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 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1145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 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 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 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替教案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周三代更替的基本上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2、过程与方法

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夏朝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难点:

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古代的神化传说故事嫦娥奔月导入

教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

我国古代神话传说里,嫦娥是东夷族领袖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丈夫从西王母那里拿来的长生不死药,然后奔向了月宫。

据说。

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

那么,夏朝经历了多少年?

夏朝又是谁建立的?

夏朝以后又是哪两个朝代呢?

这三个朝代又是如何由兴盛走向衰落的?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内容。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46页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二)讲授新课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教师: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第一目内容,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思考:

(1)夏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与都城。

(2)夏朝的统治范围与它建立的历史意义或地位?

(3)继承夏禹王位的是谁?

他在位期间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4)夏朝的国家性质是什么?

(4)夏朝建立后为了维护统治建立了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看书回答,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出示大禹和夏启图片

 

1、夏朝的建立概况

国号:

建立时间:

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21世纪)

建立者:

大禹

都城:

阳城(今河南登封市)

国家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地位/历史意义: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统治区域:

 

2、继承者:

夏启

教师讲解:

启称禹位,标志些王位世袭制的确立。

3、考古发现:

二里头文化遗址

教师讲解:

二里头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

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

该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

根据测年结果,二里头遗址年代分布约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一说前1730年~前1520年)。

1959年开始发掘,遗存可划分为四个时期。

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

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

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

4、夏朝的灭亡:

夏朝最后一个王——夏桀成语:

时日曷丧

教师出示夏桀图片

(1)灭亡时间:

约公元前1600年

(2)领袖人物:

商汤ⅴs夏桀

(3)战役:

鸣条之战

(4)结果:

夏桀战败,商汤建立商朝。

教师出示地图

教师过渡语:

刚刚我们提到夏朝是被商汤所灭,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商朝的历史。

二、商汤灭夏

教师: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第二目内容,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思考:

(1)商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与都城。

(2)商朝的统治范围。

(4)商朝的国家性质是什么?

(5)商朝是怎样灭亡的?

简述大概过程。

学生看书回答,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1.商朝的建立

国号:

建立时间:

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7世纪)

建立者:

都城:

国家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

统治区域

2、盘庚迁殷

教师讲述:

盘庚迁殷是指商朝时期盘庚为摆脱困境,避免自然灾害,把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市小屯村)的历史事件。

商朝中期以来经历九世之乱,盘庚继位以后政局混乱,阶级矛盾尖锐。

经过考量,盘庚认为殷自然条件良好有利发展农业生产,阶级矛盾可以得到缓和,可避开周边叛乱势力的攻击,有利于加强巩固统治地位。

遂决定把都城迁到殷。

盘庚迁殷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

3、商朝的灭亡

(1)商朝的末王——商纣王(有名的暴君)

(2)成语:

酒池肉林

(3)暴行:

设置监狱,制定酷刑。

三、西周的建立

教师出示《武王伐纣》示意图

教师出示西周地图

教师:

播放电视剧《武王伐纣》的段视频,知道西周的建立的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周武王建立起来的周王朝为什么叫做西周?

(启发学生思考,指图说明)

教师:

周朝都城镐京位于今天陕西师范西安市,因后来的东周都城是洛邑(今河南洛阳),位于西安的东边,古历史上将定都镐京的周王朝称为西周。

教师: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第三目内容,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思考:

(1)西周建立的时间,建立者与都城。

(2)西周建立后为了维护统治,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看书回答,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出示

周武王姬发图片

1、西周的建立

国号:

周(史称西周)

建立时间:

约公元前1046年(约公元前11世纪)

建立者:

周武王姬发

都城:

镐京(今陕西西安)

国家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奴隶制王朝

重要战役:

牧野之战

教师提问:

比较一下西周疆域图与商朝疆域图,有什么不同?

回答提示:

疆域图更为广大。

问题引导:

假如你是西周王朝的统治者,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在“家天下”的社会,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统治?

回答提示:

分封制。

学生阅读课本,然后填写表格。

教师出示三则材料

材料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

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卷四《周本纪》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

2、西周分封制

稳定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统治。

封建,以藩屏周”)

2、主要内容:

授民授疆土

(1)分封的依据:

(2)分封的对象

(3)诸侯的权利与义务

(4)作用:

(1)积极:

开发了边远地区,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使周成为强国。

(2)消极:

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强大,王权衰落,威胁到了周天子的地位。

实质:

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国人暴动与周厉王

周厉王:

西周后期有名的暴君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教师讲述:

国人暴动(又称彘之乱、国人起义等)是指西周时期,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的一场王室以下的贵族为维护自己利益的行动。

西周自周成王、周康王之后,社会矛盾开始激化。

周夷王死后,其子周厉王为了改变朝廷的经济状况,实行“专利”政策,山林湖泽禁止国人进入,甚至禁止国人议事,违者杀戮。

公元前841年,镐京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武器攻入王宫。

周厉王下令派兵,却无兵可派。

于是逃离镐京,于公元前828年病死于彘。

国人暴动后,宗周无主,于是召公和周公代行王政,改年号为“共和”。

国人暴动导致了周人中上层贵族与平民阶层之间的分裂,因而极大地削弱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4、西周的灭亡

西周的最后一个王——周幽王

灭亡时间:

公元前771年,

故事:

烽火戏诸侯

教师讲解:

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妃一笑,不顾众臣反对,竟数次无故点燃边关告急用的烽火台,使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

结果,被戏而回,懊恼不已。

幽王从此便失信于诸侯,最后,当边关真的告急之时,他点燃烽火却再也没人赶来救他了!

不久,便死于刀下,亡了西周。

西周第九代国君是周厉王,贪财好色,昏庸残暴,激起了公元前841年的“国人(平民)暴动”。

周朝从此衰落下去,社会动荡不安。

 

动脑筋:

教师:

商、西周三代的兴亡有什么相似之处?

暴政引起人民的反抗。

重视生产,关心百姓。

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

伐无道、除暴君得民心。

历史教训:

古今兴亡多少事,成由勤俭败由奢。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课堂小结】

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夏商周是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时期。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后续的商王朝与周王朝,国家地域更为广阔。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统治者建立了人民的军队,机构,制定了法律和制度,这些制度与世袭制,分封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

夏商西周三代更替反映了朝代兴衰的规律。

夏有禹,商有汤。

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终于桀。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三字经》

【作业布置】历史优化设计七年级上册第4课单选题

【板书设计】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一、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朝的建立

2、朝的灭亡

二、汤灭夏

1、朝的建立

2、朝的灭亡

三、王伐纣,西周的建立

四、周的分封制

1、的

2、要内容

3、用

4、西周灭亡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