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检测卷二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1169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检测卷二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检测卷二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检测卷二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检测卷二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检测卷二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检测卷二含答案解析.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检测卷二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检测卷二含答案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检测卷二含答案解析.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检测卷二含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测试卷

(二)

细目表

试卷总分:

150分整体难度:

一般

考试范围:

必修一第四单元

题号

难度

知识点

分值

一、现代文阅读

共36分

1

容易

论述类文本“《史记》的特色及影响”:

内容理解

3分

2

容易

论述类文本“《史记》的特色及影响”:

概括分析

3分

3

一般

论述类文本“《史记》的特色及影响”:

分析推断

3分

4

容易

实用类文本《记者被取消获普利策奖资格》:

分析理解

3分

5

一般

实用类文本《记者被取消获普利策奖资格》:

分析概括

3分

6

较难

实用类文本《记者被取消获普利策奖资格》:

语段作用

6分

7

容易

文学类文本《绣朵花当补丁》:

特色及内容赏析

3分

8

一般

文学类文本《绣朵花当补丁》:

内容概括

6分

9

较难

文学类文本《绣朵花当补丁》:

写作手法赏析

6分

二、古诗文阅读

共34分

10

容易

文言文《明史·海瑞传》:

断句

3分

11

容易

文言文《明史·海瑞传》:

文化常识识记

3分

12

一般

文言文《明史·海瑞传》:

分析概括

3分

13

一般

文言文《明史·海瑞传》:

翻译句子

10分

14

容易

古诗《红 梅》:

内容理解

3分

15

较难

古诗《红 梅》:

表现手法赏析

6分

16

容易

默写《岳阳楼记》《荆轲刺秦王》《小石潭记》

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共20分

17

容易

课文《包身工》选段:

成语

3分

18

容易

课文《包身工》选段:

补写句子

3分

19

容易

课文《包身工》选段:

修改病句

3分

20

较难

补写句子

6分

21

一般

压缩新闻与段

5分

四、作文

共60分

22

较难

记叙文写作:

材料+命题“我奋斗,我幸福”

60分

 

高一年级第四单元检测

(二)

语文

考试范围:

必修一;考试时间:

150分钟;命题人: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长期以来,人们大都是从史学和文学的角度来认识和评价《史记》的,认为《史记》是中国的第一部通史,《史记》开创了中国史学的新纪元;认为《史记》是一部伟大的纪传体作品,有很强的文学性,是一部前无古人的传记文学。

这种认识自然是正确的。

然而,这样做无疑是忽略了司马迁自身的期许,忽略了司马迁以文学笔法书写史学著作的基本原则,忽略了史官的文化使命和历史担当。

这种种情况的存在,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史记》的正确解读,同时也降低了司马迁及《史记》文学及文化品质的倾向。

司马迁是以文学笔法担当历史叙述的,是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承担博大精深的历史哲学观的。

具体地讲,司马迁对《史记》的期许主要有两个:

一是他在《报任少卿书》中提出的“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二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强调的“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落实之处是“罔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这两个期许构成了司马迁的历史哲学观。

问题是如何才能把深奥的道理叙述得深入浅出。

司马迁采用的笔法是从历史人物的生动事迹入手,选择典型事件或言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揭示最深刻的道理。

所谓“究天人之际”,是指探究天道和人道之间的对应关系,揭示社会运动的规律。

汉代是宗教神学盛行的时代,天人关系是汉代人关心的大问题。

不过,在以文学的笔法叙述历史时,司马迁重点关注的对象是人,强调人在社会运动中的作用。

关于这点,从司马迁的言论及《史记》五体排列秩序中可得到证明。

如司马迁在《白起王翦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选择典型事例叙述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

如果赵王能听进赵括母亲的意见,那么,赵军将不会因赵括指挥失误在长平惨败,导致40万士兵被秦将白起坑杀。

长平之战是赵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在这里,司马迁选择典型事例详细地叙述了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作用。

在表达中,主要是通过描述生动鲜活的人物和言行来承担其历史哲学观的。

所谓“通古今之变”,是指以变化为视点考察古今社会运动的历史,从叙述古今人物事迹入笔强调为现实服务的精神。

具体地讲,在《史记》人物传记叙述时,司马迁有意识地建立了“通古今之变”与“原始察终,见盛观衰”之间的关系。

司马迁历史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历史循环论。

从大的方面讲,司马迁的历史循环论思想主要有四个来源:

