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补 益 剂安徽中医药高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0569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章 补 益 剂安徽中医药高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十二章 补 益 剂安徽中医药高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十二章 补 益 剂安徽中医药高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十二章 补 益 剂安徽中医药高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十二章 补 益 剂安徽中医药高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 补 益 剂安徽中医药高专.docx

《第十二章 补 益 剂安徽中医药高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 补 益 剂安徽中医药高专.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二章 补 益 剂安徽中医药高专.docx

第十二章补益剂安徽中医药高专

第十二章补益剂

目的要求

掌握:

四君子汤、参芩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生脉散、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一贯煎、百合固金汤、肾气丸。

熟悉:

补益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玉屏风散、八珍汤、大补阴丸、左归丸、右归丸。

了解:

地黄饮子。

概 说

【概念】

  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主治各种虚证的方剂,统称补益剂。

属于“八法”中的“补法”。

[立论根据][虚证辨证论治关键]

【分类及适应范围】虚证,是指人体的气、血、阴、阳等不足而产生的病证,有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区分。

所以,补益剂相应的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

【使用注意事项】

  1.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血自旺矣(然气虚一般以补气药,较少配补血药,防其阴柔碍胃)

2.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

3.“有胃则生,无胃则死”,在脾胃功能不足时,应配以理气健脾,和胃消化的药物,以资运化。

4.应辨别虚实的真假。

《景岳全书》曾说:

“至虚之病,反见盛势;大实之病,反有羸状。

”[注释]

5.正气已伤而余邪未尽,则应扶正祛邪。

6.滥用补剂,不仅无效,反而有害。

7.煎煮时间宜长,空腹或饭前服用

第一节补气

补气剂,适用于脾肺气虚的病证。

症见肢体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语音低微,动则气促,面色萎白,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甚或虚热自汗,或脱肛、子宫脱垂等。

药物常用补气药如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等为主,根据兼夹证的不同,分别配伍理气、渗湿、升阳举陷、补血、养阴、疏风解表之品组成方剂。

代表方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生脉散等。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三新添诸局经验秘方》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肠鸣泄泻,呕哕吐逆,大宜服之。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各9g),炙甘草(6g)。

(原书无用量,四药各等分)

【用法】共为细末,每次15g,水煎服。

也可作丸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效】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症见面色萎白,语音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病机与治法】本方证为脾胃气虚所致。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所以面色萎白,语音低微,气短乏力。

脾失健运,胃受纳功能不振,湿浊内生,故饮食减少,大便溏薄。

舌淡,苔薄白,脉虚弱,都是中焦睥胃气虚表现。

治疗应补益中焦脾胃之气,恢复运化受纳功能。

【方解】方中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为君药。

白术苦温,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化之力,为臣药。

茯苓甘淡,健脾渗湿,为佐药。

苓、术合用,健脾祛湿作用更显著。

炙甘草甘温,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

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效。

君 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

臣白术-苦温,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

                      ├相伍,健脾祛湿之功更显。

 佐 茯苓──甘淡,健脾渗湿       ┘

 

 使 甘草──甘温,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效

本方与温里剂的理中丸都用了人参、白术、炙甘草补益中气。

但四君子汤配了茯苓,功效则以益气健脾为主,主治脾胃气虚证;理中丸配了干姜,功效以温中祛寒为主,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组成药物仅一味之差,功效、主治则不相同,临床要区别运用。

【临床应用】

1.本方是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也是补气剂的基本方。

以面色萎白,食少,气短,四肢无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证治要点。

2.若呕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呕;胸膈痞满者,可加枳壳、陈皮以行气宽胸;心悸失眠者,加枣仁以宁心安神;兼肾阳虚者,加附子以温肾助阳。

3.现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胃气虚者。

【方歌】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齐,

加入夏陈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

六君去夏名异功,或加香砂气滞使。

【文献摘要】《医方集解》:

“此手足太阴、足阳明药也。

人参甘温,大补元气,为君。

白术苦温,燥脾补气,为臣。

茯苓甘淡,渗湿泻热,为佐。

甘草甘平,和中益土,为使也。

气足脾运,饮食倍进,则余脏受荫,而色泽身强矣。

再加陈皮以理气散逆,半夏以燥湿除痰,名曰六君,以其皆中和之品,故曰君子也。

 临床报道:

用四君子汤加黄芪为主,治疗胃癌、食道癌、乳腺癌、肺癌各1例,生存时间分别达3年半、12年、3年9个月,且在相当长时间未发现转移。

以上4例癌症,尽管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都具有患病部位隐隐作痛,疲乏无力,纳少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脉细等脾气虚证,故用四君子汤加黄芪补气健脾,配合生薏苡仁、生半夏、夏枯草、狼毒等抗肿瘤药物,标本兼顾而获效(中医杂志,1986;12∶42)。

【附方】

1.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组成及用法:

即四君子汤加陈皮各等分(各6g)。

共为细末,每次6g,加生姜5片,大枣2枚同煎,食前温服。

功效:

益气健脾,行气化滞。

主治:

脾胃气虚兼气滞证。

证见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胸脘痞闷不舒,或呕吐泄泻等。

现常用于小儿消化不良属脾虚气滞者。

2.六君子汤(《医学正传》)组成及用法:

即四君子汤加陈皮一钱(3s),半夏一钱五分(4.5g)。

共为细末,加大枣2枚,生姜3片,水煎服。

功效:

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

脾胃气虚兼痰湿证。

证见食少便溏,胸脘痞闷,呕逆。

3.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组成及用法:

人参一钱(3g),白术二钱(6g),茯苓二钱(6g),甘草七分(2g),陈皮八分(2.5g),半夏一钱(3g),砂仁八分(2.5g),木香七分(2g)。

上加生姜二钱(6g),水煎服。

功效:

益气化痰,行气温中。

主治:

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

证见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

以上三方均为四君子汤加味而成。

异功散加陈皮侧重于益气健脾,行气化滞,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气滞证;六君子汤配半夏、陈皮,重在益气和胃,燥湿化痰,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有气逆或痰湿证;香砂六君子汤配半夏、陈皮、木香、砂仁,作用在于益气和胃,行气温中,适用于脾胃气虚,寒湿气滞证。

三方配伍的共同点均为补气药与行气化痰药相配,使补气而不滞气,消除痰湿的停留,促进脾胃的运化,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有气滞痰湿中阻之证。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源】《局方·卷之三治一切气》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动,中满痞噎,心忪气喘,呕吐泄泻,及伤寒咳噫。

此药中和不热,久服养气育神,醒脾悦色,顺正辟邪。

【组成】莲子肉一斤(9g),薏苡仁一斤(9g),缩砂仁一斤(6g),炒桔梗一斤(6g),炒白扁豆半斤(12g),白茯苓二斤(15g),人参二斤(15g),炒甘草二斤(9g),白术二斤(15g),山药二斤(15g)。

【用法】共为细末,每次服6g,大枣汤调下,小儿用量酌减。

也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挟湿证。

症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病机与治法】本方证由脾虚挟湿所致。

脾胃虚弱,则运化失职,湿自内生,气机不畅,故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

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肢体失于濡养,故四肢无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

治疗应补益脾胃,兼以渗湿。

【方解】方中以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药。

配伍山药、莲子肉助人参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

佐以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载药上行以补益肺气。

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

诸药合用,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恢复脾胃受纳与健运功能,则各种症状自然消除。

┌人参┐

  │   │

 君┤白术├益气健脾渗湿。

  │   │

  └茯苓┘

  ┌山药、莲子肉──助人参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

 臣┤

  └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

  ┌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

 佐┤

  └桔梗──宣肺利气,载药上行,以益肺气。

 使 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补其中气,渗其湿浊,行其气滞,恢复脾胃受纳与健运之职,则诸症自除

本方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组成。

两方均有益气健脾之功,但四君子汤以补气为主,为治脾胃气虚的基本方;参苓白术散兼有和胃渗湿作用,并有保肺作用,适用于脾胃气虚夹湿之证,也可用于治疗肺损虚劳等证,为“培土生金”法中的常用方剂。

【临床应用】

1.本方药性平和,温而不燥,临床运用除脾胃气虚症状外,以泄泻,舌苔白腻,脉虚缓为证治要点。

2.如果兼里寒而腹痛,加干姜、肉桂以温中祛寒止痛。

3.现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及妇女带下病等属脾虚夹湿者。

【注意事项】

1.《古今医鉴》所载参苓白术散,较本方多陈皮一味,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有湿阻气滞证者。

2.白术土炒、煨山药、炒薏苡仁,加强健脾、胜湿、止泻的作用。

【方歌】 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苡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文献摘要】《医方考》:

“脾胃虚弱,不思饮食者,此方主之。

脾胃者,土也。

土为万物之母,诸脏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

若脾胃一亏,则众体皆无以受气,日见羸弱矣,故治杂证者,宜以脾胃为主。

然脾胃喜甘而恶苦,喜香而恶秽,喜燥而恶湿,喜利而恶滞。

是方也,人参、扁豆、甘草,味之甘草者也;白术、茯苓、山药、莲肉、薏苡仁,甘而微燥者也;砂仁辛香而燥,可以开胃醒脾;桔梗甘而微苦,甘则性缓,故为诸药之舟楫,苦则喜降,则能通天气于地道矣。

  临床报道:

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本为主,配伍生肌玉红膏加氢化考的松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24例。

其中辨证属脾气虚者15例,脾肾阳虚者2例,脾虚挟大肠湿热者7例,30天为一疗程。

结果:

治愈者19例,好转4例,无效1例。

(中医杂志;1982;3:

25)。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方源】《脾胃论》·卷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组成】黄芪一钱(18g),炙甘草五分(9g),人参三分(6g),酒当归二分(3g),橘皮二分或三分(6g),升麻二分或三分(6g),柴胡二分或三分(6g),白术三分(9g)。

【用法】共为粗末,水煎去渣,温服。

也可作丸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每次服9g,1日2次,姜枣汤或淡盐汤或温开水送服。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①脾胃气虚证。

症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白,大便稀溏,脉大而虚软。

②气虚下陷证。

症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③气虚发热证。

症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病机与治法】本方证是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导致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

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受纳与运化无力,故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薄;气虚不能固表,阳浮于外,故身热自汗;气虚下陷,清阳不升,故见脱肛、子宫下垂等及久泻久痢等症。

虚则补之,劳则温之,下陷则升举之,所以治疗应该补益中气,升阳举陷。

【方解】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

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药,与黄芪合用,增强补中益气作用。

血为气之母,气虚日久,营血随之亏虚,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助人参、黄芪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补药补而不滞,共同为佐药。

少量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与黄芪、人参等益气健脾药配合,既可升阳举陷,又可透表退热,还能引黄芪、人参走表固表,为佐使药。

炙甘草调和诸药,也为使药。

诸药合用,补气、升陷、甘温益气除热,使元气充盛,清阳上升,则诸证自愈。

君 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

  ┌人参 ┐

  │    │

 臣┤炙甘草├补气健脾,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中益气之功。

  │    │

  └白术 ┘

  ┌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

 佐┤

  └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

 佐使──升麻(少量)、柴胡──升阳举陷、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

 使 炙甘草──调和诸药。

【运用】1.本方是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主治脾胃气虚重证。

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白,脉虚软无力为证治要点。

本方甘温,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2.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头顶痛者,加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

本方也可用于虚人感冒,加苏叶少量以增强辛散之力。

3.本方在临床应用范围较广,如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的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的眼脸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只要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均可加减应用。

【注意事项】1.柴胡、升麻用量宜轻。

        2.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方歌】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虚劳内伤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珍。

【文献摘要】《古今名医方论》柯琴:

“凡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护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元气不足,懒言气喘,人参以补之;炙甘草之甘以泻心火而除烦,补脾胃而生气。

此三味,除烦热之圣药也。

佐白术以健脾;当归以和血;气乱于胸,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且以散诸甘药之滞;胃中清气下沉,用升麻、柴胡气之轻而味之薄者,引胃气以上腾,复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

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此用药有相须之妙也。

是方也,用以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补心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也;亦可以补肝木,郁则达之也。

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

  临床报道:

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郁金、枳壳、山楂、鸡内金、大枣治疗经X线钡透确诊为胃下垂患者103例。

经治疗15~60天后,治愈54例,显效25例,有效22例,无效2例。

在治愈病例中随访21例,经2~4年观察,未见复发(新医药学杂志,1974;11∶39)。

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伴有气虚的失眠患者30例,服药7剂后,睡眠均有明显好转,平均睡眠延长3小时以上,最长者延长8小时,其他症状亦明显改善(《中医杂志,1983;7∶61》

【附方】

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组成及用法:

生黄芪六钱(18g),知母三钱(9g),柴胡一线五分(4.5g),桔梗一钱五分(4.5g),升麻一钱(3g)。

水煎服。

功效:

益气升陷。

主治:

胸中大气下陷证。

症见气短不足以息,或往来寒热,或咽干口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或脉沉迟微弱,或脉节律不齐。

