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0844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青岛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东省青岛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东省青岛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东省青岛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东省青岛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青岛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

《山东省青岛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青岛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青岛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

山东省青岛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

山东省青岛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知识分子与文化先觉

冯骥才

文化自觉是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与文明的意义和必不可少。

然而,对于知识界来说,只有自觉还不够,还要有先觉,即文化的先觉。

知识分子的性质之一就是前瞻性和先觉性。

在全社会的文化自觉中,最先自觉的应是知识分子。

文化先觉是知识分子的事。

文化先觉是指知识分子要自觉地站在时代的前沿,关切整个文化的现状、问题与走向,敏锐地觉察到社会进程中崭露出来的富于积极和进步意义的文化潮头,或是负面的倾向。

当然,不只是发现它、提出它、判定它,还要推动它或纠正它,一句话——承担它,主动而积极地去引领文化的走向。

文化先觉首先来自于知识分子的文化责任。

一个时代如果没有一批富于文化良心、淡薄功利的知识分子,没有他们的瞠目明察、苦苦思辨与敢于作为,这个时代的文化就会陷入混沌与迷茫之中。

就像“五四”时期那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给那个困扰纠结的时代注入了进步与光明的力量。

知识分子要首先成为这种先觉的思想的实践者,在实践中修正自己、判定自己和验证自己,而不是坐而论道,指点江山,与现实风马牛不相及。

任何有价值的思想都是大地里开出的花,而真正美丽的花除去美丽,还要结成种子,回落在大地里,开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来。

先觉者都应是先行者。

文化先觉不是一种觉察,而是一种思想。

它由广泛的形而下的文化观察与体验中,发现到时代性的新走向新问题,通过形而上的思辨而产生的一种具有思想意义的新认识。

这种先觉不一定都在国家民族文化层面上,也有生活、城市、习俗乃至审美等不同的文化层面与方面。

关键是要对它保持锲而不舍地守望与关切。

先觉又是一种境界一种状态;这种境界和状态产生于具有高度文化责任和知识精神的知识界。

当然,文化的先觉还要来自广阔的文化视野。

没有对文化的博知与深究,对文化史的学养,对当代世界不同类型国家文化的广泛关照,敏锐、深刻和富于真知的文化先觉缘何产生?

在精神领域里,高度不会凭空而起,深度加上广度才会产生高度。

文化自觉与文化先觉有所不同。

文化自觉的要求具有普遍性,而文化先觉——由于它具有发现性、进取性、引领性,它的要求似乎在更高一层;但它又是知识分子所要具备的。

它不是某个人一定具备的,却是知识界必需具备的。

或者说,知识分子本来就应有这种先觉性。

失去这种责任和性质就不再是知识分子,而只是“有知识的人”。

对于转型期间的当代中国,文化上充满内在的冲突与活力,问题与希望,文化现象无比纷繁,有待我们去思辨与认知。

因此说,文化先觉,它既是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知识分子的职责与使命。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分子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自觉的意义,并成为文化先觉者,就是要求知识分子成为敏锐的觉察者。

B.知识分子要以文化先觉作为自己的责任,主要是著书立说,用自己的先进学说去分辨当今社会的文化迷茫。

C.知识分子要有文化先觉的责任,并成为文化先觉的实践者,能够在国家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引领作用。

D.知识分子要具有文化先觉的精神,要锲而不舍地守望与关切,觉察是实现知识分子文化先觉的要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知识分子应走在全社会文化自觉的前列,自觉地承担起自身的文化责任,主动积极地引领文化的走向。

B.“五四”时期的各类知识分子,都为那个时代注入了进步与光明的力量,今天的知识分子要以他们为榜样。

C.文化先觉者都应是先行者,知识分子要首先成为文化先觉的思想的实践者,在实践中修正、判定和验证自己。

D.当代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文化上既充满活力和希望,也存在冲突和问题,有待于我们去思辨与认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属于“文化先觉”的一项是

A.雨果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大加痛斥,他同情弱小国民的疾苦,怀有怜悯心,追求平等等,这样人道主义对当世和后代的思想都有重大影响。

B.鲁迅对“国民劣根性”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而他不单单是批判当时的社会,也进行自我批判和自我解剖,促使人们不断地觉醒。