一是《周易》(包括《易传》);二是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三是“孔孟学说”;四是董仲舒的“三统说”。

这四个来源作为司马迁历史哲学思想的基石,不仅承担了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史学思想,而且与“本纪”形成了特殊的表达关系。

如在历史的叙述中,司马迁分别以《秦始皇本纪》《陈涉世家》等为叙述载体,选择能揭示事物本质的典型事件和人物言论,深刻地揭示了秦兴也勃、其亡也速的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认为《史记》是一部开创了中国史学新纪元、有很强文学性的纪传体作品,大都是从史学和文学的角度来认识和评价《史记》的。

B.司马迁有自己的人生期许,有作为史官的文化使命和历史担当,这两点决定了《史记》的文学性。

C.在《报任少卿书》和《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表达了对《史记》的两个主要的期许,这两个期许构成了司马迁的历史哲学观。

D.司马迁的历史哲学观是博大精深的,而以小见大,选择典型事件或言行,进行生动的叙述是司马迁采用的笔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汉代盛行宗教神学,人们普遍关心天人关系,司马迁提出的“究天人之际”的期许带有时代特征,深深地打上了宗教神学的烙印。

B.司马迁的言论、《史记》的五体排列秩序以及选择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手法都证明:

在天人关系中,司马迁重点关注的是人,强调人对社会运动的作用。

C.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记载的赵王任用赵括指挥长平之战而失败,导致赵国由盛转衰的史实,说明了人可以影响历史活动。

D.无论是“究天人之际”还是“通古今之变”,司马迁都是选择典型事件和人物言论来叙述人物,以表现其历史哲学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不应该忽略《史记》的哲学特质,否则会违背司马迁的创作初衷,影响到我们对《史记》的正确解读。

B.在表达天人关系的历史哲学观时,司马迁主要是通过对人物进行生动的描述来强调人在历史进程、社会变迁中的作用的。

C.司马迁以《周易》、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孔孟学说”、董仲舒的“三统说”为来源和基础,建立了自己的历史循环论思想。

D.《陈涉世家》等篇章除揭示了秦兴也勃、其亡也速的历史,同时也表达了司马迁整体的历史循环论思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记者被取消获普利策奖资格①

(美)大卫·马纳尼斯

(本报讯)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昨天②宣布取消《华盛顿邮报》记者珍妮特·库克的获奖资格。

这个决定,是在该记者承认她的获奖作品纯属捏造后宣布的。

库克的报道《吉米的世界》,讲述的是哥伦比亚特区一个八岁小男孩吸食海洛因成瘾的故事。

这篇报道据说是通过采访吉米的母亲、吉米本人及其同伴写成的。

现在库克承认,她从未采访过其中的任何一个人,而是根据华盛顿社会工作者和其他渠道提供的关于吸毒者的材料编造了这篇报道。

在她承认编造假报道后,有人揭发她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的自传也是编造的。

库克曾说过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瓦萨学院,并在托莱多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

昨天,库克辞去了她在《华盛顿邮报》的职务。

“像珍妮特·库克这样一个前途无量的青年居然编造假报道,这实在是一幕悲剧,”《华盛顿邮报》主编本·布拉德利说,“对报纸来说,信誉是最宝贵的,而报纸的信誉完全取决于记者的道德品质。

记者的品行不端,会造成严重后果。

目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是向读者交代清楚事实真相,向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道歉,并立即设法完成恢复报纸信誉这一极为艰巨的任务。

负责普利策奖评奖工作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奥斯卡·艾里奥特昨天下午说,委员会经电话投票决定撤销库克受奖的资格,由候补受奖人领奖。

艾里奥特说:

“我很伤心这位优秀女记者的锦绣前程就这样被毁掉了。

二十六岁的库克昨天发表声明说:

“这篇报道严重歪曲了事实,对此,我追悔莫及。

我谨向我的报社、我的职业、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致歉。

库克的报道是在1980年9月28日发表的。

报道发表之前,库克对主编说,她得对吉米及其母亲负责,因为她曾答应过不透露这母子俩的真实姓名。

库克还说,吉米母亲的男朋友威胁她,假如有关方面或警察找到了吉米,他就要她的命。

库克的报道发表后,立刻就在该地引起了强烈反应。

马里昂·巴里市长和警察局长杰弗逊立即组织了一个小组,设法找到吉米以便给他治疗,但这项工作毫无结果。

巴里表示,有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叫“吉米”的孩子。

《华盛顿邮报》还了解到,星期二③午后库克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的自传也有失实之处。

