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史整理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1393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建设史整理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城市建设史整理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城市建设史整理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城市建设史整理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城市建设史整理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建设史整理2.docx

《城市建设史整理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建设史整理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建设史整理2.docx

城市建设史整理2

城市建设史整理(不是很全)~~~

来源:

王宏宇≧▽≦的日志

 

一、中国古代城市体系,如:

 

都(京、陪都)、州(府)、邑、镇(关镇、集镇)、村落等概念如何辨析?

“城”与“市”功能、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如何?

北方城市与南方城市有何异同?

中国古代都城,秦汉、隋唐都城、两宋、明代都城建设;唐长安、明清南京与北京的发展沿革(城市改造)、建设成就及其影响,有无缺失?

中国古代都城的平面布局和功能分区,(唐——宋——明清)“坊里”制;宋东京、平江府、临安诸城的城市建设成就及其影响。

近代工商业城市建设。

二、中外古城建设的基本要素,如:

 

选址(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气候,建材,山水形势、水系)、城墙(城门、城楼、棱堡城)、城壕、街道、广场、钟鼓楼、景观等之特征,各要素间之组织关联等城市改造、扩建,旧城更新与利用,重大事件(灾、疫等)

等城市建设的影响

三、中外城市建设(规划)思想及其相互影响,如:

 

中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中国唐宋——明清,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中国当代城市建设

 

知识点:

中国古城及城墙建造

城墙建造:

为自身的安全而建造的防御性构筑物,有的是用木头建的,有的是由石头垒的,城墙上有排水措施。

城门上有城楼、箭楼。

城墙上有时也有也有庙塔阁等与风水有关。

 

江南水乡古镇及丽江古城

江南水乡古镇是我国江南水乡风貌最具代表性特征的地区,都以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清丽婉约的水乡古镇风貌、古朴的吴侬软语民俗风情,在世界上独树一帜,驰名中外。

十大水乡古镇第一名:

周庄双桥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圆一方

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复制影响。

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纳西族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是极为罕见的,是纳西族先民根据民族传统和环境再创造的结果。

其中的纳西族建筑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

丽江古城是古城风貌整体保存完好的典范。

依托三山而建的古城,与大自然产生了有机而完整的统一,古城瓦屋,鳞次栉比,四周苍翠的青山,把紧连成片的古城紧紧环抱。

城中民居朴实生动的造型、精美雅致的装饰是纳西族文化与技术的结晶。

丽江古城的建设和住宅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丽江古城位于丽江坝中心,它西枕狮子山,北依象山、金虹山,这三座山犹如三道天然屏障,挡住了来自西北的雪山寒风,从而“护得古城四季温”,为古城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城布局以“四方街”为中心,四条主街和两条侧街均从四方街的四角和腰部辐射开,每条主街又分支出诸多小街小巷,形成逐层外扩的格局;同时街巷与古城的水系有机组合,从而形成了古城路网与水系相依相傍、水乳交融的城市特色,构成了古城完美的城市布局。

街道全用五彩石铺砌,平坦洁净,晴不扬尘,雨不积水。

几乎每条街道一侧都伴有潺潺流动的泉水,泉水来自玉河,河至镇产双石桥,分东、西、中三股流入古城,随街绕巷,穿墙过屋。

水边杨柳垂丝,柳下小桥座座,形成“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独特风貌,使人倏然间感受到“东方威尼斯”的韵味。

城内早年依地下涌泉修建的白马龙潭和多处井泉至今尚存,人们创造出“一潭一井三塘水”的用水方法,即头塘饮水、二塘洗菜、三塘洗衣,清水顺序而下,既科学又卫生。

居民还以水洗街,只要放闸堵河,水溢石板路面顺势下泄,便可洗尽污秽,保持街市清洁。

由此可见,古城从选址到布局建设都很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

依山就水的丽江大研镇,既无高大围城,也无轩敞大道,但它古朴如画,处处透出自然和谐。

镇内屋宇因地势和流水错落起伏,人们以木石与泥土构筑起美观适用的住宅,融入了汉、白、藏民居的传统,形成独特风格。

当地常见的是“三坊一照壁”式民宅,即主房、厢房与壁围成的三合院。

每房三间两层,朝南的正房供长辈居住,东西厢房一般由下辈住用。

房屋多在两面山墙伸出的檐下,装饰一块鱼形或叶状木片,名曰“悬鱼”,以祈“吉庆有余”。

许多庭院门楼雕饰精巧,院内以卵石、瓦片、花砖铺地面,正面堂屋一般有六扇格子门窗,窗心的雕刻大多是四季花卉或吉祥鸟兽。

堂前廊檐大多比较宽,每一处都是温馨惬意的活动空间。

北宋东京(开封)城、南宋临安城 

东京城:

金灭北宋,城市受到破坏,黄河决口,水系破坏。

改建:

扩大城市用地,展宽道路,疏浚河流,制定措施,增加绿地。

临安城:

金灭北宋,宋王朝迁都于此,改名临安。

全城分为8个厢,城外还有两个厢。

城市河道很多,室内桥梁也很多。

城内有集中的市,还有许多供行商住宿及储存货物的塌坊,很多商业街通宵营业。

技艺杂耍的瓦子分布在城内各处。

城中还有很多寺庙。

 

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文化观念

一是“天人感应”的思想,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观的核心;

二是“易”学说,主要提供了传统文化中一个共同性的思想方式;

三是“相土、形胜、风水说”,是对传统文化思想核心和思想方式结合具体环境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1、天圆地方说和天人感应的思想

       天圆地方说是中国早期特有的对宇宙万物空间形态的基本感知,此中“方属地”的认识已经被赋予了高度的象征意义,并成为人们居住空间的理想模式,反映在城市的形制上,从深层次的文化意识上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方形城市”的思想基础。

      天人感应思想是认为天的意志通过天象来表达,从而感应人事。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它借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许多形与数的表达方式,将天人、天地之间的契合引申到城市空间的象征性布局中,强调天空中的星宿与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之间严格对应关系,“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许多城市、城市中的物质要素、建筑群的命名及位置摆布等,都具有与天耦合的强烈象征意义。

2、五行、阴阳思想和易学说

      五行、阴阳和易学,都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思想上的基本范畴。

五行思想是对世界构成物质及万物发展规律的基本认识;阴阳思想是揭示万物运动过程中矛盾运动的两个方面;易学说是在较多吸收五行、阴阳思想基础上,由原始的占卜术发展而来的系统的归纳、关于世界观的理论。

      五行、阴阳和易学对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

1)这些学说以观物取象的思辨过程,将天人感应这一核心思想反映到现实世界的物质形态上,形成了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布局中极具特色的“象天法地”的基本思想;

2)易学说等还将卦数之律应用于城市的规划,形成了古代中国城市布局讲求用数的基本特征;

3)五行、阴阳和易思想形成了中国古代城市群体建筑构图的哲学基础,在城市规划布局中多讲究“择中”、“对称”、“对偶”等手法,通过明确的轴线统领整个城市的基本布局形态。

3、相土、形胜与风水说

      相土、形胜与风水说,是从中国古代文化尊重山川环境的传统出发,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关于城市选址和布局的一系列思想与学说。

相土思想指各种营建活动对地址的必选和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审视。

形胜思想强调山川环境,将城市选址、建设与地理环境的观察进一步扩大到宏观的山川形势,并强调形与意的契合境界,对风水说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古代大城市的选址,大都是依乎山水平原,选择自然条件合宜、协调的处所。

春秋战国时的管仲就总结道:

“凡立国都,非于大川之下,必于广川之下,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

 

坊里

是中国古代居住区组织的基本单位,也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单位。

在先秦称为“里”、“闾”或“闾里”。

从北魏开始,出现了“坊”的称呼。

唐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全城共建108坊。

元大都规划设计时仍延续了里坊制,全城分为50坊,坊与坊之间是宽阔平直的街巷,犹如棋盘。

明朝时,将北京划为28坊,两坊合并称“昭回靖恭坊”。

清代属镶黄旗。

南锣鼓巷曾叫罗锅巷,乾隆15年(1750年)绘制的《全城全图》改称为南锣鼓巷。

唐:

坊里由干道网决定,方便管理,大小不同,四周有坊墙,仿门。

宋:

与唐坊里制不同,没有坊墙,坊门

明清:

由于城市经济繁荣人口增加,厢房制出现

对景

在园林中,或登上亭、台、楼、阁、榭,可观赏堂、山、桥、树木……或在堂桥廊等处可观赏亭、台、楼、阁、榭,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叫对景。

正对

在视线的终点或轴线的一个端点设景成为正对,这种情况的人流与视线的关系比较单一。

互对

在视点和视线的一端,或者在轴线的两端设景称为互对,此时,互对景物的视点与人流关系强调相互联系,互为对景。

 

平江图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城市地图,研究宋代平江城市建设的可靠资料。

平江城平面,南北较长,东西较短,呈长方形,城市略有屈曲。

这张宋代城市现状的实录,正确地反映了当时的中国城市的面貌,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的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

城壕护城河,【出处】南朝梁江淹《刘太尉琨》诗:

“饮马出城濠,北望沙漠路。

”唐李白《寻鲁城北范居士摘苍耳作》诗:

“城壕失往路,马首迷荒陂。

”【示例】宋·郭彖《睽车志》卷五:

“忽若马蹶堕地,惊顾乃在城濠侧。

 

 

城壕护城河。

 

关厢

关厢是指城市建筑密度提高,用地向城门外,沿道路扩张,形成新的城区。

 

我国最早最完整城市地图

 

北宋东京(开封)城的繁华景象

开封的市肆街道分布和长安、洛阳显著不同,不再限定在“市”内,而是分布全城,与住宅区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嚷嚷的商业街。

经营交易的发达和交子会子等货币的发达,正说明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开始发达。

城内也有集中交易的市。

相国寺位于城市繁华区,交通便利,而形成较大的交易市场。

城内还有通宵营业的地方,形成夜市和晓市。

许多饮食店、酒楼等颇多通宵营业,反映了城市经济和市民阶层发达的需要。

.城内还有一种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楼、附近还有妓院。

开封城饭馆、酒楼非常多。

饮食店的种类更多,其中包括外地特色的食品店,还有一些招待客商的邸店。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街景就是在狭小的街道两旁,尽是店面,商业繁华。

 

 

明、清的北京城图(演变)P139-P142

        答:

明清北京城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两重性。

一方面,上层建筑部分如宫殿、城制、官署、官方宗教文化设施等要求按照传统的宗法礼制来布局;另一方面,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如府邸、民居、商业市肆等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

 

       明代北京城:

        1.城市布局符合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

城市分京城、皇城、宫城三重,以宫城为中心,“前朝后 市,左祖右社”

          2.城市布局重点出主,主次分明,强调中轴线的手法,形成宏伟景观。

          3.道路沿用元大都的基础,皇城居中,将城市分成两部分,带来交通上的不便。

     4.没有严格的坊里制,采用长条形的胡同划分居住地段

        5.商业向南发展,行会发达

         6.园林建设有很大发展

 

       清代北京城:

       1.沿用明代基础,将内城居民迁至外城,内门驻守八旗兵设兵营。

          2.大量修建园林宫殿,三山五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族群。

      3.商业进一步发展

           4.信封喇嘛教,增加了不少喇嘛庙,如雍和宫

 

明代南京城(应天府)城墙建造(形状、建筑材料、施工工艺等)

应天府即是现在的南京城。

城墙按照河流、湖泊、山丘等地形,从防御要求出发修建,将北部驻军的空旷地带以及沿江战略高地如清凉山、狮子山等包括在内,故呈不规则状,城周记载为98里,实测为67里,底宽10-18米,顶部平坦,宽7-12米,高15-18米。

城墙以巨石条为基,上筑夯土,外砌巨砖,以石灰,糯米汁胶结灌浆,墙顶用桐油和土的拌合料结顶,极为坚固,是我国古代最坚固宏伟的城墙。

全城共13个城门。

全城将南唐的金陵城、六朝的建康都城及东府城全部包括在内,达到南京历史上的最大规模。

外城主要从城市外围防御要求出发,在应天府外围,利用部分天然土坡筑城,周围达180里,外城与应天府城之间,仍为耕地及村落,说明外层只是城市外围的防御工程设施,外城大部分为土筑,仅在城门附近以砖石加固。