C.龙应台担任台湾文化部长时,看到山区孩子的文化环境不佳,提出文化“泥土化”的政策,让台湾山区的孩子也得到优质的文化待遇。

D.梁思成为保护北京的古城墙四处奔走,在无力阻止古城墙被破坏时,他痛心地对当时北京市市长彭真说:

“50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误的。

【答案】

1.C

2.B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项中,“就是要求知识分子成为敏锐的觉察者”表述有误,文中第二段有“当然,不只是发现它、提出它、判定它,还要推动它或纠正它,一句话——承担它,主动而积极地去引领文化的走向”的表述,可知A项属于以偏概全。

B项中,“主要是著书立说,用自己的先进学说去分辨当今社会的文化迷茫”表述有误,与文意不符,原文第四段有“知识分子要首先成为这种先觉的思想的实践者,在实践中修正自己、判定自己和验证自己,而不是坐而论道,指点江山,与现实风马牛不相及”的表述。

C项是对前四段内容的总结,全面准确地概括了文章的主旨。

D项中,“觉察是实现知识分子文化先觉的要求”表述有误,与原文意思不符,原文第五段有“文化先觉不是一种觉察,而是一种思想”的表述。

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的对应内容为原文第二段,故正确。

B项中,“各类知识分子”表述有误,属于篡改原文,对应内容为原文第三段中“那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

C项是对文章第四、五两段的概括,故正确。

D项的对应内容为文章的最后一段,故正确。

3.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这里是对概念外延的考查。

A项中,雨果的做法符合文本中“不只是发现它、提出它、判定它,还要推动它或纠正它,一句话——承担它,主动而积极地去引领文化的走向”的说法,故正确。

B项中,鲁迅的做法符合文本中“知识分子要首先成为这种先觉的思想的实践者,在实践中修正自己、判定自己和验证自己”的解说,故正确。

C项中,龙应台的做法不符合文化先觉的“前瞻性”特点,故错误。

D项中,梁思成的做法符合文化先觉的“前瞻性”特点,故正确。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

铁凝

⑴那时的清晨我在冀中乡村,在无边的大地上常看雾的飘游、雾的散落。

看雾是怎样染白了草垛、屋檐和冻土,看由雾而凝成的微小如芥的水珠是怎样湿润着农家的墙头和人的衣着面颊。

雾使簇簇枯草开放着簇簇霜花,只在雾落时橘黄的太阳才从将尽的雾里跳出地面。

于是大地玲珑剔透起来,于是不论你正做着什么,都会情不自禁地感谢你拥有这样一个好的早晨。

太阳多好,没有雾的朦胧,哪里有太阳的灿烂,大地的玲珑?

⑵后来我在新迁入的这座城市度过了第一个冬天。

这是一个多雾的冬天,不知什么原因,这座城市在冬天常有大雾。

城市因为有了雾,会即刻实在地不知所措起来。

路灯不知所措起来,天早该大亮着,灯还大开着;车辆不知所措起来,它们不再是往日里神气活现的煞有介事,大车、小车不分档次,都变成了蠕动,城市的节奏便因此而减了速;人也不知所措起来,早晨上班不知该乘车还是该走路,此时的乘车大约真不比走路快呢。

⑶我在一个大雾的早晨步行着上了路,我要从这个城市的一端走到另一端。

我选择了一条僻静的小巷一步步走着,我庆幸我对这走的选择,大雾引我走进了一个自由王国,一切嘈杂和一切注视都被阻隔在一米之外,一米之内才有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气派,这气派使我的行走不再有长征一般的艰辛。

⑷为何不作些腾云驾雾的想象呢?

假如没有在雾中的行走,我便无法体味人何以能驾驭无形的雾。

一个“驾”字包含了人类那么多的勇气和主动,那么多的浪漫和潇洒。

雾能被你步履轻松地驾驭,这时你驾驭的又何止是雾?

你分明在驾驭着雾里的一个城市,雾里的一个世界。

⑸为何不作些黑白交替的对比呢?