原来,瓦萨学院的官员前来拜访布拉德利,指出库克只在那里上过一年学。

同时,美联社也派人来反映:

库克在托莱多大学只获得过学士学位。

了解以上情况后,布拉德利、经营主编和都市版主编立即同库克进行了一系列的谈话,她开始时矢口否认,到后来才逐项承认了自传中的编造。

库克的交代,使主编们进而怀疑令她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品是否属实和吉米是否确有其人。

后来,库克同都市版主编一道驱车前往华盛顿东南区某处,据库克说吉米就住在那里,但她却找不到他的住所。

《华盛顿邮报》的几位编辑同时查阅了库克报道这件事时的采访笔记,并审听了几卷当时的采访录音带,随后确定,《吉米的世界》一文是库克仅仅根据她得到的某些真人真事拼凑起来的。

星期三凌晨,库克承认吉米根本不存在,报道是她根据几个年轻吸毒者的真实故事编造的。

《华盛顿邮报》发行人唐纳德·格拉汉姆昨天说:

“本报同仁均认为,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尽力查明我们为什么刊登了这篇假报道。

”在谈到库克时,他说:

“本报许多同仁一直同她的亲属保持联系,我们将尽一切力量帮助她。

(有删改)

注:

①《华盛顿邮报》1981年4月16日(星期四)。

普利策奖:

以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的遗赠为基金设立的奖项,该奖每年颁发一次,授予有优异成就的美国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

②1981年4月15日。

③1981年4月14日。

4.下列对这篇报道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自然段是这则新闻的导语。

导语部分用简明的语言叙述并突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涵盖了新闻六要素中的“人物”“时间”“原因”“经过”和“结果”五个要素,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B.库克因编造报道《吉米的世界》和完全失实的自传,而被取消获得普利策奖的资格,她也因此辞去了在《华盛顿邮报》的职务。

C.库克承认《吉米的世界》纯属捏造,并对自己的这一行为追悔莫及,这说明她还没有完全丧失新闻工作者的良知。

D.库克编造虚假新闻,不仅违背了记者用事实说话、凭良知报道的职业操守,败坏了《华盛顿邮报》的宝贵信誉,而且也毁掉了自己的锦绣前程。

5.下列对这篇报道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昨天”这个词多次出现在这篇报道中,这样写不仅突出了报道的时效性,也表明了发布本报道的急迫性。

B.报道中先后引用了《华盛顿邮报》主编、普利策奖评奖工作负责人和库克本人的话,重在突出编造假新闻的危害。

C.《华盛顿邮报》的几位编辑在查阅库克的采访笔记和审听其采访录音带后认为,库克的报道属于拼凑,一点儿真实性也没有。

D.从整篇报道来看,披露库克编造自传事件,不仅是要表明库克造假的错误,更在于表明对库克造假行为的深恶痛绝,报道主要为了批评库克。

6.报道中回顾了揭露珍妮特·库克编造虚假报道的过程,请简要概括这样写的作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绣朵花当补丁

张金凤

“补丁”是个旧词,已经逐渐遥远,也许有一天会从我们的词典中走失。

我有幸学会粗糙的针线活,得益于母亲教给我的打补丁的人生真谛。

我有一个精巧的针线笸箩,是母亲作为陪嫁郑重送给我的。

针线笸箩是母亲亲手糊制,她把旧报纸捣成糊糊,搅拌些防虫的药材和糯米汁,然后依着模子糊成。

纸糊的针线笸箩像个圆形的小箱笼,顶上还带着盖子,内里朴实的笸箩外层用彩色蜡花纸装饰,就显得绚丽美观,这就像母亲的生活哲理,内里是朴素的,却经常想办法给生活添点花色。

针线笸箩里有母亲精心准备的嫁妆:

一把锋利的剪刀,一捆花花绿绿的彩线,大小不同的银针、顶针、针锥,小巧的粉布袋,还有一些花花绿绿的崭新布片儿。

给我展示这特殊的嫁妆,母亲说,现在虽然很少动手做衣裳,但居家过日子,还是需要一个针线笸箩,扣子掉了需要钉,裤脚儿开了需要缝,以后的日子里,你用得着这个。

陪嫁针线笸箩是我家乡的风俗,在那个一切都要动手做的年代,针线笸箩就代表了女红,裁裁剪剪,缝缝补补,针线活儿是女人们的舞台和生活主色调。

可是商品时代,改个裤脚儿都有专门作坊,一个针线笸箩似乎只是顺应母亲传承风俗的心意而已。

结婚之后,我把针线笸箩作为一件古董收藏,不久,我又诚心实意地把它从衣柜深处请出来。

先生的衣服纽扣松了,怕不小心把纽扣掉落在外边,难以配上同样的,只能急忙找出针线笸箩,防患于未然,将那松动的和未松动的扣子,逐一牢牢固定;又过了不久,我有件衬衣的纽扣“不辞而别”,幸亏我及时发现遗落在地上的它,于是也赶紧拿针线“规劝”一番……此后的日子里,我就端着针线笸箩开始一个家庭妇女缝缝补补的生活。

生活中难免在柴米油盐和烟熏火燎中生出磕磕绊绊,有一个个隐约的窟窿。

但怎么能轻言放弃呢,我们需要以无比虔诚的心穿针引线,用细密的情感和针脚,缝补它的裂痕和伤口。

我结婚已经二十多年,母亲也已离世十余年,但是她送我的针线笸箩一直陪伴着我,我越来越珍惜它。

因为小小的针线笸箩里面蕴含着多少生活真谛和母亲的祝福。

那一小布袋大小不同的扣子是生活的备胎,有些东西,丢了是找不回来的,你必须另外挑选哪怕逊色一点的及时补上去,就算花色不相同,也弥补了残缺。

人生哪有那么完美,残缺了,生活就风侵雨蚀,一颗纽扣及时地守住你的内心,安抚你的困窘。

那些小小的布片儿,就是生活的补丁,用剪刀来挑选、裁剪,用它们来填补生活的漏洞。

缝补,自然不是原装,不会完全符合原初的梦想,但缝补就是不放弃,就是让抛锚的车继续旅程。

生活是粗粝的,随着岁月的打磨,伤痕会很多,我们需要这种缝缝补补的精神。

那顶针是一个小的圆环铁箍,银白色的,戴在手上像戒指一样好看。

乡下的妇人和老婆婆,经常手戴着顶针,那是实用,也是美,更是生活的智慧。

顶针的表面有许多小小的凹孔,来迎接针的尾部,一根细小水滑的银针,需要扎透厚厚的衣裳和布壳子。

那些坚硬的生活块垒,一根滑溜溜的细针难以顺利穿透,顶针恰恰给它一种依靠和力量。

生活中有些坚硬尖锐的关口,是很难顺利通过的,所以需要内心打磨一个顶针,对着那些磐石一样的坚硬处,迅速地推进你的针,到达你的目的地。

针锥有粗大的针尖,还有倒钩,手握的部分是一块沉甸甸的铁柄,这是更坚硬的精神支撑,在遇到巨大障碍的时候,用它先去打头阵,将一切阻碍洞穿后让我们的针——生活的理想——从容通过。

粉布袋是一个沉默的荷包,内有一包粉末和一根来回拉伸的线,缝被子、棉衣的时候,需要针线长途跋涉,一根粉线引导着针线走得不偏不倚,走出一条漂亮的直线。

一个小小的针线笸箩里,承载着宏大的人生和无边的智慧。

使用针线笸箩的过程中,我慢慢明白,母亲的一生为什么过得从容而不乏辉煌,她就是用一种缝补的精神去裁剪人生,那些苦难、繁琐、裂痕,一地鸡毛的琐碎和冗杂,都被母亲果断地剪下丢弃,用一块新的心气儿去打补丁,将生活的粗粝和残损遮盖过去。

粉布袋、剪刀、顶针、五彩的线,绣朵花儿当补丁,这就是母亲的人生。

(2018年7月7日《人民日报》第12版,略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的“小小的针线笸箩”在行文结构上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能自然巧妙地将文章的有关材料连缀起来,使文章井然有序。

B.“我有件衬衣的纽扣‘不辞而别’……于是也赶紧拿针线‘规劝’一番”“粉布袋是一个沉默的荷包”运用了比拟的修辞,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C.文章中“小小的针线笸箩里面蕴含着多少生活真谛和母亲的祝福”,是我在使用针线笸箩的过程中才慢慢懂得的,更是揭示了我越来越珍惜它的原因。

D.文章叙述真实,说明清楚,感悟自然,取材富有生活气息,运用的语言朴实无华,虽然没有什么文采,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8.文章中说“一个小小的针线笸箩里,承载着宏大的人生和无边的智慧”,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针线笸箩里承载着哪些人生智慧。

9.文章中有实写和虚写,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的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举乡试。

署南平教谕。

御史诣学宫,属吏成伏谒,瑞独长揖,曰:

“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

”迁淳安知县。

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

“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

延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

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

“趣执之,无使得遁!

