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爱国事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1172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德爱国事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朱德爱国事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朱德爱国事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朱德爱国事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朱德爱国事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朱德爱国事迹.docx

《朱德爱国事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德爱国事迹.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朱德爱国事迹.docx

朱德爱国事迹

朱德爱国事迹

篇一:

爱国名人故事

爱国名人故事

1、钱学森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当时任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钱学森深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

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

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不易,而钱学森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美国千方百计要将他留下不让他回国,他历尽艰辛才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2、吉鸿昌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

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却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

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世界上已经不存在中国了,吉鸿昌异常愤怒,刚要发作,陪同的使馆参赞劝道:

“你为什么不说自己是日本人呢?

只要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

”吉鸿昌当即怒斥:

“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吗,可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

”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仔细地在上面写上:

“我是中国人!

3、华罗庚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

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4、茅以升

在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中,有许多人都是留学国外又回国服务的。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1916年20岁时,到美国留学,成为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的研究生,很快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

为了获得实践的机会,他晚上上课,攻读博士学位,白天到一家桥梁公司实习,亲手绘图、切削钢件、打铆钉、油漆,终于成了一个既懂理论又有技术的人才。

美国人很佩服他,一份份聘书从各地寄来,请他担任工程师。

但是,茅以升没有接受聘请,而是决定回国了。

美国有些人劝他:

“科学是没有祖国的,是超越国界的。

科学家的贡献是属于全人类的。

中国条件差,你留在美国贡献会更大。

”茅以升回答:

“科学虽然没有祖国,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祖国更需要我。

我要回去为祖国服务!

1919年,茅以升带着一身本领回到国内,开始了为国造桥的事业。

现在浙江省钱塘江上那座雄伟壮观的大桥,就是茅以升设计并主持建造的。

5、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

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

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

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

请战:

“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

”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

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

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

“为了新中国,冲啊!

”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6、肖邦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

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

舒曼称他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

“波兰不会亡”。

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

他临终嘱附姐姐路德维卡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7、文天祥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

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到土牢里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

“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

“文将军,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

”文天祥怒喝道:

“死就死,还说什么鬼话!

”于是,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慨就义了。

文天祥生前,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8、詹天佑

清朝末年,我国派出了第一批出国留学生。

他们都是些少年。

有个才12岁的少年叫詹天佑,十分聪明好学,又立志为国效力。

后来他学习工程技术毕业,回到了国内。

可清朝政府对本国人才不信任,像修铁路,就都让外国人主持。

詹天佑尽管有才干,也只能当助手。

1905年,修建北京到张家口铁路的消息传开了。

英国和俄国都争着要修,因为他们知道这条铁路在中国的战略要地,掌握了它就能控制中国,双方争执不下,最后达成“协议”,说中国如果不让他们修,他们就什么也不提供。

他们以为中国人离开他们肯定修不成这条铁路。

清朝政府这才让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

有人对他不放心,说他自不量力,说他胆大包天,劝他不要承担这项难度非常大的工程。

詹天佑说:

“京张铁路如果失败,不但是我的不幸,也会给中国带来很大损失。

外国人说中国工程师不行,我则坚持由自己来办!

”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和工人们一起吃住在工地,细心勘探,大胆试验,经过4年艰苦的劳动,终于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

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

第一条铁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志气。

詹天佑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原来那些瞧不起中国工程师的英国人也表示对他由衷敬佩。

9、朱自清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

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定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造成威胁。

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

人民对美国和国民党政府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

美国为了支持蒋介石,就运来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

他和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

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

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

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

他在日记中写道:

“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

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

两个月后,朱自清因贫病交加,不幸去世。

他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

10、廉颇

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一位出名的武将叫廉颇。

他不但武艺高强,箭法出众,还善于用兵打仗。

秦国、齐国这些大国常来攻打赵国,赵王用廉颇为统帅,多次打败了敌军。

敌军听到廉颇的名字,都很害怕。

可后来,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认为廉颇老了不中用了,改派青年将领赵括代替他。

赵括骄傲轻敌,使赵军打了大败仗,赵国也险些亡国。

赵王想重新起用老将廉颇,派出使者去看一看老将军身体怎么样,是否还愿意为国效力。

廉颇见到赵王的使者,高兴极了。

为了表示自己威风不减当年,还能上阵打仗,为国立功,他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十斤肉。

吃完了,又披上铠甲,跃上战马,拉弓射箭,舞枪刺杀,果然身手不凡。

他对使者说:

“你看我,虽然老了,可是能吃饭能打仗,只要大王肯用我,我万死不辞,马上回去领兵参战!