黑色也能阻隔嘈杂和注视,但黑夜同时也阻隔了你注视你自己。

只有大雾之中你才能够在看不见一切的同时,清晰无比地看见你的本身。

你那被雾染着的发梢和围巾,你那由腹中升起的温暖的哈气。

⑹于是这阻隔、这驾驭、这单对自己的注视就演变出了你的得意忘形。

你不得不暂时忘掉“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的人间训诫,你不得不暂时忘掉脸上的怡人表情,你想到的只有走得自在,走得稀奇古怪。

⑺我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先走他一个老太太赶集:

脚尖向外一撇,脚跟狠狠着地,臀部撅起来;再走他一个老头赶路:

双膝一弯,两手一背——老头走路是两条腿的僵硬和平衡;走他一个小姑娘上学:

单用一只脚着地转着圈儿地走;走他一个秧歌步:

胳膊摆起和肩一样平,进三步退一步;走个跋山涉水,走个时装表演,走个青衣花旦,再走一个肚子疼。

推车的、挑担的、背筐的、闲逛的,都走一遍还走什么?

何不走个小疯子?

舞起双手倒着一阵走,正着一阵走,侧着一阵走。

最后我决定走个醉鬼。

我是武松吧,我是鲁智深吧,我是李白和刘伶吧……原来醉着走才最最飘逸,这富有韧性的飘逸使我终于感到了我自己。

⑻我在大雾里醉着走,直到突然碰见迎面而来的一个姑娘——你,原来你也正踉跄着自己。

你是醉着自己,还是疯着自己?

感谢大雾使你和我相互地不加防备,感谢大雾使你和我都措手不及。

只有在雾里你我近在咫尺才发现彼此,这突然的发现使你我无法叫自己戛然而止。

你和我都笑了,笑容都湿润都朦胧,宛若你与我共享着一个久远的默契。

⑼当大雾终于散尽,城市又露出了她本来的面容。

路灯熄了,车辆撒起了欢儿,行人又在站牌前排起了队。

我也该收拾起自己的心思和步态,像大街上所有的人那样,“正确”地走着奔向我的目的地。

⑽你不妨在大雾时分得意一回吧。

4.简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5.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手法与表达效果。

(1)城市因为有了雾,会即刻实在地不知所措起来。

(2)为何不作些腾云驾雾的想象呢?

6.第七段用大量笔墨写“我”在雾中走路的姿势,有什么用意?

7.联系全文看,你从“在大雾里得意忘形”的行走中,获得哪些人生感悟?

【答案】

4.写乡村的大雾的美好情形,引出下文城市雾天的描写,形成对比。

5.

(1)拟人。

生动写出大雾给城市带来的慌乱情形。

(2)比喻(或“反问”)。

形象写出人在大雾中自由状态(或“促使人想象在大雾中的自在状态”)。

6.“我”在雾中无拘无束的走路姿势;“我”摆脱束缚,对个性(或“自由”)的追求。

7.通过得意忘形的行走,找出丢失的自我;得到片刻的宁静,人性回归本真;打破刻板的生活常态,心灵暂时安宁;自我解放,获得自在美好的生命体验;回归本真,体验生命的自在欢乐。

【解析】

4.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文本第一段用细腻的笔法描绘了大雾使乡村呈现出别样的风景,使房屋变色,使枯草开花,使大地朦胧。

而文章的主体不是描写乡村的大雾,而是城市的雾天,因此,这一段对乡村大雾的描写意在引出下文对城市雾天的描写。

同时,乡村与城市雾天不相同,因此形成了对比。

5.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及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1)“不知所措”一词把城市拟人化,由下文的解说中可以更具体地感受到,大雾使得城市的各个方面都偏离了原来的轨道,呈现出一片慌乱的情形。

(2)该句把人在雾中行走比作在空中云上自由移动,“腾云驾雾”一词形象地写出人在雾中行走的自由状态。

6.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第七段写了“我”的各种走路姿势——老太太赶集、老头赶路、小姑娘上学、秧歌步、小疯子、醉鬼……自己在雾中可以随心所欲,突出自由自在的状态。

而由段末“这富有韧性的飘逸使我终于感到了我自己”一句可知,“我”的内心一直有着这种对自由飘逸的渴望,正是大雾使得“我”暂时摆脱了束缚。

7.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由第三段中“一切嘈杂和一切注视都被阻隔在一米之外,一米之内才有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气派”可知,人生需要一个安静的处所,得到片刻的宁静。

