚕丝的主要产区。

2.× 北方由于降水较少,屋顶坡度小;南方由于降水较多,屋顶坡度较大。

3.× 西部经济地带矿产资源最丰富;东部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最高。

4.× 西部经济地带面积最大;东部经济地带人口最稠密。

[合作探究·攻重难]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材料 “南船北马”景观雕塑坐落于宁淮高速公路江苏淮安市出入口处。

“南船北马”雕塑设计紧扣淮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历史主题,主体由张开的风帆和奔驰的车马组成,整个造型酷似一艘巨驳,有“张帆远航”的意思,是对淮安的祝福与期盼。

【思考交流】

1.我国传统交通方式为什么会出现“南船北马”的差异?

【提示】 主要是南北降水差异造成南方多水乡,北方多旱地。

2.举例说明我国南北的人类活动差异还有哪些?

【提示】 北方地区面食为主,说话直率,方言较少;南方地区米食为主,说话婉转,方言较多。

[归纳总结]

1.东部季风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秦岭—淮河一线以北

温度带

热带、亚热带

暖温带、中温带

一月均温

大于0℃

小于0℃

干湿状况

湿润地区

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

大于800mm

小于800mm

河流是否结冰

冬季河流不结冰

冬季河流结冰

植被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2.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题组对练]

1.东部季风区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存在很大差别。

据此完成

(1)~(3)题。

【导学号:

57522007】

(1)我国东部季风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一年两熟或三熟耕作制度的形成条件是(  )

A.生长期长,雨热同期

B.平原广大,适于机耕

C.土壤比较肥沃

D.冬季风不能到达

(2)秦岭—淮河是我国(  )

A.冬小麦与春小麦主产区的界线

B.农区畜牧业与牧区畜牧业分布的界线

C.棉花主产区与非主产区的界线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界线

(3)关于我国南北地域差异叙述正确的是(  )

A.北方地区是中国小麦、棉花、杂粮的主产区,盛产柑橘

B.南方地区降水多,屋顶坡度大,利于雨水排泄

C.北方人说话直率,方言种类繁杂

D.南方地区煤、铁、石油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

(1)A 

(2)D (3)B [第

(1)题,作物熟制取决于气候条件,尤其是热量条件。

(2)题,冬、春小麦产区以长城为界,农、牧区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棉花在暖温带以至热带都有分布。

第(3)题,北方地区盛产苹果、梨、桃等温带水果,柑橘为亚热带水果;北方人说话直率,方言种类少;北方地区煤、铁、石油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而南方地区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地区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实力或竞争力大小最基本的总量指标,反映了该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则可以更好地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

材料一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比较。

材料二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的变化(%)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东部

58.3

58.9

59.4

59.6

59.9

61.6

61.4

61.7

中部

27.7

27.3

27.0

26.9

26.6

25.1

25.4

25.4

西部

14.0

13.8

13.6

13.5

13.5

13.3

13.2

12.9

(注:

暂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数据)

【思考交流】

1.上述材料中反映三个经济地带差距变化情况怎么样?

【提示】 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的变化情况看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在扩大。

2.三个经济地带差异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地理位置的不同,自然环境的差异,历史因素和政策的影响。

[归纳总结] 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差异的影响因素

由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存在较大的差异,是三个经济地带差异的重要原因,具体差异分析如下:

1.自然因素

  区域

因素  

东部地带

中、西部地带

地形

地势低平,以丘陵、平原为主

海拔较高,地形复杂,对工农业生产和交通建设极为不利

气候

基本上位于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湿润,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多属于半干旱干旱区和高寒区,对农业发展极为不利

自然资源

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淡水资源短缺

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

2.社会经济因素

  区域

因素  

东部地带

中、西部地带

发展基础

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较好,19世纪40年代后,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在沿海

发展基础薄弱,20世纪30年代后才一度出现工业向西推移的趋势

产业结构

较优,第二、三产业远高于第一产业,农村工业化程度高,生产水平较高

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乡镇企业不发达,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相对迟缓

交通运输状况

交通发达

交通线路较少,运输条件较差

城市化水平

科技、教育

和文化水平

对外开

放程度

3.其他因素

[拓展延伸] 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区位优势与面临的问题不同,其发展方向也不相同。