使者走了以后,廉颇日夜盼望赵王的调令,可一直没等到。

原来那个使者接受了一个叫郭开的坏人贿赂,故意在赵王面前说了瞎话,说廉颇饭量虽好,可一会儿工夫拉了三次屎。

赵王听了,认为廉颇真不中用了,就不再调用他。

廉颇为赵国的安宁奋斗了一生,晚年仍希望为国出力,对人说:

“我真想有一天,还能率领赵国的兵士冲锋陷阵啊!

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全身心地报效祖国。

这就是爱国英雄们的本色。

爱国名言:

1.个人如果单靠自己,如果置身于集体的关系之外,置身于任何团结民众的伟大思想的范围之外,就会变成怠惰的、保守的、与生活发展相敌对的人。

——(前苏联)高尔基

2.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俄)列宁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

4.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俄)巴甫洛夫

5.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

——(俄)别林斯基

6.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

——(法)大仲马

7.爱祖国高于一切。

——(波兰)肖邦

8.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

那就是爱国之心。

——(法)拿破仑

9.爱国是文明人的首要美德。

——(法)拿破仑

10.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

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匈)裴多菲

11.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无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

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爱国主义也和其他道德情感与信念一样,使人趋于高尚,使人愈来愈能了解并爱好真正美丽的东西,从对于美丽东西的知觉中体验到快乐,并且用尽一切方法使美丽的东西体现在行动中。

——(前苏联)凯洛夫

13.个人如果但靠自己,如果置身于集体的关系之外,置身于任何团结民众的伟大思想的范围之外,就会变成怠惰的、保守的、与生活发展相敌对的人。

——(前苏联)高尔基

14.个人之于社会等于身体的细胞,要一个人身体健全,不用说必须每个细胞都健全。

——闻一多

15.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詹天佑

16.工人阶级的团结就是工人胜利的首要前提。

——(德)马克思

17.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

——奥斯特洛夫斯基

18.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李白

19.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

20.活着,为的是替整体做点事,滴水是有沾润作用,但滴水必加入河海,才能成为波涛。

——谢觉哉

21.假如我是有一些能力的话,我就有义务把它献给祖国。

——林耐

22.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

归去来兮。

——华罗庚

23.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朱德

24.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25.我们波兰人,当国家遭到奴役的时候,是无权离开自己祖国的。

——(法)居里夫人

26.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

——歌德

篇二:

少年朱德的故事

少年朱德的故事

伟大母亲人格魅力的影响

当我们将敬佩的目光投向四川西部那山峦叠障的大巴山麓时,寻觅朱德童年时代的生命足迹,就会强烈地感悟到在他的幼小的血肉之躯里融入着母亲那忍耐、宽厚、善良的伟大人格,贫穷的生活使他自立而自强,并养成了不屈的个性。

这一切,无疑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那么,朱德的童年是如何度过的?

他的人格魅力又是如何形成的?

四川北部的仪陇县,隐没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大巴山西麓,出县城往东南行走70余里,有一座形状如马鞍的大山,这就是远近闻名的马鞍山。

每逢一、五、八日,附近的山民便到山前的平坝上赶场,人们习惯上称这里为“马鞍场”。

1886年12月1日,呼啸的北风如脱疆的野马夹着大片的雪花恣意地践蹋着这片贫瘠的土地,在马鞍场李家湾的一座破落的房子里,传出一阵阵婴儿的啼哭,一个幼小的生命来到了这苦难的人世。

这个幼小的生命就是朱德。

朱德出生的时候,祖孙三代十几口人居住在地主丁邱川废弃的一座破仓房里,全家人仅靠佃租地主的几十亩薄地维持着生计,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从他诞生的那一刻起,苦难便如同孪生兄弟般裹住了朱德那幼小的生命。