由第七段末句可知,这种放松可找到内心真实的自己。

由第二段可知,大雾使城市改变了节奏,也打破了自己的日常刻板的生活常态,心灵得到放松和安宁。

由第七段中“我”在尝试各种走姿之后的美好感受可知,正是这种暂时的解放让“我”回归本真,有了快乐美好的体验。

 

评卷人

得分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李澄,辽东襄平人,隋蒲山公宽之远胄。

以勇剽隶江淮都统李垣府为偏将。

又从永平节度李勉军,勉帅汴,表澄滑州刺史。

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

兴元元年,澄遣卢融间道奉表诣行在。

德宗嘉之,署帛诏内密丸,授澄刑部尚书、汴滑节度使,澄未即宣,乃行勒训士马。

希烈疑,以养子六百戍之。

贼急攻宁陵,邀澄至石柱。

澄密令焚营伪惊遁者,养子辈果乘以剽掠,澄尽斩之。

以告,希烈不能诘。

贼遣将翟崇晖率精兵寇陈州,未还,汴军寡,澄度不能制己,又中官薛盈珍持节至,封澄武威郡王,赐实封,乃燔贼旗节自归。

希烈既失澄,而崇晖复败,由是奔汝南。

澄引兵将取汴,屯其北门不敢进,及刘洽师屯东门,贼将田怀珍纳之。

比澄入,洽已保子城矣。

澄乃舍浚仪,两军士日争忿,未能安。

会郑州贼将孙液送款于澄,澄遣子清驰赴。

先此,河阳李茺使偏将雍希颢攻郑,数残剽,液拒之。

及纳清,希颢大怒,急攻郑。

清助守,杀河阳兵数千,希颢焚阳武去,澄遂如郑。

诏授清检校太子宾客,易名克宁。

贞元初,迁澄检校尚书左仆射、养成军节度使。

澄始封陇西公后乃进王爵每上章必叠署二封士大夫笑其野。

二年卒,年五十四。

澄之丧,克宁秘不发;阅旬日,欲自领事,其行军司马马铉不许,克宁杀之,加卒婴城,将为乱。

刘洽以兵屯境上,遣使谕止,遂自戢,然道闭者半月。

诏以贾耽代镇,克宁乃护丧归,悉索府中财夜出,军士从剽之殆尽,澄柩至京,犹赐克宁庄一区、钱千缗、粟麦数千石云。

(选自《新唐书·李澄》,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勉走   走:

逃走B.希烈不能诘   诘:

追究

C.数残剽   数:

多次D.遂自戢   戢:

自尽

9.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养子六百戍之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B.①澄乃舍浚仪 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①澄之丧,克宁秘不发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①加卒婴城,将为乱 ②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10.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澄始封/陇西公后乃进王爵/每上章/必叠署二/封士大夫笑其野

B.澄始封陇西公/后乃进王爵/每上章/必叠署二封/士大夫笑其野

C.澄始封陇西公/后乃进/王爵每上章/必叠署/二封士大夫笑其野

D.澄始封/陇西公后乃进王爵/每上章/必叠署二封/士大夫笑其野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澄多次封官加爵,开始时做江淮都统李垣幕府的副将,最后被封为武威郡王,后还被加封王爵。

B.兴元元年,李澄在得到德宗亲手书写的帛诏时,他没有立即宣布,而是先集训兵马,为反叛李希烈做准备。

C.李澄被叛乱分子李希烈任命为尚书令,却派人向朝廷表明心意,李澄被封为武威郡王,后又归顺朝廷。

D.李克宁杀马铉,将要作乱,后来皇上让贾耽代任节度使,克宁才护丧而归,进入京城,朝廷还赐给他财物。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澄密令焚营伪惊遁者,养子辈果乘以剽掠,澄尽斩之。

(2)清助守,杀河阳兵数千,希颢焚阳武去,澄遂如郑。

【答案】

8.D

9.C

10.B

11.A

12.