其范围东北直达江边,东包钟山,南过聚宝山,在险要地方设十六座城门。

 

简述欧洲中世纪城市建设的特点及其影响

中世纪欧洲城市建设特点:

中世纪西欧,自发成长。

三种类型:

要塞型,城堡型,商业交通型

1, 城市选址于水源丰富,粮食充足,易守难攻,地形高爽的地区,四周以坚固的城墙包围起来。

2, 城市形态总体布局结构自然,以环状与放射状较多,极少干预规划。

3, 教堂占据城市的中心,前设广场,道路网以教堂广场为中心放射出去,呈蜘蛛网状辐射。

4, 教区,社区合一。

基督教早期教区是西欧城市社区形成的最初动力和原形。

5, 美好的环境景观,社会结构和重新分配的新城市团体。

6, 规模不大,尺度丰富宜人。

7, 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城市之间格调统一,有序。

 

隋唐都城建设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的古都平城京,平安京,完全模仿唐长安规划,甚至连朱雀大街,东西市的名称也相同。

平城京的面积相当于长安的四分之一,东西3000多米。

南北近4000米,四周不建城墙,但绕以水渠,城内街道是东西南北向的棋盘式布局,把城区分为若干居民访,每访之内,又有东西南北各三条街,把一访分为16块,宫城位于北部正中,约占四访面积,宫城南门叫朱雀门,朱雀门到外郭城“罗城门”的大街叫朱雀大街。

朱雀大街把诸访分为左京和右京,又称洛阳和长安。

左右各有一市,称东市,西市。

 

 

唐——宋——明清都城功能分区、坊里演变及其主要原因

 

明清时期扬州、景德镇等工商业城市建设的特点

总的特点:

1、非中心城市  2、由资源、交通区位等因素而发展起来的,专业化较强  3、规模较小,或行政等级太低,但其专业职能在全国或较大范围内的地区,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4、商业密集与不密集地区差异大,主要表现在商业密度上。

 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主要还是分布在水陆要冲,尤以大运河沿线居多。

其中有些是省城。

府城或州城,这里有官署和军队,但其最大特征则是工商业非常繁荣,扬州即是其代表之一。

同时明清时期手工业城镇也很发达,著名的有“四大镇,以景德镇为代表

景德镇

 由于景德镇附近出产大量的优质的高岭土和各种制釉原料,景德镇的陶瓷工业具有悠久的历史。

明清时期为了加强御窑对民窑的统一管理,政府也有意识地将分散在各乡的民窑向城区集中,由此使城镇的性质和规模发生很大变化,不仅是商品的集中转口地,同时也是集中生产地。

  明清时期景德镇的城市规模很大,工商业十分繁荣,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城市用地并不大,但人口很多,至少在10万以上。

2.工商业很发达,人口所占比例很大,手工业工人、商人和外来人口很多。

3.已经成为专业的陶瓷工业及集运中心的城市,生活用品全靠外地供应。

4.城内要常与居民区混杂,烟尘污染严重。

城区即沿昌江东岸长条形发展,城区主要街道也呈南北向与昌江平行,期间有数条垂直于长江的横向街道,组成方格网状道路系统。

昌江沿岸为码头集散点集中区,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

接到分布也药厂生产具有密切关系,正街从御窑东门起,向北经三条街道,将御窑和王龙山西首的民窑联成一线,是最繁华的市区;里是渡是祁门瓷土卸货及瓷器出口的码头,对岸有一小集是粮食交易场所;小港咀是瓷器出口处。