苦难的日子虽然使人食不裹腹、骨瘦如柴,却没有压弯人们的脊梁。

朱德的母亲钟氏以她的善良、勤奋、吃苦的精神默默地影响着他那幼小的心灵。

在朱德的记忆里,母亲性情和蔼,从没有打骂过孩子们,也没有和村人吵过架,在他刚刚懂事的时候,便天天坐在母亲的纺车旁,一边静静地看着母亲纺那永远也纺不完的线,一方面听母亲娓娓地讲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那些穷苦百姓受苦受难,有钱人家为非作歹的故事,在朱德的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母亲讲到动情处,朱德那明亮的双眸里便盈满了泪水,有时还把小拳头颛攥得紧紧的。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朱德在四五岁时便开始帮助母亲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在田野里、在院子里、在母亲高大的身躯的背后时时见到朱德那幼小的身影。

虽然显得很吃力,有时不免一次又一次地跌倒在地上,朱德却始终都紧紧地拽着母亲的衣角,艰难地在人生路上迈着坚定的步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朱德从母亲那里学到了许多劳动知识。

对童年时代的这段生活,他曾深情地回忆过,“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地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

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见《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0一1ll页)童年的这段岁月,养成了朱德的吃苦耐劳的品格,使他在日后戎马倥偬的革命生涯中凭借着这种品格将革命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朱德的母亲不仅教给他许多劳动知识,也教给了他很多做人的道理。

有一年,南巴地区遭了灾,不少灾民拖家带口地出来讨饭,朱德的母亲没有粮食周济他们,就煮了一锅菜糊糊,让朱德给灾民端去。

受母亲的这种影响,朱德在很小的时候便用他弱嫩的双肩经常帮助小伙伴们把柴草背回家去。

而1895年除夕之夜在地主的欺压之下,朱家十几口人被迫沦落到两个地方,临别时,母亲那含泪的教诲、那沉痛的诉说,使幼小的朱德深受触动,在他的心灵深处埋下了“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以自己勤劳朴实的习性、以自己宽厚仁慈的性格为中国革命造就了自己伟大的儿子。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以怎样的形象给予孩子以怎样的影响,是每一个母亲都应该深思的。

1892年,在朱德的一生中应该是值得记住的年代,这一年,6岁的朱德背负着父辈的殷殷希望跟着哥哥代历、代风走进了离家不远的药埔垭私塾,开始了艰难而又执着的求学生涯。

对于当时的入学情景,朱德后来回忆道:

“入学那天,天还没亮,全家便都起身了,看着上学的孩子洗好脸穿好整齐的衣服,又谆谆告诫说,要绝对服从先生,不许有二话——因为师生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

吃过早饭,老大、老二、老三随着伯父像执行神圣任务一样,出了家门。

全家老小一直送到门口?

?

朱德同他的哥哥刚到私塾时,原有的十多名学生均是富家子弟,很看不起衣不蔽体的朱氏兄弟,经常找碴欺辱他们。

朱氏兄弟在讥讽、嘲笑中度过了几个星期,终于忍无可忍,朱德在哥哥的带领下,将富家子弟打得落花流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1893年,朱德和大哥代历转到了丁姓地主的家塾里读书,朱家为此而承担聘请先生的一半费用。

在丁家私塾,朱德兄弟坐在课堂里光线最暗的地方,有时逢上阴天,连课本上的字都难以看清,尽管如此,朱德却十分珍惜这用父辈的血汗换来的如生命般珍贵的读书时间,拼命地将一点一滴的知识储藏在自己的脑子里。

这一年的冬天,山里只下了一场小雪,开春时节,由于干旱,田地里裂开了许许多多的大口子,好容易长出来的一点庄稼也全被晒死了。

灾荒使本来就度日如年的朱家更加雪上加霜,除夕之夜,在地主丁阎王的威逼下,朱家被迫骨肉分离,朱德随伯父母回到了大湾。

具有远见的伯父在回到大湾一年后,咬着牙又将朱德送到距家7里的席家碥私塾就读。

朱德在这里度过了9年私塾生活。

塾馆的先生叫席国珍,年近50,他为人刚正,嫉恶如仇。

9年间,席先生对封建统治者的抗争意识和图谋变法革新的维新思想对朱德日后走上民主主义道路、走上为千百万劳苦大众谋幸福的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课堂上,席先生不仅讲四书五经,而且还经常将他所听到的一些悲惨、悲壮故事讲给朱德他们听,启发大家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割地赔款的消息一年后才传到马鞍场,席先