(1)李澄悄悄派人焚烧军营假装惊逃,李希烈那些养子果然乘机抢劫,李澄全部斩杀了他们。

(2)李清帮助守护,杀了几千名河阳兵,雍希颢焚烧阳武后离去,李澄便前往郑州。

【解析】

8.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戢:

停止。

从下文也可以看出,李克宁没有自杀。

9.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A项,前一个“以”为介词,用;后一个“以”为介词,因为。

B项,前一个“乃”为连词,于是;后一个“乃”为副词,才。

D项,前一个“为”为动词,作;后一个“为”是助词,表判断。

1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封陇西公”“进王爵”的主语都是李澄,故在二者之后断开。

“二封”指陇西公和王爵,是“署”的宾语,故在“二封”后断开。

11.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项,“最后被封为武威郡王”表述有误,因为在李澄被封为武威郡王之后,又“迁澄检校尚书左仆射、养成军节度使”、“封陇西公”。

12.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关键点:

(1)“伪”“遁”“乘”“尽”的翻译,句子通顺。

(2)“助”“定语后置”“去”“如”的翻译,句子通顺。

【备注】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澄,辽东襄平人,他是隋蒲山公李宽的远世子孙。

李澄因勇敢剽悍隶属江淮都统李垣幕府任副将。

又跟从李勉到永平军节度使幕府,李勉为汴州节度使,上奏推荐李澄任滑州刺史。

李希烈攻陷汴州,李勉逃走,李澄举城投降叛贼,李希烈任他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

兴元元年,李澄派遣卢融带着奏表抄小路到皇帝外出停驻的地方。

德宗嘉奖他,亲手写了帛诏藏在密丸内,授任李澄刑部尚书、汴州节度使。

李澄没有立即宣布,而是先集训兵马。

李希烈起了疑心,派养子六百人防范他。

贼军急攻宁陵,邀令李澄到石柱。

李澄悄悄派人焚烧军营假装惊逃,李希烈那些养子果然乘机抢劫,李澄全部斩杀了他们。

并将此事报告,李希烈不能追究。

贼军派遣将领翟崇晖率领精兵进犯陈州,还没返回,汴州贼军的兵少,李澄估计他们不能控制自己,又有宦官薛盈珍持节来到,封李澄为武威郡王,赐给实封,手是李澄焚烧叛贼旗帜符节归顺朝廷。

李希烈已经失去李澄,而且翟崇晖又失败了,因此逃奔汝南。

李澄率领兵将攻取汴州,驻扎在北门不敢进攻,等到刘洽军驻扎东门,贼将田怀珍接纳他。

等到李澄进入时,刘洽已经占据子城了。

李澄于是驻军在浚仪,两军士兵每天忿争,不能安宁。

适逢郑州贼将孙液投降李澄,李澄派遣儿子李清快马前往。

先前,河阳李芃派副将雍希颢进攻郑州,多次残酷抢掠,孙液抵抗他。

到这时孙液接纳了李清,雍希颢大怒,急攻郑州。

李清帮助守护,杀河阳兵数千,雍希颢焚烧阳武后离去,李澄便前往郑州。

皇上下诏授任李清检校太子宾客,改名叫克宁。

贞元初年,升任李澄检校尚书左仆射、义成军节度使。

李澄开始封陇国公,后来又进封王爵,他每次呈上表章,必定连着签署两个封爵,士大夫讥笑他粗野。

二年去世,终年五十四岁。

李澄去世后,李克宁秘不发丧,过了十天,想要自己统领军镇事务,而行军司马马铉不同意,李克宁杀了他,增加士卒据城固守,将要作乱。

刘洽派兵屯驻在边境上,派使者劝阻,于是停止,但道路断绝了半个月。

皇上下诏使贾耽代任节度使,李克宁才护丧而归,他索取府库中的全部财物夜晚出发,军士跟随几乎将城中财物抢夺光了。

李澄的灵柩运到京城,朝廷还赐给李克宁一区庄园、一千缗钱、敷千石粮食。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相见欢

李煜①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注①:

此词作于公元975年,南唐灭亡,李煜被俘北上,囚禁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二年多。

(1)赏析“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两句。

(2)“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写出林花迅速凋谢后的残春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易逝的伤感。