本方与补中益气汤组方立意相同,均重用黄芪,药用升麻、柴胡,功专益气升阳,主治气虚下陷证。

但补中益气汤是黄芪与人参、白术相配,主治中气下陷诸证;而本方则是黄芪与载药上行的桔梗相配,故主治胸中大气下陷(即肺气下陷)之短气不足以息。

生脉散(《医学启源》)

【方源】《内外伤辨惑论·卷之中暑伤胃气论》

  圣人立法,夏月宜补者,补天真元气,非补热火也,夏食寒者是也。

故以人参之甘补气,麦门冬苦寒,泻热补水之源,五味子之酸清肃燥金,名曰生脉散。

孙真人云:

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之气,亦此意也。

【释名】吴昆“名曰生脉者,以脉得气则充,失气则弱,故名之”

【组成】人参五分(9g),麦门冬五分(9g),五味子七粒(6g)。

【用法】水煎,不拘时服。

现已制成新型口服液和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用时肌注或静注,每次2~4ml,一日4~6次。

【功效】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①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

症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②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

症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病机与治法】本方证为温热、暑热之邪,耗气伤阴,或久咳肺虚,气阴两伤所致。

因暑为阳邪,热蒸汗出,最易耗伤心阴肺气,导致气阴两伤,所以汗多,神疲,体倦,气短,咽干,脉虚。

咳嗽日久而伤肺,导致气阴不足,也可见到上述症状。

治疗应益气养阴生津。

【方解】方中人参甘温,益气生津补肺,为君药。

麦门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为臣药。

人参、麦冬合用,益气养阴的作用更强。

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

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

前人认为,服用本方后能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脉得气充,则可复生,故名“生脉”。

君 人参──补肺益气以生津   ┐

                   ├二者合用,益气养阴之功益彰。

  臣 麦门冬──养阴清热,润肺生津┘

  佐 五味子──敛肺止汗,生津止渴

  【配伍特点】生脉散主治气阴不足之证,用药虽仅三味,但一补养(人参)、一清润(麦冬)、一收敛(五味子),于是,气复津回,汗止阴存,气阴充于脉道,其脉可生可复。

【运用】

1.本方是治疗气阴两虚证的常用方剂。

以体倦,气短,咽干,舌红脉虚为证治要点。

久咳肺虚者,也应在阴伤气耗,纯虚无邪之时才能使用。

若属于外邪未解,或暑病热盛,气阴未伤者,均不宜使用。

2.方中人参性味甘温,若属气阴不足,阴虚有热者,可用西洋参代替;病情急重者,全方用量宜加重。

3.对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的咳嗽和心烦失眠,以及心脏病心律不齐属气阴两虚者,均可加减应用。

4.生脉散经剂型改革后制成的生脉注射液,药理研究证实,该制剂毒性小,安全度大,故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及冠心病等疾病属气阴两虚者。

【注意事项】若属外邪未解,或暑病热盛,气阴未伤者,均不宜用本方。

久咳肺虚,亦应在阴伤气耗,纯虚无邪之时,方为适当。

【方歌】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

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文献摘要】《成方便读》:

“夫肺主一身之气,为百脉所朝宗,肺气旺则脏腑之气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脉自不绝矣。

一受暑热之气,金受火刑,肺气被灼,则以诸证叠出矣。

然暑为夏月之正邪,人之元气充实者,原可不病,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方中但以人参保肺气,麦冬保肺阴,五味以敛其耗散,不治暑而单治其正,以暑为无形之邪,若暑中无湿,则不致留恋之患,毕竟又无大热,则清之又无可清,故保肺一法,即所以却暑耳。

此又治邪少虚多,热伤元气之一法也,在夏月肺虚者,可以服之。

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方源】《丹溪心法》

【组成】防风、黄芪各一两(各30g),白术二两(60g)。

【用法】研末,每日2次,每次6~9g,开水送服。

亦可改为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效】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证。

症见自汗恶风,面色晄白,舌淡苔白,脉浮缓,以及虚人易感风邪者。

【病机与治法】本方主治自汗一证,多由素体气虚,卫外不固,腠理空疏,营阴失守所致。

腠理空疏,易感风邪,故兼见恶风。

面色晄白,舌淡苔白,脉浮缓,皆为表虚之征。

治当益气固表止汗。

【方解】方中重用黄芪甘温,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君药。

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增强益气固表之功,为臣药。

配以防风走表而祛风邪,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益气固表为主,兼疏风邪,因而具有补中寓散的组方特点。