东部经济地带应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中部经济地带应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商品粮、农林渔业基地。

西部经济地带应注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大力发展交通,开发能源、矿产,建设全国动力基地。

[题组对练]

2.20世纪80年代,国家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

据此完成

(1)~

(2)题。

【导学号:

57522008】

(1)下表表示划分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各项指标(“

”的多少表示优势的大小)。

据表判断,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排序与表中数码相符的是(  )

矿产和能源资源

经济基础

发展水平

开发程度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D.②③①

(2)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存在明显的产业结构差异。

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自然条件不同B.资源配置不同

C.劳动力素质不同D.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1)D 

(2)D [第

(1)题,东部经济地带矿产和能源资源相对较少,但经济基础好,发展水平高,开发程度高;西部经济地带矿产和能源丰富,但经济基础弱,发展水平较低,开发程度低;中部经济地带介于二者之间。

(2)题,西部经济地带矿产资源最丰富,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东部经济地带经济最发达,城市化水平最高。

]

[审题突破·明思路]

【例】 “两区一圈一带”是山东省提出的发展战略,两区是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一圈”是指省会都市圈,“一带”是指鲁南城市带。

标志着山东省区域发展战略的全面完善与成熟,有助于与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实现更大范围的开放与协作。

阅读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说出黄河和长江两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差异。

(2)比较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理环境的异同。

(3)比较两三角洲农业生产。

黄河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耕地类型

(4)我国目前的四座核电站,一是长江三角洲的秦山核电站,一座是江苏的田湾核电站,另两座是珠江三角洲的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而黄河三角洲地区并未建设,试分析其原因。

【思路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了黄河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的地区差异。

由图中的经纬度位置、海陆轮廓等信息可判断出甲为黄河三角洲,乙为长江三角洲。

(1)题,河流的水文特征需要从水量、含沙量、汛期、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分析。

(2)题,两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可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矿产资源等方面进行比较。

第(3)题,黄河三角洲是旱地,粮食作物为小麦,油料作物主要为花生;长江三角洲是水田,粮食作物主要为水稻,油料作物为油菜。

第(4)题,核电站建设与经济发展需求、能源状况有关。

【答案】 

(1)黄河:

径流量小,含沙量大,汛期短,有结冰期,部分河段有凌汛现象。

长江:

径流量大,含沙量小,汛期长,无结冰期。

(2)相同点:

两地都位于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地形都以平原为主,都属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不同点:

长江三角洲位于亚热带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作物的生长期较长,土壤以水稻土为主,比较肥沃,但矿产资源贫乏。

黄河三角洲位于我国的暖温带,为温带季风气候,土壤盐碱化较严重;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资源。

(3)

黄河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

粮食作物

小麦

水稻

油料作物

花生

油菜

耕地类型

旱地

水田

(4)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本地能源资源贫乏,而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核电站建设可最大限度地缓解能源紧张状况;而黄河三角洲本区及周围地区能源丰富,并且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能源供应可基本得到满足。

[方法技巧] 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思路

[题组对练]

读我国甲、乙两区域略图,完成

(1)~

(2)题。

(1)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2)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D.③④

(1)C 

(2)A [第

(1)题,甲区域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河流补给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夏季为其汛期。

(2)题,我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甲、乙两区域热量充足,两区域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

]

[课堂小结]

[当堂达标·固双基]

考查点1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读图,完成1~2题。

【导学号:

57522009】

1.图序与区域搭配正确的是(  )

A.①东北平原 ②长江中下游地区 ③南部沿海地区 ④黄河中下游地区

B.①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南部沿海地区 ③黄河中下游地区 ④东北平原

C.①南部沿海地区 ②黄河中下游地区 ③东北平原 ④长江中下游地区

D.①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黄河中下游地区 ③东北平原 ④南部沿海地区

2.图中②③两地农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不同      B.热量不同

C.降水不同D.地形不同

1.D 2.B [第1题,依据四地农作物熟制及作物品种可知,四地按纬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④①②③,从中即可找到答案。

第2题,②③两地农作物熟制差别较大,主要是由两地纬度差异引起的热量差异造成的。

]