”宦官黄锦在侧曰:

“此人素有痴名闻甚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

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

尝曰:

“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会帝有疾,烦懑不乐,召阁臣议内禅,因曰:

“海瑞言俱是。

朕今病久,安能视事。

”越二月,帝崩,穆宗立。

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

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

瑞锐意兴革,请浚吴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

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

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

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

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

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

居正惮瑞峭直,中外交荐,卒不召。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

诸司素偷情,瑞以身矫之。

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

百司惴恐,多患苦之。

十五年,卒官。

瑞无子。

卒时,小民罢市。

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B.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C.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D.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署,暂时代理某一官职。

在文言文中像“权”“假”“领”“摄”等词都有类似的意思。

B.斋醮,一般指斋醮科仪,俗称“道场”,谓之“依科演教”,是一种斋戒祀神仪式。

《红楼梦》里有去清虚观打醮的事,就是道士设坛为人做法事,以求福禳灾。

C.内禅,是古代实行的一种君位传承制度。

在世袭制王朝下,君主将君位禅让给本家族里的人,称作“内禅”。

D.视事,指就职治事。

如《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指的就是到任工作。

本文指皇帝临朝听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瑞为官清廉,敢于直谏。

穿布袍吃粗粮,屋舍简陋,老母祝寿,只买了两斤肉;明世宗不理政务,专意斋醮,群臣无人敢言,独海瑞犯颜上疏。

B.海瑞不畏豪强,锐意革新。

巡抚应天十府时,属吏害怕他的威严,贪官污吏全自动离职;他兴修水利,疏通河流,民得其利。

C.海瑞不媚上官,仕途不顺。

做南平教谕时,对前来视察的御史不跪拜。

张居正掌权时,尽管有内外朝臣的举荐,但他最终也没被召用;皇帝多次想要重用他,也曾遭当政大臣暗中阻止。

D.海瑞一心为公,深得民心。

海瑞巡抚吴地半年而要离去,百姓于道路哭泣,家中绘制海瑞像祭祀他;去世时,百姓罢市,穿白衣戴白帽夹岸相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

“趣执之,无使得遁!

”(5分)

(2)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

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红 梅

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注]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诗老:

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B.颔联的“故作”是没有丝毫贬义的,她不是忸怩作态,而是在她的“冰容”之外的另一种性格,即她的与人为乐,她的朴实。

C.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D.诗的尾联用自己敬仰前辈诗作,表明梅花高洁,古今同赞。

15.诗人是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红梅的?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岳阳楼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时间角度表现了洞庭湖景象的千变万化。

(2)《荆轲刺秦王》中通过众宾客的穿戴来表现送行气氛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正面写小石潭的凄清寂寥,令人不由产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7~19题

包身工制是旧中国工厂中实行的一种定期卖身的雇佣制度。

这一制度在日资纱厂中_________。

包身工多系农村贫苦少女,通过包身契包给“带工”的工头。

包工头付给女工家庭低微的包身费,一般为二三十元。

包身期限一般为3年。

包工头_________,在此期间,女工工资收入,均归包工头所有,包工头供给包身工的生活费_________。

();在厂外的一切行动则受包工头的严密监视,绝无人身自由。

她们过着_________的生活,许多人未满期就被折磨而死,是旧中国处境最为悲惨的工人。

包身工制曾在旧中国的一些工厂,特别是纱厂实行。

1932年,在上海的纱厂中,包身工约占女工的1/3,在日资纱厂中包身工约占一半。

包身工制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造成的,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奴役。

由于工人群众的斗争和社会與论的谴责,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革命形势的发展,包身工制趋于消灭。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屡见不鲜唯利是图微乎其微惨不忍睹

B.俯拾皆是锱铢必较微乎其微惨不忍睹

C.俯拾皆是唯利是图所剩无几惨绝人寰

D.屡见不鲜锱铢必较所剩无几惨绝人寰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资本家和工头在厂里欺压包身工,他们劳动繁重

B.在厂里资本家和工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