生气愤地对同学们说:

“如此下去,我们偌大的民族就像砧板上的一块肥肉,将任凭洋人宰割。

”在席先生的启蒙引导下,懵懂的朱德知道了许许多多山外边的故事,在他少年的心灵中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逐渐在头脑中清晰起来。

萌发出了以拯救中华民族为己任的强烈爱国意识。

他每次回到家中,都津津乐道地向家人讲维新、讲变法,灌输一些新的思想、新的思维。

然而,如何使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摆脱外国列强的欺侮?

少年朱德在席先生的影响下,开始有意识地思考并寻找救国的道路问题。

有一年夏天,朱德的学友带回来一本数学书,朱德和他的老师等人在昏暗的灯光下一连研究了好几个晚上,虽然还不太懂先进的科学技术所蕴含的真正意义,却对科学的信仰从此产生,并成了一个热心的信徒。

在席先生的私塾里,朱德的收获不仅仅是旧学的根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是产生了对新世界的向往与追求的意念。

虽然日子还是以往的日子,充满了艰辛与苦难,然而少年朱德却日夜思索着如何走出这荆刺遍地的崇山峻岭,去寻找、去探索新的生活、新的道路。

篇三:

爱国人士事迹

秋瑾(1877-1907)女,字(王睿)卿,号竞雄,又称鉴湖女侠。

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少时学习经史、诗词,善骑马击剑。

1890年随父入湘。

1896年依父母之命嫁湖南湘潭富绅子弟王廷钧。

1902年因王纳资捐得户部主事,勉强随王赴北京。

在京期间,目睹民族危机深重,清廷腐败无能,曾作《宝刀歌》,示献身救国事业的决心。

1904年夏,冲破封建家庭束(:

朱德爱国事迹)缚,自筹旅费只身到日本留学。

先入骏河台中国留学生会馆所设日语讲习所补习日文,继入青山实践女学。

先后发起组织“共爱会”、“十人会”,并创办《白话报》,宣传推翻清政府,提倡男女平等。

不久参加冯自由等在横滨组织的“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

同时结识光复会首领陶成章和留学日本的鲁迅。

1905年回国,由陶介绍,认识蔡元培、徐锡麟。

不久加入光复会。

同年7月再赴日本,经黄兴介绍拜谒孙中山,随即加入同盟会,任评议部评议员和同盟会浙江省主盟人。

1906年初因反对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愤然回国,与易本羲等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安置留日回国学生。

同年3月到浙江湖州南浔镇浔溪女学教书。

同年暑假辞职离校,转赴上海,与陈伯平等以“锐进学社”为名,联系敖嘉熊、吕祥熊等运动长江一带会党,并与蒋乐山等运动浙江会党,作起义准备。

同年冬创办《中国女报》,宣传妇女解放。

为响应萍、浏、醴起义,曾在绍兴主持大通学堂,并以此为据点,联络金华、诸暨、义乌和兰溪等地会党首领。

事未果,但在浙江举事的决心未改。

1907年春,被举为大通学堂督办,遂以该校为中心,往返于杭州、上海之间,联络沪、浙军队和会觉,组成“光复军",并推徐锡麟为首领,自居协领,预定先由金华起义,处州响应,诱清军离杭州,然后以义军渡江攻省城,出击金、处等地。

如攻不下杭州,则带队回绍,从金华、处州入江西,直趋安庆,和徐锡麟相呼应。

起义日期原定于7月19日,不久因金华、绍兴等地会党过早暴露,迫使徐锡麟于7月6日仓促起事,失败遇害。

闻讯后,依然准备按原计划行动。

后因叛徒告密,大通学堂被清政府派兵包围。

即与少数学生持械搏斗,失败被捕。

15日凌晨,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

时年30岁。

遗著编为《秋瑾集》。

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又名张贯一,字骥生。

河南确山人。

5岁丧父,寄居叔父家中。

1917年考入确山高等小学。

1923年秋考入开封河南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2月,当选为确山农协会会长,领导确山农民起义。

