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第13讲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1945年21世纪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0657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4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第13讲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1945年21世纪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第13讲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1945年21世纪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第13讲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1945年21世纪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第13讲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1945年21世纪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第13讲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1945年21世纪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第13讲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1945年21世纪初.docx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第13讲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1945年21世纪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第13讲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1945年21世纪初.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第13讲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1945年21世纪初.docx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第13讲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1945年21世纪初

【步步高】(江苏专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第13讲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1945年~21世纪初)

总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和相互竞争时期,也是世界整体性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局势发生了剧烈变化

政治

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

美苏两极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长时间的“冷战”;20世纪60~70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经济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两大发展趋势。

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科技文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1.背景

(1)二战后,美苏双方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关系逐渐恶化。

(2)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方面发生冲突。

(3)美苏实力相对均衡。

2.表现

国家

美国

苏联

政治

推行杜鲁门主义

组成社会主义阵营

经济

推行马歇尔计划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

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建立华沙条约组织

3.“冷战”与“热战”

(1)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二次高潮。

(2)朝鲜战争:

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展到亚洲。

(3)越南战争:

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主地位相对衰落。

4.影响

(1)双方剑拔弩张,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2)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一体化

(1)背景:

在经济恢复过程中,西欧国家之间联系日益密切。

(2)过程:

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罗马条约》→欧洲共同体。

(3)影响:

西欧国家加强政治联合,开始摆脱美国控制。

2.日本的崛起

(1)原因:

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进行民主改革;美国的大力扶植;重视教育。

(2)结果: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积极谋求成为政治大国地位。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

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后来把反对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冲击了两极格局。

4.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三、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两极格局的瓦解

(1)东欧剧变: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2.和平与动荡并存

(1)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美国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冲突。

(2)国际恐怖主义呈泛滥趋势,各国都加强了反恐斗争。

3.多极化趋势加强

(1)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单极世界。

(2)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国的实力增强,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1.“冷战”的成因、过程与体现

2.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理解

(1)出现根源:

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2)两层内涵:

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

因而,对多极化趋势可以从经济上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方面去理解。

(3)“多极化”在当今还只是一种趋势,没有形成真正的世界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还在不断加强。

3.两极格局背景下美国不同的对外政策

(1)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

(2)对中国:

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对新中国进行封锁孤立;20世纪70年代,开始调整与中国的关系,并与中国建交。

(3)对西欧:

政治上扶植反共力量,经济上利用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

随着西欧的崛起和联合,美国调整战略,逐渐走向平等的政治同盟关系。

(4)对日本:

美日关系经历了美国独占日本、扶植日本,日本从追随美国到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走向平等的政治军事同盟关系。

4.对国际格局变化的认识

(1)国际格局变化的根源是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2)新的国际格局是建立在新的力量均衡的基础上,是各国力量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

(3)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地位的根本因素是综合国力(科技力量、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等)的强弱。

(4)国家力量与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立足点与出发点。

短板1 不能紧扣材料主旨思考、盲目套搬

例1 (2015·江苏单科·20)“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

”该会议的召开(  )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查短 “新解放国家→加强了和平合作趋势”是材料主旨,至此应马上联想到不结盟运动及其影响。

补短 立足材料大意,切忌主观臆断。

析选项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在美苏两极之外出现了新的政治力量,冲击了两极格局,故C项正确。

不结盟运动不涉及经济区域集团化,故A项排除。

不结盟运动并没有使国际力量失衡,也不可能消除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B、D两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 C

[针对练1]

20世纪60年代中期,法国戴高乐政府提出了“缓和、谅解、合作”的对苏外交策略,同苏联进行合作达成缓和;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推行“新东方政策”,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

这些事例表明(  )

A.法德两国外交自主性有所增强

B.美国推行单边主义遭到西欧抵制

C.“冷战”时期的美欧联盟关系瓦解

D.苏联对法德两国的威胁已经解除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法国……同苏联进行合作达成缓和;……联邦德国……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表明法德两国外交自主性有所增强,A项正确;题中所给事例并未涉及美国的单边主义,B项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在两极格局对峙的背景下,苏联同法国、联邦德国的关系虽有所“缓和”“改善”,但并不等于苏联对两国的威胁已经解除,D项错误。

短板2 立足材料主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足

例2 (2014·江苏单科·19)美国学者亨廷顿说: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

……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

”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查短 “美国是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与其它大国相互间被迫妥协与合作”,这明显是对当前一超多强国际格局的描述,对比备选项除A外还有哪个选项符合材料主旨。

补短 解读史料可从材料主旨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入手。

析选项 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的特点是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建立,世界处在新旧格局交替之中,故B、C、D三项不符合当前世界格局的特点。