下图为我国南方与北方建筑物景观图。

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有关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B.北方民居的墙体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C.民居屋顶坡度北方较南方大

D.民居的屋檐北方较南方窄

4.地理环境的差异是南北方建筑物特点不同的主要原因。

下列有关北方建筑物特点及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南正北的方位观较强—平原地形

B.墙体严实厚重(保温御寒)—冬季寒冷漫长

C.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降水量大

D.房屋进深和高度大(利于通风纳凉)—夏季湿热

3.C 4.B [由于南北方自然环境的差异,其民居建筑的特点也不同。

北方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夏季湿热而漫长。

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有利于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有利于在夏季通风纳凉。

年降水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屋檐宽度也逐渐增大。

从北到南,民居对保温的要求降低,对通风纳凉的要求提高。

]

考查点2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读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分布图,回答5~6题。

【导学号:

57522010】

5.下列省级行政区中属于中部经济地带的是(  )

A.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B.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

C.湖北省、江西省、湖南省

D.重庆市、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6.关于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叙述正确的是(  )

A.东部经济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B.西部经济地带的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中部经济地带的自然条件最好

D.东、西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在缩小

5.C 6.A [第5题,重庆市、陕西省、四川省属于西部经济地带;广西壮族自治区、辽宁省属于东部经济地带。

第6题,东部经济地带的经济发展速度最快;东部经济地带的自然条件最好;东、西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在扩大。

]

读中国西部经济地带图,完成7~8题。

7.下列关于西部经济地带发展的有利条件,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烟稀少,生态环境容量大

B.具沿边优势,利于发展边境贸易.

C.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交通便利

D.能源、矿产、水资源丰富

8.目前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  )

①交通 ②水资源 ③地形 ④政策

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

7.B 8.A [西部经济地带矿产资源丰富,水资源不足,交通不便,但具有沿边优势,利于发展边境贸易。

交通条件及水资源是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

[教材活动点拨]

1.教材P12思考

【提示】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是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从三大自然区和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来看,东部经济地带完全位于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寒区全部属于西部经济地带;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全部属于中、西部经济地带。

2.教材P15活动

【提示】 四川盆地和吐鲁番盆地的比较

四川盆地

吐鲁番盆地

位置

亚热带季风区的西部

西北干旱区

面积

约20万平方千米

约5万平方千米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

地形

四周被高山和高原环绕,东部是一系列平行的山岭和谷地,西部是成都平原,中间分布着大片的丘陵

周围山岭环绕,海拔差别大,中部有一条东西走向的低山

土壤

肥沃的紫色土和水稻土

荒漠土,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植被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荒漠

水利工程

人工河渠,如都江堰

坎儿井

农作物

水稻、蚕桑

长绒棉、葡萄

3.教材P15复习题

【提示】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包含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各要素之间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区域差异指两个或者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2.中国三大自然区的人类活动存在差异,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东部季风区广泛而深刻,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没有东部季风区广泛而深刻,青藏高寒区所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比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还要微弱。

东部地区的交通比西部地区发达;东部地区的教育和文化比西部地区发达;东部地区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基础比西部地区深厚,改革开放比西部地区早。

3.在东部季风区内部,南北自然差异主要体现在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

南北自然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对农业生产类型和耕作方式的影响。

北方地区的耕作制度有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耕地以旱地为主,是我国小麦、棉花、杂粮的主要产区,盛产苹果、梨、桃、杏、山楂等温带水果;南方地区耕作制度有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耕地以水田为主,是我国稻谷、茶叶、蚕丝的主要产区,盛产柑橘、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亚热带和热带水果。

(2)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其主要表现在民居建筑的外在形态上,北方民居以平顶屋为主,南方民居多斜顶屋。

(3)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方式和交通通达性的影响。

总体来讲,东部季风区交通便利,道路密集且通达性好,是铁路和干线公路的主要分布地区。

其中,南方地区由于河流众多,内河运输成为一种普遍的联系方式。

(4)对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的影响。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南、北方形成了各自的风土人情。

(5)矿产资源的南北地域差异使北方经济以重工业为主,而南方的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4.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的差异。

(1)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东部最高,西部最低,且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2)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同。

东部经济发展速度最快,中部次之,西部最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