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0月,发动以确山县刘家店为中心的秋收起义,建立鄂豫皖边区工农民主政府和农民革命军,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

1928年秋,调任中共豫南特委书记,在开封、洛阳一带从事地下工作,曾三次被捕,均被营救出狱。

1929年春,调东北,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从事工人运动。

同年冬,因叛徒出卖,被日本特务机关逮捕,受到连续六天六夜的轮番审问。

后转送中国地方法院,被判处一年半徒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营救出狱,任东北反日救国同盟总会会长和中共哈尔滨道外区委书记,发动群众,支援抗日义勇军。

1932年春,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

同年秋,任中共满洲委员会军委书记。

1933年初,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政治委员。

同年5月,当选为中共满洲省委委员。

9月18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成立,任师长兼政治委员。

1934年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

同年4月,南满抗日联合军指挥部成立,任总指挥。

11月,任中共南满地方特别委员会书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

1935年春,中共南满省委成立,任书记。

1936年1月,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成立,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和政委。

同年6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治委员。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率部打击日本侵略军。

其名字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亦使日、伪军闻之丧胆。

1940年2月23日下午,只身被围困于?

江县保安村(现靖宇村)外的树林中,忍着病痛、饥饿和严寒,顽强与敌战斗,壮烈牺牲。

时年35岁。

牺牲后,头颅被割下,腹部被剖开,胃中竟无一粒粮食,仅有树皮、草根和棉絮。

1949年5月,郭沫若为其题词:

“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旗满山河。

”1958年2月23日,其遗骨被安葬于吉林省通化市杨靖宇陵墓,并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

毛泽东、金日成、崔庸健等均送了花圈。

左权(1906―1942)湖南醴陵人。

早年就学于广东湘军讲武堂。

1924年,随湘军讲武堂并入黄埔军校,为军校一期生。

同年9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为军校“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主要负责人之一。

毕业后,任职于国民革命军第六军。

1925年,前往苏联,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与刘伯承等进入苏联陆军大学学习。

1930年回国,奉命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红军学校教官、龙岩分校校长和野战司令部作战科长等职。

1932年,先后任红五军团第十五军政治委员、军长。

1933年,调任红一军团参谋长。

多次参与指挥反“围剿”和长征途中的重要战役。

1936年,任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与聂荣臻共同指挥,取得有决定意义的山城堡战斗胜利。

1937年8月20日,西北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任副参谋长兼二纵队司令员。

1938年冬,主持召开晋东南参谋长会议,起草八路军司令部工作条例,建立八路军司令部机构,制定工作规则。

1942年6月2日,率三八五旅主力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麻田地区清漳河畔与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

时年36岁。

牺牲后,延安和太行山根据地为其举行追悼会,并改辽县为左权县,以示纪念。

朱德写了《悼左权同志》一文,并写了挽诗: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1946年,晋冀鲁豫边区决定在邯郸为其修建烈士陵园。

1950年10月21日,其灵柩被安葬于河北省邯郸烈士陵园。

其生前军事论文有《扫荡与反扫荡》等。

赵一曼(1905―1936)女,原名李坤泰,学名李淑宁,又名李一超。

四川宜宾人。

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4年10月,组织“妇女解放同盟”,反对封建礼教,从事妇女解放运动。

1926年春,入宜宾县立女子中学读书,任校团支部书记和校学生会交际干事。

同年10月,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

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1927年9月,前往苏联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1928年冬回国,先后在上海、湖北宜昌等地从事地下工作。

1929年9月,到南昌中共江西省委机关工作。

同年底,中共江西省委机关被破坏,经同志掩护脱险后,背着孩子,一路讨饭,到达上海,向中共中央报告事情经过,并留中共中央机关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奉命到东北从事抗日斗争。

1934年7月,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特派员。

同年秋,任中共珠河铁北区委书记,领导组织农民自卫队,开展抗日武装斗争。

1935年冬,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二团政治委员。

同年10月,因叛徒告密,与所在部队被围困于道北一带,为掩护部队主力突围,身负重伤而被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