答案 A

[针对练2]

有学者在剖析二战后美国相关政策时说:

“欧洲所需要的是一个广泛综合的复兴计划。

这一观念要求欧洲经济融为一体,打破战前支离破碎的单个市场,缩小国家间的差别,创建一种欧洲经济的新结构。

……只要美国援助是被一项项分给各个国家,只要欧洲仍然是被分为各自独立的国内市场,那么美国的援助努力就将失败,并且将继续失败”。

此观点强调美国应该(  )

A.为遏制苏联平等对待欧洲盟友

B.为实施“冷战”推行马歇尔计划

C.为复兴经济推行知识经济模式

D.为控制欧洲设计复兴新途径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二战后美国相关政策”“欧洲所需要的是一个广泛综合的复兴计划……打破战前……创建一种欧洲经济的新结构”“只要美国援助”等信息表明该学者剖析的是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扶植和控制欧洲,而不是“遏制苏联平等对待欧洲盟友”,故A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为实施‘冷战’”的信息,B项错误;知识经济模式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与“二战后美国相关政策”不符,C项错误。

一、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内容

农业:

以农业为突破口,取消义务交售制,开荒种玉米;工业:

权力下放,承认企业和个人利益

重点在重工业,从根本上触动经济体制,打破单一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后转向政治领域

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其措施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经济下滑,国内局势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二、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实行经济宏观调控,资本主义发展处于“黄金时期”。

(2)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采取政府干预与市场结合的“混合经济”政策。

2.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

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

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保障其经济安全。

(3)利弊:

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3.第三产业的兴起

科技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第三产业兴起,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改善了资源配置。

4.“新经济”的出现

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及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

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正式成立,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建立。

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2)关贸总协定: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它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形成。

(3)三大支柱: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4)影响

①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领域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②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③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欧共体的形成及其发展

①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

②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于1967年合并成欧洲共同体。

③1968年,关税同盟建成;1985年,欧共体进一步提出建立统一大市场。

④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1999年,欧元正式问世。

(2)北美自由贸易区:

1994年,美、加、墨三国建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3)亚太经合组织:

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

成员间差异较大,形成了独特的“APEC方式”。

3.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世界贸易组织

①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

②世贸组织实际上就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③目标:

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2)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

2001年11月,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

(3)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根本推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②技术手段:

交通运输技术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

③消除障碍:

两极格局的结束。

④体制保障:

市场经济体制。

⑤推动者:

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

1.苏联改革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

(1)处理好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之间的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2)处理好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3)处理好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4)处理好借鉴外国经验与从本国国情出发之间的关系,对国情特别是社会发展阶段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主要出现在欧洲。

(2)第二阶段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方面,欧洲的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地区性经济集团也纷纷出现。

(3)第三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发展掀起了新的高潮,进入了较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时期,出现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三大区域经济集团。

3.二战后初期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体现

(1)金融方面:

凭借《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体系。

(2)国际贸易方面:

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扩大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

(3)工业科技方面: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领先,加强了它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4)政治格局方面:

逐步确立起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

(5)国际事务方面:

着手策划成立联合国,成立初期被美国一度控制,并以此作为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

短板3 时间节点不清晰

例3 (2016·江苏单科·20)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动权利宪章。

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

该文件的签署(  )

A.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

B.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

C.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

D.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查短 对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关键地位的时间节点不清晰是失分主因。

“1987年12国谋求欧洲联合”是材料主题,与此时间节点最近的史实是欧盟的成立。

补短 对欧洲一体化、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重大历史现象应梳理清其时间进程。

析选项 A项应为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影响,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87年”,故排除;“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集团内部的合作,为欧洲联盟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故B项表述正确;欧洲政治一体化只是一种趋势,目前仍未真正实现,C项表述错误;欧元于1999年问世,于2002年进入流通领域,与题目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

答案 B

[针对练3]

(2016·江苏南京、盐城1月·20)北京时间2015年12月1日凌晨1点,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宣布,人民币2016年10月1日加入SDR(特别提款权)。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得以弥补

B.有利于中国经济融入全球金融体系

C.发达国家丧失了对IMF的主导权

D.世界经济实现了体系化和制度化

答案 B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人民币享有“特别提款权”,这并不能弥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A项错误;“人民币2016年10月1日加入SDR”,有利于中国经济融入全球金融体系,B项正确;人民币加入SDR无法撼动发达国家对IMF的主导权,C项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推动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中国加入SDR并不能说明世界经济实现了体系化和制度化,D项错误。

短板4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不足

例4 (2015·江苏单科·19)“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

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查短 “先进技术远销世界各国→但苏联国内却较少采用→应联想到思维保守、体制僵化→进而联想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补短 表面是技术创新应用推广问题,本质是体制、观念对比问题,要善于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