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

本方实为补益之剂,治本之法,以益气固表而达止汗之用,与其它收涩止汗之剂有别。

本方与牡蛎散均属固表止汗之剂。

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以扶正治本为主,用治素体气虚,表虚不固之自汗证;牡蛎散固表敛汗,兼可益气养阴,但以收敛固涩治标为主,用治诸虚不足之自汗及盗汗,久而不止者。

本方与桂枝汤均可用治表虚自汗证。

但本方所主之自汗,乃气虚表卫不固所致,故功专益气固表止汗,兼以祛风;桂枝汤所主之自汗,乃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所致,故功专调和营卫以止汗,并长于解表,用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临床应用】1.本方主要用治表虚自汗证。

临床以自汗恶风,面色晄白,舌淡脉虚为证治要点。

2.若自汗较重者,可加浮小麦、煅牡蛎、麻黄根以收涩止汗;兼见气短乏力者,可重用黄芪,或加人参以益气补虚。

3.现代可用于体虚习惯性感冒者。

另外,对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者,亦可加减运用。

【方歌】玉屏风散效最灵,芪术防风鼎足形,

表虚汗多易感冒,补散结合效相成。

第二节补血

补血剂,适用于血虚的病证。

血虚与心、肝、脾最为密切。

症见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唇爪色淡,心悸,失眠,舌淡,脉细,或妇女月经不调,量少色淡,或经闭不行等。

药物常用补血药如熟地、当归、芍药、阿胶、龙眼肉等为主,根据病证的需要和药物的特性,适当地配伍活血祛瘀、补气、或理气之品组成方剂。

代表方如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等。

 

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治妇人诸疾,调益营卫,滋养气血。

治冲任虚损,月水不调,脐腹绞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发歇疼痛,妊娠缩冷,将理失宜,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乘虚,风寒内搏,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

【组成】熟地黄(12g),当归(9g),白芍药(9g),川芎(6g)。

(原书无用量,四药各等分)

【用法】共为粗末,每次15g,水煎去渣,空腹热服。

亦可作汤剂,水煎2~3次分服

【功效】补血和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

症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脐腹作痛,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病机与治法】本方是由《金匮要略》中的胶艾汤减去阿胶、艾叶、甘草而成。

其所治之证,为营血虚滞所致。

血虚肝失所养,则头晕目眩;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则心悸失眠;营血亏虚,失于濡养,故面色及唇爪苍白无华;妇人肝血不足,冲任虚损,加之血行不畅,故月经量少,较严重者不能按时来潮,或前或后,脐腹疼痛。

治疗应该补养营血为主,兼以和血调血。

【方解】方中熟地甘温味厚,长于滋阴养血,为君药。

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为臣药。

佐以白芍养血柔肝和营,川芎活血行气,调畅气血。

其中地、芍为阴柔药物,与辛温的归、芎相配,则补血而不滞血,和血而不伤血,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

四药配合,功能养血和血,可使营血调和,因此血虚可用来补血,血瘀可用来活血,从而构成一首既能补血,又能活血调经的治血要剂。

君 熟地──甘温以滋阴养血填精

臣 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

  ┌白芍──养血柔肝和营

佐 ┤

  └川芎──活血行气,调畅气血

四药配合,功能养血和血,可使营血调和,因此血虚者可用之以补血,血瘀者用之以行血,构成既能补血,又能活血调经之方剂。

四物汤的药物剂量,原书为各等分,《谦斋医学讲稿》认为:

“一般用作养血的用量,熟地、当归较重,白芍次之,川芎又次之;在不用熟地时,白芍的用量又往往重于当归。

这是用四物汤平补血虚的大法”。

《蒲辅周医疗经验》中说:

“此方为一切血病通用之方。

凡血瘀者,俱改白芍为赤芍;血热者,改熟地为生地。

川芎量宜小,大约为当归之半,地黄为当归的二倍。

”这些都对本方的运用具有指导意义。

【运用】

1.本方是补血的常用方,也是调经的基本方。

以心悸头晕,面色无华,舌淡,脉细为证治要点。

对于阴虚发热,以及血崩气脱之证,不宜使用本方。

2.本方加味可用于多种血虚而又血行不畅的病证。

兼气虚,加人参、黄芪(圣愈汤)以补气生血;以瘀血为主者,加桃仁、红花,白芍改赤芍,以加强活血祛瘀之力;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