清代市区有了新的扩展,逐渐南移,陈家街代替正街成为瓷器口。

原料取自昌江下游,中渡口成为新兴码头,附建搬运工人聚居的地方,整个地区呈狭长发展。

清明的宗教文化建筑也深受陶瓷业的影响,御窑东侧建有寺庙。

景德镇的城市布局也很奇特,极不规则,为未形成以官府庙宇为中心,而是围绕分散的窑区形成的城市。

后修建的城墙也极不规则

扬州

明清时期,大运河的开通使扬州城再次繁荣起来,扬州是江南粮食丝绸的集中地,明以后扬州又成为盐商的集中地。

因盐商盈利很大,均及其富有,在城内修建了不少宅院,城内为地主富商们提供的服务行业很多,形成了城市的畸形繁荣。

手工业大发展,城内各种手工业按行业集中,形成了专业街巷,如缎子街、翠花街等。

运河从城南和城东流过,因此在东南部形成了商业中心区。

集中了大量的码头,堆栈、旅馆、饭店等。

大商人也多数在此居住,建有许多大兴庭院式住宅,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很华贵。

住宅大多附有私家园林。

园林艺术融合了南北不同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豪华和某些市侩的爱好。

城市里为有有闲的阶层服务的设施很多,如茶楼、酒肆、书场、戏院、青楼等,北郊靠近瘦西湖一带有茶楼、小吃店。

扬州的居住区,有许多庭堂式的民居组成,多呈长条形,住宅内部的布置因大门的朝向的不同而异。

因城市人口增加,土地昂贵,因此房屋非常密集。

东北及北面接近商业区一带密度较高。

居住区由许多平行巷道划分,在旧城区尤为明显。

旧城区道路以十字干道为主,形成方格网状道路。

新城区道路系统成不规则形状,有斜街。

从平山堂至城西北一带为瘦西湖,是扬州的风景游览区,由河道和北门的城河相通。

城内有许多很大的宗教建筑。

一些高大的建筑布置,与河道及街道的布置有良好的配合,成为扬州的标志。

 

 

唐都长安道路系统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特点:

一、道路系统成严整的方格网系统,共有东西大街11条,南北大街14条,直角相交。

二、通向城门的主要干道,宽度大于其他道路。

主要干道出城门后就是市际干道。

道路宽度,可以说空前绝后。

主要分以下几种:

宫前横街,宽300m。

丹凤门大街,宽120步

朱雀大街,宽100步

东西向街道,宽60和75米

东西向街道的第五街以下都是47步

除东西南北道路,各坊里内有十字街或一字街,宽度未见记载。

三、朱雀大街两侧有水沟,叫做御沟,有排水植树的作用。

四、东市,西市里面的街道,宽度仅16-18米,路面用石子铺地,路两边有石砌排水明沟,宽约30厘米,沟外,沿店铺还有1M宽的人行道。

这是与全市性质不同的商业街。

五、东城和城墙平行,筑有夹层。

夹层专供皇帝使用。

 

存在的问题:

道路的宽度,并没有完全从经常的交通量出发,朱雀大街那么宽是为了帝王出行的特殊需要。

由于道路宽大超过实际需要,经常发生在道路上掘土筑屋或私自种植的事件,政府不得不三令五申地加以禁止。

道路路面多为泥土,少数地段也发现有砖瓦碎块填铺,因此遇雨就难以通行。

 

 

旧城改造中如何对待建筑遗产P419

 

近代上海、广州、天津等海滨城市建P257-278P333-335P278-281

 

中国古城与西方古城的规划建设的主要差异

形态:

规整;发散,因地制宜    指导思想:

王权;神权    建造材料:

木材;石材

建城材料:

夯土;石材  民居:

院落式;街坊式  园林:

自然;规则  平面布局:

里坊制;不规整

 

 

 

方尖碑古代埃及和西亚常见的一种纪念碑,形状狭长,碑体四方,顶部呈金字塔状。

 

世界上最早的灯塔亚历山大法洛斯岛上的灯塔,建于公元275年,古罗马占领时期。

相传塔高约122米,塔基由耐海水腐蚀的玻璃块填充,隙间灌以溶化铅水。

塔顶有一巨大火盆,火焰终年不息,其后又一个用花岗石制作的反光镜。

 

雅典卫城平面简图

 

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建设罗马帝国时期是古罗马历史的鼎盛时期,实例有首都罗马和罗马帝国广场的建设,如商港巴尔米拉和俄斯提亚的建设,如军事营塞城阿奥斯塔、提姆加特的建设等。

①    罗马城市建设的成就集中在中心地区广场群与建筑群,但城市总体布局比较零乱。

它是由许多点凑合而成,而未形成完整的系统。

罗马帝国广场:

广场的形式又逐渐由开场专为封闭,由自由转为严整,其目的在于塑造一个供人观赏的三度空间艺术组群。

由帝国广场、奥古斯都广场、图拉真广场组成。

②    阿德良离宫:

是运用实体和空间的观念在自然背景中组织复杂庞大的建筑群体的范例。

③    营寨城提姆加德、兰培西斯和阿奥斯达:

按照罗马军队的严谨的营寨方式建造的。

城市有两条互相垂直的大干道成十字交叉或十字式相交,在交点处是城市的中心广场。

城市路网为方格形。

城市里有剧场、浴场等大型公共建筑。

在主要道路起讫点和交叉处,常有壮丽的凯旋门。

在凯旋门之间有很长的列柱街,形成极其雄伟的街景。

④    城市工程设施达到很高水平,主要体现在道路、桥梁、城墙、输水道等。

罗马共和广场和帝国广场平面

 

中世纪城市类型及特点要塞型:

城市最早是军事要塞,是罗马帝国遗留下来的前哨居民点,以后发张成为新社会的核心和适于居住的城镇。

城堡型:

城市是在封建主的城堡周围发展起来。

城堡周围有教堂或修道院。

在教堂附近形成广场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

商业交通型:

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而在商业、交通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要道、关隘、渡口通常是进行商品交换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的聚居区。

拜占庭时期城市建设以首都君士坦丁堡最为活跃。

利用了希腊、罗马古典时代和东方各国的艺术成就来建设君士坦丁堡,建造了城墙、城门、道路、水窖、巴西利卡和教堂等等

伊斯兰城市建设P64伊斯兰城市常简单地划分为若干地区,其城市整体性较弱。

在社会生活中,真正的单元是以某一清真寺为中心的邻里,即穆斯林区。

大的穆斯林区设有清真寺、图书馆、浴室、医院、学校、经文学院和井亭。

穆斯林在建设环境中,倾注于对尘世的淡漠和对神明、对永恒的无限向往。

伊斯兰城市受教义与宇宙观的影响,也受气候影响,在干热地带多建封闭的城镇、封闭式的穆斯林区和封闭式的院落式住宅。

城市内部分成两区即统治者的宫室或官邸和与在其周围的信徒区。

道路类型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弯弯曲曲的盘街,时而转变走向。

另一种是死胡同,知道某些住户门前就截断。

早期伊斯兰城市是由驻军营地发展起来的。

这些城市没有什么设计,亦无共同特征。

伊斯兰圣地麦加或麦地那也没有深思熟虑的设计或规划设想。

 

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建设P76

佛罗伦萨:

①建筑活动主要是城市公共建筑物和作为城市市民自豪标志的教堂。

②修建了联通市中心的乌菲齐大街两侧房屋,丰富了市中心广场的群体构图;联通了若干重要建筑物之间的道路区段③建成了佛罗伦萨群臣最高点——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穹顶,成为城市的外部标志

佛拉拉:

于16世纪由鲁赛蒂规划改建,扩建了城市,拓宽了道路和广场,改造了旧城。

建造了豪华的宫殿府邸和城市建筑群,并改善了城墙的防御设施。

新建城区的城市骨架是先进的,规划建设富有弹性。

城市的道路和一些重要的视点相连。

威尼斯:

不仅开拓街道广场,修建教堂和府邸等,还建造了商业和集会的敞廊、市政府、钟塔、图书馆、博物馆、铸币厂、学校等等。

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修建了不少码头和美丽的石拱桥,整顿了中世纪形成的大街小巷和迂回曲折的河道。

最引人注目的是文艺复兴时期完善了圣马可广场的建设。

罗马:

圣彼得大教堂的重建丰富了城市的立体轮廓

意大利、威尼斯广场建设P80

安农齐阿广场

罗马市政广场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

罗马纳伏那广场

费拉锐特理想城市方案

《建筑十书》P46是古罗马建设辉煌的历史总结。

论文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和罗马建筑设计和城市建筑经验。

在城市建设上,对城址选择、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①关于城址选择②关于建筑物选址③关于街道布置

是全世界遗留至今的第一部最完备的和最有影响的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珍贵书籍。

《建筑四书》作者帕拉弟奥,十六世纪意大利北部最卓越的建筑师,也是西方建筑整个发展过程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该书于1570年出版。

它作为他研究古典建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