析选项 20世纪50至80年代,苏联处于斯大林体制下,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故B项正确。

此时,苏联的制度并未发生变革,故A项错误。

冷战格局下,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相互对峙,科技交流受到很大影响,故C项错误。

题干材料与科研方向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B

[针对练4]

从欧盟发展的过程看,所谓“国族国家”的主权(国族是在近代才被广泛使用的术语,顾名思义,同国之族),并不必然是绝对的。

在欧盟的框架下,许多主权项目可以让渡给区域组织,同盟诸国之间可享有更多的共同福祉与利益。

据此,我们可以看出(  )

A.欧盟成员国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B.欧盟成员国之间有共同的外交政策

C.欧盟组织权力凌驾于国家主权之上

D.欧盟成员国“国族国家”主权逐渐消失

答案 A

解析 “同盟诸国之间可享有更多的共同福祉与利益”表明欧盟成员国是一个利益共同体,A项正确;欧盟成员国之间只是在某些重大国际问题上有共同的外交政策,各国有独立的外交政策,B项错误;让渡的主权项目是“许多”,不是所有的国家主权,欧盟成员国还保留部分国家主权,欧盟组织权力并不能凌驾于国家主权之上,C、D两项错误。

一、现代信息技术

1.过程

(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2)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开发信息技术,互联网产生。

(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功能:

提供文件传输、电子邮箱、聊天等服务。

3.影响

(1)它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2)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改变了传统产业结构。

(3)改变了人们工作、生活及社会交往方式。

(4)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

1.背景:

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

2.成就:

贝克特《等待戈多》,海明威《老人与海》。

3.特点:

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理由;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

4.影响:

反映了现代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

三、20世纪的现代主义美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主义美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表现形式,也对到底什么是艺术产生了长久的迷惘。

四、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

1.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兴起。

2.爵士乐在一战后受到空前欢迎。

3.二战后,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五、电视的发展

1.普及运用:

二战后,电视进入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电视节目从直播发展到实况录像转播,从多路传播发展到卫星传播。

2.影响:

影视艺术既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又直接敏锐地回应、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满足人们各式各样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1)对世界

①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③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

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差距。

④改变社会生活结构,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

(2)对中国

①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的姿态迎接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对中苏关系破裂和帝国主义的封锁,中国的科学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②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

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在原子能、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取得了与世界同步的重大科技成就。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打开国门,重新追赶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2.全面理解现代主义文学艺术

背景

(1)残酷的世界大战和令人触目惊心的经济大危机,使人们对资本主义本来就已失望、不满的心理受到更大的打击,心灵遭到扭曲

(2)现代科技的发展使现代主义的特色表达得更加充分、效果更加明显

表现

文学领域

作品打破传统文学的表现手法,故事缺乏完整的情节,甚至缺少常规的开头和结尾,令人难以捉摸;注重人物的描写,但是人物动作无聊,出现一些乏味的对白

美术领域

由于心理压力的增加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画家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出现了许多的美术流派,他们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采用夸张、变形和抽象的表现手法,艺术上更趋向于极端化

音乐领域

既有通俗易懂、轻松活泼的流行音乐,又有震耳欲聋、节奏强烈,广泛运用声、光、电技术的爵士乐等

影响

现代主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让现代人受到心灵的震撼;使人们产生迷惘的心理,更加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剖析社会的变化

短板5 忽略了时段特征对解读材料的价值

例5 (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

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查短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资助艺人在非洲宣传美国”是材料的核心信息,要分析美国的目的,必须紧扣50年代中期的史实判断。

补短 基础史实的准确识记一直是文学艺术方面高考命题关注点。

析选项 在非洲巡演与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不合逻辑,可排除A项;展示实力与赢得歌迷信息不一致,可排除B项;不结盟运动兴起于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美苏反目争霸,争夺非洲中间地带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答案 D

[针对练5]

(2016·北京文综)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

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

1948年后,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

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有(  )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③联合国成立 ④不结盟运动兴起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电影主题的转变和美苏冷战有关。

二战结束后,美苏争霸,美国采取各种措施遏制苏联,“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都是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①②正确,故选A项。

联合国成立和美苏关系变化无关,③错误;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④错误。

1.经济全球化历程中六大阶段

(1)开始起步阶段(15~18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和商业资本主义殖民高潮的到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初步形成阶段(19世纪初期至中期),随着工业革命和工业资本主义高潮的到来,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和出现了全球化第一次高潮。

(3)最终形成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资本主义高潮的到来,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出现了全球化第二次高潮。

(4)陷入困境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两次世界大战及其间的30年代经济大危机,战争的影响与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5)制度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