(2)人生愁恨与无边际的水一样长久;体现出人生愁恨的长久性和普遍性。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此句为景物描写,对景物描写的句子的赏析应抓住景与情两个方面。

“林花谢了春红”意思为春花调零,表明为残春之景,暗含伤感;而“太匆匆”一句则进一步表明时光飞逝,韶华难留,故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易逝的伤感。

(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对于由诗中具体句子引出思想情感的题目,应先解释句意,后指明情感。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句,提及“人生长恨”和“水长东”,即以人生与水作比,流水不断而惆怅不止,自然得出“人生愁恨的长久性和普遍性”这样一个结论。

【备注】【赏析】

这首《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也是李煜的代表作之一。

词作表现了词人亡国之痛,人心之忧的愁思意绪。

词人从林花着笔,首先写景。

林花是春天最美好的事物,春红是春天最美丽的颜色。

这样美好的事物、美好的颜色,突然间竟自“谢了”。

可见在词人的心中,林花不仅是自然之物,也是词人心中最美好的象征。

美好的突然“谢了”,表现出词人为之惋惜感叹。

这在林花的形象中,暗示了昔日“南唐”之美,在“谢了”中深深寄托着亡国的悲伤。

“太匆匆!

”这三字着力形容“林花谢了春红”来的太快,惋惜感叹之情表现得更加突出。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不但说明林花“匆匆”凋谢的原因,也拉长了表意的时间,词人情感蕴含其中。

词由写花的零落而无奈后,就进一步写人的思想感情的痛苦。

“胭脂泪”是由花转入写人的交接点。

“胭脂”是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它指代的是美好的花,也比喻着美好的人生,美好的事物。

“相留醉”写出人与花互相留恋到了如痴如醉的情境。

人与花如此之多情,但又不能永日相守。

“几时重”呢?

也就是说,那是永远不会重合了。

词人在此运用了疑问句,强调了永远不会重的伤感与悲愤之情。

所以,词人最后发出了深深的哀叹: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人生长恨”突出了“恨”,“水长东”突出了“水”。

这一句正与李煜的《虞美人》中说的“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可以说,满腹的忧愁和悲愤,在此倾泻而出,令人为之伤感,也为之惋惜,更为之悲痛。

【诗歌翻译】

树林间的红花已经凋谢,花开花落,才有几时,实在是去得太匆忙了。

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

飘落遍地的红花,被雨水淋过,像是美人双颊上的胭脂在和着泪水流淌。

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如醉如痴,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

人生从来就是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评卷人

得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子罕》中“        ,         ”两句,对不符合“义”的荣华富贵,孔子坚决不接受,视这些东西为虚无的浮云。

这表明孔子对待富贵的态度,也影响到中国文化。

(2)李商隐《锦瑟》中“      ,        ”两句,抒写作者对往昔情思的惆怅回忆、而当时却充满迷茫之情。

这两句诗朦胧而多义,让人回味不已。

(3)欧阳修《蝶恋花》中“        ,      ”两句,写女主人公流着眼泪询问落花,花朵却不语,凋零花瓣飘过了秋千架。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价这两句乃“有我之境也”。

【答案】

(1)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2)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3)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惘然”“乱红”的写法。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四、语言知识基础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秋晒如刃,刮去了午岭的翠绿,起伏浩瀚的林莽翻卷了无边无际的金黄。

醉烧烧的太阳馋了,伸出万道光芒,(贪婪地/喜悦地)舔舐稼禾,弄出些飒啦啦的声响。

这时的蓝天,高远爽郎,退去了炎夏闷热的暑气。

白云如棉,     ,给爪鹰铺出了绝妙的空间。

晴空之上,经常有爪鹰在恣意、优雅地翱翔,小如(樱桃/墨点),像黑星星一样闪烁。

注目之间,这颗黑星星就渐次地坠落下来,展开土黄色的大羽,      ,一圈又一圈地往上(旋/飞),仿佛天空就是舞台,它在不断地变化着矫姿,时而乘风扶摇而上,时而迎风不动,时而敛翅射向大地……爪鹰就是那样自如,那样从容,那样洒脱,那样强健,俨然是上苍的草书。

15.文中画线的词语,画线字的注音或字形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